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的“三味”

合集下载

品析“三味”领悟“诗情”——听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有感

品析“三味”领悟“诗情”——听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有感
堕 塾 !
No. O 8
. r 】 [ ME E D UC A T I O N Au g us t
品析 “ 三味’ ’领 悟 “ 诗情 ’ ’

听王崧 舟老师执教 的《 枫桥夜 泊》 有感
胡 怀珠
摘要 : 喧嚣的课 改十年 , 让我们看到似乎诗意语文的课 堂 离不开 多媒 体。煽请的音 乐, 唯 美的画面, 诗意语文似乎成 了多媒体的情 人 。可是 王菘舟老师 的诗 意课 堂让人 耳 目一新 , 在 有幸聆 听 了王老师执教 的《 枫桥夜 泊》 一课之后 , 笔者深 深体 会到王老师所追 求的
人 们常用 “ 不着一字 , 尽得 风流” 来评 价诗 , 意思是说 “ 诗不说愁 ,
出江花红胜火 , 春来 江水 绿如蓝 ’ , 你会 有忧愁 、 寂寞和寂静 、 凄 凉
的感觉吗?那为什么读《 枫桥夜泊 》 , 却 让你有这样 的感觉 呢? ”
学 生 比较着 、 品味着 , 默默地读 着《 枫 桥夜泊》 , 对 比注释 、 凝
此 时, 王老师追 问: “ 读李 白的 ‘ 朝辞 白帝彩云 间, 千里江陵一 日还 ’ , 杜甫 的‘ 两个 黄鹂鸣翠柳 , 一行 白鹭上青天 ’ , 白居易 的‘ 日
④使两个东西 配合或接触 。如 : 对对联。
在这个 教学片段 中 , 诗 中一 个不起眼 的“ 对” 字, 在我们平 时 诠释为 “ 相对 ” 、 “ 面对” 的意思 , 压 根没想到从作 者的心情人 手体
1 馥郁 的语 文昧
们要善 于抓住诗歌 中的“ 文” —— 那些与诗人 的情感有关联 的关 键 词句品读 玩味 。 “ 画” 和“ 意” 是 紧密结合 的 , “ 情融 于内而深且 长, 景耀 于外 而远且大 ” ( 谢 榛《 四溟诗话》 ) , 既各有功 能 , 又 和谐 统 一 。进而 使学 生获 得 自己的阅读 感悟 , 读 出 自个 儿 的“ 语 文

诗中“三味”别样浓——浅谈古诗词教学

诗中“三味”别样浓——浅谈古诗词教学

[摘要]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鉴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应引导学生品真味、享趣味、悟情味,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提高他们的诗学素养和文化素质。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真味;趣味;情味[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9)27-0013-02古诗词教学有着独特的教学意义。

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能够触摸到古诗词的温度,进而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如今的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以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为指向,围绕学生这一学习主体,借助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大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领其品真味、享趣味、悟情味,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诗学素养与文化素质。

一、品真味——拨开云雾见光明古诗词短小精悍,内蕴丰厚,寥寥数语,却意味深长。

但光从字面上进行阅读,不分析其创作背景等是无法触摸到一首诗的“真味”的。

古诗词大多语句寻常,但却有着深厚意蕴。

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既要懂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又要能够引领学生拨开云雾,发现古诗词中的韵味,并通过对字句的准确解释,去了解古诗词的“真味”,积累古诗词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

如教学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初读这首词,给人的感觉是一幅其乐融融的田园农家生活图景,老夫妇恩爱,相敬如宾,两个大孩子勤劳,小儿子天真烂漫。

这是大多数教师对这首词的解读。

然而,也有教师从中发现了另一种解读,认为其中的“小儿无赖”是说明无所事事,这就与通常所讲的“小儿可爱”相背离。

究竟孰是孰非呢?这成了古诗词教学中的争论点。

从这首词表面的字义看,是一幅恬然的农家草屋下的幸福生活图景。

但是,不断追根溯源,有教师就发现了原本一遍遍解读的小儿“无赖”一词正是理解整首词义的关键点。

倘若按照此“无赖”是“可爱”之说,那么,教师的教学就会在和谐美妙的农家生活情境中展开。

批判性思维下古诗文教学之三味诵读

批判性思维下古诗文教学之三味诵读

批判性思维下古诗文教学之 "三味 "诵读摘要:我过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场合当中,传承至今留存下来了无数古代诗人的诗词佳作,古诗词对于现代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当中的影响也尤为重要,古诗词文化作为我国极其重要的文化传承,必须要让我们的学生也能够对于这些诗词的含义以及诗词当中的韵味进行深入地斟酌,反复地品味并且要理解其寓意。

以此来让他们的知识文化涵养能够更加丰富,让我国的古诗词文化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

初中老师在对学生的古诗文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注重文字知识点上的教学,必须还得带领学生进行多次地诗词诵读,在诵读中不断理解古诗文中所想要表达的情感,探索其中所富含的深层寓意。

老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协助学生根据古诗文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创建出合适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适当的情境当中身临其境地进行感受和理解。

老师还需要带领他们将古诗文当中所表述的蕴意和情感带入到现实当中,在课堂之上让学生以批判思维的角度对古诗文进行“三味”的诵读。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古诗文教学;三味诵读对于我国初中生的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光是要带领学生对古诗文进行反复诵读,还应该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带着批判性的思维,不能只读不想,那么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育依旧起不了任何帮助。

传统的应试教育方法让许多的老师都养成了以自己为课堂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学模式和固有思维,在长久的教学中只靠自己向学生强行灌输知识,使得学生的学习只能够被迫进行,而不是主动自主地探索知识。

