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国经济9大问题

合集下载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三个主要阶段及特点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三个主要阶段及特点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三个主要阶段及特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三个主要阶段及特点第一次经济结构调整:1979—1984年由于从1958年起到1978年,中国经济建设除了1961—1965年的调整时期以外,许多年份都犯了盲目追求“生产高速度、建设大规模”的错误。

同时在建设过程中,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在重工业的建设上,片面强调“以钢为纲”,忽视能源和交通运输业,在重工业内部,则片面强调自给自足,忽视协作配套和服务体系的建设。

如此日久天长就形成了畸形发展的经济结构,某些重工业部门过分突出,而农业、轻工业、能源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相当落后。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投资成本大而效益低成为这种畸形经济结构的特征。

此外,城镇大量失业人员的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居民收入难以提高,生活水平长期未能得到改善。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政府于1979年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

通过调整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结构和价格、财政等政策,调整了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加快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使得农业的基础地位开始明确,轻工业及重工业之间比例得到调整,能源供应得到较好的改善。

但是在这一时期,又出现了加工业发展过快的新问题。

由于基础设施、原材料工业跟不上加工工业的发展速度,供求矛盾开始突出,加上农副产品的供应增速跟不上城乡居民购买力的增长,通货膨胀开始出现并越发严重,为此,自1988年起,中国政府开始了第二次结构调整。

第二次经济结构调整:1988—1991年1988年9月,中国政府提出了治理整顿、全面深入改革的方针,在大力治理通货膨胀的基础上,着力调整经济结构。

此次调整主要是通过调整投资结构和贷款结构,在消除经济过热的同时,实行向部分产业和企业“倾斜”的政策,把其他方面压缩下来的资金、原材料、能源和运力集中支持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使得农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增加了有效供给。

这次调整尽管有效地增加了短缺商品的供给,抑制了通货膨胀,但只是缓和了部分经济结构方面的突出矛盾,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结构失衡的问题,能源、交通、重要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及其主要特征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及其主要特征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及其主要特征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程。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与落后到开放与繁荣,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起伏、曲折的历程之后,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其发展经验也为其他许多国家所借鉴。

本文将以时间为轴,回顾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并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1949-1978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困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系统建立了计划经济的体制,国家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逐渐被淘汰,而农村土地改革和工业化建设则成为新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重点。

早期的中国经济被视为一种模式化的、“垂直”的系统。

中央政府制定计划、分配资源,地方政府实施计划、生产产品,企业则按计划生产产品,并把完成情况上报给政府。

这种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带来了一定的增长,但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在经济计划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公共资源的浪费和失效非常严重。

另一方面,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企业间的竞争和市场机制的发展较为缓慢,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也较低,因此,引进外来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则变得非常困难。

1978-2000年:改革开放浪潮下的快速发展1978年,中国决定进行经济改革,打破计划经济体制,采取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

这使得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改革的艰难和复杂的过程被称为“中国经济奇迹”。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每年只有6%左右,但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一数字增长到了9%到10%。

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开放中国经济,鼓励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吸引外资,促进出口。

1990年代初期,中国还将人民币贬值,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出口贸易。

由于政府自上而下的优惠政策,大量外资进入中国,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渠道。

中国还逐渐实现了国内产业的多样化,开始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以及服务业等新产业。

2000年-现在: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在2000年以后继续高速增长,但在发展方向和模式上发生了变化。

着力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着力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求知/月刊2010/11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栏目主持人双艳珍电子邮箱shuangyzh@着力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文/刘雪颖曹新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也是我们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发展与差距将更加突出,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

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城市、轻农村和重工业、轻农业的城乡差别发展战略所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居民的两种身份、两种教育体制、两种就业制度、两种财政税收体系等不平等的制度,导致了中国城乡之间的隔阂、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和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

从城乡收入分配来看,只有不足40%的城市居民却拥有绝大多数购买力,而农村人口的消费水平大致只相当于城市人口的1/3,也就是说,3个农民才等于1个城市居民的购买力。

农民收入问题从“九五”后期尤其是1998至1999年以来就受到普遍关注,突出的现象却是农民收入增幅逐年下降。

有报道称,2009年城镇人均收入为17,175元人民币,而农村地区仅为5,153元。

2009年城乡收入比为3.33:1,较2007年的3.32:1和2008年的3.31:1有扩大的趋势。

由此可见,农民增收困难仍然是中国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

收入问题已成为农民问题的核心。

因此,如何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解决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是能否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的大问题的关键所在。

从1999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至今已10年有余,120多个重点工程项目在国家的支持下开工建设,西部地区的投资明显增加,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但东西部差距仍在进一步拉大。

