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现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 电现象 教案

初中物理 电现象 教案

初中物理电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应用和防止。

2. 掌握摩擦起电的原理和条件。

3. 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教学重点:1. 静电现象及其应用和防止。

2. 摩擦起电的原理和条件。

教学难点:1. 静电现象的产生和消失。

2. 摩擦起电的原理和条件。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气球、塑料尺、毛皮、丝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如摩擦起电、静电吸引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发生?二、探究静电现象(15分钟)1. 摩擦起电实验:让学生用毛皮摩擦塑料尺,观察塑料尺带电的现象。

2. 静电吸引实验:让学生用带电的塑料尺靠近气球,观察气球被吸引的现象。

3. 讨论实验现象:为什么摩擦起电会产生静电?为什么带电的塑料尺能吸引气球?三、解释静电现象(15分钟)1. 静电的产生:电子在物体表面的转移。

2. 静电的消失:电子重新分配,达到平衡。

3. 静电的应用和防止:如静电复印、静电除尘等。

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15分钟)1. 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衣服粘附灰尘、梳子梳头发时产生的静电等。

2. 分析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和消失的原因。

2.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了静电现象及其应用和防止。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到了摩擦起电和静电吸引的现象。

通过讨论,学生能够解释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

但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科学探究的方法,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初中物理《电现象》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物理《电现象》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物理《电现象》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九章《电现象》,具体内容包括:第1节电荷与电性,第2节静电感应,第3节电荷守恒定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电荷的概念,掌握电荷的性质;理解静电感应现象及其应用;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能力;通过问题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电荷的概念、性质,静电感应现象,电荷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荷测试仪、静电感应装置、演示用电荷模型。

2. 学具:电荷实验盒、静电感应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衣服摩擦后吸附小纸片,引入电荷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电荷的定义、性质,展示电荷模型,引导学生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例题讲解:讲解电荷守恒定律,通过实例分析,解释电荷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电荷守恒定律。

5. 实验演示:展示静电感应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解释现象。

六、板书设计1. 《电现象》2. 主要内容:电荷与电性静电感应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电荷分为哪两种?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2)静电感应现象是如何产生的?请举例说明。

(3)解释电荷守恒定律,并举例说明其在电路中的应用。

2. 答案:(1)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静电感应现象是由于导体中的电荷受到外电场的作用而重新分布。

例如,当带电体靠近导体时,导体靠近带电体的部分会带上与带电体相反的电荷,远离带电体的部分会带上与带电体相同的电荷。

(3)电荷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电荷的总量始终保持不变。

例如,在电路中,电源提供的电荷等于电路中各元件消耗的电荷。

电是什么教学设计

电是什么教学设计

电是什么教学设计(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电是什么教学设计电是什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物体怎么会带电、什么是摩擦起电、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现象、摩擦起电的原因及实质)2.通过实验观察知道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自然界存在的两种电荷、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3.认识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工作原理)二、实验准备玻璃棒和丝绸一套橡胶棒和毛皮一套(或实验视频由于空气潮湿本课题用的是实验视频)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问学生是否观察到这些现象现象1:干燥的天气时,早上起来用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

现象2:晚上睡觉脱毛衣时,会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有时还会伴有火花出现。

现象3:用塑料尺子或笔套,在头皮上反复摩擦几下后,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塑料尺“吸”住了。

现象4:把泡沫用手捏散后,手上沾上的小泡沫颗粒,怎么甩也甩不掉。

现象5:吊扇的下表面沾有很多灰尘。

吊扇的下表面按道理讲不会有灰尘落上去,但为什么会那么脏呢现象6:窗外玻璃上经常粘满灰尘,这又是为什么?现象7:穿上化纤的衣服,特别吸灰,特别容易变脏。

上述很多的现象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这些现象就是物理学上所说的摩擦起电现象,引入新课(二)学习新课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及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1)多媒体展示《摩擦起电》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2)展示自学指导1,并让学生根据自学指导学习课本57-58及60页内容准备回答问题(3)追问:拿在手中的'铁棒摩擦后能不能吸引轻小物体呢我们怎么做能使它摩擦后吸引轻小物体呢教师指名回答问题,认识什么摩擦起电现象、带电体的性质、摩擦起电的原因和实质。

