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 理解美国伪事件的指南-张萍
纪实小说_国际性的文学现象_兼评美国的新新闻主义和中国的纪实小说_张素珍
纪实小说:国际性的文学现象兼评美国的新新闻主义和中国的纪实小说张素珍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新新闻主义或曰“非虚构小说”浪潮以及接踵而来的全球性的纪实小说热,倡导了小说创作“非虚构”即“纪实”的潮流。
它对传统小说的创作是一场严重的挑战。
纪实小说从其崛起到发展至今充分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卓越的艺术魅力。
一、纪实小说走向世界各国文坛纪实小说(Factual Fiction)在西方被称之为“非虚构小说”(No n-fiction Nov el),也有的国家叫做文献小说(Do cumentary)、“高级新闻报导”(High-Journalism)、“新闻小说”(New s Sto ry)、“口述实录小说”(Oral Record Nov el)等等。
当代纪实小说的崛起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日益高涨的世界性的文学写实主义创作精神和纪实文学热的感染反应。
它是新新闻主义文学流派(New Journalism)新颖、独特的文体。
美国的新新闻主义文学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是与杜鲁门·卡波特、诺曼·梅勒、汤姆·沃尔夫和盖伊·塔利斯这四位美国当代著名记者和优秀作家分不开的。
他们是这个流派的开拓者和中坚力量。
他们的创作思想和作品影响了一大批作家,造就了新新闻主义队伍。
新新闻主义以卡波特的《冷血》在1965年的问世为标志正式宣告形成,《冷血》是奠定新新闻主义流派基础的力作。
卡波特称他的《冷血》是非虚构小说。
作品描写的是发生在美国堪萨斯州的一桩真实的凶杀案。
它以美国中心地带的社会矛盾作为广阔的背景,探索了流浪者对社会的敌意,揭示了美国在20世纪中叶的一个社会问题犯罪问题。
在《冷血》的创作中,卡波特审视当代美国社会,提出重大的社会问题,并调动文学、新闻、影视等技巧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创造出“不似小说,胜似小说”的新型艺术作品。
梅勒的《黑夜大军》(1968)和《刽子手之歌》(1979)的问世犹如两枚重磅炮弹炸响了美国文坛,波及世界。
《美国真相》读后感
《美国真相》读后感2021年元旦前买了本《美国真相》,还没有阅读,就发生了特朗普的支持者闯入国会的重大事件。
这更加激发了我尽快阅读这本书的欲望。
这是一本由美国人写的关于美国的书。
它应该是真实的美国的反映。
这本书揭露了美国悲惨的方方面面,堪称美国的黑皮书。
我不太懂经济学。
40年前我在学校的政治课上学习政治经济学。
教材由于光远苏星编写。
后来觉得这个政治经济学好像不正确,连课本都扔了。
看了《美国的真相》这本书,隐约觉得美国的情况有些符合马克思描述的资本主义社会。
斯蒂格利茨,美国的真理,是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经济学家。
他应该读过一些马克思的书,但整本书都没有提到马克思。
我没去过美国,不知道马克思的书在自由的美国能不能公开卖。
斯蒂格利茨还针对美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措施,与我国的政策有些相似。
斯蒂格利茨曾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多次来过中国,对中国比较了解。
我感觉美国的很多问题都可以用中国的方法治好。
但整本书并没有明确提到中国,更没有向中国学习。
我们国家在40多年前举行了一次关于真理标准的全国大辩论,我们应该学习任何好的东西,无论是美国、法国还是一些非洲国家。
科技、制度、文化、艺术中一切好的东西,我们都要借鉴和发扬,成为我们的东西。
然而,在美国,有一个政治正确性的问题。
中国是他们长期妖魔化的国家,也学不来中国。
那很好。
把它锁在那里。
因为美国工资高,很早以前就没有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美工人的技能没有那么多差别。
为什么工资相差六倍多?所以他们的工业产品没有价格优势,理所当然应该去工业化。
做好金融和科技就行了。
只是中国的财富在增加,科技在发展,产业在升级,他们有很大的危机感。
如果美国不在各方面进行革命性的变革,衰落很快就会到来。
政治博弈下的乒乓外交再认识
体育文化导刊2012411月第11期Spor ts Cu ltur e Gui de N o.11.N ov.2012政治博弈下的乒乓外交再认识韩玉娟刘桂海(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200241)摘要:从政治博弈的视角,重新解读中美乒乓外交的历史意义。
