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的散文艺术
贾平凹散文的特点
贾平凹散文的特点贾平凹散文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朴素自然。
著名作家徐迟曾说:“散文作家不仅要掌握华丽的文采,而且要善于控制它,不仅要掌握朴素的文章,还要善于发扬它。
下面是关于贾平凹散文的特点的内容,欢迎阅读!一、细腻悠长,令人寻味。
贾平凹他的笔法如电影镜头,推、摇、拉,一个个镜头将美景逐一展现。
《商州又录》是贾平凹关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
这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
他共分11个段落,这11个段落之间的结构方式散漫、随意,但其笔调细致,就像是由11幅写意的素描画组成的画卷。
例如第一部分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的面目。
石头裸裸的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
”这段中的“红”、“绿”、“瘦”营造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意境,不得不让人细细地去品味。
贾平凹善于运用拟人、通感的方式传递感觉,如“路是顽皮的,时断时续,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他的脚印”。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的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静虚村记》便是他的一篇散文佳作。
回归自然、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是贾平凹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为了达到自然与人融合这一境界,贾平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带有古典神韵的画面。
静虚村远离“繁华”、“热闹”的城市,是一个“清静”的地方。
与自然的接近使这里人们极易受到道家“知足观”的影响。
他们是山野村人,住着茅屋,却并不觉得“寒酸”;他们喝的是粗茶,吃的是淡饭、一个个却坦然地端着碗“一律集在巷里,就地而蹲”地吃喝。
恬淡超脱、适意自然便是静虚村人最高的人生哲学,他们“厚诚”、“几乎近于傻昧”,其实,这些平凡到极点的山民都是真正的“智者”。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的作品特点;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贾平凹的作品特点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
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
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
在他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
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
正如他说讲那样:“磁铁只对螺丝帽、铁钉起作用,不对石头、木块起作用,文学也同样。
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读者,越考虑,书越卖不动。
”陕西作家,从柳青起,大多寻求一股味道。
可简单概括为:厚实,写实。
这种审美趣味决定了他们难以浪漫,并缺乏想象。
这是一种特征,但同时,也是一种遗憾。
柳青作《创业史》,在长安县一代蹲点十三年。
据说创业史的发生地就在我们学校旁的某一个村庄。
而书中梁生宝的原型,也可循迹。
想来这位前辈在写《创业史》时,也确实怀着一种崇高,一种理想。
不过,时代的翻云覆雨将他局限。
创业史的最后一卷出版于1978年,而这个时候,发生了大家都很熟悉的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么一来,柳青的地位,《创业史》的地位就变得尴尬起来。
不是前边还信誓旦旦有理有据的说只有走合作化道路才能发家致富么?怎么这会书还没写完,形势就沧海桑田了?这不是柳青的问题,但他也突破不了这个问题。
贾平凹新作《带灯》赏析
贾平凹新作《带灯》赏析贾平凹新作《带灯》赏析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
贾平凹作品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贾平凹新作《带灯》赏析,希望大家喜欢!《带灯》是贾平凹现实主义小说的又一力作,集中表现乡土情怀。
《带灯》,贾平凹乡土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以乡镇女干部――“带灯”的视角与生活经历,为观众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在此过程中农民对此的抵制与改变。
“带灯”,指萤火虫在黑暗中发出亮闪闪的光,以显示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和巨大影响。
贾平凹在此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以精准锐利的眼神直击农村现状,以敏锐准确的观察力映射农村社会管理的真实性,突出反映乡土中国向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历史剧变。
一、独特的女性角度贾平凹的乡土作品《带灯》采取文学史上极少应用的从女性视角出发的写作方法,以女性角色――“带灯”作为主人公,从其视角出发,深入细致地观察她的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带灯”这个人物集中体现了贾平凹的思想和思考。
带灯,秦岭樱镇镇综合治理办主任,工作兢兢业业,身体力行,不仅为患肺病的农民讨取赔偿,而且为失业人员积极联系工作;不仅为农民解决鸡毛蒜皮的繁琐小事,而且很懂得工作充分利用每个人的力量,不仅会利用曹老八的权威管理公会,而且懂得元黑眼与镇长的利益关系借抽水机;不仅机智地解决了组长的上访问题,而且有效地缓解了农民社会的矛盾现状。
但是,这终究不是女人的社会,她对安静生活的向往,她对自然的喜爱,她的小女生的情怀都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她的性格与整个官场背道而驰,她的精神世界是充实的,她的性格是中庸的,她的思想是现代的,但这正是整个社会所鞭挞的。
贾平凹深入地挖掘人心,深入了解乡村生活,以女性的全新角度带给读者深刻的思考。
二、真实的农村现状在《带灯》整部作品中,贾平凹对当下乡土中国农村进行了真实而深刻的反映。
我们可以看到,《带灯》中,贾平凹对当代农民与基层干部的把握是极为精准的。
贾平凹散文《风雨》赏析
