中美两国高校艺术教育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两国高校艺术教育比较
2017-02-27
中美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目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高等学校里,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联系比美国紧密得多。美育是中国教育方针的一部分,除了追求美学目的外,还大量地存在着道德和精神的目的。人们认为接受艺术教育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激发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善良的情感。“我们把艺术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美能辅德、益智、促体,这是已经被多少事实证明了的、不可置疑的”[10],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美育在中国曾一度被看作是实施德育的手段,没有独立的价值和明确的地位。1999年以后虽然有了独立的地位,但仍然需要和“全面发展”、“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德智体”三育等更加有吸引力的口号联系在一起。因为“艺术教育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才受到重视。
在美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是通识教育中的一部分。而通识教育,最早的起源是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因此,美国人习惯于把艺术视为自我表现和创造力的源泉,愿意探讨艺术和科学共同的过程,如灵感、构思、幻想等等。美国不少教育学家反对艺术教育或者美育具有德育功能,认为艺术教育和道德教育是互不相干的两件事。在美国艺术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开发智力,或者为了情感体验和自我娱乐。出于道德教育的目的实施艺术教育,将遭到反对。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麻省理工学院,却开设了35门音乐课,笔者提出疑问以后,麻省理工学院音乐系的教师的答案是:“因为科学家都爱音乐,很多科学家是音乐家”。
哈佛大学校长尼尔?陆登庭1998年3月23日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时,说出了哈佛大学重视人文艺术教育后面的哲学思想。他在谈到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三个主要挑战和重要任务时,首先提出的就是“人文学习的重要性”,我亲耳听到了他的这次演讲和这番议论。
他说:“首先,我要谈的重要的事就是人文学习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无论政府拨款还是私人投资,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在经济上的花费都是昂贵的。因此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都承受着必须看到教育投资获得经济效益的压力。当然,大学的研究工作有助于经济增长是重要的;大学教育像目前这样有助于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也同样是重要的。但是对于优秀的教育来说,还有更加重要的、不能用美元和人民币衡量的任务。最好的教育不但帮助人们在事业上获得成功,还应使学生更善于思考并具有更强的好奇心、洞察力和创造精神,成为人格和心理更加健全和完美
的人。这种教育既有助于科学家鉴赏艺术,又有助于艺术家认识科学。它还帮助我们发现没有这种教育可能无法掌握的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我们无论作为个人还是社区的一名成员来说,度过更加有趣和更有价值的人生。”
他接着说:“因此,当今在哈佛和美国的其他大学里,复杂的条件下我们仍然保持着人文和科学领域中的通识教育传统。我们的大学生在他们第一个四年的本科学习中有一个主修专业,如化学、经济学、政治学、艺术或其他学科,但同时也学习从伦理学、美学到数学,从自然科学到文学、历史等非本专业的知识。除此之外,绝大多数哈佛的本科生还花很多时间在课外活动中。如作为志愿者投身于社会服务、为报纸杂志写稿、参加乐队或其他文艺社团的排练或演出。实际上很少有人在结束四年本科的通识教育之前专注于职业训练。”
谈到这么做的原因时,他说:“这种模式和世界其他地方比起来有所不同。我也并不认为它对包括美国教育在内的所有高等教育体制都适用。但在这种模式的后面,却是强有力的哲学思想和坚定的信仰:大学教育应激发我们的好奇心,使我们对新思想、新经验持开放的心态。它应该鼓励我们去思考那些未曾检验的假设,思考我们的价值观和信仰。”
中美艺术教育目的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儒家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政治和伦理色彩浓厚,注重艺术在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的功能,功利主义较为明显。孔子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著名论断,强调艺术可以通过陶冶人的感情,实现伦理道德的规范,使个体和社会协调一致。我们今天仍然强调美育的德育功能,一定程度上受此影响。