1980至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50%增加到59%,上升9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相应下降;人均GDP 相对差距,西部和东部由1:1.92扩大为1:2.59,中部和东部由1:1.53扩大为1:2.03,西部和中部由1:1.25扩大为1:1.27。

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因素

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因素

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研究述评摘要:中国已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显然,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是确保这一时期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然而新时期的经济增长有了较以往不同的条件和目标,因而经济增长因素问题值得重新加以认识。

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笔者认为,在现阶段经济增长中起作用的各种因素主要可以归纳为动力因素,结构因素和环境因素三大方面。

关键词:现阶段;经济增长因素;动力因素;结构因素;环境因紊一.动力因素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不断递进的。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投资与知识之间越来越呈现出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转化即科技进步,库兹涅茨认为当人类社会迅速地增加了技术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存量且这种存量被利用时,它就会成为现代经济高比率的总量增长和迅速的结构变化的源泉。

可是,知识本身不是直接生产力,由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经过科学的发现,发明,革新与改良等一系列中间环节,因此,在知识的转化过程中需要有一系列中介因素的参与,如对物质资本和劳动力的训练进行大量的投资;企业家要有能力克服一系列从未遇到的障碍;知识的使用者要对技术是否适宜运用作出准确的判断等。

+ 二是知识积累,美国经济学家保尔·罗默把知识积累看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独立因素,它不仅本身可以产生递增的收益,而且还可以使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收益递增,从全社会来看,不仅个别厂商收益递增,还可以使全社会的收益递增,显然,知识积累可以实现总产品的规模收益递增,这正是经济长期均衡稳定增长的保证和主要源泉。

+ 三是人力资本,美国经济学家卢卡斯进一步认为,促使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可以具体化为体现在生产中的一般知识和表现为劳动者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中,只有那种特殊的,专业化的,表现为劳动者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才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

包括知识转化,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在内的知识创新因素正在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作者:李俊峰李敏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1年第3期●李俊峰李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给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安定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造成收入分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种,既有政策性的因素,又有制度性、历史性的因素。

为了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要加强调节和治理力度,要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把收入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一、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个体收入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个人收入与之前相比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越来越大。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拥有100万元资产的人已经超过100万人。

目前我国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者有430万人,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者达100万人。

1993年占全国人口2010的高收入者的储蓄,约占全国城乡居民个人储蓄总额的30%,与此同时,很多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职工拿不全甚至拿不到工资,生活困难。

广大农村尚有6 500万人未能解决温饱问题。

基尼系数是衡量一家收入分配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初期有下降的趋势,但在1985年之后,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

到2007年,基尼系数已经高达0.49。

(二)城乡收入问题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二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变得越来越大。

城乡收入差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联合国的一份报告指出,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个人收入差异中份额最大的就是城乡之间的差异。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虽然有差距,但由于国家对城镇居民工资的计划管理,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看似并不突出。

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人,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中国巨变:1949—2009

中国巨变:1949—2009

2.扩大开放,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2.扩大开放, 扩大开放 的伟大转折。 的伟大转折。 (1)海南经济特区的建立
1983年 1983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 务院决定对海南岛实行经济特 区的某些政策,给予较多的自 区的某些政策, 主权, 主权,加速海南岛的开发 。 1988年 13日 海南建省, 1988年4月13日,海南建省, 并将海南全岛辟为经济特区。 并将海南全岛辟为经济特区。
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 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新思路: 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 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以促进农民增收 为核心” 为核心”, 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等新思路。 等新思路。
海南经济特区
(2)对外开放的扩大 (2)对外开放的扩大 1984年 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 天津、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 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 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 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 14个沿海港 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 口城市。 口城市。 1985年 中共中央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 1985年,中共中央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 三角洲、 三角洲、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 济开放区。 济开放区。
对外开放的特点
3.科学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不断跃升 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与内涵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与内涵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与内涵1. 概念的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概念诞生于2014年,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

2014年5月,习近平在视察河南经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采用新词“新常态”来表述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这个讲话被概括为“新常态”,9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26届部长级会议中,又更加详细的说明和解释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概念;12月,中央政治局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并在会议公报中进行了更多的补充和说明,自此,中国经济新常态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开始引领和指导新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建设。

2.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中国经济新常态是顺应新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提出的。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包括中国经济的速度、结构、动力三方面: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由高速变为中速,结构更加优化、创新代替要素、投资变成新的驱动力。

