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上)
神州16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
神州16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引言神州16号载人航天飞船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种载人航天器,用于执行太空任务和宇宙飞行员的运送。
本文将介绍神州16号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过程、技术规格以及其在中国航天事业中的重要性。
发射过程神州16号的发射是一项复杂而精确的技术工程。
以下是发射过程的概述:1.火箭升空:发射过程开始时,神州16号载人航天飞船被安装在长征火箭(Long March Rocket)上。
火箭点燃推进剂,产生巨大的推力,将火箭和航天飞船送上地球轨道。
2.进入轨道:在火箭将神州16号送上地球轨道后,宇宙飞行器会分离出来。
航天飞船使用自己的推进系统,进一步调整轨道,确保飞船能够在正确的轨道上继续飞行。
3.太空任务:一旦神州16号进入预定轨道,宇航员可以开始执行各种太空任务,如进行科学实验、进行航天器维修或修复,或者进行对外空间站的建设。
4.返回地球:在完成太空任务后,神州16号必须安全返回地球。
返回过程包括飞船逆向冲击、进入大气层、减速、降落伞打开,最终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
技术规格以下是神州16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技术规格:•总长:约8.8米•最大直径:约4.2米•重量:约21.6吨•载人数量:最多3名宇航员•最大使用年限: 3个月•推进系统: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最大载荷:约800千克神州16号载人航天飞船的设计和制造采用了先进的技术,以确保宇航员的安全和航天任务的成功完成。
神州16号的重要性神州16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向新的里程碑。
以下是神州16号的重要性:1.太空科学研究:神州16号能够携带科学仪器和实验设备,支持宇航员在太空中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
这有助于推动中国的太空科学事业,并为解决地球问题提供新的见解。
2.空间站建设:神州16号将被用于中国空间站的建设任务。
它可以运送宇航员和物资到空间站,并支持空间站的运行和维护。
3.国际合作:神州16号的发射也有助于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太空领域的合作。
它为国际宇航员提供了共同的太空体验和交流的机会。
载人航天的返回与着陆
载人航天的返回与着陆□ 邸乃庸,这就是返回轨道。
航天飞机轨道器在着陆前 1 小 17700 千米~22500 千米。
其它载人航天器的制动时间和再入大气层飞船、俄罗斯的联盟号系列飞船和 中国的神舟号飞船采用的都是这种 返回方式。
采用滑翔式返回方式的航天 器,在穿越大气层时产生较大的升 力,控制能力很强,落点精度很高, 过载最小(约 1.5g )。
美国的航天 飞机采用的就是滑翔式返回方式。
航天器再入大气层的角度(速 度矢量与大气层水平面的夹角)不 能过小,过小有可能使航天器像物体在水面打水漂一样,飘出大气层, 而不能按照预定的轨迹进入大气层。
角度太大,大气对航天器的减速效 应过于强烈,减速过载随之增大,对 航天员身体不利。
同时,热流也更 加猛烈,可能造成航天器防热结构的载人航天器返回方式按照飞行 轨迹、控制能力分为弹道式返回、升力式返回、滑翔式返回等。
采用弹道式返回方式的航 天器,在穿越大气层时不产生 升力,因而不能进行落点控 制,过载比较大(可达 8 g ~ 9 g ),落点散布也比较大。
苏联 的东方号、上升号飞船和美国 的水星号飞船采用的就是这种 方式。
采用升力式返回方式的航 天器,在穿越大气层时产生一 定的升力,因而能够对其飞行 轨迹进行一定的控制,落点准 确度比较高,过载也较小(不大 于 4 g )。
美国的双子星座号 32·《太空探索》2004 年第 10 期损坏,导致航天器烧毁的严重后果。
因此,航天器必须沿着设计 允许的再入大气层角度范围进入大 气层,这个角度范围一般为几度。
阿 波罗号飞船返回再入大气层时,再 入角度为5.5度~7.3 度,对应的宽 度大约为 16 千米。
落点控制航天器利用在大气层内飞行与 空气作用产生的升力,对航天器的 飞行轨迹进行控制,使其飞行的终 点准确地落于预定着陆点。
联盟号系列飞船返回舱外形为 能力约为200千米。
点落于预定着陆点周围约 调整能力达 2000 千米。
嫦娥五号跳跃式返回技术原理
嫦娥五号跳跃式返回技术原理1. 引言嘿,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嫦娥五号,这可是我们中国的骄傲,真是太牛了!在它执行任务的时候,用了一个非常酷的技术,叫做“跳跃式返回”。
这听起来是不是像在玩跳跳乐?不过,嫦娥五号可不是在玩游戏,而是在月球和地球之间进行一场壮丽的舞蹈!那么,什么是跳跃式返回呢?接下来就让我带你深入了解一下这个神奇的技术原理。
2. 跳跃式返回的基本概念2.1 什么是跳跃式返回?首先,跳跃式返回其实是指航天器在返回地球时,通过特定的轨道设计,像跳跃一样,不是直线飞回,而是先飞到一个高高的轨道,然后再“跳”下来。
就像你在草地上跳跃,先是往上飞一飞,接着又落下去,稳稳当当地着陆。
这个过程可是有讲究的,得控制好每一个细节,不然可就闹笑话了。
2.2 为啥用这个技术?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不直接飞回地球呢?这就得提到大气层的事情了。
其实,嫦娥五号在返回的时候,得穿过地球的大气层,速度可快得很,要是直接冲下去,像火箭那样一头扎下去,肯定会被烧得一干二净。
所以,使用跳跃式返回,可以让航天器在大气层外部进行减速,像给它穿上了防火衣,安全又稳妥。
3. 跳跃式返回的具体原理3.1 轨道设计接下来,我们得聊聊轨道设计。
这就像是在画一张巨大的飞行地图,航天员得提前把路径规划好。
嫦娥五号在飞回地球时,首先要进入一个叫做“月球转移轨道”的地方,这个轨道就像是月球和地球之间的一座桥,先把嫦娥五号送到这座桥上,然后再慢慢调整方向,准备开始它的跳跃之旅。
在这个过程中,嫦娥五号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轨道变换,就像是完成一套高难度的体操动作,每一个步骤都得精准到位,绝对不能马虎。
要是其中一个动作不稳,就可能导致“跳”不起来,或者跳偏了地方,那可就尴尬了,搞不好就成了月球的永久游客。
3.2 减速与再入然后,最重要的就是减速和再入的过程。
嫦娥五号在“跳”的时候,得通过推进器喷射出火焰来减速,这就像是在放烟花,越减越慢,最终才能安全进入大气层。
航天员返回地球知识点总结
航天员返回地球知识点总结一、航天员返回地球的过程1. 离轨航天员从太空站离开时,通常会使用火箭或太空飞船进行离轨操作。