相比之下,西方古典美学更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重视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也就是其认识价值,功利主义不明显。所以学者们反对艺术教育承载太多任务,不同意中国“文如其人”的观点,认为艺术修养和道德品质完全可以相左。
当然,中美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目的也有相同之处,那就是都认为艺术教育具有开发智力,提高文化修养的作用。
(二)组织管理
两国艺术教育教育组织管理的差异,主要是因为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同。
中国的高等教育是集中的,自上而下管理的。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虽然也有学校师生自发启动的现象,但10多年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还是国家教育部1988年和1996年两次下发文件,要求普通高等学校普及和加强艺术教育的结果。中国权威机构的“红头文件”,在艺术教育中所
起到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是决定性的。
而美国的教育是高度分散的。美国的25所顶尖大学全是私立大学,艺术教育的方针完全取决于学校自己的意愿。即使那些政府办的州立大学,州政府教育部管得也很少,更不会过问艺术教育之类的事。
说到校内的艺术教育管理工作,中美两国的高等学校到是有相同之处,就是都受到校一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大多数中国高等学校,都有一名副校长或副书记分管全校学生的艺术教育,并且有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艺术教育委员会或美育委员会,负责监督、指导和规划全校的艺术教育,突出了艺术教育的重要地位。当然,大多数机构都是在教育部文件要求之后成立的。
麻省理工学院除1975年起学校专设的艺术委员会每年召开两次会议,研究艺术教育工作,校长亲自参加。麻省理工学院现任院长查尔斯?维斯特于1996年10月25日在艺术委员会的年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说《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并重》。1987年麻省理工学院特别设立了艺术副教务长一职,下设艺术办公室,工作人员除副教务长的两名助手外,另3人负责艺术委员会、特别艺术项目、艺术通讯等部门的工作。
哈佛大学同样有艺术办公室,历届校长中不乏重视艺术教育之人。1853年到1860年,在詹姆斯?沃克尔担任校长期间,哈佛大学的课程中增加了音乐课。这位校长不因为自己是聋子,就无视学生的审美需求。
尼尔?陆登廷是第26任哈佛校长,1991上任,从1993年起,哈佛大学有了一年一度、持续4天的大规模艺术节。每年艺术节期间,哈佛大学同时颁发艺术奖,由他亲自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并授予哈佛大学历届校友中为艺术和艺术教育做出贡献的人士。
(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根据教育部的意见,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应该纳入教学计划,进入第一课堂。不仅如此,1996年还提出建议,首先开好音乐、美术、影视三个艺术门类的鉴赏课和《大学美育》。某些省市,将是否开齐这四类课程,作为衡量一个大学艺术教育是否合乎要求的标准。因此,所有艺术教育的先进学校毫无例外,首先加强了这四个方面的艺术课程。此外,他们还有各自的特色。
北京大学每年全校有3500名学生选修艺术学系开出的14门艺术公选课或通选课,它们是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中国音乐、贝多芬专题、莫扎特专题等。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现每学期开设18门课(包括以艺术团为主的合作排练课),涵盖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影视、戏剧、美学等艺术门类,分
为音乐系列、艺术美学系列、实践技巧与合作排练系列,包括限选课、自选课、辅修课三个层次。
中国人民大学自1986年以来,先后开设的艺术类选修课加起来有20多门。1998年起,规定所有的本科生必须修满3学分的艺术类课程才能毕业,使之从自选课提升为必选课[13]。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也曾经有过这样的规定。
美国的大学生选课虽然要受到通识教育或核心课程有关要求的限制,但选择面要宽得多。在艺术课程方面的自由度,比以上三所中国大学要大一些。美国校方一般仅仅提供学习艺术的可能性,而不做限制和强求。例如麻省理工学院是最重视艺术教育的,但主修自然科学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需修满的8门人文、艺术和社科课程,可以从文学、语言、思想、社会准则、视觉艺术、表演艺术、文化与社会研究、历史等门类的360门课中挑选。30多门音乐课只是表演艺术类的选项,学生也可以不选这一类的课。
