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化学重点讲解
中药化学重点总结
中药化学重点总结
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材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质、结构、作用机理等的学科。
下面是中药化学的一些重点总结:
1. 中药材的化学成分:中药材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鞣质、挥发油等。
了解中药材的化学组成,对于进一步研究中药的药理活性和药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2. 中药的提取与分离技术:中药材中的活性成分往往较复杂,需要通过适当的提取与分离技术,将目标成分从中药材中提取出来。
常用的提取与分离技术包括水提取、乙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色谱技术等。
3. 中药材中的多糖类化合物:中药材中常含有多糖类化合物,如多糖类、多肽类等,这些化合物对中药活性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其结构、活性及作用机制,有助于揭示中药的药效基础。
4. 中药中的活性成分的分析鉴定: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往往含量较低,需要通过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分析方法进行鉴定。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质谱(MS)、核磁共振(NMR)等。
5. 中药中的毒性与安全性评价:中药作为一种天然药物,其毒性与安全性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中药化学研究需要考虑中药的药理活性和副作用,以确保中药的合理应用。
6. 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是确保中药的药效与安全
性的重要环节。
中药化学研究需要开发出一套适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物质指纹图谱、含量测定、质量标准等。
总之,中药化学的研究涉及到中药材的化学成分、提取与分离技术、活性成分分析鉴定、毒性与安全性评价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这些重点内容对于深入理解中药的药效机制和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化学》重点笔记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理论和方法及其它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有效成分:有生物活性,有一定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
└无效成分:无生物活性,无一定治疗作用的化学成分(杂质)。
HMBC谱:通过1H核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关谱,它把1H核和与其远程偶合的13C核关联起来。
FD-MS(场解吸质谱):将样品吸附在作为离子发射体的金属丝上送入离子源,只要在细丝上通以微弱的电流,提供样品从发射体上解吸的能量,解吸出来的样品即扩散到高场强的场发射区域进行离子化。
苷类:糖或糖的衍生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苷中苷元与糖连接的键称苷键;连接非糖物质与糖的原子称苷原子。
木脂素(lignans):一类由两分子苯丙素衍生物(即C6-C3单体)聚合而成的天然化合物。
香豆素(coumarins):具有苯骈α-吡喃酮母核的一类天然化合物的总称。
在结构上可以看成是顺邻羟基桂皮酸失水而成的内酯。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泛指两个芳环(A环、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特征的化合物。
挥发油(volatile oil):也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一类具有挥发性、具有香味、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吉拉德(girard)试剂:是一类带季铵基团的酰肼,可与具羰基的萜类生成水溶性加成物而与脂溶性非羰基萜类分离。
酯皂苷:三萜皂苷中的酯苷,又称酯皂苷(ester saponins)。
次皂苷:当原生苷由于水解或酶解,部分糖被降解时,所生成的苷叫次皂苷或原皂苷元(prosapogenins)。
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s):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对心脏有显著生理活性的甾体苷类,是由强心苷元与糖缩合的一类苷。
中药化学总结复习资料知识点重点
中药化学第一章1、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2、有效成分:拥有生物活性且能够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化学成分第二章一次代谢:经过光合作用、固氮反响等生成糖、蛋白质、脂质、核酸、酶、莽草酸等二次代谢:醋酸 -丙二酸门路:生成脂肪酸类、酚类、醌类、聚酮类等甲戊二羟酸门路:生成萜类及甾体化合物莽草酸门路:生成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质素类、木脂体类氨基酸门路:生成生物碱第2 节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选择)溶剂的选择溶剂按极性分:○1亲脂性有机溶剂。
(石油醚、苯、乙醚、氯仿、乙酸乙酯)长处:选择性强;弊端:不可以或不简单提拿出亲水性杂质。
合用于:油脂、蜡、挥发油、甾体、萜类○2亲水性有机溶剂。
(乙醇、甲醇,最常有)长处:提取率高、可回收、价钱低;弊端:易燃。
合用于:苷类、生物碱、有机酸往常甲醇比乙醇有更好的提纯成效,可是甲醇比乙醇毒性大○3水:为增添某些成分溶解度也常采纳酸水及碱水。
长处:低价易得,使用安全;弊端:回收难,易发霉。
合用于:糖、氨基酸、蛋白质、无机盐(选择合用方法)提取方法:(1)煎煮法:不宜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固。
(2)浸渍法:合用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固。
(3)渗漉法:合用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固。
(4)回流提取法:不宜用受热易损坏(5)连续回流提取法:不宜于挥发性及加热不稳固。
2.水蒸气蒸馏法:合用难溶于水拥有挥发性的(提取挥发油、小分子香豆素)3.超临界流体萃取发:合用于加热不稳固(常用的物质有CO2、 NH3)4.其余方法:升华法:樟木中的樟脑、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依据极性选择试剂)极性弱→强:石油醚<四氯化碳<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甲醇(乙醇)<水色谱分别法:(1)吸附色谱(吸附剂对被分别化合物分子吸附能力)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硅胶—用于分别极性相对较小的成分氧化铝—用于分别碱性或中性亲脂性成分(生物碱、甾、萜)活性炭—用于分别水溶性物质(氨基酸、糖、苷)聚酰胺(氢键)―用于分别酚类、醌类(黄酮类、蒽醌类、鞣质)a硅胶、氧化铝为极性吸附剂,溶质极性大,吸附力强;溶剂极性大,洗脱力强b活性炭位非极性吸附剂(2)凝胶色谱(原理:分子筛作用—分子大小不同而被分别)(3)离子互换色谱(混淆物中各成分的解离度差别)(4)大孔树脂色谱(具多孔构造,物理吸附有选择地吸附有机物质达到分别的目的)(5)分派色谱(分派系数):正相: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极性(分别极性及中等极性的分子型物质)反相: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分别非极性及中等极性物质)5、中药有效成分的波谱测定(1) IR(红外光谱):功能基确实认、芳环代替种类的判断(2) UV(紫外光谱):判断共轭系统中代替基的地点、种类、数量(3) NMR:氢核磁共振:质子种类、氢散布、核间关系炭核磁共振:质子种类、炭散布、核间关系二维核磁共振:化学构造间不同地点H之间的关系(4)MS(质谱法):确立化合物分子量、元素构成以及由裂解碎片检测官能团、辨识化学合物种类、推导碳骨架(5)旋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化合物的构型和构象、确立某些官能团在手性分子中的位置第三章(一)糖类化合物 ,通式为 Cm(H2O)n,故称碳水化合物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总称糖的分类:单糖、低聚糖(又叫寡糖,2~9 个)、多糖(10+)CHO CHOH OH HO HCH 2OH CH 2OHD ——相距醛(酮)基最远的手性碳上的羟基处在右侧;L ——相距醛(酮)基最远的手性碳上的羟基处在左侧Haworth 式中:D-型: -CH2OH 在环上方L-型: -CH2OH在环下方α-构型 : C1-OH 与 C5 上代替基在异侧β -构型 : C1-OH 与 C5 上代替基在同侧纤维素:由葡萄糖以 1β— 4 苷键连结而成。