这种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率必然会逐渐降低。

由此可见,现在的老师必须要以学生为主,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古诗词的具体情境来设计出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让学生能够在古诗文的诵读中读出情味、意味以及韵味这“三味”的味道,以此提升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和理解。

一、重视古诗文中的标点符号,读出古诗文的情味古诗文中的标点符号对于古诗文的情感和意境的表达也是尤为重要的,有些时候古诗文的标点符号的应用甚至比古诗文词句的重要性还要高。

“趣、韵、意”三味并下——以《江南》为例浅谈小学语文低年级古诗词起始教学

“趣、韵、意”三味并下——以《江南》为例浅谈小学语文低年级古诗词起始教学

79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本文相关信息2020年36期引 言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从一年级便已开始,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古诗文概念,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那么,怎样搭建古诗文起始教学的基础呢?一、紧扣学情,激趣(一)用范读,教朗读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一种有效方法。

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充分体会诗歌抒情、审美的艺术魅力,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

所以,诗词教学要关注朗读训练。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朗读技巧,不仅无法使学生会读,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质量[1]。

【《江南》教学片段一】师:刚刚你们所说的,古人用一个词就说出来了,这就是“何田田”。

师:同学们,你们能把莲叶的“多”读出来吗?自己先试试。

(指出一名学生读)师:你很勇敢,是第一个起来读的学生!你想不想读得更好?老师教你一招秘诀吧!我们读的时候可以把后面三个字的音拉长一些,你听……思考:《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指出:“要让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的关键词是“学习”。

也就是说,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完全具备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更何况是对于古诗词的朗读。

因此,在低年级古诗词起始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使用范读这一手段,通过自身的激情示范,直观地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

从《江南》这一片段的教学中,反映出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的许多知识是在不停地模仿中学会的。

所以,在低年级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学生学情,用范读去引导学生朗读。

(二)有建构,教知识诗词具有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以及生动形象、含蓄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是人类精神营养丰富的滋补品。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因此,学习古诗词仅靠朗读是不够的,教师还要注意结合古诗词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经历、遭遇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

【《江南》教学片段二】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江南在哪儿吗?(出示地图)师:这是一组江南风景图,我们一起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师:对啊,这里鱼多、米多,被称为“鱼米之乡”,生活在江南的人们是幸福的;这里船多、桥多、水多,被称为“江南水乡”,所以我们江南的江字就是带三点水的。

语文的三味

语文的三味

语文课的“三味”——简评赵鹤云老师《古诗欣赏复习》研讨课俞永军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具有“三味”,即语文味、人情味和书卷味。

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

人情味,包括三层含义:一指语文课要有情趣,二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三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扎实基础。

书卷味,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还能有点“书卷味”。

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

今天下午,九年级语文备课组组长赵鹤云老师在组内上了一节研讨课,应当说这一堂课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点,充分彰显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

课堂上学生时而默读,时而议读,时而诵读,时而齐读,在琅琅书声中品悟诗的形象,诗的内涵,这就是语文味,语文课就要书声琅琅,书声阵阵。

古人说得好:“情以生文,文亦以生情。

文以引声,声亦足以引文。

循环互发,油然不能自己,庶渐渐步入佳境。

”“佳境”,其实就是读者与文本对话融合的状态,是读者创造性地把握了言语声音的形态,体悟到文本的情气和意味。

这就是朗读带来的佳境,朗读创造的新天地。

人情味,自不多说,在我印象中,赵老师一直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坐在他的课堂上常有如沐春风,如品甘霖之感。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平和,极富张力和感染力,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

不信,请听:“回答多好呀!”“选取的角度真不错!”“说得非常好!”这些赞叹之声不绝于耳,孩子的回答也愈来愈精彩。

我知道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不是言不由衷、虚情假意、肥皂泡似的,为了表扬而表扬呈现出来的托辞。

只有真心善待学生,关爱学生的老师,才会打心底里褒奖每一个孩子。

我坚信,受此褒奖的孩子定会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昂起自信的风帆,向着困难冲刺,向着目标远航。

古诗词教学五步法——读、品、想、悟、比

古诗词教学五步法——读、品、想、悟、比

2 . 学生读后作画 、 交流( 鼓励学生走 出诗句 , 想象更大 的空
间) 。 ( 五) 悟— — 感 受诗 歌 的情 感 美
过渡语 : 诗言情 , 每首诗都是诗人情感 的积淀 , 你从这两首 诗感受到 了诗人什 么样 的情感?
1 . 思考 、 交流 。
2 . 用 自己的声音把你 的理解读出来 。 ( 六) 比— —感受诗歌 的空间关 过渡语 : 学 习古诗 , 不能仅仅局 限于眼前 的这一两则 , 还要 拓展开来 , 寻求与之相类似的诗篇 , 从而感 受诗歌 的空间美。
过 渡语 : 诗歌是读不尽的 , 诗 中有画 , 我们只有插上想象的
翅膀, 走进画 中, 才能感受到诗歌的图画美。
绘了一 幅意境雄浑 、 视野开阔的边塞奇景 ; 岑参 的“ 忽如一夜春
风来 , 千树 万树梨花开 ” 比喻新奇 、 想象奇特 , ( 下转 第 1 8 9页)
1 2 7・
3 . 你认为诗 中哪个词句用得好 , 为什么?
4 . 学生思考 、 交流。 ( 四) 想— — 感 受诗 歌 的 图 画 美
丽的画面中飞翔 。 诗 中有画 , 很多抒情诗都具有这个特点。 我们
不妨拿起 画笔 , 去勾勒诗 中美好的画面 , 或在头脑 中想象 , 然后 用 自己的语言描绘 出来 。王维的“ 大漠孤烟直 , 长河落 日圆” 描
无 尽的韵味。因此 , 需要我们细细咀嚼 , 对重点词句反复琢磨 , 不断感 受诗 歌的语言美 。 1 . 结合 注释 , 边读边理解 每句话 的意思 , 然后 用 自己的话
说 说整首诗的意思。 2 . 学 生读 书 、 理解 , 然后交流( 只要 说 出大 体 意 思 即 可 ) 。

