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学文化常识专题训练练习题41-60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附解析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B. 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

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朝花夕拾》等。

C. 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他与契诃夫、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简称。

这种方法把干支按顺序相配六十个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边城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这一天全家出门上山插茱萸、到河边看划船。

B. “襟三江而带五湖”的“五湖”指鄱阳湖、洪泽湖、巢湖、太湖和鉴湖。

C. “才高八斗”形容书读的多。

谢眺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D. 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后“九州”代指中国,沿用至今。

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如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杜甫为杜子美,柳宗元为柳屯田,韩愈为韩退之。

B. 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定丧服的轻重。

期,指的是穿三周年丧服;功,又分为大功、小功。

大功,穿九个月丧服;小功,穿五个月丧服。

C. 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伯、仲、季以示区分,如伯秋、仲秋、季秋。

中秋节又处在仲秋的中间,所以也叫仲秋节。

D. 魏晋时期,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郎中是尚书省的属官;洗马,即太子洗马,是太子侍从官。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的一项是()A. “孝廉”是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即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来补充内廷。

汉武帝时开始令州郡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B.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制造新词,曾流行一时。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精练【文学文化常识选择题】附答案详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精练【文学文化常识选择题】附答案详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精练【文学文化常识选择题】1、下列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晋侯、秦伯、郑伯皆是用爵位称呼。

B.“郎中”本是君王侍从官的通称。

战国始有,秦汉沿置。

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后世以侍郎、郎中为各部要职。

C.“寡人”即“寡德之人”。

古代君王认为如果失德就会失去权位,所以谦称自己是“寡人”。

类似的谦称还有陛下、孤。

D.宗庙,是古代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场所。

古人把宗庙、国家视为一体,常以宗庙代指国家。

2、下列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状”,旧时详记死者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的一种文体。

“逸事状”是“状”的一种变体。

其特点是:只记逸事,力求典型,以两三件事写人,所写详实,一般只褒不贬。

B.用于自谦的词,称为谦词,如愚、拙、鄙等;用于对他人敬意的词,称为敬词,如拜、奉、敬等。

古代君主自称孤、朕、寡人、不谷。

一般人自称臣、仆、不才等。

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山荆,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

C.“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如拜、除、征、辟、荐、举、擢、迁、谪、黜、去等。

其中,转、移、调、徙、拔擢指官职调动,“黜”与“罢、免、解、夺”都是免去官职。

D.公侯伯子男是自从周朝就开始沿袭的古代爵位(官位),天子以下,公爵最大,侯爵其次,伯爵再次,子爵跟上,男爵最小。

《郑伯克段于鄢》的“郑伯”的“伯”就是爵位。

3、下列各句文化常识中,有错误的一句是()A.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B.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

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C.万乘:兵车万辆。

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D.投笔:投笔从军。

后人把班固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文学常识100试题及答案

文学常识100试题及答案

文学常识100试题及答案1.琵琶本名为“批把”,这个名称来源于演奏琵琶的方式。

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元宵节。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

4.男子行拱手礼时,左手应该在外。

5.黑色在京剧脸谱中一般表示忠耿正直。

6.浑水摸鱼不属于《三十六计》。

7.“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卧具。

8.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最合适的是XXX。

9.XXX近来的喜事是妻子生了个男孩。

10.一仞约相当于成年人一臂的长度。

11.“孤舟蓑笠翁,独钓XXX”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

12.破釜沉舟的典故与XXX有关。

13.《百家姓》中没有XXX这个姓。

14.“净”是京剧中的男角。

15.“十八般武艺”最初指的是使用十八种兵器的技能。

16.如果一首五绝诗被杂志社采用,按照正文部分每字5元来计算,稿费应该是100元。

17.表示顺序的第五位常用的字是戊。

18.名家的特点是注重逻辑辩证。

以下哪个典故最能体现这一特点?(A)“白马非马”或(B)“指鹿为马”?19.古代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C)是在傍晚。

2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似?(B)是“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2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XXX”,这里的“屠苏”指的是什么?(C)是指酒。

22.欧体是指谁的字体?(B)是指XXX。

23.文学史上被称作“XXX”的是XXX和谁?(B)是XXX。

24.“XXX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XXX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B)是黄河流域。

25.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左雄右雌。

26.“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

27.“鄂尔多斯”在蒙古语中是什么意思?(C)是众多宫殿。

28.XXX的原型是XXX。

29.唐代诗人XXX“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是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30.我国传统表示次序的“天干”共有十个字。

31.被誉为“万国之园”的是圆明园。

32.“水”字属于象形字构成方式。

高考语文易错文化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易错文化常识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易错文化常识练习题及答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

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缮甲兵”,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

在此文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

C.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此是《诗经》的简称。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此文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

1.B(缮在此处意为修补,修缮铠甲兵器,准备作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

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

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2.B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3.A(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

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共25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共25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贬官。

B.“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C.“侍郎”是汉代的官名,地位次于尚书。

“进士”指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

D.“未第”指应科举考试未中榜。

“及第”则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2.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是()A.“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左迁”一词。

B.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前的一天或两天。

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C.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轼,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扶轼低头是表示敬意。

B.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

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

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士用四佾,大夫用二佾。

C.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

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

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

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

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两脚的距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

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

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

考试语文常识答案及解析

考试语文常识答案及解析

考试语文常识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开创了“楚辞”这一诗歌体裁。

B. “三曹”指的是曹操、曹丕、曹植,他们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C.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律诗。

D.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答案:C解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而非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通常有八句,而绝句只有四句。

2. 下列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B.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C. 老舍是北京人,其作品多以北京为背景,如《茶馆》、《骆驼祥子》等。

D. 《家》、《春》、《秋》是巴金的代表作,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答案:D解析:《家》、《春》、《秋》是巴金的代表作,合称为“激流三部曲”是正确的,但选项D中的表述“不正确”是错误的,因此答案为D。

二、填空题1. 杜甫被誉为“诗圣”,其诗作以________著称。

答案:沉郁顿挫解析: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情感深沉,语言精炼,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2.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________。

答案:司马迁解析:《史记》由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简答题1. 简述《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答案:贾宝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性格纯真、善良、敏感、多愁善感,对封建礼教有着天然的反感和抵触,追求真挚的感情和自由的生活。

他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是小说情节的重要部分。

2. 请简述“建安文学”的特点。

答案:建安文学是指东汉末年建安年间的文学,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

其特点包括:内容上多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风格上悲壮、激昂,语言上朴实、自然,形式上以五言诗为主,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文化常识专题训练(含答案)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

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 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B(3分)(解析: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C(继承地位的不一定是最年长的儿子)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题)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3.c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2017年高考文化常识50题(含答案)

2017年高考文化常识50题(含答案)

1.A. 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

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缮甲兵”,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

在此文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

C.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此是《诗经》的简称。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此文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

1.B(缮在此处意为修补,修缮铠甲兵器,准备作战。

)2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

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

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2.B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

3.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3.A(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4.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

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4.B(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5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