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分析阳曲县儿童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
小儿手足口病60例临床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60例临床分析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
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1型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原,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尤其是2岁以下最多见,成人亦可发生。
每年6-8月为流行季节,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也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经口传播。
潜伏期4-7天。
近年来手足口病有增多趋势,2009年6月至2012年10月我科共收治小儿手足口病60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0例均为0-6岁儿童,其中散居儿童28例占46%,群居儿童32例占54%。
男36例,女24例。
0-1岁8例,1-2岁16例,2-3岁24例,3-6岁12例。
5月份发病6例,6月份发病12例,7月份发病36例,8月份发病6例。
1.2临床特点皮疹部位及形态:手部皮疹48例(80%),足部皮疹54例(90%),多在手掌,手指屈侧,足掌,足趾屈侧,为红色丘疹成水疱,水疱为白色,周边有红晕。
口腔粘膜皮疹42例(70%),多在软腭,硬腭,悬雍垂,咽喉部,出现丘疹,溃疡。
臀部皮疹18例(30%),多发生在肛周,底部皮肤,以红色丘疹,疱疹多见。
面部丘疹6例(10%)。
其他症状:发热24例(40%),食欲减退28例(46%)。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增高36例(60%)。
1.3治疗方法让患儿多饮水,注意讲究卫生,无发热患儿口服利巴韦林,维生素C,板蓝根,口腔疱疹溃疡处涂西瓜霜喷剂,发热患者服退烧药对症治疗。
高热,白细胞增高,拒食患者收住院,给予利巴韦林,炎虎宁,抗生素输液治疗。
1.4结果60例患者中58例在一周内治疗痊愈,皮疹消退后症状基本消失。
2例出现较为严重的并发症,表现为高热抽搐,呕吐,对症治疗后转上级医院治疗。
10天治愈出院。
2 讨论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能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面积流行。
本病属于自限性疾病,多数1周内自愈。
且由EV71GR感染的少数患者可并发脑炎,下呼吸道感染,心肌炎,个别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治疗过程中稍有失误可能危及生命,这要求我们基层医护人员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因此一旦出现重症倾向即可送上级定点医院治疗,挽救生命。
小儿手足口病120例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疗,宜早确诊,避免误诊、漏诊,及时早期治疗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手足口病;诊断;治疗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毒EV71型最常见。发病年 龄以5岁以下儿童最多见。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属自限性疾 病。但也有少数出现合并症如肺水肿、无菌性脑炎、弛缓性麻 痹、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者病情进展较快,可发生死亡等严 重后果。2012年4至12月在我院治疗的656例手足口病患者
1.2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
主要特征。120例均有皮疹,皮疹见于手、足、臀部、肛周和下 肢,口腔典型部位79例,多见于颊黏膜,软、硬腭,舌面及齿龈 唇内面,多为粟粒大小,鲜红色或玫瑰红色斑疹、丘疱疹,疱疹 破溃后形成2~3 mm大小灰白色糜烂面或浅表溃疡,周围有红 晕,疼痛明显,流涎、进食困难,约l周左右愈合消散;皮疹仅见 于手、足、臀部4l例,以手掌、足底两侧缘和足跖、臀部多见,少 数见于膝部,疱疹直径约2~4 mm,呈灰白色,疱壁较厚,疱液
病毒口服液、利巴韦林等,对伴发高热的患儿住院治疗给予利巴
韦林10 mr,/(kg・d)静脉滴注,补充维生素,合并细菌感染者加 用抗生素。对于有心肌损害并发症的患儿,可给予大剂量的维 生素C、能量合剂或是果糖二磷酸。重症患儿诊断明确后,立即 给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按每日每公斤体质量0.4 g,连续注 射5 d;使用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即按甲基泼尼松龙每日每公 斤体质量15~20 lIlg使用,连续3 d,同时镇静、降颅压,应用多巴 胺、多巴酚丁胺等一些血管活性药物,并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及改 善肺通气,以防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在治疗的同时,我们也
小儿手足口病122例临床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122例临床分析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多发生在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身上。
近年来,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给儿童的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因此对于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122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患者基本情况122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中,男性占57%,女性占43%。
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岁至3岁,占65%;4岁至6岁占30%;7岁至10岁占5%。
家庭地区主要集中在城镇,占75%;农村占25%。
文化程度以母亲文化程度为主,以初中及以下占70%,高中及以上占30%。
二、临床表现122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和口腔病变。
发热为最常见症状,占100%,平均发热时间为3-5天。
皮疹主要分布在手、足、口腔黏膜和臀部,呈现红色或水疱状,占90%。
口腔病变表现为口腔糜烂、溃疡,占80%。
部分患者还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占30%。
三、临床检查122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中,白细胞计数增高占60%,血小板减少占20%,C反应蛋白升高占25%。
