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文化常识题练习2
高考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附解析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B. 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朝花夕拾》等。
C.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他与契诃夫、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简称。
这种方法把干支按顺序相配六十个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边城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这一天全家出门上山插茱萸、到河边看划船。
B. “襟三江而带五湖”的“五湖”指鄱阳湖、洪泽湖、巢湖、太湖和鉴湖。
C. “才高八斗”形容书读的多。
谢眺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D. 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后“九州”代指中国,沿用至今。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如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杜甫为杜子美,柳宗元为柳屯田,韩愈为韩退之。
B. 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定丧服的轻重。
期,指的是穿三周年丧服;功,又分为大功、小功。
大功,穿九个月丧服;小功,穿五个月丧服。
C. 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伯、仲、季以示区分,如伯秋、仲秋、季秋。
中秋节又处在仲秋的中间,所以也叫仲秋节。
D. 魏晋时期,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郎中是尚书省的属官;洗马,即太子洗马,是太子侍从官。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A. “孝廉”是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即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来补充内廷。
汉武帝时开始令州郡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B.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曾流行一时。
人教版高三语文第二学期高考文化常识单元 易错题难题测试题
人教版高三语文第二学期高考文化常识单元易错题难题测试题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演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B.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C.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管辖的地区(相当于今陕西中部地区)。
D. 社日是古代人祭祀谷神的节日。
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代以后开始有秋社。
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
2.下列关于汉字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大金帝国建立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命令完颜希尹和叶鲁创造文字,他们“依仿汉人楷书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族语”创造了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B. 小篆是春秋战国晚期秦国使用的文字,秦统一中国后,小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
C.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字和合体字之分,汉字的“六书” 即六种构成方法,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般认为前四种是构字方法,后两种是用字方法。
D.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它是汉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汉字各种书体的代表性作品大多是靠碑帖保存下来的。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A. “孝廉”是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即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来补充内廷。
汉武帝时开始令州郡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B.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曾流行一时。
鲍照有拟作18首传世,他的作品对唐代诗人颇有影响。
C. 列土:封爵赐邑。
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新高考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专项练习附答案
新高考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专项练习附答案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面文学文化常识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壬戌之秋”句中“壬戌”是古代纪年法的壬戌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 “七月既望”中的“望”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既望”指已经过了望日,即到了农历十六日。
C.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著有《王临川集》等。
D. 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其诗集有《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凤凰涅槃》。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B. 《战国策》是一本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记述了战国时谋臣策士的谋议辞说和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
C. 《史记》的“纪传体”体例,是史学上的伟大创造,反映了司马迁以人物传记再现历史的宏伟构思。
D.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契诃夫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美国的欧·亨利、法国的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B. 《庄子•逍遥游》的“朝菌不知晦朔”一句,“晦朔”是说时间很短,其中“晦”是指阴历每月初一,而“朔”是指阴历月末最后一天。
C.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中的“彭泽”“邺水”“临川”分别是指陶渊明、曹植、谢灵运。
D. 郭沫若,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与田汉、郁达夫等人在东京成立文学社团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有诗集《女神》、《星空》等,历史剧本《屈原》、《蔡文姬》等。
4.选出下列常识判断中不正确的一项()A.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诗人。
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著名的《新乐府》《秦中吟》等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高三语文提高题专题复习高考文学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一、高考文学常识1.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A. 屈原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奠基者,《离骚》选自他的作品集《楚辞》,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B. 《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兼及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论”指“论纂”,“语”指言论,“论语”即经过整理编辑的言论。
全书共二十篇,每篇若干章,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没有严密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
C. 曹禺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著名作品。
其中《雷雨》在一天时间(从上午到半夜)、两个场景(周家和鲁家)里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三十年的矛盾冲突,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
D. 美国作家欧·亨利与俄国作家契诃夫和法国作家莫泊桑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欧·亨利式结尾通常指小说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2.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建安风骨”或称“汉魏风骨”,“风”偏重指精神气质,“骨”偏重指骨格形态,是指建安时代的作家摆脱了儒学的束缚,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再加之处在战乱的年代。
思想感情更常常表现为慷慨激昂。
B. 我国唐代出现了诗歌发展的高峰,诗人众多,流派纷呈,除了李白、杜甫两位大诗人外,还有边塞诗派的王昌龄、高适、岑参,田园诗派的孟浩然、王维、常建等。
C.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宋代词作家,工诗词、善书法、精音律。
其《扬州慢》一词抒写了时昔日扬州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荒凉破败景象的哀思。
D.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归有光、刘大櫆、姚鼐等。
