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文化艺术园里的奇芭——北路壮剧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样板(精)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调查日期 :2012年 4月 29至 5月 2号调查对象 :广西北路壮剧调查地址 :广西西林县调查民族 :壮族调查内容广西北路壮剧1、介绍 :古老而独具魅力的壮剧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
壮剧又叫“ 壮戏” ,是由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产生了广西的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以及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分支。
2006年,壮剧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9年,北路壮剧发源地广西田林县被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授予“ 中国壮剧传承研究基地” 。
北路壮剧诞生于乾隆三十年,起源于广西田林县旧州镇,流传于广西的西林县、隆林县、田林县、乐业县、凌云县、贵州省的兴义市、册亭县,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罗平县等地,至今已有三十六声腔, 上演剧目有 300多个,多数为本民族创编剧目,内容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一些剧目曾荣获市、区、全国奖,为广西田林县满载声誉。
中国戏曲舞台上的奇葩从清代康熙年间的第一代“ 台师” 杨六练开始, 北路壮剧到今天已传了十代艺师。
每一代艺师都有自己的名号,比如第一代杨六练是“ 台师” ,第二代岑和、岑宗是“ 歌师” ,第三代岑秀龙、岑会明是“ 原师”…… 如今的第十代艺师名叫闭克坚,他被后辈们尊称为“ 新师” 。
北路壮剧在一代又一代艺师、艺人的传承、创新和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性特征,演出内容多伴随着民族的活动而产生和发展,上演剧目大多来自本民族的生活实践,反映壮民族的生活意愿和审美习惯,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并经历了八音班,八音坐唱,板凳戏、门口戏、地方戏、搭台戏等阶段。
北路壮剧一般都在婚嫁、喜庆、节日、歌圩才登台演出,具有浓烈的民间习俗,壮剧行当也比较齐全,主要有生、旦、武、丑四大行当。
在演出时,唱、念都用壮语,引用本民族谚语、比喻、俚语和格言,语言生动、词汇丰富,对仗工整、押韵上口,醒人耳目。
北路壮剧音乐的艺术形态
l
婕( 9 3 ,女 ,布依族 ,贵州六盘水人 ,中央音乐学院 2 0 18 一) 09级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 中国少 数 民族音
第2 4卷
一
文 山学 院学 报
21 0 1年
第 1 期
般 为五言 四句 ( 有七 言 四 句 ) 偶 ,押 腰 脚 韵 。前
的包融 性 ,正调原 形是 在 广西 田林 旧州 山歌 的基础 上发 展起 来 的 ,它 内涵 了旧 州 山歌 的神 韵 与音 律 ,
北路 壮剧 是壮 族 传 统戏 剧 的重 要 品种 之 一 ,流 传 在广 西 壮族 自治 区 西 北 部 的 田林 、西 林 、隆 林 、 凌云 、百 色 、那坡 等县 ( ) 及 与 之 毗邻 的云 南 东 市
南部 和贵 州西 南 部 的壮 族 、布依 族 聚 居 区 ,因 戏 中 的念 白与韵 唱 皆用 壮语 北部方 言 ,故 名为北 路壮 剧 。
为开 放 的乡镇 ,而 其 长 期 的生 存 之地 却 是 在 较 为封 闭 的广 大壮 族 农 村 ,具有 商 贸文 化 与农 耕 ( 作 ) 稻 文化 的双重 属 性 。北 路 壮剧 音 乐 承 载着 本 民族 文 化 的优 秀传 统 ,其 悠 久 历 史 、英 雄 伟 绩 、生 产 技 能 、 生活 知识 、社 会 意 识 、风 土人 情 、人 生 哲 理 、伦 理 道德等 等 ,在没 有 本 民族 通 用 文字 的壮族 北 部 山区 多依赖 于北 路壮 剧 及 其 音 乐文 化 的 承载 。 透过 其 戏 剧 性演 绎 ,这 一切 都得 以生 动 、形 象 地 展 现 ,其 娱 乐之 中内涵 民族 文化 传承 与教化 的双重 功能 。
文 山学院学 报
J URNAL OF W E HAN UNI RS T O NS VE I Y
百年壮剧 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
百年壮剧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广西既是歌海,亦是戏乡。
广西本土的壮戏,是壮族人的传统艺术之一,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它像壮乡大地的风光一样绚烂多彩,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表达了他们的理想、愿望和审美情趣。
壮戏又称“壮剧”,旧时壮族自称“布托”,意即“土著者”“本地人”,把壮戏称为“昌托”,即“土戏”,以别于汉族剧种。
壮剧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其发展经历了几番沉浮:乾隆年间形成演出班社,光绪年间北路壮剧达到鼎盛阶段,但随后便很快衰落。
新中国时期,壮剧又慢慢兴起,不断发展壮大。
2006年5月20日,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壮剧的不同流派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壮剧产生了广西的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又称壮师剧)以及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分支。
清同治、光绪年间的北路壮剧最早称为板凳戏,起源于民歌、唱诗和曲艺,原是壮族民间说唱的一种坐唱形式。
劳动之余,由二三人坐在板凳上唱故事。
清康熙年间出现的手抄唱本央白平调《太平春》,即是板凳戏唱本。
乾隆年间的1765年,田林县组织龙城班,搭台演出以央白平调自编的唱本《农家宝铁》,这是北路壮剧最早的组织演出。
后来到了清嘉庆年间的1815年,在壮族南部出现了半职业性的壮剧土戏班。
当时土戏艺人已经传承了七代。
南路壮剧最早形成于清道光年间。
