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总结
【最新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清单(教科版)第1课时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有雄伟的高原、绵延的群山、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幽深的峡谷,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2.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高低起伏、崎岖不平。
3.地球表面有弯曲的岩层、天池、切沟、峡谷、蛇曲、沙洲等奇特的地形地貌。
4.地震、火山、河流、风、雨水和海浪等因素都会使地形发生变化。
5.岩层受到挤压会裂开,形成了弯曲的岩层。
6.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熔岩之后,在火山口处形成盆状凹陷,时间一长,积水成湖,形成了天池。
7.流水的作用会使地球表面的土壤流失,形成一条条切沟。
类人维会出父的山夹38.河流的作用会改变河道,形成连绵曲折的蛇曲。
9.大江大河的中下游的泥沙沉积,会形成沙洲。
第2课时地球的结构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3.岩浆岩有玄武岩、浮石、花岗岩,它们都是火山喷发出的岩浆在冷却后形成的岩石。
4.沉积岩是通过水的作用形成的,砾岩、砂岩、页岩和石灰岩都属于沉积岩。
5.岩石受到一定的压力和高温而发生变化,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这样形成的岩石叫作变质岩。
如大理岩、板岩都是变质岩。
6.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第3课时地震的成因及作用1.岩层的相互挤压或拉张形成了地震。
2.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瞬间发生猛烈的变化。
3.地震所造成的直接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对地面的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对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4.抗震防灾措施:做好抗震防灾的预警预报,定期开展抗震防灾演练;地震发生时应尽快跑到空旷的地方,如无法及时离开教室,应立即躲避在课桌或坚固物体下。
2021年新苏教版五上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含问答题总结)
2021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二单元热传递5.热传导1.冬天天气很冷,我们怎样才能使身体温暖起来呢?用暖手宝焐一焐,身体就暖和起来了。
暖手宝传热让手暖和是固体与固体接触。
对着自己的双手哈一口热气,双手就会暖和起来。
哈气使手暖和是气体与固体接触。
到温泉中泡一泡,身体就会暖和起来。
泡温泉使身体暖和是液体与固体接触。
喝一杯热茶,热茶会让身体暖和起来。
喝热水使身体暖和也是液体与固体接触。
2.热是怎么传递到衣物和板栗上的?用熨斗熨烫衣服,热通过熨斗传递到衣服上。
熨衣服时,加热电熨斗的金属底板,金属底板的热量传递给与其接触的衣服,使衣服变热,变得平整。
利用沙子炒板栗,热通过沙子传到板栗上。
炒板栗时,沙子吸收大量的热量,再把热均匀地传给板栗,板栗很快就被炒熟了。
3.生活中热传导的例子:用电饭锅煮饭,热由电饭锅传给了米饭。
用炒锅炒菜,热由铁锅传给了蔬菜。
热水器,热通过热水器中的镁棒传给了水,使水变得温暖。
北方人冬天用的热炕,热由炕面传给了人。
4.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5.解释生活中热传导的现象烙饼。
烙饼时,火的热传递给锅面,饼与锅面接触,热传递给饼,饼受热变熟了。
量体温。
测量体温时,人体将热传给体温计的感温探头,感温探头变热,直到与人体温度相同,热传导就会停止。
此时体温计上显示的温度就是人体的温度。
冷敷或者热敷。
冷敷是皮肤的热传递给布包里的冰块,皮肤的温度降低,达到减慢血液循环的目的;热敷是布包里的热传递给皮肤,皮肤温度变高,以加快血液循环。
吹头发。
使用电吹风吹湿头发时,电吹风产生的热传递给头发,头发温度升高;另外电吹风吹出气体,加速空气流动。
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头发上的水快速蒸发。
电烙铁作画。
电烙铁通电后被加热,烙铁把热传递给与其接触的木板,接触点的木板受热颜色发生改变,利用这种颜色变化完成作品。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附思维导图(两套)
新教科版五上科学知识点最新整理共两套含思维导图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
如:太阳、萤火虫、打开的电灯、点燃的蜡烛......2.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光源:①正在发光;②自身发光,而不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因此我们站在幕前能听到幕后说话的人的声音。
3.光的传播实验现象: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光能直接穿过小孔,在纸屏上出现1个光斑;稍微移动其中一张卡纸,使它和其他纸上的小孔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纸屏上的光斑消失。
4.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晚上舞台上的灯光;夜晚汽车前车灯的灯光;透过丛林、树梢的阳光看上去都是直的。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方向传播。
2.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3.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时,我们会看见一个小光点,借助烟雾让激光笔的光路可见,能清晰地看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注意:激光笔的光一定不要照射人眼,以免造成危害。
4.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时,光的去路被阻挡了,不能继续传播,就形成了影子。
5.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位置时,太阳被月球所遮挡,人们就会看到部分太阳或全部看不见,这就形成了日食。
6.月球自身不发光,需要太阳照射再反射光,当月球运行到地球阴影中时,来自太阳的光部分或者全部被地球遮挡,人们就会看到月食。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时,光的传播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光由一种介质垂直射进另一种介质时,则不会产生折射现象。
3.折射能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进而改变我们看到的现象。
