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的“三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教学的“三味”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几千年的诗词文化积淀,诗词是中华文化遗产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那么,怎样更有效地让学生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营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成古诗词教学的最优化,笔者最近参加了咸宁市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在听完了参赛教师的讲课后,有了一些想法和感悟,并以这些课为例,做了一些探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反复吟诵古诗词,披文入情,感受诗词的内在情韵;要指导学生依托诗词意象,体会感受意象组合所构成的具体特定意义的意境;要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诗词艺术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味诗词的思想感情。那么,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应着重体现“三味”:韵味、情味、意味。

一是读出韵味。读是学生学习文本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方式。诗歌的语言是没有琴弦的竖琴,中国古典诗歌在创作中更是有意识的把四声的变化运用其中,使得语言文字与节奏、韵律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吟咏诗歌是开启理解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墨子?公孟》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

舞诗三百。”可见在接受方式上,诗在古代不是看的,而是吟咏或歌唱的。诵读的突破口是直觉性的,不需要太多的理性思维就可以敏锐识别语言的内涵和情味,正误和优劣。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会体味到诗歌的妙处,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靠反复诵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何使学生“美读得其法”,教学可分三步进行:一是首先确定基调。二是要分辨重音,掌握顿挫,读出节奏。三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掌握方法,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王贤武老师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也很重视朗读,并作了很好的指导。初读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四字句常是两个节拍,有一些动词需要重读,全词要读出这样的情感:上片高起然后低回,平稳过渡后慷慨豪放,应读得铿锵有力,读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下片遐想,长音袅袅,渐紧渐烈,追慕过后是惆怅,而最终归于平静、旷达,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尤其是,他?学生表演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用表情和动作来读),这一读的设计可谓别具匠心,学生们争相表现,各有特色,只是当学生们还没有完全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时,还是无法表达出作者那种无奈、伤感而又

豁达乐观的情怀的。苏轼的这首词,在朗读上其实是很有音韵美的,在课堂教学上,应重点指导读,读透了就自然能读懂作者的情感。这首词的朗读可以这样指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加着重号的表示重读,“~~”表示拖长音,“/”表示节奏停顿。)朗读指导:1.读准字音:纶(guān)巾、樯橹(lǔ)、一尊(zūn)、还(huán)酹(lèi)。

2.感情基调:豪迈、激昂、空旷。

3.具体指导: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因为这三句气势磅礴,雄视古今,所以我们朗读时,要奇峰突起,语音浑厚,情感激昂。“大”要重读,一锤定音,定下全文豪放的基调。“千古风流人物”,要稍微重读,但是注意缓慢,把调子提上去。②“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三句应读得抒情,平淡,缓慢。

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正因为这三句波澜壮阔、雄奇壮丽,要读出节奏感和霸气,语调就要慷慨激昂,情绪饱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几个形容词和动词

重读。④“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要降调,语调轻柔。

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几句是表现周瑜春风得意、潇洒从容、气定神闲的,要读出那种得意、轻快,“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读平和一点。“雄姿英发”应加重感情,读出你崇拜英雄的感觉。“谈笑间”尾音加重,加点神秘色彩,“灰飞烟灭”读得要快点,情感有一次上升。强调对方的失败,来反衬周瑜指挥战争的游刃有余、胸有成竹。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要读出词人心中的落寞伤感、惆怅失意以及空旷之感。“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要读出词人的豪放旷达洒脱。

(二)邓萍元老师在教《声声慢》这首词时,对读的指导也是很不错的。范读、齐读、个别读都有很好的效果,特别是让5个学生分别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同一个句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一读的环节设计,可见教者的匠心。学生对李清照的愁苦都有表达,个性化的理解也很明显,重音和拖长音各有不同,如有学生这样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有学生这样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有学生这样读:“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加着重号的表示重读,“~~”表示拖长音,“/”表示节奏停顿。);重读音的不同,拖长音的不同,说明学生已经进入文本,加上自己的体验读出了不同的感触,这

就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二、品出情味。诗词抒写的内容和感情往往比较含蓄。因此,我们必须透过诗词作品中的意象加以分析,让学生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对意象的理解,情感的把握,也还是要通过反复的读,才能领会的。诗在古代不是看的,而是吟咏或歌唱的。“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见”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会体味到诗歌的妙处。

古人曰:“立象以尽意”,象即客观的物象,它是为表现思想感情服务的。而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被注入了作者的浓郁的情思,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意象。丰富生动的意象经过诗人的妙笔,就会营造出种种令人心醉神迷意境。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尤其是意境来挖掘和感悟诗歌的美。(一)《声声慢》一词,意象多而精巧让人回味无穷。

1.“黄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所代表的是作者高尚的人格追求,是曾经相知相守的幸福生活,如今对于她,却像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手中的小火苗,固然温暖,却让她格外地感觉到现实的凄凉和孤独。黄花因饱含着血泪而变得沉甸甸的。纵使满地堆积,金黄灿烂,也只得由它去“憔悴损”,无人采摘,纵使摘得,也是“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2.“酒”:“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作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