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行为主义地理学解析
行为地理
三、物象评价与行为
1.评价机制
物象评价是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受多方 面因素的影响。
2.评价内涵
物象评价事实上包含2 方面的过程: 一是评价-判断过程,反映人们对环境的 感知能力,是理性表现; 一是情感-偏好过程,反映人们对环境的 个性偏差,是感性表现。
3.物象评价与行为的关系
物象是人们行为的基础,人的行为 包括内在行为(即心理行为)和外在行 为(即集体的社会化行动),“事实是 神圣的,思想是自由的,行为是受约束 的”就充分体现了物象与行为的关系。
三、物象评价与行为
地理物象是行为的基础,对物象的认知、 评价必然影响人们的决策行为,如何来分析、 评价物象呢?与地理物象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是“意境地图”(mental map),又称心理 图谱。通过问卷、绘图等方法,让受试者 (即研究对象)将意境地图表达出来,然后 将其与“标准图”比较,就可以知道受试者 对物象的感知及其评价。
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
人类的日常行为主要有通勤、购物、 交际、闲暇等,它们的目的指向性不同, 其形成机制也不一样,遵循的基本规律却 具有相同的“距离衰减”特征。
1.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
通勤空间通常由3部分组成: 出发点——居住空间; 停留和活动点——工作或学习场所; 通道——联系出发点与停留点的空间。 瑞典学者哈格斯坦德(T. Hagerstrand)创立 了“时空棱柱体”模式,来分析通勤活动的时空结 构和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 一般地,通勤速度越大,活动空间越广阔;工 作场所受到的限制越多,活动空间越小。
⑵商业环境
商业环境是指商业空间的规模、类型、结 构基周围设施状况,它直接影响消费者购物的 满足感和舒适感,对形成“固定”和“经常” 的消费购物行为作用最为重要。
行为地理学概述
行为地理学六十年简述倪婷学科教学(地理)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不同类群(集团、阶层等)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行为类型和决策行为及其形成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心理因素)的科学。
是在行为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应用地理学新分支,广义上还包括感应地理学。
[1]一、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不同人们集团、阶层甚至阶级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行为、决策。
除了研究居民的行为外,特别注意规划决策人的行为判断的地理合理性程度。
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还研究企业经理阶层的区位选择行为。
此外还研究旅游行为与旅游区规划设计的关系,特殊环境下的人类行为等。
[2]行为地理学所研究的行为是指以环境映象为基础的人的内在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它包括感应一认知一映象一决策一行为5个主要方面。
目前,行为地理主要研究课题包括:环境感应、环境映象和意境地图、区位选择与决策、人类活动空间行为等。
[3]二、行为地理学的沿革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计量革命与行为革命之浪潮中的行为地理学,突破了以往以统计描述为主的机械实证主义,从个人行为角度理解地理空间及其形成,前后经历了70年代发展、80年代衰退与90年代后的复兴的历程。
[4-5]在人文地理学理论多元化趋势和不同思潮相互渗透的背景下,行为论研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6](一)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西方行为地理学的诞生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这一时期,传统的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由于过于绝对的公理化特征而暴露出与真实世界不符的缺点。
不仅如此,地理学固有的理论被认为是几何学和空间统计性质的空间形态法则,地理学长期以来未能形成一个深入理解空间结构形成原因的理论。
因此,西方地理学在这个时期经历了对学科发展的反思阶段,其焦点就是:地理学应以何种面貌出现、用何种方法更好地解释空间现象并探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地理环境决定论、芝加哥学派的声音逐渐微弱以及科学技术和经济急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的主体性又一次被普遍强调,并被标榜成人与环境关系中的主要方面,人文地理学的传统理论中假设所有个人的行为特征是相同的,所有个人对空间的理解也是相同的,所以行为结果仅取决于区位机会。
“行为地理学理论与应用”专辑序言
“行为地理学理论与应用”专辑序言目录一、内容概览 (2)二、行为地理学概述 (3)1. 行为地理学定义与发展历程 (4)1.1 定义与学科特点 (5)1.2 发展历程及现状 (6)2. 行为地理学理论基础 (8)2.1 空间行为理论 (9)2.2 人地关系理论 (10)2.3 行为决策理论 (12)三、行为地理学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13)1. 城市规划与空间布局 (15)1.1 城市规划中的行为地理学理论应用 (15)1.2 空间布局与行为互动关系研究 (16)2. 交通运输与物流领域应用 (17)2.1 交通运输行为分析 (18)2.2 物流运输中的行为地理学应用研究 (19)3.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应用 (20)3.1 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行为地理学理论应用 (22)3.2 旅游业发展中的行为地理学研究内容 (23)四、行为地理学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探讨 (24)1. 行为地理学研究方法概述 (26)1.1 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介绍 (27)1.2 研究方法选择与应用实例分析 (28)2. 行为地理学技术手段介绍 (29)一、内容概览作为《“行为地理学理论与应用”专辑序言》,本文旨在概述本专辑的核心内容与主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视角。
本专辑聚焦于行为地理学理论及其在多个领域的应用实践,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探讨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价值。