4.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水池的水看起来比实际浅、潜水员在水中看岸边的树比实际高......第5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时,光的路线会发生变化,这种线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1.地球不仅有表面的地形变化,还有内部的结构变化。
地球的结构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最外层,厚度约为5-70千米,主要由岩石构成。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厚度约为2900千米,主要由硅酸盐岩构成。
地核是地球最中心的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主要由铁和镍构成。
2.地球的内部变化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的热量和压力引起的。
地球内部的热量来源于地球的形成过程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地球内部的压力则是由地球的重力和内部物质的重量造成的。
3.地球内部的变化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
例如,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会导致地震和火山喷发,从而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此外,地球内部的热量和压力也会影响地球表面的地形,例如地球表面的山脉和高原就是由地球内部的热量和压力形成的。
4.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变化对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对于地震和火山等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减轻也有重要的意义。
地球内部不断运动,岩浆涌动,地震和火山喷发时常让我们感受到地壳的运动。
地表起伏不同,有时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地球表面与地球内部构造有关,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震学家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分为三个圈层。
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平均厚度分别为17千米、约2900千米和约3400千米高温高压。
地壳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组成。
岩浆岩是地球内部岩浆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喷出地表或侵入岩石中并冷却凝固形成的,包括玄武岩、浮石和花岗岩。
沉积岩是经由水、空气或冰搬运沉积在河、海、湖水盆地中或陆地上的沉积物质经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包括砾岩、砂岩、页岩。
变质岩是原来存在的岩石因遭受变质作用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情况下发生结构、构造和矿物组成的改变而形成的一类新的岩石,包括大理岩和板岩。
地壳运动是推动地球演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原因之一,造成岩石的变形。
不同年代的岩石或者岩层由于地壳运动而受到力的作用发生弯曲或者断裂,形成褶皱和断层等地质结构。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复习资料必背知识
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我们的脑1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刺激。
2阳光下,瞳孔变小;阴影中,瞳孔变大。
3保护眼睛,不要长时间注视强光。
4眼、耳、鼻、舌、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感觉器官。
5当受到外界环境或身体内部的刺激时,我们会产生反应,这能使我们积极应对环境变化,保护自己,避免伤害,是我们安全的重要保障。
6有些现象会“欺骗”我们的眼睛,使我们产生错觉。
7脑要把双眼传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才能形成立体的视觉。
8人脑有三个主要结构:大脑、小脑和脑干。
大脑的作用:指挥我们的身体。
小脑的作用:保持身体的平衡。
脑干的作用:控制呼吸和心跳。
9脑是指挥人体活动、产生思想、学习记忆的重要器官。
10颅骨的作用:保护脑。
11睡眠是保护大脑的重要手段,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健康。
12家校配合保证每天小学生10小时的睡眠时间。
13制定适合自己的作息计划,要检查睡眠时间,适当的午休可以保护脑。
14睡眠不足会直接影响大脑。
长期的睡眠不足也会给其他器官带来各种各样的疾病。
良好的睡眠和体育锻炼可以保护大脑。
规律作息有益于健康。
第二单元沉与浮1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的向上托力,这就是水的浮力。
2物体的沉浮是可以想办法改变的。
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它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潜水艇是靠改变自己的质量来自由沉浮的。
当水舱注满水时,潜水艇变重就下沉。
把水舱内的水排出时,潜艇变轻,就会上浮。
4相同重量的物体,体积小的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5航道浮标漂浮于水面,用锚固定在指定水域,用以标示航道范围、浅滩及碍航物等。
6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一个航道浮标:选空矿泉水瓶,里面要装点重物才不会倒,用线绑住它,再放入水中。
7船舶从海上驶近或进入港、河ロ、港湾或其他水道时,称为顺航道航行,左舷为航道左侧,右舷为航道右侧。
航道左侧标的标体、顶标、灯光均红色,航道右侧标的标体、顶标、灯光均为绿色。
8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9水密隔舱是我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
新教科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全部知识点复习整理
新教科版2021-2022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梳理(共7课时)1.地球的表面1.地形(又称地貌)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2.常见的陆地地形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
(1)高原:海拔较高,在1000米以上。
特点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
(2)山地:海拔较高,在500米以上。
特点地势起伏很大,有耸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幽深的山谷。
(3)盆地:无一定标准。
特点四周高,中间低。
