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12课《家庭的记忆》第四课时优质教学设计
《家庭的记忆》第四课时教学设计详案适用教材版本:统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的内涵,感知中华民族传统观念中对家庭的重视。
2.通过诗歌、文字等多种途径,探究中图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家庭观念。
3.激发学生爱家的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理解“家庭”的内涵及其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探究中图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家庭观念,感知家庭的温馨和互动。
3.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爱家的情感。
教学难点:1.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对家庭的重视及其内在含义。
2.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探究中图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家庭观念。
3.激发学生对家庭的情感认同和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家庭的记忆》及相关视频资料。
2.教师准备问题导向的小组讨论活动。
3.教师准备板书及相关教学辅助材料。
学情背景:本节课面向小学三年级学生,学生对于家庭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还比较浅显。
教师需要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家庭的重视及其内在含义,激发学生对家庭的情感认同和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课文《家庭的记忆》为主要教材,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于课文中所蕴含的家庭观念进行探究和感知。
同时,通过视频资料的呈现,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家庭的重视及其内在含义,激发学生对家庭的情感认同和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家庭的记忆》,请你们思考一下,“家庭”是什么?家庭对我们有哪些意义?学生回答预设:学生思考和回答“家庭是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是一个温馨的小社会”,“家庭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和依靠,它给我们关爱和帮助,让我们感受到幸福和安全”等。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
【推荐】部编版道德与法制三年级上册第12课《家庭的记忆》精品教案(表格教学设计)
《家庭的记忆》精品教案第一课时课题家庭记忆第一课时单元第四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三年级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家史变化,培养家庭美德,立志回报父母。
2、能力目标:掌握家庭礼貌称呼,学会调查与分析的方法。
3、知识目标:认识家庭类型和家庭成员的称呼,了解自己的家史,培养家庭美德,懂得回报父母。
重点家史调查。
难点家史调查。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全家福》观看视频。
视频导入。
讲授新课【家庭称呼抢答赛】家族全家福:你家里有家族全家福吗?你认识全家福照片上的所有人吗?他们都怎么称呼呢?家庭称呼抢答赛:下面是一幅不完整的“家庭关系示意图”,你能结合生活经验,把它补充完整吗?考考你:你知道爸爸妈妈是什么关系吗?图中还有哪些人是这种关系?你知道妈妈和外婆是什么关系吗?图中还有那些人是这种关系?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关系?哪些人是这种关系呢?你家当地对家庭成员的称呼与图中相同吗?总结:每个地方虽然对家人的称呼有所不同,但是亲密的血缘关系和深厚的感情都是一样的。
思考。
填写。
思考、回答问题。
观看视频学习。
小组竞赛。
选择、判断。
讨论。
思考与分享。
此处的全家福是如配图上的大家族全家福。
通过竞答,使学生认识、了解家庭关系。
通过打擂台的方式,增加学生对家庭称呼的认识。
此处的全家福是指一起住的家庭成员的全家福。
学一学:家庭礼貌称呼歌(播放视频)试一试:抢答竞赛班级大擂台:你还能再提出什么问题考考你的同学呢?请你小组为单位,我们一起打擂台吧。
请你思考一下,你还能再提出什么问题考考你的同学?答出来的小组成为新的擂主,看看最后谁是赢家!我的全家福:全家福是指全家人的合影,全家福是一个家庭团聚的纪念。
你家有全家福吗?你家的全家福上有多少口人?选一选:你的家庭是以下的哪一种家庭?10、知识窗。
【家史小调查】家史小调查。
小讨论:(1)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你家发生了哪些大事?(2)你是如何知道这些事情的?(3)在家庭的历史当中,你能感受到不断传承的家庭美德吗?3、小活动:我和父母比童年。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庭的记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讲授新课教学环节一:家庭称呼抢答赛1.文本学习:下面是一幅不完整的“家庭关系示意图”,你能结合生活经验,把它补充完整吗?2.图片+文本学习:家庭关系示意图3.素材:家庭礼貌称呼歌4.图片+文本学习:你知道爸爸和妈妈是什么关系吗?图中还有哪些人是这种关系?5.图片+文本学习:你知道爷爷和爸爸是什么关系吗?图中还有哪些人是这种关系?6.图片+文本学习:你知道妈妈和外婆是什么关系吗?图中还有哪些人是这种关系?学习文本了解文本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独立填写交流回答指名回答观看视频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思考文本交流回答指名回答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思考文本交流回答指名回答观看图片思考回答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思考文本交流回答指名回答文本直接出示一幅不完整的“家庭关系示意图”让学生补充完整。
四个问题是要引导学生寻找家庭中的不同关系,如夫妻关系、母女关系等。
教学出示教材第78 页不完整的“家庭关系示意图”,让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补充完整。
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一张“全家福”照片,先以介绍“全家福”中成员的方式来熟悉不同的称呼,然后再认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由于各地关于亲戚之间的称呼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从本地的常用叫法说起。
7.图片+文本学习: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关系?哪些人是这种关系呢?8.图片+文本学习: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关系?哪些人是这种关系呢?9.图片+文本学习:家庭辈分和称呼(1)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关系?(2)还有兄弟姐妹的关系。