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计划和精密的技术,以确保航天员能安全地脱离地球轨道。
2. 再入大气层航天员返回地球时,他们需要再次进入大气层。
这个过程需要航天器具备相应的耐热能力,以抵御高温和高速下对航天员的保护。
3. 降落一旦进入大气层,航天员的航天器会开始减速,直至最终降落在地球表面。
这个过程可能包括伞降或者火箭推进器着陆等方式。
二、航天员返回地球的挑战1. 重返地球重力在太空中,航天员的身体会因为微重力环境而发生一系列变化。
比如骨密度减少、肌肉耗损等。
而当航天员再次进入地球的重力环境时,他们的身体需要适应这种变化,这个过程可能会造成头晕、眩晕等不适症状。
2. 再入大气层的高温与高速当航天器再次进入大气层时,其速度会大幅减慢,产生大量的热量。
这对航天器的耐热性能有很高要求,同时也对航天员的身体健康构成了挑战。
3. 降落的不确定性航天员返回地球时,降落的地点是无法完全精确控制的,这就意味着航天员可能会面临在不同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下进行紧急着陆的情况,这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生存技能和自救能力。
三、航天员返回地球的保障措施1. 航天器的设计和测试航天器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航天员返回地球的需求,包括耐热性能、再入大气层的安全性能等。
此外,相关的测试工作也需要检验航天器在这些环节的可靠性。
2. 航天员的身体训练在航天员进行太空任务前,他们会接受一系列的身体训练,以增强其对重力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这包括肌肉力量训练、心血管适应训练等。
3. 降落地的准备工作航天员返回地球前,地面指挥中心会对降落地点进行周密的预警和准备工作,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进行救援。
四、航天员返回地球的意义1. 科学研究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需要与地球上的科学家们进行密切合作。
而他们将实验结果和收集的样本等带回地球后,为地球上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薛梦轩—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上)
进入式航天器:执行完任务后要进入行星大气并在 行星上着陆的航天器叫进入式航天器。
非进入式航天器:不进入行星大气的航天器称为非 进入式航天器。
航天器的发射与返回
发射过程与返回过程比较
再入返回原理
航天器的发射是一个加速过程,即在运载火箭的推动下,航天 器由静止到运动,由低速到高速,最后达到飞行的目的。而航天器 的返回实际上是发射的逆过程,即要使高速飞行的航天器减速,最
升力式再入航天器
升力式再入航天器特点
优点:
过载也较小; 落点位置偏差小
加热热量大,加热时间长; 缺点: 控制问题、气动力问题、
防热问题和结构问题变得十分复杂
3 工作映射
TRAD,Tests&Radiations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独立的公司,为太 空,国防,航空和其他可靠性至关重要的恶劣环境应用提供高可靠性 服务。 TRAD Tests&Radiations提供先进的服务和独特的专业知识,帮助 公司预测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其产品和系统的辐射影响。
优点: 气动热总加热量较小;
防热结构简单
落点位置偏差较大; 缺点: 热流密度峰值和过载峰值很大
弹道—升力式再入航天器
航天器再入时具有一定升力可以增大再入走廊的宽度,改善它的再
入状况。在相同的再入条件下,增大升阻比还可以减小最大过载值和降 低热流密度峰值。 此外,具有升力的航天器,在再入段通过它的滚动控制可以改变升 力的方向,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航天器在大气中运动的轨道,使航 天器有一定的机动飞行能力,这样可以大大减小航天器的落点散布。 接受到的总热量也较大
弹道—升力式再入航天器
重心偏置对升力的影响
跳跃式再入返回轨道
升力式再入航天器
能够实现水平着陆的升力式航天器的升阻比一般都大于1,也就是说航天 器在再入段的升力大于阻力,这样大的升力不能再用偏离对称中心轴线配置质 心的办法获得。因此升力式航天器不能再用旋转体,只能采用不对称的升力体。 升力体又可分为带翼和不带翼两种,两种都能产生大于1的升阻比。但是 不带翼的升力体升力全靠体形产生,会使体形复杂化和增大了尺寸和质量,因 此对航天器而言一般不用。现有的和正在研制的升力式航天器,都是带翼的升 力体,形状与飞机类似。
载人航天飞船返回的原理
载人航天飞船返回的原理载人航天飞船返回的原理主要涉及到空气动力学、热力学和航天工程技术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对载人航天飞船返回原理的详细介绍:1. 大气进入阶段:当载人航天飞船完成了在太空中的任务后,需要重新进入地球的大气层。
一般而言,载人航天飞船会选择正确的方位,以便通过重返大气的方式进入大气层。
2. 大气再入阶段:通过进入大气层并再入过程中,载人航天飞船会经历“大气再入”阶段。
大气再入是指当载人航天飞船从太空返回地球时,在高速下通过大气层,经历极高的温度和压力,而产生的大气动力学过程。
3. 热屏障使用:大气再入过程中,载人航天飞船会遇到高温气流,这可能会对飞船和机组成员产生危害。
为了保护飞船和机组成员的安全,航天器采用热隔热材料在外表面形成热屏障,以防止过高温度的影响,保证内部设备和航空员的安全。
4. 热防护系统:热屏障通常由复合材料和热隔热瓷砖构成,在飞船的下表面和鼻锥上覆盖了一层隔热材料。
这些材料可以抵御再入阶段引起的高温气流。
热屏障能够耐受数千摄氏度的高温。
5. 大气动力学:在大气再入过程中,航天器与空气之间会产生局部的超音速气流。
这种空气动力学现象会产生大量摩擦,导致飞船表面温度升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飞船通常会使用空气动力学设计和防热材料。
6. 气动暖流使用:在再入过程中,由于空气的剧烈摩擦和压力差异,大气自身会被加热成能够充当热传感器的“气动暖流”。
载人航天飞船可以通过跟踪气动暖流的温度和其他参数来判断其位置和姿态。
7. 抛放降落伞:为了减速并平稳降落,载人航天飞船会在飞行结束时放出降落伞。
这些降落伞产生的阻力可以有效地降低飞船的速度,使其可以在地球上安全降落。
8. 惯性导航和制导:在返回阶段,载人航天飞船需要使用惯性导航系统和制导系统来精确控制其航迹。
这些系统通过感知飞船的位置、速度和姿态,并根据预先确定的轨迹进行调整和修正,以确保飞船最终返回预定的着陆点。
9. 着陆系统:在完成再入过程和放出降落伞之后,载人航天飞船会通过操纵发动机和其他姿态调整系统来控制着陆。
神舟飞船是怎样返回的原理
神舟飞船是怎样返回的原理