本专辑的内容涵盖了行为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应用领域以及最新研究进展。
我们将简要介绍行为地理学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理论基础,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的理论体系。
我们将重点阐述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式、空间行为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等,以展现行为地理学研究手段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在应用领域方面,本专辑将聚焦于城市规划、旅游行为、交通行为、环境行为等多个领域。
我们将通过实际案例,展示行为地理学理论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实践,以及所产生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第五章行为主义心理学ppt课件
• (2)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消退 • (3)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分化
• 反应势能是内驱力与习惯强度的递增函 数,以公式表示:sER=D×sHR
四、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 心理学
• (一)简介 • (二)理论体系
(一)简介(Skinner,1904-1990)
• 1938年《有机体的行为》 • 1953年出版《科学与人类行为》 • 1954年《学习的科学和教学艺术》 • 1958年《教学机》 • 1963年《五十年的行为主义》
2、赫尔的学习理论
• 两种不同的行为适应手段
• (1)用神经组织固定下来的感受器-效应 器联结 • (2)有机体去自动获得有适应作用的感受 器-效应器联结
• 学习或行为建立的基本条件
• 接近 • 强化
• 初级强化 • 次级强化
3、反应势能说
• 反应势能构成的两因素:
• 内驱力:引起有机体组织状态的刺激,是 有机体一切行为与反应的动力 • 习惯强度:感受器冲动与反应发生间的力 量
• (二)理论体系
(二)理论体系
• 1、基本立场 • 2、赫尔的学习理论 • 3、反应势能说
1、基本立场
• 心理学应该研究有机体的适应性行为 • 刺激痕迹(s) :作用于有机体的外在
刺激消失后,其作用不会马上停止,而 是持续一段时间。这时这种持续的作用 导致了运动神经冲动(r),而后又最终 导致了外在行为反应。 • 赫尔的公式S-s-r-R
• 孔德主张的实证主义原则是:一切科学知识都必须建 立在来自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的基础上
• (三)新实在论 • (四)实用主义
• 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把确定信念当作出发点,把采 取行为当作主要手段,把获得效果当作最高目的
第五章行为主义地理学
第五章行为主义地理学20世纪60年代,欧美人文地理学发生着显著变化,空间分析学派弱点逐渐在实践应用中暴露出来,在对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修正的过程中,行为主义学派开始逐步形成,成为欧美该时期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流派之一(林初升,1996)。
我国地理学者从80年代开始在地理学界引入欧美行为主义的理论研究成果,但对人文地理学界的影响不大,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研究。
一、行为主义地理学的渊源行为主义地理学派和人文主义地理学派构成了行为地理学的两大重要流派。
行为地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在本世纪20年代以后逐步提出,其渊源大部分源于包含大量以经验为依据的社会科学,特别是心理学和社会学。
20世纪20 年代,行为科学产生于美国,它利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来研究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行为的原因以及如何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并开始对地理现象进行人类行为的研究,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感应和行为概念引入到地理学,使地理学研究的人地关系触及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
行为主义地理学的先驱是怀特,其《人类对水灾的调节》开展了人们对环境灾害反应的的地理行为研究(White, G. F.,1945)。
接着,怀特及其助手通过对其它灾害反应的研究进展发展了行为主义。
沃尔波特所著的《空间关系中的决策》一书中,预示了行为地理学的发展被确定下来,沃尔波特的研究主要揭示了移民模式下的决策过程(Wolpert, J.,1964);戈利吉和布朗开展了空间和习惯行为模式的研究(Golledge, R. G. and Brown, L. A.,1967 );另外,考克斯开展了对影响决策制定的信息流的研究(Cox, K. R.,1969 ),凯茨对行为主义的研究进展作了综合分析;所有这些工作为行为主义地理学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行为地理学是在避免空间分析学派的机械性和将人地关系物化的基础上产生的(许学强、朱剑如,1988)。
空间分析学派的观点在20 世纪60年代中期,特别是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得到普遍接受,但在与之紧密相邻的北大西洋周边的许多国家的学术界却与之毫无联系,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以前人文地理流派的方法论和哲学基础的抵制。
第五章行为地理学ppt课件
• 苏尔: 行为地理与感应地理相关的研究问题
• 莱特: 地理物象与“未知区域”的相互关系
• 奥尔逊、哈维: 创始现代行为地理学
• 道温斯 : “行为的空Fra bibliotek”与“空间的感应”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狭义)进行推理,思考进一步了解事物的实质。 • 物象:指客观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
头脑中的形象,称心象。 • 行为:以外界物象的基础的思维产物,即对外界
的刺激反映的信息,进行知觉、变换、评价作出 的决策产生的行为。 • 决策:制约人类行为的决定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三、行为地理学的产生背景
• 20世纪60年代新崛起的计量地理学使 其准确性增强,预测性提高