在分析中、美、苏三国当时政治立场、国家利益以及对外战略基础上,提出中美乒乓外交是中关苏三方博弈与历史机缘的共同作用下产物,它对上世纪70年代以及之后的世界发展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体育史;乒乓外交;政治博弈;冷战乒乓外交发生前,中美要么通过效率极低的2中美走向缓和的条件华沙中美大使级会谈进行沟通,要么通过第三方2.1苏联之于中美两国的潜在威胁国家的首脑进行信息交换,都旨在解决双边问题,在整个冷战时期,对中美关系起主要作用的却从未在彼此的领土上有过直接的接触。
直至乒第三者当然是苏联因素。
具有戏剧性的是,在冷乓外交发生,双方的直接接触和这一新闻的扩散,战初期和后期,苏联因素对中美关系起了截然相被世界关注,之后,各国也在揣测中美关系或者反的作用。
苏联积极的扩张战略,触犯了美国相继改变对华政策。
彼时彼刻发生的“乒乓外交”的全球战略,其潜在势力扩张引起了美国的恐慌。
不单纯的是体育界的互相往来,而是多方政治利美国担心在撤军以后印支出现权力真空,从而为益博弈下的必然事件。
苏联控制。
同时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也加快了中苏由分歧走向分裂的速度。
毛泽东甚至公开认为1冷战中的博弈苏联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威胁。
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激进年代——1947一越战期间,中美苏越4国的关系发生了戏剧t991,被称之为冷战。
性的转变:中苏中越由联合走向敌对,中美关系上世纪60年末70年初,可谓冷战年代的热则是由敌对走向缓和。
这些转变皆可以归为美苏战插曲时代。
以两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的两全球战略的结果。
中苏中越关系的转折的重要原极对抗状态,转变为中美苏三角互相制衡的状态。
因之一,是对美立场不一致,而中美由对峙到缓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勉强的三角关系中,中和,也取决于两国在印度支那战场某些立场上的国虽然并不是处于优势地位,但其外交政策的转一致性和“苏联威胁”。
美国八大冤假错案7
美国八大冤假错案7七作为政治手段的伪证罪指控:欧文〃拉铁摩尔受难记我认为“拉铁摩尔”是最高级苏联间谍。
——参议员约瑟夫〃R.麦卡锡我不是、而且从来不是共产党人、苏联间谍、同情者或任何种类共产主义或共产主义利益的促进者;所有这一切全是胡说八道。
——欧文〃拉铁摩尔我希望每个来到此地的证人都要宣誓,他的证词都经过仔细认真的检查;如果我们不能宣判他们一些人犯有行为不忠罪,也许我们可以宣判他们犯有伪证罪。
——参议员约瑟夫〃R.麦卡锡1伟大的事件往往造成错误的历史。
1949 年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引起十分荒谬绝伦的解释,给几代人的美国社会留下了难以消除的不良影响。
美国的墨水流量,可能抵得上中国流出的血。
蒋介石被打败后,他的党徒及其美国同情者继续在美国大地上挣扎。
237 这种努力,激起了美国政治体系内一场实质性的内战,导致了深刻的政治分歧和许许多多的个人灾难。
中、美关系冻结了20 余年。
而一些专家和决策人则被献上祭坛并被逐出美国政府。
迫害欧文〃拉铁摩尔是中国革命的延伸和后果,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美国国内倾轧的焦点。
拉铁摩尔是个受到广泛宣传的学184 者,对东亚正在形成的民族主义运动抱有好感。
他曾一度是美国政府和蒋介石的顾问,也是对蒋总司令政权的无能与腐败的严厉批评者。
在一个对传播坏消息的人们怀有敌意的时代,这些都不是值得妒忌的资历。
在某些人心中,拉铁摩尔远不只是一个坏消息的传播者;这些人指控他是美国境内首要的苏联间谍,比其他任何人对削弱蒋政权和促进其共产党对手势力的政策施加了更大影响。
1950 年初。
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提出了这种指控。
尽管他不是始作俑者,但他赋予它以独特巧技。
的确,在1950 年2月麦卡锡突然臆断出共产党颠覆活动并当场抖出他那著名的共产党间谍渗入国务院的数字游戏后,他别出心裁地提出,把一切赌注都下在他指控拉铁摩尔是‚苏联最高间谍人员‛这件事上。
但是,拉铁摩尔可不是易于到手的牺牲品。
他坚韧、机智、无畏,并有超凡的法律顾问为之辩护。
当代美国政治语篇的隐喻学分析_以教育类语篇为例_梁婧玉[1]
*
( 本文为教育部 人 文 社 科 研 究 一 般 项 目 “ 基于语料库的当代美国政治 语 篇 的 架 构 隐 喻 模 式 分 析” 项 目 批 准 号:
) ( ) 和“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 优势学科代码 :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1 1 Y J A 7 4 0 0 8 5 2 0 1 1 0 1 0 1