中药化学总论一节课件
目录
• 引言 • 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 •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 • 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应用 • 中药化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 现代科技在中药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01 引言
中药化学的定义与意义
定义
中药化学是一门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学科,主要应用中药理 论和现代化学理论及技术,研究中药中生物活性成分的化学 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等。
作用机制研究
通过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揭示中药对机体的作 用机制,为现代医学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3
药物质量控制
中药化学建立了中药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保障 了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现代医学提供了可 靠的药物来源。
中药化学在药物研发中的贡献
新药研发
中药化学为新药研发提供 了丰富的候选化合物和新 的作用靶点,推动了新药 创制进程。
药物改良
通过对中药化学成分的研 究,改良现有药物的疗效 和副作用,提高药物治疗 效果。
药物配伍
中药化学研究药物之间的 相互作用,为现代医学提 供了科学的药物配伍依据。
中药化学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
国际认可
01
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推动了中
药的国际化进程。
学术交流
02
中药化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促进了中药化学与现代医
中药化学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提取方法
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包括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等。这些方法的选择取决 于目标成分的性质和提取效率的要求。
分离方法
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方法包括色谱法、结晶法、膜分离技术等。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方法,包括薄层色谱、 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结晶法适用于具有不同溶解度的成分的分离;膜分离技术则是一种新兴的分离技术, 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
中药化学-要点总结资料
第一章总论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第二章生物碱一、基本内容生物碱是指来源于生物界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
大多有较复杂的环状结构,氮原子结合在环内;多呈碱性,可与酸成盐多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
(例外:秋水仙碱,N原子不在环内,且几乎不显碱性)。
绝大多数存在于双子叶植物中:毛茛科(黄连、乌头、附子)、防己科(汉防己、北豆根)、罂粟科(罂粟、延胡索)、茄科(洋金花、颠茄、莨菪)、马钱科(马钱子)、小檗科(三颗针)、豆科(苦参、苦豆子);单子叶植物也有少数科存在生物碱:石蒜科、百合科(贝母)、兰科;低等植物中仅个别存在生物碱:蕨类植物(烟碱)、菌类植物(麦角生物碱);科属亲缘关系相近的植物,常含有相同结构类型的生物碱;生物碱在植物体内多数集中分布在某一部分或某些器官;生物碱在不同的植物中含量差别很大。
生物碱在植物体内,除了以酰胺的形式存在外,仅少数碱性极弱的生物碱以游离形式存在(那可丁)。
绝大多数以有机酸盐形式存在(柠檬酸盐、草酸盐、酒石酸盐、琥珀酸盐),少数以无机酸盐的形式存在(吡啶槟榔烟碱苦参碱萨苏林去甲乌药碱罂粟碱汉防己甲素;R=H汉防己乙素R=CH31-苄基异原小檗碱延胡索乙素R=H吗啡;R=CH(吲哚)、大青(士的(色胺)(麻黄碱)、秋水仙碱、益母草碱特殊提取方法:水蒸气蒸馏法(麻黄碱);升华法(咖啡碱、烟碱)1. 水或酸水提取常用0.1%-1%的硫酸或盐酸溶液作为提取溶剂,采用浸渍或渗漉法提取。
常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萃取法进一步纯化和富集,除去水溶性杂质。
2. 醇类溶剂提取游离的生物碱和生物碱盐均可溶于甲醇、乙醇。
常采用浸渍、渗漉、回流、连续回流法提取。
3. 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游离生物碱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的性质,用氯仿、苯、乙醚以及二氯甲烷等溶剂。
用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之前,必须将中药用碱水(石灰乳、碳酸钠溶液或稀氨水)湿润,使生物碱游离,再用亲脂性有机溶剂萃取。
提取方法多采用浸渍法、回流提取法或连续回流提取法。
中药化学汇总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汇总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化学基本概念1.中药及其化学成分中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和保健的药物或药材,而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类、三萜类、多糖类、挥发油类、环烯醇类等。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药理活性。
2.中药提取技术中药提取技术是指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的技术方法,包括水提取、乙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微波提取、超声波提取、离子液提取等。
这些提取技术的发展,为中药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更加高效、纯净的化学成分。
3.中药质量评价中药质量评价是指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药效物质等进行评价,其中包括物质定性、定量、指纹图谱、药效评价等内容。