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第二段,化整为零,从描写树林全貌,落笔到具体的垂柳、杨叶、芦苇,垂柳表形,杨叶着色,芦苇摹声,充分调动读者的感觉去细细的体会风雨来袭的场面。然后,笔锋一转,写到断了牵绳的羊,这只受到惊吓的可怜生物,先是“跑”,接着“撑”,“撞”,“跌”,直至“失去”了颜色。此时“冲”出门寻羊的红杉女孩,像是一个鲜活的惊叹号突的“冲”到了读者面前,比之前句“白的颜色”,冲击力甚强,看来有“失”也有“得”啊,该段后半句“两步远”与“长时间”两组词汇的对比,也令人寻味,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翩翩。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于宝鸡的这篇《风雨》,正是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全文,从“树林子”起笔,以一个简短的比喻开头,把冷风骤雨中的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北方入秋时节的树林子满目黄绿,浓郁劲美,与和好了的面团哪有一点可比?但是,在贾先生笔下,在特定的环境下,它们竟然那么贴切的融合在一起,“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文中这一块面团,仿佛就是陕西厨师手中的面团,有劲道,有身骨,能屈能伸,能扁能方,跃上落下,随力而形变,随变而越有生命,就像这秋风中的树林子,自然的风力摇役着它,令其左拉右扯,狂乱而不自持,但是没有了方向的树林子就此拔去了根基,失去了生命吗?没有,自然的威力下再渺小的生命也要奋力一搏,风到我倒,风止我直,顺应,适应,以柔制刚,生生不息。文中,这一开头大段的细致描写,用了一长串的动词,可以说写的惊心动魄,直奔主题,仿佛直接把我们送到了一场疾风面前,一起天旋地转。很有力,很有视觉感,冲击感。
论述贾平凹散文的意象之美
论述贾平凹散文的意象之美贾平凹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曾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多项文学奖项。
他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尤其是散文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成就。
其中,贾平凹散文所营造出来的意象之美尤为突出,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文学作品中的某个形象或事物,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和情感价值。
它是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和抒发所营造出来的,是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
贾平凹散文中的意象之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意象之美自然景色是贾平凹散文中最常用的意象之一,他的笔下常常描绘出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例如在《白银时代》中,他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六盘山的雾气、绿树、山峰,这些细节描写直接打动了读者的心灵,使人产生心醉神迷之感。
另外,在《北去》这篇散文中,贾平凹描写了一场雪的降临,他的笔触仿佛给雪赋予了生命,它们在书中跃然纸上,被读者所感知。
这些自然意象,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严、神秘和宁静,同时也唤起了我们的美好情感。
二、物象意象之美另一个常见的意象类型是物象意象,这些意象常源于具体生活中的人、事、物,例如贾平凹在《河岸寺》中,通过猴子的形象,表现出了对人类本性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而在《胡同里奔跑》中,则通过对石头、老鞋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情世故的感慨。
这些物象意象的构建,能够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生活情感,感受到身边真实生活的细节和光影,让人产生共鸣和共情。
三、人物意象之美人物意象则是表现散文中人物形象的重要意象类型。
贾平凹的散文中,人物意象常常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和鲜明的人格魅力。
例如他笔下的“老奶奶”形象,既有社会的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情怀,还有诗人般的浪漫情怀;而江小白这个草根歌手,则体现出了坚持梦想和追求人生意义的精神特征。
这些人物意象,常常能够通过独特的个性特征和生活经历,为读者提供深刻的思考与感悟,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总之,贾平凹散文中的意象之美,体现在了对自然、物象和人物等多个层面的刻画与把握上。
现代散文欣赏贾平凹的秦腔
现代散文欣赏贾平凹的秦腔贾平凹的秦腔贾平凹,现代中国当代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闻名。
其中,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以其深入人心的力量和细腻的笔触,成为文坛上备受赞誉的佳作。
本文将从贾平凹的秦腔作品中,探索他对现代散文的贡献与创新。
一、艺术表达的独特风格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脱颖而出。
他将秦腔的艺术特色与散文结合,形成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表达方式。
秦腔是陕北地区的一种戏曲艺术,具有独特的节奏、音调和情感表达方式。
贾平凹巧妙地融入了秦腔的元素,运用类似的表达方式来创作散文作品。
在贾平凹的散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秦腔的音律和韵味。
他的文字如同唱腔一般流畅起伏,有着独特的节奏感。
同时,贾平凹的散文作品展现了秦腔的情感表达方式,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人物刻画,让读者深入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与内涵。
二、人物与背景的交融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中,人物与背景之间的交融也是其独特之处。
他巧妙地将秦腔的舞台背景融入到散文中,创造了一种富有戏剧性和艺术感的叙事方式。
在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中,人物与背景常常相互映衬。
他通过深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将人物与背景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这种融合使得作品更加丰满,给读者带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三、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和思考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不仅仅是艺术上的创新,更富有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和思考。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剖析,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中存在着许多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社会问题的探讨。