部分患者还出现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等情况,占15%。
口腔黏膜和皮疹部位均可进行病毒检测,阳性率高达90%。
四、临床分型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本文将122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
轻型占55%,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和口腔病变,无其他明显症状;中型占35%,发热持续时间较长,伴有消化系统症状;重型占10%,发热持续时间较长,出现肝、肾功能异常,甚至神经系统并发症。
五、治疗及预后122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均接受了规范的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
对症治疗以退热、抗病毒和抗炎为主;支持治疗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营养状态为主。
经过治疗,患者总体预后良好,出院时间平均为7-10天。
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多发传染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和口腔病变,部分患者可伴有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
小儿手足口病122例临床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122例临床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幼儿中。
该病的病原体多为肠道病毒,病毒经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机体后,在局部黏膜引起炎症反应。
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季节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易于引起疫情。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加剧,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儿童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目前,我国针对小儿手足口病的研究还相对不足,尤其是在临床分析方面仍存在一些空白。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122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发症情况、治疗方法探讨和预后评估等方面,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准确的依据。
希望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为小儿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儿童健康。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122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探讨该疾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发症情况、治疗方法及预后评估,并进一步总结小儿手足口病的特点,探讨治疗策略的重要性,以及对该疾病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疾病提供有益的参考。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通过临床记录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总结了122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探讨以及预后评估情况。
具体方法如下:1. 研究对象:选取了2018年至2020年期间在本医院就诊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共计122例。
男性占60%,女性占40%,年龄分布在6个月至5岁之间。
2. 数据收集:通过查阅患儿的病历记录,收集了患儿的基本信息、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发症情况以及治疗过程。
3. 临床特点分析:对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疱疹等症状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
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
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目的:研究和分析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
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06月~2014年06月期间,在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342例手足口病患儿,对他们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情况及效果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
结果:经过临床分析统计,342例患儿中,1~5岁患儿(66.96%)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儿,夏季发病患儿(68.71%)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发病患儿;临床症状中皮疹(100.0%)、口腔黏膜疱疹(75.15%)以及发热(69.88%)症状明显高于其他症状,各项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儿的男、女比例大体相当,且经过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性别及临床疗效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要针对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易感人群、高发季节、临床症状等)对儿童进行提早预防、及时确诊、有效治疗,以便更好的提高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
标签:手足口病;临床分析;治疗效果手足口病(HFMD,Handfootandmouthdisease),又称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是目前儿科临床上的一种极为常见的多发性急性传染性病症[1],其临床表现多是在患儿的脚掌、手掌、口腔、肛门等部位出现皮肤疱疹。