妈妈和舅舅是姐弟或者兄妹关系。
10.素材:表和堂11.文本学习:抢答竞赛爸爸的爸爸,我称呼他();妈妈的妈妈,我称呼她();妈妈的兄弟,我称呼他();爸爸的姐妹,我称呼她();爸爸的弟弟,我称呼他();爸爸的哥哥,我称呼他();……12.文本学习:抢答竞赛我是爷爷奶奶的( );我是姨妈的( );爸爸的兄弟的孩子是我的( );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思考文本交流回答指名回答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交流回答观看视频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抢答文本游戏抢答诵读文本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抢答文本游戏抢答诵读文本学习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出姐妹关系的人有哪些。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12课《家庭的记忆》第二课时优质教学设计
《家庭的记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详案适用教材版本:统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课时安排:4课时学情背景: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十二课第二课时《家庭的记忆》,课程主要围绕家族史和变化的知识展开,通过采访和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了家族史和变化,并感受家庭带来的美好回忆,培养爱家的情感。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家庭的历史和变化;(2)掌握采访和对比的方法,了解家庭历史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2.能力目标:(1)使用采访、对比的方法,了解家庭的历史,感受家庭生活的变化;(2)感受家庭带来的美好回忆,产生爱家的情感。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注家庭、尊重家庭、感恩家庭的情感;(2)让学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懂得珍惜家庭,维护家庭和睦。
教学重点:1.了解家庭的历史,感受生活的变化;2.学生通过采访和对比的方法,了解家庭历史的收集和整理方法。
教学难点:1.让学生感受家庭带来的美好回忆,产生爱家的情感。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学生小组活动所需的材料:笔、纸、小报或PPT制作工具等。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家庭历史与变化,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历史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介绍采访和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家庭历史的收集和整理方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家庭历史,并分享家庭的美好回忆,培养爱家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家庭的记忆》这一课,首先请大家和我一起问候一下,好吗?学生:早上好!老师: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起自己的家庭生活中的一些美好回忆呢?可以分享给我们听一听。
(学生分享回忆,如:和家人一起出去旅游、过生日、一起吃饭等)二、新课讲解(10分钟)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家庭历史和变化的知识。
首先,我给大家看一些图片和视频,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家庭的历史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播放相关多媒体素材,如老照片、家庭影像等)老师:你们看到了什么变化呢?请举手回答。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父母、祖父母等家庭成员的重要性;2.培养学生感恩家庭的情感,懂得珍惜家庭;3.激发学生保护家庭成员的意识;4.培养学生的连贯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家庭的意义、家庭成员的重要性和职责,并了解如何照顾家庭的成员;2.掌握如何感恩家庭,懂得珍惜家庭。
难点1.如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如何引导学生对家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归纳,培养其自我思考和表达的能力;3.如何让学生理解支持家庭成员、保护家庭和贡献社会的重要性,激励其成为勇于担当的人。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15分钟)1.通过问题到让学生思考:在家里,谁最了解你?在家里,谁对你最好?为什么?2.学生自由发言,互相交流彼此的观点。
3.引导学生反思思考:家庭对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我们应该怎样珍惜和维护家庭?2. 学习(30分钟)1.利用PPT展示“家庭成员的职责和作用”并进行讲解。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幼儿故事或者视频的形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庭成员的职责和作用。
2.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对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家庭成员的职责和作用有哪些?•在困难时,我们该怎么做?3.当然,在展示并讲解完“家庭成员的职责和作用”后,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家庭成员的故事或者例子。
这不仅能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家庭成员的职责和作用,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
3. 拓展(20分钟)1.利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家庭,自由谈论自己喜欢的小事或者有趣的小细节,并分享给大家。
2.引导学生思考下面这些问题:•家庭中常见的小事和小细节。