其中,方苞的《狱中杂记》揭露了清代所谓太平盛世时狱中种种奸弊、污秽、酷虐的情景。
3.下列对联,最适合祝贺老师70岁寿辰的一联是()A. 碧桃献岁宜家受福,花甲逢春获寿延年。
B. 为学有宗古稀成庆,诲人无倦恩重及门。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共25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贬官。
B.“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C.“侍郎”是汉代的官名,地位次于尚书。
“进士”指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
D.“未第”指应科举考试未中榜。
“及第”则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2.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是()A.“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左迁”一词。
B.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前的一天或两天。
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C.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轼,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扶轼低头是表示敬意。
B.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
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
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士用四佾,大夫用二佾。
C.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
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
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
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
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两脚的距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
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
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
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测试2 Word版含答案
建瓯二中高三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测试2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
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3.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
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
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化常识)好题练习一、请判断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并指出错误之处。
1.①给事中,为加官名,加此号得以出入宫禁,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每日上朝谒见。
②国,战国时公卿及汉以后王侯的封地,家,古代卿大夫的统治区域,国家,“国”和“家”的合称。
③刺史,古代官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后来成为一州的军事长官。
④首辅,明代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明代典制中虽未明文规定其名,但习惯上称内阁主要柄政者为首辅。
⑤明经,汉代察举制中选举官员的科目之一,由于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得名。
⑥搢绅,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
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
⑦河朔,泛指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
相传汉武帝曾在此建立城池,名为朔方。
⑧章句,章节句子;也指研究分析古书章节句读。
⑨举子业,即举业,指科举时代为应试而准备的学业,明清以后也专指八股文。
⑩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现在泛指城或城市。
⑪疏,封建社会大臣向帝王或上司进言使用的一种文书。
⑫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即采邑。
⑬篆字,篆书字体,是汉字字体之一,分为大篆和小篆,汉时多用于庄重场合。
⑭博士,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也指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后世沿置。
⑮羽林:指汉代禁卫军,取“为国羽翼,如林之盛”之意,为皇帝护卫。
⑯考课,是对在职官吏的政绩和功过的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⑰谥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
⑱幕客,幕府中的僚属,因古代以西东分宾主,故又称“西宾”“西席”,主人称为“东家”。
⑲仪同,仪同三司的省称,享有与“三公”同等的待遇,南北朝时授予的人数甚多。
⑳言官,封建官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考核评定各级官吏的得失。
○21邸报,汉唐时的地方长官,皆在京师设邸,邸中传抄诏令奏章之属,以通报诸侯、藩镇。
后世又称朝廷的官报为“邸报”。
○22黔首,战国时期和秦代对读书人的称呼,如贾谊《过秦论》中的“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019年永春县第二中学高三语文考前必练题(二)古文化常识
高三语文考前必练题——古文化常识50练一基础强化题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B.“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如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C.在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张衡传》中“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则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艺。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刘向整理编辑,才定名为《战国策》。
B.“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
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
C.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傧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廷,接引宾客上殿。
D.“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与北宋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班固并称“班马”。
B.“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C.古人通常表示尊敬对方时称自己的字,表示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字。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字,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D.“跽”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也叫“长跪”。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束髻发。
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B.美人:古人常用“美人”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大夫: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黄道带分为十二次,各有定名,每次以二三个星宿为星官,分别配属于各诸侯国,称为分野。
秦是井宿的分野,蜀是参宿的分野;由秦入蜀,故称“扪参历井”。
B. 白帝城,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城城东十里的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据蜀,自号白帝,曾在白帝山筑城,名白帝城。
C. 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
D. 青衫,黑色单衣,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也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官职低。
2.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
B. 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 祖,临行时祭祖先,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 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太尉,中国秦汉时期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执掌天下军政事务,宋徽宗时是武官的高级官阶,如高俅,他是殿帅府太尉。
B. 古人常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
如《滕王阁序》中“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即指洪州是二十八宿中翼、轸的分野。
C. 古人无论男女的,名一般是出生几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
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取字,表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
D. 古代每个季节的三个月分别叫做“孟”“仲”“季”;每个月的月初月中月末称为朔”(农历每月初一)“望”(农历每月十五)“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做。