神舟飞船返回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进入大气层:神舟飞船先通过发动机的推力减速,离开轨道进入大气层。
进入大气层后,飞船开始面对大气摩擦力和空气阻力。
2. 气动制动:为了减速和稳定飞行,飞船进行气动制动。
这是通过控制航天器姿态,调整进入大气层的角度和方向,以便大气阻力对航天器的速度和轨道产生影响。
同时,航天器的腹部还有特殊设计,以增加阻力和稳定性。
3. 热保护:当飞船进入大气层时,由于高速和摩擦力的作用,周围的空气会迅速被压缩和加热,形成巨大的空气动压。
为了保护航天器不受热损坏,飞船表面覆盖有热保护材料,如耐高温的复合材料和炭化硅陶瓷,用于承受高温和热辐射。
4. 降落伞:当飞船从高速降至较低速度后,会打开主降落伞和辅助降落伞。
降落伞的展开会产生阻力,减缓飞船的下降速度,使其能够平稳着陆。
5. 软着陆:在降落伞减速的作用下,飞船从大气层降至地面,最终实现软着陆。
软着陆采用了减速坐垫和减速器等装置,以减小着陆冲击力,保护飞船以及航天员的安全。
总体来说,神舟飞船返回主要依靠大气阻力的作用减速,并通过热保护材料、降
落伞和减速器等装置实现安全着陆。
这些设计和技术的运用使得神舟飞船能够安全返回地面。
再入航天器返回过程简介
再入航天器返回过程简介摘要:再入航天器的返回技术是当今航天和军事两大领域的关键技术,本文中对再入航天器的返回原理及过程作概括性的介绍。
关键词:再入航天器再入速度再入角制动中图分类号:v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c)-0088-01航天器是指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按照天体力学规律运行的各类飞行器。
分为进入式航天器和非进入式航天器。
执行完任务后要进入行星大气并在行星上着陆的航天器叫进入式航天器。
不进入行星大气的航天器称为非进入式航天器。
从地球上发射进入太空,完成任务后再入到地球大气层并在地球上着陆的航天器称为再入航天器也可称为返回式航天器。
例如返回舱、航天飞机、空天飞机和弹道式导弹等;再入航天器的返回过程就是指再入航天器脱离原来的运行轨道,再入到地球大气层并在地面安全着陆的的过程。
1 再入航天器分类从再入航天器在再入大气层后的气动特性的不同,再入航天器可分为三类:1.1 弹道式再入航天器弹道式再入航天器是指返回舱在标准情况下再入大气层时只产生阻力不产生升力,或虽产生升力但对升力大小和方向不加控制,着陆时为垂直着陆。
弹道式载入航天器由于升阻比等于0,所以结构和防热很简单,因而是载人飞船最先采用的一种方式。
1.2 弹道-升力式再入航天器在弹道式再入航天器的基础上,通过配置再入器质心的办法,使再入器再入大气层时产生一定的升力即为弹道-升力式再入航天器。
其质心在偏离中心轴线一小段的地方,这样航天器再入大气时产生一个不大的攻角,同时产生一个不大的升力,所产生的升力一般不大于阻力的一半,所以升阻比小于0.5。
着陆方式也是垂直着陆。
由于弹道升力式再入器保持了弹道式再入器的结构简单和防热易于处理的特点,同时又适当的利用升力,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弹道式的缺点。
因而在需要降低最大减速过载和减小着陆点散布的场合下,弹道升力式再入器被广泛应用。
1.3 升力式再入航天器升力再入器是再入大气层时产生一定可控制的升力,可以再入器达到水平着陆的程度。
火箭返回舱怎么回来
火箭返回舱怎么回来火箭返回舱是一种航天器,在太空中执行任务后返回地球。
它起到安全运送宇航员或载荷返回地球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火箭返回舱如何回到地球的过程。
1. 进入大气层火箭返回舱在执行任务后,需要通过一系列操作进入大气层。
首先,它会调整姿态,将舱顶指向运动方向。
接下来,舱体会进行减速,以减小速度和轨道高度,进一步靠近地球。
2. 进行再入准备当火箭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会产生巨大的热量和压力。
为了保证舱内人员和载荷的安全,返回舱需要进行再入准备。
这包括以下几个步骤:a. 热保护系统火箭返回舱的外部配备有热保护系统,主要由热防护层组成。
这些层能够承受高温,并保护舱内部的温度稳定。
热保护系统的设计和材料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以保证舱内温度适宜。
b. 热防护层剥落监测在返回舱飞行过程中,会进行热防护层剥落的监测。
主要目的是保证热防护层没有受损或剥落,以免对后续阶段的任务产生安全隐患。
3. 大气层再入一旦火箭返回舱进入大气层,再入过程就开始了。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a. 空气动力学力火箭返回舱在大气层中遇到空气动力学力的作用,产生阻力和升力。
这些力会对舱体产生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准确控制舱体的角度和速度。
b. 过热问题再入过程中,火箭返回舱会面临过热问题。
高速下,舱体受到的气流摩擦会造成高温,因此需要热防护层来分散和减弱热量。
4. 降落伞系统在再入过程后,火箭返回舱需要通过降落伞系统来减速和控制下降速度。
降落伞先展开小型降落伞来减速,待速度适中后,再展开主降落伞来稳定下降。
5. 着陆火箭返回舱在降落过程中,通过减速和控制降落伞系统,最终平稳着陆。
着陆可以是在陆地上的指定着陆场地,也可以是在海洋上的降落舰艇上。
6. 后续处理一旦火箭返回舱着陆,安全人员会迅速接近并进行相应的后续处理。
这包括检查返回舱系统、打开返回舱门等,确保舱内人员和载荷的安全。
总结:火箭返回舱通过一系列操作和系统来实现安全回到地球的过程。
航天员返回地球的科学原理
航天员返回地球的科学原理航天员返回地球的科学原理主要涉及到大气层的适航性和再入大气层的动力学过程。
当航天器完成太空任务后,需要按照一定的轨道和方案返回地球。
以下是航天员返回地球的科学原理的详细解释。
首先,航天员返回地球的过程需要考虑大气层的适航性。
大气层是地球围绕在地球表面附近的气体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等组成。
航天员返回地球时,航天器会进入大气层,与大气层中的气体发生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会产生阻力,并转化为热量,从而导致航天器和大气层之间产生摩擦。
其次,再入大气层的动力学过程是航天员返回地球的关键。
再入大气层是指航天器从太空回到地球大气层的过程。
当航天器再入大气层时,速度非常快,这会导致巨大的动压力和温度上升。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航天器需要具备高强度的材料和结构,以及有效的保护层。
再入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入轨再入和再入下降。
入轨再入是指航天器在轨道上调整姿态和速度,以准备进入大气层。
再入下降是指航天器进入大气层后,通过减速来降低速度,并控制姿态和轨道。
对航天员来说,再入下降过程中的加速度和重力变化会对身体产生一定影响,需要航天员进行训练和适应。