·1 1·
表 1: N C L B 法案和 R e f o r m 法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隐喻性词语比较
N C L B 法案 隐喻 掉队 落后于 目标 路径 质量 资金 标准 进步 计划 提供 评价 改进 奖励 投资 惩罚 其他 频率 7 1 2 3 2 2 7 7 6 1 5 2 6 1 0 2 6 3 0 4 8 2 2 1 7 1 0 2 6 百分比 1. 9 1 0. 2 7 6. 2 8 0. 5 5 7. 1 0 2. 0 8 4. 1 0 7. 1 0 2. 7 3 7. 1 0 8. 2 0 1 3. 1 2 6. 0 1 4. 6 5 2. 7 3 7. 1 0 隐喻 领先 超过 目标 途径 质量 资金 标准 进步 计划 提供 评价 改进 评价系统 投资 竞赛 花费 奖励 其他 总计 3 6 6 1 0 0. 0 0 总计 R e f o r m 法案 频率 9 2 2 4 1 1 2 7 7 5 4 8 3 0 2 1 7 8 6 0 1 2 7 2 1 2 3 3 7 3 8 4 8 6 5 2 百分比 1. 3 8 0. 3 1 3. 6 8 1. 6 9 4. 1 4 1 1. 5 0 7. 3 6 4. 6 0 3. 2 2 1 1. 9 6 9. 2 0 1 9. 4 8 0. 3 1 1. 8 4 5. 0 6 1. 0 8 5. 8 3 7. 3 6 1 0 0. 0 0
2024年高考语文现代文一轮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现代文一轮专题复习小说阅读专题训练(含解析)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上钩〔美〕G.亚历山大詹卡西先生一边吃着早餐,一边看着当天的晨报。
“亲爱的,有什么惊人的报道吗?"詹卡西太太正忙着往面包上涂果酱。
她总是嫌女仆露茜涂得不好,而自己动手会使丈夫感受到双重的爱。
“拉斯维加斯又发生一起惊人抢劫案,失主被劫十七万美元。
歹徒如何得手,原因尚不明……”“先生,太太,有个陌生客人要见你们。
"露茜走进餐厅,打断了詹卡西先生的念报声。
詹卡西太太嚷道:“这人真没教养,这种时候来拜访人。
别让他进来,谁担保他不是劫匪。
”说着干脆把一团果酱塞到嘴里去。
露茜说:“我让他在外面等,他问我们有没有丢了钱。
"詹卡西先生说:“请他进来吧。
”说着擦擦嘴,站起来往外走去。
詹卡西太太瞪大了双眼:“你丢了钱?你居然不告诉我,你这天杀的!"可她丈夫已经出去了。
等到詹卡西太太来到客厅时,一个人正把一捆钞票递给她丈夫。
陌生人说:“我揣摩着就是你们遗失的,只有像你们这样住得起阔气房子的人,才会有这么一大笔钱。
”下面的对话詹卡西太太没有仔细听,她在费劲地猜想着丈夫从哪里来的这笔钱。
这太可怕了,丈夫居然对自己不忠实!而且这陌生人居然会送回来,按照报纸的说法,他可以当选为今年拉斯维加斯头号傻瓜……直到陌生人向他们告别,她才从沉思中清醒过来。
送走了客人,她一言不发,等着丈夫的解释。
詹卡西先生陪着笑脸道:“对不起,亲爱的。
昨天公司给了我一笔奖金,可是我丢了,所以我不敢告诉你。
现在难道不是上帝的旨意吗?钱回来了。
"詹卡西太太这才转怒为喜,高兴地把钱点了一遍,锁进了保险柜。
可是到她独自喝下午茶的时候,心里又嘀咕起来。
有哪个公司会发这么大一笔奖金?足足1万元啊!一贯马大哈的詹卡西太太这次却出人意料地细心起来,她决定请私家侦探社帮一下忙。
一个星期后,报告送到了詹卡西太太手中:詹卡西先生循规蹈矩,没有外遇,只是找了几次一个在警局谋生的老同学鲍勃喝酒;他所在的公司没有发过任何奖金。
可能性与限度:对“美国梦”的反思———评《典型的美国佬》
家人尤其是拉尔夫融入美国社会的经历, 重新 审视了“ 美国梦” , 指出了在新的历史语境下, 在不同的文化的碰撞中, 追求梦想时个人自由 的可能性和限度。
一、 对阿尔杰式成功神话的重新审视
“ 霍雷肖·阿尔杰式的故事” ( aH o r a t i oA l g e r s t o r y ) 是美国 1 9世纪“ 美国梦” 的典型。这 些由作家霍雷肖·阿尔杰所作的故事, 尤其是 《 衣衫褴褛的迪克》 ( R a g g e dD i c k , 1 8 6 7 ) 系列小 说和《 衣衫褴褛的汤姆》 ( T a t t e r e dT o m ,1 8 7 1 ) 系列小说都描写了穷小子艰苦奋斗往上爬, 最 后功成业就, 成为富裕的社会名流的故事。这 些故事, 连同阿尔杰关于亚伯拉罕·林肯的传 记在内, 经过后人的反复叙述, 已经建构成了关 于成功的一种“ 神话” : 白手起家创业致富以及 人的无限可能性。任璧莲对“ 美国梦” 的反思, 首先就是对于“ 阿尔杰式” 成功的再审视, 对普 通人的无限可能性以及“ 白手起家” 的概念提 出了质疑。 小说中提到了美国著名牧师、 演讲家和作 家诺曼·文森特·皮尔( N o r m a nV i n c e n t P e a l e ) 的一本畅销书《 积极思考的力量》 ( T h e P o w e r o f , 1 9 5 2 ) 。拉尔夫在搬到 1 2 5号 P o s i t i v e T h i n k i n g 大街时, 其房屋管理人彼得对他说的“ 一个人想