• 人文地理学逐步转向心理学、行为科 学等来研究人类精神活动的奥秘,以 解释人的心理行为因素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及其人地之间的交流过程。
• 行为地理学是人文地理研究人类活动 的需要。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分析上图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果:
棱柱体规模的大小反映个人生活、工作环境的 状况,以及个人爱好、态度等多种限制因素。这 些限制因素可以分成3种类型:
《经济地理学》课后题答案
《经济地理学》课后复习思考题答案整理第一章绪论1 、概念题《货殖列传》: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中的一章,记述了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史志描述阶段。
《商业地理手册》:由1889 年格兰学者奇泽姆(G .G .Chisholm )出版,他先以商品种类为纲,介绍世界的生产与贸易,并以气候与地貌等因素解释这些生产分布的形成原因;之后,以国家为单位,详细描述生产地区分布,以及商业发展的前景,代表着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商业地理研究阶段。
规性分析:20 世纪前期的经济地理区位论研究,以规性分析为主要思维方式,这种研究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实证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的数量革命为经济地理研究带来了实证主义分析发,它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流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行为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行为学派在在经济地理研究上强调对区位决策者行为的分析。
认为同样的区位影响条件,不同的决策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决策结果。
结构主义分析:20 世纪60 年代末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哈维为代表的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
强调社会的实际需要,强调政治、社会力量在影响经济区位形成中的作用。
文化转向: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科学对文化研究兴趣地增加,地理学家开始重视制度和社会文化因素对经济空间现象的影响。
如:区域经济增长研究中对文化传统、关系、体制等因素的关注。
指导这些研究的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制度主义、经济社会学、女权理论等。
它们在经济地理学中的应用,被人概括为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转向”。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简述经济地理学中的文化(制度)转向。
3 、分析企业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变化。
行为地理学研究方法
2.社会网络决定着信息的流动 社会网络可分为三种类型:亲属的、 朋友的、职业的。
封闭型:偏重于亲属联系,朋友联系,活动范围相对狭窄
社会网络 开放型:偏重于职业联系,活动范围广
3.信息的扩散 接触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 散
• 迁徙 1.迁徙与空间的关系 距离偏移:近距离的迁徙比远距离的 迁徙更容易实现。 方向偏移:有距离相似的几个目的地 时,受经济、福利、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人们大多数会集中向某个目的地移居。
小城镇
最少可能 最有可能
可能
可能
最有可能
一般城市 最少可能
大城市
最少可能
可能
最有可能
• 商品流 互补性,可运输性,中介机会
第三部分:社会行为的空间表现-区 位 • 运输网络
1.运输网络的发展演变
A B C D E
运输网络扩展的一种模式
2.运输网络结构
A 线状最低连通
B 树枝状最低连通
C 网状最大连通
境地图决定行为选择:空间搜寻 可提供若干选择方案,需要在各个方 案中作出抉择。抉择的依据是意境地 图的质量评价。(例如:买房选址)
第二部分:社会行为的空间流
• 个人外出活动规律—人的流动 1.时间、空间和外出活动 钟点时间、感觉时间(不重复了) 时间安排与每日活动:时间安排(time budget)要满足生物的需要、社会的支配 和个人的满足三种共同活动范畴。生物生 命的必需活动时间是强制时间(obligatory time),社会活动支配的时间也是强制时间, 自由时间是用于个人选择的活动时间。
外出活动规律:“距离的衰 减”(distance decay)是指从 一个地点出发,随距离的增加, 活动量反而减少。
• 信息流 1.个人信息流 信息源:信息的来源,包括公共信息 和私人信息。 信息环境:某一地域内各种信息源的 总和。(例如:某电台的覆盖范围)
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中学地理学习策略
全 日制义务教育地 理课程标 准提 出要 “ 学会运用
地球 仪的基本技 能 ;掌握 阅读 和使 用地 图和地理 图表 的基本 技能 ; 步学会简单 的地 理观测 、 初 地理 调查 以及 运用其它方法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普通高中鹚 ” 理课 程标准也提 出要“ 学会独立 或合作进行地 理观测 、
应以正面表扬为主。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应使学生正确 的 反应得到教师的及时确认 ,从而获得对 自身学习情况 的 反馈 ,同时应让学生经常看到学 习成果 ,体验成功 的喜 悦 。在地理教学 中一定要设计多种问题或活动 , 从学生那 里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 从而调整教学过程。如讲完 内流河 与外流河 的概念后 ,可设计如下检测题 :分析下列河流 “
’ ’学 科 , 为主义学 习理论 尤 其是斯 金纳 的反 射理 行
论 和 强 化 理 论 对 于 激 发 学 生 地 理 学 习 兴 趣 、巩 固 地 理 学 习效果 、 得地 理基本 技能发 挥着非 常重要 的作 用 。 获
直 接 的 , 存在 观念 、 识 的中介 , 中最 具 影 响的是 不 意 其 斯 金纳 的反 射理论 和强化 理论 。
中哪 些河 流是 内流河 ?哪些 河流 是外 流 河 ?( . 里木 河 A塔
B 长江 c. . 嘉陵江 D. 江) 珠 让学生分析判断。 从学生的回答 中,教师便能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 了外流河 和内流河 的概念 。同时教师对学生 的反馈要及 时给予评价。 研究表 明, 中学生而言 , 对 所做习题 , 如果 当天知道
‘ 卜 ”— 一—卜 — ” — ”十 — 。 ‘ 卜
一十
“ —-”十 +
一 十
“— .十 .
