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论基础论文
英语教学论文-《英语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
英语教学论文-《英语课程标准》的理论基础摘要:就语言的本质而言,《英语课程标准》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语言观;就语言学习的意义而言,《标准》所体现的基本理念是,学习语言既有利于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个人参与社会活动。
《标准》所体现的语言学习观是,学生不是被动地从书本或教师那里接受知识,而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发展语言能力。
《标准》体现的语言教学观主要表现在三个“相结合”: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语言目标与非语言目标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关键词:英语课程标准;语言观;语言学习观;语言教学观一、引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和英语教研人员对《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越来越熟悉,对它的讨论和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这些讨论和研究不仅涉及对《标准》的理解和具体实施,而且涉及《标准》的理论基础。
但笔者认为,《标准》本身以及与之对应的标准解读①都未明确阐述《标准》的理论基础。
这导致目前多种文献对《标准》的理论基础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说法。
有人说《标准》是在建构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研制的;[1]有人说它主要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有人说它体现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思想;有人说它是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产物。
对《标准》有不同的理解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大家对《标准》的理论基础的认识不一致,甚至是相互矛盾,那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笔者全程参与了《标准》的研制过程以及标准解读的编写工作。
我们将从《标准》研制者的角度谈谈《标准》的理论基础。
具体地讲,我们将讨论《标准》所体现的语言观、语言学习观和语言教学观。
Richards & Rodgers指出,从语言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任何一种语言教学流派通常要回答两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即语言是什么?人们是如何学习语言的?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构成语言教育者的基本语言观(views of language)和语言学习观(views of language learning)。
皮亚杰的教育理论相关论文3000字
皮亚杰的教育理论相关论文3000字篇一:皮亚杰阶段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影响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有很大的影响。
许多心理发展研究与课程论都是建立在皮亚杰理论基础上的。
他的理论对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有重要的价值。
1.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即不主张毫无根据地或人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但同时,过于简单的问题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作用也不大。
在皮亚杰看来,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并以已有图式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认知需要为动力。
鉴于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略微高于他们现有思维水平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达到平衡,从而帮助学生发展已有的图式,并建立新的图式。
对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掌握有助于教师理解自己的学生处于何种阶段,是否具备掌握某一知识的认知水平,从而调整和改变教学目标。
2.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皮亚杰反对教师主动地教而学生却处于消极状态的教学。
儿童的认知发展需要丰富的环境刺激,教师要提供探索的机会,提供社会互动的机会。
同时,教师要学会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整合,帮助儿童纠正错误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盲目地作出判断。
3.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在教学中,每一个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都有很大差异,教师要确定学生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以保证所实施的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表现来达到该目的。
篇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对学前教育启示论文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摘要: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包括认知发展的阶段说和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分析两部分内容,前者把人的认知发展过程分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连续的四个时期;每一个时期的发展都受成熟、经验、社会经验、平衡等因素的影响。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学前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教育教学理论摘要(一)
教育教学理论摘要
前言
教育教学是人类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其理论探讨和实践不断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将从教育教学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其中的关键概念和思想。
教育教学目的与意义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
教学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关键途径,通过教学过程,学生获得新知识、发展技能、塑造人格等。
教学理论的分类
教学理论通常可以分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流派。
行为主义注重学习的外在表现和刺激反应,认知主义则强调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认知结构,建构主义则强调学习者通过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来建立理解。
教学策略与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教学理论会提供相应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例如,行为主义强调奖惩机制,认知主义倡导启发式教学,建构主义则推崇项目学习等方法。
实践与反思
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需要不断地反思和调整。
教师应该根据具体情境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结语
教育教学理论是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基石,只有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才能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帮助学生实现个人潜能。
愿教育教学理论在今后的发展中更加丰富和完善。
教育教学论文总结