•在平时的生活中,如何体现对家庭成员的尊重和关爱?•我们应该怎样珍惜和维护家庭?4. 评价(15分钟)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重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珍惜家庭成员;2.引导学生思考下面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日子中,我该如何珍惜和维护家庭?•我们应该怎样支持家庭成员,保护家庭和贡献社会?四、教学反思本课时通过一些小细节和具体的案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家庭的意义和家庭成员的重要性,同时通过多媒体资源,锻炼了学生自我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12 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4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12 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12 家庭的记忆》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增强对家庭的认识和理解。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家庭观念,对家庭成员有基本的认识。
但他们对家庭的结构和功能了解不够深入,对家庭的重要性缺乏全面的认识。
此外,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家庭背景和经历各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关爱家庭成员的情感。
3.提高学生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2.家庭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家庭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家庭经历,增强对家庭的认识。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家庭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家庭的功能和作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家庭情境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小组讨论的话题和问题。
3.准备好典型家庭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各种家庭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家庭,激发学生对家庭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介绍家庭的定义、关系、结构与功能,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基本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家庭经历,让学生在讨论中增强对家庭的认识。
4.巩固(10分钟)分析典型家庭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家庭的功能和作用。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讨论如何关爱家庭成员,提高家庭幸福感。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热爱家庭、关爱家庭成员。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家庭的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 家是最温暖的地方《12、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12、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知道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理解语言文字中的“家”。
2、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知道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
教学难点:理解语言文字中的“家”,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课前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可爱、温馨、美丽的家。
听歌曲“让爱住我家”,说说你的家,你家里有几口人?你长得像谁呢?二、新知讲授活动一:家庭称呼抢答赛教师:开展“我来问,你来答”的小活动。
学生交流:抢答。
教师:开展“我来问,你来答”的小活动。
学生交流:抢答。
教师:请同学们带着节奏拍手读儿歌。
《称谓歌》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什么爸爸的妈妈叫奶奶爸爸的弟弟叫什么爸爸的弟弟叫叔叔爸爸的姐妹叫什么爸爸的姐妹叫姑姑妈妈的爸爸叫什么妈妈的爸爸叫外公妈妈的妈妈叫什么妈妈的妈妈叫外婆妈妈的兄弟叫什么妈妈的兄弟叫舅舅妈妈的姐妹叫什么妈妈的姐妹叫姨妈教师:进行抢答竞赛,看谁说的又快又正确。
教师:社会生活的变化,往往会带动家庭规模的变化。
目前,大多数的家庭是由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的,人们称之为“核心家庭”。
以往那种和爷谷、奶奶等三代人生活在一一起的大家庭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了,“四代同堂”的家庭则更为少见。
活动二:“家史”小调查教师:随着我们的成长,家庭也在发生变化。
让我们做一个“家史”小调查吧!教师:你是如何知道这些事情的?你能感受到不断传承的家庭美德吗?在过去的几十年,你家发生了哪些大事?学生交流:自主发言。
教师:比较父母和自己的童年,你发现了什么?活动三;传统节日中的“家”教师:每当春节来临,我们都会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大家知道“年夜饭”的由来吗?学生交流:小组讨论。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12课《家庭的记忆》第一课时优质教学设计
《家庭的记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详案适用教材版本:统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家庭关系的概念,掌握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能够画出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认识现代社会中家庭规模逐渐变小的趋势,培养热爱自己的家和家人的情感。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视角辨别家庭成员的关系,初步感受现代社会中家庭规模逐渐变小的趋势,培养热爱家庭和家人的情感。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家庭的重要性,培养热爱家庭和家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通过“家庭关系示意图”,梳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2.熟悉家庭成员的称呼,从不同视角辨别家庭成员的关系。
教学难点:1.从不同视角辨别家庭成员的关系。
2.培养热爱家庭和家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1.准备一份“家庭关系示意图”以供学生观看。
2.准备课件或者黑板,以便于在上面展示示意图和家庭成员的称呼。
