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文化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文化是中华文明中的两大重要宗教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佛教和道教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互相影响,共同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带来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分别从佛教与道教的起源与传入、根基与教义、艺术与文化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文化。
一、佛教的起源与传入佛教源于印度,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1世纪,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佛教在中国的引入与东汉末年乱世中的内乱、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
佛教倡导的无欲无求、离苦得乐的思想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逐渐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二、佛教的根基与教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教派和教义。
中国佛教主要分为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两大派系。
南传佛教注重个人的内心修行和觉悟,强调自我救赎。
北传佛教则更加注重社会救渎和利他主义,强调救度众生。
佛教的根基在于涅槃思想,即人们通过修行达到超越尘世之苦难的境地。
在中国古代,佛教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形成了兼容并蓄的现象,互相影响,达到了文化的结合。
三、道教的起源与传入古老的道教起源于中国本土,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他在公元前6世纪提倡“道可道,非常道”的思想,倡导人们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道教在传入中国后,逐渐发展为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宗教文化。
与佛教不同,道教更注重对天地自然的崇拜和修炼内功,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四、道教的根基与教义道教的根基在于“道”,即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和人类应该顺应的天道。
道教主张人们通过修道,达到脱胎换骨的境地,成为完全圣人。
道教教义注重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
与佛教相似,道教也强调个体的内心修行,通过道德教化来改善个体和社会的境遇。
道教与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和医学等领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佛教与道教的艺术与文化佛教与道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和文化。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道教与佛教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道教与佛教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道教与佛教自古以来,中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中,道教与佛教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体系。
本文将从它们的起源、核心理念、教义体系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起源与核心理念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其核心理念源自老子的《道德经》。
道家哲学强调顺应自然,以追求道为核心目标。
他们认为人应该放弃私欲,顺应自然法则,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道家强调阴阳平衡,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主张通过修行达到长生不老和成仙的目标。
二、佛教的起源与核心理念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后传入中国。
其创始人为释迦牟尼,他在六世纪前后传授出世间的苦乐真相,提出了八正道的教义以及四圣谛观念。
佛教强调生老病死是众生无法避免的真相,透过修行和慈悲心,追求解脱和涅槃的境界。
佛教注重度化众生和菩提心的培养,通过正定心态,超越生死循环,最终实现解脱。
三、道教与佛教的教义体系比较在教义体系方面,道教注重个体修行,讲究内丹、养生以及仙术等术法,强调自身的超越和实现。
佛教则注重群体教化,强调舍离和慈悲为怀,通过修行和禅定来达到悟道的境界。
道教与佛教都有自己的神仙世界观,认为存在诸如神仙、佛陀等超自然的存在。
然而,道教强调尊奉先天的神灵,佛教则追求禅定之后的涅槃。
四、道教与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道教与佛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强调尊奉自然,提倡养生保健等实际生活方式,对于个体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道教也通过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佛教强调慈悲心和舍离,对于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传佛教,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印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历史上的佛教与道教
中国历史上的佛教与道教佛教与道教,作为中国历史上两大重要的宗教传统,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与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佛教最早于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起源于印度。
随着汉朝时期与西域的交通开展,佛教开始传播到中国。
最早的佛教经典传入中国,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佛教的发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及宋明清等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成为了士大夫阶层的一种信仰,并融入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中。
而在隋唐时期,佛教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皇家的宗教信仰,经历了大规模的寺庙修建与佛教艺术的繁荣。
宋明清时期,佛教逐渐式微,但在民间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
二、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中国本土,其思想源于古代中国的自然崇拜与哲学思想。
道教创始人为老子,其著作《道德经》成为了传世之作,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经历了与佛教相似的进程。
隋唐时期,道教成为了国家的宗教信仰,随着皇帝的赐名和庙宇的建设,道教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然而,随着宋明清时期的来临,道教逐渐式微,但仍然在中国社会中保持了一定的存在。
三、佛教与道教的异同佛教与道教在思想理念与信仰仪式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在思想理念方面,佛教强调“四谛八正道”,主张人们通过修行解脱生死轮回。
而道教则注重“道德经”中的“道”的修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超越。
在信仰仪式方面,佛教注重对佛像的供奉和念诵经文,强调个人信仰和修行;而道教则注重庙宇的建设与祭祀活动,更多关注社会公众的信仰与参与。
四、佛教与道教的地位和作用佛教与道教在中国历史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佛教的思想理念为中国人提供了心灵的寄托与修行的方式,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佛教艺术的繁荣也为中国艺术史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章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
25
Buddhism and Taoism have accumulated vast quantities of classics and documents, and left over numerous historical relics and treasures. They have influenced, to varying degrees, both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ulture in ideology, science and imagery.
19
The comprehensive Taoist culture created a cultural pattern, combining Taoism and the Taoist school,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and Buddhism.
9
影响最深
Buddhist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involved the import and export of culture on a large scale.
