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四下语文《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课件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ppt课件

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ppt课件

吾乃诗仙也!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纵 情诗酒,以诗著称于世。 与诗人杜甫合称“李杜”, 后人言其书得自张旭,飘 然有仙气。传世之作有《 上阳台帖》等。著有《李 太白集》。
我们学过李白的哪些诗歌呢?
《望庐山瀑布》 《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静夜思》
这首诗是已经50岁的李白离开长 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 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他 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 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 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 山、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 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你同诗人站在一起 望到了哪些景物?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 山水 翠,
白银盘里一 青螺。
古诗中有三个比喻句,你能找到吗?
没有一丝风吹过,静静的湖面 像.
像白色银盘.
像湖中的一颗青螺.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 4.镜未磨:未经打磨的铜镜。 6.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能不 忆 江南?
现在你“忆”江南的什么?
《忆江南》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 ( 江南风景 )时留下的印象,表达了诗人对如诗如 画般的(江南风光)的( 赞美 )之情。
李白诗词名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能不忆江南?
四、我会填
1.“湖光秋月两相和,( )。( ),白银盘里一青
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 )、( )、( )、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课件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词三首》课件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指名朗读古诗,听评朗读效果。 1.生字、多音字读音是否正确。 2.朗读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3.朗读古诗,能否读准节奏、停顿。
一个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 黄色)的 蝴蝶,眼看就要追上蝴蝶了,他不由得露出了 (开心)的微笑,可是蝴蝶( 扑闪)着翅膀飞进 了(金灿灿)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篱笆稀疏,小径深远,树头花落。 这些都是静态画面。
儿童急走追黄碟,
“急”“追”两字用得十 分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 好奇好胜的特点刻画得惟妙 惟肖。
油菜花
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无处寻”三个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无处寻”三个字让我们仿佛看见一个面对一 片金黄的油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
学习古诗词,先要把诗词读通顺,借助注释理解 诗词的意思,再抓住关键词句,想象诗词描写的画面,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读《清平乐·村居》,要抓住 一家人劳作休息的场景描写,感受人情之美和生活之 趣,感受作者对农村宁静安逸生活的喜爱之情。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指名朗读古诗,听评朗读效果。 1.生字、多音字读音是否正确。 2.朗读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3.朗读古诗,能否读准节奏、停顿。
(勤劳)的大儿子正在小溪东面的豆田里 (锄草);二儿子正在院子里用(灵巧)的双手 编织(鸡笼);(可爱)的小儿子,正( 卧)在 溪边,(开心)地哼着歌儿剥( 莲蓬)。
我会认
如何理解题目“四时田园杂兴”? xìng
四时 田园 杂兴 一年四季 田家,随兴而写的诗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共22张PPT).ppt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共22张PPT).ppt

结构梳理
望 洞 庭
湖月 近望 潭面
山水 远望 君山
相和 和平宁静
如镜
景色
青翠
迷人
青螺 山水相衬
课堂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 月夜图,语言凝练,构想新奇,意境静 美。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 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美妙的秋月风光 ,表达了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要求:朗读诗歌第三句。 遥望洞庭山水翠 思考: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 ?这 景 色 有 什 么 特 点 ? 看到了山水美景。
在皎洁的银辉之下,山愈显青 翠,水愈显清澈,山水相互映衬, 浑然一体,这也是一种和谐之美。
解诗意
要求:朗读诗歌第四句。 白银盘里一青螺 思考:作者看到这样的山水联想到了什么? 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 联想到白银盘、青螺。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湖面集 中到君山,君山在这湖中就好像一 只青螺,生动形象,语言优美。
背诵古诗
要求:背诵古诗。 思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望着如此美丽的景色,他想说:
洞庭湖宁静,祥和,真叫人心旷神怡呀!
诗歌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悟诗情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huò
和药 和稀泥

和了

磨坊 石磨 mó 磨炼 折磨
这里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湖面比作铜 镜,同时用“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的表现了 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 美。与上文月光与天色相和照应,相映成趣。
遥望洞庭山水翠,
诗词大意:远远 眺望洞庭湖山水 苍翠如墨,

独坐敬亭山PPT优秀课件

独坐敬亭山PPT优秀课件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 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 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作品赏析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 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 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 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 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 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 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 “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作品赏析
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 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 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 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 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 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共29张PPT)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共29张PPT)

