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七下)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短文两篇—爱莲说》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爱莲说》选自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谜”,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描绘自然的文章,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爱莲说》是一篇以莲花为主题的古文短文,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對於古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自然界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但通过对莲花的深入分析,可以让学生对自然之美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莲花的形象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自然之美,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高尚的品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对莲花的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莲花的生态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莲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莲花的美丽。
提问:你们对莲花有什么了解?莲花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寓意?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让学生注意课文的停顿和语气。
提问:课文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对莲花的描写。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是如何表现莲花的美丽的?4.巩固(10分钟)学生背诵课文。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课文中的莲花是什么象征?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对待美好事物的?分享自己的经历。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1. 原文及注释。
- 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 注释:- 逐走:竞跑,赛跑。
-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 河、渭:黄河和渭水。
- 大泽:大湖。
传说其大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 邓林:桃林。
2. 主题思想。
- 这篇短文通过讲述夸父逐日的故事,表现了夸父胸怀大志、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3. 艺术特色。
- 想象奇特。
夸父能与太阳赛跑,在口渴时能饮尽黄河、渭水甚至想北饮大泽,他的手杖还能化为桃林,这些想象都充满了奇幻色彩。
- 语言简洁。
文章用简短的篇幅就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如“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没有过多的修饰,却生动地塑造了夸父的形象。
4. 重点字词积累。
- 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
例如“夸父与日逐走”中的“走”是“跑”的意思。
1. 原文及注释。
- 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 注释:- 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
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
维,绳子。
绝,断。
- 水潦(lǎo):泛指江湖流水。
潦,积水。
2. 主题思想。
- 文章通过讲述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故事,解释了天地日月星辰的运行和江河地势的形成等自然现象,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3. 艺术特色。
- 情节夸张。
共工愤怒之下能将支撑天的柱子撞折,系挂地的绳子撞断,这种情节极度夸张,展现了神话故事的独特魅力。
- 富有想象力。
它用神话的方式解释了天地的倾斜、日月星辰的移动以及江河的流向等自然现象,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与思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篇目一】《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篇目二】《木兰诗》(北朝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篇目三】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篇二一、在学习《夸父追日》的基础上,拓展训练激活思维1、朗读余光中的诗。
夸父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仅仅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仅仅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2、学生四人小组讨论,谈谈读后感受。
明确: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结束,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
(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
这就是逆向思维。
)3、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 “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 ;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创设情景:(1)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能够这样思考……(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能够这样思考……二、点评各组讨论结果。
三、进入第二篇《共工怒触不周山》1、作品简介《共工触怒不周山》(《淮南子天文》。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导语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
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极大的威信。
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短文两篇》教学案新人教版解读
《夸父逐日》【教学目标】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教学重点)3、拓展思维训练、口语训练。
(教学重点)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预习】1.读一读,找一找。
关于《山海经》:关于夸父:2.查一查,写一写。
欲:想要足:够北:北方其:代词,他的,代夸父昔:从前3.问一问,悟一悟。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4.评一评,议一议。
夸父是个怎样的形象?作品有何寓意?【导学】一、整体感知1.、生自由朗读,勾画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解决。
逐走:欲得饮:饮于河:大泽:邓林:2.、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3. 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品味探究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
应如何理解?【检测】一、积累·运用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⑵河渭不足()⑶北饮大泽()⑷弃其杖()⒉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⑶弃其杖,化为邓林二、阅读·感悟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答:2、《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和精神?答:3、认为夸父逐日以至于丧了命,这样做值得吗?请简述理由。
答:三、表达·交流(1—2题)拓展思维训练。
例:《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七年级语文下《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译文翻译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译文
一、《陋室铭》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有名望;水不一定要深,只要有蛟龙潜藏,就会显得神秘。
苔藓覆盖的小屋虽然简陋,但青葱的翠色让人感到生机盎然。
短小的窗户、木制的门扉紧闭着,虽然简朴却别有一番风雅。
闲时弹奏一曲《素琴》,不需要畅快的音乐,清泉在石头上起伏。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这里景色美丽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一望见底。
拥有着奇异的山水,实在是世间最好的隐居之处。
它使人的内心感到舒适,而外界也没有尘俗之气。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这有什么不可以称道的呢?”