贾平凹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看似平凡的人物和场景,通过对这些细微之处的描写,他呈现了现实生活的丰富和多样。
同时,贾平凹也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敏锐的观察和思考,通过文学的方式传达出他对社会问题的关切和思索。
结语贾平凹的散文作品将秦腔的艺术特色与散文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表达方式。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入的情感触动了许多读者。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
贾平凹先生作品的特点1、小说的特点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2、散文的特点(1)小说式写法,充满童心,酿造意境童心和意境,都是贾平凹刻意的追求。
《丑石》是贾平凹写得较为成功的一篇儿童文学散文,这篇散文,被选进平凹散文的多种选本和中学教材中,充满童心,语言单纯,用的是口语。
文章用儿童的、世俗的眼光写对一块“丑石”的认识过程,“丑石”已经存在几百年,它极不规则,不能垒墙,不能铺台阶,不能制石磨,大家都咒骂它嫌弃它,它很“丑”。
然而有一天,来了一位天文学家,方知道它是一块曾经补天,发过热和光的极为有用的石头,被天文学家车走。
由“大丑”而变成“大美”。
作家欲扬先抑,写美丽的月亮,反衬丑石之丑。
那种“丑”,是世俗眼光看来的“丑”,不是真“丑”,是人们眼睛中误认的“丑”,而它的美,是脱俗的美,是大“美”,超脱世俗眼光才能看到的美。
作家由形象出发,阐发哲理: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作家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意脉贯串着童心,写法是小说式的。
这篇散文,显然受了许地山的《落花生》的影响。
《月迹》写孩子们观赏“月亮”,寻找“月亮”,谈论“月亮”的事情,表现了孩子们爱美、求美的童心。
“月亮”既是具体的物象,又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文章展示生活的哲理:“一切美好事物,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
这篇散文,也是儿童散文,小说化的叙事描写,充满童心,单纯中寓丰满,实中求虚,扬溢着雅淡的诗美。
由上可见,贾平凹的散文,往往通过小说化的情节、细节的描写、编织,组成渗透着感情的疏淡的意象群,从而构成有着散淡情味的意境。
(2)留空计白,温淳含蓄。
贾平凹曾经很欣赏唐朝刘禹锡写的《小石潭记》这篇散文,他认为刘禹锡在文中没有提到“水”字,但通过鱼的各种形态的精妙的描写,凸现了水的清、静、多、柔。
贾平凹小说的特点
贾平凹小说的特点
贾平凹是当代著名的作家,以长篇和短篇小说名闻于世。
断断续续地读过他的一些小说,感觉他的语言风格朴实深沉,属于现实主义风格。
他的长篇描述场面宏大,意义丰厚,很难用几句话概括他的思想。
历史感强,能够以细微的社会现象体现大的历史变迁;具有浓厚的西北地方风情,能够体现出西北地区(关中地区)语言、风俗、人群性格等特点;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对于国民性的披露、讽刺非常深刻,有很强的现实性;在结构布局上,有明显受中国传统章回体小说影响的痕迹,擅长以点带面,不断扩大故事的脉络。
散文内容浩瀚,五彩缤纷。
在其大散文观的指导下,其作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贾平凹散文的语言具有一种感觉的直观性和即时性,而且具有表情达意的立体感和穿透力,还有将理性和非理性完美地统一了起来。
贾平凹的散文的艺术持点:风格迥然、情真意切、细致、哲理、自然、美、幻、理性超越。
贾平凹笔下的农耕世界是活泛的充满灵气,人与物,人与人沟通相融,淳朴自然。
贾平凹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贾平凹的作品有什么特点?答:从整体而言,贾平凹的作品: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平淡中道真理、见真情。
[小说方面]一、朴素中见真情贾平凹曾说过,“失去了真情,散文就消失了。
它不靠故事来吸引人,不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就靠的是情绪的感染和思想的启示”。
他认为有无真情是衡量散文艺术质量的重要标准和依据,好的散文无不直接地袒露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志趣乃至人格和灵魂。
认为那种装腔作势、无病呻吟的矫情不是真情,真情是作者的生命意识与自然宇宙、与社会人生相碰撞而闪烁的火花。
正是对“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这一美学原则的坚持,使贾平凹的作品无处不显现出真情美。
这种真情首先表现在对故土的眷恋;“商州”这一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熟悉的行政区域,对于贾平凹来说已融进了他的精神生命里。
“商州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是一片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异常美丽,其山川走势、流水脉向、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乃至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构成了极丰富的、独特的神秘天地。
在这个天地里,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
”从这段描写中,我们看到作者对家乡的爱之深,情之切。
家乡原本是相当偏僻、贫困的山地,但作者却说“异常美丽”,用尽美好的语言,极写家乡的富有,仰观可以无奇不有,俯视可以无其不盛。
真有“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味道。
“商州曾经是我认识世界的一个法门……十几年里,商州确是耗去了我的青春和健康的身体,商州也成全着我作为一个作家的存在”。
此时的商州,对于贾平凹来说,已不再是行政区域的商州,它是一个载体,承载著作家的全部情感。
如此看到,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已融到血液之中了。
其次,作家的真情表现在对亲人的思念中;读过贾平凹《祭父》《酒》《我不是个好儿子》的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文章是作家用心和泪水凝聚而成的肺腑真言。
在作家群中,贾平凹对父亲的孝敬是出名的。
现在,父亲去世了,他说“人生的短促和悲苦,大义上我全明白,面对着父亲我却无法超脱”。
忍受巨大的悲痛,作家终于完成了《祭父》这篇充满至爱真情的纪念文字。
贾平凹的散文丑石赏析