3.准备纸和笔,让学生画出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学情背景: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上册的第十二课第一课时《家庭的记忆》,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对家庭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家庭的记忆》,通过介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称呼,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培养热爱家庭和家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老师出示“家庭关系示意图”并说:“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家庭关系,先来看一下这张图,这是一张什么图呢?”预设回答:家庭关系示意图。
老师继续说:“这张图表示的是什么?”预设回答: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老师继续说:“我们可以通过这张图来梳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请大家跟我一起看看这张图。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家庭关系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家庭关系的概念。
二、导入新课(5分钟)老师说:“同学们,家庭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我们都有自己的家庭,我们可以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等不同的亲戚,你们知道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吗?”预设回答:学生回答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的称呼。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12课《家庭的记忆》优秀教案
《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家庭的记忆》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的内容。
家庭是i个人成长过程中最熟悉的环境,也是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最大的地方。
本课以对家庭的记忆为主题,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更了解自己的家庭,关系家庭中的亲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家庭的概念有更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并且对家庭成员及关系更加熟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本学习和实践作业,让学生能在实践中主动形成对家庭的认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到家庭对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性,培养对家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家庭以及家庭成员。
2.教学难点: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加强和家庭成员的沟通交流。
课前准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家庭称呼知多少教师小结:这些和我们最关系最亲密的亲人,大家都知道怎么称呼他们吗?如果不知道的话,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对我们的家庭还不够熟悉。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我们的家庭,学习第十一课:家庭的记忆(通过游戏互动激发学生兴趣)一、家庭称呼抢答赛活动一:抢答竞赛(课本第79页)完成后校对答案,看看哪些人是我们不知道的?【设计意图】(通过此游戏帮助学生形成更全面的家庭观)二、“家史”小调查活动二:“家史”调查表(课本第80页,要求学生课前完成),课堂互动。
1、哪些问题是我能填出来的,哪些需要询问父母?2、比较自己和父母的童年,我有什么发现?【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更了解自己家庭的形成和经历的变化)三、传统节日中的“家”活动三:春节回忆1、每年春节,我们都是和谁一起过的呢?2、春节的氛围和别的节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设计意图】(通过对春节的回忆,了解家庭成员间互敬互爱的关系)四、语言文字中的“家”活动四:“家”思在诗中学习古人思家的古诗。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重视自己的家庭和家庭成员)课堂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家庭也是为我们的成长遮风避雨的港湾。
最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12.《家庭的记忆》优质教学设计
《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中的最后一课,也是本册最后一课。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庭的民族,通过“家庭称呼抢答赛”“‘家史’小调查”“传统节日中的‘家’”“语言文字中的‘家’”这四个板块的内容让学生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
教材内容不仅涉及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称呼,家庭的变迁,家庭的历史以及家庭带来的美好记忆,还涉及了中国人在传统节日和语言文字中重视家庭的文化传统。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小学生对家庭的理解更多地体现在与身边家人的关系中,本单元前面两课呈现了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但他们对“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家庭传统文化的了解很少,加之现代社会中家庭形式呈现出以“核心家庭”为主的趋势,学生对于大家庭内部各种关系和称呼的感知与理解变得较为困难,对家庭历史及家庭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还需更进一步的了解。
教学目标:1.了解并熟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称呼,了解自己家庭的历史,以及家庭带来的美好记忆。
2.初步学习和掌握访谈、调查、查阅资料等研究方法。
3.从传统节日和语言文字中,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的传统观念。
教学重点:1.了解并熟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称呼。
2.从传统节日和语言文字中,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的传统观念。