经过3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10%左右的高速度逐渐降下来,在总体上更趋向于稳定持续的前进,结构上的调配更加的合理,发展更加的平衡与和谐,粗放经营的经营模式也正逐步的发生转变,社会总体上和谐发展。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九大特征1. 消费方式的转变从之前明显的模仿型消费、排浪式消费转变为更加多元、更加注重个性的消费。

消费方式的转变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了。

2. 投资、融资方向转变改革开饭以来,我国的传统行业经历了规模大、资金足、投资覆盖面广的高强度投资、开发、建设,投资融资市场已经基本上接近饱和状态,但基础设施领域互联互通和许多新兴的产品、技术、行业、商业模式给投资和融资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方向。

也对投资者的综合能力与战略眼光、布局提出了新要求。

3. 出口与国际收支发生变化我国的低成本出口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低成本出口的竞争力正在下降,相反的大规模走出去和高水平的引进正在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份额。

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改革开放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容摘要:自从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几乎实诚飞跃式的发展,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6%,2005年,国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美元,人均国生产总值超过1600美元,相比较于1978年人均GDP为381元来说,到2011年的35181元,几乎是30年前的92.34倍,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改善。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从1996年以后得以迅猛发展。

几乎占据国总收入的四分之三。

截止到2010年中国国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正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虽然人均GDP仍然没有超越日本,甚至连世界第三都算不上,但是中国确实发展起来了,中国的悍然崛起,震惊亚洲,震惊了世界。

关键词:国生产总值,三大产业发展,国民总收入(GDP),人均国生产总值,经济发展,世界第二经济体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后,中国东部地区已天时地利优势,取得众多的发展先机,经济遥遥领先于西部。

二是辽阔的西部,由于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一直处于欠发达状况,从1001年开始,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了西部的大开发决定。

十多年的发展,西部经济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减小,尤其是在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世界震惊。

但其实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并不是真正的世界第二,因为人均收入连世界前20 都没有进入,现阶段物价飞涨,房价上飚,各地差距减小,但是贫富差距日益增大,城乡两级分化严重,目前中国的当务之急,我认为是缩减两极分化,减少贫富差异,是中国人民整体富裕起来才是真正的综合实力的提高。

中国经济的发展相当迅速,尤其体现在第二第三产业上,如图表(1)图表(2)所示:图表(1)三大产业与国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表(2)三大产业年增长率变化曲线从1992年开始,国生产总值就开始略显增长,尤其在2000年后,几乎呈现飞跃式的,其中国生产总值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如图所示,在1978年至1992年,中国经济没有呈现太大的变化,只是很小幅度的增长,但是从1992年到2000年之间,GDP增长速率开始逐步增加,尤其在2000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中国经发展进入飞跃的阶段。

改革开放重大事件(11)

改革开放重大事件(11)

改革开放30年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这次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

会议还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全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2、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1979年7月15日,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8月1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主要内容是扩大地方和企业的外贸权限,鼓励增加出口,办好出口特区。

1980年5月16日,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正式将“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之初,在缺少对外经济交往经验、国内法律体系不健全的形势下,设立经济特区为国内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扩大对外经济交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1982年1月1日,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中央下发文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1991年11月25日―29日举行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

当今社会的十大热点问题--最新

当今社会的十大热点问题--最新

——扩大内需,力争“保八”。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由“防过热、防通胀”,迅速调整为扩内需、保增长。

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6.8%,创下9年来同期最低季度增长速度。

而今年要实现8%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任务相当艰巨。

但中国保增长的目标不能动摇。

只有实现保增长目标,才能消化和缓解就业、社保等诸多社会矛盾。

——就业安置,任务艰巨。

2000万失业农民工,600万新增大学毕业生,此外还有城镇新增失业者以及非应届待岗大学生。

事实上,国内的城镇失业率在进一步攀升。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国家正全力主导经济增长模式向内需型转变,但无法保障稳定的就业也就无以促进内需的有效增长。

对于我们而言,保增长、促就业已变得日益迫切。

——医疗改革,稳步推进。

3年各级政府将投入8500亿,中央财政投入3318亿元,医改新方案将在“两会”之后公布。

一系列措施,给广大百姓透露出了积极的信号,“看病难、看病贵”终将成为历史。

对于深化医疗改革而言,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努力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仍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社会保障,加速前行。

在历经十多年反复酝酿之后,涉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险种的社会保险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半个多月收到意见超过7万件。

一时间,“老有所养”谁来养?这个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保障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公民老有所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消除百姓后顾之忧,提升信心、增强消费,促进中国经济保持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此时,稳步推进各项保障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食品安全,立法护航。

从未被置于如此之高的关注度。

从三聚氰胺“结石宝宝”到《食品安全法》跨越两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历时三年、经历四审的艰难通过。