马隘人黄现炯早年流落南宁,在邕剧班当伙夫。
他在1845年返乡时,将邕剧带回故乡并组班演戏,称为马隘土戏。
初时用汉语演唱,但因演员不会汉语,改为由师傅在后台唱,演员在前台演的双簧形式演出。
广西北路壮剧流行于使用壮语北部方言的地区,南路壮剧流行于使用壮语南部方言的地区。
壮族师公戏脱胎于壮族民间师公教的祭祀娱神歌舞,流传于广西河池、来宾、柳州、上林、武鸣、百色等地,另有特点。
师公戏的舞蹈本身就是乐神的动作,“师公”即巫师,唱歌跳舞以娱神,称之为“傩”。
百年壮剧 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
百年壮剧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摘要】是一篇探讨壮剧艺术的文章。
文章首先介绍了壮剧的起源与发展,探讨了其在壮乡大地上的独特表现形式与特点。
随后详细列举了壮剧的经典剧目,并探讨了壮剧对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最后分析了壮剧的影响与意义,强调了其在当地文化领域的重要地位。
结尾再次强调了,总结文章的主题。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壮剧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及其在当地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壮剧、起源、发展、表现形式、特点、经典剧目、当地文化、传承、发展、影响、意义、艺术瑰宝。
1. 引言1.1 百年壮剧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在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有一种悠久而瑰丽的艺术形式,它就是百年壮剧。
壮剧是壮族人民自己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戏曲形式,不仅在当地广受欢迎,也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成为壮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百年壮剧在壮乡大地上璀璨绽放,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承载着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壮剧融合了歌唱、舞蹈、表演等元素,富有激情和浓厚的民族风情,是壮族文化的骄傲和瑰宝。
壮剧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壮族人民传统节日和重要场合的必备节目。
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们用朴实的语言和动人的唱腔,讲述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唱出了壮族人民的心声。
百年壮剧是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它传承着壮族人民的传统和文化,承载着他们的情感和记忆。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领略百年壮剧所带来的艺术魅力和文化魂魄。
2. 正文2.1 一、壮剧的起源与发展壮剧起源于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民间戏曲的一种。
据考证,壮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壮族民间演出以歌舞形式为主,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戏曲形式。
壮剧在壮族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壮剧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剧目体系。
在壮族地区,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壮剧团,演出形式多样,剧目内容丰富。
百年壮剧 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
百年壮剧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中国壮族是我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文化和艺术传统。
壮族民间戏剧艺术曾经是壮族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国粹”。
百年壮剧,作为壮族戏剧的代表之一,是壮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百年壮剧起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是民间乐舞剧的一种。
它由歌唱、舞蹈、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组成,以壮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和爱情为题材,以真实和深情的表演方式展示了壮族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百年壮剧不仅有着丰富的表演内容,还注重表演形式的独特性。
最具代表性的是壮族花鼓鼓腰技艺。
“鼓腰”是指演员做出腰部极大弯曲的动作,同时用双手敲打壮族花鼓,配合歌唱和舞蹈,展示出壮族人民的朴实和坚韧。
鼓腰技艺在表演中需要演员具备扎实的舞蹈功底和良好的表演力,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艺术风格。
在百年壮剧中,舞台装饰和服装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壮族人民的饮食、居住、服饰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百年壮剧在舞台装饰和服装设计上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
舞台装饰中常用的元素包括挂毯、花饭碗、马桶等,这些都是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而服装设计上则纳入了壮族传统服饰的元素,如饰品、图案、颜色等,展示出壮族人民的传统美。
