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 理解美国伪事件的指南-张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伪事件的分类2 四 伪事件的分类
• 其次为过程介入型。
• 这里强调的是客观事件已经发生,传媒在其继续发 展的过程之中,采取介入、挖掘、推动等行为,导 致事件不再是原来的客观事件,而改头换面成另一 种意义上的“事件”,其发展轨迹与方向随之改变。
• 如“杨丽娟追星事件”。在被传媒曝光之前,杨丽娟疯狂追星 的故事只是客观发生的社会事件;随后,传媒把这一事件当作 由头,按照预期目的采取介入、操纵、推动等实际行动使之逐 渐演化成伪事件。传媒的作用己不仅仅是单纯地报道,而是扮 演新闻工作者与事件参与者兼具的角色,通过与杨家的接触和 交往来推动事件的进展,并影响事件的发展方向。
• 李普曼(Lippmann,W.)在《舆论学》中提到:“人对于环 舆论学》中提到: 人对于环 境的适应是通过虚构的媒介来进行的” 境的适应是通过虚构的媒介来进行的”,我们对环境 的认识是间接性的, 的认识是间接性的,媒介实际上为公众建构了一个由 假事实”组成的“假环境” “假事实”组成的“假环境”(pseudo environment) 。 • 伯格(Berger,P.L) 、拉克曼(Luckmann,T)在《社会实体 的建构》 提出的“真实的社会建构”理论, 的建构》中提出的“真实的社会建构”理论,认为个 人的主观真实主要来自媒介建构的符号真实与社会情 境。
伪事件的特征4 五 伪事件的特征
• 3 背后的利益源于其与有关事实 间的关系模糊不清
• 因为它是刻意制造出来的,本来并无这一事实 的存在;但是,制造出来以后,它又变成了一项 事实,有实体的存在,而非虚幻
伪事件的分类1 四 伪事件的分类
(一)基本分类 • 首先是源头产生型。
• 在这一类媒介事件中,传媒在客观事件出现之前就 实施了带有明确目的性的行为,对隐性事实进行策 划、安排等,从而导致“事件”的发生。
• 如美国新闻史上的“奇技记者”事件 :1889年,《纽约世界报》 策划、安排该报女记者布莱仿照名著《八十天环游地球》用72 成功环球一周,引起巨大轰动。 • 如97年凤凰卫视《飞跃黄河》到现今的各类选秀节目和年度人 物评选活动等。
伪事件的分类3 四 伪事件的分类
(二)按性质分类
• 首先,对于那些传媒动机善意并遵循了相应的新闻 报道规律和工作准则的媒介事件,我们称之为正面 性伪事件。
• 如一些反腐揭黑事件、舆论监督事件、社会公益事件等。
• 其次,那些传媒动机恶意并违背了基本的新闻报道 规律和工作准则的媒介事件,则可称之为负面性伪 事件。
• 源自于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 J·布尔斯廷的The Image: A 源自于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J 布尔斯廷的 丹尼尔 guide to pseudo-event in America 。布尔斯廷认为 伪事件”具有“不真不假”的特点, “伪事件”具有“不真不假”的特点,用以表述的语言是 “超越真伪”的,它们往往比真事件更加吸引人。 超越真伪” 它们往往比真事件更加吸引人。 • 韦尔伯 施拉姆(Wilbur Schramm)在《大众传播媒介与 韦尔伯·施拉姆( Schramm) 施拉姆 社会发展》 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社会发展》中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伪事件是 有意安排的事件,意在引起人们的注意,具有虚伪性。 有意安排的事件,意在引起人们的注意,具有虚伪性。
的媒介事件,都经过人为的安排,专供媒体报道之用。 的媒介事件,都经过人为的安排,专供媒体报道之用。
• 韦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对这一 韦尔伯·施拉姆( Schramm) 现象使用过“媒介事件”的概念来表述。 现象使用过“媒介事件”的概念来表述。他 认为媒介事件是“ 认为媒介事件是“主要是制造出来供传媒作 报道的事件” 施拉姆所说的媒介事件, 报道的事件”。施拉姆所说的媒介事件,实 质上就是布尔斯廷提出的伪事件。 质上就是布尔斯廷提出的伪事件。