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1)展示自学指导2,学生根据自觉指导学习58-59页教材上的内容准备回答问题指名回答问题,认识自然界中存在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及正负电荷的规定。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1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1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电荷、电流等基本概念,以及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2.强调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因静电造成伤害。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意识。
3.讲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与联系,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介绍电流的概念,阐述电流的形成原因,讲解电流方向的规定,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电流的概念。
5.演示电流表的使用方法,强调注意事项,并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加深对电流表使用的印象。
(三)学生小组讨论
-例如,通过展示摩擦起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产生和作用。
2.利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深入理解电荷规律。
-组织学生进行电荷相互作用实验,观察电荷间的吸引和排斥现象,总结规律。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问:为什么在干燥的天气里,脱衣服时会有火花?如何避免?
-简答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尝试分析产生原因,并撰写一篇小短文,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这项作业旨在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分组进行课题研究,每组选择一个与电现象相关的主题,如:导体和绝缘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电流的测量方法等,进行调查研究,并撰写调查报告。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1.电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电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教学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体验静电现象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

电现象教学设计

电现象教学设计

3.1 电现象学习指导:1、什么叫摩擦起电?2、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谁带正电荷,谁带负电荷?3、为什么有的物体能带正电荷,有的物体能带负电荷?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5、电流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6、验电器的作用以及工作原理是什么?7、大多数电池的基本原理是什么?重点:静电现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难点:电流的方向教法:讲授演示实验学法:观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都知道电在我们生产生活中间非常重要,但是电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它看不见,摸不到,非常神秘,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二、开始新授1、出示学习指导,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解决学习指导中涉及到的问题。

带有疑问的问题,同桌之间可以讨论,如果仍不能解决,在问题回答完毕后可以让老师讲解。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一些简单问题。

3、教师提问学生以上问题,演示摩擦起电实验、验电器作用。

4、教师根据学生提问帮助学生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5、对重难点部分(3、5)借助课件进行讲授。

三、当堂检测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______电荷互相排斥,______电荷互相吸引.2.把一个带电的物体靠近用了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时,它们互相排斥,这个带电物体所带的电荷是______电荷.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甲,乙两个轻小物体,结果甲被排斥,乙被吸引,由此我们可以总判定( )A.甲带正电,乙带负电.B.甲带负电,乙带正电.C.甲带负电,乙不带电或带正电.D.甲带正电,乙不带电或带正电.4.一根玻璃棒与带负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后,发现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完全闭合,关于玻璃棒和验电器原来的带电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者带等量的负电荷.B.两者带电量相等,玻璃棒带正电荷.C.玻璃棒带正电荷,电量较大.D.玻璃棒带负电荷,电量较小.四、学生小结本节学到的知识。

五、学生完成教材中自我评价作业(P37 1、2)。

电是什么(教学设计)

电是什么(教学设计)

电是什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2、知道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了解验电器的构造及其原理4、会用本节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电现象(二)过程与方法1、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2、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

教材分析:本节从摩擦起电现象入手,介绍了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和验电器的构造、原理、使用等。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学过摩擦起电,知道了生活中的一些摩擦起电现象的实例。

但对于自然界中电荷的种类及摩擦后带什么电?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分析推理法、启发谈话法教学重点: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教学难点: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教学用具:气球一个、易拉罐一个、装水的瓶子一个、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支架两个、丝绸一块、毛皮一块、铁架台一个、验电器一个、直尺、铅笔、圆珠笔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老师表演:把气球粘在墙壁上,提出为什么气球能粘在墙壁上?引出本节的课题——电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一)摩擦起电1、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尺子探究摩擦起电现象(尺子能吸引碎纸屑)。

2、教师演示:玻璃棒摩擦后吸引水流和易拉罐。

3、教师归纳总结三个实验情况,并引导学生总结结论。

(回答实验情况,并归纳结论)结论: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荷)”,这些带了电的物体叫带电体。