教育教学论文总结在教育教学领域,我们时刻关注着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整体素质。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有效的方法和原则,以提供更好的教学体验和结果。
本文将对我所进行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以期能够为未来的教学工作提供启示和指导。
一、理论基础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在我的实践中,我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通过深入研究相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
二、教学目标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
在我的实践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他们的期望和目标。
然后,我会根据学科知识和教学大纲,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其与学生共享,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多元化教学方法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习惯,因此,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以促进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四、个性化辅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我重视个性化辅导。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观察,我努力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和需求,并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支持。
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五、课堂管理良好的课堂管理是教学工作成功的关键之一。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建立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互相尊重和合作。
同时,我也制定了明确的纪律规范和行为准则,并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引导学生遵守。
这种有效的课堂管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减少学习干扰。
六、评价与反馈评价和反馈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了解到,及时、准确、具体的评价和反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不足并及时改正。
教育学原理的期末论文
教育学原理的期末论文“教育学原理”是师范教育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中最基础、最概括的理论课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教育学原理的期末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教育学原理的期末论文篇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摘要: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推进,各种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手段逐渐发展起来。
先后出现了用于教学的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VCD机、有线电视和网络远程教育等等。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我国教育大力提倡的教学手段之一,本文主要探讨现代教学手段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将其运用于中学数学教育之中,以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现代化教学手段;中学;数学教学新修订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充分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充分体现。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率。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极佳载体。
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利于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还有利于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目前,大部分中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所谓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指教科书、粉笔、黑板,以及教师的讲授。
主要是教师讲解,讲解的方式以精讲和略讲相结合。
随着科技革命的推进,各种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手段逐渐发展起来。
先后出现了用于教学的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VCD机、有线电视和网络远程教育等等。
有些学校虽然有了计算机、校园网、语音教室的现代化设施,但其利用率还不够理想,大量硬件设施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小学教育学论文
小学教育学论文第一部分: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小学阶段教育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前小学教育实践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对小学教育学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改进小学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二、问题提出1. 小学教育目标定位不准确,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 教育方法单一,以讲授式教学为主,缺乏启发性和互动性。
3. 教师队伍建设不足,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4. 教育评价体系不合理,过分关注成绩,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5. 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教育协同不足,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1. 研究目的(1)分析小学教育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2)探讨符合小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3)为改进小学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2. 研究意义(1)有助于提高小学教育质量,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2)为教育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推动教育改革。
(3)丰富小学教育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提高学术水平。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全面深入地探讨小学教育学的问题及对策。
五、研究内容1. 小学教育目标的研究。
2. 小学教育方法的研究。
3. 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4. 小学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
5. 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教育协同研究。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一、文献综述为了深入了解小学教育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研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文献综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在小学教育学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评价等方面。