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B.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分别选自编年史著作《左传》,国别体《战国策》,纪传体《史记》。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含答案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按照隋唐以来定型并逐渐流行开来的四部分类法,中国古代的典籍可以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
《孟子》属于子部,《汉书》属于史部。
B. 《炮兽》节选自长篇小说《九三年》,作者雨果,法国现实主义作家。
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C.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除《战争与和平》外,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永别了,武器》等。
D. 《天工开物》是明代宋应星编撰的一部科技著作,传到西方以后,欧洲人惊奇不已,称它是“中国17世纪的技术百科全书”。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A. “孝廉”是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即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来补充内廷。
汉武帝时开始令州郡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B.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曾流行一时。
鲍照有拟作18首传世,他的作品对唐代诗人颇有影响。
C. 列土:封爵赐邑。
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D. 《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赋。
这些诗赋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苏轼的散文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成就位列宋初“书法四大家”,绘画上“石竹”别具一格,可称为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B. 柳宗元参与中唐时期的政治革新运动,受到保守派打击,被贬永州。
期间他写了多篇游记,其中八篇成为前后连贯、脉络相通的一组散文,世称为“永州八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为《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高三语文文学常识复习题
文学常识复习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A、古代的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
B、我国古代的计量单位有“仞”“钧”“樽”等。
C、山东省别称“齐”“鲁”是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国。
D、古人以九为阳。
九月初九有两个九,所以叫重阳。
2、下面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至和元年”中“至和”是宋神宗的年号。
B、古代男子到二十岁行冠礼,后人常用“加冠”表示男子已成年。
C、“四书”指的是《诗经》《尚书》《春秋》《周易》。
D、月望总在农历每月初十前后,因此,常称农历初十为"望日"。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江,古代专指黄河和长江。
河北、河南,古时指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B、在古代宴席的四个座位中,以东向为最尊,次向为南,再次向为西向,北向是侍坐。
C、《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大型综合丛书,按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分别编列,所以称“四库”。
D、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五行”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
4、下列关于戏剧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戏剧是一种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和其他造型成分等艺术手段,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的综合性艺术。
B、《窦娥冤》是一出元杂剧,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著名戏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
C、元曲是与唐诗、宋词并称的我国艺术宝库的明珠,包括杂剧和正剧两部分。
D、京剧已经同国画、中医一起,并称我国的三大国粹。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谷是指:稷、麦、黍、麻。
B、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舍”等谦称,称呼别人的父母则为“尊”。
C、“金榜”是指科举时代殿试录取的榜,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者为“进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
D、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项练习(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门下,官署名。
隋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合称“三省”。
B.搢绅,亦作“缙绅”。
搢绅旧时指官宦的装束。
后用以代称三品以上的官员。
C.文昭,房玄龄的谥号。
谥号是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
D.癸卯,干支之一。
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用来纪年、月、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戟支,戟是古代一种合戈、矛为一体的长柄兵器,戟支是戟上横出的刃。
B.牧,意思是驭民如牧畜,后为官职,为古九州之行政长官,手掌军政实权。
C.密诏,指古代皇帝下达的秘密诏书。
文中的密诏藏在衣带中,又称衣带诏。
D.使君,汉称刺史为使君,汉之后是对普通长官的尊称;也泛称奉命出使的人。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名,战国时代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掌顾问应对。
B.玺,又称玉玺,传国玉玺,始于秦朝,是皇帝专用的印章,皇权的象征。
C.癸未,干支纪年法最早创立于商朝,是现今已知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纪年法。
D.梓宫,指皇帝、皇后或重臣的棺材,文中指汉宣帝赐给霍光的棺材,以示隆重尊崇4、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践阼,指皇帝登临皇位。
君主即位也可称作“登庸”“御极”“践祚”“践极”“践统”“登极”。
B.淫祀,指不合礼制的祭祀,不当祭的祭祀,妄滥的祭祀。
包含越份之祭与未列入祀典之祭两种。
C.太守,古代地方职官,是战国至秦朝郡守的尊称。
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主要负责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政治事务。
D.立祠,此指立生祠,古代立生祠是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的一种民俗,其对象大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年生”,科举时代同榜考中的人,不管年龄差别有多大,都称“同年生”。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潇洒自如、矫揉造作、亘古不变B. 沉鱼落雁、花容月貌、温文尔雅C. 雕梁画栋、鹤立鸡群、念念不忘D. 指点江山、画龙点睛、举案齐眉2.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 《史记》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C. 《楚辞》是屈原所著的一部诗歌集,表达了作者对楚国的热爱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D. 《庄子》是庄子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主要讲述了道家的思想。
3. 下列关于古代文学流派的说法,正确的是:A. 唐代诗人杜甫被称为“诗圣”,其诗作以现实主义风格著称。
B. 宋代词人辛弃疾被称为“词中之龙”,其词作以豪放派风格著称。
C. 元代杂剧家关汉卿被称为“杂剧之祖”,其代表作有《窦娥冤》等。
D. 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4.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符号的说法,正确的是:A. “八卦”是道家文化中的基本符号,由三个爻组成,代表天地人三才。
B. “五经”是儒家文化中的基本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C. “四书”是儒家文化中的基本经典,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D. “六艺”是古代教育中的基本课程,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5. 下列关于古代艺术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中国古代绘画以山水画为主,代表作有王维的《千里江山图》。
B. 中国古代书法以楷书为主,代表作有王羲之的《兰亭序》。
C. 中国古代音乐以宫廷乐为主,代表作有《高山流水》。
D. 中国古代舞蹈以戏曲舞蹈为主,代表作有《贵妃醉酒》。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诗经》中的“风”指的是______,“雅”指的是______,“颂”指的是______。
7. 《史记》中的“本纪”主要记载______,“世家”主要记载______,“列传”主要记载______。
高中语文2023高考必考文化常识练习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面,古代君主面向南方而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向北方,因此“北面”一词有向别人臣服的意思。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 “秦伯”皆是用爵称。
C. 四书为儒家经典,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春秋》合为四书。