二、《爱莲说》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
自从唐代以来,世上的人们都很喜爱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
却不受泥的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越久越芬芳幽洁,花朵在太阳下愈发艳丽。
啊!我感叹于莲的洁身自好,喜爱它远远超过喜爱世人所深爱的牡丹。
牡丹是富贵者所喜爱,而莲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喜爱。
唉!我只恨自己没有美好的品质去衬托莲的完美啊!。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
短文两篇(《陋室铭》和《爱莲说》)陋室铭刘禹锡作者简介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
白居易称之为“诗豪”。
著有《刘宾客集》《竹枝词》《柳枝词》等。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资料链接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课文详解名师点评本文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
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
文章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朗读节奏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七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短文两篇
合作探究:
1 你是如何看待夸父敢于“与日 逐走”的? 从神话的积极意义方面理解:夸 父有着英雄的气概,征服大自然 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合作探究:
2 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 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 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这一形象, 表现出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 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 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如:《嫦娥奔月》、《后羿射日》
《女娲补天》、 《大禹治水》
《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
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 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 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 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 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 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 研究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 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精卫填海》中的女娃和精卫形象
根据以上神话的内容,你能归 纳出这类神话的特点吗?
因为人对无法解释和控制自 然,会感到无助和恐惧,只好借 助自己的幻想构思神话故事,在 神话中表现人与自然斗争,表达 人具有挑战、征服自然的雄心壮 志和愿望。此类故事具有超现实 的想象和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夸父形象分析:
他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远大, 气魄非凡,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
文章主题:
通过神话,表现夸父无比的英雄 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 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知识链接 后来人们常以“夸父逐日” 或“夸父追日”比喻有宏 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 气魄。
课堂小结
课文讲述了夸父的故事,表现了
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
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
望与顽强的意志。这个故事对后世影
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5人教版PPT课件
神传 话奇 故的 事背 《后 夸都 父有 逐一
.
1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
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
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
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所
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
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
什 物32
.
33
每个人 都是一个逐日的夸父
.
34
自己的故事 / 我们知道的人和事……
失败!—— 行为 是否毫无意义?
.
35
▲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 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 此变得无比高尚。
1.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 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 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 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 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 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
29
2.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人们 常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什么?
你能在2分钟之内背过课文吗?
.
24
背
诵
思
路
走(逐)
渴
饮
死
.
化
25
夸父为什么逐日
▲
.
26
1.你怎么
看待夸父这一
人物?
2.你如何
理解这则神话
的主题?
3.写法 ?
.
27
夸父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 目标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 强的英雄人物。
所以,现在人 们常以“夸父逐 日” “夸父追日” “逐日” 这些词 比喻人有宏大的 志向或巨大的力 . 量和气魄。 28
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
16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铭”“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3.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2.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
导语设计设计1:(背景导入)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设计2:(激发兴趣)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
谁来介绍一下?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
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
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
他就是刘禹锡。
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
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
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
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
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人教版七下语文第五单元短文两篇 (12)
•
大胆质疑
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 文章写的是“谁”的故事?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告诉人们什么? “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动物所拥有 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应该引起同样 具有生物属性的人 类思考和借鉴。可以这样说 ,我是为生命而写作。” ——沈石溪
•
人类面临灾难时如何选择
遗弃谁?