(4)丘陵:海拔起低,在500米以下。
特点地势起伏较大,山顶浑圆,坡度不大。
(5)平原:海拔较低。
特点地势起伏很小,宽广平坦。
3.峡谷是一种特殊的地形地貌。
当山谷间形成大江大河时,由于河流不断地向下侵蚀而形成的两坡陡峭的深谷。
4.观察世界地形图(1)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2)在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地形。
如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低山和丘陵,棕褐色表示山地和高原,还有些地形图会用白色或淡紫色表示积雪和冰川。
5.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地势西高东低。
西部高,多高原、山地;东部低,多平原、丘陵。
6.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地震、火山、风的作用、水的作用等。
2.地球的结构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三个圈层。
(1)地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厚度各处不一样。
(2)地慢: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是岩浆的发源地。
(3)地核:地慢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
2.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1)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
玄武岩、浮石、花岗岩都是岩浆岩。
(2)由泥、砂、岩石碎屑在水中沉积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
砾岩、砂岩、页岩都是沉积岩。
沉积岩里常有化石——古代动植物的遗骸或痕迹。
(3)地表的岩石被深埋于地下时,在高温和高压下发生变化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光)基础知识点
第二单元《光》第一课: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挡光物体)、(屏)。
2、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月亮、没燃烧的蜡烛(不是)光源。
3、在光的照射下,物体有了(影子)。
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方向)随着(光源的方向)改变而改变,影子总在(背光)的一面;影子的(长短)随着(光源照射的角度)改变而改变,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越来越(长)。
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物体离光源的(距离越远),影子就(越小);物体离光源(越近),被照射物的影子就(越大)。
5、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6、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物体不同侧面所得到的影子是(不同)的。
7、列举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星星、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8、列举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
答:大街上的交通标示牌、洗手间门口的标示牌、皮影戏、电影、手影表演、工业生产和设计中采用的投影制图……9、影子有什么特点?答:①影子会随着光源的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②影子的大小与挡光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即距离大影子小,距离小影子大。
③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第二课:1、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2、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3、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4、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如(日晷)。
5、简答: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答: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太阳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来变化。
即早晨太阳在东偏北,影子在西偏南;中午太阳偏南,影子就偏北;下午太阳在西偏北,影子就在东偏南。
2021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点整理汇总(读背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知识点整理汇总(读背版)2.1.地球的表面1.地球表面并不是平坦光滑的,主要分为陆地和海洋,它的一部分被水淹没着,成为海洋,世界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71%;另一部分露出水面,形成陆地,地球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29%。
2.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全球大陆共有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大陆6块大陆。
4.地球陆地分成七大陆地部分,被称为七大洲,即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与南极洲。
5.我们乘坐交通工具,在广袤的地球表面长途旅行,就有可能看到雄伟的高原、绵延的群山、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幽深的峡谷以及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等等,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
6.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多种多样的,科学家把地球上的地形地貌分为五大类,五大地形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
7.我国的地形地貌特点:我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因此地形地貌复杂。
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
这些形态各异的地形,以山脉为骨架交错分布。
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
8.观察课本22页和23页的5幅地形地貌图片,了解这5幅地形地貌的特点,并且对它们的主要形成原因进行猜测,填写下面的记录表。