再入过程中,航天器会经历高温和高压的环境。
这时,航天器需要具备高温材料和热护盾,以保护航天员和设备不受到过高温度的影响。
热护盾通常由碳复合材料等高温材料构成,能够分散和吸收热量。
此外,航天器还需要具备适当的形状和结构,以减小摩擦和阻力,以及减缓再入速度。
航天器的再入过程需要进行精确的轨道控制和姿态调整。
这时,航天器需要使用推进器或姿态调整装置来实现。
推进器可以产生推力,用来改变航天器的速度和轨道。
姿态调整装置可以改变航天器的姿态,以保持稳定和控制方向。
通过精确的轨道控制和姿态调整,航天器可以准确地返回地球。
航天员返回地球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航天员的身体状况和适应能力。
长时间在太空中的身体状态会发生一些变化,如骨质流失、肌肉萎缩等。
航天员需要在航天任务前进行一系列的身体训练和适应,以减少对身体的影响和风险。
返回舱返回地球原理
返回舱返回地球原理返回舱是指将人员和物资从太空舱送回地球的一种航天器。
它是航天领域的重要部分,对于保证航天任务的安全和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返回舱的设计和技术涉及到众多领域的知识,以下将从航天器的结构、热保护系统和降落伞系统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航天器的结构是返回舱设计的基础。
返回舱需要具备足够强度的结构以抵抗从太空进入大气层时的巨大压力。
航天器的外壳通常采用轻质但又具有较高强度的材料,如铝合金或复合材料等。
此外,返回舱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其与推进器、控制系统等其他部分的协调,并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次,返回舱需要具备热保护系统来有效地防止舱体过热。
当返回舱从太空进入大气层时,由于高速进入,航天器表面会产生巨大的空气动力热,导致舱体温度迅速升高。
为了保护舱内人员和装置的安全,需要设计和应用热保护层。
热保护层通常由耐高温材料构成,如炭化硅纤维、陶瓷纤维和耐热油漆等。
这些热保护材料能够吸收和扩散热量,有效地降低舱体表面的温度。
最后,返回舱的降落伞系统是使航天器在进入大气层后能够准确降落在地面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降落伞系统通常由多个降落伞组成,包括主降落伞和备用降落伞等。
主降落伞通过亚音速和超音速吊降来减速,并控制航天器的姿态和速度,以保证舱体安全着陆。
备用降落伞则是在主降落伞失效时起到保护作用。
为了确保降落伞系统的正常工作,需要进行细致的计算和仿真,并在设计中考虑到不同大气层条件下的影响。
总结起来,返回舱是航天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和技术涉及到结构、热保护系统和降落伞系统等多个方面。
通过合理设计和应用相关技术,可以保证返回舱的强度、热保护和安全降落,从而实现人员和物资的安全返回地球。
在未来,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返回舱的设计和性能将继续得到改进,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航天器的再入技术探索
航天器的再入技术探索航天器的再入技术是指航天器从太空返回地球大气层并安全着陆的过程。
再入技术的发展对于航天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关乎航天器的安全,还关系到载人航天、空间探测等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航天器再入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再入技术的发展历程航天器的再入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苏联和美国开始进行载人航天的研究。
最早的再入技术是采用大气阻力减速的方式,即通过航天器与大气层的摩擦来减速,然后再通过降落伞等装置实现安全着陆。
这种技术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再入速度过高导致航天器受热过大,再入精度不高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航天器再入技术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
20世纪60年代,美国提出了新的再入技术方案,即采用热保护板和热防护涂层来减少再入时的热量。
这种方案大大提高了航天器的再入能力和安全性,为后来的载人航天任务奠定了基础。
二、再入技术的现状目前,航天器的再入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现代再入技术主要采用了多种手段来实现航天器的减速和安全着陆。
其中,最常见的是采用热保护板和热防护涂层来减少再入时的热量。
此外,还可以利用航天器的姿态控制系统来调整再入角度和速度,以确保航天器能够安全返回地球。
再入技术的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再入速度和温度仍然是一个难题。
再入速度过高会导致航天器受热过大,而再入速度过低则会导致航天器无法减速到安全范围内。
其次,再入精度的提高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再入精度不高会导致航天器着陆位置偏离目标区域,增加任务的风险和复杂性。
三、再入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了进一步提高航天器的再入技术,科学家们正在不断探索新的方案和技术。
一方面,他们致力于研发新型的热保护材料和热防护涂层,以提高航天器的耐热性和再入能力。
另一方面,他们还在研究新的再入减速方式,比如采用气动制动和推力控制等技术来实现航天器的减速和精确控制。
此外,随着航天器的发展和载人航天的需求增加,航天器的再入技术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需求。
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下)
烧蚀式防热结构
烧蚀过程中,各层内发生的物理化学
变化现象及热效应如下:
1、原始材料层 温度低于������������1,材料无热解,无化学及 物理状态变化; 材料内部两个传热效应,即材料本身
的热容吸热和向材料内部的导热。
烧蚀式防热结构
2、热解层 内边界温度为������������1 ,外边界温度为������������2, 层内的主要现象是材料的热解; 层内进行着3种热现象:
飞船返回时与大气层的剧烈摩擦会产 生几千度的高温,因此必须有先进的防 热措施,否则钢筋铁骨也要化成灰烬.返
回舱在再入大气层时,要使其用特制防
热材料做的舱底保持向前,从而保证它 在与空气剧烈摩擦所产生的高温高压 下,舱内温度正常.