百年壮剧曾经在壮族山区传承了近一个世纪,承载着壮族人民对于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深深热爱。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百年壮剧也面临着许多困境。
新生代壮族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下降,舞台艺术的更新换代等等,都成为壮剧的发展障碍。
保护和传承百年壮剧的责任就显得尤为重要。
保护和传承百年壮剧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对壮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推动,使年轻一代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遗产。
也需要加大对百年壮剧的研究力度,挖掘更多的优秀剧目和演员,为百年壮剧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百年壮剧作为壮族文化的艺术瑰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保护和传承好百年壮剧,不仅能够使壮族文化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彩,也有助于丰富多元化的中华文化。
百年壮剧 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
百年壮剧壮乡大地上的艺术瑰宝【摘要】壮乡大地上传承百年的壮剧艺术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演变和民俗风情。
本文将从壮剧的历史传承、表演形式和特点、在文化传统和民俗习俗中的地位、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在当代文化产业中的地位等方面进行探讨。
百年壮剧蕴含着璀璨的艺术成就,是壮乡大地上的文化瑰宝,展现了壮族人民的智慧和才华。
通过对壮剧艺术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惜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为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壮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是对文化传统的传承,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是壮乡大地上闪耀的文化明珠。
【关键词】关键词:壮剧艺术、壮乡大地、百年传承、表演形式、文化传统、民俗习俗、经济社会影响、当代文化产业、璀璨艺术成就、文化瑰宝1. 引言1.1 壮乡大地上传承百年的壮剧艺术壮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民族艺术瑰宝。
百年来,壮剧在壮乡大地上得到了精心的传承和发展,成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壮族人民情感寄托和精神寄托的载体。
壮乡大地上的壮剧艺术源远流长,其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腔婉转动听、服饰华丽炫目、表演生动传神等特点。
在壮族人民生活中,壮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节庆活动和婚丧嫁娶的必备节目,也是传承壮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百年来,壮剧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和社会稳定。
壮剧也逐渐走出国门,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使者,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壮乡大地上传承百年的壮剧艺术不仅是壮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文化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1.2 壮剧艺术在壮乡大地上的重要性壮剧艺术在壮乡大地上的重要性无法忽视。
作为百年传承的文化遗产,壮剧承载着壮族人民的情感和记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纽带。
在壮乡大地上,壮剧被视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壮族人民自豪和骄傲的象征。
北路壮剧语言特色及英译原则
北路壮剧语言特色及英译原则北路壮剧全面反映了壮族的历史生活风貌,体现了壮族人民宽容的文化心理和进取的民族精神。
北路壮剧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是壮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应当“走出去”为扩大中文文化世界影响做出贡献。
北路壮剧的语言多姿多彩,丰富生动,具有修辞化、诗词化、个性化和曲化的民族特点。
要成功地英译壮剧,必须把握好文化“传真”原则和“传神达意”原则。
标签:北路壮剧语言特色英译原则北路壮剧是使用广西北路壮族方言,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说唱艺术等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少数民族戏曲形式。
北路壮剧全面反映了壮族的历史生活风貌,体现了壮族人民宽容的文化心理和进取的民族精神。
北路壮剧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是壮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标,而戏曲英译研究是增强中国文化和戏曲艺术在世界上的交流和传播的必由之路,是戏曲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
但迄今为止,无论是壮剧英译研究还是实践还处于“空白”状态,因而壮剧一直走不出国门。
壮剧的英译研究,让英语世界了解壮族戏曲文化,使之走向世界,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实施我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为实现文化强国做出贡献。