风月无边
皓月当空
用上一两个词语说说这首诗的意境。
注解:
【和】和谐;指水色与 月光融为一体。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 用铜磨成。这里是说水 面无风,波平如镜。
【遥望】远远地望。
【青螺】青绿色的螺。 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 的君山。
《诗文运用了几次比喻 手法?分别把什么比喻 成什么?
诗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
诗歌从一个”望”字着 眼,水月交融、湖平如 镜是近望所见,”山水 翠”“青螺”是遥望所 得,生动地勾画出了洞 庭湖水XXX、祥和的朦胧 美。
作业:
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 句的意思。
三 古诗两首—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秋月映照下的洞庭 湖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风平浪静, 犹
如一面尚未打磨的 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远远望去,洞庭湖 如同白银盘,盛放 着像青螺一样的君 山。
迷迷漫蒙
朦朦胧胧
XXX和谐
月明星稀
风清月朗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教学目标
《望洞庭》
1.认识“庭、未、盘”3个生字,掌 握多音字“磨”,会写“镜、未” 等6个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教学目标
.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一诗所 描画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 的语言美、音韵美。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 怀。背诵诗歌。 积累吟诵洞庭湖美景的名句。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长江南岸, 为中 国第二大淡水湖,古称“云梦泽” 。跨湘 鄂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 酆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现水面被分
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 部分。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4古诗词三首教学课件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4古诗词三首教学课件

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 的优美景色。微波不兴,平静秀美, 分外怡人。诗人飞驰想像,以清新的 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 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 庭山水图。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 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 高卓清奇的情致。
忆 江 南
【 唐 】 白 居 易
江南 美景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3、最后一句通过反问表达出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 赞叹与怀念,同时与开头呼应,使全词浑然一体。
古诗文中游名胜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诗句赏析
后两句诗,诗人以奇特的想象, 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先写 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 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 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 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 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 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也是对 上一句作的补充说明。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 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 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 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 多首。
敬亭山
位于安徽宣城市区北郊,原名 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改名敬亭山, 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有大 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 317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 南齐谢脁《游敬亭山》和唐李白《独 坐敬亭山》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 鹊起。谢李之后,白居易、杜牧、韩 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施闰 章、梅清、梅庚等慕名登临,吟诗作 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 文、画达千数,敬亭山遂被称为“江 南诗山”,饮誉海内外。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共28张PPT).ppt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共28张PPT).ppt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第17课 古诗三首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我们跟随作者欣赏了 壮丽的天门山,游览了 美丽的西湖,现在我们 一起去洞庭湖走一走, 领略一下洞庭湖的美景。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的附近,是我 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号称 “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 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帆点点, 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 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
秋夜,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无风, 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是 那么合适、美丽。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作者介绍
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 之称。
主要作品有 《陋室铭》《竹
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生字学习
tínɡ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 光 秋 月 两 相 和, 潭 面 无 风 镜 未 磨。 遥 望 洞 庭 山 水 翠, 白 银 盘 里 一 青 螺。
君山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中,就像是 的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
湖光秋月两相和
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
从“秋月”可以看 出是秋天的夜晚。
诗意:洞庭湖上月光 和水色交相融和。
和谐 协调 相互
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 比作 铜镜
比喻
诗意:湖面没有 风,平静得如同 未经打磨的铜镜 一样。
柔和美 朦胧美 宁静美
“两相和”的“两”是指谁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 想象,巧妙的比喻,描绘 了一个色调和谐、淡雅无 比的洞庭湖,表达了诗人 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文《独坐敬亭山①》[唐]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②。

相看两不厌③,只有敬亭山。

注释①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②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悠闲的模样。

③厌:满足。

《望洞庭①》[唐] 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②,潭面③无风镜未磨。

眺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④。

注释①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②和:和谐,那个地点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③潭面:指湖面。

④青螺:那个地点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忆江南①》[唐] 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②。

是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注释①忆江南:词牌名。

原题下有词三首,那个地点是其中第一首。

②谙:熟悉。

③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四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一课《独坐敬亭山》赏析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那个地点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刻了。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味道,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加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乐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孤寂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事实上,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看起来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域:看起来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排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动的厚云消逝之后感到专门的清幽安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孤寂。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同时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玩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4古诗词三首(共51张PPT)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4古诗词三首(共51张PPT)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 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
银盘”,将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 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 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 的湖水、山色相称。
想象: 将洞庭湖想象成白银的盘子,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君山想象成小巧的青螺。在诗人的想 象中,洞庭山水成了一件完美的艺术 品,给人以莫大的视觉享受。
忆江南
江南好,
熟悉。
风景旧曾谙。
江边的花朵。
颜色鲜红胜
日出江花红胜火,过火焰。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一种植物,叶蓝
绿色,可提取青
能不忆江南?
蓝色染料。
翻译:
江南真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 经是多么的熟悉。太阳从东方升起,阳 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 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 的火焰,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
“诗仙”“诗侠”“酒仙”等称呼,是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主要作品:《蜀道难》《行路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
tínɡ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众 鸟/高 飞 尽 ,
孤 云/独 去 闲 。
相 看/两 不 厌 ,
只 有/敬 亭 山 。
自由读一读古诗,对照注释,说 说每句诗是什么意思。
自由读这首词,解决问题: 1.说说你对“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
理解。
“旧曾谙”点明这首词是回忆江南景物 所作。“江南好”则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 江南春天的赞美。
2.这两句诗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 么样的表达效果?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花 江水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人教新课标.