我感到自己的可耻,也感到了丑石的伟大;我甚至怨恨它这么多年竟会默默地忍受着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原名贾平娃,原籍陕西丹凤,中国现代著名小说
家。
贾平凹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历任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 长安 》杂志编辑,西安市文联创研室主任、文联主席等,现供职于西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丑石》较好地体现了贾平凹的散文风格,率直、坦诚、语言平实,全然没有雕琢的痕迹,带有一种乡村的自然风味。欲擒故纵手法的娴熟运用,极大增强了这篇散文的艺术感染力。
【赏析二】
中国的文学家似乎对石头情有独钟,《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化自一块集日月精华于一身的仙石。曹雪芹的不朽之作《红楼梦
》又名《石头记》,他笔下的石头其实是一块通灵宝玉。而贾平凹的《丑石》中所写的却的的确确是一块石头,一块真正的“丑石”。
稍稍能安慰我们的,是在那石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坑凹儿,雨天就盛满了水。常常雨过三天了,地上已经干燥,那石凹里水儿还有,鸡儿便去那里渴饮。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们盼着满月出来,就爬到其上,翘望天边;奶奶总是要骂的,害怕我们摔下来。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来,磕破了我的膝盖呢。
人都骂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代表作有《秦腔》、《高兴》、《心迹》、《爱的踪迹》等,曾获多次文学大奖。
主题思想
这篇借物说理的散文,借助了一个公认为平凡的对象——一块顽石,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所谓的一般性可能也有例外。作者通过强烈的对比,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们的无知,并不能掩盖和抹杀那“默默忍受”多年,而“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
著有长篇小说《 高老庄 》《 废都 》《 怀念狼 》《 贾平凹文集 》(14卷)、中短篇集《 制造声音 》、纪实文学《 我是农民 》等。其中,《 废都 》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浮躁 》获1987年第八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满月儿 》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腊月·正月 》获1984年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爱的踪迹 》获1989年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贾平凹的散文赏析
贾平凹的散文赏析贾平凹是我国今世文坛寥寥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今世中国最具反叛性、最富创建精神和宽泛影响的拥有世界意义的作家。
相关贾平凹的散文赏析,欢迎大家一同来借鉴一下!《冬景》赏析这是小说家写的一篇构造创新的散文佳作。
《冬景》,变了一般的构造方法,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构造,把在不一样场合、不一样距离、不一样方向、不一样角度分别摄入的一个个特定的瞬时,改运按必定规律从头联接起来,“言在耳目以内,情寄八方之表”, ( 钟嵘的《诗品 )), 整体上作者描绘了郊野闲冬图、乡村喜雪图、雪中对话图三幅冬景图,生动显现了北方山村于茫茫白雪中的情致。
这几乎就是一首空灵美好的诗!贾平凹的很多散文都充满着这类空灵通脱的意味,让人读过以后,频频品尝,恋恋不舍。
贾平凹的散文总洋溢着浓烈的乡村生活气味,平实而又生动,耐人咀嚼。
忧如那人,那树,那山,那水,就在眼前。
散文显现出精巧叙事和真实状物的技术。
贾平凹很擅长多角度地抓取光景,擅长捕获细节,擅长用很老道的语言朴素生动地再现生活。
作者把在乡村冬景中捕获到的一些新鲜生动的细节,用沉着沉着平庸的语调叙述出来,如同写意画,费墨不多,却洁净利落的勾画出光景的神态,没有多少衬着,但是那种天寒地冻的感觉却渗透骨髓。
如妻子婆和孩子的对话、两个陌生人的对话,朴素无华而又充满生活的情味与诗意,委宛曲尽,余味无量,让读者在那银装素裹的世界里感觉到了春季的气味,几乎就是一首空灵美好的冬之歌!文章两个陌生人雪地赏景的对话,委宛曲尽,余味无量。
结尾“两个陌生人 ,在天地一色的雪地上赏析冬景里的奇景。
”堪称画龙点睛,奇妙地表达了作者对冬季的独到感觉。
冬季威严而又静穆,它不是生命的衰败或停止,而是在存储力量,孕育重生。
心灵的热爱,思虑的力量,感悟的魅力使得人在这样的冬景中成为奇景。
作者眼中的冬景琳琅满目,让人热爱。
贾平凹真不愧为语言大师 , 其散文语言最明显的特色是朴素自然。
有名作家徐迟曾说:“散文作家不单要掌握华美的文采,并且要擅长控制它,不单要掌握朴素的文章,还要擅长弘扬它。
关于贾平凹散文的艺术特色
贾平凹散文语言的审美特征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贯穿性人物,贾平凹有着无可争议的地位与影响。
贾平凹是一个复杂独特的存在,不同文体经他的灵光照射便能异彩顿生,以一人“兼具数美”,实为当代文学创作界的奇才。
其小说创作成就巨大,散文创作也毫不逊色,以广泛宏富的内容、超凡脱俗的形式在当代散文创作中脱颖而出,卓然独立。
青年评论家谢有顺,在评谈平凹散文作品时曾说:散文“为人类一切无法归类的情感和心灵碎片提供了含混的表达方式”,“好的散文一定是心灵的奇迹和语言的意外收获”[1],贾平凹的散文,“说书,说话,说人,说事,说生说死,谈奉承,请客,花钱,谈房子,打扮,玩牌,都是从微小的细节入文,趣味生动,精神也自在,没有陈腐之气,整体上还给人开阔的想象。
我想,散文之大,应该指的就是这种从小而大的大;事是小的,但精神是大的。
……我非常喜欢贾平凹散文里那种实在的、生活化的基础部分。
……众多物质性元素(坚实的细节和经验),支撑起了他散文精神流动的河床和气势。
好的散文是悟出来的……”,贾平凹的散文,“有小说家的实(物质性),又有思想家的悟(精神性)”,他就成了一个善于悟的“好的散文家”[2]了。
(一)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贾平凹散文选集》无论在意境、结构,还是语言艺术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富有个性的艺术风格。
1、以真挚的感情拥抱生活在《贾平凹散文选集》里,作者通过笔锋来展现自己所处年代的生活,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感悟及讲述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
他追求一种朴实无华、率真自然的生活意境美和意趣美,透过敏锐的观察力来写平常人生的微妙情绪和意趣,他视艺术感受为一种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态度,讲求情操所致,自然为文。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必须老老实实生活,不是存心去生活中获取素材,也不是弄到将自身艺术化,只能有意无意地,生活的浸润感染,使提笔时自然而然地写出要写的东西。