幼者 弱者 他人
•
老者 强者 自己
材料一
人类的“弃老”传统―― 日本有抛弃老人的传统。以前日本一些贫瘠的 山村中,为了节约有限的口粮,60岁以上的老 人,要被儿子背到深山里,放在那里让他自生 自灭饿死,这就是日本所谓的“姥捨て”。 最近,在我国武当山周边发现了大量掩藏 于灌木草丛之中可容一人大小的窑洞。它们是 古时用来寄放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的,称为 “寄死窑”,一些关于寄死窑的传说,这里家 喻户晓。据说,进窑的老人,家里只送三天饭 就不管了。
•
•
•
2.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 心想,或许有个别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 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 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一事 为什么让“我”感到震惊?)
“我”是个猎人,参照人类在此种 情景下常有临阵脱逃的表现,所 以震惊。
斑羚在危难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 我牺牲精神,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受 到精神的震撼,会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这个万物 共生的世界。 •
群羚身陷绝境(1—3) 开端
准备飞渡(4—8)
试跳成功 集体飞渡
发展
高潮
(9—15)
头羚走向彩虹(16—17) 结局
•
斑羚是怎样飞渡的?请看视频:
•
复述第一对斑羚试跳成功的全过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精选练习(答案解析版)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A.德馨.(xīn)鸿.儒(hóng)陋室铭.(míng)B.案牍.(dú)甚蕃.(fān)濯.清涟(zhuó)C.亵.玩(xiè)不蔓.(wàn)调.素琴(tiáo)D.隐逸.(yì)淤.泥(yū)鲜.有闻(xiān)【解析】B项“蕃”应读fán,C项“蔓”应读màn,D项“鲜”应读xiǎn。
2.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A.调.素琴(弹)无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有仙则名.(著名,出名)B.无案犊之劳.形(劳累)山不在.高(在于)往来无白丁..(没有什么学问的人)C.孔子云.(说)谈笑有鸿.儒(大)惟吾德馨.(香气)D.有龙则灵.(灵验,神奇)斯是.陋室(这)阅金经..(佛经)【解析】B“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C“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D“是”:判断动词。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例句:无丝竹之.乱耳A.孔子云:何陋之.有?B.无案牍之.劳形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D.以我酌油知之.【解析】例句和B项中的“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助词,的;D项,代词,代这件事。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A.有仙则名.(形容词用作动词,出名)B.无丝竹之乱.耳(使动用法,使……乱)C.无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使……劳累)D.香远.益清(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解析】A项,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D)A.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B.水/不在深,有龙/则灵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解析】D项正确的节奏应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D)A.《陋室铭》的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解题: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2.课外延伸:
(1)背诵默写课文。
(2)仿写《爱莲说》以“爱_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2.课外延伸:
(1)背诵默写课文。
(2)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一、莲花欣赏,交流导入: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短文两篇笔记
第一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短文两篇笔记》是一篇关于写作技巧和写作风格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两篇短篇小说为例,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出发,对写作技巧进行了全面评估,并给出了对于写作的个人观点和建议。
我们来看第一篇短文《雪夜思母》。
这篇小说以雪夜为背景,描绘了主人公思念母亲的情感。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动人的情感,将读者带入到了雪夜的氛围中,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文章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这样的写作风格不仅使文章富有情感,还让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
通过这篇短文,我们可以学到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我们看第二篇短文《家》。
这篇小说以家为主题,通过对家的描绘,展现了主人公对家的情感和对未来的向往。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了家的温馨和美好。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对比和排比等修辞手法,让文章更加生动和富有节奏感。
这样的写作风格不仅使文章更加丰富多彩,还让读者更加容易沉浸其中。
通过这篇短文,我们可以学到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节奏感。
总结回顾来看,这两篇短篇小说都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情感。
通过深入的描写和精准的情感把控,作者成功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对于这两篇短篇小说,我个人的观点是,作者将写作技巧发挥到了极致,让人感受到了语言的力量和魅力。
我也认为这两篇短篇小说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写作的魅力和艺术。
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会更加注重对细节描写的把控,同时也会尝试运用更多的修辞手法,让文章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感染人心。
我相信,在不断的尝试和实践中,我会有所成长,写出更加优秀和有价值的文章。
以上是对《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短文两篇笔记》的全面评估和个人观点的共享。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启发和帮助,也期待你在写作中有所收获和进步。
结束。
第二篇:《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短文两篇笔记》是一篇关于写作技巧和写作风格的文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短文两篇《行道树》
八、拓展联想。
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什么?