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
的“汉寿城白春银望盘”。里一青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 可以配上乐曲歌唱。词的句子有长有短, 又叫曲子词、长短句、诗余。词有各种不 同的词牌,比如:“忆江南”、“渔歌 子” ,还有“江城子” 、 “菩萨蛮”“卜 算子”“忆秦娥”“浪淘沙”等,词牌与 词的内容并无多大的关系。词按内容的长 短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 (59—91字)、长调(91字以上)。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 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 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 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 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 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 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 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 同:
作者同属唐朝、景物同属江南、诗词内容同属借 景抒情。
• 异:
1、体裁形式不同:前两首是诗,后一首是词; 2、诗人情感不同:前一首冷调写景言意,后两首
热情颂景抒情;
3、表现手法不同:第一首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第二首的比喻很巧妙,第三首对比非常强烈。
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
员 称。 。唐 他代的中家湖晚庭光期是秋著 一名 个月诗 世两人 代相, 以和有 儒学“,相诗传豪的”书之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共18张PPT)

17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共18张PPT)

湖光秋月两相和,
“两相和” 形象地描绘出水光 与秋月交相辉映,一派和谐、 宁静的画面。
潭面无风镜未磨。
“镜未磨” 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把平 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贴 切地表现了洞庭湖的美。
想一想: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
“潭面无风镜未磨”形象贴切地表现 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 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有 “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 才能两相协调。
一起解诗题
望洞庭
即洞庭湖, 位于今湖南省 北部。
题意:望洞庭湖看见 的景象。
夜晚的洞庭湖有怎样 的景色?
这是课后第2题哦!
和:指波光和 月色融为一体。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 磨成。这里是说水面无风, 波平如镜。
湖光相辉映,融为一体。 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得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镜子。
望洞庭
我来说说作者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朝文学家、哲学家, 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合 称“刘白”,有《陋室铭》 《竹枝词》《杨柳枝词》《乌 衣巷》等名篇。
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 出停顿。
我会读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望。
青螺:青绿色的螺。这里用来 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意:远远地望着洞庭青翠的山水,如同白银盘
里放着一只青螺。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 螺,贴切地表现了洞庭湖的美。
看到这么美的洞庭景色,诗人会想些什么呢?
真想把这 枚青螺握在手 中呀!

7 古诗三首《望洞庭》∣人教(部编版)PPT 优秀课件

7 古诗三首《望洞庭》∣人教(部编版)PPT 优秀课件










































































































– –
三 古诗两首—望洞庭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和 hé(1)温和 例 和风细雨 (2)协调 例 和谐
(3)不分胜负 例 和棋 (4)连词 例 我和你和 hè(1)声音相应 例 一唱一和
(2)依照别人诗词题材来写诗 例 和诗
湖光秋月两相和















《望洞庭》PPT精选教学课件

《望洞庭》PPT精选教学课件

就是这本让《人民的名义》中高育良书 记挂在 嘴边、 摆在桌 上的《 万历十 五年》 ,写尽 皇帝与 名臣。
可是,不管他们的能力高下、性格如何 ,在大 明帝国 却已经 走到了 发展尽 头的时 候,他 们纷纷 走向悲 剧的人 生。
《叫魂》
英国博士笔下的清朝版乌合之众
这是一个关于清朝乾隆年间“盛世妖术 ”的真 实故事 。
古诗四首
《望洞庭》
《望洞庭》作者
PPT课件:/kejian/ 语文课件:/kejian/yuw en/
数学课件:/kejian/shuxue/
英语课件:
/kejian/yingyu/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keji an/yuw en/138/
•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匈奴族后 裔,唐代中期诗人、政治家、哲学家。政 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 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 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 客”。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 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 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 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 (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 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他在和白居易的《春词》时,曾注明“依 《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中国文学史 上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keji an/yuw en/160/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keji an/yuw en/161/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keji an/yuw en/162/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keji an/yuw en/163/
袁老师特别擅长插科打诨讲历史,说学 逗唱论 古今。