手足口病对患儿的健康发育和日常生活造成较大的危害,容易诱发脑炎、肺水肿、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2]。
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本文选择2010年06月~2014年06月之间,我院儿科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342例,对比、分析和统计他们的临床病症特征和治疗效果。
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择选2010年06月~2014年06月以来,在我院儿科接受诊治的手足口病患儿342例。
1.2方法1.2.1临床检查对342例患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其项目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发病季节、临床特征等,并对其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
1.2.2临床治疗给予342例患儿口服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并对其进行抗炎、抗感染等对症治疗。
手足口病临床诊疗分析
手足口病临床诊疗分析摘要:目的:对手足口病患儿临床治疗情况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以我院85例手足口病患儿为调查样本,对所有患儿治疗方式进行整理,统计患儿治疗效果,针对治疗后病情改善不佳且平均住院时间超过7天的患儿进行调查,明确疾病治疗影响因素。
结果:85例患者中痊愈者58例、病情改善19例,治疗无效者8例,无效率为9.41%,有效率为90.59%。
轻症组患儿口腔溃疡、反复发热、嗜睡精神差、神经反射异常、血糖超过10mmol/L、呕吐、首次注射免疫球蛋白无效、肠道病毒71型感染比例以及患儿体温峰值、发热时间与重症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儿腹泻、心电图异常以及干扰素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手足口病患儿整体治疗效果理想,临床中要合理使用免疫球蛋白。
关键词:手足口病;免疫球蛋白;重症;用药治疗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性疾病,本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较高,且多在5岁以下儿童中发病。
本病治病病毒以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较为常见,一旦发病后传染性非常强,容易引发大面积流行性爆发。
本病多在春季发病,患儿临床中以手、足、口疱疹、发热为主要表现,部分患儿会出现躯干疱疹,严重者可引发多脏器功能损伤、衰竭,甚至引发中枢神经功能受损,导致多种神经性并发症发生,威胁患儿生命安全[1]。
现阶段临床中针对手足口病的治疗多根据国家卫计委颁布的指南规范开展,但仍有部分重症患儿治疗效果不佳,给患儿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严重负担。
本次研究将针对手足口病的治疗以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我院85例手足口病患儿为调查样本,本次研究时间为2019年5月-2020年5月。
患儿均存在手、足、口部位疱疹或斑丘疹,无痛痒;口黏膜疱疹溃破后出现灰白色糜烂;部分患儿存在恶心、呕吐、精神不振表现;患儿年龄平均(4.3±0.6)岁,男性41例,女性44例,体温平均(39.13±0.32)摄氏度,发病至入院时间平均(1.81±0.55)天。
手足口病例临床分析
手足口病例临床分析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幼儿园和儿童园,由于其易传染的特点,导致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对手足口病例临床分析,探讨该疾病的症状、治疗和预防措施等方面。
一、症状手足口病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口腔溃疡、手足皮疹、发热等。
在患者初次感染后,在2-5天内会出现一系列症状,主要包括:1. 发热:患者会出现中度或高热,通常持续2-3天。
2. 口腔溃疡:患者会出现口唇、口腔黏膜和舌头上的溃疡,疼痛明显。
3. 手足皮疹:患者会在手掌、脚底和手指、脚趾等处出现红色、水疱状皮疹,疫情发生后十天左右内消失。
二、治疗手足口病治疗方法主要分为对症治疗和针对病因治疗。
对症治疗包括口腔保洁、清洗疱疹、辅助营养治疗等。
针对病因治疗包括控制发热、消除疼痛、避免二次感染等。
1. 口腔保洁:患者应该保持口内清洁,多喝水饮食清淡,停止嗜好性口腔刺激物,如辛辣、酸甜等。
2. 清洗疱疹:患者用清水、生理盐水或口腔消炎液等清洗患部皮疹。
3. 辅助营养治疗:如口干舌燥、进食疼痛等症状时,可采用中草药的中成药辅助营养治疗。
三、预防措施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飞沫、接触传播。
现在已经得出了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
1. 加强个人卫生:保持手卫生,经常洗手。
2. 加强场所环境卫生:保持公共场所的卫生,尤其是儿童园、幼儿园等易发感染的场所。
3. 特别注意进食卫生:清洗食物、充分烹煮食物,防止吃生食物。
4. 预防接触传播:避免接触手足口病患者或感染者的物品,定期消毒家居和儿童玩具。
综上所述,手足口病在儿童中流行,但也可在成年人中发病。
患者症状轻微,但并发症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预防和治疗手足口病的关键在于控制疾病传播并加强个人卫生、场所卫生、食品卫生、消毒消毒等方面的工作,避免病情加重导致严重后果。
小儿手足口病流行调查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流行调查分析【摘要】目的对小儿手足口的临床特点和流行病学调查进行分析和探讨。
方法对本区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共580例患有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和流行病学特点。
结果 580例患有手足口病的患儿中,年龄为1-3岁的患儿约占66.72%,其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城市的发病率高于乡村的发病率,疾病流行的季节为每年的5-7月。
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为发热和皮疹,本组病例中出现肺水肿的有3例,出现非病毒性脑膜炎的有4例,心肌炎5例,并发症患儿经及时的抢救及救治后病情均得到好转。
结论患儿手足口病的出现与患者年龄、性别、季节分布等因素有关,对患儿进行有效的隔离和预防措施是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59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891-02手足口病是儿科中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该疾病是由于感染了肠道病毒而引起的手、足皮肤及口腔黏膜出现疱疹。
该疾病的传染性极高,疾病的进程是自限性的,患者预后表现良好,个别案例可出现肺水肿、心肌炎、脑炎等致命性的并发症。
[1]近几天,国内外曾多次报道该疾病出现流行。