行为地理学
应用地理学分支
01 简介
03 主要内容
目录
02 主要特征 04 发展历史
05 研究意义
07 量化方式
目录06 ຫໍສະໝຸດ 关研究行为地理学(Behavioral Geography)是指研究人类不同类群(集团、阶层等)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行为 类型和决策行为及其形成因素(包括地理因素、心理因素)的科学。是在行为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人 类学等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带有方法论性质的应用地理学新分支。
发展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地理学研究得到日益发展。赖特(ht)于1947年在 《地理学中的物象空间》一文 中提出了行为地理研究目的;古尔德(d)把“行为地理学对环境的识别和空间行为的研究”视为60年代六大方 法论进展之一;美国学者奥尔逊(G. Olsson)和哈维(D. Harrey)于1969年相继论述了行为地理学概念及理 论和应用问题;人文地理学家科克斯(K. Cox)和高里基(edge)撰写了系统阐述行为地理学的专著 《通论行 为地理学》;70年代道温斯(s)甚至提出“行为革命”的口号;80年代柯克斯和高里基在 《再论行为地理学的 一些问题》著作中指出人在空间中的行为受到个人本身和社会的约束,为行为地理学研究指明了发展的新趋 向。
简介
行为地理学是指应用地理学新分科,地理学与心理学间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的心理行为及其与环境之 间的关系,即人类行为的地理分布。内容包括环境心理,行为的环境系统,环境对心理行为的影响等。人们对环 境产生感应后,作出判断,对如何适应或改造环境拟定决策,予以实施,是研究行为地理学的目的。
主要特征
相关研究
行为地理学广义还包括感应地理学。人对自然和社会环境有一种感应过程,即人们对环境的地理物象、信息 的处理与知觉的判断等知觉过程;而人类的行为是对感应过程的反应结果,最后决定人类在特定地理环境中采取 一定类型的决策行为。虽然每一个人的行为可能带有不少主观成分,但对特定的集团或阶层而言,其行为的统计 效果却能反映一定的客观规律,可采取一定的方法进行研究。从地理学角度研究地理物象和人类行为始于20世纪 初,并汲取了产生于美国的行为科学中的合理因素。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索尔(r),他在《历史地理绪言》中 提出行为地理学与感应地理学相关研究的问题。30年代在西方生产布局(区位论)研究中就注意对行为因素的分 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行为与感应地理学日益发展。如赖特(ht)于1947年在《地理学中的物象空间》一文中 提出行为地理研究的目的。古尔德(d)认为60年代6个方法论进展之一为“行为地理学,对环境的识别和空间行 为的研究”。美国学者奥尔逊(G. Olsson)和哈维(D. Harvey)于1969年相继撰文,论述行为学地理学概念 及理论和应用问题。人文地理学家科克斯(K. Cox)和高里基(edge)所著《通论行为地理学》中也作了系统阐 述。70年代感应与行为地理学迅速发展,道温斯(s)甚至提出“行为革命”的口号。行为地理学对人的行为机 制也派生出“环境理解法”和“行为地理法”两个分支。80年代柯克斯和高里基出版《再论行为地理学的一些问 题》,指出人在空间中的行为受到个人本身和社会的约束,反映了行为地理学发展的新趋势。现今行为与感应地 理学在西方地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美、英、加拿大等国形成研究中心地区。研究主要内容为:居民的感应 与行为地理;企业经理阶层的区位行为;规划决策者的感应和行为;感应和行为地理研究与城市规划的关系;生 活在特殊环境下(灾害地区)人类的感应与行为。感应和行为地理学正致力于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中国行为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前沿
中国行为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前沿目录一、行为地理学概述 (2)1. 行为地理学的定义与起源 (3)2. 行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领域 (4)3. 行为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6)二、中国行为地理学理论研究现状 (7)1. 行为地理学的引进与发展 (8)2. 中国行为地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9)3. 行为地理学理论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11)三、中国行为地理学研究方法 (12)1. 定量研究方法 (13)2. 定性研究方法 (14)3. 混合方法研究 (16)四、行为地理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16)1. 行为与空间交互作用研究 (18)2. 人的行为决策机制与地理空间关系研究 (19)3. 全球化背景下的行为地理学研究 (21)五、行为地理学的方法与技术前沿研究 (22)1. GIS在行为地理学中的应用 (24)2. 大数据方法在行为地理学中的应用 (25)3. 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为地理学中的应用 (26)六、中国行为地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27)1. 行为地理学的跨学科融合发展趋势 (29)2. 行为地理学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前景 (30)3. 行为地理学研究的伦理挑战与对策建议 (32)七、案例分析与实践研究 (33)1. 城市游憩行为地理学研究案例 (35)2. 乡村居民行为地理学研究案例 (36)3. 重大事件对当地居民行为影响的研究案例 (37)一、行为地理学概述行为地理学作为地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便开始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
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在于探索人类行为的原因、机制和后果,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和改变地理环境。
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
它强调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以揭示人类行为的模式、决策过程和空间偏好。
通过构建理论框架和模型,行为地理学试图解释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预测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
地理 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汇总
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汇总第五章主要包含四个主要部分:地理学的历史发展,学科主要方法,地图制图规律以及其地理意义,地理研究的具体应用。
1. 地理学的历史发展:地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可以追溯到古老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从古代祖先古代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影响力来看,可以分析出地理学的发展历史。
其中,中国古代地理学是一门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受到泰勒、弗洛伊德和萨特等外国地理学家的影响,发展出新的理论和实践。
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种研究地球表面特征和人类变迁的深入学科。
2. 学科主要方法:地理学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调查法、制图法、空间统计分析法、要素着力点分析法和模式演绎法等。
其中,调查法是地理学最基本的方法,主要用于寻找某种地理现象的根源;制图法可以帮助学者通过观察和具体表述的方式,更好的理解特定的地理现象;空间统计分析法可以更加精确地描述某一地理现象占有的空间大小;要素着力点分析法可以让学者知道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特定地理现象;模式演绎法可以对特定的地理现象进行解释,并从不同的角度形成合理的模式,以便对其进行预判和研究。
3. 地图制图规律以及其地理意义:地图制图规律及其地理意义是地理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主要包括几何空间、图像表现和主题类型。