古诗词教学的“三味”

古诗词教学的“三味”

古诗词教学的“三味”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几千年的诗词文化积淀,诗词是中华文化遗产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那么,怎样更有效地让学生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营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成古诗词教学的最优化,笔者最近参加了咸宁市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在听完了参赛教师的讲课后,有了一些想法和感悟,并以这些课为例,做了一些探索。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反复吟诵古诗词,披文入情,感受诗词的内在情韵;要指导学生依托诗词意象,体会感受意象组合所构成的具体特定意义的意境;要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诗词艺术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味诗词的思想感情。

那么,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应着重体现“三味”:韵味、情味、意味。

一是读出韵味.读是学生学习文本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方式.诗歌的语言是没有琴弦的竖琴,中国古典诗歌在创作中更是有意识的把四声的变化运用其中,使得语言文字与节奏、韵律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吟咏诗歌是开启理解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墨子?公孟》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可见在接受方式上,诗在古代不是看的,而是吟咏或歌唱的。

诵读的突破口是直觉性的,不需要太多的理性思维就可以敏锐识别语言的内涵和情味,正误和优劣.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会体味到诗歌的妙处,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靠反复诵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何使学生“美读得其法”,教学可分三步进行:一是首先确定基调。

二是要分辨重音,掌握顿挫,读出节奏。

三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掌握方法,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王贤武老师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也很重视朗读,并作了很好的指导。

初读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四字句常是两个节拍,有一些动词需要重读,全词要读出这样的情感:上片高起然后低回,平稳过渡后慷慨豪放,应读得铿锵有力,读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下片遐想,长音袅袅,渐紧渐烈,追慕过后是惆怅,而最终归于平静、旷达,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古诗词教学的“三味

古诗词教学的“三味

古诗词教学的“三味摘要:和语文教师同行们交流,大多都对古诗词教学非常头疼。

中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都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

然而,古诗词教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较大权重,低效的教学效率必然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根据20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笔者试从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品读方式、以及素养提升三个方面谈谈对古诗词教学的想法。

即:“趣味”“品味”“玩味”。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问题;趣味;品味;玩味一、问题分析1.文本方面的原因。

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现在几乎没有使用价值了,和白话文相去甚远,从词句、语法到平仄都令人感觉晦涩难懂。

学生有一种文言文很难学,甚至是没有办法学好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他们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听教师讲解,缺乏主动的思考。

2.教师教学的原因。

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热情。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大多数老师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思想,齐背诵[1]。

”在这种模式下,不少老师都把教学的时间花在翻译层面上,逐字逐句串讲,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注释上,讲完就要求学生背诵,这种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很难体会到古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把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分割得支离破碎,忽略了古诗词的神秘和美丽,令学生对古诗词大感枯燥无味。

同时老师也缺少了上课的热情,学生不能体味到古诗词的魅力,课后的背诵也只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觉得既难懂又乏味,对古诗词提不起兴趣,甚至反感。

二、我的观点综上分析,要提高中小学古诗词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必须从古诗词的本质、语文教学的本源、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

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品读能力的培养入手,以情感升华为目标,让课堂洋溢浓浓语文味,充盈悠悠古诗情。

让学生在“趣”中探索、“读”中品味。

“情”中陶冶,获得经典的赏析、情感的熏陶、文化的滋养和教学的启迪。

三、古诗文教学的“三味”1.趣味——初读诗文当如隙中窥园。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建议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课文教学建议1、学生应该是积累了一些表达思乡怀亲的诗词,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

2、三首古诗词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方法各异,《泊船瓜洲》是写景抒情,《秋思》则是叙事抒情,《长相思》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基于这个特点,可以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之后,把三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

在体会相同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各自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当然,也可以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要有导有放,以第一首诗为例,学习理解诗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二、三首诗则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交流来理解诗意,通过讨论和教师的点拨来比较写法,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3、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要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比如,对《泊船瓜洲》中提到的三个地名,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理解为“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却不明白作者心里真正的想法。

教师可以这样点拨:“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在学生心愤而求通、口悱而不能言时,教师适当地介绍背景,帮学生体会文字里面蕴涵的意思。

比如,《秋思》中,“洛阳城里见秋风”,仅仅是要说秋天到了吗?也要在学生不留意之时,引导其思考“秋风”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再比如,《长相思》中的“故园无此声”中的“故园”,不仅要让学生联系前文,明白“故园”是什么地方,还要点拨学生想象: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从而使学生体会“故园”二字所承载的无穷的韵味。

4、要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

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

古诗词教学的“三味”

古诗词教学的“三味”

古诗词教学的“三味”作者:张颂诗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7年第05期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几千年的诗词文化积淀,诗词是中华文化遗产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那么,怎样更有效地让学生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营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成古诗词教学的最优化,笔者最近参加了咸宁市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在听完了参赛教师的讲课后,有了一些想法和感悟,并以这些课为例,做了一些探索。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反复吟诵古诗词,披文入情,感受诗词的内在情韵;要指导学生依托诗词意象,体会感受意象组合所构成的具体特定意义的意境;要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诗词艺术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味诗词的思想感情。