因此本区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对本区的580例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本区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的580例患有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患儿的临床特点均符合《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断的技术指南》的诊断标准。
1.2 研究方法收集本区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因手足口病进行就诊的580例患儿的疾病监测统计资料、住院病历资料及患儿个案调查进行相关指标的分析,其分析指标包括患儿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临床特征、治疗情况及异常结果,并对上述资料进行抽样调查核实。
手足口病调查报告
手足口病调查报告手足口病调查报告引言: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
近年来,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为了更好地了解手足口病的疫情和防控措施,我们进行了一次手足口病调查。
调查目的:1. 了解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2. 探究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和影响因素;3. 分析手足口病的防控措施和效果。
调查方法: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1000份问卷,涵盖了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家庭。
问卷内容包括儿童的基本信息、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等。
调查结果:1. 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在受访者中,有60%的家庭至少有一个孩子患过手足口病,其中80%的患者年龄在3岁以下。
2.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调查显示,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70%的患者在发病前曾接触过感染者的粪便或呕吐物。
此外,接触污染的物体、空气传播等也是手足口病传播的重要途径。
3. 影响手足口病发病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季节是影响手足口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夏季和秋季是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占总发病人数的70%。
此外,儿童个人卫生习惯、家庭环境卫生状况等也与手足口病的发病相关。
4. 防控措施的效果调查发现,家庭的卫生习惯和个人防护措施对手足口病的防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定期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与患者接触等措施能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传播风险。
结论: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季节、个人卫生习惯和家庭环境等因素都与手足口病的发病相关。
家庭的卫生习惯和个人防护措施对手足口病的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
建议: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和儿童的防控意识;2. 加强卫生监管,提高公共场所的卫生标准;3. 增加医疗资源,提高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4. 加强科研力量,深入研究手足口病的病因和传播机制,为防控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小儿手足口病122例临床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122例临床分析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儿童。
本文通过对122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表现、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内容,以便医务工作者更好地识别和应对该病的发生。
一、临床表现本组病例中,小儿手足口病分别发生在1岁至5岁的儿童中。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喉咙疼痛、口腔溃疡、手足口疹等。
其中,口腔溃疡是最为典型的症状,呈现为舌面、颊粘膜和舌根等处出现明显的缺损病变,疼痛明显,儿童常常不愿意吃饭。
手足口疹出现在手掌、足底和嘴唇周围,初时为红色斑块,后逐渐发展成水疱或水疱样损害,随后破溃并形成黄色或褐色痂皮。
疹子多数集中于四肢口周等处,但也有少数病例仅仅表现为手掌、足底皮肤的局限性疮疖。
二、病因小儿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病毒通过口、鼻、眼和手等途径传播,主要通过飞沫、粪口途径传染。
病毒侵入人体后,主要经过口腔黏膜、肠黏膜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全身炎症反应。
三、诊断小儿手足口病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史是非常重要的诊断因素。
通常,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非常典型,患者出现口腔溃疡和手足口疹就可以考虑该病的可能性。
实验室检查方面,喉拭子或痰液样本的聚合酶链反应(PCR)和病毒培养可帮助确诊。
四、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多为自限性疾病,在支持治疗下病情逐渐缓解,通常不需特殊治疗。
在病程过程中,应保持充分休息,饮食清淡,避免进食刺激性较强的食物,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排便不畅。
对于发热的情况,建议口服退热药物,如小儿退热颗粒。
五、预防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主要是加强卫生管理和个人防护措施。
建议儿童勤洗手,勿随地吐痰,避免接触眼、鼻、口分泌物,避免前往人员密集或卫生环境较差的场所,尤其是餐馆、食品摊等场所。
对患有手足口病的儿童应隔离,以免传染给他人。
综上所述,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其诊断主要靠临床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分析目的:对笔者所在医院医治的手足口病56例患儿的临床病例作回顾性分析。