地形地貌记录表9.研讨问题1: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地球表面主要由五大地形,分别是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
五大地形特点:问题2: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地形的因素: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水、风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
五年级上册1、2单元科学复习资料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计划》见书本P3页。
(注意:这个很重要一定要掌握)2、种子发芽实验是对比实验,对比实验只能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所有的条件都要相同。
3、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种子生长需要的条件:(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空气)、(阳光)。
4、动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当环境改变的时候,动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例如: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5、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例如:落叶蚯蚓小鸟(注意:谁被谁吃了,箭头不要画反)6、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注意:生产者都是植物),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注意:消费者一般都是动物)。
7、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事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8、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池塘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
如果生态系统中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注意: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动物、植物。
)9、在制作生态瓶时,要等植物存活后,再放入小动物。
10、改变生态瓶: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例如:倒掉一半水,由于水量的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生态瓶中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增加。
11、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注意:生物群落里只有生物,生态系统中既有生物又有非生物)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复
习资料
1. 物体和材料
- 物体:能占有空间的一切事物。
- 材料:制作物体所用的东西。
2. 物体的特征
- 形状:物体的外形。
- 颜色:物体的外观颜色。
- 大小:物体的长、宽、高的大小。
- 质地:物体的触感,如光滑、粗糙等。
3. 对象的分类
- 动物:具有生命特征的物体。
- 植物:具有生命特征的物体。
- 人工物:人类制造的物体。
4. 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
- 形状:物体的外形。
- 材质:物体的构成材料。
- 功能:物体的特殊作用。
5. 物体的变化
- 形状的变化:物体形状的改变,如拉伸、压扁等。
- 状态的变化:物体的状态的改变,如液体变固体等。
6. 常见材料的特征和用途
- 金属材料:坚硬、导热、导电,用于制作器具、建筑等。
- 木材:轻便、可加工,用于制作家具、工艺品等。
- 塑料材料:软、耐磨、隔热,用于制作玩具、日用品等。
7. 循环利用材料的重要性
- 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
- 保护环境:循环利用可以减少垃圾的产生,对环境更友好。
以上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复习资料,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好版〕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假如〔体积〕一样,〔重〕的物体容易沉;假如〔重量〕一样,〔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可以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一样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严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开展做出了宏大奉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知识点、练习题及答案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热传导》知识点1、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2、热传导时,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
3、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向是四面八方。
4、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通过接触都有热传导的现象。
也就是说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让低温物体热起来。
5、烙饼、量体温、电烙铁作画、吹头发、冷敷或热敷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热传导现象。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热传导》同步练习一、填空题1、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
2、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处传到温度较()处。
3、给涂满凡士林的金属片中间加热,凡士林油从()向()扩散熔化。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暖手宝传热让手暖和是固体与固体接触。
()2、电吹风产生的热传递给头发,头发温度升高,头发就干了。
()3、只要存在温度差就会发生热传导。
()4、热传导不会停止,会一直传下去。
()5、金属棒加热后,热会从一端传到另一端。
()6、塑料比铁导热速度快。