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既是一次大规模的 文化输入活动,也是一次大规模的文化输出 活动,
道教的伦理制 度,主要是建立森 罗严密的等级制度, 是道教融合儒家思 想,以加速和实现 自身封建化的重要 举措。
道教的伦理思 想,就是把儒家的 忠孝思想和性命学 说写入条文,作为 道教教义的重要组 成部分。
23
24
佛教、道教与传统文化 Chinese Buddhism and Taoism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中国古代的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
中国古代的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教多元的社会,佛教与道教是其中两大重要思想体系。
在中国古代,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渗入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分析它们的共同点以及各自的特点。
一、佛教思想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体系。
佛教强调人生苦难的本质,追求解脱与涅槃。
在中国古代,佛教的中心思想主要包括四大真理(苦、集、灭、道)和八正道等。
1. 四大真理苦指生命的痛苦和无常,认为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集则阐述了苦的原因,即欲望的不断追求;灭则表达了可以通过断除欲望来消除苦;道指的是八正道,即正确的信仰、意念、语言、行为、职业、努力、正念和禅定。
2. 八正道八正道是佛教修行的核心,包括正确的信仰、意念、言语、行为、职业、努力、正念和禅定。
这些修行方式旨在追求个人的内心和谐、精神的解脱与涅槃。
佛教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
它给予了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强调了人的内心修行和正念的重要性。
佛教的宽容、和平和慈悲的理念也在中国文化和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道教思想道教起源于中国,与佛教一样,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
道教主张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一与自然、道的无为而治。
在中国古代,道教的核心思想包括道、德、无为等。
1. 道道是道教的核心概念,意为宇宙的基本原则。
道无形无象,无情无欲,是超越一切的存在。
道教倡导人们追求与道的合一,通过修行与悟道来实现和谐与解脱。
2. 德德是道教的重要观念,强调了善行、仁爱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道教认为通过培养道德品质,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3. 无为而治道教主张无为而治,意味着不干预和不主动操作事物,而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中有广泛的应用。
道教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心修炼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它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与道的合一,以达到心灵的平静与超然。
中国的古代道教与佛教
中国的古代道教与佛教中国的古代文化中,道教和佛教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两者都是中国古代宗教的主要流派,对于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社会风俗习惯都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道教与佛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社会的贡献。
道教起源于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左右的战国时期。
道家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是老子,他在其代表性著作《道德经》中提出了“道”这一概念。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倡“无为而治”,反对过度地干预事物的发展。
道家还注重修身养性,认为只有通过内在的修炼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与解脱。
道教的发展融合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教义和修炼方法。
佛教则起源于印度,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左右。
佛教将人的苦难归结于欲望与执着,主张通过修行与觉悟消除人类的痛苦。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谛”与“八正道”,力图让人们在经历生老病死的苦难后达到解脱与涅槃。
佛教强调慈悲与智慧,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善行。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与观念,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古代中国的道教与佛教不仅仅是宗教信仰,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载体。
两者对中国古代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有深刻的影响。
在古代文人雅士的笔墨间,道教与佛教的意境常常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道教倡导的自然与宇宙观念在中国山水画中得到了体现,佛教的慈悲与智慧则贯穿于文人的诗词之中。
这些艺术作品使得中国古代文化更为丰富多元。
道教与佛教的流传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佛教的寺庙和道教的道观成为了人们寻求宁静与慰藉的场所。
寺庙与道观代代相传,为社会稳定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佛教与道教的修行方式也使得很多人得到内心的安抚与启迪,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古代中国的道教与佛教之间也有许多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地方。
一些道教典籍和佛教经典在形式和内容上相似,交相辉映。
同时,佛教也吸收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道教与佛教信仰
中国古代的道教与佛教信仰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拥有丰富而多样化的宗教信仰。
在古代,道教和佛教是两种重要的宗教信仰体系,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道教和佛教信仰的起源、发展和主要特点,并对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比较。
一、道教信仰的起源与发展道教信仰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道家”。
道家强调追求自然真理与人类和谐共处的理念,并提倡无为而治、反对官僚制度。
在北魏时期,道教开始形成独立的宗教体系,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很多神仙和灵魂信仰的集合体。
道教经典《道德经》成为了道教信仰的核心文本。
道教注重修炼身心合一,追求长生不死的境界。
道教信徒会通过炼丹炼药、冥想和做功德等修行方式来达到超脱尘世的目标。
此外,道教也与中国的民间信仰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浓厚民俗色彩的道教仪式和庙会。
道教的养生保健理念和卜筮等巫术形式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传统医学和卜卦学。
二、佛教信仰的传入与演变佛教是公元1世纪左右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信仰。
佛教注重解脱人类苦难,提倡人们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般若智慧。
佛教经典《般若心经》和《法华经》等成为佛教信仰的核心经典。
佛教信仰不断融入中国文化,并与中国的思想和信仰产生交融。
在晋代,佛教与中国的道德观和儒家学说相互渗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佛教。
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在中国传播得较多,丰富了中国的佛教文化,并在中国培养了众多的禅宗和净土宗等佛教教派。
三、道教与佛教的联系和区别虽然道教和佛教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它们也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区别。