方法:对56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56例中治愈率为89.28%,死亡率为3.57%,死亡原因均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发呼吸衰竭。
结论:手足口病需要及时、尽早进行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标签:手足口病;小儿;临床分析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等。
重症病例还有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表现。
现将我院收治的56例重症HFMD的相关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笔者所在医院56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21例。
男女之比为1.67∶1。
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6岁,平均年龄(23.03±9)个月。
其中<1岁8例(14.29%),1~2岁33例(58.93%),2~3岁7例(12.50%),3~6岁8例(14.29%),其中小于5岁51例(91.07%)。
患儿平均体重(12.1±2.3)kg。
1.2 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制定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11年版)》标准[1]进行诊断,手足口病多在流行季节发病,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及婴幼儿。
手足病的潜伏期多为2~10 d,平均3~5 d。
临床诊断依据:(1)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2)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3)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①肠道病毒(CoxA16 、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②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③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4倍以上的升高。
56例患儿均符合诊疗指南中的表现,诊断为手口足病。
儿童手足口病390例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
儿童手足口病390例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标签:手足口病;临床;流行病学;分析手足口病是小儿易感的病毒性传染性皮肤病,近年来在我国局部地区造成流行并造成部分患儿死亡。
为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本病的临床及流行特点,有效控制疫情,现将2008年9月1日~2010年9月1日笔者所在医院儿科住院部诊治的390例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笔者所在医院儿科住院患儿。
诊断标准: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版[1]。
1.2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统计有关数据。
2结果2.1发病概况2008年9月1日~2010年9月1日两年内笔者所在医院儿科住院部报告手足口病390例,重症病例3例,死亡1例。
病例以5岁以下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
2.2流行病学特征2.2.1性别与年龄男239例,女151例,男女之比约为1.6∶1;年龄最大者11岁,最小者5个月;其中年龄≤1岁36例(9.2%),1~3岁184例(47.2%),3~5岁143例(36.7%),>5岁27例。
2.2.2地区与职业分布散居儿童310例,托幼儿童48例,学生32例;城市128例,农村262例。
2.2.3发病次数首次发病371例,再感染19例(均为第2年发生)。
2.2.4流行季节1~3月29例,4~6月136例,7~9月157例,10~12月68例;2008年9月1日~2009年9月1日224例,2009年9月2日~2010年9月1日166例。
2.3临床特征2.3.1一般表现发热64例(16%),从低热到40 ℃以上的高热均可出现。
部分乏力、厌食、精神差等其他全身症状,部分患儿发热为主诉症状,重症患儿均有发热。
2.3.2皮肤表现所有患者均有皮疹。
主要表现为手足末端的屈侧面的带有红晕的椭圆行的小水疱,少有疼痛;皮疹初起时仅可表现为掌跖的红色斑点或小丘疹;部分患儿同时出现臀部、肛周和股内侧相同皮疹(多见于3岁以下的患者);皮疹3~6 d消退,愈后不留痕迹。
小儿手足口病120例临床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12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
方法对120例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病例以1~3岁患儿居多,患儿均有皮疹,以手和足最常见,其次为口腔、双膝和臀部;发热是常见症状;重症病例血常规白细胞、C-反应蛋白可升高。
结论尽早发现并及时隔离治疗患儿。
当大面积暴发流行时,必须集中隔离治疗,采取及时、有效地抗病毒和对症处理,大多数预后良好。
【关键词】儿童;手足口病;治疗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以手掌、足底及口腔发生水疱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1],为自限性疾病。
一般病例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引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我院2010年1~12月共收治120例手足口病患儿,现就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20例患儿均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临床诊断标准,其中男78例,女42例。
年龄最小者5个月,最大者14岁,其中5个月~1岁19例,1~3岁84例,3~6岁14例,>6岁者3例。
1.2 临床表现120例均有皮疹,皮疹见于手、足、肛周、口腔等典型部位者94例,皮疹见于手足的31例,皮疹见于手足及躯干的9例。
其中发热的患者43例。
多数患者病情轻微,部分伴有流涕、咳嗽、呕吐等症状,有l例并发脑炎。
1.3 实验室检查所有病例均检查了血常规、胸片、心电图。
血常规中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相对增加。
仅为口腔黏膜病变的患儿血白细胞总数增高。
多数患儿的胸片正常,少数表现为肺纹理增多。
心电图检查基本正常。
未行病毒分离。
2 治疗及预后本病由病毒感染所致,治疗上以抗病毒及对症治疗为主。
症状较轻者口服清开灵或口炎清冲剂、利巴韦林或板蓝根冲剂等,发热患儿及症状较重者给予炎琥宁、病毒唑或阿昔洛韦等静脉滴注,高热不能进食者注意补充热量和电解质,血象高或有继发细菌感染表现者联用青霉素或一代头孢类抗生素,口腔溃疡者局部应用锡类散或维生素B12,出现并发症时按相应的治疗原则对症处理。
小儿手足口病122例临床分析