中国的食品安全到底怎么了?各行各业如何进一步加强全方位质量和安全管理;如何进一步强化重点行业安全生产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以及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召回制度;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等等问题依然摆在大家面前。

中国经济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徐长玉(1)

中国经济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徐长玉(1)



6.石油安全问题
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9年我 国进口原油2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首次超过 50%的警戒线。我国原油消耗由主要靠国内保 障,转为主要靠进口满足。据统计,目前,中 东北非地区占全球石油储量的57%和全球石油 出口量的70%,2010年中国进口原油更是达到 2.39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其中 从中东和非洲的原油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81%。
三是耕地不断减少: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保不住。
2008年10月15日,示威者在英国国会广场 戴着面具响应国际慈善机构英国饥荒救济委 员会的救荒呼吁,示威者身穿967数字标识服 装,表示有9.67亿人生活在饥饿当中。
2010年4月,尼日尔由于持续干旱引发粮食危机 ,一名妇女抱着自己营养不良的孩子,小男孩胳膊枯 瘦如柴、肋骨一根根清晰可见。

我国当前财政收入跃居世界第二,高 速增长不是依靠经济的大发展,因为财 政收入增长速度已远高于GDP的增长速 度。实际上我国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主 要是依靠高税率,这对于进一步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高税率带动物价上涨,尤 其是对于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促进企业 长远发展来说极为不利。财政收入与 GDP的不均衡、不对称,实际上反映了 我国居民税收负担过重,社会财富主要 集中在政府,而非藏于民间。
一、中国经济的现状
1.经济增长持续上升
从2009年第一季度的6.1%,上升到2010年第 一季度的11.9%。国民经济呈现明显的V型反弹态 势。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 ,经济总量首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就业大体恢复正常,但就业形势越来越
复杂 2009年以来,我国就业已经大体恢复正常, 特别是金融危机初期出现的农民工失业潮已经 退去,进城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基本解决。但总 体来看,我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复杂。一方面,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城镇每 年要解决2400万左右的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其 中包括1400万青年学生,特别是600万大学毕 业生。此外,农村每年还有800万左右的劳动 力需要转移;另一方面,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 矛盾比较突出,出现了“就业难”与“民工荒” 并存的局面。

如何认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如何认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

如何认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成就1,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代化建设事业稳步前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从1979年到200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由0.40382万亿元增加到20.94万亿元。

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四位。

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三位。

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国家发展经济和抵御各种风险的物质技术基础大大增强。

国家先后启动了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

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到2004年底,陆续开工60多个重大工程,投资总规模达8500多亿元。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推动下,国家创新体系,科技基础设施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得到加强。

诸如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和绕月探测卫星的发射,标志着中国的科技研究的一些"高,精,尖"领域,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1978年到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4%,农村居民9.6%。

到2006年底全国城镇居民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1。

87亿人,1。

12亿人,1.57亿人和1.02亿人;农村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为5374万人。

到2007年6月,全国共有2235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人们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人民的总体健康水平已经超过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改革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日益完善,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正在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一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

我国近10年的变化到底有多大?(可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来阐述)

我国近10年的变化到底有多大?(可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来阐述)

■ 北京人吃得花样翻新、精细方便
这十几年,北京人的饮食习惯在“润物细无声”地悄然变化着。
“要我说吧,在家里摆张桌子热闹热闹就得了,干吗还非得到饭店里呀!”家住劲松六区的陈老太太一个劲儿数落孙子。
就在十多年前,陈老太太一家人每周末的聚会,经常是全家包顿饺子或者老少齐上阵弄几个菜,也不过就是红烧肉、炸带鱼、酸辣大白菜什么的。邻里街坊间互致寒暄还是“吃了吗?”过年过节时几个儿女总要给陈老太太拎点儿单位发的鸡鸭鱼肉。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倍。预计今后2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持过去20年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达到18840元,可以稍微超过小康指标。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过去2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了3.5倍,其中近10年增长1.6倍,到2000年为2253元。可以预计,今后20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有可能增长3.2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达到7210元,基本实现小康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近10年,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了1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正处于新的升级过程。2000年,全国恩格尔系数为46%。预计到2010年下降到40%,2020年前后下降到35%左右。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近10年每人年均增加0.5平方米,2000年达到19平方米。预计2020年可以超过30平方米。
“难怪人家到超市呢,那里的东西看着就是干净卫生。”小张说。
■ 普通人家的衣多常新
“衣服积压得太多了,家里实在没地儿搁。”今日家园的住户张先生刚搬过来,新房还没料理顺,新旧衣服堆了一床。并排摆着的两个大衣柜里已经放满了衣服。“衣柜买得有点的,可是不扔怎么办?”