()三、选择题,将正确的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1、下列事例可以用热传导解释的是( ) A.天冷多穿,天热少穿 B.冰棍箱用棉被蒙住 C.洗个热水澡3、一个物体受热后,热的传递方向是( )A.向四周传递 B.沿直线从一端向另一端传递C. 无法确定,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4、下列热传导过程不正确的是()A. 电熨斗金属底板→衣服 B.冰块→纱布→皮肤C.水槽热水→玻璃杯→杯里的冷水4、热传导的速度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C.匀速传递5、炒菜锅的手柄一般都是橡胶或木头做的,主要是为了( ) A.轻巧美观B.降低成本C.减少热传导,防止烫手6、下列事例中,不属于热传导的是( ) A. 用铁锅烙饼B.扭伤脚踝后热敷C.蜡烛燃烧发光四、实验题 1.下图是热传导实验,在铁丝上的不同位置穿了A、B、C、D、E五个蜡环。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第一单元《光》基础知识梳理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3.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4.(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有些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它们没有处在发光的状态,所以不是光源。
8.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1) 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 (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 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3.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 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五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资料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复习资料一、基础知识:(一)认识地球1.地形图是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的地图。
2.地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可以划分为海洋和陆地两部分,其中海洋多,陆地少,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3.陆地地形主要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大类。
玉环的地形主要是丘陵。
我国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地形是山地。
4.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5.地球的结构从外到内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部分,火山与地壳和地幔有关。
在地球深部,越往下,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6.地壳主要由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组成。
岩浆岩:玄武岩、浮石、花岗岩等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等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等7.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壳运动常常使岩石发生弯曲变形。
(二)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1.地球内部力量运动对地形造成的变化猛烈且迅速。
地震和火山喷发都是由地壳运动而产生的,是地球内部力量的两种表现形式。
①地震的成因:地壳运动使板块挤压或断裂,使岩层发生弯曲、断裂或错动。
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道路损毁等危害,甚至产生堰塞湖。
②火山喷发的形成条件主要有高温高压、地壳中存在薄弱地带、岩浆中存在大量的气体。
火山喷发有利有害。
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火山岩和火山灰还能做建筑材料。
2.地球外力作用对地形造成的变化缓慢且温和。
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和水的作用。
①风主要通过磨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使地表逐渐发生改变。
(1)磨蚀:雅丹地貌、风蚀蘑菇搬运:戈壁堆积:沙漠(2)大风、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的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的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
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形成了沙漠。
②水主要通过侵蚀和沉积作用使地表逐渐发生改变。
(1)降雨具有侵蚀的作用,会冲走松散的土壤,造成水土流失,从而改变地表的形态。
第2单元热传递-五年级科学上册期中期中专项复习
第二单元思维导图第二单元《热传递》知识点梳理第5课热传导1.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2.生活中有许多热传导的事例,你能说说它们的传热过程吗?烙饼:加热装置→锅→饼量体温:体温→玻璃→水银冷敷:体温→皮肤→冷敷袋热敷:热敷袋→皮肤→体内吹头发:电吹风→空气→头发第6课热对流1.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
热对流时,热总是由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第7课热辐射1.太阳与地球之间有很大一部分空间没有任何物质,但是太阳仍然能够将热传递给地球。
像太阳、篝火这样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作热辐射。
热辐射不需要依靠空气、水等任何物质,即使在真空中也能进行。
2.说说以下产品运用了哪种热传递方式?①微波炉、电暖器的主要运用了热辐射的传递方式;②太阳能热水器、电烙铁主要运用了热传导的传递方式;③电热壶主要运用了热对流的传递方式。
3.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有什么相同与不同?4.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这三种方式。
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
第8课物体的传热本领1.像铜、铝、钢那样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像木头、塑料那样不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