小儿手足口病122例临床分析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疾病,其非典型表现较多,因此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对早期诊断、合理治疗以及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对122例手足口病患儿的病历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下是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1.基本情况本研究收治的122名手足口病患儿均为门诊就诊,其中男性占57.3%,女性占42.7%。
年龄分布在6个月至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岁。
其中以2-3岁儿童最多,占46.7%。
就诊原因主要是口腔溃疡(71.3%)、发热(19.7%)、皮疹(6.6%)、喉痛(1.6%)、咳嗽(0.8%)和呕吐(0.8%)等。
2.临床症状在本研究中,患儿的主要症状为口腔溃疡(100%)、皮疹(95.1%)和发热(84.4%)。
口腔溃疡多位于舌头、口唇和颊部黏膜,严重者可影响进食和饮水。
皮疹常见于手、足、臀部和口腔周围,多为疱疹性皮疹;部分患儿出现疹子破溃,形成溃疡。
发热多数在39℃以下,严重者可出现高热并引起惊厥。
还有少数患儿出现喉炎、咳嗽、呕吐等不典型表现。
3.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在本研究中,所有患儿均进行了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患儿的血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血小板无明显异常。
少数患儿有轻度白细胞升高或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治疗方案主要为对症处理,包括口腔护理、退热、止痛、口服液体饮食和补充营养等。
对于口腔溃疡明显者,可采用口腔消毒液或橙黄色软膏等进行局部治疗。
少数患儿合并继发感染而需进行抗生素治疗。
4.结论本研究表明,手足口病是一种具有多样化临床表现的传染病。
口腔溃疡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但还有相当一部分患儿表现为不典型症状,如发热、皮疹、呕吐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手足口病患儿,应根据其临床症状和病情及时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加强维护患儿的营养和免疫状态,促进其迅速康复。
此外,应密切监测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变化,积极推广预防措施,减少其疾病负担和人群感染。
山西省阳曲县儿童手足口病37例临床分析及预防
本病多见于 5 岁以下d , J L ,尤其 3 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
最高 , 一般症状轻 , 是一种 自限性 疾病圜 , 但是 传染 性强 , 传播 范围广 , 传播速度快 , 流行强度很 大。其传染源 为患者 和隐性 感染人群 主要通过 唾液 、 飞 沫经呼吸道传播 , 手及 污染物经 口传播。本病主要 表现 在发热 和手 、 足、 口腔等部位 的皮疹或 疱疹 , 食欲不振 , 口腔疼痛 , 流涎 , 咳嗽 , 头痛等 。也有不发热
者, 大多数患者可 以 自愈 , 部 分重症患儿病情 发展快 , 易发生
2 . 1 . 2 年龄 分布 : 发病患儿 均在 l 4周岁 以下 , 最小 l 3个 月 , 最大 1 1 岁。 其中 1 岁 以下 0例 ; 1 - 3岁 2 2例 , 占6 0 %; 3 ~ 7岁 l 3例 , 占3 5 %; 7 - 1 4岁 2例 , 占5 %。 2 . 1 . 3 地域分 布 :本 组发病 儿童均 属新 农合住 院补偿 的儿 童, 农村户 口, 有2 5例患儿生活在农 村 , l 2 例患 儿暂 住县城。 其 中小 学 2例 、 幼托 l 6例 、 散居 1 9例 。
2 . 2 . 1 一般表现 : 2 7例( 7 3 %) 患儿 出现发热 , 其 中 7例( 2 6 %) 低于 3 8℃ , 3 8 3 9℃占 l 4例( 5 2 %) , 6例 ( 2 2 %) 高于 3 9℃; 发热持续时 间为 1 5 d ,热型不定 。大 多数 患儿 出现食欲 减 退、 消化不 良、 全身不适 等 ; 少数患 儿有流涕 、 腹泻 、 呕吐、 虚 脱无力等类似感冒症状。 2 . 2 . 2 口腔表现 : 2 5例 ( 6 7 . 6 %) 患儿出现 口腔黏膜疱疹 , 均分
2010年-2014年阳曲县手足口病报告疫情分析
2010年-2014年阳曲县手足口病报告疫情分析
白瑞珍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16(000)005
【摘要】目的:了解手足口病的流行情况,为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对2010年—2014年阳曲县手足口病疫情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手足口病发病总体呈现一年高一年低的循环流行趋势,以4月份~7月份为发病高峰,多见于1岁~5岁的婴幼儿、散居儿童和托幼儿童,性别构成以男性为主,城镇高于农村。
结论应密切关注我县手足口病疫情的动态变化,做好手足口病的宣传教育和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的传染病管理制度,减少聚集性疫情和暴发疫情,降低发病率。
【总页数】2页(P674-675)
【作者】白瑞珍
【作者单位】阳曲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西阳曲 0301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杨陵区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分析报告 [J], 王萍
2.大同县2014年手足口病疫情分析报告 [J], 张冬山
3.阳泉市矿区2010年-2012年手足口病疫情监测分析 [J], 高爱英
4.宜春市2010年至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分析 [J], 陈玉红;黄秋艳
5.某州2010年~2014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分析 [J], 单竹周;刘静;潘雪雪;江忠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手足口病的临床调查与分析
手足口病的临床调查与分析发表时间:2019-05-22T10:51:32.407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4期作者:王丹,苟丽云[导读] 领导重视,反复培训,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防其转化为重症,苟降低死亡率很重要。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急诊科四川成都610041【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护理效果。