航天器进入与返回的着陆与回收技术
航天器进入与返回的着陆与回收技术:包括着陆减 速和标位信号两部分。
航空活动的目的
人类的航天活动, 总的说来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探索和 了解外层空间的活动; 另一类是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的活动
玉兔号
神州七号飞船
航天器进入与返回的问题
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返回舱进入大气层时温度过高
2、着陆时的速度过快
3、载人航天的救生问题
航天器进入与返回的防热结构设计
1、甚高频无线电信标机和地面机载定向罗盘相配合; 2、雷达应答器和底面雷达相配合;
3 、中波信标机和底面携带式定向仪配合;
4、海水染色剂; 5、闪光标位器;
6、发烟罐和发烟筒
4
载人航天救生技术
载人航天
载人航天是人类驾驶和乘坐载人航天器在太空中从 事各种探测、研究、试验、生产和军事应用的往返 飞行活动。其目的在于突破地球大气的屏障和克服
航空航天工程师的航天器回收技术
航空航天工程师的航天器回收技术航空航天工程师是指专门从事航空航天工程设计和研发的工作人员。
在航空航天领域中,航天器回收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它涉及到航天器的再利用和环境保护。
本文将探讨航空航天工程师如何应用航天器回收技术,以实现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航天器回收技术的意义航天器回收技术是指将航天器从太空返回地球并再利用的技术。
这项技术对航天事业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航天器回收技术能够降低航天任务的成本。
传统上,航天器在完成任务后通常会变成太空垃圾,这不仅浪费资源,而且对地球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
而采用航天器回收技术,可以将航天器重新运回地球,进行检修和改进,进而减少航天器的制造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其次,航天器回收技术有助于提升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航天器的数量不断增加。
如果不加以回收和利用,这些航天器将成为地球轨道上的垃圾,给后续的航天任务和太空探索带来困扰。
通过航天器回收技术,可以将这些航天器进行有效管理和再利用,为未来的航天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航天器回收技术的发展现状目前,航天器回收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与进展。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航天器回收技术及其应用案例:1. 两步法回收技术:该技术首先通过减速制动,使航天器离开轨道进入高大气层,然后再利用热保护材料和降落伞等设备实现安全降落。
这一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美国的航天飞机项目。
2. 火箭回收技术:随着可回收火箭的兴起,航天器回收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比如SpaceX公司研发的猎鹰9号火箭,采用了垂直降落技术,实现了火箭的部分或全部回收。
3. 航天器再利用技术:除了回收整个航天器,航空航天工程师还致力于航天器各部分的再利用。
通过拆解航天器,可以将其中的零部件进行修复和更新,以便在今后的航天任务中继续使用。
这种再利用技术在航天器舱型设计等方面已有广泛应用。
三、航天工程师在航天器回收技术中的角色作为专业人士,航空航天工程师在航天器回收技术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航天技术基本知识介绍
航天技术是指将航天器送入太空,以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又称空间技术.其组成主要包括:
(1)航天运载器技术.航天运载器技术是航天技术的基础.要想把各种航天器送到太空,必须利用运载器的推力克服地球引力和空气阻力.常用的运载器是运载火箭.
运载火箭主要由动力系统,控制系统,箭体和仪器,仪表系统组成.为了使航天器获得飞出地球所需要的速度,靠单级运载火箭的推力目前难以达到.为此,人们发展了多级运载火箭.多级运载火箭是由几个能独立工作的火箭沿轴向串联组成.
(2)航天器技术.航天器是在太空沿一定轨道运行并执行一定任务的飞行器,亦称空间飞行器.航天器分无人航天器和载人航天器两大类.
无人航天器按是否环绕地球运行又分为人造地球卫星和空间探测器等.其中人造地球卫星按用途分为:①科学卫星:用于探测和研究;②应用卫星:直接为国民经济和军事服务;③技术试验卫星:用于技术试验和应用卫星试验.空间探测器按探测目标分为月球探测器,行星(金星,火星,水星,土星等)探测器和星际探测器.