中国经历的三次经济周期

中国经历的三次经济周期

中国经历的三次经济周期未来经济走势作者:李世东文章发于:乌有之乡点击数:3277 更新时间:2009-5-25中国经济第一次上升周期1981-1988中国经济的第一个上升周期。

1988年下半年到1989年上半年,是中国经济这轮上升周期到顶峰的时候经济出现了过热物价呈现两位数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下降周期1989-1991中国经济进入我们转向市场体制之后的第一个下降周期和第一个生产过剩的危机。

第二次上升周期1992-1994短短不到三年时间,这一轮上升周期特别迅猛,因为背后有很强的政治性。

到了1994上半年,经济过热的现象已经比较明显,当时的利率提高到了接近14%,国库券的利率14%,银行利率也接近14%。

第二次下降周期1995-1999利率上升,国内需求下降;汇率贬值,海外市场被打开,1994年是整个世界消化了中国国内的经济危机。

凡是面向内需生产的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但是沿海地区面向外需生产的企业,是开足马力大生产,利润很丰厚。

2000年上半年经济经济回升但是下半年起一直到2001年下半年经济又开始下滑。

第三次上升周期2002-20072002年起经济迅速回升,2002年~2007年大部分产业供过于求,小部分产业供不应求,大部分产业价格在下滑,小部分产业在上升,特别是房地产相关产业价格在迅速上升。

中国经济从2003年以后出现了一冷一热,凡是汽车、手机、彩电、空调、服装这一类产业价格在一路下跌,而房地产、钢铁、水泥、原油这一类产业价格在一路上升。

第三次下降周期2008-2008年9月份以来随着大宗商品石油钢铁煤炭价格的暴跌国内重工业企业亏损严重,华尔街风暴的发生,外需市场萎靡,订单的骤减,对出口企业打击很大,导致大批企业停工减产纷纷裁员。

股市继续走熊,楼市成交量下降房价走跌。

经济下滑刺激政府的四万亿投资举措,大搞基建又会导致部分重工业产能的过剩。

通过政府主导的投资扩张来撬动经济的发展显然不会维持多久,即使回升,也是暂时的。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览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览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览1637年郁金香狂热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还在地里生长时,价格就已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

一棵郁金香可能是20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

这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经济事件。

1720年南海泡沫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使得私人资本集聚,社会储蓄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

当时,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

1720年,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股票供不应求,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

后来《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通过,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1837年经济大恐慌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

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1907年银行危机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1929年股市大崩溃1922年—1929年,美国空前的繁荣和巨额报酬让不少美国人卷入到华尔街狂热的投机活动中,股票市场急剧升温,最终导致股灾,引发全球经济大萧条。

1970滞涨1973年,由石油危机造成的供给冲击导致美国出现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1987年黑色星期一1987年,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造就了华尔街的大崩溃。

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20%,这是华尔街有史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年至1995年,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

受其影响,不仅拉美股市暴跌,也让欧洲股市指数、远东指数及世界股市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

这使得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

中国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一览

中国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一览

中国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一览以下为2000年以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时间及主要内容:--2008年--召开时间:12月8-10日基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主要内容: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化改革开放,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2007年--召开时间:12月3-5日基调: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主要内容:要按照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促平衡的基调做好宏观调控工作。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重要手段,实施已经10年的稳健货币政策2008年将调整为"从紧"。

--2006年--召开时间:12月5-7日基调: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内容: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党的十七大召开创造良好环境。

--2005年--召开时间:11月29日-12月1日基调:继续搞好宏观调控主要内容:2006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继续推动东中西良性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全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

全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

全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以及中国加入WTO等重大国际性事件的影响,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中国经济整体上呈现出了以高速增长为主的态势,虽然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但是总体上来看,无疑是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时代。

2000年,中国进入较为明显的快速发展阶段,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和出口国,世界第二大的消费市场。

此时期,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其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都显示出应有的特别性。

政治方面,2000年,中国将经济建设和发展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逐步深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并且加强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打造了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

这些经验不仅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经济方面,2000年刚进入新千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9%,随后几年的增长速度更是突破了10%,经济总量也开始进入世界前列。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加强,外向型经济战略不断推进,吸引了海外投资和工业转移,使中国的出口市场体量更加突出。

比如,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智能手机、电视等高科技消费品产地都在中国,尤其是在广东、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对于全球经济的稳定性和增长性作出了积极贡献。

除了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变化外,社会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中国的社会正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步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方向进行转变。