首先,道教注重无为而治,追求自然真理和长生不死的境界,而佛教强调解脱人类苦难,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其次,道教强调修炼身心合一,追求仙人境界;佛教则主张放下欲望,通过坚持正念和修行达到解脱。
此外,道教往往与中国的民间信仰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道教民俗;佛教则更注重僧侣的涵养和修行,以寺庙为主要场所。
尽管有着不同的特点,道教与佛教在中国的宗教历史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佛教与道教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佛教与道教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古代佛教与道教思想占据着重要地位。
这两大思想体系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中,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佛教与道教的历史渊源、核心思想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佛教与道教的历史渊源佛教与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远古时代。
佛教源于印度,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道教则起源于中国本土古老的哲学和宗教思想。
尽管两者的起源地和发展过程不同,但在中国的土壤中逐渐融合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和中国道教。
二、佛教与道教的核心思想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谛思想”和“八正道”,强调通过修行和解脱达到人生的真谛。
佛教强调生命的无常性和苦难,倡导克己奉公、慈悲为怀的精神。
而道教则追求自然和谐与人性的自由,主张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思想注重修身养性,强调顺应自然,追求长生不老的道路。
三、佛教与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佛教与道教的思想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文化艺术:佛教与道教成为中国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主题和创作源泉。
佛教艺术注重表达灵性,道教艺术强调表现自然之美,两者都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价值观:佛教强调慈悲、舍己为人的精神,道教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灵自由。
这些思想渗透到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中,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仁爱、忍让、自由等价值观念。
3. 社会伦理: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社会伦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渗透到中国农村社会,鼓励农民从事善行,破除社会等级制度。
道教提倡无为而治的理念,在政治和社会管理上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4. 文化传承:佛教和道教在中国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佛教和道教经典成为人们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佛教和道教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宗教和哲学体系,对于塑造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以佛教与道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为主题,探讨这两种宗教和哲学的重要性。
一、佛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佛教起源于印度,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经过千年的发展和传播,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强调人性的慈悲和涅槃的追求,融合了印度哲学与中国传统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体现在佛教寺庙的建造与艺术创作上。
著名的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都是中国佛教艺术的杰作。
这些石窟内雕刻着佛陀的形象、佛经的内容以及与佛教相关的故事,展示了中国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此外,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还影响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佛教倡导慈悲、善良和无私的精神,对于塑造中国人民的道德观念起到了重要作用。
佛教的教义也对个人追求内心平静和福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人通过信仰佛教来寻找精神安慰和人生意义。
二、道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道教是中国古代的另一大宗教和哲学体系,与佛教一样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崇尚“道”和“德”的追求,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主要体现在道教寺庙的建筑和修行的传统上。
著名的武当山和崂山是中国道教文化的重要象征,这些寺庙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宏伟的规模吸引了无数的信徒和游客。
与佛教类似,道教也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道教倡导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提倡“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对于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和道德准则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主张修行养生,注重身体健康和心灵的平静,对于中国古代以及现代人们追求健康和平衡的生活方式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三、佛教与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和道教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宗教和哲学体系,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中国古代的佛教和道教是两大主要的宗教学派,对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别从佛教和道教两个方面探讨它们的起源、教义、发展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贡献。
一、佛教的起源与发展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释迦牟尼(佛陀)创立。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谛”和“八正道”,它强调通过修行和悟道可以解脱人间的痛苦和轮回。
佛教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经历了三次传播的过程。
首次传入中国的佛教是通过“汉藏古道”的北方传播,其代表是东汉时期的佛教高僧鸠摩罗什。
随着佛教的传播,中国的佛教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产生了不同的宗派和学派。
例如,三国时期的“曹洞宗”和南北朝时期的“天台宗”等。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得到了政治和民众的广泛支持。
唐朝时期,佛教达到鼎盛时期,大量佛教寺庙建立,僧侣人数众多。
佛教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艺术,对中国的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中国,它的起始时间无法确定,但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左右开始出现。
道教的创始人是老子,他的思想集结在《道德经》中。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
道教强调修炼和仙道,认为通过修炼和实践可以达到长生不老、超凡入圣的目的。
道教的发展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分化,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和流派,如全真道、太上道等。