方法对我院2018年1月—12月全年就诊手足口病患儿9160例(其中重症4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结果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病,4—7月,11—12月呈现两个发病高峰,根据临床特点和诊断标准经过早期积极治疗护理后,除1例放弃治疗外,无一人死亡。
结论领导重视,反复培训,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防其转化为重症,苟降低死亡率很重要。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EV型、EV71型和柯萨奇病毒A(coxsackie,Virus-A,CoxA16)引起的丙类传染病,CoxA16和其它EV感染手足口病多呈自限性,在一周内自愈;EV71型是一种高度嗜神经病毒,感染易累及神经系统,病情较重,病死率高。
笔者对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手足口病共9160例(其中重症手足口41例)的治疗和护理体会进行调查,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为了防患未然,凡是到我院就诊的手足口患儿均由急诊专门的医生负责,因此2018年全年就诊的手足口病9160例中以4月—7月4044例,占44.15%,11月—12月2432例,占26.56%。
与2017年(全年就诊9639例,其中4月—7月5264例,占54.61%,11月—12月1825例,占18.93%)相比发病月份相符。
2018年重症患儿41例中:男性18例,女性23例;<1岁4例;1—2岁19例;2—3岁16例;<5岁2例。
其中上呼吸机2例(1例放弃治疗,1例痊愈)。
1.2:诊断标准患儿临床表现:发热,呼吸道症状,手足、口腔、咽部、臀部都有疱疹或溃疡;手足口病原体核酸检测(EV/EV71/CA16)其中一项以上为阳性;重症者体温持续升高( > 3天)达38.5以上,出现头痛,呕吐,神差,嗜睡,惊跳,抽动,肢体无力,呼吸心率增快,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高血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巴氏征阳性等症状。
手足口病患儿的观察探析
手足口病患儿的观察探析摘要:目的:通过对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进行调查分析探讨疾病的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我中心2014年3月-9月的手足口病的患儿的个案调查病例共58例,观察患儿的退热时间、皮疹及疱疹消退的时间、病人的住院时间、患儿的治愈率。
结果:在对入院的58例患儿经过对症治疗之后,患儿的病情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好转,痊愈的患儿共54例,治疗的有效率达到93.1%。
结论:尽管手足口病在儿童中的发生率较高,但只要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患儿的病情可以基本达到痊愈,极少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
关键词:手足口病;儿童;治疗方法近些年来,手足口病已成为婴幼儿的常见疾病之一,多好发于0-5岁的儿童,一般来说潜伏期3-7d不等,是一种以肠道病毒引起的隐形传染病,在儿童中常常呈爆发性流行,肠道病毒的种类可多达20多种,最常见的是EV71和埃可病毒[1]。
患儿的感染源一般可来自被病毒污染过的玩具、内衣、毛巾、手等。
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以空气中飞沫传播为主要途径,密切接触也在传播方式中成为了重要的一种。
手足口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急性发热,手足、口腔咽峡部以及肛周的散在疱疹。
极少数的患者也会出现像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的症状。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中心2012年3月-9月间的手足口病的患儿的个案调查病例共58例,其中男37例,女21例,男女比例1.76:1,城镇患儿19例,乡村患儿39例,城乡比例1:2.05,年龄 9.3月-7.5 岁不等,平均年龄(3.1±1.6)岁,病程2-5d不等,平均病程(2.4±1.5)d。
1.2 治疗方法一般来说,对于手足口病的患儿的治疗方法如下所示:首先给予所有手足口病的患儿常规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注射液10mg?kg-1?d-1静脉注射,喜炎平6-8mg?kg-1?d-1静脉注射,对于外周血白细胞升高的患儿可加头孢呋辛50mg?kg-1?次-1,2次/d,静脉丙种球蛋白2mg?kg-1?d-1以及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mg?kg-1?d-1,危重儿在进行冲击治疗的同时,可给予奥美拉唑1mg?kg-1?d-1来对消化道出血进行预防。
阳曲县7岁以下儿童发病情况调查与分析
阳曲县7岁以下儿童发病情况调查与分析
张翠梅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12(000)029
【摘要】目的了解7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特征及原因。
方法对我县2005年—2011年出生的儿童参加新农合、接受住院治疗补偿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并统计分析。
结果发病以婴幼儿肺炎居首位,且男多于女,多发于冬春季节,且有集中趋势。
结论在农村,要控制和减少小儿支气管肺炎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必须重视以健康教育为主的卫生知识普及工作,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早发现、早治疗及关注健康、相信科学的意识[1]。
【总页数】2页(P3912-3913)
【作者】张翠梅
【作者单位】阳曲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山西阳曲 0301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包头市3岁以下儿童四种常见疾病发病情况分析 [J], 韩丽春;殷淑珍;景志忠;温晓云;郭素梅
2.莲花县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与乙肝发病情况分析 [J], 李少雄
3.逊克县2007年15岁以下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发病情况调查分析 [J], 王艳丽;王娟
4.逊克县2007年15岁以下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发病情况调查分析 [J], 王艳丽;
王娟
5.栖霞市1990~2002年15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发病情况分析 [J], 林梅英;马永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查分析阳曲县儿童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
手足口病(hand,food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病原有柯萨奇病毒A16(CoxA16)和肠道病毒71(EV71),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夏季多见。