那么,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应着重体现“三味”:韵味、情味、意味。

一是读出韵味。

读是学生学习文本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方式。

诗歌的语言是没有琴弦的竖琴,中国古典诗歌在创作中更是有意识的把四声的变化运用其中,使得语言文字与节奏、韵律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吟咏诗歌是开启理解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墨子·公孟》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可见在接受方式上,诗在古代不是看的,而是吟咏或歌唱的。

诵读的突破口是直觉性的,不需要太多的理性思维就可以敏锐识别语言的内涵和情味,正误和优劣。

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会体味到诗歌的妙处,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靠反复诵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何使学生“美读得其法”,教学可分三步进行:一是首先确定基调。

二是要分辨重音,掌握顿挫,读出节奏。

三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掌握方法,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王贤武老师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也很重视朗读,并作了很好的指导。

初读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四字句常是两个节拍,有一些动词需要重读,全词要读出这样的情感:上片高起然后低回,平稳过渡后慷慨豪放,应读得铿锵有力,读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下片遐想,长音袅袅,渐紧渐烈,追慕过后是惆怅,而最终归于平静、旷达,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播撒诗心——谈谈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些探索

播撒诗心——谈谈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些探索
视学习古诗词 的重要性 ,我 们应该充分 利用前人 留下 的语言宝库 , 以传 统文化为种 , 让诗意诗情 在学生 的心
田生根 、 发芽 。
意识地加入古诗 词的 内容 ; 晨会 、 队课讲 述有关 利用 班
古 代名人 的奇 闻逸事 ……小学 阶段 的孩子 ,有 明显 的 “ 向师性” 乐于模仿 老师 的语言行 为 , , 老师 的身体力行 很 大程度上能促 进孩子对古诗 词的兴趣 。
诗词艺术 长廊 。那些精美 绝伦 的作 品 ,以其洗 练的语 言、 真挚 的情感 、 富的想 象 、 湛 的艺 术为 我们展 现 丰 精 了广 阔的审美空 间。阅读这些作 品, 不仅能提升学生的 精神境界 , 丰富他们 的文化底 蕴 , 更能使 他们 的作 文变 得语言优美 , 意境幽深 。任何 一位语文 老师 , 都不会 忽
些 探索 , 也有了一些 自己的想法 。
营造沃土 , 激发兴趣—— 向阳花木易为春 播种诗心 , 易行难 。对 于小学 阶段 的孩子 , 其 知 尤


是我 们这样位于城郊 结合地 区 ,借 读生接 近一半 的学
校 中的孩 子 , 们对 古诗 词 的接 触很少 , 他 了解不 多 , 更 谈不 上兴趣 。学校在 校本课程 的开发 中准备 了一套古
新 的《 语文 课程标 准 》 出 :诵 读古代 诗词 , 意 指 “ 有 识地在积 累、 悟和运用美情趣 ” 。可见 , 标对古 诗词教学 的 目标重新作 了 新课 更 明确 的界定 。如今 ,对传统 文化 的探索研 究方兴 未
艾 。我们学校 于20 年也开始 了以“ 05 春风化 雨 , 润物无 声, 中华古诗文伴 我行 ” 主题 的校本课程 研究 。作 为 为 校本课程 的参 与者 ,我着重在 古诗词教学方 面进行 了

诗中“三味”别样浓

诗中“三味”别样浓

诗中“三味”别样浓作者:祝井霞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9年第09期[摘要]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古诗词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鉴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应引导学生品真味、享趣味、悟情味,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同时也提高他们的诗学素养和文化素质。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真味;趣味;情味[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7-0013-02古诗词教学有着独特的教学意义。

通过教师的引领,学生能够触摸到古诗词的温度,进而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如今的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以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为指向,围绕学生这一学习主體,借助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大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领其品真味、享趣味、悟情味,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诗学素养与文化素质。

古诗词短小精悍,内蕴丰厚,寥寥数语,却意味深长。

但光从字面上进行阅读,不分析其创作背景等是无法触摸到一首诗的“真味”的。

古诗词大多语句寻常,但却有着深厚意蕴。

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既要懂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又要能够引领学生拨开云雾,发现古诗词中的韵味,并通过对字句的准确解释,去了解古诗词的“真味”,积累古诗词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

如教学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初读这首词,给人的感觉是一幅其乐融融的田园农家生活图景,老夫妇恩爱,相敬如宾,两个大孩子勤劳,小儿子天真烂漫。

这是大多数教师对这首词的解读。

然而,也有教师从中发现了另一种解读,认为其中的“小儿无赖”是说明无所事事,这就与通常所讲的“小儿可爱”相背离。

究竟孰是孰非呢?这成了古诗词教学中的争论点。

从这首词表面的字义看,是一幅恬然的农家草屋下的幸福生活图景。

但是,不断追根溯源,有教师就发现了原本一遍遍解读的小儿“无赖”一词正是理解整首词义的关键点。

古诗词三步教学法品悟诗情画意-教育文档

古诗词三步教学法品悟诗情画意-教育文档

古诗词三步教学法品悟诗情画意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其精练的词汇应用和丰富深远的意境无不体现出中国语言文化的精髓。

由于古诗词本身的简练性和意境丰富等特征,语文新课标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积累、感悟和运用的几项基本要求,并希望借此来培养学生对于诗人思想感情的深入领悟,领略古诗文表达意蕴的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也希望藉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主观理解力,提升教学质量。