在社会各方面相互融合的背景下,中国社会正在建设中逐渐实现平等、和谐、公正和强大。

此外,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中国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公认的重要国家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但同时也迎来了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中国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为世界各国带来了广阔的合作机会,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一、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一般认为,民营经济有广义与狭义之定义。

广义的民营经济是对除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

狭义的民营经济则不包含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

本文的民营经济指狭义的民营经济。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可划分为六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82年。

从1949年解放到1956年,中国几乎彻底消灭了私有企业,只有在穷乡僻壤还存活着9万多的个体户。

而1956至1978年间,中国的民营经济完全空白。

从1979年到1982年,在农村,随着农村搞联产承包,一些农业大户开始自己跑运输;在城市,大批返城知青急需解决就业问题,个体经济开始出现。

1982年12月,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把发展和保护个体经济写入《宪法》:“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第二阶段:从1982年到1988年,私营经济开始出现。

1988年中国修改宪法,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从而在法律上确立了民营经济的地位。

当时全国的私营企业已达8万多家。

第三阶段:1989年到1992年,就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前,中国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出现了大幅下滑,从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过程来看,这一时期处在曲折徘徊的阶段。

当时的民营经济还非常脆弱,一有风吹草动,对它就能产生致命的影响。

第四阶段:1992年到1997年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第四个阶段,1997年十五大明确规定“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一次提高了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此后民营经济才与中国经济真正融为一体,被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

七、扩大内需【背景】1998年,中国政府提出“扩大内需”的举措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背景: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1997年,刚刚成功实现了“软着陆”的中国经济,却遭遇了至今仍令许多人记忆犹新的亚洲金融危机。

这一发端于东南亚并迅速波及刚刚回归中国的香港的金融风波,使中国经济很快又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

作为一项紧急应对之策,中国政府做出了人民币不贬值的决策,同时采取包括增发国债、降低存贷款利率、提高出口退税率等在内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

扩大内需的方针开始实施。

1999年3月5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年初就采取了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对策。

中央果断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调整预算后,国务院增发1000亿元财政债券,重点用于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必要性:1、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国际市场风险加剧,外贸出口难度加大;2、由我国国情决定,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无论是市场容量还是未来发展,潜力都十分巨大;3、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国内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

所以,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国内需求,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成效】成为长远发展的战略从实施效果来看,当时的“扩大内需”之举是成功的。

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于2001年底做过如下总结:“据测算,国债投资对1998、1999、2000年三年经济增长的拉动分别为1.5百分点、两个百分点和1.7百分点。

”“利用国债资金进行重点建设,不仅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抑制了通货紧缩趋势,而且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

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消费、促进出口和支持改革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作用下,2000年年中,中国经济开始出现转机,当年GDP增长率恢复到8%,扭转了经济增长持续下滑的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iv class="article_tit"> 2000年中国经济9大问题 </div> <span>作者&nbsp;:&nbsp; 本刊编辑部</span> <p> 第1个问题:通货紧缩会不会结束?<br> <br> 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过去很多年以来,我们都已经习惯在通货膨胀下生活,然而这几年遇到了通货的紧缩,物价连续下跌,市场需求不旺,消费减少。

为什么发生通货紧缩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的收入预期是紊乱的。

这就跟1994年以后的宏观调控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当时宏观调控的政策是对的,但是力度不够大,时间拖得过久。

紧缩以后造成的一种现象是什么呢?就是下岗的人员增加了,自己没有生活费了,生活没有着落就不会买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利率一直在下降,人们还在多存钱。

收入预期的不旺,就造成货品积压,反过来就影响到企业。

通货紧缩带来的害处,就在于企业赢利的机会大大减少了。

企业没有钱赚,相互之间拖欠的债务就会增加。

债务拖欠增加了,企业周转不好的话,会进一步促使下岗人员的增加。

<br/> 打个比方,一架飞机如果从四川成都起飞,要飞到西藏的拉萨,中间在西藏的昌都机场有一站,飞机在那停一下,装人装物,再飞到拉萨。

当初是没有经验,所以从成都起飞以后,到了昌都机场,的确是软着陆了,可是着陆就起不来了。

为什么起不来呢?是因为空气太稀薄了。

以后有经验了,飞机到昌都机场降落,飞机不能熄火,两三分钟内赶快上赶快下,接着再起飞就可以了。

我们的问题就在于:宏观调控以后,整个经济着陆了。

着陆在什么地方呢,不是在平地上,而是在泥潭里面,起不来了。

所以说,通货紧缩可能还要延续一段时间。

<br/> <br/> 第2个问题:政府的投资能够起多大作用? <br/> <br/> 现在政府加大了投资,从去年起就增发国债1000亿,现在又增加600亿,政府投资是加大了。