因此,壮剧不仅值得我们保护传承,还应该大力向外推介。
北路壮剧的语言多姿多彩,丰富生动,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族特点。
要对北路壮剧剧本进行英译,保持翻译的文化传真,首先要了解北路壮剧语言特色才能进一步了解北路壮剧,真正认识北路壮剧民族风格特征。
一、北路壮剧语言特色(一)语言修辞化1.比兴。
北路壮剧爱用比兴手法,言情寓事,爱用花、鸟、鱼、虫或农时节令来打比方。
广西《壮族文学史》里,“兴”就是起兴,借物发端,触景生情。
“比”就是比喻。
壮剧《七女嫁龙》中七女对龙子的一段唱词。
壮剧《七女嫁龙》中,龙子一段唱词:壮语汉语蜢蚂买绞花,哥的姑娘在茅草梢头,鲃达买绞淋。
哥的妻子在星星上头。
落規买绞怀,在太阳的四个角角上,淋涞买绞芽。
浅析田林北路壮剧音乐唱腔
浅析田林北路壮剧音乐唱腔作者:夏逢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15期摘要:田林北路壮剧音乐唱腔来源于“旧洲山歌”和“那坡山歌”,有自己独特的伴奏音乐和唱腔。
伴奏音乐有大过场、二过场、八仙调、夜摸调等,唱腔有正调、卜牙调、升堂调、山歌调、诗调、武公调、喜调、怒调、乐调、丑角调、紧板、喊板、倒板、还魂板、采花调、牡丹调等。
本文将着重研究田林北路壮剧的伴奏音乐与唱腔。
关键词:北路壮剧音乐唱腔一、田林北路壮剧曲调的发展历程田林北路壮剧俗称“土戏”,始现于清乾隆年间田林旧州,是一种有着独特唱腔和表演形式的戏剧,以北路壮话咏唱,发展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最初从老百姓的自娱自乐开始,用壮语讲故事、唱山歌,经过几代优秀艺人的发展和加工,最终形成了完整的音乐与唱腔体系。
乾隆三十年,第一代台师杨六练于旧州街上搭起二丈宽的舞台,演出《一块宝铁》,唱腔用“平调”,得到群众称赞。
第二代歌师岑如、岑宗晚年时期因“平调”曲律平缓,一曲唱四句,不便换气,唱时很吃力,便改为上下两句,起落两板,名称仍叫“平调”。
第四代生师黄从善为北路壮剧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给北路壮剧的主调正名,把“平调”改为“正调”,将音乐伴奏从只拉正线发展为正反合声。
[1]到光绪年间,第七代全诗黄永贵学邕剧归来后,认为壮剧唱腔过于单调,不能准确反映复杂、丰富的戏剧情节和人物情感,于是吸收邕剧优点,结合本地民间音乐因素,把“过场”修改为“大过场”,新创作“梳妆调”、“杀鸡调”、“升堂调”、“卜牙调”、“八仙调”、“怒调”和“喊板”,保留“正调”,总共形成九个曲牌,把北路壮剧的表现力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2]解放后,经第十代新师闭克坚多年研究,在继承前辈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把传统的9个曲调增加到三十六个。
如,在间奏音乐方面创作出:“二过场”、“三过场”等;在唱腔方面,把“正调”从原来一种唱法改为“正调正板”、“正调中板”、“正调慢板”等;在表现悲怒方面,增添“大哭板”、“凌洞板”、“导板”等;在舞蹈曲调方面,新创编了“采花调”、“十二月花调”、“牡丹调”等。
广西田林县北路壮剧的保护与传承
广西田林县北路壮剧的保护与传承
北路壮剧是广西宝山、桂平、田林三县以及贵州、湖南等地流传的一种传统剧种,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和刚健有力的舞蹈而著称。
其中,田林县北路壮剧被誉为“北路之冠”,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北路壮剧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一方面,现代文化的冲击使得传统剧场的观众逐渐减少,部分剧团陷入经济困境,难以维持演出活动;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艺术的认知和追求也发生了变化,很多人对北路壮剧缺乏兴趣和了解,导致传承受阻。
针对这些问题,田林县政府和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北路壮剧的保护和传承。
首先,加大对传统剧场的资金支持,建设更为舒适、便利的演出场所,提高演员待遇,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北路壮剧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其次,积极推广和普及北路壮剧,通过各种活动和节庆,让观众更加了解和接受这一优秀的艺术形式。
再次,注重人才培养,建立专门的北路壮剧学校或班级,传授北路壮剧的唱、念、打、舞等传统技艺,培养更多的北路壮剧人才,为保护和传承北路壮剧注入新血。
综上所述,北路壮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作,相信北路壮剧能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自我,发扬传统文化精髓,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何保护北路壮剧的传统文化作文
如何保护北路壮剧的传统文化作文北路壮剧,那可是咱们的宝贝!可如今,它面临着一些挑战,得好好想想
怎么保护它。
咱们先得让更多人知道北路壮剧的好。
就像有一家超棒的小吃店,如果没
人宣传,大家都不知道,那多可惜呀!所以,得通过各种渠道,比如电视、网络,把北路壮剧的精彩故事、独特唱腔、漂亮服饰都展示出来,让大家眼睛一亮:“哇,原来还有这么好玩的东西!”
还有啊,学校也得行动起来。
别光让孩子们埋头在课本里,得给他们讲讲
北路壮剧,甚至可以开个兴趣班,让感兴趣的孩子能学学唱唱、跳跳演演。
说
不定,这里面就能出几个未来的北路壮剧大师呢!
政府也不能闲着,得给那些北路壮剧的艺人多一些支持。
给他们提供资金,让他们能安心创作、表演。
就像给努力奔跑的人加油鼓劲一样,让他们跑得更快、更远。
咱们老百姓自己呢,也别光在旁边看热闹。
有空的时候,多去看看北路壮
剧的演出,给演员们鼓鼓掌、叫叫好。
别觉得这是老掉牙的东西,其实它可有
趣啦,只要你用心去感受。
另外,还可以搞一些北路壮剧的比赛,让各路高手都来露一手,比一比谁
更厉害。
这样既能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又能让更多人看到北路壮剧的魅力。
保护北路壮剧这一传统文化,需要大家齐心协力。
就像保护一棵珍贵的大树,需要阳光、雨水、土壤,还有我们每个人的关爱。
只有这样,北路壮剧才
能枝繁叶茂,一直传承下去,让咱们的子孙后代也能欣赏到这独特的艺术之美!。
说田林“风流街”,谈壮剧文化传承!