”①2、自然而成的文章结构贾平凹没有费尽心思地去琢磨文章的结构,大都是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来架构的,但又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形式多样,各有各的特色。
贾平凹散文的特点
贾平凹散文得特点一、细腻悠长,令人寻味。
她得笔法如电影镜头,推、摇、拉,一个个镜头将美景逐一展现。
《商州又录》就是贾平凹关于商州得系列散文中得一部。
这就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得写景散文.她共分11个段落,这11个段落之间得结构方式散漫、随意,但其笔调细致,就像就是由11幅写意得素描画组成得画卷。
如第一部分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得,就是冬天得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得瘦;像就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得女子,沦落或许就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得面目。
石头裸裸得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
”这段中得“红”、“绿”、“瘦"营造了一个画面感极强得意境,不得不让人细细地去品味。
贾平凹善于运用拟人、通感得方式传递感觉,如“路就是顽皮得,时断时续,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她得脚印”。
她常用轻淡得笔墨,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得又经常忽视得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得散文,浓得如酒般醇厚绵长,淡得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得氛围中,贾平凹道出她对生命、历史、宇宙得深深思索,使她得散文具有一种深邃得哲思。
《静虚村记》便就是她得一篇散文佳作.回归自然、追求自然与人得与谐就是贾平凹这篇散文得一大特色。
为了达到自然与人融合这一境界,贾平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得自然化”与“自然得人化”得带有古典神韵得画面。
静虚村远离“繁华"、“热闹”得城市,就是一个“清静”得地方。
与自然得接近使这里人们极易受到道家“知足观”得影响。
她们就是山野村人,住着茅屋,却并不觉得“寒酸";她们喝得就是粗茶,吃得就是淡饭、一个个却坦然地端着碗“一律集在巷里,就地而蹲”地吃喝。
恬淡超脱、适意自然便就是静虚村人最高得人生哲学,她们“厚诚”、“几乎近于傻昧”,其实,这些平凡到极点得山民都就是真正得“智者".她们得脉搏与着山山水水得心律而跳动,自然,赋予了她们一切,也昭示了一切.在《静虚村记》中,一草一木,一石一屋,都可见出人得心灵得投射。
贾平凹散文风格
贾平凹散文风格贾平凹散文风格贾平凹先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中国当代作家,他的创作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升华。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贾平凹散文风格,欢迎大家阅读。
贾平凹散文风格“语言风格”是指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现出来的创作语言特有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作家具有不同的语言写作风格。
贾平凹散文的语言风格主要体现为:平实质朴、含蓄隽永和幽默讽刺等三个方面。
分述如下。
1.质朴自然著名作家徐迟曾说:“散文作家不仅要掌握华丽的文采,而且要善于控制它,不仅要掌握朴素的文章,还要善于发扬它。
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更难,……越是大作家,越到成熟之时,越是写得朴素。
”[4]贾平凹选用恰当的方法技巧直接陈述, 甚至时常运用白描的手法,质朴自然,却显得情真意切。
例如:(7)院再小也要栽柳,柳必垂。
晓起推窗如见仙人曳裙侍立,月升中天,又是仙人临镜梳发;蓬屋常伴仙人,不以门前未留小车辙而憾。
能明灭萤火,能欢风行。
三月生绒花,数朵过墙头,好静收过路女儿争捉之美。
(《生活一种———答友人书》)例(7)语言朴素自然,“能明灭萤火,能欢风行。
三月生绒花,数朵过墙头,好静收过路女儿争捉之美”,娓娓道来,集中体现了贾平凹要求语言平淡,不追求华丽辞藻的创作个性。
2.幽默讽刺贾平凹的散文作品主要体现了其豁达透彻的人生态度,与此同时,又具有非常丰富的智慧与幽默讽刺艺术。
(8)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社会上有了闲人。
闲人总是笑笑的。
“喂,哥们!”他一跳一跃地迈雀步过来了,还趿着鞋,光身子穿一件褂子,也不扣,或者是正儿八经的西服领带———总之,他们在着装上走极端,但却要表现一种风度。
(《闲人》)例(8)中作者运用幽默的语言讽刺了社会上那些不务正业的闲人,此句突出地表现了“闲人”的特点,向读者揭示了闲人的缺点,具有讽刺意味,笔调辛辣。
三.风格的形成手段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体,不讲究平仄音韵,没有过多条条框框的束缚和限制,因此,散文的表达方式是灵活多样的。
贾平凹《一棵小桃树》的个性与散文创作
贾平凹《一棵小桃树》的个性与散文创作贾平凹《一棵小桃树》的个性与散文创作从贾平凹《一棵小桃树》中,我们可以看出贾平凹的个性及其散文创作特点。
在所有文体形式中,散文更能真切地展示作者内心的隐秘世界,更能适宜作者自由地言说自我。
教材选取的贾平凹《一棵小桃树》一文课后阅读提示中写道:“在作者看来,小桃树是他从儿时便怀有的、对幸福生活的‘梦’的化身——‘我的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
”可见,在阅读学习这篇散文时,我们应从作者的个性角度人手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的旨意。
文章伊始,“小桃树”就化身为作者抒性灵、发哲理的替物,具有“人格化”的色彩。
它“在风雨里哆嗦”“长得很委屈”“瘦瘦儿的,黄黄儿的”“大家都笑话它”。
就连见多识广的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乩息的,“我”却不相信,执着地偏要它将来开花结果。
小桃树成了“我”的梦种。
联系作家的成长经历,像小桃树一样生长在不被人发现的“角落”,“样子极猥琐”,正好对应了作家在乡村期间“自我”成长的童年、少年经历。
贾平凹从小就有一种自卑心理,觉得自己的个头、形象和口才等不如人。
他在《贾平凹性格心理调查表》一文中说道:“我出生在一个22口人的大家庭里,自幼便没有得到什么宠爱。
长大体质差,在家里干活不行,遭大人唾骂;在校上体育,争不到篮球,所以便孤独了,欢喜躲开人,到一个幽静的地方坐。
愈是躲人,愈不被人重视,愈要躲人,恶性循环,如此而已。
”接着文章写到,随着“小桃树”慢慢长大,“我”也“到城里上学去了”,面对眼前“好景儿这般多”的都市,“我”一心想着“学习呀,奋斗呀”,那株曾在我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小桃树”,也渐渐地被“我”淡忘了。