例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强调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芬兰的教育模式则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现代教育理论的论文
现代教育理论的论文
研究《现代教育理论》让我深受启发,尤其是XXX先生的教育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XXX先生认为,好的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师德和职业道德,这是成为一名好老师的基础。
首先,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师德。
教师是育人工程师,他们的职责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思想。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坚守自己的教育信念,实践自己的教育主张,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这种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
教师要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注意平等施教,满足学生理解需要,在教学管理中,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多一份对学生的理解。
其次,教师应该勤奋好学,勇于创新,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教师的工作是一个不断研究和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不断研究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总之,成为一名好老师需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和职业道德,勤奋好学,勇于创新,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育人,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教育学原理论文
教育学原理论文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基础,它是对教育活动中普遍规律和本
质特征的认识和把握。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学原理的概念、内容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教育学原理是对教育活动中普遍规律和本质特征的认识
和把握。
它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规律等方面的基
本原理。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还
可以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教育学原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的基本原理、心理学原理、社会学原理、教学原理等。
其中,教育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的
客观性、系统性、历史性和目的性等方面的原理;心理学原理包括
学习、记忆、思维、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的规律;社会学原理包
括社会环境、社会交往和社会制度等对教育的影响;教学原理包括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原理。
再次,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教育学
原理可以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可以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可以指导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总之,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基础,它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只有深入研究和运用教育学原理,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教育理论论文-教学论理论基础的方法论思考
教学论理论基础的方法论思考对于一门学科的理论基础的探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然而,由于学科性质和研究者的视角不同,导致多数研究常常局限于将本问题转换为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得对本问题的研究出现无法表面化与肤浅化。
教学论作为社会学科之一,同样也面临相同的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从问题本身出发,透过对理论基础的内涵分析,尝试提出理论基础的核心与实质。
一、基础理论与理论基础要分析何为理论基础,则应明了几个相关且容易混淆的概念:第一,基础理论。
所谓“基础理论”,一般可以认为是最能代表和体现这门学科特点的理论。
从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看,基础理论是一般发端于本学科且与本学科的研究问题直接相关的理论,也是在本学科实践中通过总结、概括而形成的理论。
正如刘永富所说:“一门学问的基础理论是最能代表、最能体现这门学问的特点的部分。
它研究自己特有的问题,提供独立于其他学问、与其他学问不相交叉的研究成果。
例如,哲学基础理论或理论哲学所研究的一切内容都是哲学作为与其他学问不同的一门学问所特有的,是自己决定的,不必涉及、不必针对任何其他学科、其他领域。
”在这里,刘永富将“哲学的基础理论”与“理论哲学”看作是同义语,实际上意味着对一门学科基础理论的理论性的强调,这也就提出了基础理论的理论性的问题。
即所谓基础理论,必须是“基础的”理论,而非是“应用”或“技术”理论,换言之,基础理论是相对于“应用理论”和“技术理论”的理论。
如果将这种理解应用于教学论研究,则可以认为,教学论的基础理论应当是教学论中能解释、说明这门学科中最为基本的范畴的理论及其体系。
更为简单地看,所谓教学论基础理论,首先是将教学论中最为基本的概念、范畴加以明晰,并由这些概念、范畴所构成的一套能解释、说明教学的理论及其体系。
究竟哪些概念、范畴是教学论中最为基本的,应用这些概念、范畴所能解释的教学现象的可能性与局限性究竟怎样等问题的探究,则成为不可回避的首要问题。
教育类论文的实践依据
摘要:教育类论文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产物,对于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教育类论文的实践依据出发,分析了教育类论文实践依据的理论基础、实践意义以及具体实践方法,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促进教育类论文的写作质量。
关键词:教育类论文;实践依据;理论基础;实践意义;实践方法一、引言教育类论文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产物。
它不仅反映了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运用,也体现了他们对教育实践的关注和思考。
教育类论文的实践依据是其研究的核心,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育类论文的实践依据进行探讨。
二、教育类论文实践依据的理论基础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育类论文的实践依据,即来源于教育实践,通过实践来验证和检验教育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只有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出科学、客观、真实的研究结论。
2. 系统论、方法论和认识论系统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是教育类论文实践依据的重要理论基础。
系统论强调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研究问题,方法论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认识论则关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