说田林“风流街”,谈壮剧文化传承!曾听过广西田林县的一段壮剧,里面的歌词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壮剧山歌一大箩,风流街上我唱歌”。
这歌词,唱得真洒脱!在“风流街”上唱歌,真让人琢磨不透,不敢想象?就此,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一定要去看个究竟,弄个明白!到了田林,我们找到当地的壮乡人,问道:“风流街”在哪里?经过了解,才知道“风流街”是当地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化,一直在传承。
就是每年三月赶歌圩,青年男女趁此机会对歌相亲,民间俗称为“风流街”。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古老而独具魅力的壮剧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壮剧又叫“壮戏”,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由于地域环境、方言、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产生了广西的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等分支。
2006年,壮剧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文化、媒体行业的工作者来说。
对壮乡的文化有着浓郁的兴趣,深深的被这民族文化而吸引。
由行,我们组成采风小组,前往田林壮乡。
在地方宣传部同志的陪同下,我们分别到各乡镇,进行实地采风,对壮剧文化进一步深入了解!壮剧最为突出的为“北路壮剧”。
据史册记载,北路壮剧诞生于乾隆三十年,起源于广西田林县旧州镇。
北路壮剧的音乐经过艺师的不断改革、发展,至今已有三十六声腔。
“正调”唱腔是北路壮剧的主要唱腔,由旧州山歌发展而成,调式稳固明朗,旋律恬静优美,素来男女通用。
壮剧用本地壮话演唱,不少民间谚语、俚语、格言脍炙人口,主要伴奏乐器马骨胡是壮剧独特的乐器。
壮剧在田林各个乡镇非常活跃,群众文化基础很好!每个乡、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壮剧团。
有些壮剧艺人从小就开始学习壮剧。
此行我们走进利周瑶族乡.福祥村,拜访一位资深民间壮剧艺人,利周乡福祥村那平屯村委副主任——李会勇。
【采访:李会勇】记者: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壮剧的?又是什么动力让你爱好壮剧的?李会勇: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壮剧,那时候还没有真正的机会上台表演。
广西北路壮剧调查报告3000字
广西北路壮剧调查报告3000字北路壮剧赶到广西田林县城的那天,晚上8点正好有一场北路壮剧开幕,地点在县人民剧院,且将连演三晚。
壮剧是广西和云南部分区域的壮族剧种。
由于方言、唱腔等区别,而有北路、南路等流派之分。
位于广西西北部的田林县,被认为是北路壮剧的发源地,北派壮剧主要在说壮语北部方言的10来个县域内流行。
晚上,我们去到人民剧院时,剧院已被超过1000名观众占领,其中多数是老人。
有的怀里抱着尚不能走动的孩子,能走动的孩子则四处奔跑、尖叫。
这也是一个轻松的场合,大人们给了他们节日才有的宽容。
音响的声音开到足够高,而我坐在了前排最靠近音箱的位置。
每当台上的人唱歌、说话的声音一提高,声浪就从音箱里排出,我的桌子和耳膜都被震得嗡嗡颤动。
这是一段快乐的时光,县里和镇上的干部先后上台简短致辞,台下的人乐呵呵地等着好戏开场。
第三个干部上台宣布了演出开始,话音未落,剧院外待命的人立即点燃鞭炮。
鞭炮持续了超过2分钟。
一等鞭炮声稀疏下来,台上的灯光就全部打亮。
马骨胡、葫芦胡、月奏响,一个武生上阵,他敏捷地踩着急促的鼓点,碎步绕着舞台快速移动,一边还拳打脚踢。
武生最后走到了台中靠前的位置、平视前方,用极其严厉的口吻说了一些壮话。
旁边的人告诉我,这出戏叫“华光开台”。
武生说的是,“这里有一场戏要演出了,我是天上派来的天兵,各路小鬼都听好了,不许来捣乱”。
华光开台是壮剧开幕前的必经步骤,人们期望演出的过程能够顺利,而不会被象征某种变数的“小鬼”的阻扰。
在过去,若有演出,还会在之前一天去附近的庙里祭拜神灵,程序比现在更为复杂许多。
武生退到幕后,演出正式开始。
来自乐里村的壮剧团当晚的节目很丰富,有男、女独唱山歌,也有两三人的对手戏,还有近20人的群戏。
我虽然听不懂壮语,但可以判断他们的角色;依据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也能看出大体的故事情节。
多数剧目都埋藏着笑料,观众被一次次地逗乐。
当晚比较著名的剧目是《桃花女》的片段。
剧中角色丰富,有穿着壮族服饰的10来个少女,她们饰演婢女,分两排呈八字形在舞台两边站列;在她们中间的是主演,老生扮的员外、少男小生、花旦少女、专事诙谐的摇旦媒婆、小丑,各种角色汇集。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样板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调查日期:2012年4月29至5月2号调查对象: 广西北路壮剧调查地址:广西西林县调查民族:壮族调查内容广西北路壮剧1、介绍:古老而独具魅力的壮剧艺术,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朵艺术奇葩。
壮剧又叫“壮戏”,是由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产生了广西的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以及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分支。
2006年,壮剧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北路壮剧发源地广西田林县被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授予“中国壮剧传承研究基地”。