[ 收稿日期] 2 0 1 1- 1 1- 0 3 [ 作者简介] 李鲜红( 1 9 7 6 —) , 男, 江西大余人, 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主要从事美国文学和女性文学研究。 [ 基金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种族·性别·自然·和谐— — —艾丽斯·活克作品研究》 ( 批准号:
2022高考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一个谎言的“疯狂”效应
2022高考语文阅读之做人与处世:一个谎言的“疯狂”效应某年某月某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看上了白宫的一个女实习生。
她确实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莱温斯基。
我们所明白的关于克林顿的莱温斯基事件,来自于美国的独立检察官斯塔尔。
这名检察官专门厉害,大致是出于服众的缘故,或者是美国人本来就有这么一个对民众负责的传统,斯塔尔把自己办理的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案子给予了公布。
这确实是闻名的《斯塔尔报告》。
在那个报告里,斯塔尔把作为总统的克林顿剥得体无完肤。
一个好色的同时试图对公众说谎的总统形象淋漓尽致地暴露在公众面前。
而这,被美国人认为是符合公众和国家利益的。
两情相悦,一个成年男人和一个成年女的因为彼此喜爱而走到一起,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
这是我,一个中国的公民所能够同意的。
素来以开放著称的美国人什么缘故对一个较有作为的总统的风流韵事这么缺乏包容精神呢?据我了解,当年克林顿的案子要紧的问题在于:克林顿在初次同意检方调查和媒体访问的时候,说了谎话。
即:面对司法机关和公众媒体,克林顿隐瞒了自己和莱温斯基之间的真实关系。
而为了隐瞒那个真相,他必须编造出更多的谎话来爱护自己最初的谎言。
换句话说,一旦这一系列谎言被戳穿,那么所有的问题都将被暴露出来。
国内有句俗语,叫作“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美国人民和美国的媒体与司法系统能够容忍一个随便和什么女的睡觉的总统,然而却不能同意一个谎话连篇的总统。
一个有外遇的总统也许风流成性,但这如何说是他自己的问题,阻碍面专门小。
但一个谎话连篇的总统,在做重大决策时候,会可不能因为如此和那样的缘故而背叛美国公众的利益?他当选时宣誓效忠美国宪法和国家利益的誓言是否还能够相信?这些就值得去推敲和怀疑了。
正是出于如此的缘故,美国专门多人和专门多机构(包括司法机关、媒体和国会中的一部分人)说什么也要把克林顿拉下总统的宝座。
关于专门多人而言,这因此有政党派别的利益所在,而更多的,则是对选民的负责精神。
一个人格上完美无瑕、为人处世从来不犯错误的人,从理论上来讲是没有的。
摹象、喻象、意象关于中西方“戏剧形象”问题的思考
• 96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5期总第176期QILU REALM OF ARTS (Journal of Sh an d o n g U n iversity of Arts)doi:10.3969/j.issn. 1002 -2236.2020.05.016摹象、喻象、意象:关于中西方“戏剧形象”问题的思考杨慧芹(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戏剧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其特殊性就在于其形象性。
与“戏剧形象”塑造相关的诸多问题中,主体情 志与客观物象的不同组合方式是一个核心问题,折射在戏剧本体上则呈现出摹象、喻象、意象三种舞台形象,其创 作规律存在着差异性和独特性,产生的艺术效果迥然不同。
独具异彩的意象戏曲,既不同于西方写实主义的摹象,也不同于现代主义的喻象,其特有的艺术手段与表达方式,使得传统戏曲审美带有鲜明而深刻的中国文化印记,是戏曲真正的生命价值之所在。
关键词:戏剧形象;摹象戏剧;喻象戏剧;意象戏曲中图分类号:J8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2236(2020)05 -0096 -07我们知道,艺术是要塑造出某种形象供人欣赏 的。
正如英文韦氏大词典侧重于“创作者一形象一 欣赏者”三者关系,将“艺术”定义为:“艺术是有意 识地运用技巧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生产能为他 人所共同欣赏的审美物品、环境或体验,以及由此产 生的作品”。
《现代汉语规范同典》解释“艺术”是: “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 态,如文学、雕塑、舞蹈、绘画等。