教学难点:1.渗透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2.感受中国人重视家庭的传统观念。
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2.学生填写课本的调查表了解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将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带到教室。
并小组合作搜集有关“家”的成语、谚语、格言、诗词或者故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谈话导入:1.上节课我们说到要把关爱带给爸爸妈妈,那他们在收到我们的关爱后有什么反应?2.请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的互动。
3.听了同学们的讲述,老师心里暖暖的,这些都属于我们家庭的记忆。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大多学生已经越发感受到父母在自己成长历程中的作用。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12、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课题家庭的记忆单元第四单元学科道德与法治年级三年级学习目标1、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知道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理解语言文字中的“家”。
2、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重点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知道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
难点理解语言文字中的“家”,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教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可爱、温馨、美丽的家。
听歌曲“让爱住我家”,说说你的家,你家里有几口人?你长得像谁呢?学生思考回答。
讲授新课活动一:家庭称呼抢答赛教师:开展“我来问,你来答”的小活动。
教师:开展“我来问,你来答”的小活动。
学生交流:抢答。
教师:请同学们带着节奏拍手读儿歌。
《称谓歌》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什么爸爸的妈妈叫奶奶爸爸的弟弟叫什么爸爸的弟弟叫叔叔爸爸的姐妹叫什么爸爸的姐妹叫姑姑妈妈的爸爸叫什么妈妈的爸爸叫外公妈妈的妈妈叫什么妈妈的妈妈叫外婆妈妈的兄弟叫什么妈妈的兄弟叫舅舅妈妈的姐妹叫什么妈妈的姐妹叫姨妈教师:进行抢答竞赛,看谁说的又快又正确。
教师:社会生活的变化,往往会带动家学生交流:抢答。
庭规模的变化。
目前,大多数的家庭是由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的,人们称之为“核心家庭”。
以往那种和爷爷、奶奶等三代人生活在一一起的大家庭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了,“四代同堂”的家庭则更为少见。
活动二:“家史”小调查教师:随着我们的成长,家庭也在发生变化。
让我们做一个“家史”小调查吧!教师:你是如何知道这些事情的?你能感受到不断传承的家庭美德吗?在过去的几十年,你家发生了哪些大事?教师:比较父母和自己的童年,你发现了什么?活动三:传统节日中的“家”教师:每当春节来临,我们都会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大家知道“年夜饭”的由来吗?学生交流:自主发言。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家庭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并认识到家庭成员间的关爱和支持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其能够描述自己的家庭成员以及与家人之间的重要时刻和记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增强对家庭的珍惜和感恩之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能够描述自己的家庭成员以及与家人之间的重要时刻和记忆。
三、教学难点1.提供适合学生描述家庭成员以及与家人之间的重要时刻和记忆的语言表达。
2.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其主动表达和理解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
2.教具:黑板、粉笔、PPT。
3.素材:学生们家庭成员的照片或简单描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时间:5分钟•方法:通过展示幸福家庭的图片和家庭成员的描述,引出本课的话题,激发学生对家庭的兴趣。
2. 学习新课•时间:15分钟•方法:–Step 1: 师生共同阅读教材第12课《家庭的记忆》。
鼓励学生自己下意识地找出文本中关于家庭的重要描述和信息,并师生一起讨论这些家庭记忆的重要性。
–Step 2: 教师通过PPT呈现家庭成员的描述范例,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家庭成员的特点和贡献。
然后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家庭成员,并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用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来表达。
–Step 3: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家庭成员描述。
教师鼓励其他同学提问和评论,增加互动氛围。
3. 拓展与练习•时间:25分钟•方法:–Step 1: 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和彩色笔,让他们画出自己的家庭树,并写下与每个家庭成员相关的重要时刻和记忆。
教师要求学生写的语句要简洁明了,并注意语法和拼写的正确性。
–Step 2: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家庭树和重要记忆。
教师鼓励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和评论,增加互动氛围。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家庭的构成和家庭成员的角色,认识家庭的重要性。
2.思想品德目标:培养学生尊重家庭成员、关爱他人的情感和意识。
3.学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庭的记忆》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庭的构成和家庭成员的角色。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课件、PPT、黑板、笔2.学生:笔、笔记本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的内容,复习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的角色。
步骤二:新课呈现(10分钟)1.教师出示家庭成员的照片,引发学生对家庭的记忆和感受。