道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佛教类似,受到了政治和民众的支持。
道教逐渐融入了中国的宗教信仰体系中,其中一部分神仙信仰和民间信仰承袭了道教的思想和仪式。
三、佛教与道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贡献佛教和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的传入带来了印度文化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国际交流。
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对中国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在禅宗和纸的思想中。
其次,道教的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和无为而治,对传统的中国政治理念和价值观有很大的影响。
道教的理念也对中国文艺创作和文人墨客的思想有所启发,形成了独特的诗文风格。
中国古代的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
中国古代的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中国古代是一个宗教多元的社会,佛教和道教是两大主要的宗教信仰。
这两种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对于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思想和道教思想的起源、主要内容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思想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于汉代时期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入的交流,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佛教思想强调超脱世俗纷扰,修行追求解脱和涅槃境界。
其核心教义有“四圣谛”、“八正道”等。
1. 四圣谛佛教的四圣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指生命中的苦痛和烦恼,集谛表示苦痛由欲望引起,灭谛强调解脱的可能性,而道谛则是通过八正道实现解脱的道路。
2. 八正道八正道是佛教修行的基本准则,分为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八个方面。
通过修行达到道德行为的提升和个人心灵境界的升华。
佛教思想的深入影响使得佛教在中国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和接受。
佛教的教义、寺庙等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二、道教思想道教起源于中国,是中国古代独创的一种哲学思想和修行体系。
道德经是道教的核心经典,道教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1. 道道教的核心概念是“道”,指的是宇宙间的自然规律和终极真理。
道教提倡顺应自然,不与之争。
2. 无为而治道教强调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顺其自然,不争不抗,让事物按照自然的发展规律自行进行,不加干预。
道教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和艺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道教曾成为贵族和士人的流行信仰,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都有重要地位。
三、佛教思想与道教思想的比较佛教和道教作为中国古代两大主要的宗教信仰,虽然有共通之处,但在思想观念上也存在明显的区别。
1. 世界观比较佛教思想认为世界是三世流转,强调轮回和业力的观念,而道教强调道法自然,追求超越尘世的自由。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佛教与道教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佛教与道教佛教与道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两个重要的宗教体系,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和道教的起源、思想内涵、传播与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探索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佛教的起源与传播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是释迦牟尼创立的宗教。
公元前2世纪末,佛教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发展和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貌。
佛教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四谛、八正道和无我等核心概念。
这些思想通过佛经的翻译、弘传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而迅速传播开来。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不仅借助了汉朝时期的翻译活动,还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逐渐与中国的宗教和哲学体系相融合。
例如,佛教与儒家思想的交流融合,形成了禅宗佛教;与道家思想的交流融合,形成了天台宗佛教。
由此可见,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不仅仅是对外来宗教的接受,更是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对话和交流。
二、道教的起源与传播道教起源于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和庄子。
道教主张“道可道,非常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修身养性、返璞归真的境界。
道教的核心思想包括道、德、无为和太极等。
道教的传播主要通过道经的编纂和传授,以及道教的修炼和传承。
道家养性修身的方法主要有内丹、外丹和丹鼎三大流派,其中以丹鼎派最为广泛流行。
道教的传播过程中,吸收了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精华,形成了道教独特的仪式、典籍和修炼方法。
三、佛教与道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影响佛教与道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社会乃至政治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佛教与道教的传播使中国文化得以与外来文化交流和融合。
佛教的传入扩大了中国与印度的文化交流,带来了佛经的翻译与传承,促进了汉藏等国家的文化交流。
道教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文化,它的传播反映了中国历史上自主发展的特点,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和丰富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佛教与道教的思想内涵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
是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
培根 ——思想家科学家
• “知识就是力量” • “粗知哲学每使人倾向无神 论,然而精研哲学则使人皈 依宗教。”
儒、道 、释
• 以儒治世 • 以道治身 • 以佛治心
二、正确认识宗教
开启人生智慧
如何学习宗教
• 防止三种过失 “器覆” “器漏” “器不净”
第一节 佛教传入与中外文化的融合
1.3什么是佛教
佛教----是佛陀教育 即释迦牟尼佛对于九法界众生 至善圆满的教育。 佛教的内容: “诸法实相” 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佛、法、僧“三宝”
• “住持三宝” : 佛陀——释迦牟尼佛, 佛法——经书, 僧——那些僧团, -----这住持三宝是有相的 “自性三宝”: 觉——佛就代表觉 正——佛法代表正 净——僧团代表净
藏经洞 《引路菩萨图》 现藏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1.5佛法的基本内容
1.5.1佛教的三法印说: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
1.5.2佛教的修行方法 ——八正道
1.正见 2.正思维;3.正语; 4.正业;5.正命; 6.正精进; 7.正念;8.正定。
1.6那么佛教的宗旨
“涅槃寂静” 即 “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尸毗王本生—割肉贸鸽
• 壁画描绘了佛的前身尸毗王鹰口救鸽的故事。为了从鹰口 中救出鸽子,又为了不让老鹰饿死,曾发誓普渡一切众生 的尸毗王,甘愿割下自己身上的鲜肉喂饱老鹰,然而苛刻 的老鹰却要求割下的鲜肉不得轻于鸽子,尸毗王割尽了全 身的肉,却仍然不够,虚弱的他使尽最后一点力气,自己 站到秤盘上去,结果大地震动,飞天撒下五彩缤纷的鲜花 ,老鹰和鸽子都不见了,尸毗王也恢复如初。 • 壁画正中高大的尸毗王正目视着自己满是鲜血的小腿,周 围较小的画幅描写了鹰追鸽、鸽向尸毗王求救、眷属痛苦 等情节。壁画构图把不同时空内发生的事情有机地结合在 一个画面上,画面构图简朴,主题突出显示出作者高超的 画艺,不愧是莫高窟最完美的组合式本生故事画之一。