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无私奉献的人。本文其实借行道树赞扬一种人,赞颂一种精神。这运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想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像行道树。说说你对他们的印象。
作业:
1、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辞手法,再选择两个作为“生命”的喻体展开叙写,构成一组排比:
教学重点:
理解行道树的喻意:无私奉献者。
教学难点:
文中的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理解。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穿行在大街小巷中,我们的目光常常被高耸云端的大厦、来来往往的车辆,或者是那些装修的富丽堂皇的宾馆、酒店、超市、商场和公园等等所吸引。而真正距离我们最近的,常常被我们视而不见的,就是那行道树。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这篇散文《行道树》。看看究竟行道树为什么能吸引作者的目光。
2、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一次危难中的救助是一朵花,一次病床前的探望是一朵花,一次微小的施舍是一朵花,一个及时的电话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
3、铺路石说:“当人和车从我身上碾过时,我在沉重中感到快乐。”
露珠说:“当我滋润了一个生命时,我在牺牲中感到幸福。”
玫瑰树根说:“当我滋养了美丽的花朵时,我在丑陋中感到自豪。”
它们为神圣的事业,为人们的幸福,承受着牺牲。他们有所经历,有所磨难,有所付出,最终,有所获得。这些获得就是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体验。正是由于这些东西沉淀在了行道树的心中,深深地印在了它们的头脑中,所以它们在观察这个世界,思考各种问题的时候能够更有深度,更有远见。
3、既然行道树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为我们创造清馨,又怎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七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第25课《短文两篇》夸父追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ppt课件
字词疏释:
昔者(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
)不周之山,天碰柱、折撞,地维绝(
)。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绳辰子移;焉断(
);地
不满(
)东南。故水潦尘埃归于此((兼词))
焉( ) 。
塌陷
流向
这里
共工怒触不周山
原因:二雄相斗 经过:败后怒触 结果:星辰移位
争帝
不周山
,地倾
• 勇敢 • •
了解课文内容后 你觉得共工是个怎样的人呢?
同时也表现了共工勇于改造自然的勇气
思考:你们如何看待夸父?
从积极意义来看, 夸父有着英雄的气 概,征服大自然的 强烈愿望和顽强意 志
• 从消极意义上看,夸 父自不量力,结果是 死在半路上,说明遇 事要量力而行。
主题探究
这篇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
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 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 日”来
第25课
夸父追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
女娲造人
愚公移山
精卫填海
嫦娥奔月
后羿射日
重点难点:
• 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结合课下注 释翻译课文;
• •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能力; • • 3、理解文章主旨;
什么是神话呢?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 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 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所以,神话作品通常具有超现实想象、 夸张的浪漫主义特点。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天 文》。《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 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 一部著作。
《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其中14篇 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 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 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 通、民俗、神话等研究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 ,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复习资料:短文两篇、狼
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复习资料:短文两篇、狼导读: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复习资料:短文两篇、狼25.短文两篇一、通假字孰为汝多知乎(通“智”,聪明)。
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饮于河、渭(黄河、渭水)北饮大泽(大湖)化为邓林(桃邻)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见两小儿辩斗(争辩,争论)问其故(缘故,原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认为。
去,距离)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到。
日中,正午)日初出沧沧凉凉(寒冷的意思)及其日中如探汤(热水)孔子不能决也(判断)两小儿笑曰:“孰为人多知乎?”(讥笑)②词类活用“北饮大泽”中“北”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去北方”的意思。
“道渴而死”中“道”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的意思。
“孔子东游”中“东”是名词,在这里作壮语,“到东方”的意思。
“而日中时远也”中“远”是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离人远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为:1.化为邓林(动词,成为)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判断动词,是)为: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动词,是)2.孰为汝多知乎(动词,说)其:1.问其故(代词,那)2.及其日中如探汤(代词,它)3.弃其杖(代词,他的或是他们的)④古今异义夸父与日逐走(古义:跑。