”[U(P_黑格尔从 哲学层面阐释“艺术形象一切艺术的目的都在于把永恒的神性和绝对真理显现于现实世界的现象 和形状,把它展现于我们的观照,展现于我们的情感 和思想。
”[2](P334)可见,不论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其首要任务是塑造形象,然后才有可能言及其他。
东西方文学艺术家依据自身反映生活的方式的 不同,在文学本质的体认过程中,对构成文学形象的 “意”(主观情志)和“象”(客观物象)两方面之关系 做出不同理解,提出运用摹象、喻象、意象三种不同 的处理方式和组合方法完成文学形象,产生的艺术 效果自然迥异。
从文化视角看英语阅读
作者: 张萍
作者机构: 海军工程大学副教授
出版物刊名: 英语知识
页码: 1-1页
主题词: 写本;老师;阅读;学时;高年级;杂志;大学;《双城记》;世界名著;小说
摘要:刚进大学时,精读老师就要求我们大量阅读世界名著的简写本,包括《双城记》、《汤姆·索耶历险记》、《林肯传》等等,每本百十来页,易读易懂。
当时英文杂志、原文小说不易找到,能读到由外国语言专家改写的简写本已经是非常享受的事了,后来进入高年级以后才开始“啃”名家经典的原作,在为其精彩的故事情节所感动的同时,更为其语言运用之精彩所折服。
美国精神里的心灵情感困窘——解读《美国的悲剧》的历史隐喻性
美国精神里的心灵情感困窘——解读《美国的悲剧》的历史
隐喻性
马小朝
【期刊名称】《长江学术》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通过小说主人公犯罪选择的描写、小说主人公犯罪情节的叙述、小说主人公犯罪事实的判断,表现了美国精神里的心灵情感困窘,从而显示出深刻的历史隐喻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德莱塞的思想观念总充满矛盾,不少批评家用"对立的自我"说明其思想观念矛盾的原因.通过解读<美国的悲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美国人为什么经常会在国际与国内的一些问题上有许多令人费解的选择和举措.
【总页数】5页(P50-54)
【作者】马小朝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
【相关文献】
1.美国社会是"美国的悲剧"产生的根源——浅谈小说《美国的悲剧》 [J], 肖赞茗
2.颠覆阿尔杰美国神话印证维布伦挥霍消费--解读《美国悲剧》中的文化符号 [J], 蒋道超
3.美国电影《漂流》的现代悲剧情感解读 [J], 王金元
4.童话里的“美国梦”--谈美国动画中的美国精神与价值观 [J], 赵莹
5.美国黑人历史的解构与重构——《美国戏剧》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J], 孙海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外贸英语翻译错误浅析
外贸英语翻译错误浅析
张萍
【期刊名称】《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00)002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外贸英语中常见的翻译错误及其主要成因,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
【总页数】4页(P43-46)
【作者】张萍
【作者单位】宁波工程学院海外教育中心,浙江,宁波,315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浅析语言错误与翻译错误的差异 [J], 高海娇;周亚莉
2.浅析《局外人》两个中文译本中的主要翻译错误 [J], 吉玉婷
3.浅析城市公示语翻译错误及其改善措施——以重庆为例 [J], 汤洪波;廖雪勤
4.浅析城市公示语翻译错误及其改善措施——以重庆为例 [J], 汤洪波;廖雪勤;
5.浅析《局外人》两个中文译本中的主要翻译错误 [J], 吉玉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恐惧螺旋下的错误知觉:朝美冲突的政治心理学溯因
恐惧螺旋下的错误知觉:朝美冲突的政治心理学溯因
李家成;崔瀛洲
【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3(56)1
【摘要】朝美关系复杂多变,朝美冲突由来已久。
朝美两国交织的错误知觉,使两国深陷敌对状态之中。
美国的超强国力与敌对意象以及对朝鲜发出的核威胁构成朝鲜恐惧的来源,而朝鲜不断提升的核导力量则成为美国恐惧的来源。
在恐惧情绪的影响下,帝国主义与无赖成为朝美之间的错误意象。
朝美意象的错误评估源于基本归因错误、诱发定势以及螺旋模式。
针对朝美之间恐惧螺旋下的错误知觉,两国需要建立顺畅且稳定的沟通渠道,释放积极信号,减少误判,坚守底线逻辑与理性行动,创建有利于沟通的环境与气氛,降低冲突,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持久力,实现良性互动。