中药质量评价是保证中药质量、疗效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中药化学成分1.中药中的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它们具有有效的药理活性,如阿片类生物碱、茶碱类生物碱、喜树碱类生物碱、毒蕃茄碱类生物碱等。
这些生物碱具有镇痛、镇静、解热等药理作用。
2.中药中的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重要化学成分,包括黄酮、异黄酮、芳香二苯乙烷类等化合物,它们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血栓等多种药理活性。
3.中药中的三萜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代表性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甾体三萜、原三萜、醇三萜等。
它们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
4.中药中的多糖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成分,如葡聚糖、甘露糖、阿拉伯糖等多糖类化合物,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降血脂等生物活性。
5.中药中的挥发油类挥发油类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成分,它们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如萜类、酚酮类、醇醇或醛醇类等。
它们具有镇痛、抗炎、抗菌等药理活性。
6.中药中的环烯醇类化合物环烯醇类是中药中的一类具有重要药理活性的物质,如桃金娘内脂醇、延胡索内脂醇等。
它们具有抗肿瘤、抗炎、保肝、镇静等作用。
以上是中药中的一些重要化学成分,它们在中药中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和药效作用,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中药的化学成分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药物两部分。
天然产物中包括大量的生物碱、多糖、黄酮类、醇类和酚类等。
而人工合成药物则主要是从中药中提取出的有效成分进行结构改造和合成。
2. 中药中的天然产物有着复杂的化学成分,需要通过现代化学技术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水提取、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
3.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通过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等方法进行分析和鉴定。
二、中药的有效成分1. 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药用植物中所含的生物碱、生物酶、多糖、黄酮类、醇类等,这些成分对于中药的药效具有重要作用。
2. 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对于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3. 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与开发是中药研究的重要内容,需要通过现代化学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
三、中药的药效评价1. 中药的药效评价主要包括对药效物质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及对中药配方的药效进行评价。
2. 中药的药效评价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动物试验、细胞实验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和验证。
3. 中药的药效评价还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中药的适应症、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
四、中药的质量控制1. 中药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质量控制方法的建立和中药质量分析的研究。
2. 中药的质量控制需要通过色谱法、质谱法、红外光谱法等多种分析方法进行质量控制,确定中药的有效成分含量和质量标准。
3. 中药的质量控制还需要对中药的来源、制备、贮存、运输等环节进行控制,确保中药的质量和安全。
五、中药的新药开发1. 中药的新药开发主要包括对中药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以及对中药的药效和毒副作用进行评价和验证。
2. 中药的新药开发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确定中药新药的适应症、药效、安全性和用药剂量等参数。
3. 中药的新药开发还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和药物注册等环节进行评价和验证,确保中药新药的质量和安全。
中药化学必备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备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原料中药的原料通常是指天然药材,是指采用植物、动物、矿物等自然界的种子、茎、根、叶、花、果实、树皮、树干等加工而成的药材。
中药的原料主要来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
中药原材料的来源决定了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多样性,因此在中药化学研究中必须深入了解并掌握各类中药原料的特点、提取方法、质量标准等内容。
1. 植物药材植物药材是中药的主要原料之一,其种类繁多,如人参、枸杞、黄芪、党参、当归、川芎等。
植物药材通常包含大量的有效成分,如黄酮类、生物碱类、鞣质类、挥发油类、多糖类等,这些成分对中药的药理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药研究中需要掌握植物药材的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技术,并对其药理作用进行深入研究。
2. 动物药材动物药材是指以动物或其部分组织为原料制成的药材,常见的有鹿茸、海马、熊胆等。
动物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与植物药材有所不同,因此研究中药化学必备知识点还包括对动物药材的提取、鉴定和分析等内容。
3. 矿物药材矿物药材是指以天然矿物为材料加工而成的中药,如砒霜、雄黄、硫磺等。
矿物药材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机制与植物和动物药材有所差异,中药化学研究中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二、中药提取与分离中药提取与分离是中药化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从中药原料中提取出有效成分,并实现其纯化和分离。
中药提取与分离的方法包括溶剂提取、萃取、色谱分离、电泳分离与鉴定等。
中药提取与分离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溶剂提取溶剂提取是指利用溶剂对中药原料中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的方法。
常用的溶剂包括乙醇、醋酸乙酯、甲醇等。
溶剂提取方法简单、经济,适用范围广,但需要注意不同中药原料的适宜溶剂的选择。
2. 萃取萃取是指利用溶剂对中药原料进行连续或间歇提取的方法,其优点是提取效果好,但需要严格控制提取温度、时间、介质酸碱度等参数。
3. 色谱分离色谱分离是指利用色谱柱将中药提取液中的混合成分进行分离的方法,常见的色谱包括硅胶柱色谱、逆相色谱、层析色谱等。
中药化学备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备考知识点总结一、中药药物的基本概念及分类1. 中药药物的基本概念中药药物是指使用中药原料或中药饮片制备的药品。