北路壮剧诞生于乾隆三十年,起源于广西田林县旧州镇,流传于广西的西林县、隆林县、田林县、乐业县、凌云县、贵州省的兴义市、册亭县,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罗平县等地,至今已有三十六声腔,上演剧目有300多个,多数为本民族创编剧目,内容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一些剧目曾荣获市、区、全国奖,为广西田林县满载声誉。
中国戏曲舞台上的奇葩从清代康熙年间的第一代“台师”杨六练开始,北路壮剧到今天已传了十代艺师。
每一代艺师都有自己的名号,比如第一代杨六练是“台师”,第二代岑和、岑宗是“歌师”,第三代岑秀龙、岑会明是“原师”……如今的第十代艺师名叫闭克坚,他被后辈们尊称为“新师”。
北路壮剧在一代又一代艺师、艺人的传承、创新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性特征,演出内容多伴随着民族的活动而产生和发展,上演剧目大多来自本民族的生活实践,反映壮民族的生活意愿和审美习惯,讴歌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并经历了八音班,八音坐唱,板凳戏、门口戏、地方戏、搭台戏等阶段。
北路壮剧一般都在婚嫁、喜庆、节日、歌圩才登台演出,具有浓烈的民间习俗,壮剧行当也比较齐全,主要有生、旦、武、丑四大行当。
在演出时,唱、念都用壮语,引用本民族谚语、比喻、俚语和格言,语言生动、词汇丰富,对仗工整、押韵上口,醒人耳目。
广西田林县“北路壮剧”展演场域和传承路径研究
The Performance Fields and Inheritance Paths of Beilu Zhuang Opera in Tianlin County,Guangxi 作者: 梁家胜[1];梁兰化[1]
作者机构: [1]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玉林537000
出版物刊名: 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28-32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2期
主题词: 北路壮剧;场域;路径;传承人
摘要:北路壮剧(土戏)是壮族民间特有的地方戏曲形式,田林县旧州是其发祥地,其产生与发展跟当地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和社会场域密切相关。
壮剧是壮族民众的传统文化瑰宝,承载着壮族儿女的文化气质与人文情怀,由一代代的传承人顺承传统,展演经典。
我们在研究“北路壮剧”的展演场域和传承路径以及传承人的基础上,就其传承保护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浅析北路壮剧的民间性
浅析北路壮剧的民间性
黄幼霞
【期刊名称】《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30)002
【摘要】北路壮剧作为广西壮族人民独有的用北部壮语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在民间流传已200多年,至今仍在传唱.它之所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具有广泛的民间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北路壮剧也面临日渐衰颓的命运.如何在新的文化环境中以崭新的时代面貌重返民间,这对壮剧今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总页数】4页(P120-123)
【作者】黄幼霞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36.67
【相关文献】
1.传承与发展:北路壮剧那劳壮剧团调查研究 [J], 田阡
2.云南壮剧民间土戏形成与发展过程的二次文献分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壮剧保护研究(之二) [J], 李萍
3.广西壮剧艺术融合发展研究——以师公戏、南路壮剧、北路壮剧的融合为例 [J], 郭珊珊
4.论清代“花部”繁荣下壮剧与汉族戏曲的交流融合——以广西北路壮剧为例 [J],
王燕
5.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北路壮剧保护与传承研究——以百色市田林县为例 [J], 许瑞;杨庭静;覃昌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广西北路壮剧从说唱到演剧的转变--以《太平春》与《农家宝铁》为个案研究
论广西北路壮剧从说唱到演剧的转变--以《太平春》与《农家宝铁》为个案研究李琼【摘要】On the basis of case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study,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orth Zhuang drama from talk-and-sing art to drama performance by pointing out the changes on form, function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audiences and performers, striv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iscussion and academic research of the genesis of Chinese drama.%在个案分析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从形态、功能与观演关系三个方面论述广西北路壮剧从说唱到演剧的转变,力求为学术界关于中国戏剧发生学的探讨和研究提供可资参考的案例。
【期刊名称】《文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9)002【总页数】3页(P50-52)【关键词】北路壮剧;太平春;农家宝铁【作者】李琼【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25壮剧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因方言、唱腔、表演特色和流行地域的不同,壮剧又可分为广西壮剧和云南壮剧。
本文探讨的是广西壮剧的一支——北路壮剧。