在此将本人古诗词的教学模式归结为:入诗境、品诗味、悟诗情三个方面,下面就对这三个方面的具体应用和有效性进行分析。

一.入诗境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

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

“知其人,方能解其言”。

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声声慢》,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闺中少妇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

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

李清照生于1084年,年轻时与赵明诚结为伉俪,情趣相投,感情甚笃,共立下“穷避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金石书画。

但1127年北宋灭亡,女词人与赵明诚避乱于江南。

不久,祸从天降,赵明诚因病而故,词人孤独一人,生活悲苦,再加之自己与丈夫所好之金石书画等又散佚殆尽,她愁肠百结。

后来她因战乱只身辗转流徙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十分凄苦,《声声慢》正作于此期间。

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吗?故于研赏古诗词之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一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了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和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大开方便之门。

古诗教学有“三味”

古诗教学有“三味”

古诗教学有“三味”【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占有重要的地位。

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其最大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音美、语美、意美。

在教学中,应加强诵读,让学生体味古诗音韵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品味古诗语言美,引导学生想象,赏味古诗意境美。

【关键词】古诗体味品味赏味古诗,以她那优美的韵律,精湛的语言,深远的意境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

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不同的学段对古诗提出了不同的教学目标。

教材中的这些古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引导小学生学好古诗,不仅可以让他们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我认为可以对古诗教学进行如下教学:一、加强诵读,体味古诗音韵美古诗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诵读起来琅琅上口,自然而然产生乐感,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因此,小学古诗教学训练的重点应放在诵读指导上。

朱熹的《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教学古诗时,应安排充裕的时间给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诗的节奏,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

在教古诗时要注意做到“五读”:一是范读,老师有表情地先读一遍,引发兴趣;二是领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体会节奏;三是悟读,老师启发学生领悟诗句节奏、停顿、轻重缓急等,并让学生做出标记;四是指名学生读,检查学生领会程度,纠正不正确读法;五是离开课本读,即背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程度。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恰当体现了古诗平仄押韵的特点,巧妙地将一、二、四句押韵,准确选用了“光、霜、乡”三个字做韵脚,读起来更富有形象美感,而且节奏性强,韵味浓浓,使学生在诵读中欣赏了形象美,又领略到音韵之美,感受到中华经典古诗的博大精深。

小学语文课堂“三味”教学-最新教育文档

小学语文课堂“三味”教学-最新教育文档

小学语文课堂“三味”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已还渐趋向于理性的回归。

课堂教学正“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味”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应有的体现。

实践表明,要想让语文课堂彰显出浓厚的语文味。

教者必须不折不扣地让学生在课堂中“读味”,“言味”“析味”。

一、坚持书声琅琅――“读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的内涵总能在不断地阅读中体现出来,而且通过广泛的阅读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只有坚持多读,做到书声琅琅,才能领略杜甫的“细雨鱼儿出。

微风燕子斜”变化的微妙;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感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情和“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田园的温馨。

反之,则难以深瓤理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句之中蕴含的哲理。

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树立“以读为本”和“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把朗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积极为学生创设充分朗读的机会。

从而能够深入地读出文本的昧,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具体朗读的形式有:范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小组读、自由读、开火车读等等。

具体的朗读方法可分为:默读、浏览读、从文本的不同角度读、联系上文读。

如此变换方法与形式进行朗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好地体味文本的思想,读出文本的“味”,实现“积累语言”和“促进人发展”的意义。

例:一位特级教师教学《两只鸟蛋》一文时,采用层层深入,逐步提高的方式,着力对诗歌的朗读进行指导:(1)初步范读,感知大意;(2)自由朗读,掌握字词;(3)分自然段指名读;(4)重点赏析品读;(5)加动作表演读;(6)背诵读。

如此朗读指导训练。

促进了学生的读中感悟与理解,学生读出了层次,读出了智慧,读出了诗歌的韵味,从而轻松自然地体会到了文章所蕴含的主旨――爱护鸟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强化语言训练――“言味”《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低年级古诗教学之“三味”

低年级古诗教学之“三味”

低年级古诗教学之“三味”作者:吴庆华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20年第01期低年级古诗的教学目标是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材中的古诗大多以描写景物为主,配上生动的插图展现古诗的意境,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学习古诗。

那么低年级的古诗怎样教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我认为应主要让学生获得“三味”。

一、吟读古诗,感知韵味低年级的古诗教学首先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

由于他们学习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积累的知识也不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摒弃过多的讲解。

课本中的插图都很精美,引导学生对图片上的内容进行观察,在形象的画面中直观地感受诗歌描写的场景,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能让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韵味。

如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教师先出示课文背景图,让学生欣赏庐山瀑布的壮美;然后出示题目,指导学生根据题目的意思断句,体会这五个字在朗读中的节奏与停顿;接着教师范读四句古诗,让学生模仿朗读,提醒学生停顿要自然,不能出现逐字顿读的现象。

学生有了初步印象以后,播放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韵味,享受古诗的声律美,得到美的熏陶,多次练读以后让读得比较好的学生来展示,激发起大家的阅读兴趣。

古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声律美,声律赋予古诗深刻的文化内涵。

古诗教学中还可以采取其他的朗读方式,如探究古诗朗读节奏进行互读,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表情朗读,以及表演读、比赛读等,可以說,吟诵是学生感知古诗韵味的最佳途径。