2.冬季,为什么要用塑料布把树干包起来?在寒冷地区建造房子时,为什么要在外墙加一层岩棉板?塑料、岩棉板是热的不良导体,用塑料布把树干包起来,外界中的低温不容易传递给树干,从而给树干起到保温作用;在寒冷地区建造房子时,在外墙加一层岩棉板能起到室内保温作用。
3.对不同材料制作的勺子传热的快慢进行排序。
由最慢到最快:木勺→塑料勺→钢勺→铝勺→铜勺4.根据物体的导热性能给下面物体分类。
铜、铁、铝、塑料、空气、木块、陶瓷、泡沫、锡纸①热的良导体:铜、铁、铝、锡纸②热的不良导体:塑料、空气、木块、陶瓷、泡沫板第5课热传导1.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教育部统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考点梳理
教育部统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考
点梳理
知识点1: 物体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 了解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形式;
- 理解物理变化只是物质的形态、性质发生了改变,没有产生新物质;
- 理解化学变化是物质产生了新的物质,具有不可逆转性质。
知识点2: 物质的熔点和沸点
- 掌握物质的熔点是指物质从固态转化为液态的温度;
- 掌握物质的沸点是指物质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温度;
- 理解不同物质的熔点和沸点不同,是由于其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力的不同而导致的。
知识点3: 电的传导原理
- 理解物体中的电荷带电粒子之间存在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的力;
- 理解金属等导体中电子是自由移动的,可以传导电荷;
- 理解绝缘体中电子不能自由移动,不易传导电荷。
知识点4: 电的产生与电的应用
- 了解摩擦生电和接触生电是电的两种常见产生方式;
- 了解电能可以转化为光能、热能、机械能等形式;
- 了解电能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电灯、电风扇、电热水器等。
以上是教育部统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考点梳理,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科学知识。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知识点
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知识点一、词语辨析1.加、添、增:加:把两个数相加,表示增加,用+号添:向其中增加衣物,附加物品,表示加添,有时也可表示混合增:增加数量、多于原来的等,表示增加,用+号2.集、收、聚:集:把多个空气集中在一起,收集物品或者财物等,表示集合收:用容器盛收水,以及把杂乱、无序的东西整理和收集起来聚:多个物体聚合在一起,多指有组织,按规则归类3.得、定、获:得:通常用以表示取得某些结果或者感到满意定:表示使某事物固定在一定水平,或者做某事情确定获:获取某事物或者获得了某种成绩二、重点知识1.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某一个词语有不同的含义,也就是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种词语常见于中文使用。
2.双关语:双关语是指在一个句子里并列使用两个或多个词语,以便于将普通的字眼、词语用来表达出一段话的另外一种含义。
3.成语:成语是指一个中文字的词语组成的固定的短句。
成语的意义和字本身的意义不一样,或通过比喻来指代一个情景、一种意义等。
4.习语:习语是指一种遵循特定的书写格式,发音的词语,它们无论从书写上还是发音上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可以循环使用的,这些习语可以表示一种思想、感情或比喻等。
三、重点练习1.选词填空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收、加、聚、增)(1)诸葛亮曾经说:“快得像用箭射下溃敌,___及捉住<春秋>”收(2)甲乙两个数字相___,结果是十五。
加(3)我们看到很多散落在河边的石头___起一个堆。
聚(4)我的英语词汇___到了一百个左右。
增。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光的传播。
1. 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和人造光源(如电灯、蜡烛)。
2. 光沿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都能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二、光的反射。
1.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3. 与镜面反射相比,漫反射使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
三、光的折射。
1.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2. 比如将铅笔斜插入水中,看到铅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四、凸透镜和凹透镜。
1. 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叫凹透镜。
2. 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
3. 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作用,能用来做放大镜。
五、眼睛的科学。
1. 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主要由瞳孔、晶状体、视网膜等组成。
2. 来自物体的光通过瞳孔、晶状体进入眼睛后,会在视网膜上形成这些物体的像。
3. 近视是由于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得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可以通过佩戴凹透镜来矫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
一、概念知识
1.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
(注:自己发光的条件:①自然光,如太阳、萤火虫;②非自然光但处于发光状态,如点燃的蜡烛、点亮的电灯;③月亮不是光源)
2.影子产生的条件:、、。
3.从不同的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
4.同一光源从不同的侧面照射一个物体,所产生物体影子
的、、、都不同;被照射的物体离光源越近,产生的影子,离光源越远,物体产生的影子。
5.光源、被照射物体、影子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所以光源照射方向与影子方向总
是的。
6.一天中,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影子的变化是由边到边的,影子的长短变化是;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最短的时候是,太阳的位子最高;和最长,太阳的位子最低。