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5、请同学们思考:气球为什么能粘在墙壁上?(二)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1、提出问题:自然界中摩擦后能带电的物体很多,它们所带电的种(学生猜想)2、教师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互相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学生观察到相互排斥。

3、提问: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结果会怎样?(学生猜想)4、教师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学生观察到相互吸引。

九年级物理上册《电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上册《电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5.了解电场的基本概念,掌握电场强度、电势等物理量的计算方法;
6.掌握电场线、等势面的概念,能通过观察电场线、等势面分析电场的特点;
7.学习电解质的概念,了解电解质与电荷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使学生掌握以上知识与技能: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4.电场概念的理解:电场是抽象的概念,学生对电场强度、电势等物理量的理解需要加强。
5.电解质与电荷的关系:电解质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电解质与电荷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感受电荷的存在,激发学生对电荷概念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难易适度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习题讲解:针对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3.反馈与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优点,指出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总结归纳
1.知识梳理: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5.电解质概念:讲解电解质的定义,分析电解质与电荷之间的关系,举例说明电解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电荷、静电现象、库仑定律、电场等知识点进行讨论。
2.话题引导:为学生提供讨论话题,如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静电现象的防治、库仑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3.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观点,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2.知识衔接:回顾已学的电学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十章1电势能和电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19必修第三册

《第十章1电势能和电势》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19必修第三册

《电势能和电势》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能够区分它们与重力势能、动能的区别。

2. 掌握电势能的变化与电势差的关系,理解电势差与电势能的关系。

3. 学会运用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分析电场力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掌握电势能的变化与电势差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分析电场力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实物展示台、电路实验室器材等。

2. 准备例题和练习题,以供学生实践和巩固所学知识。

3. 安排实验室或户外实验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电场力和电势能的变化关系。

4. 制作相关动画或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电势能和电势的基本概念,学会计算电势能的变化,理解电势差与电势能的关系,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 引入新课: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电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场中能量的转化问题,从而引出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

2. 讲解概念:详细解释电势能、电势、电势差等基本概念,并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3. 计算方法:介绍电势能的计算方法,包括用公式和图像等方法。

同时,通过一些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 实验探究: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电场中电荷的移动等,让学生观察电场中能量的转化过程,进一步理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

5.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讨论电势能与电荷量的关系、电势能的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等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势能和电势的概念。

6. 应用举例: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如判断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等,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加深印象。

8. 作业布置: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一些相关练习题和思考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等多种方式,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电现象》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物理《电现象》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物理《电现象》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0章《电现象》。

本章主要内容包括:静电的产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导体和绝缘体、静电的利用和防止、电流的形成、电路的组成、欧姆定律等。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静电的产生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原因,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静电的产生原因,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静电的产生原因,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玻璃棒和橡胶棒、验电器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静电现象,如脱衣服时产生的静电,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知识讲解:讲解静电的产生原因,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实验演示:进行静电实验,如用丝绸和毛皮摩擦玻璃棒,观察实验现象,解释实验原理。

4. 课堂练习:让学生用验电器检验不同物质是否带有电荷,并分析原因。

5. 知识巩固:通过课后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静电的产生原因,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解释为什么用丝绸和毛皮摩擦玻璃棒会产生静电。

答案:用丝绸和毛皮摩擦玻璃棒时,毛皮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

2. 题目:请列举三种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

答案:静电的利用:静电除尘、静电喷漆、静电复印等。

静电的防止:接地、使用抗静电材料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实验演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实验现象,理解了静电的产生原因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但在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如静电的利用和防止方法,以及静电对人体的影响等。

神奇的力量——静电(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全国通用

神奇的力量——静电(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上册全国通用

神奇的力量——静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知道静电产生的原因。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静电现象及产生原因。