然而“我慢慢发现我的幼稚”,“人世的大书”我却“连第一行文字还读不懂呢”,“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心境似乎是垂垂暮老了”。
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作者从初到城市的“血气方刚”慢慢变为“垂垂暮老”呢?19岁的贾平凹怀着梦想来到了城市,被推荐上大学的贾平凹是一个乡村的幸运儿,成为乡村社会为数不多的可以名正言顺、光彩地逃离乡村的人,贾平凹是怀着渴望与迫不及待的心情将自己抛进城市社会的。
贾平凹散文创作艺术特色散论
…
…
…
…
…
.
.
贾平 凹散文创作 艺术特色散论
肖 凌
进入新 时期 以来 ,中国散文创作 迎来 了又 一个春天 ,贾 平 凹就是其 中的一个佼佼 者 。从 1 9 7 0 年至今 ,贾平 凹出版 并 发表 了近百 万字 的散 文作品 ,其 中他 在取材 、意境营造 的审 美 、人生感 悟的体验和 幽默 的修 辞学等方面都 形成 了 自己独 特 的风格和 个性 。以下,我将从几个 方面对此进 行简单 的梳 理 、 归纳 和 总 结 。
禅学上的意境论
清代 美 学家 樊 志厚 曾言: “ 文 章 ,或 以意胜 ,或 以境 胜 ,上者 ,意与境浑 。”意思是文章 中的上品是意和 境的统 贾平 凹的散文把丰沛 的 “ 诗意 ”与营构的 “ 诗 境”交融 在 一起 ,他 的散 文意境成为 审美范畴 中的佳作 ,其 中那 些淡 淡 的忧郁 ,带 着轻 柔 之美 、清 纯之 美 、空 灵之 美 、恬 淡之 美 、宁静 之美 ,以至 于让 人欲 说还 休 ,其 实这 种美 一 直都 在 。很显然 ,既非悲哀与无 望的忧郁 ,一直作为生命体 验和 弥漫生命 中的氛围与调子恰 如其分地交融 于文章之 中。他喜 欢 佛教 ,自然而 然意境就带有 了佛教 的味道 ,因而 随心于与 自然交相呼应 中的飘渺神韵 ,随之而来 的奇幻境界 。其 中玄 妙 的黄甫峪 水 (《 黄甫峪 》),幽冷 的冰 风洞 (《 冰风 洞体 验 》 ),古 朴的商州荒寺 (《 干雨松 》),荒凉 的戈壁 梦城 (《 梦城》 )等,描绘 出超脱现 实 ,意境 中的禅味 。另外, 贾 平凹从佛教体 悟出发 ,把 自己的体察和感 悟融于社会 自然 的精深妙微 ,由此用佛理来 阐发 。把这些观 照静默 、冥想沉 思的思考方式彻 底融入到艺术 构思当 中。他 的作 品更 突出 了 单 纯质朴 , 自然 真切 ;不经而 为之 的意境 ,含蓄而率 真,表 现 手法 上 更 回归到 传统 中 。 “ 明月 照在 山 巅 ,山巅 去 愚顽 而 生灵气 ,明月 照在山沟 ,山沟 空 白而包含 了 内容 。这 个时 候 ,我便又想起 了我的创作 ,悟 出 了许许 多多不可 言传 的意 会 ”,我们可 以读出其 中作者 心态的诗意 自然、空灵淡 泊; 而 情怀则是 旷达 超逸 。虚静 的审美态度 已经让他融入 到作品 中并在 其 中反观体验 人生和感悟 生存 。从大 处看 ,其 中贾平 凹在 《 废 都》 、 《 带灯 》 、 《 商州初 录 》等 作 品 ,文化 上 不仅 有汉唐风韵 的接受传播 ,而 且还有传 统思维方式 问询。 《 商州初录 》中的作品 ,消解 了时空 ,人物 回归于古朴 自然 的原始环境 中。有研究者把9 O 年代散文创 作的突破者 归功于 他 时说 : “ 贾平 凹俨 然是 年轻 的智慧老人 ’,玄谈神 悟中 含有几分苍凉 ”。 其实 ,诸如 《 月迹》 、 《 夜籁》 、 《 落 叶》 、 《 冬景》 等散 文 ,单从文 章题 目就足够 想象 ,文章所 带来的张力 和想 象的空间 ,就是 美感中 的诗 意。 《 夜籁 》中写道 : “ 夜里, 船 到 了山湾 间 ,月 显得 很 小 ,两岸黝 黝 的 山影憧 憧沉 在 水 里 ,使 人觉得 山在 水上有顶 ,水 下有根 ,但河 里却铺 了银 , 平 静的似乎不流 ……” “ 远处 ,偶尔有一声狗 叫 ,声音在 窄 窄的石 头巷里 ,或在 高高 的对面 崖上 ,撞 出了 回音 ,嗡 嗡传 韵 。”文章更 多的氛围是空灵 与幽静在弥漫着 。在其 中,虽 然没有 写人 ,但在文 中你可 以感 觉到 ,给人一 种身临其境 的 感觉 。这种把题 目与文章浑然一体 的处理方式 ,让文章锦上 添花 ,成为文章完 美不可缺少 的一部分 。其实 对于我们无 论 怎么看 待这些作 品,只有静心潜 心坐下来 ,我 们才能真 正体 会 到,文中有画 ,画中有诗 ,诗 中蕴含着超然 脱俗 ,这 是他 所追求 的,也是他所 向往 的。 具 有一个 阅尽沧 桑心态 的贾 平凹 ,自然可 以得心应手 、 自然平 静地描绘 百态 人生 ,作 品追 求和缓 的节 奏 ,结构 用巧 妙 的情 节充实 ,感情 色彩的词语基 本废弃 了。这样贾平 凹作 品中的人物 、事件 冷而不艳 ,纯 而不妖 ,而 空灵宁静 的氛围 直在 弥漫 。如何把 握氛围和意境 ,贾平 凹有 他独特 的表达
浅谈贾平凹散文
浅谈贾平凹散文《秦腔》的艺术特色李从俊贾平凹的创作与陕西这片黄土地息息相关,他的很多作品都以此作为场景或背景,譬如:《治病救人》这部散文就是以陕西为背景,文中写到:"他常常被西安的病人请了来,每次都来我家,我没好酒,却拿来明前的茶,请上坐,就坐在佛祖旁的椅子。
"①<<古土罐>>这部作品是以西安为场景,如"我来自乡下,其貌亦丑,爱吃家常饭,爱穿随便衣,收藏也只是喜欢土罐。
西安是古汉唐国都,出土的土罐多,土罐虽为文物,但多而价贱,国家政策允许,容易弄来,我就藏有近百件了。
"②《<夏坚德作品集>序》也是以陕西为活动场景:"她一直在体委工作,有这个方便。
九七年的元月,一天她来了,咚咚地敲门,带给我一面陕西足球队队徽的小彩旗,上边有浪头。
陕西人总爱以'西北狼'自诩,我便喜欢了这个图案。
"③由于作者居住在陕西这片黄土地上,吸收了陕西的民间和官方的传统文化,加上他对生活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生活体验,常能将秦川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表达和充分而透彻。
《秦腔》便是这样的一篇散文佳作。
作者长期生活在秦川这片土地上,对秦腔这种特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剧无疑是熟悉的,它那"揪心裂肠"的唱腔,"烈性炸药"似的风格,可能大大地震撼过作者,作者从中找到了"秦腔"与八百里秦川之间的内在联系。
首先,作者给我们描给出一幅与"秦腔"共存的自然人文背景。
如自然环境背景: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冲天而起的白杨、苦楝、紫槐,如痛苦妊娠的落日……人文背景:沉重的犁铧,山包一样的秦川公牛,牛肉泡馍,西风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有了这些自然和人文基础,这种粗犷、雄浑、豪放且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秦腔的产生也就合情合理了。
而作者看似在介绍"秦腔",实是在通过"秦腔"来表现秦川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
贾平凹散文艺术成就
贾平凹散文艺术成就 导语:在当代中国作家中贾平凹 的坚守不仅更为彻底, 更出自其痛苦的心灵的自然, 并且因其创作中美学精 神的民族性还原,其文学 的实现更为丰富深厚广阔而已。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贾平凹散文 艺术成就,欢迎借鉴! 贾平凹的散文被学者和评论家排在了优秀之列, 并且有多篇被选进中学课本。
本文就结合其散文,从取材、手法、语言、地域特色等方面入手,来谈谈其散文 所表现出的艺术特色。
一、取材自由广泛 贾平凹的散文取材自由广泛。
他的散文似乎不拘一格,丑汉、退伍军人、屠 夫、石头、树木等统统走进了贾平凹的散文。
从反映的内容和笔调去看,大致可 以分四类:一是人物篇。