二、理解意思,体会诗味古诗的篇幅都不长,字字句句包含着诗人的心血,寄托着诗人的情感。

古诗语言精练,课标要求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教学古诗时,教师注重整体把握古诗的意思,鼓励学生循着诗歌所描绘的内容,大胆地发挥想象,勾勒出情境来体会诗味。

就拿教学《敕勒歌》这首诗来说吧,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轻轻诵读这首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想象诗中所描绘的草原景象:敕勒人站在草原上,感受着轻柔的风,欣赏着丰盛的水草,放牧着肥壮的牛羊,不由得唱起了歌儿,嘹亮的歌声回荡在草原上,飘得很远很远。

试论中国古典诗歌的三味

试论中国古典诗歌的三味

酒香·茶韵·禅趣Ξ———试论中国古典诗歌的“三味”蔡雪妹(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永安 366000)摘 要:中国古典诗歌以其无穷的魅力吸引着古今中外的诗歌爱好者们,古代的诗人们以他们丰富多样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广阔的诗歌艺术天地。

在品读诗歌过程中,我们发现酒、茶、禅与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酒、茶、禅中诗歌愈加焕发出独特的美。

本文试从酒、茶、禅三者的微妙关系来品评中国古典诗歌之美。

关键词:诗味;酒香;茶韵;禅趣;中国古典诗歌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21(2005)01-0079-04当我们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歌时,我们深为它的数量之大,内容之广,风格之多样,意境之迥异而赞叹不已;当我们屏气凝神品读诗书时,我们必为诗中的酒香和茶韵所浸染,更为其中的禅趣而驻足。

诗在酒杯中酿造,诗自茶壶中喷涌,诗更在禅趣中升华。

酒香———醉境出华章中华文化是一个很注重饮酒的文化。

相传禹时代就已发明了酒,酒的历史可谓悠久,而酒对诗歌的影响则相当深远。

《诗经》的“大雅”、“小雅”中就有酒的诗文记录了,而到了魏晋时期,曹植、阮籍、嵇康、陶渊明等都以饮酒、咏酒出名,此前曹操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抒发了人生喟叹。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是曹操作为枭雄形象的特写。

而“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的陶渊明则在酒香的弥漫中“采菊东篱下”。

在陶渊明一百四十二篇诗文中,涉及酒的诗文几乎占一半。

陶渊明自称“性嗜酒”(《五柳先生传》),天晴要喝酒,“今日天气佳,绿酒开芳颜”(《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天阴雨湿亦要喝酒,“试酌百篇远,重觞忽忘天”(《连雨独饮》)。

酒与陶渊明及其诗有着密切关系。

而诗至盛唐而极盛,诗与酒的关系更为密切。

在浩瀚的唐诗国度里,处处弥漫着、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酒香,单看与酒有关的诗的数量,我们不得不惊叹。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文中说:“我曾经就杜甫现存的诗和文一千四百多首作了一个初步统计,凡说到酒的共有三百多首,为百分之二十一强。

语文课的“三味”和“诗意”

语文课的“三味”和“诗意”

语文课的“三味”和“诗意”语文老师要讲究三“味”。

首先是教师自身的“味”。

有句俗语叫“出马三相”,是说唱京戏的一个亮相,行家就会作出准确评价,就能看出来味道的正与不正,一句道白,便会赢得满堂彩或倒彩,那是懂行的观众听出了味道的正与不正。

语文教师也是如此,也有个“出马三相”。

一是“说”。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相”,不仅要汢字准确,用语,语气充沛,更重要的是要有语文教师的味儿,出言吐语,说的是语文教师的行话,用的是语文教师的腔调,情由之出,理由之明,物由之现,法由之得,一开口便有浓浓的语文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

”二是“写”。

语文教师的字,虽不讲求要笔笔有来历,但横竖点撇提折勾必须皆依规范,章回结构必须合理大方,排列摆布必须得当顺眼。

语文教师不必都是文章的大家,但应该写得出来,拿得出手。

各种常见文体,应该写得像模像样。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内功,是体现在“语文”方面的专业功夫,是在听说读写方面有不同一般人的悟性并具有使这种悟性外化的能力。

其次是课堂氛围的“味”。

这里的氛围绝不是指学生发言积极与否的那种热闹或冷淡的气氛,而是指是否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特征,即是否具有浓郁的“文化”色彩,是否具有理想的审美效果。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靠什么?语文是主要的载体。

语文教学如果没有”文化“味,则是失败的课,当然,这是难以制定量化的目标,更不好控制和测试,却可以感受到。

另一方面,审美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功能和重要任务之一。

倘若撇开审美教育,把学生带到“知识”的荒滩去捡拾并不绚丽的砖块瓦砾,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背离。

语文教材中,最有价值的不是“知识”,而是“文化”因素和审美因素。

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形成浓郁的“文化”和审美氛围。

再次是处理教材的味。

看一个老师处理教材,有如看“解牛”。

水平之高下,技艺之精疏,动刀则现。

一是看他如何下手,如何选点,如何切入,是“以神遇”还是“以目视”;二是看他如何运刀,是东砍西剁,鸡零狗碎,还是“因其固然”游刃有余。

把握古典诗文特质强化教学“三味进阶”

把握古典诗文特质强化教学“三味进阶”

把握古典诗文特质强化教学“三味进阶”作者:蒋莉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21年第11期[摘要]古典诗文的教学重在提升学生诵读的兴趣、增加积累,强化体验和领悟。

内在的意境是古诗文文体的特点把握的核心,因此,教师要依循学生解读古诗文的一般规律,将感受意蕴、体悟文化作为教学的侧重点,进而提升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情趣,实现古诗文教学的“三味进阶”。