部编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学课件精品PPT小学优秀公开课

部编版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学课件精品PPT小学优秀公开课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春天来了,田野里处处是春光明媚的景象:金黄的油菜花,采蜜的小蜜蜂……诗人杨万里被这样的美景陶醉了,于是他有感而发,写下了《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南宋诗人。

著有《诚斋集》等。

他与范成大、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

诗人在外出的旅途中,经过新市,住在一间姓徐的人开设的客店里,农村美丽的风光和儿童嬉戏的情景,深深吸引了他,触发了他的诗兴,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宿新市徐公店》。

xúlí朗读课文 扫清障碍徐公店篱笆sh ū稀疏宿多音字宿新市徐公店sù周末我在大姨家住了一宿。

xiǔ妈妈给我讲了很多关于星宿的传说。

xiù绿树头新绿未成阴。

l ǜ这些英雄们劫富济贫,真称得上是绿林好汉。

lùsùxúlíshū宿徐篱疏上下结构dié蝶左右结构识字方法看图识字:篱 篱笆 笊篱减一减:蔬-艹=疏zhào篱lí巧记:玻“璃”打破“王”忙走(离),“竹”帽趁机戴上头。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十五笔是撇折疏sh ū巧记:“蔬”菜拔草,马虎大意。

第六笔是点徐公店住宿识字游戏篱笆稀疏我要追蝴蝶疏疏:稀疏。

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阴:树荫。

////////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整体感知如何理解题目“宿新市徐公店”?宿 新市 徐公店住宿,住在地名姓徐的人开的客店解题:(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开的客店里。

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古诗,结合注释,说说这两句都描写了什么景物。

互动课堂篱笆稀疏一条小路通向远方篱落/疏疏/一径深,静景美丽,体现喜爱树头/新绿/未成阴。

树上新长没有形成树荫出绿叶诗意:篱笆稀稀疏疏,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新长出的树叶还不茂密,没有形成树荫。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这两句描写的景色是不是幽静又美丽呢?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古诗吧!读出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古诗词三首 忆江南)》ppt课件

《古诗词三首 忆江南)》ppt课件
以后怀 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既是词牌 名,又是词的标题。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 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所回忆的是 诗人曾经观光游览当地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 课文选了其中第一首,原题下的另两首是: 其一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 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二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 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赏析]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 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 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 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 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 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 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 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 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 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 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 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 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 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 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 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 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 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忆江南》。 课外搜集阅读描写祖国风光的诗 词,深入了解课文中的诗人。
双龙二小 陶永宏


白居易(772-846),字 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 (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 进士,元和三年(808)拜 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 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 川)刺史,又为苏州(今属 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 荔)刺史。晚居洛阳,自号 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 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 坦易,为中唐大家。也是早 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 后世影响甚大。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 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

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共21张ppt)

古诗三首-望洞庭(课件)(共21张ppt)
洞庭湖中 的君山。
诗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 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这两句诗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你能 从中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
比喻:
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银盘”,将 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显 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 湖水、山色相称。
想象:
将洞庭湖想象成银白的盘 子,将君山想象成小巧的青螺。 在诗人的想象中,洞庭山水成 了一件完美的艺术品,给人以 莫大的视觉享受。
主要作品有《陋室铭》《竹枝 词》《乌衣巷》等。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认真读两遍,朗读指导: 读出本诗的节奏。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课文详解
互相映衬。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的波光。
未经打磨 的铜镜。
诗意:洞庭湖上的秋月光辉和水色交相融和,
[宋] 苏轼
[宋] 杨万里
黑云翻墨未遮山,
毕竟西湖六月中,
白雨跳珠乱入船。
风光不与四时同。
卷地风来忽吹散,
接天莲叶无穷碧,
望湖楼下水如天。
映日荷花别样红。
课后习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课 文。默写《望天门山》。
朗读指导:这三首诗都是描写山水的,都表达了诗人对 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其中,《望天门山》的朗读基调应是 高昂的,前两句语气要豪迈,后两句稍轻柔;朗读时要想象 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长江水浩荡奔腾的气势。《饮湖上初晴 后雨》的朗读语气应是温和而陶醉的,语调应上扬,读出喜 爱、赞美之情;朗读时要想象西湖晴天、雨天的美景。《望 洞庭》要用舒缓的语调来读,语速要平稳,读出喜爱与赞美 之情;朗读时要想象秋月下洞庭湖宁静、祥和的朦胧美。

小学语文四年级《古诗词三首》(共26张PPT)

小学语文四年级《古诗词三首》(共26张PPT)