2.教师提问:“你认为一个家庭应该由哪些人组成?每个人在家庭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步骤三:展示与讲解(15分钟)1.教师利用课件或PPT展示家庭成员的角色,并对各角色做简要说明。
2.教师提问:“你的家庭中有哪些人?请分别介绍一下他们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贡献。
”学生依次进行回答。
步骤四:小组讨论(15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家庭成员的角色进行讨论。
2.学生小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展示自己家庭成员的角色,并讨论他们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和贡献。
步骤五:展示与总结(15分钟)1.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并进行简要总结。
2.教师提问:“你从小组讨论中有什么新的收获?你对家庭有什么新的理解?”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步骤六:课堂练习(15分钟)1.教师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绘制一个家庭成员角色的思维导图。
2.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绘制,可以标注各个家庭成员的职责和贡献。
步骤七:课堂总结(10分钟)1.教师请学生展示绘制的思维导图,并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比较。
2.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的角色,并鼓励学生要尊重家庭成员、关爱他人。
第12课 《家庭的记忆》教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与家庭、自己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父母长辈的感情。
2.了解家庭的发展变化3.知道与重要的传统节日与家庭的关系,从语言文字中了解中国人对“家”的重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与家庭、自己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家庭、热爱父母长辈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会如何搜集资料,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家庭的关爱。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相关课件,准备图片素材/视频,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布置学生课前完成课本中的《家庭关系示意图》、《家庭大事记》以及《我和父母比童年》三部分的填空。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渲染氛围,课前体验(播放家庭合照影集,介绍家庭成员)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爸爸妈妈对我们的无私的爱,也知道了作为家庭成员的我们,也要用我们的方式去正确表达对父母的热爱。
那大家是否知道,除了爸爸妈妈和自己,家庭里还有哪些成员?这些家庭成员应该怎么称呼?这些年来家里有发生什么事?为什么我们中国人那么重视家庭关系,以至于很多传统节日、语言文字都离不开“家”?今天我们就来解开这些疑惑。
二、新授课。
1.家庭称呼抢答赛师:同学们,你知道家庭里成员除了爸爸妈妈以及你自己外,还有谁吗?(学生自由回答,如爷爷奶奶、姑姑姑父、舅舅舅妈、表哥表姐等)师:那大家知道这些家庭成员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吗?课前老师有布置大家要提前完成的《家庭关系示意图》,是否能让你明白这些关系呢?有谁能来说一说?(学生举手,教师选择3位左右学生进行回答)师:这几位同学都回答的很不错,不但知道了要如何称呼这些家庭成员,还知道了如何称呼他们,真是太棒了!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几位同学的回答中,即使是相同关系的家庭成员,我们在称呼上却有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在你们的家乡是怎么称呼的呢?(教师对原因进行解答,学生可自由回答各地对家庭成员的不同称呼,活跃课堂气氛)【活动:抢答竞赛】将班级同学分为4小组,教师用PPT逐条展示课本《抢答竞赛》中的问题,由各组学生抢答回答,答对一题加一颗星(在黑板上画表格分组),答错不加,得星多的小组获胜,可进行适当奖励。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何为家庭记忆,了解家族文化的作用与传递方式。
2.了解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3.意识到保护家庭记忆的重要性,明确个人责任。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介绍了家庭记忆的重要性,家族文化的传承方式及家族的影响。
通过讲述家族故事,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及传承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家庭记忆的保存与传承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1.家庭记忆的概念和作用。
2.传统文化的作用,了解家族文化的传承方式。
3.探究家庭记忆的保存与传承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1.让学生了解家族文化的传承方式。
2.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家庭记忆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1.电子白板。
2.学生手册。
3.家庭谱表,用来记录家族成员的信息。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用白板或卡片展示家庭照片,让学生谈论这张照片,谈论这个家庭怎么看起来。
然后,老师提问:“你们的家族有哪些特有的传统作息、饮食习俗、生活习惯等等?”请学生自由回答。
二、新知讲解(10分钟)接下来,老师引导学生进入主题,介绍家庭记忆的概念和作用,阐述传统文化对家族的影响,探讨家族文化的传承方式。
三、情境演练(30分钟)1.老师让学生做家庭谱表,记录家族成员的信息。
可以在表格中填写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业、性格等信息。
2.让学生选择一个家族成员,然后在家庭成员中做个简短的介绍。
如:当这个人出生时是什么情况、这个人从小到大的一些趣事、他/她在成长中的转变……最后,让学生分享他们了解的内容。
3.请学生归纳家庭成员的过往事迹,发现其中代表家族特色和印记的故事和事件,让学生同步填写在家族成员的信息中。
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家族的重要性,培养对家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四、交流总结(15分钟)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在认识家族成员时的感悟。
这有助于学生对家族特点的理解,对家族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