本文提出要基于学情定位,朗读中凸显古诗文的“文字味”;推动整合对比,体悟中凸显古诗文的“文化味”;借助多维活动,记诵中凸显古诗文的“情趣味”。

[关键词]古典诗文;三味进阶;学情定位;多维活动语文统编版教材作为学生母语学习的重要载体,编选了120多篇古典诗文,占据了课文总数的约30%。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古典诗文的教学重在提升学生诵读的兴趣、增加积累,强化体验和领悟。

内在的意境是古诗文文体特点把握的核心,因此,教师要依循学生解读古诗文的一般规律,将感受意蕴、体悟文化作为教学的侧重点,进而提升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情趣,实现古诗文教学的“三味进阶”。

一、基于学情定位,朗读中凸显古诗文的“文字味”古典诗文在语言表达和语法规范上,与当前的语言习惯有着较大的距离。

单凭教师的纯粹讲解,学生无法真正体悟其中所表达的意蕴,因此,借助多维形式的朗读,一方面历练朗读的节奏、语气、技巧;另一方面借机深入把握古诗文的内容,体悟其内在意蕴,从而读出古诗文独有的味道。

首先,教师引领学生“不求甚解”地朗读。

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古诗文确实具有一定障碍,但教师不能将教学停留在个别字眼的深挖细究上,而要根据汉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借助不求甚解的朗读方式,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在价值。

以统编版第一篇小古文《司马光》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依循学生内在的认知规律,设置朗读三步曲:第一步,朗读正确,充分关注三年级学生易错的读音,比如“庭”“迸”,并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借助注释,理解这些生字词的含义;第二步,朗读通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教学的“三味”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几千年的诗词文化积淀,诗词是中华文化遗产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那么,怎样更有效地让学生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营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成古诗词教学的最优化,笔者最近参加了咸宁市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在听完了参赛教师的讲课后,有了一些想法和感悟,并以这些课为例,做了一些探索。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反复吟诵古诗词,披文入情,感受诗词的内在情韵;要指导学生依托诗词意象,体会感受意象组合所构成的具体特定意义的意境;要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诗词艺术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味诗词的思想感情。

那么,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应着重体现“三味”:韵味、情味、意味。

一是读出韵味。

读是学生学习文本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方式。

诗歌的语言是没有琴弦的竖琴,中国古典诗歌在创作中更是有意识的把四声的变化运用其中,使得语言文字与节奏、韵律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吟咏诗歌是开启理解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墨子?公孟》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可见在接受方式上,诗在古代不是看的,而是吟咏或歌唱的。

诵读的突破口是直觉性的,不需要太多的理性思维就可以敏锐识别语言的内涵和情味,正误和优劣。

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会体味到诗歌的妙处,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靠反复诵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何使学生“美读得其法”,教学可分三步进行:一是首先确定基调。

二是要分辨重音,掌握顿挫,读出节奏。

三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掌握方法,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王贤武老师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也很重视朗读,并作了很好的指导。

初读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四字句常是两个节拍,有一些动词需要重读,全词要读出这样的情感:上片高起然后低回,平稳过渡后慷慨豪放,应读得铿锵有力,读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下片遐想,长音袅袅,渐紧渐烈,追慕过后是惆怅,而最终归于平静、旷达,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尤其是,他?学生表演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用表情和动作来读),这一读的设计可谓别具匠心,学生们争相表现,各有特色,只是当学生们还没有完全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时,还是无法表达出作者那种无奈、伤感而又豁达乐观的情怀的。

苏轼的这首词,在朗读上其实是很有音韵美的,在课堂教学上,应重点指导读,读透了就自然能读懂作者的情感。

这首词的朗读可以这样指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加着重号的表示重读,“~~”表示拖长音,“/”表示节奏停顿。

)朗读指导:1.读准字音:纶(guān)巾、樯橹(lǔ)、一尊(zūn)、还(huán)酹(lèi)。

2.感情基调:豪迈、激昂、空旷。

3.具体指导: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因为这三句气势磅礴,雄视古今,所以我们朗读时,要奇峰突起,语音浑厚,情感激昂。

“大”要重读,一锤定音,定下全文豪放的基调。

“千古风流人物”,要稍微重读,但是注意缓慢,把调子提上去。

②“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三句应读得抒情,平淡,缓慢。

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正因为这三句波澜壮阔、雄奇壮丽,要读出节奏感和霸气,语调就要慷慨激昂,情绪饱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几个形容词和动词重读。

④“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要降调,语调轻柔。

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几句是表现周瑜春风得意、潇洒从容、气定神闲的,要读出那种得意、轻快,“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读平和一点。

“雄姿英发”应加重感情,读出你崇拜英雄的感觉。

“谈笑间”尾音加重,加点神秘色彩,“灰飞烟灭”读得要快点,情感有一次上升。

强调对方的失败,来反衬周瑜指挥战争的游刃有余、胸有成竹。

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要读出词人心中的落寞伤感、惆怅失意以及空旷之感。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要读出词人的豪放旷达洒脱。

(二)邓萍元老师在教《声声慢》这首词时,对读的指导也是很不错的。

范读、齐读、个别读都有很好的效果,特别是让5个学生分别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同一个句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一读的环节设计,可见教者的匠心。

学生对李清照的愁苦都有表达,个性化的理解也很明显,重音和拖长音各有不同,如有学生这样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有学生这样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有学生这样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加着重号的表示重读,“~~”表示拖长音,“/”表示节奏停顿。