2. 静电实验操作。

3. 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静电现象,知道静电产生的原因。

2. 教学难点:静电实验操作,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

2. 学具:塑料尺、气球、纸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静电的奥秘。

2. 新课:讲解静电现象及产生原因,展示相关实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静电现象。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静电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4. 应用:介绍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力量——静电2. 目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七、作业设计1. 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思考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与静电相关的趣味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静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内容详细补充和说明:1. 静电现象:介绍静电现象的定义,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例如,当我们在夜晚脱衣服时,衣服与身体摩擦产生的火花,就是静电现象。

2. 静电产生原因:讲解静电产生的原因,即物体之间的摩擦导致电荷转移。

例如,当我们用塑料尺摩擦头发时,头发会因为失去电子而带正电,塑料尺则因为获得电子而带负电。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3.1电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3.1电现象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静电现象:介绍静电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
2.电荷:讲解电荷的性质、分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电荷的转移和感应现象。
3.电流:阐述电流的定义、单位、计算方法以及电流在电路中的作用,结合实际电路图,解释电流的流动规律。
-设计电荷测试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加深对电荷性质的理解。
-通过电路图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电流的形成和流动,掌握电流的计算方法。
2.强化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安排串并联电路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究电流的规律,加深对电流作用的理解。
2.掌握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理解电流在电路中的作用。
3.学会使用电荷测试仪、欧姆表等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电现象问题。
针对以上重难点,以下是相应的教学设想:
(二)教学设想
1.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实物演示、动画模拟等,帮助学生建立电荷、电流、电阻等概念的形象认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这些概念。
2.根据电路图,计算电路中的电流。
3.测量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电阻,并分析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4.分析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根据电路图计算电流。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静电现象及其应用。
2.电荷、电流、电律。
-引导学生使用欧姆表测量电阻,掌握电阻的测量方法,提高实验操作准确性。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初中物理《电现象》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物理《电现象》教学设计教案

初中物理《电现象》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性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让学生掌握摩擦起电的实质和产生原因。

3.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止方法。

二、教学内容:1. 电荷的性质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摩擦起电的实质和产生原因4. 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止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摩擦起电的实质和产生原因,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止方法。

2.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摩擦起电的实质和产生原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电荷的性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和产生原因。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止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引发学生对电现象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探究电荷的性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电荷的性质,得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摩擦起电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解释摩擦起电的实质和产生原因。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止方法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止方法。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6. 布置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电荷性质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摩擦起电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解释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静电现象应用和防止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七、教学反思:1. 针对课堂问答,若发现学生对电荷性质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理解不足,应加强相关概念的讲解和实例分析。

2. 针对实验报告,若发现学生在摩擦起电实验分析中存在问题,应重复演示实验,并详细解释实验现象。

3. 针对作业完成情况,若发现学生对静电现象应用和防止方法的掌握不扎实,应增加相关案例分析,强化知识点。

初中物理《电现象》说课稿

初中物理《电现象》说课稿

初中物理《电现象》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点单元——《电现象》。

这个单元不仅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内容,也是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点。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价与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说课。

一、教学目标在《电现象》这个单元中,我们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知识与技能:学生将学习静电现象的基本概念,了解电荷的性质,掌握正负电荷的基本规律,以及学习简单的电路知识,能够识别电路元件,并能够进行基本的电路搭建和故障排查。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安全用电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静电现象:介绍静电的产生、电荷的性质,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电路基础:讲解电路的基本组成,包括电源、导线、开关、负载等,并介绍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3. 简单电路的搭建与故障排查:指导学生如何搭建简单的电路,并学会基本的故障排查方法。

4. 安全用电知识:教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用电常识,培养安全意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电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4. 案例分析: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电现象的应用,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实用性。

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导入新课、探究学习、总结巩固。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静电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提出问题:“静电是如何产生的?”“电荷有哪些性质?”等问题,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大班科学教案详案《电》

大班科学教案详案《电》

大班科学教案详案《电》教学目标:1.了解电的概念和特性。

2.知道电的产生和传导方式。

3.能够进行简单的电路组装和实验。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重难点:1.电的概念和特性的讲解。

2.电流的传导方式的讲解。

3.电流的实验的组装和观察。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电流表、电池、电线、灯泡等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电流表、电池、电线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1.教师先做一个小实验,拿一个电流表和一个灯泡。