在教育类论文的写作中,运用系统论、方法论和认识论,有助于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3. 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为教育类论文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这些理论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分析教育现象,揭示教育问题的本质,为教育类论文的实践依据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教育类论文实践依据的实践意义1. 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类论文的实践依据,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促进教育改革教育类论文的实践依据,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推动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改革。
3. 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教育类论文的实践依据,有助于提高教育工作者对教育问题的认识,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国民素质提供有力保障。
教育论文的常见类型
个人见解表达和未来研究展望
个人见解
在综述中诚实地反映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提出新的研究角度 或思路。
未来研究展望
结合个人见解和当前研究不足,提出未来研究的具体方向和 建议。
06
方法应用型论文
方法原理介绍和适用范围界定
清晰阐述所使用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 明确界定方法的适用范围,包括研究领域、对象特征等 。 对比分析该方法与其他相关方法的异同点及优势。
结果呈现与解读
以图表和文字形式呈现分析结果, 并对结果进行解读和讨论,确保结 果的准确性和易于理解。
结论及政策建议提
研究结论总结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回答研究问题和假设。
政策建议提出
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或实践建议,为政策制定和 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研究局限与展望
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展望, 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02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01
研究局限性说明
针对研究局限性提出未来研究可 以改进和拓展的方向。
04
比较研究型论文
比较对象选择与依据阐述
明确比较目的
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选择具有可比性的比较对象。
阐述选择依据
说明选择这些比较对象的原因和依据,如背景、历史、文化、经济 等方面的相似性或差异性。
界定比较范围
明确比较的具体方面和范围,避免过于宽泛或狭窄。
将比较结果以表格、图表等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便于读 者理解和分析。
解释差异原因
对比较结果中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 影响因素。
评估优劣得失
对比较对象的优劣得失进行评估,明确各自的优点和不足 。
教育学原理论文
教育学原理论文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基础,是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教育学原理研究的是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规律,是研究教育活动中所存在的普遍规律性的科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所在。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是为了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性和内在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活动,它主要研究教育活动中所存在的普遍规律性的科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规律等方面。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活动的规律性和内在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可以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性和内在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其次,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可以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
再次,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可以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
实证研究法是指通过实证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对教育活动的规律性和内在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比较研究法是指通过比较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对不同教育活动的规律性和内在规律进行比较和分析。
历史研究法是指通过历史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对教育活动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和分析。
逻辑分析法是指通过逻辑分析的手段和方法,对教育活动的逻辑规律进行研究和分析。
总之,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的基础,是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是为了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性和内在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活动的规律性和内在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理论基础及专业知识范例论文
教育理论基础及专业知识范例论文教育理论基础及专业知识引言: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关键环节。
教育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是教育工作者创造教育价值的重要支撑,本文将重点探讨教育理论基础及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育实践。
一、教育理论基础的重要性教育理论基础是指教育学科所包含的原理、观点和规律等基本要素。
教育理论基础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理论基础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底线和方向,指导教育实践的目标和方法。
通过对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把握教育的本质和特点,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并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2.促进教育创新:教育理论基础是教育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教育工作者通过对教育理论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可以不断地提出新的教育观念和理念,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只有深入理解教育理论基础,才能在实践中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3.推动教育学科发展:教育理论基础是教育学科的核心内容,对于推动教育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加强对教育理论基础的研究和理解,才能不断完善教育学科的理论体系,提高教育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
教育理论基础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将不断推动教育学科的进步和提升。
二、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专业知识是指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
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教育质量:专业知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
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教育工作者才能够有效地实施教育,提高教育效果。