伪事件(媒介事件)的内涵4 三 伪事件(媒介事件)的内涵
• 范式二:真实事件→媒介化(编码:聚焦、放大、 范式二:真实事件→媒介化(编码:聚焦、放大、
删减、扭曲)→媒介事件。 删减、扭曲)→媒介事件。 )→媒介事件
• 这一理论范式主要是解释真实事件的媒介再现问题,以反映论为 这一理论范式主要是解释真实事件的媒介再现问题, 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
• 1997年4月14日,台湾著名女影星和主持人白冰冰的独 生女、年仅17岁的高中女生白晓燕遭绑匪绑架,绑匪 提出500万美元的天价要求。由于该案涉及知名艺人, 又有创台湾纪录的巨额赎金,于是各传媒闻风而动, 直接介入案件发展,使劲浑身解数,无所不用其极, 互相之间拼命竞争“独家新闻”,并最终导致白晓燕 遭绑匪撕票的惨剧。
伪事件的特征3 五 伪事件的特征
• 2.主要目的是希望被广泛报道
• 2006年1月23日,沈阳《华商晨报》发表报道《贫困 父亲为给女儿看病向国内六大富豪写信求助》,报道 了贫困农民刘福成为了自己11个月大的女儿治疗先天 性心脏病而向6位中国富豪求助的事件。
• 策划一件备受瞩目的“伪事件”可以在短时 间内制造巨额的发行量,迅速增强本媒体的 影响力。
伪事件的特征1 五 伪事件的特征
伪事件与突发新闻事件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
• • • • • • 肯尼迪遇刺是新闻事件,肯尼迪的葬礼是伪事件; 长江洪水是突发事件,军民抗洪报道则是伪事件; 三峡工程建设是新闻事件,大坝合龙则是伪事件; 神舟7号发射是新闻,庆功会则是伪事件; 一般的登山运动是新闻报道,珠峰探险直播则是伪事件; 奥运会的申办过程是新闻,奥运会开幕式是伪事件。
伪事件(媒介事件)的内涵3 三 伪事件(媒介事件)的内涵
• 法国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消 法国社会学家让 波德里亚 Baudrillard) 费社会》中将广告看作消费社会中的人为( 事件。 费社会》中将广告看作消费社会中的人为(伪)事件。 记者和广告商都是神奇的操纵者:他们导演、 “记者和广告商都是神奇的操纵者:他们导演、虚构 物品或事件。 物品或事件。” • 约翰 菲斯克(John Fiske)将其界定为媒介化的事件,是 约翰·菲斯克 将其界定为媒介化的事件, 一种超现实与幻像。 一种超现实与幻像。媒介事件都有其原生的真实事件 触因,关键是这些事件在媒介化之后, 触因,关键是这些事件在媒介化之后,其文化意义已 经超越了原生态事件。 经超越了原生态事件。 • 传播学者丹尼尔·戴扬(Daniel Dayan)和伊莱休 卡茨 传播学者丹尼尔 戴扬 Dayan) 伊莱休·卡茨 丹尼尔 媒介事件》中认为其是“ Katz) (Elihu Katz)的《媒介事件》中认为其是“经过提前 策划、宣布和广告宣传的” 观众被“邀请” 策划、宣布和广告宣传的”,观众被“邀请”来参与 一种“仪式”、一种文化表演。 一种“仪式” 一种文化表演。
• 在1995年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Hale Waihona Puke Baidu索者》的 结尾,他这样写道:“身处两个永恒——逝去的往昔
和未知的将来——之间,我们从未停止追寻自己所处的位 置和方向感。”这句话也是他的一生的最好写照。
二 本书概况
• 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 in America于1962年首次出版,这本书通过几个例子 如举办新闻发布会和总统辩论首次提出了伪事件概 念。作者声称,美国人生活在一个诡计的年代,即 幻想和捏造已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并说公共生活 中充满了伪事件,美国人的理想正被表象取代。
• 布尔斯廷提出的伪事件在公共关系领域一直 布尔斯廷提出的伪事件在公共关系领域一直 被大量实践着,也被称为“制造新闻” 被大量实践着,也被称为“制造新闻”(公 新闻策划), 关界又称为新闻策划),即非自发的、 关界又称为新闻策划),即非自发的、人为 安排的或人造的“新闻” 安排的或人造的“新闻”。
• 比如,记者招待会、公关活动、揭幕剪彩等,都属此类。这样 比如,记者招待会、公关活动、揭幕剪彩等,都属此类。