中药药物包括单味中药制剂、复方中药制剂、中药注射剂、中药颗粒、中药片剂等多种剂型。
中药药物的制备和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其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2. 中药药物的分类根据中药药物的来源、性味、功效等特点,可以将中药药物进行不同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根据来源分类:中药药物可以根据其来源进行分类,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2)根据性味分类:中药药物可以根据其性味进行分类,包括寒热温凉性味,苦辛甘酸咸五味等。
(3)根据功能分类:中药药物可以根据其功效进行分类,包括清热解毒、祛湿利水、活血化瘀、补益气血、安神宁心等。
二、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及药效1. 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中药药物的化学成分是指中药药物中所含的各种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主要包括有效成分和辅助成分两大类。
(1)有效成分:中药药物的有效成分是指具有明显药理活性和临床疗效的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皂苷类、多糖类等。
(2)辅助成分:中药药物的辅助成分是指在制备过程中起辅助作用的化学成分,包括挥发油、鞣质、脂肪油等。
2. 中药药物的药效中药药物的药效是指中药药物在机体内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主要包括药理学作用、药代动力学作用、临床疗效等。
(1)药理学作用:中药药物的药理学作用是指中药药物在机体内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主要包括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心血管系统作用、内分泌系统作用等。
(2)药代动力学作用:中药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作用是指中药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主要包括药物在体内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生物利用度、药物半衰期等。
(3)临床疗效:中药药物的临床疗效是指中药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对疾病所产生的治疗作用,主要包括治疗感冒、消化不良、失眠等各种疾病的疗效。
三、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及方法1. 中药药物的提取和制备方法中药药物的提取和制备是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之一,主要包括水提取、蒸馏提取、溶剂提取、微波提取、超声波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等多种提取方法。
中药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中药化学的基本概念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分析、提取、纯化、结构鉴定及药理学等方面的学科。
中药化学包括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物的分析、药物的化学合成、药物的构效关系等内容,是中药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二、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1. 中药的化学成分中药化学成分是指中药中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是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
其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生物酮、皂甙、黄酮类、酚酸类、萜类、多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其中多种物质通过相互作用,形成了中药的药理效应。
2. 药物的分析中药的分析是指对中药中化学成分进行提取、纯化、分离和鉴定的过程。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光谱法、核磁共振法等,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地分析出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并确保中药的质量和药效。
3. 药物的化学合成某些中药化学成分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获得,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化合物的纯度和产量,从而提高药物的药效和稳定性。
4. 药物的构效关系药物的构效关系是指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药物的化学结构进行分析,可以预测药物的药效和毒性,为药物的设计和开发提供指导。
三、中药中常见化学成分的性质及作用1. 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含有氮原子的碱性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生物碱主要存在于植物中,具有抗菌、抗肿瘤、镇痛、兴奋神经系统等作用。
常见的生物碱有阿托品、麦角新碱、吡哆麻酸等。
2. 生物酮生物酮是一类特殊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镇痛等作用。
常见的生物酮有甘草酸、丹皮酮等。
3. 皂甙皂甙是一类含有糖基或糖苷基的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增强免疫等作用。
常见的皂甙有五指毛桃皂素、人参皂苷等。
4. 黄酮类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作用,常见的黄酮类有花青素、大豆异黄酮等。
5. 酚酸类酚酸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作用,常见的酚酸类有丹参酸、马齿苋酸等。
6. 萜类萜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的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镇痛等作用,常见的萜类有薄荷脑、蒲公英素等。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
中药化学复习资料中药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药物形式,具有历史悠久、疗效显著、独具特色的优点。
作为中药的基础学科,中药化学是一门高深的学科,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
本文就中药化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复习,讲解中药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常见的化学分析方法。
一、中药化学基础知识1.中药的组成中药是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的复杂体系。
中药的主要成分包括生物碱、黄酮类、萜类、多糖类、挥发油等。
其中,生物碱具有较强的药理作用,黄酮类是中药中常见的抗氧化物质,萜类则是中药的香气成分。
2.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能够对人体各个器官有不同的作用。
典型的例子包括苦杏仁,可以消积除痰、止咳定喘;枸杞子,具有补肾强腰、明目益智的作用;大黄,能够疏通经络、止痛泻火等等。