紧接着神舟三号飞船于2002年3月25日发射。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我国航天专家梁思礼院士表示,虽然“神舟”飞船的研制、发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国研制飞船的起点更高。“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既能进行留轨对地观测,又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未来空间交会对接的一个飞行器,是今后天地往返运输的优良工具。
火箭行业航天器发射与回收方案
火箭行业航天器发射与回收方案第一章火箭行业概述 (3)1.1 火箭行业发展历程 (3)1.1.1 早期火箭技术 (3)1.1.2 现代火箭技术的诞生 (3)1.1.3 火箭技术的快速发展 (3)1.1.4 我国火箭技术的发展 (3)1.2 航天器分类与用途 (3)1.2.1 人造地球卫星 (3)1.2.2 载人航天器 (4)1.2.3 太空探测器 (4)1.2.4 空间站 (4)1.2.5 载人深空探测器 (4)第二章发射场选择与建设 (4)2.1 发射场选址原则 (4)2.1.1 地理位置优越 (4)2.1.2 气象条件适宜 (4)2.1.3 交通便利 (4)2.1.4 环境保护 (5)2.1.5 国防安全 (5)2.2 发射场设施建设 (5)2.2.1 发射台及发射设施 (5)2.2.2 航天器组装与测试设施 (5)2.2.3 火箭燃料加注与输送设施 (5)2.2.4 通信与指挥控制系统 (5)2.2.5 生活保障设施 (5)2.3 发射场安全保障 (5)2.3.1 风险评估与防范 (5)2.3.2 安全管理制度 (6)2.3.3 应急救援与处理 (6)2.3.4 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 (6)2.3.5 人员培训与素质提升 (6)第三章发射系统设计与优化 (6)3.1 发射系统组成 (6)3.2 发射系统设计原则 (6)3.3 发射系统优化策略 (7)第四章航天器发射操作流程 (7)4.1 发射前准备 (7)4.1.1 确定发射任务 (7)4.1.2 发射场选择与建设 (7)4.1.3 航天器组装与测试 (7)4.1.4 发射系统准备 (7)4.1.5 发射团队培训与演练 (8)4.2 发射实施 (8)4.2.1 发射窗口选择 (8)4.2.2 发射命令下达 (8)4.2.3 点火起飞 (8)4.2.4 轨道注入与调整 (8)4.2.5 航天器分离 (8)4.3 发射后监控 (8)4.3.1 航天器状态监测 (8)4.3.2 航天器控制与调整 (8)4.3.3 航天器载荷管理 (8)4.3.4 应急处理 (8)4.3.5 数据收集与分析 (9)第五章航天器轨道设计与调整 (9)5.1 轨道设计原则 (9)5.2 轨道调整方法 (9)5.3 轨道监测与维护 (9)第六章航天器回收技术 (10)6.1 回收技术概述 (10)6.2 回收系统设计 (10)6.3 回收操作流程 (11)第七章航天器返回与着陆 (11)7.1 返回技术概述 (11)7.2 返回轨道设计 (11)7.3 着陆技术与方法 (12)第八章航天器在轨管理与维护 (12)8.1 在轨管理策略 (12)8.2 在轨维护技术 (13)8.3 在轨故障处理 (13)第九章航天器发射与回收安全 (13)9.1 安全风险分析 (14)9.1.1 发射阶段风险分析 (14)9.1.2 回收阶段风险分析 (14)9.2 安全保障措施 (14)9.2.1 发射阶段安全保障措施 (14)9.2.2 回收阶段安全保障措施 (14)9.3 安全应对 (15)9.3.1 发射阶段安全应对 (15)9.3.2 回收阶段安全应对 (15)第十章航天器发射与回收发展趋势 (15)10.1 技术创新趋势 (15)10.2 产业发展趋势 (16)10.3 国际合作与竞争 (16)第一章火箭行业概述1.1 火箭行业发展历程火箭技术作为一种古老的发明,起源于我国,早在宋代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使用火箭作为军事武器。
航天员返回地球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航天员返回地球的流程和注意事项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航天员返回地球:复杂流程与关键注意事项在宇宙的无垠之中完成任务后,航天员的返回地球之旅是一项精密且充满挑战的任务。
航空航天工程师的航天器回收技术
航空航天工程师的航天器回收技术航空航天工程师在航天器回收技术上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航天器回收技术是指将已经使用完毕的航天器安全地返回地球并进行再利用的过程。
这项技术对于提高太空探索的经济效益、资源利用效率以及环境友好型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航空航天工程师在航天器回收技术方面的重要任务和贡献。
1. 回收技术流程航天器回收技术的流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返回阶段、再入大气层和降落阶段。
在返回阶段,航空航天工程师需要确保航天器在完成任务后安全返回地球。
这包括了航天器从轨道脱离并进入返回轨道的过程,以及返回轨道上的姿态控制和调整。
工程师们需要计算出最佳的返回轨道,以减小再入大气层时所受到的阻力。
再入大气层是航天器回收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阶段。
航空航天工程师需要设计和测试航天器的耐热性,以应对再入时所产生的高温和高压。
他们还需要设计航天器的航向控制系统,以确保航天器能够精确地进入大气层,并避免过度加速或过度减速。
最后,降落阶段需要航空航天工程师设计和实现相应的降落系统。
这包括了伞降系统、涡轮制动器和着陆装置等。
工程师们需要确保航天器能够在返回地面时平稳着陆,并保证乘员和有效载荷的安全。
2. 利用回收技术的重要性航天器回收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大提高太空探索的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回收航天器,我们可以节约制造新航天器所需的成本和资源。
回收技术还可以减少太空垃圾的产生,这对于保护太空环境和防止碎片对其他航天器的影响至关重要。
此外,航天器回收技术还可以为太空探索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和持续性。
通过回收航天器,我们可以减少对地球的依赖,并在太空中进行更多的科学实验和探索。
3. 当前的挑战和解决方法目前,航天器回收技术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再入大气层时所产生的高温和高压对航天器的材料和结构造成了巨大的考验。
航空航天工程师需要研发新的耐热材料以应对这一挑战,并设计航天器的外壳以保护内部结构。
其次,再入大气层时的航向控制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航天器在轨运行管理规范
航天器在轨运行管理规范引言:航天器在轨运行管理是保障太空探索顺利进行的关键,规范的管理能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提高航天器的使用效率。
本文将围绕航天器在轨运行管理所需的技术、流程和标准进行论述。