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了解学科知识,还要掌握与学科知识相关的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
2.适应教育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专业知识,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只有掌握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教育工作者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教育的发展。
3.提升教育水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提升教育水平的必备条件。
教育理论研究范文
教育理论研究范文教育理论研究是教育学领域的重要部分,旨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实践的深入研究,探索教育的本质、规律和方法。
本文将以教育理论研究为主题,对其相关内容展开详细探讨。
一、教育理论的概念和意义教育理论是指对教育现象和实践进行探索和总结的一种学术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教育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教育的本质,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并指导实际教育工作的开展。
教育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并提升教育实践,使其更加科学、有效。
二、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教育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从古代的儒家教育思想、希腊的哲学教育思想、至启蒙时代的教育思想,每个时期都对教育理论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近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受到科学方法论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实证主义、批判主义、解释主义等多元化的研究思潮。
三、教育理论的研究方法教育理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等。
理论分析是通过对现有的教育理论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教育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实证研究则是通过实际调查和实验,获得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教育规律和结论。
案例研究则是通过深入研究具体的教育案例,揭示其中的教育原理和方法。
四、教育理论的重要成果教育理论的研究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成果。
比如,在教育目标方面,教育理论提出了个体全面发展、社会效益最大化等思想;在教育方法方面,教育理论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法则;在教育评价方面,教育理论提出了多元评价、综合评价等方法。
五、教育理论的前沿研究方向当前,教育理论的研究正朝着多个方向拓展。
其中包括教育技术与创新研究、跨文化教育研究、教育政策与改革研究等。
这些研究方向旨在回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教育实践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六、教育理论研究的挑战和应对尽管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比如,教育实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理论研究带来了困难;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仍然不够紧密。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教育理论研究需要加强不同学科领域的交流合作,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育学原理方面的论文
教育学原理方面的论文教育学原理是一门重要的教育学基础课程,通过实践教学,可培养学生掌握丰富的教育理论、巩固综合能力水平。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教育学原理方面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教育学原理方面的论文篇一《“教育学原理”三维一体的改革探讨》摘要:现今的教育要求学生和教师改变以前的教育模式,进行教育创新,把教育创新当作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教育模式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古鼎新”,创造新的教育模式,发展先进教育模式的过程。
受教育者和教育者要善于进行教育的创新和角色地位的灵活转变,通过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和良性和互动,加深受教育者对所学内容的领会,提高他们在复杂教育情境中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教育创新;案例教学;教育评价机制;教育学原理作为一门基础和必修课程,不仅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和欲取得教师资格的其他院校学生的一门重要公共课,还是各级各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帮助他们在教育基本问题、概念、命题、原理、规律以及研究方法上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了解本课程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态势,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原理的知识点,并在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主动积极探索知识,把学到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到教育实践中,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化理论为实践,学以致用。
然而,如此重要的一门课程,像我们大多数学生并不对其感兴趣,感觉教育学原理内容枯燥,概念繁多,与教育实践脱轨,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表面上看来是教育学原理教师教学失范,缺乏教学策略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育观念问题。
一、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之道(一)缺少对所学教育学专业课程的兴趣大多数研究生对自己所学教育学专业的课程没有多大的兴趣,觉得内容枯燥,概念繁多,学起来像白开水般索然无味。
他们大多数人一开始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选择专业,等真正开始学习时就觉得一个头两个大,实在头疼的厉害。
教育理论基础的社会学基础
教育理论基础的社会学基础教育是一个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而教育的理论基础则是建立在社会学的基础之上。
一、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育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的特点和需求。
同时,社会也对教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决定了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
教育理论的建立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学的基本原理。
二、社会学基础对教育理论的启示社会学基础为教育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社会学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里进行的,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是教育的重要场所。
教育者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三、社会结构与教育制度社会的结构对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应该与社会的需要相契合,教育制度应当具有灵活性和包容性,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
四、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等重要功能。