伪事件(媒介事件) 三 伪事件(媒介事件)的内涵 2
• 两种解释范式 • 范式一:媒介化的动机(个人、社会组织、媒介、 范式一:媒介化的动机(个人、社会组织、媒介、
政府)→导演事件(人为安排、表演、策划)→媒 政府)→导演事件(人为安排、表演、策划)→媒 )→导演事件 )→ 介化→伪事件(媒介事件)。 介化→伪事件(媒介事件)
• 由以上对于媒介事件的阐释,可将媒介事件的 基本特性总结为以下几点:
伪事件的特征2 五 伪事件的特征
• 1.非自发产生,而是经过设计、安排才存 在的
• 有个出版商有一批滞销书久不能脱手,他忽然想了一个非 常妙的主意;给总统送去一本书,并征求意见。忙于政务的 总统便回了句;这本书不错。出版商便抓住这句话做广告, ‘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于是这些书被一抢而空。 • 不久,这个出版商又送了一本给总统。总统上过一回当了, 就说:这本书糟糕透了。出版商又做广告:现有总统讨厌 的书出售,又有不少人出于好奇争相购买。 • 出版商第三次将书送给总统,总统接受了前两次的教训, 便不作任何答复。出版商却大做广告,现有总统难以下结 论的书,欲购者从速。居然又被一抢而空。
•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韦尔伯·施拉姆曾评价道:“丹尼尔·布尔
斯廷用历史学家的眼光来观察当代的生活,在多年以前就察觉 到,当前的历史开始充满他称为‘有意安排的事件’——主要 是制造来供媒体作报道的事件。换句话说,不是随着新闻的潮
流行动,而是灵巧的人学会了怎样去推动新闻本身。”
伪事件(媒介事件)的内涵1 三 伪事件(媒介事件)的内涵
• 比如,传媒在已发生的热点话题基础上,为实现自身目的而有 意地渲染与鼓动,不旦对问题的解决于事无补,反而推波助澜, 使原本复杂的事件更加棘手化,甚至带来意想不到的恶性效果。
伪事件的分类4 四 伪事件的分类
• 负面性伪事件典型案例是1997年轰动台湾
的“白晓燕撕票案”,从传媒的角度看就是 一件负面性媒介事件。
作者及其主要著作2 一 作者及其主要著作
• 丹尼尔·布尔斯廷一生中出版过20多本著作,其中 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是两套三部曲——美国人三 部曲(包括《殖民之历程》、《建国之历程》和《民主之 历程》)以及人类文明史三部曲(包括《发现者:人类
发现世界与自我的历史》、《创造者:富于想象力的巨人 们的历史》和《探索者:人类不懈理解世界的故事》)。
伪事件(媒介事件)的内涵5 三 伪事件(媒介事件)的内涵
• 李普曼以伟人、英雄、名流等形象为例,指出由于 李普曼以伟人、英雄、名流等形象为例, 以伟人 媒介在介入认知过程中的影响, 媒介在介入认知过程中的影响,导致了他们具有两 种截然不同的品性:公开的、庄严的与私下的、 种截然不同的品性:公开的、庄严的与私下的、有 人性的两套形象体系之间的分野。 人性的两套形象体系之间的分野。这种分野导致 现实的世界” 我们的想象” 了“现实的世界”与“我们的想象”之间的分化 。 他强调的是媒介化本身对真实事件和环境的扭曲 他强调的是媒介化本身对真实事件和环境的扭曲 与变形。 与变形。 • 伪事件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由上述两种范式主导 伪事件的本质, 的媒体文化现象。 的媒体文化现象。
意象:理解美国伪事件的指南
——丹尼尔·布尔斯廷
—张萍
主要内容
• 一 作者及其主要著作 • 四 伪事件的分类 • 二 本书主要内容 • 五 伪事件的特征 • 六 案例分析 • 三 伪事件的内涵
作者及其主要著作1 一 作者及其主要著作
• 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 J.Boorstin,1914 2004),15岁入哈佛大学,后来作为罗德奖学金获 得者(美国给予优秀研究生的奖项)赴英国牛津大 学深造,返回美国后,继续到耶鲁大学法学院深造, 获得博士学位。 • 在被任命为国会图书馆馆长前,他是美国国家历史 和技术博物馆馆长、史密森学会资深历史学家,此 前,他曾在芝加哥大学当了25年历史学教授。是美 国著名文学派史学家,也是曾获普利策奖的《美国 人》三部曲的作者。1989年,布尔斯廷因其一生对 文学的卓越贡献,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