【总页数】10页(P14-22)
【作者】李家成;崔瀛洲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国际经济政治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思政教研部【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微观视角——读罗伯特·杰维斯《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
2.论国际政治中的认知相符问题--从《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谈起
3.一种研究国际政治的认知心理方法--《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评介
4.冷
战后美俄日韩对朝政策的知觉与错误知觉——兼论中国对朝政策的知觉定位5.大学生亲密恐惧与父母婚姻冲突知觉的关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1年美国的14大谎言
2011年美国的14大谎言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经济周刊》
【年(卷),期】2011(000)050
【摘要】“下届欧盟峰会将拿出决定性意见。
”每次我们原以为坚强的金融市场,都会因为这个谎言而再次飘绿。
【总页数】1页(P14-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2.5
【相关文献】
1.2006年的美国家具零售市场——以及从2006年到2011年的预测 [J], 林作新
2.2011年美国ASME压力容器与管道会议(PVP2011)简介 [J], 杨铁成;陈学东;郑津洋;陈志平
3.美国西部州际高等教育合作的工作重点与启示——基于2011年美国西部州际高等教育委员会工作计划的分析 [J], 熊华军;常亚楠;
4.美国西部州际高等教育合作的工作重点与启示--基于2011年美国西部州际高等教育委员会工作计划的分析 [J], 熊华军;常亚楠
5.美国能源信息署发布2011年和2012年美国煤炭市场预测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周边涉美军事协定的“模糊战略”与翻译陷阱
中国周边涉美军事协定的“模糊战略”与翻译陷阱
孟祥春
【期刊名称】《上海翻译》
【年(卷),期】2013()2
【摘要】在美国与中国周边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的军事或准军事协定中,美方在某些核心问题上刻意运用了"模糊战略",以给自己在决策层面留下足够的战略进退空间。
清醒地认识并准确翻译这些战略陷阱,有助于准确呈现美国的战略意图。
如果翻译失当,不但误导民众,更有误国之虞。
【总页数】4页(P30-33)
【关键词】军事协定;"模糊战略";翻译陷阱;误国
【作者】孟祥春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中国、中国、中国"美新版《国家军事战略报告》凸显中国因素 [J], 章名岂
2.美保守派学者炮制"中国新岛链战略"论,称美国应做好战争准备围堵解放军新岛链战略美国亚太军事战略力量部署最新动向 [J], 劳伦斯·斯皮内塔; 石江月
3.美保守派学者炮制“中国新岛链战略”论,称美国应做好战争准备:围堵解放军新岛链战略——美国亚太军事战略力量部署最新动向 [J], 劳伦斯·斯皮内塔[美]
(原著); 石江月(编译)
4.《中国的军事战略》VS《涉华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对比剖析美国对中国军事战略和军力建设的研判 [J], 谢忱;穆玉苹
5.中国主权底线不容触碰,“美台军事交流”必付出代价——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科研室副主任张华谈近期涉台热点话题 [J], 杨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伪事件的特征4 五 伪事件的特征
• 3 背后的利益源于其与有关事实 间的关系模糊不清
• 因为它是刻意制造出来的,本来并无这一事实 的存在;但是,制造出来以后,它又变成了一项 事实,有实体的存在,而非虚幻
伪事件的分类1 四 伪事件的分类
(一)基本分类 • 首先是源头产生型。
• 在这一类媒介事件中,传媒在客观事件出现之前就 实施了带有明确目的性的行为,对隐性事实进行策 划、安排等,从而导致“事件”的发生。
• 如美国新闻史上的“奇技记者”事件 :1889年,《纽约世界报》 策划、安排该报女记者布莱仿照名著《八十天环游地球》用72 成功环球一周,引起巨大轰动。 • 如97年凤凰卫视《飞跃黄河》到现今的各类选秀节目和年度人 物评选活动等。
• 由以上对于媒介事件的阐释,可将媒介事件的 基本特性总结为以下几点:
伪事件的特征2 五 伪事件的特征
• 1.非自发产生,而是经过设计、安排才存 在的
• 有个出版商有一批滞销书久不能脱手,他忽然想了一个非 常妙的主意;给总统送去一本书,并征求意见。忙于政务的 总统便回了句;这本书不错。出版商便抓住这句话做广告, ‘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于是这些书被一抢而空。 • 不久,这个出版商又送了一本给总统。总统上过一回当了, 就说:这本书糟糕透了。出版商又做广告:现有总统讨厌 的书出售,又有不少人出于好奇争相购买。 • 出版商第三次将书送给总统,总统接受了前两次的教训, 便不作任何答复。出版商却大做广告,现有总统难以下结 论的书,欲购者从速。居然又被一抢而空。
• 李普曼(Lippmann,W.)在《舆论学》中提到:“人对于环 舆论学》中提到: 人对于环 境的适应是通过虚构的媒介来进行的” 境的适应是通过虚构的媒介来进行的”,我们对环境 的认识是间接性的, 的认识是间接性的,媒介实际上为公众建构了一个由 假事实”组成的“假环境” “假事实”组成的“假环境”(pseudo environment) 。 • 伯格(Berger,P.L) 、拉克曼(Luckmann,T)在《社会实体 的建构》 提出的“真实的社会建构”理论, 的建构》中提出的“真实的社会建构”理论,认为个 人的主观真实主要来自媒介建构的符号真实与社会情 境。
•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韦尔伯·施拉姆曾评价道:“丹尼尔·布尔
斯廷用历史学家的眼光来观察当代的生活,在多年以前就察觉 到,当前的历史开始充满他称为‘有意安排的事件’——主要 是制造来供媒体作报道的事件。换句话说,不是随着新闻的潮
流行动)的内涵1 三 伪事件(媒介事件)的内涵
作者及其主要著作2 一 作者及其主要著作
• 丹尼尔·布尔斯廷一生中出版过20多本著作,其中 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是两套三部曲——美国人三 部曲(包括《殖民之历程》、《建国之历程》和《民主之 历程》)以及人类文明史三部曲(包括《发现者:人类
发现世界与自我的历史》、《创造者:富于想象力的巨人 们的历史》和《探索者:人类不懈理解世界的故事》)。
• 源自于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 J·布尔斯廷的The Image: A 源自于美国历史学家丹尼尔·J 布尔斯廷的 丹尼尔 guide to pseudo-event in America 。布尔斯廷认为 伪事件”具有“不真不假”的特点, “伪事件”具有“不真不假”的特点,用以表述的语言是 “超越真伪”的,它们往往比真事件更加吸引人。 超越真伪” 它们往往比真事件更加吸引人。 • 韦尔伯 施拉姆(Wilbur Schramm)在《大众传播媒介与 韦尔伯·施拉姆( Schramm) 施拉姆 社会发展》 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社会发展》中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认为伪事件是 有意安排的事件,意在引起人们的注意,具有虚伪性。 有意安排的事件,意在引起人们的注意,具有虚伪性。
伪事件的分类2 四 伪事件的分类
• 其次为过程介入型。
• 这里强调的是客观事件已经发生,传媒在其继续发 展的过程之中,采取介入、挖掘、推动等行为,导 致事件不再是原来的客观事件,而改头换面成另一 种意义上的“事件”,其发展轨迹与方向随之改变。
• 如“杨丽娟追星事件”。在被传媒曝光之前,杨丽娟疯狂追星 的故事只是客观发生的社会事件;随后,传媒把这一事件当作 由头,按照预期目的采取介入、操纵、推动等实际行动使之逐 渐演化成伪事件。传媒的作用己不仅仅是单纯地报道,而是扮 演新闻工作者与事件参与者兼具的角色,通过与杨家的接触和 交往来推动事件的进展,并影响事件的发展方向。
的媒介事件,都经过人为的安排,专供媒体报道之用。 的媒介事件,都经过人为的安排,专供媒体报道之用。
• 韦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对这一 韦尔伯·施拉姆( Schramm) 现象使用过“媒介事件”的概念来表述。 现象使用过“媒介事件”的概念来表述。他 认为媒介事件是“ 认为媒介事件是“主要是制造出来供传媒作 报道的事件” 施拉姆所说的媒介事件, 报道的事件”。施拉姆所说的媒介事件,实 质上就是布尔斯廷提出的伪事件。 质上就是布尔斯廷提出的伪事件。
伪事件(媒介事件)的内涵4 三 伪事件(媒介事件)的内涵
• 范式二:真实事件→媒介化(编码:聚焦、放大、 范式二:真实事件→媒介化(编码:聚焦、放大、
删减、扭曲)→媒介事件。 删减、扭曲)→媒介事件。 )→媒介事件
• 这一理论范式主要是解释真实事件的媒介再现问题,以反映论为 这一理论范式主要是解释真实事件的媒介再现问题, 理论基础。 理论基础。
伪事件(媒介事件)的内涵5 三 伪事件(媒介事件)的内涵