教育理论应当深入探讨教育的社会功能,指导教育实践。
五、教育的社会化过程教育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对个体的塑造和引导。
教育者应该明确教育的社会化目标,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未来公民。
六、教育的社会影响教育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
教育理论需要关注教育的社会影响,引导教育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结语教育理论基础的社会学基础是教育发展的基石。
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学的基本原理,才能真正领会教育的本质和使命,为教育事业的前行提供有力的支撑。
愿我们在共同努力下,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教育社会。
教学法论文理论基础怎么写
教学法论文理论基础怎么写一、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意义教育教学论文是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一种书面表达形式,它反映文章作者所从事的研究课题,巳做的研究工作和研究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以及通过研究所获得的结论,因此,它可以被认为是一份工作的总结。
另一方面,对于文章的作者和展自己的专业提供机会,使自己在撰写的过程中出现“饥饿感”(如某些材料不足,某些论据还不够充分,某些经验上升不到理论高度去认识),从而促使作者进一步开展研究,加强学习,或查文献,或做实验,或进行调查研究等等。
从中获得更多的素材,使研究工作更趋完善。
再者,论文的学术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专业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说近一点,对自己的业务考核和晋级也大有益处。
二、怎样积累素材教师的职责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而撰写或发表文章则是更高层次的追求,它必须以搞好教学和教研工作为前提。
教师要想写出教育教学文章需要有充足的原材料和创造性的思维加工过程。
只有勤于积累,精于思考,才会有东西可写,并能写出具有一定水平的文章来。
首先,要善于学习,养成积累资料的习惯。
积累资料的方法通常是记笔记,写教后反思。
积累资料的途径很多,主要有:1、多看多读,从阅读中扩大知识面,发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处,更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新课题,产生素材的灵感。
2、深入学生,对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是素材积累和产生的重要场所,学生询问的问题,反映出来的问题是我们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往往引发我们去思考、去研究,课堂是我们进行教学教研论文创作的原动力和策源地。
3、坚持写教后反思。
教后反思是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及课堂上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和教学效果的评析及总结,也可以说是教师对自己从设计—实施—效果的反思或心得体会。
总之,材料的收集一是靠平时的研究成果的积累,二是从大量的参考文献、资料去寻找,三是从报刊杂志中去摘录,四是从工具书中去查看。
其次,在积累资料的过程中,要精于思考,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要做整理和综述工作。
劳动教育理论论文
劳动教育理论论文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目前劳动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并不完善,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进和完善。
本文旨在探讨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分析劳动教育的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和完善措施。
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本身的价值。
劳动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生活之中的人类活动,人们通过劳动创造财富,实现自我价值。
因此,劳动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2.劳动教育与生产实践教育的关系。
生产实践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产实践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劳动技能,提高劳动能力。
3.劳动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劳动教育与德育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4.劳动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教育过程。
劳动教育不仅仅存在于课程设置中,也应该贯穿于课堂教学、学习活动和课外活动中,形成全员参与、全学过程的劳动教育体系。
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目前,劳动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劳动教育主要以模拟实验为主,缺少真实的劳动场景,难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培养集体协作精神。
2.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目前的劳动教育内容主要以机械化的劳动方式为主,缺少人性化的内容和创新性的设计,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
3.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教师专业性和实践经验较少,难以满足劳动教育的教学需求。
改进和完善劳动教育的措施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多元化教学模式。
在劳动教育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真实的劳动场景,增加劳动实践的时间和频次,同时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项目制、任务式学习等,以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
2.丰富劳动教育内容。
在教学内容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爱好,调整教学内容的设置,增加人性化教学内容和创新性的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兴趣爱好。
教育育人论文
教育育人论文摘要这篇论文旨在探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特质和社会价值观,以指导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实施教育育人的任务。
首先,将介绍教育育人的理论基础,探讨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以及教育与社会价值观的关系。
随后,将研究教育育人的实践策略并提出建议,包括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
最后,将总结论文的主要观点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引言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特质和社会价值观。
教育育人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成长,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如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个性特质和社会价值观是一项关键工作。
教育与个性发展个性特质是每个人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它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和潜能,促使他们在道德、智力、情感和创造力等方面得以全面发展。
这可以通过提供多样化的研究机会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来实现。
此外,教育工作者还应该注重个性特质与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个性特质的发展和价值。