一、航天器在轨运行的流程航天器的在轨运行通常经过以下几个关键阶段:发射、轨道校正、升空到达目标轨道、静态运行、返航、重返入轨等。
在每个阶段,都需要遵循相应的流程进行操作,以保证航天器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1. 发射:发射是航天器在轨运行的起点,关键是确保推进剂系统的稳定工作、推进器的分离、航天器的顺利脱离地球大气层。
此阶段需要严格按照发射厂家的程序进行操作,检查每个环节的合格性以及相应的安全知识的掌握。
2. 轨道校正:轨道校正是为了使航天器进入目标轨道,保证其位置和速度符合预定的要求。
轨道校正主要是通过火箭推进系统的操纵来实现,需要准确计算和预测航天器在不同时间段内的位置和速度,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3. 升空到达目标轨道:升空到达目标轨道是确保航天器进入预定轨道的重要步骤。
在这一阶段,需要对航天器进行稳定性和性能的检查,确保其适应在不同轨道上的环境。
4. 静态运行:静态运行是指航天器在轨道上的稳定运行,为其他任务做好准备。
在静态运行阶段,需要对各个系统进行监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5. 返航和重返入轨:返航和重返入轨是航天器在完成任务后返回地球的阶段。
这一阶段需要特别重视航天器的热保护系统和防护措施,保证航天器在重新进入地球大气层时的安全。
二、航天器在轨运行管理的技术要求为了确保航天器在轨运行的顺利和安全,需满足以下技术要求:1. 轨道确定技术:通过使用精确的地面测量和星载定位技术,可以对航天器在轨道上的位置进行精确确定。
这可以帮助监控航天器的运行状态和轨道偏移情况,并及时做出调整。
2. 通信技术:航天器在轨运行期间需要与地面的指挥中心进行通信,以保证数据的实时传输和指令的准确下达。
因此,通信技术需要保证稳定的信号传输,以及能够适应航天器高速运动和不同轨道环境的要求。
航天行业航天器回收与利用技术创新方案
航天行业航天器回收与利用技术创新方案第一章航天器回收与利用技术概述 (2)1.1 航天器回收与利用的重要性 (2)1.2 航天器回收与利用技术的发展趋势 (2)第二章航天器回收技术 (3)2.1 航天器返回技术 (3)2.2 航天器软着陆技术 (3)2.3 航天器回收控制技术 (4)第三章航天器利用技术 (4)3.1 航天器在轨服务技术 (4)3.2 航天器资源利用技术 (5)3.3 航天器延长寿命技术 (5)第四章航天器回收与利用关键部件创新 (6)4.1 热防护材料创新 (6)4.2 航天器回收系统创新 (6)4.3 航天器回收控制部件创新 (6)第五章航天器回收与利用信息处理技术 (7)5.1 航天器回收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 (7)5.2 航天器回收与利用数据分析技术 (7)5.3 航天器回收与利用智能决策技术 (7)第六章航天器回收与利用能源管理 (8)6.1 航天器回收与利用能源优化配置 (8)6.1.1 能源需求分析 (8)6.1.2 能源优化配置策略 (8)6.2 航天器回收与利用能源转换技术 (8)6.2.1 热能转换技术 (8)6.2.2 光能转换技术 (9)6.2.3 机械能转换技术 (9)6.3 航天器回收与利用能源存储技术 (9)6.3.1 电池存储技术 (9)6.3.2 液流电池存储技术 (9)6.3.3 超级电容器存储技术 (9)第七章航天器回收与利用环境适应性 (9)7.1 航天器回收与利用在极端环境下的功能研究 (9)7.2 航天器回收与利用抗辐射技术 (10)7.3 航天器回收与利用抗冲击技术 (10)第八章航天器回收与利用安全性 (10)8.1 航天器回收与利用安全风险分析 (10)8.1.1 概述 (10)8.1.2 安全风险类型 (11)8.2 航天器回收与利用安全防护技术 (11)8.2.1 概述 (11)8.2.2 防护技术措施 (11)8.3 航天器回收与利用安全评估与监控 (12)8.3.1 概述 (12)8.3.2 评估与监控方法 (12)第九章航天器回收与利用国际合作与交流 (12)9.1 航天器回收与利用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 (12)9.2 航天器回收与利用国际标准与规范 (12)9.3 航天器回收与利用国际市场分析 (13)第十章航天器回收与利用产业发展策略 (13)10.1 航天器回收与利用产业现状分析 (13)10.2 航天器回收与利用产业政策环境 (13)10.3 航天器回收与利用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 (14)第一章航天器回收与利用技术概述1.1 航天器回收与利用的重要性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航天器在太空中的活动日益频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时间 1999-11-21 03:41 2001-01-16 19:22 2002-04-01 16:54 2003-01-05 19:16 2003-10-16 06:28 2005-10-17 04:32
乘组 无人飞船 无人飞船 搭载模拟人 搭载模拟人 杨利伟 费俊龙、聂海胜
飞行时间 21小时11分 6天18小时22分 6天18小时39分 6天18小时36分 21小时28分 4天19时32分 2天20小时30分 18天 12天
回式卫星, 占总数的42 %。
航天器进入与返回的发展
初期阶段:突破返回技术关键, 实现返回器( 返回
式航天器的返回部分的总称) 携带其有效载荷安全返回 的阶段。
发现者号卫星
斯普特尼克
航天器进入与返回的发展
应用与发展阶段。:一次性使用返回器在航天
活动中的深入应用与发展的阶段。
双子星座载人飞船
联盟号飞船
测试环境中实现模拟,这样可在实验室环境下测试。
GSS9000GNSS/GPS 模拟器
产品介绍
在开发军用、航天、研究和其它高精度应用所需的定位、导 航和授时系统时,您需要复杂精密且高度综合性的测试。 GSS9000 就是终极的 GNSS/GPS 测试解决方案,无论在任何时 间任何地点,都能提供任何GNSS测试解决方案所具备的最佳 性能、灵活性和能力。
返回舱与轨道舱进行调姿
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
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
制动点火
返回舱进行第二次调姿
进入稠密大气层
发出无线电信号
拉出减速伞和主伞
着陆
返回与调姿
地面系统向发船发出返回信号,神州 五号飞船准备返回,并且进行返回前 的第一次姿态调整。
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
返回
返回舱与轨道舱进行调姿来自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
1978-01-26 1982-09-09
1983-08-19 1984-09-12 1985-10-21 1986-10-06 1987-08-05 1987-09-09 1988-08-05 1990-10-05 1992-08-09
FSW-0 FSW-0
FSW-0 FSW-0 FSW-0 FSW-0 FSW-0 FSW-1 FSW-1 FSW-1 FSW-2
2018
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
汇报人:杨学
目录 CONTENTS
1 2 3
概论
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
工作映射
1
概论
航天器进入与返回的概念
什么是航天器的进入与返回?