词,又叫长短句,是我国 古代诗歌的一种。词可以 歌唱,每一首词根据格律, 都有一个曲调名,成为词 牌。《忆江南》就是词牌。 宋朝时词创作的鼎盛时期, 因而有“唐诗宋词”之说。



诗句大意
江南真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 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由于红 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春回大地,春天的江水如蓝 草一样碧绿、清澈。 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诗句释意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 厌:满足。
(“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 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 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诗意理解

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
(李白很孤单、孤独)


诗意理解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
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
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
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
“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
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
谢谢观看
THANK YOU
下课!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授课老师: 时间:2023年9月15日
古诗三首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忆 江 南
望二 洞 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和谐融合,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比喻句,想一想,
诗人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 么?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想一想,诗人描写的是什么特 定情况下洞庭湖的景色? 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
刘禹锡(772—842)字
梦得,洛阳(今河南洛 阳市)人。唐代文学家、 哲学家。刘禹锡的诗以 律、绝为工,格调高亢, 意向简括,气骨桀骜; 乐府小章尤为著名。他 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 唱和,并称为“刘柳” 与“刘白”。白居易称 他为“诗豪”,清人王 夫之称他为“小诗之 圣”。

中国五大淡水湖即 鄱阳湖、洞庭 湖、太湖、洪泽湖、巢湖之一。 洞庭湖古称“云梦泽”,为我国 第二大淡水湖。跨湘鄂两省,它 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 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湖”。 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 见其风光之绮丽迷人。洞庭湖浩 瀚迂回,山峦突兀,其最大的特 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渔 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 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 一日之中变化万千。古人描述的 “潇湘八景”中的“洞庭秋月”、 “远浦归帆”、“平沙落雁”、 “渔村夕照”、“江天暮雪”等, 都是现在东洞庭湖的写照。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衔远山,吞长江,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注释: 洞庭:湖名,在湖南省北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指湖面。 青螺: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满足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仰望天空,只见几只 鸟儿向远处飞去,直 到看不见影子;一片 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 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我静静凝视着山,觉 得山也在看着我,好 像在互相交流,彼此 总是看不够。此时此 刻,我的心里似乎只 有那座敬亭山了。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 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 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 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 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 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 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 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 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 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 “静”,以“动”衬“静”。这种 “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 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 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 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 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 了铺垫。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 与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诗人只 有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动不动地看 着诗人。此刻诗人十分动情,世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 做伴吧,真是难得一知己!“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 人与敬亭山之间的互为知己的感情。“相”“两”二字 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 种惜惜相怜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提炼 的,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这首词是白居易离开杭州,回到洛阳以后怀 念杭州时写了三首。“忆江南”,既是词牌 名,又是词的标题。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 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所回忆的是 诗人曾经观光游览当地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 课文选了其中第一首,原题下的另两首是: 其一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 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二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 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同学们,我们以前已经领略过了 很多描写祖国风光的诗歌,如李 白的《望天门山》和《 望庐山 瀑布》,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 雨》 ,杜甫的《绝句》等等。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再次去领略 江南的秀丽风光,让我们和着诗 歌的韵律,轻轻地上路吧!

李白 (701—762年),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祖
籍陇西成纪(今甘肃 天水附近)。作品极 富浪漫色彩,感情强 烈,善用比兴、夸张 的表现手法,形成了 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 被称为“诗仙”,与杜 甫并称“李杜”。

敬亭山:古名昭亭山,又名 查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北5 公里,山高286米。原有翠 云庵、广教寺、穿云亭、丹 梯亭、额珠楼、太白楼等古 迹,今已无存。诸胜迹中仅 有山南麓之双塔与古昭亭石 坊。自南北朝时,南齐诗人 谢、唐代诗人李白在此赋诗, 此山遂名于天下。

【背景】: 这首五绝作于天 宝十二载(753) 秋游宣州时,距他 被迫于天宝三载离 开长安已有整整十 年时间了。长期飘 泊生活,使李白饱 尝了人间辛酸滋味, 看透了世态炎凉, 从而加深了对现实 的不满,增添了孤 寂之感。此诗写独 坐敬亭山时的情趣, 正是诗人带着怀才 不遇而产生的孤独 与寂寞的感情,到 大自然怀抱中寻求 安慰的生活写照。
看到 湖面
君山
联想 镜未磨 银盘 青螺
比喻 湖面 湖面
比作 比作
铜镜 银盘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白居易(772-846),字 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 (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 进士,元和三年(808)拜 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 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 川)刺史,又为苏州(今属 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 荔)刺史。晚居洛阳,自号 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 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 坦易,为中唐大家。也是早 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 后世影响甚大。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 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 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 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 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 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 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 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