3.中药的提取与纯化中药中的化学成分通常需要进行提取和纯化才能发挥最好的药理效果。
目前常见的提取方法包括水提取、醇提取、超声波提取等方法。
而中药的纯化则主要是通过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等技术实现。
二、中药的化学分析方法1.高效液相色谱(HPLC)HPLC是中药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具有灵敏度高、色谱分离能力强等优点。
通过在色谱柱中加入不同类型的固定相材料,可以实现对中药中个别化学成分的分离和检测。
2.气相色谱(GC)GC则是一种适用于挥发性物质检测的方法。
在特定的操作条件下,GC可以将中药中挥发性物质进行分离和检测,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3.质谱(MS)质谱是一种分析检测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常用方法。
通过将化学成分中的分子与电荷分离并离子化后进行检测,可以准确鉴定中药的化学成分,推测它们的分子结构和主要药理作用。
4.红外光谱(IR)IR是一种非破坏性的检测方法,通过红外光进行分析。
在中药的化学成分中,每种化学基团都可以通过红外光谱进行检测,从而确定中药成分的种类和含量。
5.核磁共振(NMR)NMR是另一种分析中药化学成分的非常有价值的方法。
它可以将分子中的质子和化学键的振动情况进行检测,并推测分子的结构及其三维构成。
中药化学知识点横向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横向总结一、中药化学基础知识中药化学是中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是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的组成、结构、性质、作用机理等。
中药化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药化学基本概念、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中药提取与分离、中药分析方法等内容。
1. 中药化学基本概念中药的化学成分是指中药中所含的各种化学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和生物碱等。
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中药化学成分可分为多种类别,如生物碱、酚类、醛酮类、黄酮类、鞣质类等。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决定了其药用价值和药效。
2.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来源于中草药的各个部分,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根皮等。
这些部分中各自含有不同种类的化学成分,有些是药用成分,有些是杂质。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一般可分为主要活性成分和辅助成分两类,主要活性成分是药用价值较高的成分,辅助成分是对主要活性成分的药效起到辅助作用的成分。
3. 中药提取与分离中药提取与分离是指从中药材中提取出所需的化学成分,并进行纯化和分离的过程。
中药提取与分离主要包括溶剂浸提、水蒸馏、乙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微波辅助提取等多种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高效地提取出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减少杂质的影响,保证其药用效果。
4. 中药分析方法中药分析方法是指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的方法。
传统上,中药的分析主要依靠色谱法、光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法等技术手段。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的分析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出现了新的分析技术,如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对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准确鉴定,为中药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中药中的常见化学成分中药中的化学成分种类繁多,常见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酚类化合物、生物碱、黄酮类、皂苷、鞣质等。
1. 酚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常见化学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作用。
常见的酚类化合物包括黄酮类、酚酸类、酚酮类、酚醇类等。
中药学大一化学知识点汇总
中药学大一化学知识点汇总中药学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在中医药学专业的学习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化学作为中医药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在中药学的学习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为大家汇总整理中药学大一化学知识点,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这些重要的基础概念。
一、有机化学基础知识1.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的分类: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和元素分组,理解主族元素和副族元素的概念。
2. 化学键的概念和分类:掌握化学键的概念,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不同类型的键。
3. 分子结构和构象: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和构象的概念,包括角度、键长和旋转等方面的变化。
4. 化学反应与反应机理: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反应速率等相关概念,了解常见有机反应的机理。
5. 立体化学基础知识:了解立体异构的概念和构象的观念,掌握手性和立体异构的相关知识。
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式1. 化合物的命名规则: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包括碳链的命名、官能团的命名和宜名反应的命名等。
2. 结构式的绘制和解读:学会使用简化结构式、完整结构式和键线结构式来表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3. 官能团的识别:了解常见的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能够通过化合物的结构判断它所含有的官能团类型。
4. 异构体的识别:通过分析化合物的结构,判断和辨认其可能存在的异构体结构。
三、化学反应和反应机理1. 酸碱中和反应:了解酸碱反应的基本概念和酸碱指示剂的使用,掌握常见酸碱反应的反应方程式。
2. 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氧化还原电位的意义,学会平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3. 加成、消去和取代反应: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常见反应类型,包括加成反应、消去反应和取代反应等。
4. 电子推移和亲核攻击:掌握有机化合物中的电子推移和亲核攻击的基本原理和机理。