可政府投资加大,对当前经济能起多大作用呢?第一个局限性:政府的投资,钱哪里来?钱是发国债而得到的。

这个钱靠什么来还债呢?难道要靠每年不断的发新债还旧债吗。

第二个局限,增加政府投资解决不了就业问题。

搞基础建设,修江河堤坝、修铁路、公路需要大量的人,但招的是农民,所以缓解不了城市的就业问题。

第三个局限性在什么地方呢?政府投资本身的力量是有限的。

现在报上有些文章说中国实行的政策类似于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靠政府投资把经济带动起来了,这个比喻是不恰当的。

为什么不恰当呢?因为美国30年代之所以能够运用政府投资使经济起来,主要是政府投资带动了民间投资。

这种情况之下,就可能使得整个经济好转。

但我们的政府投资带动不了民间投资。

<br/> <br/> 第3个问题:货币政策能够起多大的作用? <br/> <br/> 利率,这是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

但利率起的作用仍然是有限的,不管怎么样,现在物价没有上涨,银行利息再低我也要存。

所以,利率很难再起到作用。

把中央银行的存款储备金利率降低,促使商业银行扩大货款,这个作用有效吗?当然也有效,但作用也不是太大。

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商业银行遇到一个大问题,就是它不敢放款。

它放款以后就容易变成坏账,收不回来贷款。

如果中央银行扩大货币供应量怎么样呢?在目前情况下,作用也不是很显著的。

主要是企业没有效益。

没有效益它就不敢贷款,贷款要还,要付利息等等。

这个问题呀,不在于企业改制不改制。

我去年年底在香港,香港的工商业联合会有一次请我吃饭,在吃饭时问了我一个问题,问得我大吃一惊。

他说:"厉教授,你看我们香港的企业什么时候能够解困呢?"这和我在国内听到的问题一样啊!在国内都是国有企业来问我们企业什么时候解困呢?香港都是私营企业。

私营企业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呢?所以说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单纯改制的问题。

企业没有市场,所以你扩大货币供应量以后,银行说"我愿意贷款给你",企业也不敢贷。

<br/> <br/> 第4个问题:加入WTO以后怎么办? <br/> <br/>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已经是早晚的事情。

摆在面前的一个大问题是,许多人担心:现在国有企业日子不好过,效益不好,产品又没有销路,下岗人员又增多。

一旦加入了世贸组织以后,外国人商品进来了,国民的待遇给它们了,马上对国有企业产生影响。

那就是雪上加霜。

怎么办?归纳起来有三种不同的思路。

第一种思路:调整分配思路。

让有钱的人多拿点钱出来,帮助那些穷人。

要让发达地区、富裕地区多拿点钱出来,去帮助不发达地区。

我们把国内收入分配协调好以后,就可以缓解当前的消费不足,从而有助于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

作为一种改革的思路来讲,这是错误的,弄得不好的话,很可能回到过去的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这种思路也可能会变成一种杀富济贫的思路。

现在很多民营企业老板早就有这个说法,叫"杀猪论",说把猪养肥了再杀。

你们当初不杀我们是因为猪还不够肥。

现在说猪肥了,一刀杀了。

因此他就不愿意再投资,也不愿意再发展了。

到此为止了。

见好就收了。

这对整个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br/> 第二种思路:是集中财力思路。

就是说中国现在遇到的问题是中央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已经很低了,但是要办的事情太多了。

社会保障体制为什么建立不起来?中央没有钱!中西部开发为什么搞不好呢?成绩不大呢?速度不快呢?中央没有钱啊!高科技要进一步发展那就需要钱,也没钱,中央把财权集中上来,让中央有更多的收入可以办几件大事,然后帮助中国解决目前的困难,摆脱困境。

作为思路来讲这也是不正确的。

因为它解决不了当前中国的问题。

我们知道财政是一个水库,要让水库有水,上游就必须有水。

今天的问题何在,就是上游已经干了。

很多企业没有力量了。

你如果再来个集中财权制度以后,那使得上游就更干了,企业就更难过了。

这对解决整个问题没有好处。

<br/> 于是我们就提出第三种思路,民间资本介入思路。

现在有些领域是国家垄断的,让民间经济进入到那些非竞争性领域去。

最好的办法是大力发展公共投资基金,现在老百姓手上的存款接近6万亿元,老百姓手上现金估计1万亿元,加在一起是7万亿元。

假定说,来它200家公共投资基金,每家投资基金从社会上能够吸取到50亿,那就是1万亿。

这个投资基金进来以后,进入一些垄断领域。

银行业进去了,保险业投资进去了,通讯行业进去了,一些重要的行业都进去了,多元投资主体就开始形成了。

体制发生了变化,制度创新就出现了,钱也来了,技术创新就开始了。

WTO的加入是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以前,我们为什么不能先对内开放?对内开放,内力增强了,然后才有充分的力量跟国外相竞争。