几何空间是指地图所表示的物理空间,比如地形高度、行政等级、山脉、湖泊、国界线等;图像表示是指地图上绘制的视觉或文字,描述了某个特定地点或者整个地区的地理特征;主题类型主要指地图覆盖的主题,一般有气候地形、行政区划、经济发展和人口构成等。
4. 地理研究的具体应用:地理研究的具体应用旨在为社会实践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通常有以下四个方面: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
例如: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等;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例如:市场统计机构的分析和研究,综合情报的统计分析;环境和污染研究:例如:臭氧层破坏研究,天气变化对社会的影响研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例如:地震、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展特征,预测和防护措施研究。
行为地理学
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非想象得那么简 时空间行为 单,个人对环境的认知偏好及经济
因素以外的社会文化制约等与人类
实例分享
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待深入的考 察。因此,研究开始从以前重视形式 与结构的描述向重视过程的描述和解
释转变。
我国
相比较而言,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 以来,城市研究相关学科(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开 始对居民日常活动行为空间问题进行了研究。
行为地理学 时空间行为 实例分享
时间地理学
哈格斯特朗提出的时间地理学并非 是以时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而 是运用时间地理学方法研究人地关
系的地理学。时间地理学研究各种 物质及社会环境中限制人的行为 的制约条件,以此来说明人的空间
行为,并且认为人的活动是由一定 时空间环境条件下的一系列连续并 且相关的事件所构成的。时间地理 学是研究各种制约条件下人的行为 的时空间特征的地理学。
1、城市居民通勤、购物、休闲等日常活动时空间 结构的实证 研究
2、基于城市居民的认知和意向视角的认知行为空 间及城市意象研究
3、从行为空间的微观视角去考察宏观城市空间结 构的变化
总体看来,我国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要么局限 于单一活动和出行行为,忽视了日常活动的多样性及相关 性;要么强调移动-活动行为的时空连续性,却缺乏与宏观空 间背景相互作用机制的探讨。
居民移动—活动行为与城市空间之间互动的研究新框架
行为地理学 时空间行为 实例分享
• 在交通研究领域,潘海啸提出了基于行为分析的规划策略,认为空间形态是社会活动变化的结 果,在城市发展中行为具有先导性作用,应当加强 规 划 设 计 与 政 策 组 合 的 行 为 分 析 。时 空棱柱、可达性分析等时空行为模型在交通规划研究中逐步出现。
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的科学顾朝林
2、人文地理学的性质
• 那么,什么是人文地理学呢?一言以蔽之, 它是一门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 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 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人文地理学 是地理学中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组 织以及人类利用自然环境的学科,其中的 “人文”二字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 和文化现象。
• 1980年代以来,西方人文地理学从哲学角度可以归结为实证主义、 人文主义及结构主义三大流派。当然,在这期间,还有在对空间分 析方法进行修正过程中产生的行为主义学派。 In the 1980s, positivistic geography, humanist geography and radical geography had become three distinct subject methods.
• 1990年代,受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新自由 主义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后现代主义地理学、 女性主义地理学和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地理学。
• 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尤其英语国家的地理学 学科框架,人文地理学事实上已经成为地理学 的主流学科。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 方面表现为其它人文社会科学对人文地理学的 强力渗透,另一方面也完成了人文地理学发展 的社会转向和文化转向。
• 1918-1939,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处在早期调查阶段
From 1918 to1939, the progress of human geography was in the period of early survey.
• 二战后,主要从1960年代起,人文地理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互动与接轨, 实现了从区域描述到诠释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及人与地点或地方关 系的转变。
• 20世纪60-70年代,地理学的数量革命涉及到 “社会经济”的诸多 主题,为后来的诸如人口、社会、城市、经济、工业和农业地理学 等一些专门人文地理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四下地理学思想史)第五章激进地理
3. 引入结构主义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结合
4. 将马克思主义与实在论相结合进行结构分析 建立在分离3个领域的基础上(巴斯卡尔,1978):经验领域只关 心经验,世界是感知的;现实领域既关心经验也关心事件,认为一 个事件(例如人类的某一项行为)可由个人(由行动者或由其它亲 身经历者)以不同方式进行解释;实在领域关心那些不可直接感知 的结构,但是它包含着导致事件发生及其经验感知的机制。
齐放的局面
多元化的同时也走向“温和”,原因如下:
马克思主义本身受其他批判理论的冲击 1980s的衰退与重构所营造的社会氛围大大不同于60s末和70s 认识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在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激进地理学走向了更加专业化和学术化的道路
1.2 名称的演变
最初被称为“激进派”,到1980s,因“新右派”、“撒切尔主义”、 “里根经济政策”(一方面坚持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另一方 面却又主张新保守主义的文化右翼纲领政策)也被称为“激进派”,因 此使用者减少
2. 采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分析并改造唯物辩证法 哈维(1973)分析其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过程,例如:
在思考收益分配时,一开始按“自由主义的方案”进行,着眼于收益分配的 机制来分析社会的不平等问题,着重机制中可达性和区位的作用;
此后逐渐接受“社会主义方案”,承认收益本身的定义是由生产规定的,认 为“生产和分配之间、效率和社会公平之间区分的否定,是所有这种二重性 的普遍否定的一部分”
4. 阶级冲突(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是经济进程的中心问题; 5. 上部结构对经济进程的体现反映了受经济进程和先前认识约束的个体行为
——个体既受约束又是能动的,但不是被决定的; 6. 用以实证主义考察为基础的规划方法来维持上部结构现状的任何努力,只
行为地理学
一、含义
现处阶段 二、我国行为地理学 应用领域的扩大 发展现状 数据采集手段的更新 分析方法的增加 三、我国大城市居民购物 性别 消费行为的影响 年龄 因素(强调居民属性) 收入 受教育水平 职业 家庭生命周期 四、行为地理学在旅游中的应用
模式3:基营式旅游:旅游者在访问主要目的
地的同时也选择访问其他几个目的地,但往往 以主体目的地作为大本营; 模式4:环型旅游:旅游者在既定的目标区域 内环旅游好几个目的地,相当于游览线路空间; 模式5:链式旅游:旅游者以客源地为中心进 行的链式游览。 2.指导旅行社产品的改进 周尚意, 李淑方, 张江雪.行为地理与城市旅游 线路设计——以苏州一日游线路设计为例.[J]. 旅游学刊.