教育与社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是指一个社会或一个群体对于道德原则、行为规范和社会伦理的普遍共识。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还要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人。
教育应该通过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培养良好的行为惯来培养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并通过社会实践和参与公益活动等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性。
教育育人的实践策略为了实现教育育人的目标,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一些实践策略。
首先,注重情感教育,帮助学生学会理解和表达情感,培养他们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和发展。
此外,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
结论教育育人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它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质和社会价值观。
【议论文】实践是理论的基础
【议论文】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什么是实践?实践是实行自己的主张,履行自己的诺言,由此而知,实践是靠人的行动,而并非说说就行的。
物理学家、生物学家等人,他们得出的科学结论都是凭空想象的吗?不,他们是靠多次实验而最终得出的结果。
摩尔根,一位遗传学巨人。
摩尔根无论对自己的假说,还是对别人的学说,都一概实行靠事实和运用课堂教学去检验理论与否恰当的科学态度。
在一次实验中,摩尔根发现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孟德尔的定律存有进出,于是他又刻苦地展开了一系列代莱实验。
正是他无数遍的实验,才辨认出了基因的连锁交换定律。
因为摩尔根的刻苦课堂教学、勇于批评,并使他沦为第一个以遗传学领域的贡献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
可是,现在的学生只重视成绩,于是就死读书,认为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可结果却总不尽人意。
终究也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
包括学校也是,只是让学生整日坐在教室里学习,孰不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才能让他们学得更多,悟得更深,学习效果也会很明显。
社会就是现实的,也就是残暴的。
尤其就是这两年,劳动力竞争十分激烈,并不是凭一张学历就能够确保你的以后就衣食无忧。
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由于没工作经验,动手能力差,即使本科学历,也存有很多人都打听没工作。
据传,存有研究生因打听没工作就帮忙人洗车。
这些不足以证明,课堂教学尤为重要。
即使你的理论知识再不好,没足够多的动手能力,那你就算不上强者,社会须要的就是文武双全的人才。
所以,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就能够并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只理论不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结果注定失败。
只有生活在实践中,人们才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实践能无限的充实自己,没有实践为基础,理论这层楼是盖不高的。
课堂教学就是理论的基础,想要沦为强者,课堂教学才就是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职业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论文摘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社会历史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扬弃了前人的思想学说,认为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具有更为直接的联系,因而更为直接地体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本意。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现代生产;现代教育;“教劳结合”Abstract: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for the rise of modern occupation education provided by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with productive labor theory for the modern occupation education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Marx abandoned the previous theories, the modern production and modern education interaction, mutual influence, occupation education and social production has more direct contact, therefore more directly reflects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with productive labor.Key words: occupation education; Marx theory; modern production; modern education;"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with labor"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最初的社会形态”,人类的劳动分工是十分粗浅的、笼统的,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
到了近代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态为典型的“第二大(社会)形态”阶段,机器大工业取代了工场手工业,人类劳动的体力方面和精神方面的分裂、对立达到了顶点,人被视为完全不需要具备任何专门技艺的工具,人手的灵巧被机器的精确所代替,他只需被动地伺候机器的运转,在资本眼里,人仅仅是大机器工业中的一个活部件。
马克思说道:“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再次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生死攸关的问题。
一、自欧洲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学校教育又开始被要求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联系在一起,与改良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联系在一起,与人们的生产劳动和谋生、糊口联系在一起。
产业革命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突破古代学校教育对原始社会广义职业教育的异化,创造一种新形式的教育——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这成为近代学校教育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
因此,职业教育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既是现代生产的客观规律,也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首先,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以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技术为基础。
欧洲产业革命以后,社会生产以机器生产形式代替了手工业的生产形式,社会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
“现代工业的技术基础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产方式的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
”它使单个人的生产经验和技能作为微不足道的附属品而消失,而使人类世代所积累的生产经验,整个社会所创造的经验,即间接经验的作用越来越大。
为了进行生产劳动,劳动者再也不能仅仅凭借个人直接在生产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而主要依靠间接经验。
因此,通过专门的学校教育和训练,授以劳动者各种间接经验,就成了维护和发展社会生产活动不可缺少的手段。