四、化学键与分子结构1. 杂化轨道理论:理解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碳原子的sp3、sp2和sp杂化轨道的形成和性质。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药理学讲义PPT课件
实验原理与目的
祛风 止痉
镇静 镇痛 抗惊厥
电痉挛阈值
小鼠惊厥 发生率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
中药药理实验讲义
药品、动物与给药方法
水煎液
(0.5g原药材/ml) 天 南 星
生 理 盐 水
ip
ip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
中药药理实验讲义
操作流程
Ip0.1ml/10g
延胡索组
醋制延胡索组
生理盐水组
给药后15分钟测定 给药后45分钟测定 给药后60分钟测定
痛阈值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
中药药理实验讲义
观察指标与统计方法
痛阈提高百分率(%)=
给药后平均痛阈值 – 给药前平均痛阈值 ×100%
给药前平均痛阈值
各时间点组间检验
药物有无作用 作用有无强弱差异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
中药药理实验讲义
注意事项
• 给药后若放入烧杯内小鼠60秒仍无反应,应将
小鼠取出,痛阈值以60秒计。
• 正常小鼠放入热板后易出现不安、举前肢、舔 前足、踢后肢等现象,这些动作不能作为疼痛
指标,只有舔后足才作为疼痛指标。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
中药药理实验讲义
思考题
延胡索的镇痛主要和吗啡有哪些区别? 炮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
人参组
生理盐水组
给药后45分钟,置 入含钠石灰的密闭
广口瓶中
死亡时间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
中药药理实验讲义
观察指标与统计方法II
组间检验
死亡时间
药物作用 ???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理教研室
中药化学1.1 必备知识
【特点】: 多具有碱性,可遇酸成盐
【溶解性】:
游离生物碱 生物碱盐 【生物活性】
多不溶或难溶于水,可以溶于甲醇(MeOH)、 乙醇(ETOH)、氯仿、乙醚(ET2O) 、苯等 有机溶剂 多可以溶于水、甲醇、乙醇,难溶于氯仿、 乙醚、苯等有机溶剂。
解痉、镇痛、降压等
糖
【定义】: 多羟基的醛或酮 【分类】:
万方数据库
/
中国知网
/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图书全文数据库、工具书网络出版总库
其它常用的药学网址如:
中国医药卫生电子商务网()、 Chemdex网站()
1.1 必备知识
三、研究的内容:
有效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检识 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四、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掌握中药的药性,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1.1 必备知识
五、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1.有利于剂型改革,提高临床疗效 2.有利于控制中药材的质量 3.为药物的工业化生产提供质量保证 4.有利于扩大药源 5.寻找新药 6.根据构效关系,探讨治病机理,研制新药 复方制剂
1.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 2.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 3.中药中常见成分及其水溶性情况
教学难点
有效成分与无效成分的关系
1.1 必备知识
一、中药化学的含义:
中药化学是结合中医中药基础理论,运用现 代物理和化学的手段来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一 门学科。
二、中药化学研究定生物活性或治疗作用的成分 无效成分:没有一定生物活性或治疗作用的成分
鞣
【定义】:
复杂的多元酚类化合物
质
【溶解性】:
能溶于水、乙醇、丙酮、乙酸乙酯等溶剂;不溶于乙 醚、氯仿、苯、石油醚等极性小的溶剂。
中药化学各章节重点知识
第一章绪论1、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2、有效部位: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位。
3、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或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1、各类化合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乙酸—丙二酸途径:合成脂肪酸类、分类、醌类甲戊二羟酸途径:合成萜类、甾类莽草酸途径:具有C6-C3及C6-C1基本结构的化合物氨基酸途径:生物碱符合途径2、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1)溶剂的选择(相似相容)溶剂的极性: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2)提取方法: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用于提取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难溶于水的成分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其他方法:升华法、组织破碎提取法、压榨法3、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精致方法溶剂法:酸碱溶剂法(酸碱性的不同)溶剂分配法(分配系数不同):分离极性大的—正丁醇-水极性中等的—乙酸乙酯-水极性小的—氯仿(乙醚)-水沉淀法(可逆):专属试剂沉淀法、分级沉淀法、盐析法分馏法(沸点不同)膜分离法升华法结晶法:化合物由非晶形经过结晶操作形成有晶形的过程称为结晶。
结晶溶剂的选择:a 对被溶解成分的溶解度随温度不同应有显著差别b 与被结晶的成分不产生化学反应a 沸点适中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吸附剂队被分离化合物分子吸附能力)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硅胶—用于分离极性相对较小的成分氧化铝—用于分离碱性或中性亲脂性成分(生物碱、甾、萜)活性炭—用于分离水溶性物质(氨基酸、糖、苷)聚酰胺(氢键)―用于分离酚类、醌类(黄酮类、蒽醌类、鞣质)a 硅胶、氧化铝为极性吸附剂,溶质极性大,吸附力强;溶剂极性大,洗脱力强b 活性炭位非极性吸附剂(2)凝胶果绿色谱(分子筛原理)(3)离子交换色谱(混合物中各成分分解离度)(4)大孔树脂色谱(5)分配色谱(分配系数):正相: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相极性(分离极性及中等极性的分子型物质)反相: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相极性(分离非极性及中等极性物质)固定相:十八硅基硅烷、C8键合相流动相:甲醇-水、乙睛-水4、中药有效成分的理化鉴定(1)物理常数的测定:熔点、沸点、比旋度、折光率、比重(2)分子式的确定(3)化合物的结构骨架语官能团的确定5、中药有效成分的波谱测定(1)IR:功能基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2)UV:判断共轭体系中取代基的位置、种类、数目(3)氢核磁共振:质子类型、氢分布、核间关系炭核磁共振:质子类型、炭分布、核间关系二维核磁共振:化学结构间不同位置H之间的关系(4)MS:确定化合物分子量、元素组成以及由裂解碎片检测官能团、辨认化学合物类型、推导碳骨架(5)旋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化合物的构型和构象、确定某些官能团在手性分子中的位置第三章糖和苷类化合物(一)糖类化合物1、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聚合物的总称2、糖的分类:单糖、低聚糖、多糖3、结构类型:Fischer式(C1-OH与原C5或C4-OH):相对构型—顺式为α,反式为β绝对构型--向右为D型,向左为L型Haworth式(C1-OH与C5或C4上取代基之间的关系):相对构型--同侧为β,异侧为α绝对构型--向上为D型,向下为L型(二)苷类化合物1、苷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苷元—苷中的非糖部分苷键—苷中的苷元与糖之间的化学键苷键原子—苷元上形成苷键以连接糖的原子2、苷的分类1)按苷键原子分类:氧苷、氮苷、硫苷、碳苷(溶解度小,难溶于水)氧苷:苷元通过氧原子和糖相连接而成的苷醇苷--是通过醇羟基与糖端基羟基脱水而成的苷。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化学成分与分类中药是指以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经过加工制备而成的药物。