北路壮剧又称“土戏”,主要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田林、隆林、西林、那坡、百色等县市。
从公元1765年《农家宝铁》的上演算起,至今已有250年的历史。
“我国少数民族戏曲艺术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是与本民族喜闻乐见的民间姊妹艺术有着紧密联系的”[1],广西北路壮剧也是在壮族民间说唱的基础上,逐步演变而成的。
四年级音乐教案 北路壮剧进校园【市一等奖】
北路壮剧进校园学情分析:1.小学四年级学生对壮剧了解不多,甚至一无所知,本课抓住小学生求知欲望、表演欲望、好奇心强、积极性高的特点从表演入手,激发孩子们对壮剧的兴趣。
2.本节课属于自选教材教学目标1.走进壮剧艺术,欣赏壮剧表演,学习壮剧中的“做”——花扇表演。
2.学习壮剧《敬酒歌》3.通过唱、念、做、演等多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艺术素质,对壮剧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增强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让本课成为学生了解、热爱壮剧艺术的良好开端。
教学重点1.初步了解北路壮剧角色2.初步掌握壮剧花扇使用3.初步学习壮剧《敬酒歌》教学难点能规范传神的表演壮剧的身段动作教学用具以多媒体为主、脸谱、壮剧戏服、扇子等为辅。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与课程导入课前播放壮剧艺术节开幕式剪辑【营造浓郁的壮剧氛围,以轻松自然地方式带领学生走进壮剧世界】组织课堂师:同学们好,欢迎进入艺术的课堂,很高兴见到大家。
你们知道刚才播放的是什么活动场面吗?生:自由讨论(北路壮剧开幕式){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视频中的内容是哪个民族的活动}师:北路壮剧就是壮族文化艺术中的无价瑰宝。
诞生于乾隆二十五年,起源于田林县旧州镇,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壮族人民创造的一种戏剧形式,有独特的唱腔和表演程式,是操北路壮话方言的地方戏曲,深受壮族人民的喜爱。
二、新课教学(一)创设情境与课堂导入组织课堂(上课前播放一段壮剧开场音乐)师:同学们好,欢迎进入艺术的课堂,很高兴见到大家。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把特别的扇子,你们知道上面是什么图案吗?生:自由讨论(壮剧脸谱)师:这个是脸谱没错但是这个是我们广西壮剧特有的脸谱——北路壮剧脸谱,它诞生于乾隆二十五年,起源于田林县旧州镇,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壮族人民创造的一种戏剧形式,有独特的唱腔和表演方式,是操北路壮话方言的地方戏曲,深受壮族人民的喜爱。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壮剧的故乡——田林。
你们看过壮剧表演吗?很多像你们一样的青少年都会表演壮剧了,接下来老师就给大家播放一段小朋友带来的壮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
》
l L j G £ DA SHI C HUANG
整 趣 础 芷鱼
除 了题 材 的多样 和 内容 的 丰富 多彩之 外 ,北路 壮剧 艺 术形 也相 当齐 全 ,而且 具 有浓 郁 的地 方 民族 特 色。 就 角色 来 说 ,就 有 生 、旦 、武 、丑 四大 行 当,生 角有 小 生 、 中生 、 文 生 、 穷生 、公 子 、老 生 ; 旦角 有 小旦 、正 旦 、花 旦 、 中旦 、彩 旦 、摇 旦;武角有武生 、小武 、老 武、武旦;丑角有大丑、小丑等。行 当相 当 齐全 。 北 路壮 剧 的 曲牌 多达 三十 六个 ,主 要伴 奏 音乐 有 大过 场 、二 过场 、 梳 妆 调 、八仙 调 、杀鸡 调 等 。唱 腔 有 正调 、 卜 牙 调 、圣 堂 调 、 山歌调 、 采 花 调 等 四十 六 个 声腔 。 其 中正 调 最具 壮 族特 色 ,采 用 壮语 北 部 方 言 的 “ 乖 呀咧 ” 唱腔 ,壮语 是 “ 聪 明” 、 “ 智 慧 ” 的意 思 ,它 是 北路 壮 剧 的 看 家腔 ,每 句 唱 词都 要 用 “ 乖呀 咧 ”来 作 开 头和 收 尾 ,是 其他 剧 种 从未
有 的。
在乐器方面 ,马骨胡、葫芦胡独具一格 ,是壮剧艺术家们独创的一 种伴 奏 乐 器 。马 骨 胡是 用 马 的大 腿 筒 骨制 作 而成 ,声 音高 亢 嘹亮 ,余 韵 悠远。葫芦胡选用坚硬厚实的葫芦,最好是装过几年 酒的葫芦来做 “ 琴 筒” ,专 奏低 音部 ,音色 深厚凝 重 ,是 其他 剧种 所没 有 的。 北 路壮 剧 的服装 也 独具 特 色 ,早 期借 用 新 郎新 娘 的衣 物 穿戴 。后来 才开 始 制 作 , 图案 有狮 、龙 、凤 、花 、壮 锦 等。 戏 帽用 黄 牛皮 雕 花上 色 而 成 ,戏 服 由人 物 的身 份 和 地 位 而定 ,各 有 分 工 ,如 书 生 头戴 高额 边 帽 ,身 穿 长衫 ,脚 穿黑 面 白底 布 鞋 ,老 汉 穿壮 族 老 头服 装 , 官员 有 大小
~t Ⅵe ~ 矿 《 ~ ~ 一~ ~ t 《 ~ ~
的 力
《 《 送 韦 郎 秀 剧
》 、
征 娥 应 》 本
到
等 合 《 配 月 九 甘 十
政 宣等 兵 征 府 戏 》 亮 , 出 代 年
传 七 现
,
的 十 了
戏 年 代 艺 术
. 《 . 毫 . 《 ,~
,
o
_
●
‘ , '
屯
《
现 代 化 的发 展 ,人 民群 众 的娱 乐方 式 多样 化 了,人 们 对北 路 壮剧 的 也减 少 了很 多 ,北 路壮 剧 曾面 临着 传 承和 发 展 的难 题 。但 近 年来 。 政府 加 大 了对北 路 壮 剧 的扶 持 和宣 传 力度 ,通过 举 办 “ 中 国壮剧 艺 化 节” 等 活 动打 造 北路 壮 剧 文化 品牌 ,重 新 提高 了民 间剧 团对壮 剧 与 热 情 ,加 上 北路 壮 剧 于2 0 0 6 年被 国务 院 列入 第 一 批 国家 非 物质 文 产 名 录 ,人们 对 北 路壮 剧 的 热 情又 重 新高 涨 起来 ,北 路壮 剧 又迎 来 的发 展 时期 。相 信今 后 ,高 亢 而悠 远 的马 骨 胡乐 声 还将 继 续奏 响 在
哥 铋窗 l G 基 0 A S ; ・ { t C U A N G
§ : 啦 : ‘ 蝣 t 砒
. . .