现代国家和有为政府就必须重视与生产技术、生产效率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
其次,近代大机器生产和学校职业教育是同社会分工细化、专门技能技巧深化以及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产业革命以后,现代生产体系和技术分工基本形成,并在社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现代生产中的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不断出现,促进了技术革命,于是就对劳动者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劳动者应该掌握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具有符合社会规范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熟悉机器的结构、原理和操作技术。
这同时也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同现代生产活动相结合,传授生产中需要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适应现代工业生产性质的操作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
这就说明,现代职业教育是现代社会分工和大工业生产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生死攸关的问题。
职业教育打破了古代社会以来学校教育仅服务于统治阶级治国治民需要的局限,使教育重新回归于本初状态,即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服务。
同时它也冲破了正规学校和全日制学校的时间和空间,直接为社会生产服务。
就当时的职业教育具体形式来说,主要有两种:一是18世纪末出现的技术工人讲习所(MechanicsInstitutes),如1799年,在格拉斯哥大学生产科学仪器的工厂中开设的科学和数学夜校讲习班,对象是技术工人;二是政府强力推进建立的各种职业技术学校,如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议会批准开办的公共工程中心学校(1794)、综合技术学校(1795,即后来著名的巴黎理工学校)、德国虔信派牧师开设的“实科学校”(1708、1747)等。
但马克思并不推崇这两种形式的职业教育,而是从工厂教育的实践中发现了未来教育的方向,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历史上最早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人是托马斯·莫尔,他在《乌托邦》一书中阐述了教育与农业、手工业劳动结合的思想。
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约翰·贝勒斯在《关于创办一所一切有用的手工业和农业的劳动学院的建议》中提出建立“劳动学校”的想法,首次明确提出教育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主张。
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劳动是儿童教育和发展最重要的条件,适当的体力劳动能够促进人的智慧和道德发展。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主张并进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试验。
二、在19世纪初的英国,工厂生产中使用童工是普遍现象,童工每天劳动时间长达14—16小时,其体力、智力及道德备受摧残。
1800年1月,29岁的欧文从岳父大卫·戴尔手里接任苏格兰新拉纳克纺织厂经理一职,由于受到法国唯物主义者关于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学说的影响,他在自己的工厂中实施了“通过改变环境来塑造人的性格,从而达到社会改良的目的”的改革计划。
他将每天劳动时问缩短为10小时半,在历史上第一次为工人子女开办公共学前教育机构,为6~10岁的儿童开办初等学校,为11~17岁的童工开办夜校,教授适合儿童年龄并且对未来生活有用的知识。
1816年1月,欧文将他的工厂教育机构命名为“性格陶冶馆”。
由于欧文的示范作用,加上其他社会有识之士的支持,最重要的是在工人阶级的斗争下,英国议会先后三次通过工厂法,规定若干保护童工的措施,并附有童工教育条款。
例如,《1802年工厂法》规定,工厂主应对童工进行读、写、算的教育;《1833年工厂法》规定,纺织厂14岁以下童工每天必须接受2小时的义务教育;《1844年工厂法》规定,8~13岁童工每周须在学校学习6个半天或3天,否则不得受雇。
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时,十分敏锐地注意到了劳动力再生产问题,他发现工厂教育制度中实践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也是改造旧教育、促使人全面协调发展的唯一途径。
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同时,人的个性、才能和世界观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二是马克思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基础上,揭示了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指出生产劳动同教育的早期结合,必然发展为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劳动的结合。
三是马克思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建立在现代大工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上。
他们通过对现代工业生产的考察和研究,指出了现代工业生产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创造了物质条件。
提出了客观的需求。
四是马克思直接批判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等人的关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优秀思想成果,确立了科学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并且通过批判资产阶级的工厂教育制度,从《工厂法》中看到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萌芽。
马克思十分推崇欧文在自己工厂中的教育实践活动。
他在《资本论》中说道:“正如我们在罗伯特·欧文那里可以详细看到的那样,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
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我们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一,它的基本原意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马克思是从现代大工业生产的客观发展规律中预见到了未来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现代工业使男女儿童和少年来参加社会生产这个伟大事业,是一种进步的、健康的、合理的趋势,虽然这种趋势在资本的统治下遭到了可怕的歪曲。
”第二,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劳动主要是指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物质生产劳动,亦即现代工业性质的生产劳动;所说的教育是家庭以外的教育,主要是指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匹配的学校形态教育。
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现代生产与现代教育的结合。
第三,马克思所说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包括有多方面的内容,不仅包括科学知识同生产劳动结合,也包括智育、体育、技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马克思专门指出,技术教育与培训“要以生产各个过程的一般原理为内容,并同时使儿童和少年学会各种行业基本工具的实际运用与操作。
”在以现代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学校形态职业教育出现之前,职业与教育是分离的:从事谋生糊口的职业劳动者一生一世都没有机会进学校学习,而从事传道授业的教育活动者也是一生一世都远离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颠覆了之前以家庭劳动和工场手工业为基础的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它第一次使职业教育建立在以社会化大工业生产和新的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既可以使学校教育获得社会实践的基础,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提高教育质量,又可以使生产劳动受到科学原理和智力活动的指导,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