<br/> <br/> 第5个问题:国企如何改革? <br/> <br/> 国有企业要进一步加快改革,将来产权改革是最重要的问题,产权改革之后,政企才能真正分开,政企真正分开以后,企业才能自主经营,只有产权明确以后,投资者承担风险,投资就有内在的运行机制。

<br/> 我们经过大量调查以后,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

国有企业不改革也能搞好,但是红红火火三年而已,时间不会长的。

原因何在呢?第一种情况,国有企业之所以搞好了,是因为那个领导人能力强。

个人有开拓精神,个人责任感强。

因此在他的领导下,企业搞好了,搞好了以后,就出了政绩,三年以后就提拔当官去了,企业也就不行了;第二种情况,企业搞好了,在原有政企不分的体制下,很容易就产生问题,报上一吹,政府一表扬,于是就飘飘然了,就开始好大喜功了。

这里也投资建厂,那里也扩大,甚至还到国外收购一个矿山、收购一些企业去。

都是在投资主体不承担风险下搞的,宏观形势一变,再加上没有科学决策,一下子整个陷入困境;还有第三种情况,这个企业搞好了,上级主管机关就给下任务了。

你企业搞得不错了,去帮助其它的企业吧!去兼并其它的企业吧!不要你成本,不要钱,你去兼并吧!你去帮助人家吧!都是国有企业嘛!结果兼并了以后,背了大量包袱,把一个好企业拖垮了;第四种情况是什么呢?你企业搞好了,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等等就把你当一棵摇钱树啦!就把你当成一块唐僧肉啦!我出国考察,我组团,你会钱。

我买车,你会款。

我请客,你买单等等。

职工讲我们辛苦半天,苦战3年把企业搞好了,结果变成了你们的小金库啦!你们都花了。

所以人心涣散了;还有第五种情况,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当初在企业渡过难关的时候,这个领导班子是很团结的。

一但企业出了成绩,裂痕渐渐增大,一个好企业就这样子被拖垮了。

<br/> 不改革是没有出路的,改革完以后我再加强管理,效果会更好一点。

但怎么改呢?当前的问题很清楚,仍然要走股份制改革。

小企业走小企业的路。

适合租赁就租赁,承包就承包,托管就托管,职工股份合作就股份合作,要卖就卖。

假定是决定要卖的话,就有一句话:迟卖不如早卖,你迟卖就没钱啦!你就资不抵债。

早卖还能拿几个钱回来!大企业怎么办?资产重组中应该怎么把门打开,你为什么都要在国有企业中挑来挑去呢?应该让私营的、集体的、中外合资的、外商的企业统统进来。

企业兼并是市场行为,是企业行为,不是政府行为。

这样组合的结果必定是有生命力的企业。

就是没有组合成的企业竞争力也就加强了,这样就能够适应环境。

我们要使国有企业走入现代化,一定要走多元投资主体的道路,通过多种形式构成多元投资主体。

第6个问题:国有股比例如何降低? <br/> <br/> 从金额来看国有股比例不一定需要太高,51%控股,但是很多人对51%有所误解。

比如说中外合资,我要控股,你占49%,我占51%。

51%在这个意义上是有用的。

假定不是两个大头,而是几个头,那你要控股的话,何必要占51%呢!人家股权分散你拿30%就够了。

假定股权是市面上流通的,由广大股民持有,在这种情况下,拿15%就够了。

你不需要那么多,你那么多的话,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国有资产的沉淀。

呆在那里不动,钱是死钱。

什么叫有本事?有本事就把钱变活了,把钱变活那就有本事。

<br/> 国有股比例下降的好处,在什么地方?下降了,它的经营管理体制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国有股比重太大,董事会全是一个面孔,基本都是我的人,其他都是陪衬。

将来可以断言,除了极少数企业外,像刚才讲过的,如印钞票工厂、尖端武器生产厂之外,纯粹的国有企业在中国将不存在,但国有经济将长期存在。

<br/> <br/> 第7个问题:住房建设能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吗? <br/> <br/> 住房的确是在西方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带动经济增长的增长点,但中国为什么到现在为止,住房建设还是没有新的起色?第一个原因,分期付款年限太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