让学生好奇地观察这两个器材。

2.问学生有没有想过灯泡是怎么亮起来的?灯泡是用什么工具来显示的?二、新知识讲解:1.电的概念: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电荷的流动产生的能量。

2.电的特性:电能传导、电能转化、电流和电路。

3.电流的传导方式:电流是带电粒子在导体内移动形成的,可以通过电线传导。

4.电流实验:教师让学生组装一个简单的电路,用电流表和灯泡连接。

观察电流的变化。

三、实验操作:1.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组装电路。

2.学生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强度,记录下数据。

3.学生分别换上不同的电池,再次测量电流的强度,并记录下数据。

4.学生观察灯泡的明亮程度和电流强度的关系,进行分析讨论。

5.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归纳电流和灯泡亮度之间的关系。

四、小结阶段: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问学生在实验中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电流和灯泡亮度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3.学生按需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指导和解释。

4.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电流和灯泡亮度之间的关系,写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分析。

2.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电流的方向和大小。

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电的概念和特性,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电流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电流和灯泡亮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不仅对电有了直观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下节课可以进一步探讨电流的方向和大小的概念。

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一 电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学设计_5

人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一 电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公开课教学设计_5

学习内容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的第一课。

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理解,感受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有于我们身边,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为后续学生建立相关电的理解从抽象到具体,从微观理解到宏观理解的转换做好铺垫。

这个课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展开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通过实验、交流、预测、检验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在这个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

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学情分析进人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

所以,本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

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时,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的金属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可能都经历过。

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的存有。

多数学生对这样的现象能解释为是因为静电的作用,或者能进一步解释到物体摩擦产生了静电。

学生的这些理解是我们期望的,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绝绝大部分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实行过深入的探究。

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实行全面的理解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理解只能是初步的、概括的。

本课应该通过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初步理解电的本质,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相关电荷的知识,能够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能够使物体带电。

《电现象》教学设计含反思

《电现象》教学设计含反思

《电现象》教学设计唐山三中吴金丽【课题】第三章第1节《电现象》(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带电体性质,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及讨论,知道电荷种类、带电实质,了解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严谨踏实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电荷间作用规律;2、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

【教具】橡胶棒、玻璃棒、丝绸、毛皮、塑料尺、验电器、纸屑、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三)电荷、摩擦起电实质复习提问: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多媒体课件展示,并讲解摩擦起电过程,启发学生思考摩擦起电实质。

简介富兰克林,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为负电荷。

(四)验电器【板书设计】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及简单静电现象的解释等,摩擦起电现象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已经学习过,应该说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则需要在学习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应该说,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需要注意的是,新教材把本节内容安排在这一章,主要还是为物质可以再分做准备的,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设计本课时因为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他们都经历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对摩擦起电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老师与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教学时,我首先用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起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关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然后通过摩擦起电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在受到外界其他物体摩擦时会产生带电的性质,从而进一步认识静电现象。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1》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1》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

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材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再去接近头发,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能让学生感受到静电的存在。

接下来交流学生知道的静电现象。

使学生们感受到静电存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体自身在内的生物体和非生物体。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学生尚不具备原子结构的知识,教材中以资料的形式呈现,对静电的知识做了简单的介绍。

教材到这里其实是完成了从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原始认识到对静电现象进行科学解释的过程。

教材接下来通过两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的推理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活动一:用充气的气球和头发摩擦后分开,再用经过摩擦的气球的一侧去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活动二:将两个充气气球分别系在约1米长的线绳上,并让它们紧挨着挂起来。

用头发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

教材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如果让电荷持续地流动起来就会产生电流,“电荷的流动就像缆绳上的缆车,导线上所有的电荷都同时流动”,而要使电荷持续地流动必须有供电荷流动的通道——电路,和为电荷持续流动提供动力的电源。

二、学情分析: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会经历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
《电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
静电小实验,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用具】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带电体
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1)摩擦起电
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
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3.两种电荷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