以发热、手、足部皮疹、口腔疱疹、食欲不振、口腔疼痛、流涎等为主要表现;少数表现为脑膜炎、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等;极少数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本研究回顾调查分析了阳曲县新农合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手足口病住院治疗的3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均为新农合住院补偿的农村儿童,男性18例,女性19例。
均经过住院治疗儿童。
1.2方法:本组患儿除4例在太原市传染病院诊治外,其余的均由山西省儿童医院医师进行检查和确诊。
2、结果
2.1流行特征
2.1.1时间分布:此组患儿发病于2008—2012年。
其中各年度发病在5月份6例,占16%;6月份2例,占5%;7月份16例,占43%;8月份7例,占19%;9月份2例,占5%;10月份2例,占5%;11月份2例,占5%。
急性起病。
发病前有明确接触手足口病史的35例,占95%。
2.1.2年龄分布:发病患儿均在14周岁以下,最小13个月,最大11岁。
其中1岁以下0例;1~3岁22例,占60%;3~7岁13例,占35%;7~14岁2例,占5%。
2.1.3地域分布:本组发病儿童均属新农合住院补偿的儿童,农村户口,有25例患儿生活在农村,12例患儿暂住县城。
其中小学2例、幼托16例、散居19例。
2.2临床表现
2.2.1一般表现:27例(73%)患儿出现发热,其中7例(26%)低于38℃,38~39℃占14例(52%),6例(22%)高于39℃;发热持续时间为1~5d,热型不定。
大多数患儿
出现食欲减退、消化不良、全身不适等;少数患儿有流涕、腹泻、呕吐、虚脱无力等类似感冒症状。
2.2.2口腔表现:25例(67.6%)患儿出现口腔黏膜疱疹,均分布于颊黏膜、舌、唇及牙龈黏膜等,以颊黏膜及舌侧缘等多见。
初期为咽部充血,口腔内出现1~5mm大小的黏膜疱疹,边缘充血,约1~2d破溃,形成表面覆盖有黄色假膜的小溃疡,大小从针尖至绿豆不一,数目由数个至数十个不等,部分融合成片;溃疡处疼痛明显,患儿有流涎、拒食等,严重者颇似疱疹性口炎,但其病程较短,退热后不久,口腔黏膜溃疡逐渐恢复正常。
2.2.3皮疹表现:37例(100%)的患儿均有皮疹,90%以上患儿皮疹与口腔黏膜疱疹同时出现,先为玫瑰色斑或丘疹,24h后转为疱疹,多发生在手掌、足底、指趾的屈面等容易摩擦部位,典型者为米粒到黄豆大小不一的水疱性皮疹,内含较少液体,清澈透明,周围绕以红晕,中间稍凹陷,表皮较厚,呈圆形或椭圆形,伴轻度痒感,不易破溃,较小的患儿皮疹大多发生在膝部和臀部,臀部皮疹较重者常左右对称。
一般在1周内消退,无色素沉着。
2.3并发症
肺炎2例,占5%;肠炎1例,占3%;无一例并发心肌炎、脑炎等。
病程2~12d,平均6.2d,无一例患儿死亡。
3、讨论
手足口病病原主要为柯萨奇(Cox)病毒A16,其次和Cox2A427、A9、A10等有关,亦可由埃可病毒(Echo271)引起。
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本调查显示,发病季节与此报道一致。
本病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尤其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一般症状轻,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是传染性强,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流行强度很大。
其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人群,主要通过唾液、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手及污染物经口传播。
本病主要表现在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食欲不振,口腔疼痛,流涎,咳嗽,头痛等。
也有不发热者,大多数患者可以自愈,部分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易发生死亡。
口腔黏膜疹出现比较早,溃疡是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疹,部分患儿有疱疹性咽峡炎,也有部分患儿没有口腔损害。
本组资料显示:手足口病以5~8月份这4个月为高峰,HFMD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1~3岁为多,这与教材相符。
男女之比为1∶1。
说明男女发病均等,且乡村发病率高,这说明我们应重视农村的健康教育工作。
患儿中有明确HFMD接触史的35例占95%,故应及早发现并隔离患儿,加强疫情报告,特别做好幼儿园和学校的预防保健工作,才能有效控制HFMD的传播流行,有助于早识别、早治疗,以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
手足口病家庭预防主要有以下方面:切断传染源:发现患儿疫情立即隔离,同时做好卫生宣传工作,尤其强化幼儿园保健人员的预防意识,流行期间给予板兰根冲剂进行预防。
讲卫生是关键:主要做好家庭以及环境的卫生,教育孩子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时用肥皂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妈妈在接触孩子前或替孩子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要及时洗手,玩具、餐具要定时消毒等。
保持居室的空气流通:经常给孩子的卧室通风换气,尽量不要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开与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孩子的接触,进一步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增强孩子的体质:病毒都是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乘虚而入,因此妈妈平时就应该保证孩子营养,合理搭配饮食,让孩子休息好,多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总之,通过不断加强幼儿的家庭预防措施,可预防并减少手足口病发病率和传染机会,减轻患儿的痛苦,预防并发症。
从而提高患儿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郗彦萍,刘辅仁.手足口病.实用皮肤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5:223-224.
[2]杜雅萍.太原市小店区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6):586.
[3]徐爱丽,舒敏,邓建军,等.小儿手足口病74例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10,22(2):278-280.
[4]毛慧,余小龙,周解玲.手足口病的家庭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运用,2010,2(4):225-226.免费论文学术堂论文网(/er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