一般以粗线条勾画人物为主,如《我的老师》塑造了一 个纯真、正义、极富爱心的儿童孙涵泊形象,《米脂婆姨记》则描写了一个对爱 情充满憧憬的农村少女形象。
二是世相篇。
这类散文常常评说人生,针砭时弊, 如《病人》借一个病人的口道出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玩牌》则将麻将桌上 的众生相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是游记篇。
《游寺耳记》给读者展现了一幅“野菊 花开花落,云雾忽聚忽散”的山间图画。
《入川小记》描绘了四川的山光水色、 物产人情,让读者想身临其境去领略一番。
四是风情篇。
通过描摹地方风俗,记 述地方风物, 把个人的主观情感融入自然景观之中, 与大自然构成一种和谐的关 系。
如《五味巷》通过巷中景、巷中事、巷中人、巷中风俗,展现了古风很浓的 长安小巷,这里的人们重人情、讲信用,知足乐观。
《静虚村记》则描绘了一幅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画卷, “静虚村”是一个偏离市区的地方, 显得既原始又 古朴,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浸染。
二、小说 化写法 贾平凹一直倡导散文写作小说化。
他在《散文就是散文――自我告诫之二》 中说: “小说家可以以散文的笔调去写小说, 为什么你不可以以小说的笔法写散文?”散文与小说的不同点在于重视抒情, 而不刻意追求情节的曲折和完整。
情 节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 在小说中担负着表现人物性格的重任, 是吸引读者的 重要因素。
贾平凹的散文艺术
贾平凹的散文艺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安菲菲内容摘要读贾平凹的散文,如在明净的水溪旁徜徉,如在迷蒙的月色下散步,如在晴和春日嗅到从远方飘来的幽谷兰香,如在良辰美夜听到自高楼飞下的缠绵萧声……,让人油然而生这些美在心中综合发酵而引起的悠远情思。
贾平凹的散文,精致携永,小巧玲珑,他喜欢写从平凡中发现真理的带有这里色彩的散文,且构思精妙,安排妥帖,行文自然,以“新”、“奇”、“深”见长。
他的游记也写得优美生动,风趣别致,能让读者随着作者的阻击认识祖国山川城乡之美。
能敏锐地抓住他所到之处的主要特征,给予神完气足的充分表现,给读者留下各不混淆的鲜明印象成为他有机体散文最大的特色。
贾平凹的散文也常常追求诗的意境,悠远深邃,婉转动人,不是生活的如实记录,而是着意倾吐作者某种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优美情思,在总体构思上着意为倾吐情思创造条件,在具体描写中有不流于客观的、冷静的叙述,致力于诗意氛围的渲染、铺陈、笔调是抒情而空灵的。
贾平凹的散文,“他已经有了成绩,有了公认的生产成果。
”他不仅吸取了我国古代散文的乳汁,也学习了我国现代许多散文前辈的许多经验,他是在努力创造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新散文。
当然他的散文也存在不少需要改进之处,要注意生活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博大,防止流于纤弱,要防止重复别人,也要防止重复自己。
序幕决不是高潮,起步更不是重点,在散文家贾平凹的面前,路是宽阔的,又是漫长的。
贾平凹的散文艺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安菲菲你曾否在明净的山溪旁徜徉,你曾否在迷蒙的月色下散步,你曾否在晴和春日嗅到从远方飘来的幽谷兰香,你曾否在良辰美夜听到自高楼飞下的缠绵萧声,你是不是有过这些生活的美在心中综合发酵而引起的悠远情思?如果读一读贾平凹的散文,便不难领会此中的韵味。
诚然,贾平凹的散文没有那种横空排浪的汪洋场面,也没有那种喧噪大呼的豪壮情怀,但他们精致携永,犹如淡雅的水墨画,也同样散发着生活的气息,辉映着时代的阳光,给我们以美,使我们感受到心旷神怡的生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贾平凹的散文艺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安菲菲内容摘要读贾平凹的散文,如在明净的水溪旁徜徉,如在迷蒙的月色下散步,如在晴和春日嗅到从远方飘来的幽谷兰香,如在良辰美夜听到自高楼飞下的缠绵萧声……,让人油然而生这些美在心中综合发酵而引起的悠远情思。
贾平凹的散文,精致携永,小巧玲珑,他喜欢写从平凡中发现真理的带有这里色彩的散文,且构思精妙,安排妥帖,行文自然,以“新”、“奇”、“深”见长。
他的游记也写得优美生动,风趣别致,能让读者随着作者的阻击认识祖国山川城乡之美。
能敏锐地抓住他所到之处的主要特征,给予神完气足的充分表现,给读者留下各不混淆的鲜明印象成为他有机体散文最大的特色。
贾平凹的散文也常常追求诗的意境,悠远深邃,婉转动人,不是生活的如实记录,而是着意倾吐作者某种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优美情思,在总体构思上着意为倾吐情思创造条件,在具体描写中有不流于客观的、冷静的叙述,致力于诗意氛围的渲染、铺陈、笔调是抒情而空灵的。
贾平凹的散文,“他已经有了成绩,有了公认的生产成果。
”他不仅吸取了我国古代散文的乳汁,也学习了我国现代许多散文前辈的许多经验,他是在努力创造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新散文。
当然他的散文也存在不少需要改进之处,要注意生活视野的开阔和思想的博大,防止流于纤弱,要防止重复别人,也要防止重复自己。
序幕决不是高潮,起步更不是重点,在散文家贾平凹的面前,路是宽阔的,又是漫长的。
贾平凹的散文艺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安菲菲你曾否在明净的山溪旁徜徉,你曾否在迷蒙的月色下散步,你曾否在晴和春日嗅到从远方飘来的幽谷兰香,你曾否在良辰美夜听到自高楼飞下的缠绵萧声,你是不是有过这些生活的美在心中综合发酵而引起的悠远情思?如果读一读贾平凹的散文,便不难领会此中的韵味。
诚然,贾平凹的散文没有那种横空排浪的汪洋场面,也没有那种喧噪大呼的豪壮情怀,但他们精致携永,犹如淡雅的水墨画,也同样散发着生活的气息,辉映着时代的阳光,给我们以美,使我们感受到心旷神怡的生趣。
贾平凹曾经说过:“只是感受来了,情绪有了声响,幻想有了色彩,旋转着向一点探深而去了。
”我觉得,这是深入理解他的散文创作中的一把金钥匙。
一、深刻的思想他有不少散文,真可谓小巧玲珑,但决不是指可供摩挲的小摆设,轻盈的躯体中照样蕴藏着严肃的思考,包含着对人生况味的咀嚼。
举个例子:一块“丑的不能再丑的丑石”,可说是一件很显眼甚至招人讨厌的物事,造墙铺台阶没有,刻花、捶布也不行,一般人都嫌他碍眼挡路,可是天文学家却从它的丑中发现了令人惊异的美,这块丑石原来是从天上落下来的陨石!你看,作者多么善于从别人不经心的地方捕捉美,又多么善于从这种美的发现中揭示容易为人忽略的生活底蕴:“正因为它不是一般的顽石,当然不能去做墙,做台阶,不能去雕刻、捶布。
它不是这些小玩意儿,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讥讽”。
[1]用平庸的、保守的、缺乏知识的眼光,就不能发现新鲜的、不同于一般事物的美和价值,这个在生活变革时期尤为发人深省的思想,竟是从《丑石》上开放的花朵哩!再举个例子:中午的河滩沙地里,远远望去光华闪烁,前去把光亮捡回,却只是一块小小的沙石片儿。
贾平凹从这个现象中悟出一个道理:“世上什么东西生存,只有到了它生存的自然之中,才见其活力,见其本色,见其生命,见其价值。