第四章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
●佛教最基本的教义是什么?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 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 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 品、涅盘等。
佛教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烦恼。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 怨憎会苦、求不得苦等等。 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 于无明,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 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贪、 瞋、痴、慢、疑、恶见等等烦恼之中, 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为造下种种恶 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 这样反复自作自受,轮回不休。 ——所谓“苦海无 边”。
第二节 道教的兴起与多种文化的融合
一、道教的形成与信仰特征
1.道教的形成(p123二)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 吸取方仙道、黄老道以及经学、墨家等 宗教或学派的某些观点和方法逐渐形成 的。
(p122末—123一)东汉中叶(公 元142年),张道陵倡导道教于鹤鸣山 (今四川崇庆境内),因入道须出五斗 米,故称“五斗米道”。此为道教定型 化之始。又因道教徒尊张道陵为“天 师”,故又名“天师道”。东汉末,有 张角的太平道和张鲁的五斗米道,组织 教团和黄巾军。东晋时,葛洪于建武元 年(公元317年)撰《抱扑子内篇》, 整理、阐述了道术与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
主讲 陈志佳
第四章
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 ——佛教与道教
第一节 佛教传入与中外文化的融合
一、佛教传入与中外文化的融合
佛教于西汉末年经中亚从印度传入 中国,从此开始了以中外佛教文化交流 为中心的中外文化融合。(p109)
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过程,是 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 交流与融合。印度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 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东汉时期印度佛教 徒陆续来华。永平十年(公元67年), 汉明帝为摄摩腾和竺法兰修建洛阳白马 寺,让他们在那里翻译《四十二章经》, 从此中国就有了佛教。 (p110)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
中国的佛教与道教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并存的国家,佛教和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两大主要宗教,对于中华文化、哲学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的佛教和道教进行介绍,探讨它们的发展历史、教义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贡献。
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传入的外来宗教之一。
据史料记载,佛教最早于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经过了几个世纪的传播和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1.1 传入初期佛教最早由印度传入中国,当时中国社会经历了战乱和动荡的时期,人们对于佛教的温和教义和修行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佛教不仅传播了佛陀的教法,还引入了佛教艺术、文化和哲学,对于中国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1.2 发展鼎盛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达到了鼎盛期,得到了皇室和士人的广泛支持。
佛教寺庙遍布中国各地,佛教经典被翻译成中文,形成了中国佛教独特的风格。
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佛教高僧,如法显、道安、慧远等,他们对佛教教义的研究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1.3 宋明清时期唐宋时期,由于佛教经院的扩建和繁荣,佛教在中国达到了新的高峰。
佛教学术逐渐走向成熟,许多重要的佛像和石窟艺术也在这一时期创建。
明清时期,佛教受到了儒家思想的挤压,但仍然保持着相当的影响力,一些著名的佛教寺庙,如少林寺和普陀山,仍然吸引着大量的信众和游客。
二、道教在中国的发展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自然信仰和神秘学派。
道教强调追求自然之道,修身养性,注重道德修行和内心的平静。
2.1 起源和发展道教最早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和巫术信仰,最早的道教经典是《道德经》,作者是老子。
道教发展到汉代时期,形成了独特的道家哲学体系和修行方法。
道教经过了长期的渗透和融合,吸收了佛教和儒家的一些思想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中国的道教文化。
2.2 教义特点道教强调追求自然之道,强调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以达到阴阳和谐的境界。
道教注重长生不老和修身养性,提倡内丹修炼和炼丹术。
传统文化第四章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教
经济的多元融合与民族的多元融合是一 个主题的两个侧面。在中国,一般说来,汉 族是农耕地主体,少数民族是游牧的主体, 农耕与游牧的交流,也就是汉族与少数民族 的交流,共同创造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中国道教与一些世界性宗教的排他性不 同,其产生和发展就是一个在宗教形式下兼 容并蓄的文化体系,从所包涵的文化品种之 多,可以说中国道教是“会通之学”的一个 典型形态。
道教的伦理 思想,就是 把儒家的忠 孝思想和性 命学说写入 条文,作为 道教教义的 重要组成部 分。
第三节 佛教、道教与传统文化
佛教和道教积累了大量的经籍文书,留 下许多文物宝藏,对中国古代,乃至近代的 观念文化、科技文化和形象文化都产生过不 同程度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响,有过不少重要的贡献。
中国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文化影响 最大。以思想史为例,中国佛学诗隋唐时期 的主要社会思潮,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 不可缺少的、承前启后的思想“网结”和纽 带。
道教吸取儒 家思想,建立 了道教的宗教 伦理学。从它 产生时起就表 现出对世俗生 活的极大关注 。
他们一直注 重研究儒家 《五经》, 从中吸取资 料,建立道 教的伦理制 度和伦理思 想。
道教的伦理 制度,主要 是建立森罗 严密的等级 制度,是道 教融合儒家 思想,以加 速和实现自 身封建化的 重要举措。
首先是在传统中国画中出现了文人佛、道画的新品种。
佛教和道教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形象文化的发展
32
• 首先,在传统国画中出现了文人佛、道画 的新品种。
• 东晋 顾恺之
地狱变相图,是盛唐“画圣”吴道子所作,于 “寺观之中,图画墙壁三百余间,变相人物奇卧 异状,无有同者。
天王送子图
其次,是在传统文学中产生出一批以佛、道 为题材的著名作品,这些作品带来了新的意境、 新的文体和新的命意遣词方法。
中国的古代佛教与道教传统
中国的古代佛教与道教传统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宗教文化的国家,其中佛教和道教作为两大主要宗教,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核心教义、传播路径和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佛教与道教传统。
一、历史背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而道教的起源也可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先秦时期。
佛教依托于汉朝的外交使者和商业往来,逐渐传入中国,吸引了一大批信众。
道教则是中国本土宗教,融入了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并吸纳了一些方士、巫师的思想和术法。