12 《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执教:南平市浦城县莲塘学校张桃莉教材分析《家庭的记忆》是部编《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中的第三课,也是本册最后一课。
主要引导学生了解家庭这一基本的社会单位,了解自己家庭的历史、变迁,进而体会中国人重视家庭的文化传统。
本课为第一课时,由“家庭称呼抢答赛”、“‘家史’小调查”这二个板块的话题组成,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称呼,家庭的变迁,家庭的历史以及家庭带来的美好记忆。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小学生对家庭的理解更多地体现在与身边家人的关系中,他们对“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家庭传统文化的了解很少。
现代社会中家庭形式以“核心家庭”为主,学生对于大家庭内部各种关系和称呼的感知与理解变得较为困难,对家庭历史及家庭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还需更进一步的了解。
课前了解班级同学大多数都是学校附近小区的孩子,对亲人的称呼大致相同。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并熟悉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相应的称呼。
2.通过采访、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家庭的过去。
3.深化爱的情感和对家的归属感。
教学重难点1.了解较为复杂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并能用书面语进行称呼。
2.初步学习和掌握访谈、调查等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 1.希沃课件。
2.学生完成“家史”小调查、“童年不同样“问卷教学过程活动一、链接生活,忆美好师:上节课我们明白了爱父母,在行动,你们行动起来了吗?生:我帮爸爸洗脚。
生:我帮妈妈洗碗。
生:我帮妈妈扫地……师:这些美好的生活片段都属于我们家庭的记忆。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每个同学的家中,重温这些美好的记忆。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链接生活,回忆“爱父母,在行动”的生活片段。
引出本课的话题“家庭的记忆。
”活动二、创设情境,忆关系(一)结合生活经验,熟悉亲人间的关系及相应的称呼。
1、全家福中的家庭称呼。
师:家庭的记忆就从这一张张幸福的全家福说起吧。
统编版(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
统编版(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家庭的记忆》是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本单元以“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的组成、家庭成员的关系以及家庭的历史,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本单元共三课,分别是《父母多爱我》《爸爸妈妈在我心中》和《家庭的记忆》。
《家庭的记忆》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通过对家庭传统、家庭历史的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
教材以“家庭称呼抢答赛”“家史小调查”“传统节日中的‘家’”三个板块展开教学内容。
“家庭称呼抢答赛”引导学生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明确家庭关系;“家史小调查”鼓励学生了解家庭的过去,感受家庭的传承;“传统节日中的‘家’”则通过介绍传统节日中家庭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家庭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明确家庭关系。
2.知道家庭的历史和传统,感受家庭的传承。
3.了解传统节日中家庭的活动,体会家庭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家庭称呼抢答赛、家史小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2.增强学生对家庭历史和传统的认同感。
3.引导学生感受家庭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
三、教学重点1.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明确家庭关系。
2.知道家庭的历史和传统,感受家庭的传承。
四、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家庭传统的意义和价值。
2.培养学生对家庭历史和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家庭成员称呼卡片、家史调查表、传统节日图片等。
2.学生准备:了解自己家庭成员的称呼、询问长辈家庭的历史和传统、收集传统节日中家庭活动的资料。
六、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家庭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
部编本人教版三年级道德与法制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案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够了解自己家庭成员的称呼,知道家庭发生的变化,体会传统节日中的家和语言文字中的家,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逐步树立家庭责任感。
板书设计
家庭称呼
家庭的记忆“家史”小调查
传统节日中的“家”
语言文字中的“家”
通过朗诵诗歌,让学生感受自己的家庭。
通过比赛抢答,让学生深入了解家庭成员的各种关系和称呼。
五、语言文字中的“家”
(课件出示有关于“家”的谜语)
师:同学们,在中国,不仅很多传统节日与“家”有关,而且很多语言文字也与“家”有关,下面我们来猜一猜这些谜语吧。
生1:“一家是一口”打一字是“吉”。
生2:“女儿出嫁了”打一字是“家”。
师:那么,同学们知道哪些祝福家庭的成语吗?
生1:欢聚一堂,形容欢乐地团聚在一起。
生2:父母小时候读的书,我从来都没有读过。
师:同学们,这小小的两张表,都是我们对“家庭的记忆”。有温馨的、甜蜜的,有激动的、兴奋的,也有忧愁的、悲伤的,这些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我们要细细品味和永远珍藏的。
四、传统节日中的“家”
(课件出示一张吃“年夜饭”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春节指的是我国农历什么时候吗?
生1:空白一: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生2:空白二:叔叔、婶婶。
生3:空白三:姥姥、姥爷(外婆、外公)。
生4:空白四:表哥、表弟、表姐、表妹。
生5:空白五:姨妈、姨夫。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下面我们分小组来进行一个抢答竞赛(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家庭关系“抢答竞赛”),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答得又对又快!