类商品出行距离近,日常用品类商品出行距 离远。主要由于退休或无业居民对价格敏感 度高,他们倾向于价格灵活的传统菜市场; 他们不必工作对服饰的要求较低,更倾向于 选择等级稍低的购物中心。 白领和蓝领购买蔬菜食品类商品出行距离较 远,这是因为他们的可自由支配时间的限制 较多;对于服装类商品,白领与蓝领的出行 距离相似,比退休或无业者要远,因为他们 需要通过服装表现其身份、地位及职业特征。
中高收入和高收入居民的购物行为空间收缩
明显,不同类型的商品购物出行空间距离差 异小。 对于购买蔬菜商品,他们对于价格敏感度较 低,加之工作较繁忙,传统蔬菜市场开放时 间受限,中高收入和高收入居民更多的去较 远的品种齐全的超市购买。 对于大型家电类商品,高收入的居民出行距 离近,除了他们对于价格敏感度较低之外, 也体现了城市的居住分异规律,经济状况好 的居民能够选择居住在市中心的高等级商业 住宅区。
作者通过建立TRDI (Tour Route Diversification Index ),分析不同职业、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的 旅游者对TRDI的影响,得出旅游者行为差异对于旅 游线路的设计与改进的指导,即: (1)强调旅游线路的普适性与个性化结合; (2)寻求线路的多样化与高收益结合; (3)注重旅游者的最小旅游时间比与最大信息收集 量的结合。 此外,旅游行为还集中于性别差异的研究以及不 同类型景区、不同地域的旅游者行为研究等方面。 谢晖,保继刚.旅游行为中的性别差异研究.[J].旅游学 刊. 陆林.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兼论黄山与 美国黄石公园之比较. [J].地理学报.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探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探讨作者:王雨时来源:《读写算》2018年第01期摘要运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为理论、桑代克试误、联结说、斯金纳操作性行为进行强化理论指导地理学习是高中地理学习中的主要手段。
本文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理论学说对高中地理学习的应用探讨进行深入阐述,并且在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实际的学习方式,以供我们日后的高中地理学习。
关键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高中地理;应用探讨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1-0211-01在研究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学习现象问题,在发现的问题中解释学习的理论与学习规律。
这不仅可以促进学习方式中诸多方法的革新,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质量。
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高中地理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程,属于文科中的理科。
所以我很多同学对于地理都学习的不透彻,因此本文结合了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为提高我们高中生的地理成绩做出相应的判断。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伦学说对高中地理学习的指导意义学习是由经验或者实践而引起的并经过后天习得的一种反复的活动。
任何水平的学习都将会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不仅有外显行为的变化,也有潜在的个体内部经验的改组和重建,而且这些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者把环境看做刺激,把伴随而来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
所以,在现阶段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强调的就是外部环境对人学习所起到的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经常这样认为学习过程就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相互联系从而获得新的经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主要有包括几中不同的形式:第一种是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第二种是桑代克的试误-联结说,带三种是斯金纳操作性行为强化理论。
接下来我们就对这三种理论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二、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对高中地理学习的指导意义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这个人最早提出了经典条件的利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地理教学
3: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东北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的形成原因。
1、准备律 : 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 者有准备而且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无活动就会 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其活动也会感到烦恼。 2、练习律 : 是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 应之间的联结,反应受到的练习和使用的越多,就会变得 越来越强,反之则越来越弱。 3、效果律 : 是指如果一个动作跟随以情境中一个满意的 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就将会增加; 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 性就会减少。
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菲 20121258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 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
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 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 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预习回答问题:
什么是大气环流? 大气运动的动力来自于哪里?