二、佛教的核心教义佛教强调追求菩提,即通过舍弃欲望,达到超脱苦难的境地。
佛教教义以四谛和八正道为核心,重视修行的实践,提倡慈悲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在中国古代,佛教的信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造就了丰富多样的佛教艺术和文化遗产。
三、道教的核心教义道教主张追求长生不老和达到超凡入圣的境地。
道家的核心概念是“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并提倡心灵的宁静和身心的健康。
道教注重修炼和炼丹术,通过内功的修炼和道德的修行,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在中国古代,道教的影响不仅在修行术法上,还涉及医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四、传播路径佛教传播路径主要包括东传、西传和唐朝时期的土地佛教。
东传指的是佛教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结合中国本土文化渐趋繁盛。
而西传则是指佛教从中国传入中亚和西亚地区,对西方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朝时期的土地佛教主要指由佛教僧侣开辟的寺庙,普及了佛教的信仰和教化。
道教的传播途径则主要通过文化交流、道教社团和道教文化圈。
古代中国以文化交流为主要途径,将道教思想和术法传播到其他国家。
另外,道教社团的形成为道教的传播提供了平台,如道观和道士组织。
道教文化圈则指的是以中国为中心,对周边国家、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的道教文化。
五、对社会的影响古代佛教与道教传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它们在中华文化的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
佛教与道教强调的慈爱、互助和敬畏自然的思想,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准则。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
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中国古代是一个多元宗教共存的时期,佛教和道教作为其中两个重要的宗教信仰体系,发挥了重要的影响力。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古代的佛教与道教的起源、发展和相互关系。
一、佛教的传入与发展佛教是一种源自印度的宗教信仰体系,最早传入中国的是东汉时期。
东汉末年,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发展壮大,并与中国本土的文化理念融合。
佛教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接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佛教与时代背景相契合。
在中国古代,社会动荡不安、压迫与苦难普遍存在,而佛教所倡导的“般若”、“慈悲”等教义给予了人们一种希望与寄托。
佛教不仅提供了一种超越世俗的信仰体系,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安抚心灵的方式。
二、佛教与道教的相互影响佛教与道教作为两种宗教信仰,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理念和教义,但在中国古代的发展过程中,两者也产生了一定的交流与相互影响。
首先,佛教与道教在宗教信仰上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比如,佛教讲究禅定和般若,而道教也强调修炼与悟道。
两者都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和超越物质界限的追求,这些共同点导致了佛教和道教在一定程度上融合发展。
其次,佛教与道教在艺术与文化上的交流也很显著。
佛教寺庙的建筑布局和雕塑艺术,常常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建筑与雕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艺术。
而道教在绘画、书法等领域也对佛教的影响进行了吸收和创新。
最后,佛教和道教在修道方法上的相互借鉴和对立也影响了宗教信众的选择。
一些信众既信佛也信道,他们在修行方法和修道目标上进行了交叉借用和取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信仰方式。
三、佛教与道教的承继与发展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过程中,佛教和道教都经历了起伏和发展,且在不同的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鼎盛与衰落的过程。
在唐朝时期,佛教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佛教由于一些原因逐渐衰落,但其对于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中国古代的佛教和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佛教和道教文化中国古代的佛教和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佛教和道教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宗教信仰,是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贡献。
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前一世纪传入中国。
从东汉时期开始,在中国开始兴盛起来。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前期为入世佛教,也就是教育世人如何生活,如何修身养性;后期为出世佛教,更多地强调追求涅磐、解脱的境界。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四谛”,即苦、集、灭、道。
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唐代的诗歌,往往带有佛教的哲学思想。
道教是中国独创的思想体系和宗教信仰。
它发源于战国时期,兴盛于汉代,成熟于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其核心思想是“道”,指的是永恒的宇宙意识和宇宙的运行规律,同时追求自我心灵的宁静与超越,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教不太注重礼节教条和仪式,讲究的是心灵的修养与自然与宇宙的和谐。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不仅在哲学思想上,也体现在艺术创作中,如唐代画家吕温的画作,给人一种清新朦胧的宁静感。
佛教和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通常与儒教并称为三教。
它们都影响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艺术文化,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在中国古代,佛教和道教虽然有所冲突和竞争,但也相互借鉴、相互影响。
例如,佛教中的禅宗和道教中的道家思想,在相互融合中产生了禅道并进的文化形态,对后世的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佛教和道教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比如佛教尊重孝顺、群体共生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传承;道教尊重自然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则与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和医学相吻合,起到了互相交融的作用。
总之,佛教和道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的思想和实践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佛教和道教在中国的影响仍在延续,成为中国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的佛教与道教文化
古代中国的佛教与道教文化古代中国是一个充满了各种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的国家,其中佛教和道教是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宗教文化。
佛教和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思想观念、艺术表现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有所体现,还在中国文化的形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佛教源于印度,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
佛教信仰以追求解脱、超越生死的境地为核心,吸引了大量的信徒。
佛教强调求真、求善、求美,并倡导普度众生。