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类、挥发油、多糖、萜烯类等。
根据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中药可以分为生物碱类、甙类、多糖类、多酚类、挥发油类等。
二、中药的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1. 紫外-可见光谱法:通过物质对紫外或可见光的吸收,确定物质的成分和含量。
2. 红外光谱法:通过物质对红外光的吸收,研究物质的结构和功能。
3. 质谱法:通过物质在质谱仪中的分子碎裂和离子化,分析物质的成分和结构。
4. 气相色谱法:通过物质在气相色谱仪中的分离和检测,确定物质的成分和含量。
5. 液相色谱法:通过物质在液相色谱仪中的分离和检测,研究物质的成分和含量。
三、中药炮制与贮藏中药的炮制是指将中药原料经过加工处理,改变其药性、提高疗效的过程。
中药炮制的方法主要包括炒、炙、焙、煅、熬炼等。
中药的贮藏要注意避光、防潮、干燥和通风。
四、中药提取与分离方法 1. 水提法:将中药原料加入适量的水中,通过水溶性成分的溶解,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
2. 醇提法:将中药原料加入适量的醇溶剂中,通过成分的溶解,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
3. 超声波提取法:利用超声波的震荡作用,使中药原料中的有效成分迅速释放出来,提高提取效率。
4. 萃取法:利用萃取剂将中药原料中的有效成分溶解、浸出,然后蒸发溶剂,得到提取物。
五、中药质量控制方法 1. 总灰分测定法:通过加热中药样品,燃烧掉有机物质,测量残渣的重量,判断样品中无机杂质的含量。
2. 挥发油含量测定法:通过蒸馏提取、重量法或气相色谱法,测定中药样品中挥发油的含量。
3. 总黄酮含量测定法:通过提取、分离、比色法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药样品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
4. 重金属含量测定法:通过酸溶、原子吸收光谱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中药样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
六、中药与现代药物研究的关系中药与现代药物研究密切相关。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药化学 重点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一)溶剂提取法原理:溶剂穿投入药材的细胞膜,溶解可溶性物质,形成细胞内外溶质浓度差,将溶质深处细胞膜,达到提取目的。
溶剂的选择:溶剂分三类:亲脂性有机溶剂,亲水性有机溶剂,和水极性强弱顺序: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溶剂选择原则:1.根据相似相溶原则,以最大限度提取所需化学成分,而对共存杂质的溶解度尽可能小。
2.溶剂不能与重要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即使反应也应属于可逆性。
3.溶剂应该沸点适中,易回收,低毒安全,廉价易得。
提取方法:(一)溶剂提取法:1.煎煮法:中药粗粉加水加热煮沸提取。
适用于:中药的大多数成分。
优点:简便易操作缺点:对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
多糖类成分含量高的重要加热后药液粘稠度大,不易过滤。
2浸渍法:优点:不用加热,适用于遇热易破坏或挥发性成分的提取,也适用于淀粉或黏液质含量较多的重要成分的提取。
缺点:提取时间长,效率低。
3渗漉法:优点:过程中随时保持较大的浓度梯度,故提取效率高于浸渍法。
4回流提取法:优点:效率高于渗漉法缺点:受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
5连续回流提取法:优点:容积消耗量小,操作简便,提取效率高。
在实验室连续回流提取常采用索氏提取器或回流提取装置。
(二)水蒸气提取法:适用于:提取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难溶于水的成分。
原理:这类成分有挥发性,在100℃时有一定的蒸汽压,当水沸腾时,该类成分一并随水蒸气带出,再用油水分离器或者有机溶剂萃取法,将这类成分自馏出液中分离。
(三)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常用溶剂:2CO原理:超临界流体具有液体和气体的双重特性,密度与液体相似,黏度与气体相近,扩散系数为液体的100倍。
物质的溶解过程包括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扩散作用,与溶剂密度和扩散系数成正比,与黏度成反比,所以超临界流体对许多物质有很强的溶解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一)溶剂提取法原理:溶剂穿投入药材的细胞膜,溶解可溶性物质,形成细胞内外溶质浓度差,将溶质深处细胞膜,达到提取目的。
溶剂的选择:溶剂分三类:亲脂性有机溶剂,亲水性有机溶剂,和水极性强弱顺序: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溶剂选择原则:1.根据相似相溶原则,以最大限度提取所需化学成分,而对共存杂质的溶解度尽可能小。
2.溶剂不能与重要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即使反应也应属于可逆性。
3.溶剂应该沸点适中,易回收,低毒安全,廉价易得。
提取方法:(一)溶剂提取法:1.煎煮法:中药粗粉加水加热煮沸提取。
适用于:中药的大多数成分。
优点:简便易操作缺点:对含挥发性成分及加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
多糖类成分含量高的重要加热后药液粘稠度大,不易过滤。
2浸渍法:优点:不用加热,适用于遇热易破坏或挥发性成分的提取,也适用于淀粉或黏液质含量较多的重要成分的提取。
缺点:提取时间长,效率低。
3渗漉法:优点:过程中随时保持较大的浓度梯度,故提取效率高于浸渍法。
4回流提取法:优点:效率高于渗漉法缺点:受热易破坏的成分不宜使用。
5连续回流提取法:优点:容积消耗量小,操作简便,提取效率高。
在实验室连续回流提取常采用索氏提取器或回流提取装置。
(二)水蒸气提取法:适用于:提取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难溶于水的成分。
原理:这类成分有挥发性,在100℃时有一定的蒸汽压,当水沸腾时,该类成分一并随水蒸气带出,再用油水分离器或者有机溶剂萃取法,将这类成分自馏出液中分离。
(三)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常用溶剂:2CO原理:超临界流体具有液体和气体的双重特性,密度与液体相似,黏度与气体相近,扩散系数为液体的100倍。
物质的溶解过程包括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扩散作用,与溶剂密度和扩散系数成正比,与黏度成反比,所以超临界流体对许多物质有很强的溶解能力。
优点:可以在接近室温下进行工作,防治某些对热不稳定的成分被破坏或逸散,萃取过程几乎不用有机溶剂,萃取物中无有机溶剂残留,对环境无公害,提取效率高,节约能耗。
色谱分离法优点:分离效能高,快速简便。
1,吸附色谱:原理:利用吸附剂对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吸附能力的差异,实现分离。