”[2]而且他还由物及人,抒发出精警的议论;百人百貌,百人百性,应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使人各尽其才,这样社会主义事业才会充满生机勃勃的活力。
这就是《观沙砾记》。
你看,沙砾虽小,照样映出大千世界。
看来,贾平凹颇喜写这类从平凡中发现真理的带有哲理色彩的散文,除上述两篇而外,其他如《泉》、《地平线》等等。
综观他这些哲理性的小品,大致有两种格局。
一种是作者着意布置一种引人思索的生活画面,让读者自己去心领神会。
如《丑石》、《泉》等即是。
另一种是作者先推出一个生活画面,然后再略加抒情议论,以加深读者的理解。
象《观沙砾记》、《地平线》等属此。
这两种写法,只要构思谨慎了,安排妥贴,行文自然,都各有所长,不必妄加褒贬。
不过,我个人则是更喜爱“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式的写法,因为这更能调动读者参与艺术创造的积极性。
值得注意的是,贾平凹的哲理性小品所呈现的思想境界也有两中类型。
一种如《泉》、《地平线》等等,虽然也能以小见大,从日常景象中悟出某种人生哲理,与那般就事论事之作不可同日而语,然而他们阐述的道理都有点“似曾相识”,或是凭一般人的眼力也不难见到。
另一种《丑石》、《观沙砾记》这些作品,能见别人之未见,发别人之未发,因而给读者的感受也就不同一般。
不言而喻,二者相权,当以后者为上乘。
散文特别是带有哲理色彩的小品的思想境界,应力争做到“新”、“奇”、“深”三个字。
新,就是别人没有讲过的;奇,就是不同凡响的;深,就是不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
陈旧的、一般化的、平庸浅薄的见解,对于散文尤其是哲理性小品的思想境界来说是一个致命伤,因为它阻碍甚至会破坏散文那种深入人心的力量。
“惟陈言之务去”。
[3]陈旧的固然不行,半新半旧的也不行,须要全力以赴地、孜孜以求地表现独到的见解,发出自己的声音,以丰富人们对生活真理的感受和认识,恐怕这不但对于贾平凹同志,就是对于其他散文家,在创造思想境界上都是值得留心的一个问题。
二、鲜明的个性贾平凹写了不少游记,诸如《入川小记》、《陈炉》、《延安街市》、《雨花台拣石记》、《紫荆城记》等。
他的游记一般来说,都写得优美生动,风趣别致,能让读者随着作者的足迹认识祖国的山川城乡之美。
他这些游记体散文最大的特色,是能够敏锐地抓住他所到之处的主要特征,给予神完气足的充分表现,给读者留下各不混淆的鲜明形象。
就以《清涧的石板》为例来说说这个问题。
这篇游记抓住盛产石板这个特征作为贯穿全篇的主线,从而写出了陕北清涧县的独特风貌。
虽然通篇不离石板,却写得摇曳多姿,引人入胜,作品先是用对比的写法,把清涧同陕北其他地方鲜明地区别开来:“如果整个陕北是个秃头褶皱的老人,这里该就是个灵光透气的女子了,如果黄土高原是光面羊皮大袄,清涧该是大袄上一枚晶亮的玉扣了。
”[4]这样,一下子便引起读者对清涧特殊风貌的兴趣。
接着作品层层渲染,从各方面表现了石板在清涧县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的重要作用。
石山、石川、石窑、石城,这座县城的“那一边建筑,似乎从来没有了砖和瓦的概念”[5],甚至使游人发生这样的遐想:“夜空青蓝蓝的,那也是一张大石板吗?那星星就是石板上的银钉吗?[6]”作品不仅写物,更着意于写人;不仅写静态的画面,更着力写动态的画面。
你瞧在那撬运石板的毛驴车上,“老头仰八叉睡在石板上吸烟,小儿却坐在车辕杆上赶驴,驴是不消赶的,他只是在车帮上吊一串小石板,用木棍敲着,音远而韵远”[7]。
你看看友人从小巷深处走来,“满街一片响声,放开喉咙歌唱一阵,音嗡嗡而有的,久久不散[8]”。
这里的人民,就是在石板劳作着、活动着、欢笑着,建设自己的新生活。
尤为重要的,作品不仅表现了清涧人的外在生活,更着力于揭示清涧人的内在精神。
通过雕刻石碑的老石匠的口,我们了解到当年陕北闹红的时候,清涧的石匠们都参加了红军,出没在石板沟,用石板做石雷,同敌人作了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
作品最后还领我们走进河对面山上的墓地,看到那由刻字的石碑所形成的一片石板林,终于使我们领悟到:“清涧的人,民性就是强硬,他们活着的时候,是一面朴实无华的石板,锤下去,会冒出一串火花,他们死去了,但他们的碑子却冲地而起,直指天空,那是性格的象征,力量的象征,不屈的象征[9]。
”这是全篇的终结,也是作品的题旨:清涧人那象石板一样朴实而强硬的灵魂,正是清涧城的一切外在特征的内在精神所在。
由此可以想到:山貌水性有异,民情风俗有别,游记只有抓住有代表性的特征,才能写出各地独特的性格。
但是,如果把眼光停留于表面的特征,而不深入探求内在的深邃,只见物而不见人,恐怕也不易写出意味深长的游记。
抓住“神”才能有力地写好“形”,才能在游记体散文中真正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贾平凹提供的这个艺术经验值得注意。
三、诗样的气质贾平凹说过:“我喜欢诗,想以诗写小说,每一篇都想有个诗的意境。
给人一种美[10]。
”不只小说,他在散文创作中也常常追求诗的意境。
他有不少散文,幽远深邃,婉转动人,不是生活的如实记录,而是着意倾吐作者某种从实际生活提炼出来的优美情思。
《空谷箫人》和《钓者》可说是这方面的代表。
这两篇散文有个简单的故事,但作者的意图并不在以情节取胜,而是为倾吐某种特定的情思创作适宜的外在条件。
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篇采用第一人称写法的散文,它们的总体构思都是以对比作为基础的。
《空谷箫人》写满腹烦闷的“我”,携着箫儿走进山里,而对着满山的翠竹,在黄昏的幽谷,吹起箫儿排遗自己的苦闷:不料此时却碰到从山腰深处出来砍竹制箫的姑娘,她热爱生活的暖流渐渐融化了“我”心底的冰块,象一阵欢乐的旋风吹散了“我”的一腔哀愁。
作品便是以姑娘那开朗的笑声与“我”的郁郁寡欢构成对比,从而为充分抒写“我”的感情波澜提供了契机。
《钓者》也是如此,不过它是以那个作家在动乱岁月被“下放”到小山村钓“愁”和在新的历史时期他又重回小山村钓“文章”构成对比,从而为作家友人的“我”展开心灵涟漪提供了触媒。
这两篇散文不仅在总体构思上着意为倾吐情思创造条件,而且在具体描写中也不流于客观的、冷静的叙述,它们致力于诗意氛围的渲染、铺陈,笔调是抒情而空灵的。
你看,作品这样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从此,黄昏里,我的朋友总在小河边芦苇深处垂钓了,那水静静的,星月就在水里,鱼儿就在天上,他坐在这天上地下,盯着那浮子,浮子不动,人也不动,思想已经沉在水里了,那文章呢,满河里流着哩[11]。
”这是那个作家在钓“文章”。
你再看人物的语言:“这竹子从土里一长出来,就是一株歌子,它从地里吸收七个音儿,就长出一个节来,随便砍一截儿来做个箫儿吹吹,就发出无穷无尽的音乐的[12]。
”这是那位制箫姑娘的话。
我们再来看看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是怎样写的:“月亮已经淡淡地上来,那竹在淡淡的融,我也在月和竹的银里绿里淡淡地融了……我似乎想着什么,但似乎又没有想着什么,我极想再吹出一首吹熟了的幽曲儿,但我害怕吹不响,那嘴唇儿哩,箫儿里,全储藏了她那咯咯的笑声了哩[13]”这是满腹牢骚的“我”在那位快乐的制萧姑娘的感染下所发生的微妙的心理变化。
这种饱蘸热情的笔致,使作品充满美妙的诗意,产生一种特殊的魅力。
看来,贾平凹这类散文,不仅在艺术描写上不注重表面的“如实”,而且在通过艺术境界所表达的题旨上也是不“实”的。
它们不仅仅是告诉读者一点什么,更重要的是启发读者去思考一点什么。
像从制萧姑娘的“喜”同“我”的“忧”的对照中,启发我们去考虑每个人如何把自己放在生活中适当的地位上,这里面包含着极富于教益的人生哲理;而通过那位作家钓“愁”与钓“文章”的相比,则是促进了我们对历史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