);重读音的不同,拖长音的不同,说明学生已经进入文本,加上自己的体验读出了不同的感触,这就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二、品出情味。

诗词抒写的内容和感情往往比较含蓄。

因此,我们必须透过诗词作品中的意象加以分析,让学生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对意象的理解,情感的把握,也还是要通过反复的读,才能领会的。

诗在古代不是看的,而是吟咏或歌唱的。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见”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会体味到诗歌的妙处。

古人曰:“立象以尽意”,象即客观的物象,它是为表现思想感情服务的。

而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被注入了作者的浓郁的情思,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意象。

丰富生动的意象经过诗人的妙笔,就会营造出种种令人心醉神迷意境。

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尤其是意境来挖掘和感悟诗歌的美。

(一)《声声慢》一词,意象多而精巧让人回味无穷。

1.“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所代表的是作者高尚的人格追求,是曾经相知相守的幸福生活,如今对于她,却像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手中的小火苗,固然温暖,却让她格外地感觉到现实的凄凉和孤独。

黄花因饱含着血泪而变得沉甸甸的。

纵使满地堆积,金黄灿烂,也只得由它去“憔悴损”,无人采摘,纵使摘得,也是“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2.“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作者一生悲喜沉浮,都有酒相伴,然而此时的情怀已非三杯两盏淡酒可以交代。

乍暖还寒时候,晚来风急,伤心过雁,满地黄花,梧桐秋雨,正点点滴滴,作者独自守着窗儿,铺天盖地的忧愁令她无处躲藏,杯中清酒也麻痹不了痛楚的神经。

3.“梧桐、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作者在寂静的黄昏,守着窗儿,听着北人听不惯的细雨点点滴滴。

梧桐而在黄昏,以增悲感,再加上这冰冷的,无休无止的雨声。

这次第,确非一个“愁”字了得。

4.“黄昏”:黄昏意象饱含落寞之情,在古典作品中频频出现。

在这里,作者流露出思乡怀家、年华流逝、追念亡人的悲凉意绪。

《声声慢》还包含其他一些意象:“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怎么说是旧时相识呢?李清照的《一剪梅》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写丈夫不在身边时的思念之情,据说是写在锦帕上送给即将远行的丈夫的。

雁逢秋而南下,李清照亦北人南来,正伤心时,却望见这“旧时相识”,又勾起阵阵愁绪。

(二)在《登高》一诗中,首联一开始就描绘了六种意象:风、天、猿、渚、沙、鸟。

构制出六幅图画,风之急写环境的凄冷,天的高对比出此时杜甫的孤零,清凉的水面预示寒冷的到来,白色的沙滩描画出单调的颜色,“一切景语皆情语”,用“急”修饰的“风”,用“高”修饰的“天”,用“清”修饰的“渚”,用“白”修饰的“沙”,这样的景色怎不叫人神伤啊!但悲景渲染得还不够,此时杜甫又在上下句写了两种动物,“猿”和“鸟”,“猿啸哀”不得不让我们想起北魏郦道元写作的《三峡》中的句子: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面对滔滔长江水,怎不令杜甫泪湿衣裳。

又见到在空中飞旋的归鸟,久藏在杜甫心中的思乡之情怎不会被勾起。

颔联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写了两种意象:落木、长江,构制出两幅图画。

“萧萧下”的应是落叶,但诗人为什么用“落木”呢?在这里,诗人有自比之意,自己多像一个干枯老朽的树干啊!一个垂垂老矣的长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而“无边”一词在突出自己面对年纪老迈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时的无奈之情。

而“滚滚来”的长江让杜甫想到了时间的流逝,“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看到长江水滚滚而去,杜甫内心在哀叹时间的流逝,“故乡,我的河南,我何时能够回到你的怀抱”,一种无法阻挡的愁情滚涌而来。

三、悟出意味。

诗词作品不仅抒情,还达意言志。

抽象的意和理性的志借助一定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诗词作品才会隽永有味。

因此,在赏析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通过艺术形象的分析来启发学生悟出诗中的意和志。

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

因此,诗歌教学必须从语言入手,只有从品味语言开始,我们才能切实感受到诗人的艺术匠心所在。

“诗眼”、“警策”是我们品读诗歌的关键。

“诗眼”即贯连全篇的字句,诗眼的安设如同“神光所聚”,往往一字点缀而使全诗灵化。

“警策”也称之为“秀句”,它是诗人思想感情高度浓缩的结晶,能充分显示作品的灵性。

在对古诗词的教学中,积极带领学生对诗词的意象,意境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细细的品味,对诗词中的“诗眼”、“警策”把握到位,就能把握诗词的精髓。

邓萍元老师在教《声声慢》时,紧紧抓住“寻”和“愁”两字,深入文本,通过对词人“寻”的背景、“寻”的内容、“寻”的过程、“寻”的结果的分析,来理解词人心中无限的“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K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愁人――睡不着;“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愁味――喝不好;“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愁思――思不绝;“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愁物――看不得;“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愁地――熬不过;“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愁声――听不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愁情――说不尽。

同时,对词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了反复吟咏和品味,尤其是对“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守”字的品味,“守”字能否换成“倚”或“靠”,为什么?学生的回答是很有意味的,有学生说,不能换,因为“守”字表示了守寡,更能体现出词人此时孤独无依、寂寞难耐的痛苦,虽说“守寡”之说有点直露,但可见学生真的进入了词人的内心,品出了愁味,悟出了愁情。

再就是对全词“警策”(中心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品析,很到位:即这情形,怎能用一个愁字写得尽呢!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