航天器进入技术是使航天器按预定要求进入行星大气层并在
行星表面软着陆的技术。
航天器返回技术是使航天器按预定要求进入地球大气层并在 地球表面软着陆的技术。
FSW-1式卫星
中国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的发展
序号 0 1 2 发射日期 1974-11-06 1975-11-26 1976-12-07 型号名称 FSW-0 FSW-0 FSW-0 运载火箭 CZ-2 CZ-2 CZ-2 第1颗 第2颗 报道颗数 备注 未入轨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拉出减速伞和主伞
返回
返回舱与轨道舱进行调姿
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
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
制动点火
返回舱进行第二次调姿
进入稠密大气层
发出无线电信号
拉出减速伞和主伞
着陆
拉出减速伞和主伞
由上海科研人员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 飞船上的降落伞,是世界上正在使用的降 落伞中最大的一种。当飞船启动返回程序 ,3吨重的返回舱下降到距地面15公里时 ,下降速度稳定在200米/秒左右,这时再 减速就要靠降落伞了。在同等载荷情况下 ,伞的面积越大,减速效果越好。神舟飞 船的降落伞足有1200平方米,比俄罗斯 联盟号飞船的伞还大200平方米。
进入稠密大气层
返回
返回舱与轨道舱进行调姿
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
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
制动点火
返回舱进行第二次调姿
进入稠密大气层
发出无线电信号
拉出减速伞和主伞
着陆
进入稠密大气层
飞船返回再入大气层进入距地 面80公里至40公里的稠密大气 层时,是气动加热量最严重的 一段,返回舱表面温度将高达 上千摄氏度,像一个大火球。
工业测量
GSS9000GNSS/GPS 模拟器 产品特点
特性和优势
市场领先的精度和保真度:高质量模拟 - 这一切均建立在思博伦30年的经验之上,能够对您的设计和系统执
行严格的测试。任何无法满足高精度/关键应用要求的问题都将无所遁形。 灵活的配置 :GSS9000支持所有GNSS信号和频率,包括各类区域性增强系统和加密/受限信号。它还为未来做 好了准备,能够适应GNSS信号和服务中所有的进步。
进入稠密大气层
退烧方式:
“冰块式退烧” “酒精式退烧”
“釜底抽薪式退烧”
进入稠密大气层
黑障区:当卫星、航天飞船等空间 飞行器以很高的速度返回大气层时 ,在一定高度区域,与地面的通信 联络会中断,这个中断联络的区域 就是黑障区。黑障区一般出现在地 球上空35到80千米的大气层间。火 箭和航天器重新进入大气层的部分 ,如弹头、再入舱等称为再入体, 黑障区的范围取决于再入体的外形 、材料、再入速度以及发射信号的 频率和功率。黑障现象给载人飞船 返回时的实时通信、再入测量造成 困难。
强大的软件 :GSS9000使用思博伦在世界上领先的模拟软件SimGEN™,可用于场景设计和模拟运行时控制。
定制解决方案:GSS9000配备SimGEN™后的强大能力和灵活性使之成为许多定制解决方案的基础平台,从 CRPA测试的波阵面模拟,到满足专业要求的信号生成和操纵等。
工业测量
GSS9000GNSS/GPS 模拟器 性能规格
制动点火
返回
返回舱与轨道舱进行调姿
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
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
制动点火
返回舱进行第二次调姿
进入稠密大气层
发出无线电信号
拉出减速伞和主伞
着陆
制动点火
返回舱发动机点火制动,返回舱驶离 原轨道,开始进入返回轨道
返回轨道的分类
航天器返回轨道
弹 道 式 轨 道
升 力 式 轨 道
跳 跃 式 轨 道
中国神州系列飞船
编号 神舟一号 神舟二号 神舟三号 神舟四号 神舟五号 神舟六号 神舟七号 神舟八号 神舟九号
发射时间 1999-11-20 06:30 2001-01-10 01:00 2002-03-25 22:15 2002-12-30 00:40 2003-10-15 09:00 2005-10-12 09:00 2008-09-25 21:10 2011-11-01 05:58 2012-06-16 18:37
圈数 14 108 108 108 14 77
发射地点
翟志刚、刘伯明、 2008-09-28 17:37 景海鹏 2011-11-17 19:32 2012-06-29 10:03 搭载模拟人 景海鹏、刘旺、刘 洋 聂海胜、张晓光、 王亚平 景海鹏、陈冬
酒泉 45 ? ?
神舟十号 神舟十一号
2013-06-11 17:38 2016-10-17 07:30
1992-10-06 1993-10-08 1994-07-03 1996-10-20 2003-08-19 2004-08-28 2004-09-27 2005-08-02 2005-08-29 2006-09-09
FSW-1 FSW-1 FSW-2 FSW-2 FSW-3 FSW-4 FSW-3 FSW-4 FSW-3 SJ-8
-40 dB 2
线性度+20 dB至-30 dB <0.10 dB -30.1 dB至-40 dB <0.20 dB 绝对准确性 ±0.5 dB ±0.1 dB 3
CZ-2C CZ-2C CZ-2D CZ-2D CZ-2D CZ-2C CZ-2D CZ-2C CZ-2D CZ-2D
第14颗 第15颗 第16颗 第17颗 第18颗 第19颗 第20颗 第21颗 第22颗 第23颗 未返回
中国神州系列飞船 神舟飞船是中国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或优于国际第 三代载人飞船技术的飞船。 神舟号飞船是采用三舱一段,即由返回舱、 轨道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由13个分系统组成。
着陆
返回
返回舱与轨道舱进行调姿
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
推进舱与返回舱分离
制动点火
返回舱进行第二次调姿
进入稠密大气层
发出无线电信号
拉出减速伞和主伞
着陆
着陆
返回舱着陆后,截断主伞,抛天线罩,弹 出回收信标天线,发射信标信号。空中搜 索直升机和地面搜索车辆发现目标后迅速 赶往着落地点回收返回舱。至此,这次神 州五号的飞行任务就结束了。
制动点火
返回舱进行第二次调姿
进入稠密大气层
发出无线电信号
拉出减速伞和主伞
着陆
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
神舟五号轨道舱与返回舱分离后,还 要在太空停留一段时间进行一系列的 科学实验,半年后将进入大气层坠毁 。
轨道舱
轨道舱也称太空舱,轨道舱是飞船进 入轨道后航天员工作、生活的场所。 舱内除备有食物、饮水和大小便收集 器等生活装置外,还有空间应用和科 学试验用的仪器设备。
信号限制 射频信号电平 载波电平控制最大 +20 dB 动力学
相对速度120,000 m / s 4
相对加速度192,600 m / s2 5 相对急力890,400 m / s3 角速率(1.5米杠杆臂) (指示性)(在0.05米杠杆臂处) >15 >60 rad/ s rad/ s
最小
分辨率 0.1 dB
航天器进入与返回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