(学生抢答过程略)
师:是的,家总能让感到我们开心、快乐、温馨和幸福。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我想说的是,幸福家庭的幸福也是各不相同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家”中,了解“家”的历史和文化吧。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12课《家庭的记忆》第三课时优质教学设计
《家庭的记忆》第三课时教学设计详案适用教材版本:统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了解中园传统节日的习俗,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传统节日习俗和家庭观念之间的密切联系。
技能目标:通过小组活动和表达方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于家庭的认知和感悟,培养学生珍视家庭、爱护家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中园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家庭观念的联系。
2.家庭的重要性和珍视家庭的情感。
教学难点:1.让学生认识传统节日习俗和家庭观念之间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增强对于家庭的认知和感悟。
课前准备:1.准备教学PPT、图片或视频。
2.准备小组活动需要的材料。
3.准备学生个人表达需要的材料。
学情背景:本节课适用于小学三年级上册的学生,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中园传统节日,但对于传统节日习俗和家庭观念之间的联系和家庭的重要性等方面的认知还不够深入。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使用小学三年级上册《家庭的记忆》第十二课第三课时进行教学。
本课时通过介绍中园传统节日的习俗,引导学生认识传统节日习俗和家庭观念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并通过小组活动和表达方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说:“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们要聊一聊关于家庭的话题,你们有没有想到自己最喜欢的节日,和家人一起度过的时光呢?”【设计意图】通过询问学生,引起学生对于家庭的一些回忆,为后续的教学展开做铺垫。
学生回答自己最喜欢的节日和在家庭中的体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家庭的认知和感受,为后续的教学内容展开做铺垫。
二、讲解(20分钟)老师播放视频或图片,介绍中园传统节日的习俗,并让学生了解这些习俗的来历和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园传统节日的习俗,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传统节日习俗中所蕴含的家庭观念是什么?例如春节贴年画、贴春联,是希望家庭幸福团圆;端午节包粽子,是希望家人健康平安;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是希望家人团聚美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
第12课《家庭的记忆》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知道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理解语言文字中的“家”。
2、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家庭成员的称呼,知道家庭的发展变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
【教学难点】
理解语言文字中的“家”,感受家庭的传统和价值,体会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可爱、温馨、美丽的家。
听歌曲“让爱住我家”,说说你的家,你家里有几口人?你长得像谁呢?
二、新知讲授
活动一:家庭称呼抢答赛
教师:开展“我来问,你来答”的小活动。
学生交流:抢答。
教师:开展“我来问,你来答”的小活动。
学生交流:抢答。
教师:请同学们带着节奏拍手读儿歌。
《称谓歌》
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爷爷
爸爸的妈妈叫什么爸爸的妈妈叫奶奶
爸爸的弟弟叫什么爸爸的弟弟叫叔叔
爸爸的姐妹叫什么爸爸的姐妹叫姑姑
妈妈的爸爸叫什么妈妈的爸爸叫外公
妈妈的妈妈叫什么妈妈的妈妈叫外婆
妈妈的兄弟叫什么妈妈的兄弟叫舅舅
妈妈的姐妹叫什么妈妈的姐妹叫姨妈
教师:进行抢答竞赛,看谁说的又快又正确。
教师:社会生活的变化,往往会带动家庭规模的变化。
目前,大多数的家庭是由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的,人们称之为“核心家庭”。
以往那种和爷谷、奶奶等三代人生活在一一起的大家庭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了,“四代同堂”的家庭则更为少见。
活动二:“家史”小调查
教师:随着我们的成长,家庭也在发生变化。
让我们做一个“家史”小调查吧!
教师:你是如何知道这些事情的?你能感受到不断传承的家庭美德吗?在过去的几十年,你家发生了哪些大事?
学生交流:自主发言。
教师:比较父母和自己的童年,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三;传统节日中的“家”
教师:每当春节来临,我们都会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大家知道“年夜饭”的由来吗?
学生交流:小组讨论。
教师:讲讲“年夜饭”相关小知识。
教师:你家的“年夜饭”通常有哪些人呢?说说当时的情形和你的心情。
你
家的“年夜饭”常吃些什么?你知道它们与家庭美好生活有什么关联吗?
学生交流:自主发言。
教师:打开电子教材P82页,阅读“回”老家“过春节”。
为什么很多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呢?
学生交流:小组讨论。
教师:除了春节以外,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传统节日与“家”有关,你知道吗?
活动四:语言文字中的“家”
教师:在中国,不仅很多传统节日与“家”有关,而且很多语言文字也与“家”有关呢!
教师:你知道哪些祝福家庭的词语和谚语吗?通过这些成语和谚语,你发现中国人最重视什么呢?
学生交流:阖家欢乐;家书抵万金;家和万事兴……
教师:通过小组合作形式收集有关“家”的成语、谚语、格言、诗篇或者故事,制作一份简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