9
.
爿 州
壮 族 文 化 艺 术 园 里 的 匐咱芭
北路壮剧 i
五 六
薯 年 十 年 十
在 柱 西 北的 农村 壮 族聚 居地 ,有 一种特 殊的 乐器 ,当 它拉响 的 那 一 刻 ,就拨动着千千万万壮家人的心弦,这 时人们不管是休息、吃饭或是 劳动,都会暂时停下来 ,大家一股脑儿集中到乐器奏响的地方,等待着 场娱 乐 盛 宴 的开 始。 这种 特 殊 的 乐器 叫做 马 骨胡 ,是北 路 壮剧 的主要 伴奏乐器 ,每 当壮剧要开演时,马骨胡就会拉响,召唤着喜欢观看壮剧
神 仙有 仙服 等 。 北 路壮 剧 丰 富 的 内容和 艺术形 式 的特 色 ,使 北 路壮 剧 自 形 成 以来 一 《 ~ ^ 《 — 屯 J 吞 《 ≤ 当地群 众 所 喜 爱 ,然 而 由于 历 史原 因, 上个 世 纪 中期 北路 壮 剧 曾被 演 一 段 时 间, 后来 又 恢复 演 出,但 规模 已大 不如 前 ,八 九十 年代 ,
一
就 有 代 代
《 描 有 写
全 人
光 内 家 心
的人们 欢聚 一 堂,观 看表 演。 》 世 荣 界 北路 壮剧 在桂 西北壮 族地 区流传 有近 3 0 o 年 的历 史 了,深 受 当地 民众
、
的喜 爱。今 天 ,牛哥 就和 大家 一 同来 了解北路 壮 剧。 北 路壮 剧是 壮 族劳 动人 民创 造 的用广 西 壮语 北部 方 言演 出的 一种 戏 曲,俗称 “ 土 戏” 。 它起 源 干清 乾 隆年 间的广 西 田林 旧州镇 ,由 “ 八 音 班” 、 “ 八 音 坐唱 ” 演化 而来 的 ,最初 的形 式是 由表 演 者坐 在厅 堂里 的 板凳上 表演 ,所 以早期 也称之 为 “ 板凳 戏” 。之 后又经 历 了 “ 门口 戏”、 “ 游 园戏” 和 “ 平 地 戏” 等 阶 段 。到 乾 隆二十 八 年 , 田林县 旧州 镇 那 度 村人 杨 六练 把本 屯 的八 音班 和 旧州 的地 台戏班 合 并 ,组 成 “ 龙城 班 ”戏 班 ,壮 剧表 演 才有 了专 门 的培 训 学 习班。 乾 隆 三十年 ,杨 六练在 旧州街 上搭 起 二 丈宽 的 舞 台 ,演 出他根 据 民 间传 说 而创 作 的剧 目 《 农 家 宝铁 》 ,得 到 观众 喜 爱 和好 评 。这 次 演 出是 北路 壮 剧首 次 登 台演 出 ,至 此 ,北路 壮剧 真正 成型 。杨 六练 也 因此被 后人 尊奉 为壮剧 第一代 宗师。 从 第一 代 宗 师杨 六 练 至 今 ,北 路壮 剧发 展 已相 当成 熟 。 到 目前 为 止 ,北 路壮 剧上 演 的剧 目已多达3 0 0 多个 ,剧 目选题 广泛 ,题 材 多样 ,反 映 了社 会 方 方 面 面 的 内容 , 有 历 史 剧 、感 情 剧 、 生 活剧 等 多种 剧 目类 型。最重要的是北路壮剧能跟着时代潮流,不断地创新发展,如上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