7.古代,人们用日影观测仪(也称日晷)来计时,其原理是物体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8.光在空气中是以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很快,每秒约千米。
9.光在传播时,遇到的物体,一部分光就会被遮住,物体的面就有一个暗区,这就是影子。
(注意不能用眼睛直对很亮的光源)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也
叫,反射光线也是沿传播的。
11.眼睛有一个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器官,那就是瞳孔。
当光强时,瞳孔就会;当光弱时,瞳孔就会。
12.人们运用光的反射原理制造的物品有、等。
13.潜望镜的的两块镜片都是。
14.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
太阳给人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
温暖。
15.光强时,物体得到的温度就;光弱时,物体得到的温度就。
用一面镜子比用多面镜子照射时,物体得到的温度低。
16.人们发现和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在我国,人们利用凹面镜取火的有和;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列曾用
会聚光线获得高温去加热一种化学物质,从而制得了氧气。
17.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和。
在阳光下,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本领不同,
色的物体吸热最快,反光能力最弱;色的物体吸热最慢,反光能力最强。
18.在阳光下,同一种颜色的纸袋按的方式摆放,升温最快。
19.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二、实验设计
1、黑色、粉色、铝箔色、黑色蜡光、白色等五种颜色的物体吸热能力强弱对比研究的实
验设计。
实验器材:黑色、粉色、铝箔色、黑色蜡光、白色等五种颜色的纸袋、五支温度计、计时器
操作过程:1.记录温度计的初始温度,把5支温度计分别放入不同颜色的纸袋中,并排放在阳光下。
2.用计时器计时,观察并两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3.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这五种颜色的纸袋吸热由强到弱是的:黑色、黑色蜡光纸、铝箔纸、粉色、白色
三、分析题
做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
10月21日下午第一节课,天气晴朗,某班同学在操场
上测得如下数据,见表格。
(温度单位℃,在表格中省略。
)
镜子数不用镜一面镜两面镜三面镜
①组 22 22 24 26
②组 19 20 22 24
③组 21 32 33 35
(1)以上3组同学测量活动中,你认为数据有错误的小组有。
(2)第小组是正确的,请你在下面表格中完成矩形统计图。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复习
一、概念知识
1.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
(注:自己发光的条件:①自然光,如太阳、萤火虫;②非自然光但处于发光状态,如点燃的蜡烛、点亮的电灯;③月亮不是光源)
2.影子产生的条件:、、,且在同一直线上。
3.从不同的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
4.同一光源从不同的侧面照射一个物体,所产生物体影子
的、、、都不同;被照射的物体离光源越近,产生的影子,离光源越远,物体产生的影子。
5.光源、被照射物体、影子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所以光源照射方向与影子方向总
是的。
6.一天中,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影子的变化是由边到边的,影子的长
短变化是;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最短的时候是,太阳的位子最高;和最长,太阳的位子最低。
7.古代,人们用日影观测仪(也称日晷)来计时,其原理是物体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8.光在空气中是以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很快,每秒约千米。
9.光在传播时,遇到的物体,一部分光就会被遮住,物体的面就有一个暗区,这就是影子。
(注意不能用眼睛直对很亮的光源)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也
叫,反射光线也是沿传播的。
11.眼睛有一个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器官,那就是瞳孔。
当光强时,瞳孔就会;当光弱时,瞳孔就会。
12.人们运用光的反射原理制造的物品有、等。
13.潜望镜的的两块镜片都是。
14.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
太阳给人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温暖。
15.光强时,物体得到的温度就;光弱时,物体得到的温度就。
用一面镜子比用多面镜子照射时,物体得到的温度低。
16.人们发现和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在我国,人们利用凹面镜取火的有和;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列曾用
会聚光线获得高温去加热一种化学物质,从而制得了氧气。
17.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和。
在阳光下,不同颜色的物体吸热本领不同,
色的物体吸热最快,反光能力最弱;色的物体吸热最慢,反光能力最强。
18.在阳光下,同一种颜色的纸袋按的方式摆放,升温最快。
19.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
二、实验设计
1、黑色、粉色、铝箔色、黑色蜡光、白色等五种颜色的物体吸热能力强弱对比研究的实
验设计。
实验器材:黑色、粉色、铝箔色、黑色蜡光、白色等五种颜色的纸袋、五支温度计、计时器
操作过程:1.记录温度计的初始温度,把5支温度计分别放入不同颜色的纸袋中,并排放在阳光下。
2.用计时器计时,观察并两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3.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这五种颜色的纸袋吸热由强到弱是的:黑色、黑色蜡光纸、铝箔纸、粉色、白色
三、分析题
做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
10月21日下午第一节课,天气晴朗,某班同学在操场上测得如下数据,见表格。
(温度单位℃,在表格中省略。
)
镜子数不用镜一面镜两面镜三面镜
①组22 22 24 26
②组 19 20 22 24
③组 21 32 33 35
(1)以上3组同学测量活动中,你认为数据有错误的小组有。
(2)第小组是正确的,请你在下面表格中完成矩形统计图。
(3)从数据中分析,光的强弱和温度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