假设条件:
1:不考虑地转偏向力
2:大气是在均匀的
地球表面上运动
图为理想状态下的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1 :画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模式图。 2:描述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别是怎么形成的。
行为主义地理学论文
行为主义地理学的发展摘要:近年在中国人文地理学人本主义转向的背景下, 中国的行为主义地理学逐步复兴,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也成为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GIS 科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对象,对现在热点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并且越来越关注实践方面的应用。
20世纪90 年代以来, 行为空间、认知空间等非实体空间正在成为我国城市空间研究的新视角, 城市居民各种行为的空间特征、空间行为的决策过程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研究行为地理学在人文地理各分支学科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行为主义地理学发展阶段空间行为决策分析意义1、研究目的随着中国人文地理学人文主义地理的发展,国内外学者越来越注重人本主义,注重人的感受,研究更加广泛,有诸如城市空间质量,城市空间社会公平等问题的探讨,这就涉及到在特定空间范围内人与环境的问题,带动了中国行为主义地理学的发展。
近年来城市改造,城中村改造等问题成为热点话题,在居住空间,城市空间等方面的人的行为研究也促使中国行为地理学的研究明显增多,并主要集中在居住空间,消费行为,城市空间重构等方面。
但国内对行为主义地理学的研究的文章还不够多,所以本文旨在对行为主义地理学的内涵,诞生及发展阶段,主演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论,回顾与展望等方面的介绍,希望能对其他从事行为主义地理学研究的学者有一些参考作用。
2、行为主义地理学的内涵行为主义地理学, 有时称知觉(感应) 行为地理学, 也有时称为知觉地理学和行为地理学。
严格说来,它们是有区别的, 广义的行为地理学应当包含知觉(感应) 地理学和狭义的行为地理学。
[1]知觉(感应) 地理学, 人们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 对其周围环境都有一个知觉、理解和评价等认识过程的反应。
研究人们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这一反应的特性、形成发展规律的科学就称为知觉地理学。
[2]知觉地理学只研究人的环境知觉。
环境知觉是指人们对环境外观的感觉在大脑反应下产生的对环境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评价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行为主义地理学20世纪60年代,欧美人文地理学发生着显著变化,空间分析学派弱点逐渐在实践应用中暴露出来,在对空间分析方法进行修正的过程中,行为主义学派开始逐步形成,成为欧美该时期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流派之一(林初升,1996)。
我国地理学者从80年代开始在地理学界引入欧美行为主义的理论研究成果,但对人文地理学界的影响不大,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研究。
一、行为主义地理学的渊源行为主义地理学派和人文主义地理学派构成了行为地理学的两大重要流派。
行为地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在本世纪20年代以后逐步提出,其渊源大部分源于包含大量以经验为依据的社会科学,特别是心理学和社会学。
20世纪20 年代,行为科学产生于美国,它利用社会学、心理学等来研究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行为的原因以及如何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并开始对地理现象进行人类行为的研究,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感应和行为概念引入到地理学,使地理学研究的人地关系触及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
行为主义地理学的先驱是怀特,其《人类对水灾的调节》开展了人们对环境灾害反应的的地理行为研究(White, G. F.,1945)。
接着,怀特及其助手通过对其它灾害反应的研究进展发展了行为主义。
沃尔波特所著的《空间关系中的决策》一书中,预示了行为地理学的发展被确定下来,沃尔波特的研究主要揭示了移民模式下的决策过程(Wolpert, J.,1964);戈利吉和布朗开展了空间和习惯行为模式的研究(Golledge, R. G. and Brown, L. A.,1967 );另外,考克斯开展了对影响决策制定的信息流的研究(Cox, K. R.,1969 ),凯茨对行为主义的研究进展作了综合分析;所有这些工作为行为主义地理学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行为地理学是在避免空间分析学派的机械性和将人地关系物化的基础上产生的(许学强、朱剑如,1988)。
空间分析学派的观点在20 世纪60年代中期,特别是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得到普遍接受,但在与之紧密相邻的北大西洋周边的许多国家的学术界却与之毫无联系,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以前人文地理流派的方法论和哲学基础的抵制。
空间分析学派追求对空间组织模式的描述和追求距离对人类行为影响的结果的解释,过分偏重客观和数量化,操作中的技术要求较高,其系统的方法引起的注意较少。
几乎是在同一时代,空间分析学派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受到了攻击,反对者认为实证主义方法论不仅割裂了“新”和“老”的人文地理学的内在联系,而且还在空间分析中对各种各样模式理解的失败,这些攻击者部分来源于没有接受和从事实证主义空间分析的研究者,另一部分来源于对该学派成就不满,期待寻找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者,该两派之间的争论将人文地理学引向了不同流派,最初对空间分析学派的方法和理论进行修正与批判,但没有形成新的方法论和哲学基础的那一派走向了行为主义地理学(Johnston,R.J.,1991 )。
行为主义地理学早期是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即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必须剔除掉一切外在的、虚假的成分,使事物呈现其固有的本性。
反映到地理研究上,就是从正面探索人地关系中人的主观能动性问题,即人的行为是非理性的,行为选择并不一定是最合理的,但应是最满意的,个人的心理价值和感应都是可以影响空间形式的,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行为学派对空间分析作了有益的补充和批判。
但是,行为主义的观点往往还是忽略了社会现实的限制,显得过于理想化。
研究者仍然保持客观的立场,并动用了大量统计分析的手段寻找非理性中有规律性的东西(许学强、朱剑如,1988)。
行为主义的产生在于其对实证主义的空间分析学派的批判和继承,在方法论上并没有根本性的变革。
实证主义阵营觉醒的主要背景在于他们逐渐认识到其建立的模式经过验正后并没有对现实进行很好的描述,致使面向发展地理学理论的进展相当缓慢。