D.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盲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著作。
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
C.按剑而跽,握着剑,挺直身子。
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
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
D.冠者,成年人。
古代女子和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童子。
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3.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其中全部采用了委婉讳饰说法的一组是( )①慈父见背②舅夺母志③猥以微贱④愿乞终养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 “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 “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100题基础知识题库(含答案和解析)
语文试题 第1页(共54页) 语文试题 第2页(共54页)高中语文文学常识题库一、选择题1.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采用的是序数纪月法,一年分四季,一季为三个月,分别称孟、仲、季。
B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C .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很多,如:迁,调动官职,一般指降职;徙,一般的调动官职;改,改任官职;出,京官外调;乞骸骨,表请求退职;致仕,表出任官职。
D .晦朔,月亮的盈缺。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春秋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晋侯、秦伯围郑”和“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侯”均指侯爵。
B .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音悲凉。
C .古代在人的称谓上,有尊称,如君、公、仆、足下、陛下等;有谦称,如寡人;有贱称,如“竖子”。
D .旧时兄弟按伯、仲、叔、季排列。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中“季父”就是幺叔或幺爸。
3.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少年时代。
B .六合指古代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天干地支(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 寅日)都要相适合。
C .人定是戌时,相当于现代的21时到23时。
D .青衿是周代读书 人的服装。
衿,古式的衣领。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 .古代君王、尊亲为显示威严,规定说话和、行文时避免直呼或直写其名,应代以它字。
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写作时改“民”为“人”,如《阿房宫赋》中的“剽掠其人”。
B .《滕王阁序》是一篇四字或六字相对偶的骈文。
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对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当然也流露了宿命论的消极情绪。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学期高考文化常识单元 期末复习同步练习
人教版高三语文下学期高考文化常识单元期末复习同步练习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先要沐浴、更衣、独居,忌食鱼肉荤腥,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做“斋戒”。
②(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③(九宾)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④(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镬,古代的一种鼎。
⑤(上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的位置。
大夫比卿低一等。
⑥(御史)战国时的史官。
秦代始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管理国家重要典籍,接受百官奏事等。
⑦(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
⑧(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⑨(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秀才的雅称。
⑩(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⑪(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也是天子的象征。
⑫(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与之同义的还有“致仕”。
⑬(视事)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
⑭(下车)官吏初到任。
A. ①③⑤⑥⑨⑩B. ②④⑦⑧⑪⑬C. ①②④⑧⑨⑭D. ③⑤⑥⑩⑫⑭2.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
B. 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铜。
C. 祖,临行时祭祖先,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D. 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B. 《战国策》是一本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记述了战国时谋臣策士的谋议辞说和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常识题2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B.“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2.(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2016届高三月考)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行在,也称行在所。
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
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
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
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视事,视察、巡视政事。
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
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4.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小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右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B.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
在本文中是指用檄文晓谕的意思。
C.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D.卒,“死”的一种说法,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元,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
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9.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启,是明朝皇帝的年号,下文的崇祯也是明朝皇帝的年号。
B.出,指罢黜官职,与“罢、除、夺、左迁”等词一样都是罢免官职的词。
C.旬,是计时间的单位,在这里,一旬是指十天,二旬就是指二十天。
在我国古代,一旬还可以指十岁或十二年。
D.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族指的是当地最有势力,人口最多的豪门世族。
B.大夫是古代官职名称,各朝代大夫的职能和级别多有不同。
C.辎重是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D.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谷之神,后也指国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
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
B.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
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文化常识题汇编2 答案
1.C(每个年号开始的一年称元年。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唐玄宗即位初年改元“先天”,这年即称先天元年,后改元“开元”,又改元“天宝”。
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如明成祖年号是永乐,明成祖就是称为永乐皇帝)
2.D(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
多指政事言)
3.C(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
4.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5.A(降级叫左迁,升级叫右迁)
6.C(“除”,任命官职)
7.C(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
8.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9.B(出,是京官外调,除是授予官职)
10.A(冠族指的是当地显贵的豪门世族,有一定的名望和影响。
)
11.C(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12.C(“左迁”为贬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