常用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硅胶:应用广泛,中药各类化学成分大多可以用其分离氧化铝:主要用于碱性或中性亲脂性成分的分离,如生物碱,甾,萜类等成分活性炭:主要用于分离水溶性物质,如氨基酸,糖类及某些苷类。
聚酰胺:以氢键作用为主,主要用于酚类,醌类如黄酮类,蒽醌类及鞣质类成分的分离。
2凝胶过滤色谱:原理:分子筛作用,根据凝胶的孔径和被分离化合物分子的大小而达到分离目的常用凝胶:葡聚糖凝胶,羟丙基葡聚糖凝胶3离子交换色谱:基于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差异进行分离。
离子交换剂有离子交换树脂,离子交换纤维素,离子交换凝胶三种4大孔树脂色谱:大孔树脂是一类没有可解离基团,具有多孔结构,不溶于水的固体高分子物质。
它可以通过物理吸附有选择的吸附有机物质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5分配色谱原理:利用被分离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系数的不同而达到分离。
分为:正相色谱法和反相色谱法中药有效成分的波普测定红外光谱(IR)用于测官能团紫外光谱(UR)用于测共轭体系核磁共振光谱(NMR)用于测H,C的数目位置,相互关系质谱(MS)用于测分子量苷键的裂解:苷键具有缩醛结构,在稀酸或酶的作用下,苷键可发生断裂,水解为苷元和糖1.酸催化水解:苷键易被稀酸催化水解,反应一般在水或稀醇中进行,所用酸有盐酸,硫酸,乙酸和甲酸等。
原理:苷键原子首先发生质子化,然后苷键断裂生成苷元和糖的阳碳离子中间体,在水中阳碳离子中间体经溶剂化,再脱去氢离子形成糖分子★六点规律!(1)按苷键原子的不同,苷类化合物酸水解速率的顺序为:N-苷>O-苷>S-苷>O-苷(2)呋喃糖苷较吡喃糖苷易水解(3)酮糖苷较醛糖苷易水解(4)吡喃糖苷中,吡喃环5C上的取代基越大越难水解。
顺序为:五碳糖苷>甲基五碳糖苷>六碳糖苷>七碳糖苷>糖醛酸苷(5)氨基糖苷较羟基糖苷难于水解,而羟基糖苷又比去氧糖苷(尤其2-去氧糖苷)难水解。
(6)芳香族苷因苷元部分有供电子结构,其水解比脂肪族苷容易得多。
★苷类的显色反应和沉淀反应苷类化合物的共性在于都含有糖基部分,因此,苷类化合物可发生与糖相同的显色反应和沉淀反应,但苷元中的糖为结合糖,需要先水解成为游离糖后才能进行显色反应和沉淀反应。
糖的显色反应和沉淀反应1.α-萘酚反应(Molish反应)单糖在浓酸作用下失去三分子水,生成的糠醛及其衍生物可与α-萘酚试剂反应(在此条件下,低聚糖或多糖先水解成单糖再脱水。
)2.菲林反应(Fehling反应)还原糖能与碱性酒石酸酮试剂反应,使高价铜离子被还原为低价铜离子,因而产生氧化亚铜的砖红色沉淀。
3.多伦反应(Tollen)还原性糖能与氨性硝酸银试剂反应,使银离子还原,生成银镜或黑褐色的银沉淀。
注:单糖均为还原性糖,低聚糖分为还原性糖和非还原性糖,多糖均无还原性。
4.碘呈色反应碘分子或碘离子排列进入多糖螺环通道中形成的有色包结化合物产生的呈色反应,所呈色调与多糖的聚合度有关,糖淀粉聚合度为300-350.遇碘呈蓝色,胶淀粉聚合度为3000左右,遇碘呈紫红色★ 醌类物质的颜色反应1.)Feigl 反应 醌类衍生物在碱性条件下加热能迅速与醛类及邻二硝基苯发生反应,生成紫色化合物。
机理见课本过程:取醌类化合物的水或苯溶液1滴,加入25%碳酸钠水溶液,4%甲醛及5%邻二硝基苯的苯溶液各一滴,混合后,置水浴上加热,在1-4分钟内产生显著的紫色。
2.)无色亚甲蓝显色反应 无色亚甲蓝溶液为苯醌类及萘醌类的专用显色剂, 配置方法:将亚甲蓝100mg 溶于乙醇100ml 中,再加入乙酸1ml 及锌粉1g ,缓缓振摇至蓝色消失后备用。
此反应在PC 或TLC 上进行,样品在PC 或TLC 上呈蓝色斑点,可与蒽醌类化合物相区别。
3.)bornträger 反应 羟基醌类在碱性溶液中发生颜色改变,会使颜色加深。
多呈橙,红,紫红及蓝色。
机理见课本过程:用本法检验中药中是否含有蒽醌类成分时,可取样品粉末约0.1g ,加10%硫酸水溶液5ml ,置水浴上加热2-10分钟趁热过滤,滤液冷却后加乙醚2ml 振摇,静置后分取醚层溶液,加入5%氢氧化钠水溶液1ml ,振摇。
如有羟基蒽醌存在,醚层则由黄色褪为无色,而水层则显红色。
4.)Kesting-Craven 反应 苯醌类及萘醌类化合物当其醌环上有未被取代的位置时,可在碱性条件下与一些含有活性亚甲基试剂的醇溶液反应,生成蓝绿色或蓝紫色。
5.)与金属离子反应 在蒽醌类化合物中,如果有α-酚羟基或邻二酚羟基结构时,则可与++22,Mg Pb 等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
6.)对亚硝基二甲苯胺反应 9位或10位未取代的羟基蒽醌类化合物,尤其是1,8-二羟基衍生物,其羰基对位的亚甲基上的氢很活泼,可与0.1%对亚硝基二甲苯胺吡啶溶液反应缩合而产生各种颜色。
(1,8-二羟基均呈绿色。
)此反应可以用于蒽酮化合物的定性检查,通常用纸色谱,以吡啶-水-苯(1:3:1)的水层为展开剂,以对亚硝基二甲苯胺的乙醇溶液作为显色剂,在滤纸上发生颜色变化。
如大黄酚蒽酮-9在滤纸上开始为蓝立即变绿色。
芦荟大黄素蒽酮-9在滤纸上开始呈绿色很快变蓝。
内酯的碱水解 香豆素类分子中具有内酯结构,碱性条件下可水解开环,生成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盐,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盐的水溶液经酸化至中性或酸性即闭环恢复为内置结构。
香豆素的显色反应(1)异羟肟酸铁反应 香豆素类成分具有内酯结构,在碱性条件下开环,与盐酸羟胺缩合生成异羟肟酸,在酸性条件下再与三价铁离子络合而显红色。
(2)酚羟基反应 香豆素类成分常具有酚羟基取代,可与三氯化铁溶液反应产生绿色至墨绿色沉淀。
若其酚羟基的邻位,对位无取代基,可与重氮化试剂反应而显红色至紫红色。
(3)Gibb's 反应 香豆素类成分在碱性条件(pH=9-10)下内酯环水解生成酚羟基,如果其对位无取代基,则能与2,6-二氯(溴)苯醌氯亚胺(Gibb's 试剂)反应而显蓝色。
(可用于判断碳六位有无取代基)(4)Emerson 反应 香豆素类成分如在6位无取代基,内酯环在碱性条件下开环后与Emerson 试剂(4-氨基安替比林和铁氰化钾)反应生成红色 (可用于判断碳六位有无取代基)1香豆素理化性质检识荧光香豆素类化合物在紫外uang(365nm)照射下一般显蓝色或紫的荧光。
7-羟基香豆素---蓝色荧光,加碱后,荧光更强,变为绿色。
羟基香豆素醚化,或导入非羟基取代基往往使荧光强度减弱,色调变紫,多烷氧基取代的呋喃香豆素类---黄绿色或褐色荧光。
黄酮类化合物的溶解性1游离黄酮类化合物:一般难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乙酸乙酯,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及稀碱水溶液中。
黄酮,黄酮醇,查尔酮----平面型分子---难溶于水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非平面分子---水中溶解度稍大异黄酮类化合物---非平面分子,亲水性比平面性分子增加花色素类虽然是平面型结构,但以离子形式存在,有盐的通性,亲水性强,水溶性大。
黄酮类化合物如果分子中引入的羟基增多,则水溶性增大,脂溶性降低,而羟基被甲基化后,则脂溶性增加。
2黄酮苷类:黄酮类化合物的羟基苷化后,水溶性增加,脂溶性降低。
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甲醇,乙醇,等强极性溶剂中,但难溶活不溶于苯,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
多糖苷比单糖苷水溶性大,3-羟基苷比相应的7-羟基苷水溶性大。
★黄酮苷的显色反应1还原反应★(1)盐酸-镁粉反应将样品荣誉甲醇或乙醇1ml中,加入少许镁粉振摇,再滴几滴浓盐酸,1-2分钟内(必要时微热)即可显色。
多数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显红~紫红色,少数显蓝色或绿色,分子中特别是当β-环上有-OH或-OHC3时呈现的颜色亦随之加深。
查尔酮,橙酮,儿茶素类则无该显色反应。
(2)钠汞齐还原反应在样品乙醇溶液中加入钠汞齐,放置数分钟至数小时或加热,过滤,滤液用盐酸酸化,则黄酮,二氢黄酮,异黄酮,二氢异黄酮类显红色,黄酮醇类显黄~淡红色,二氢黄酮醇类显棕黄色。
(3)四氢硼钠还原反应此反应可在试管中货滤纸上进行,取样1~2mg溶于甲醇中,加4NaBH的甲醇NaBH10mg,再滴加1%盐酸,或先在滤纸上喷2%4溶液,1分钟后熏浓盐酸蒸气。
2与金属盐类试剂的络合反应(1)三氯化铝反应3-羟基,4-羰基或5-羟基,4-羰基或邻而酚羟基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都可以显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