比如,就中心地理论来说,通过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分析,考虑人们的行为选择,进行推理来建立公理体系,但这种推理只是在反映居住聚落外部形态上有价值,而在如何理解社会的空间组织上却苍白无力。
空间分析学派过分强调对世界的形态描述和环境推理,只是说明了世界看起来象什么或应当看起来象什么,并没有理解人们行为的原因以及如何构建其空间组织(Johnston,R.J.,1991 )。
布鲁克菲尔德指出,人文地理学考虑的东西不仅仅是实证主义者工作的基本目标——归纳和理论的建立,更重要的是达到目标的过程。
批评主要集中在空间分析学派建立的那些模式上,以及他们以精确信息为基础和行为较为经济合理基础上建立的公理体系。
批判者认为需要建立更好的模式,应比以前的研究更重于推理,模式的建立更多是在对行为进行调查推理的基础上,而不是以行为的假设为依据,同时需要提供更加广泛适用的模式。
行为学方法在地理学中的引入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现实性。
针对空间分析学派的不足,在地理学研究中引入环境心理学、人类学和组织行为理论来构建模式。
人们或社团在对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认识上的差别,导致了宏观研究转向了微观(个人或社团行为)研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过程上,而不是形式上(顾朝林,1997 )。
考克斯和戈利吉认为行为主义地理学的目标是基于“经济人”的基础之上,注重理解空间上的行为是什么,为什么产生这样的行为,而不仅仅在于在空间上建立什么样的模式,他们认为个体应该是积极的决策制定者,而不是消极不变的反应者(Cox, K. R. and Golledge, R. D.,1981 )。
行为主义地理学在形成过程中,在理论建构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上进行多学科交叉集成研究,提高了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和行为结果的正确性。
行为主义学派和空间分析学派的一个重要不同在于它强调对行为的过程性研究远胜于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结构解释和形态描述(Johnston,R.J.,1991 )。
行为地理学代表一种新的人地关系的思想观念和人文地理的研究方法,在实践中引入了大量的认知和行为理论,于本世纪60年代在欧美逐渐兴起。
行为地理学在其产生过程中,由于所持方法论的不同,强调从具体出发来研究人类行为,以人为中心的那一派发展成为人文主义学派,而强调从抽象出发来研究人类的空间行为则发展成为行为主义学派(张文奎,1993)。
二、行为主义地理学的发展阶段行为主义地理学发展到目前为止主要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其一般理论研究有所淡化,而对行为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在逐步增长。
(一)第一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为行为主义地理学的产生到其成熟时期,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
20世纪60年代,一些学者对空间科学方法不断进行修正,行为主义学派开始逐步形成。
考克斯和戈利吉在1981年出版的《地理学的行为问题(Behavioural problems in geogrophy revisited)》一书最终标志其走向成熟(Cox, K. R. and Golledge, R. D.,1981 )。
这一时期,行为主义学派主要对人类空间活动和现象进行解释,其主要研究课题是关于资源管理、环境感知、决策制定和空间扩散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抽象的行为过程的研究,使行为主义地理学逐渐走向成熟。
(二)第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为行为主义地理学的发展时期,从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
在该时期,行为主义地理学在理论研究上并没有重大突破,许多理论注重阐述和解释空间行为和行为所在的空间中的人与环境的动态关系,同时,在对个人行为和微观结构等问题的研究上提出了一些较为棘手的问题(Densham, P.,1991 )。
戈利吉及其同事对行为主义地理学的应用研究的进展提供了杰出的综述资料,其他学者相继探讨了行为主义地理学与环境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和城市生态学、灾害研究、规划研究等之间的关系。
沃姆斯利的《城市生活》一书是将环境研究感知研究与城市研究有力结合在一起的最有意义的研究著作。
近年来,北美感知和行为地理学主要集中在四个主题进行研究:(1)空间认知和人类行为;(2)人与环境关系的生态研究;(3)景观感知和经验研究;(4)包括多样的社会和文化群体在空间中的比较研究(Aitken, S. C., Cutter, S. L., Foote, K. E. and Sell, J. L., 1989 )。
目前,感知和行为理论在一些实践领域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包括景观建筑和城市设计、环境保护和管理、可持续发展和资源规划、区域分析和预测、交通规划和制图等(Aitken, S. C. and Gerard Rushton,1993 )。
行为主义地理学研究并没有引起脱离空间科学模式的革命,反过来却成了它的附庸(Johnston, R. J.,1991)。
行为主义地理学研究的问题之一是要对其所研究的行为得出有效的结论就必须对大量个体的决策和大量样本的测量作研究分析,但资料的有限性又制约了只能对整体行为结果的少部分或有限部分作研究,因此,使用行为序列法只能在牵涉决策者较少的人文地理学分支研究中才能取得一定的成功(林初升,1996 )。
行为主义地理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等学派对行为主义的批评主要是不满意它的方法论,认为行为主义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不够彻底(Anderson,J.,1973 )。
行为主义学派的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没有脱离历来的空间科学的范畴,并没有进行方法论和哲学基础的根本革新。
行为主义的行为学方法过分重视个人的行为而不是团体的行为,因此,原有的对认识与环境过分简单化的观点很快成为攻击的目标。
新韦伯主义学派和新马克思主义学派都批评它过分重视个人的选择,过分强调“社会结构的影响”上。
这些批评启发了行为主义学者重新思考,加强了革新扩散、居民流等方面的行为假定,个人行为与广泛的社会约束模型间的联系也得到重视,并逐步衍生出人文主义的方法(顾朝林,1997 )。
思里福特认为,对行为主义的批评主要来源于:个体决策者并不比对刺激进行自动反映的决策好多少,它忽视了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的重要性,而单方面强调个体行为的调查。
然而,行为主义地理学的研究也提供了一个较为有用的方法论,使人文地理学者能从广泛的地理单元中选出有效的单元来进行研究(Thrift, N. J.,1981 )。
目前,从事行为主义理论研究的学者在减少,而且有越来越脱离地理学的趋势,较少有人从事行为主义的方法论研究。
行为主义对实证主义的强调远胜于常规调查,同空间分析学派的传统仍保持很强的联系,强调把人作为刺激的反映者来研究,而人文主义者则把人当作是在与周围环境不断相互作用而且其自身在不断变化的个体来研究,两者研究方法完全是对立的。
人文主义者认为行为主义和空间科学对整体现象,如对贸易流的研究方法是有效的,行为主义者认为他们的方法论与情感和景观的研究是不相干的,人文主义与行为主义存在较少的共同点,而且在不断竞争人文地理学的哲学基础地位(Johnston,R.J.,1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