今义:走路。
)河、渭不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及其日中如探汤(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孰为知多乎(古义:代词“你”。
今义:姓氏。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义:距离。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三、句式积累省略句省略主语:1.“未至,道渴而死”中“未至”前省略了主语“夸父”,可补充为“夸父未至,道渴而死。
”2.“问其故”中省略了“问”的主语“孔子”,可补充为“孔子问其故”。
省略介词:3.“北饮大泽”中省略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北饮于大泽”。
省略宾语:4.“未至,道渴而死”中省略了“未至”的宾语“大泽”,可补充为“未至大泽,道渴而死”。
省略状语5.“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中省略了壮语“去人”,可补充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溯背景,释“铭”解题
创作背景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 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 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刺史。刺史应 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 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就故意刁难。半年时间,知 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 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知县,实在欺人太甚,刘禹 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 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读一读
《陋室铭》
听录音朗读课文。
读一读
读一读
这是一篇铭文。铭文很重视音韵,这篇文章通 篇押韵,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乐美。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押韵的字, 想一想,这些字的韵母都是什么?
押韵的字有:名、灵、青、丁、经、形、亭。 韵母:ing
译一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 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七年级语文·下 新课标[人]
短文两篇
《陋室铭》《爱莲说》
激趣导入
在中国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一处居所,它 不以豪华的气派和精巧的设计而闻名,那是一 所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简陋的房子。 但它却因室主人的一篇铭文而被传诵千载,这 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今天我们就一 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追溯背景,释“铭”解题
2.同学们,你能告诉大家,你最喜欢的座右铭是 什么吗?你知道“铭”是什么意思吗?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 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 (今属河南)人。曾任监察御史。唐代中 晚期著名诗人、哲学家、文学家,有 “诗豪”之称。刘禹锡政治上主张革 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 物之一。
析一析
1.文中哪两句话统领全文大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 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个
方面来写陋室。
析一析
3.名为陋室,实则不陋。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陋室不陋呢? 相关的句子有: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写自然环境清幽雅致,
这是写室中之景)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偶、对比,写交往人物不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 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译一译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
伤身。
4.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译一译
德馨: 品德高尚。 鸿儒: 博学的人。 白丁: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案牍: 官府文书。 劳: 使动用法,使……劳累。 乱: 使动用法,使……扰乱。
俗,衬托自己的“德馨”,这是写室中之人)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面写、实写,写出生活高雅脱
俗,这是写室中之事) (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反面写、虚写。表现
作者不慕富贵,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析一析
4.作者说他所居的陋室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 的亭子一样,这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比,你说诸葛亮的草庐、扬雄的亭子 陋吗?为什么?刘禹锡认为他的屋子也不陋,那是为什么? 你能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吗?
(2)首字背诵法:识记每一句的第一个字,然后连缀起来,就能完 整背诵了。 2.学生自由背诵课文,组内交流背诵情况,然后展开组与组的“背 诵对抗”。
延一延
从下列事物中你 可以言何志?
蜜蜂 莲花 松树
布置作业
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不陋。 因为室主人不凡。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 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情操呢?这是什么写法?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情操。 托物言志。
背一背
1.方法指导。 (1)层意记忆背诵法:了解本文前后所写的内容,开始先以山、水
类比;然后再写环境不陋;接着写往来不陋;然后写生活不陋;最后 以诸葛庐和子云亭自况。了解了这些内容后,再分层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