佛教的思想在中国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和演绎,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它强调通过冥思和沉默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超越,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艺术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禅宗的修行方法以坐禅为主,通过深呼吸和冥想,使心灵逐渐进入寂静的境地。
这种修行方式不仅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还对文人墨客的诗词创作和绘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也促进了佛教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佛教艺术以雕塑和壁画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具象化的形式来宣传佛教的理念和教义。
雕塑中的佛陀形象和菩萨形象,神态庄严、仁爱慈悲,给人以宁静安详的美感。
壁画中的佛教故事和佛教人物形象,传达了佛教的普遍价值观念,激发了人们追求美好人生和追求真理的欲望。
佛教艺术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一大瑰宝,也是中国文化中深植民心的精神追求。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和哲学思想体系,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道教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以追求长生不老和心灵境界的提升为目标。
道教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很高的地位,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
道教思想主张追求无为而治,强调顺其自然,追求自然之道。
道家弄法师傅式结构的正式宴会玩法降低成本的明代儒家儒孔启示式结构的正式宴会玩法降价。
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中国人的价值观念认同、道德观念塑造、生活方式选择都深受道教影响。
例如,道家的传统养生观念对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锻炼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道教的养生之术和炼体保健方法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道教的兴起与多种文化的融合
一、道教的形成与信仰特征
1.道教的形成(p123二)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 吸取方仙道、黄老道以及经学、墨家等 宗教或学派的某些观点和方法逐渐形成 的。
(p122末—123一)东汉中叶(公 元142年),张道陵倡导道教于鹤鸣山 (今四川崇庆境内),因入道须出五斗 米,故称“五斗米道”。此为道教定型 化之始。又因道教徒尊张道陵为“天 师”,故又名“天师道”。东汉末,有 张角的太平道和张鲁的五斗米道,组织 教团和黄巾军。东晋时,葛洪于建武元 年(公元317年)撰《抱扑子内篇》, 整理、阐述了道术与理论。
二、老子与庄子 (一)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 老子(传说公元前600年左右—前 470年左右),生活在春秋时期,中国 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 (今河南省鹿邑县)人,有人说又称老聃。 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 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子(即庄周)发 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在道教 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 太上老君,尊为道祖。
(2) 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 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 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的妻子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 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于责 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 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 鼓盆而歌,岂不太过分、太不近人情了吗?” 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 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 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 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 道德观: ● 柔弱不争 老子教人“守柔”。老子以「水」 作喻:「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 胜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老子 强调以柔克刚,教人谦卑逊让,以退为 进。意谓人可有雄心壮志,但应抱持柔 弱谦下之道,保持质朴本性,勿刚强好 胜,否则不得善终。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 人之所恶,故几干道。居善地,心善渊,与 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 唯不争,故无尤。” (第八章) [白话] 最高的善就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 却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处于人们所厌恶的 (低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最高 的善人)居住要(象水那样)选择(低下的) 地方,心胸要保持深沉宁静,交友要真心相 爱,说话要诚信可靠,从政要有条有理,干 事要利用特长,行动要抓住时机。正因为他 (象水那样)与世无争,才没有过失。
南北朝时,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改 革旧天师道,创立“北天师道”,使道 教由民间宗教变为官方宗教。南方庐山 道士陆修静整理三洞经书,编著斋戒仪 范,道教形式因而完成。唐宋之后,南 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净明各宗派逐 渐合流,到元代归并为“正一道”。在 北方,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在 山东宁海(今牟平)创立全真派,其徒 丘处机受到元太祖成吉思汗重视,全真 派遂成为道教中势力和影响最大的一个 教派。此后道教正式分为正一、全真两 大教派。
3.化得最好(p.118 — 121) 佛教的中国化,一是指佛教与中国 传统文化的融合,一是指佛教内部各宗 派之间的融合。 佛学的中国化,就是佛学的儒学化 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隋唐时期完成的。 就是以儒学的“人学”把外来佛教 从重视佛的印度佛教化而成的重视人的 中国佛教。
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规律显示,外 来文化必须适合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原则就不能立足于中国,另一方面,消 化吸收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而言必并 不是一种可怕的事,而是可以成为去去 芜存菁,长是发展的动力。 (p.121)
三、 道教的文化结构 道教文化结构,包括了许多门类, 如道教思想,道教建筑、医学、音乐、 美术和文学等。(p.125 — p. 131)
四、 道教对古代民俗的影响 道教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 民俗的形成与发展。城隍(城隍产生于 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 土地爷、灶君作为道教底层神灵,在古 代民众中有长久的信仰,这一类崇拜几 乎遍及中国各地甚至每个家庭。春节到 来之前,人们贴门神、灶马、桃符、钟 馗,这种习俗也是来自道教。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 五个主要阶段:即东汉魏晋时期的初传 阶段、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阶段、隋 唐时期的繁荣阶段、宋元明清时期的衰 落阶段、近代以来的革新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 了空前发展,佛寺和僧尼数量大增。