因为中国的大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被分成了不同的专业,因此中国高等学校专业和非专业的艺术教育有本质的不同,两者的实施目的、教学计划、教材内容、教学要求,甚至师资力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美国的大学生,要到二或三年级才确定主修和辅修的学科,所以高校专业和非专业的艺术教育区别不大。麻省理工学院音乐系开设的35门音乐课中的大多数,在笔者看来属于专业音乐教育的体系,但在美国却没有专业还是非专业教育的问题。主修音乐的和主修计算机的学生,只要选中同一门音乐课,就在一个教室上课,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考核标准。一个音乐教授的学生中,主修科学者音乐课考试的成绩好于主修音乐者,是很平常的事。笔者在麻省理工学院和波士顿大学调研时都发现不少这样的例子。在习惯了“术业有专攻”的中国,是很难想象的。
产生差异的另一个原因,是两国大学生入学时的艺术基础不同。
美国中小学无论城乡,艺术教育普及且发达,这样进入同一所大学的学生,无论将来的专业差别多大,过去接受艺术教育的程度均相差不大,才使专业和非专业的艺术教育差别很小。而中国由于东部与西部、城市与乡村在经济、教育的发展上,存在极大的不平衡,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巨大影响,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差别极大,才造成专业艺术教育和业余艺术教育无法融合的现实。
(四)学生艺术社团及其演出
北大、清华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艺术社团中,特别是交响乐团、合唱团、民乐团、舞蹈团里,虽然没有主修音乐、舞蹈的学生,演出水平却相当高,有的甚至与专业艺
术院团不相上下。他们的演出,不但在国内多次获奖,还曾在国际上获得过很高的奖项,取得了令人惊叹的艺术成就。其原因一是这些艺术团不但有固定的排练时间,还经常聘请国内一流的艺术家辅导或亲自指挥。二是这些艺术团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艺术特长生”。
所谓“艺术特长生”,就是经过教育部门批准,这些学校在招收具有艺术特长的高中毕业生时,可以降低高考录取分数。降低的幅度,一般为50分,甚至更多。这些艺术特长生降分进入以上名牌大学,需要经过如同艺术院校选拔学生一样的专业技能考试,不但经过初试,还要参加复试,竞争程度不亚于报考著名艺术院校。为了进入以上名牌大学,无数并不想以艺术为职业的学生,从小学起就在艺术的道路上刻苦训练,成为中国教育界的一道独特风景。目的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而开展的艺术教育,成了另外一类考试的热门。
这些艺术社团的成员,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支骨干力量。他们的重要任务,就是在老师和校外艺术家的带领下,参加校内外的各种艺术表演和比赛。艺术表演的对象是校内同学或社会各界,目的有二:一是普及艺术知识,直接参与艺术教育工作,二是扩大影响,为学校争得荣誉。至于比赛,主要目的是为校争光,甚至为国争光。中国任何一级学校的艺术教育,结果重于过程,成绩的展示不可少。
美国高等学校的学生艺术社团,既有主修艺术的学生,也有主修其它学科的学生。这些社团由学生自己组织,学校也会聘请社会知名艺术家做辅导和讲座,给予一定支持。他们的排练也很正规和频繁,其演出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自我表现和锻炼。哈佛大学在录取新生时虽然也愿意选拔有艺术特长的,但此人必须在其他方面也同样优秀,学校不会因为艺术特长而降低其他方面的标准。
在中国凡艺术教育先进的,多是重点大学。这些学校一般会在各个方面力争优秀。中国一流大学如北大、中国人民大学、清华等校学生艺术团的足迹,已经或将要走遍世界各地,已经出现或将要出现在各种比赛的获奖团体行列之中。而一般院校的艺术教育,普遍不如重点院校,也很少在全国的艺术比赛中得奖,更谈不上在国外获奖。
而在美国,却没有这样的规律。艺术教育与学校的知名度,没有正比关系。杨百翰大学的舞蹈,风靡世界,但该大学在美国的排序,却远在100名以外。哈佛的交响乐队除访问MIT以外,也很少外出献艺。美国大学的艺术教育,更注重艺术氛围及艺术活动的过程本身,结果不是第一位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中美两国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在实施目的、组织管理、课程体系、学生社团活动等方面,目前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些甚至具有本质上的不同。这些差异,反映了东西方传统美学思想、中美两国社会制度和教育观念的不同。艺术教育对于中国大学生,是贯彻党和政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对于美国大学生,则是通识教育的一部分。虽然出发点存在着差异,但在对于艺术教育的态度上,两国各自的一流大学当今却惊人地一致:都十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