• 李普曼以伟人、英雄、名流等形象为例,指出由于 李普曼以伟人、英雄、名流等形象为例, 以伟人 媒介在介入认知过程中的影响, 媒介在介入认知过程中的影响,导致了他们具有两 种截然不同的品性:公开的、庄严的与私下的、 种截然不同的品性:公开的、庄严的与私下的、有 人性的两套形象体系之间的分野。 人性的两套形象体系之间的分野。这种分野导致 现实的世界” 我们的想象” 了“现实的世界”与“我们的想象”之间的分化 。 他强调的是媒介化本身对真实事件和环境的扭曲 他强调的是媒介化本身对真实事件和环境的扭曲 与变形。 与变形。 • 伪事件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由上述两种范式主导 伪事件的本质, 的媒体文化现象。 的媒体文化现象。
伪事件(媒介事件)的内涵3 三 伪事件(媒介事件)的内涵
• 法国社会学家让·波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消 法国社会学家让 波德里亚 Baudrillard) 费社会》中将广告看作消费社会中的人为( 事件。 费社会》中将广告看作消费社会中的人为(伪)事件。 记者和广告商都是神奇的操纵者:他们导演、 “记者和广告商都是神奇的操纵者:他们导演、虚构 物品或事件。 物品或事件。” • 约翰 菲斯克(John Fiske)将其界定为媒介化的事件,是 约翰·菲斯克 将其界定为媒介化的事件, 一种超现实与幻像。 一种超现实与幻像。媒介事件都有其原生的真实事件 触因,关键是这些事件在媒介化之后, 触因,关键是这些事件在媒介化之后,其文化意义已 经超越了原生态事件。 经超越了原生态事件。 • 传播学者丹尼尔·戴扬(Daniel Dayan)和伊莱休 卡茨 传播学者丹尼尔 戴扬 Dayan) 伊莱休·卡茨 丹尼尔 媒介事件》中认为其是“ Katz) (Elihu Katz)的《媒介事件》中认为其是“经过提前 策划、宣布和广告宣传的” 观众被“邀请” 策划、宣布和广告宣传的”,观众被“邀请”来参与 一种“仪式”、一种文化表演。 一种“仪式” 一种文化表演。
• 比如,传媒在已发生的热点话题基础上,为实现自身目的而有 意地渲染与鼓动,不旦对问题的解决于事无补,反而推波助澜, 使原本复杂的事件更加棘手化,甚至带来意想不到的恶性效果。
伪事件的分类4 四 伪事件的分类
• 负面性伪事件典型案例是1997年轰动台湾
的“白晓燕撕票案”,从传媒的角度看就是 一件负面性媒介事件。
• 1997年4月14日,台湾著名女影星和主持人白冰冰的独 生女、年仅17岁的高中女生白晓燕遭绑匪绑架,绑匪 提出500万美元的天价要求。由于该案涉及知名艺人, 又有创台湾纪录的巨额赎金,于是各传媒闻风而动, 直接介入案件发展,使劲浑身解数,无所不用其极, 互相之间拼命竞争“独家新闻”,并最终导致白晓燕 遭绑匪撕票的惨剧。
• 在1995年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探索者》的 结尾,他这样写道:“身处两个永恒——逝去的往昔
和未知的将来——之间,我们从未停止追寻自己所处的位 置和方向感。”这句话也是他的一生的最好写照。
二 本书概况
• 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 in America于1962年首次出版,这本书通过几个例子 如举办新闻发布会和总统辩论首次提出了伪事件概 念。作者声称,美国人生活在一个诡计的年代,即 幻想和捏造已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并说公共生活 中充满了伪事件,美国人的理想正被表象取代。
伪事件的特征1 五 伪事件的特征
伪事件与突发新闻事件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
• • • • • • 肯尼迪遇刺是新闻事件,肯尼迪的葬礼是伪事件; 长江洪水是突发事件,军民抗洪报道则是伪事件; 三峡工程建设是新闻事件,大坝合龙则是伪事件; 神舟7号发射是新闻,庆功会则是伪事件; 一般的登山运动是新闻报道,珠峰探险直播则是伪事件; 奥运会的申办过程是新闻,奥运会开幕式是伪事件。
意象:理解美国伪事件的指南
——丹尼尔·布尔斯廷
—张萍
主要内容
• 一 作者及其主要著作 • 四 伪事件的分类 • 二 本书主要内容 • 五 伪事件的特征 • 六 案例分析 • 三 伪事件的内涵
作者及其主要著作1 一 作者及其主要著作
• 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 J.Boorstin,1914 2004),15岁入哈佛大学,后来作为罗德奖学金获 得者(美国给予优秀研究生的奖项)赴英国牛津大 学深造,返回美国后,继续到耶鲁大学法学院深造, 获得博士学位。 • 在被任命为国会图书馆馆长前,他是美国国家历史 和技术博物馆馆长、史密森学会资深历史学家,此 前,他曾在芝加哥大学当了25年历史学教授。是美 国著名文学派史学家,也是曾获普利策奖的《美国 人》三部曲的作者。1989年,布尔斯廷因其一生对 文学的卓越贡献,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