江南春绝句(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佛教最基本的教义是什么?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 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 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 品、涅盘等。
佛教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烦恼。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 怨憎会苦、求不得苦等等。 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 于无明,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 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贪、 瞋、痴、慢、疑、恶见等等烦恼之中, 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为造下种种恶 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 这样反复自作自受,轮回不休。 ——所谓“苦海无 边”。
主体 ——佛教与道教
第一节 佛教传入与中外文化的融合
一、佛教传入与中外文化的融合
佛教于西汉末年经中亚从印度传入 中国,从此开始了以中外佛教文化交流 为中心的中外文化融合。(p109)
印度佛教的传入与中国化过程,是 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 交流与融合。印度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 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东汉时期印度佛教 徒陆续来华。永平十年(公元67年), 汉明帝为摄摩腾和竺法兰修建洛阳白马 寺,让他们在那里翻译《四十二章经》, 从此中国就有了佛教。 (p110)
● 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的特点: (p110)
◆历时最久
◆影响最深 ◆化得最好
1.历时最久(p110-112) 从两汉之际,直至宋元明清,2000 年间从未间断。著名的代表人物:东晋 的法显(p110) ,唐代的玄奘(p111)和鉴 真(p112) 。
2.影响最深(p.112 — 118) 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对世界文化, 尤其是对亚洲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难以 估量。
2.庄子寓言故事
(1)材与不材(《庄子· 外篇· 山木第二十》)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 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 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 年。”夫子 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 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 其一能鸣, 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 鸣者。”明日 ,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 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 雁, 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 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
☆ 互动交流 佛教知多少 ——佛教常识
●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
△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者,是古印度北部迦(jiā) 毗(pí )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全 名乔达摩· 悉达多,生于公元前565年, 卒于公元前486年(中国春秋时期), 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自幼天资聪 颖,相貌奇伟,其父希望他继承王位, 建功立业。
第三节 佛教、道教与传统文化
一、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文化 的巨大影响(p.132 三) 二、道教与古代医学、古代化学、古 代药物学
道教与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关系十分 密切。(p.133 2.)
可见,道教在起源和发展中,揉合 了其它的许多文化要素,堪尔秦汉前后 不同宗教和不同学派的结合体。
2. 道教的信仰特征 道教信仰老子的“道”,把 “道” 衍生为“洪元”、“混元”、“太初” 三个世纪,再由此衍化为元始天尊、灵 宝天尊、道德天尊的“三清尊神”,而 尊奉之。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 上老君”(即“道德天尊”)。 以《道德经》(又名《老子》)、 《正一经》和《太平洞极经》为主要经 典。
他16岁时父王为他娶了邻国的王女 耶输陀罗为妃,生下一个儿子罗沽罗。 19岁时,释迦牟尼有感于人世生、 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 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 大悟,遂开启佛教,成道后被尊称为 “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 的意思。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 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 磐。
(二)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 1.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 字子休,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 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 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 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 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 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 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 学”。著有《庄子》一书, 亦称《南华经》, 道家经典之一。道教兴起后,庄周被尊为南 华真人。
如果人们理解了佛教的人生真谛, 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 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在生前即 可以体验到涅槃境界的极乐,死后更可 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谓“回头是岸”
●佛教的劝世箴言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 净其意,是诸佛教。”
● 佛教文物图片
● 佛教奇异现象
佛光 舍利 肉身不坏等等
△ 老子的社会思想: 主张是"无为而治"、“无为而不无 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 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 来”,“治大国若烹小鲜”(六十章) (治理大国,好像煎小鱼)。“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 足以奉有馀”(七十七章)(这正是大 自然的规律:减少有余,弥补不足。人 间的法则却不是这样,总要剥夺不足, 而用来供奉有余)。
2.老子思想 △ 宇宙观: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 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白话]道生化为一(太一),一生化为 二(阴阳),二生化为“三”(混合), “三”生化出万物。),主张“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 为客观自然规律,它具有“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舍利 [江苏讯 2006年11月20日] 江苏省连云港市佛教协会顾问能宽 法师在连云港花果山海宁禅寺圆寂,11 月28日上午,在能宽法师荼毗现场,连 云港市佛教协会会长、海宁禅寺方丈昌 鉴法师及能宽法师弟子百余人精心搜检 出五彩舍利二十余颗,其中一颗高约5厘 米,酷似一尊观世音菩萨,其五官装束 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世所罕见,观音 菩萨头像旁有佛珠环绕,令人叹为观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