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国戏曲发展脉络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戏曲成熟繁荣期考点

中国古代文学戏曲成熟繁荣期考点

中国古代文学戏曲成熟繁荣期考点一、中国戏曲简史1、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2、先秦时期: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又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

3、唐朝: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唐朝经济高度发展,使文学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戏曲艺术的繁荣昌盛。

唐玄宗对戏曲和其他艺术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梨园原来是长安的一个地名,因为唐玄宗在此地教演艺人,后来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

4、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5、元朝:戏曲的成熟期。

“杂剧”在原有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6、明清:戏曲的繁荣期。

明朝中期,传奇逐渐发展起来,涌现了大量的剧作家和剧本,最显著的代表是汤显祖,他的代表作《牡丹亭》现在仍然极受欢迎。

到了清初,出现了“南洪北孔”,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是被称为“双璧”,是清传奇的杰出代表。

7、徽班进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八大徽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截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

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8、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

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

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京剧。

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从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开始,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戏剧创作进行详细探讨,分析其特点、代表作品及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发展历程1.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文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西方的戏剧形式开始传入中国,如话剧、歌剧等。

戏剧创作开始从传统的戏曲向现代化转型。

代表人物有胡适、陈大悲等,他们的作品如《终身大事》、《幽灵塔》等,都具有强烈的现代化色彩。

2. 20世纪20-30年代20世纪20-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的戏剧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代表人物有曹禺、丁西林等。

曹禺的《雷雨》、《日出》,巴金的《家》、《春》,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这些作品,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对传统道德进行了批判,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崭新面貌。

3. 20世纪40-60年代20世纪40-6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政治化时期。

在这个时期,戏剧创作紧密围绕政治主题,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如郭沫若的《白毛女》、老舍的《茶馆》,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这些作品,虽然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

4. 20世纪80年代至今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多元化时期。

这个时期的戏剧创作,呈现出多种风格和流派。

如汪曾祺的《受戒》、刘锦云的《狗儿爷涅槃》,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这些作品,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丰富多样性。

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的特点1.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深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关注民生疾苦,揭示社会矛盾。

2.人性的深度挖掘: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关注人性的复杂,对人物性格进行了深入剖析。

3.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创作,呈现出多种艺术风格和流派,丰富了戏剧艺术的表现形式。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的关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的关系

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的关系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传统戏曲一直与现当代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和深刻的影响。

传统戏曲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曾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

随着时代的演进,传统戏曲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虽然减弱,但仍然保持存在和发展的关系。

本文将从故事题材、艺术形式、人物塑造、语言特点等方面,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之间的紧密联系。

故事题材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关系中的重要一环。

传统戏曲中的故事题材精彩纷呈,涵盖了历史、神话、传说、战争和爱情等多个方面。

这些故事在传统戏曲中不断被改编和演绎,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比如,鲁迅的短篇小说《阿Q正传》就借鉴了京剧《祥林嫂》中的角色形象和故事情节,塑造了具有强烈社会批判和讽刺意味的阿Q形象。

艺术形式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传统戏曲之间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戏曲音乐为人所熟知。

这种表演形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些现当代文学作品采用了戏曲的表演手法,如王蒙的小说《黄金时代》中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表情来展示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同时,传统戏曲的音乐性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叙事和节奏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人物塑造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关系的重要一环。

传统戏曲中有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如西皮、武丑、贾宝玉等,这些形象成为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形象。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也不乏对传统戏曲人物形象的借鉴和继承。

例如,在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祥子的形象受到了京剧中的穷苦人物的影响,他们都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尽追求。

语言特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传统戏曲之间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传统戏曲中独特的表演语言和表达方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语言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现当代文学中有一些作家通过借鉴戏曲表演语言的特点,创造了独特的文学语言风格。

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通过对话和独白的结合,作者将戏曲表演语言的韵律感和张力融入到小说的叙事中,使整个作品更具震撼力和戏剧性。

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与发展

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与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学和哲学内涵。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戏曲的历史起源、发展演变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戏曲的起源与发展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仪式和巫术表演。

最早的戏曲形式是由原始宗教中的祭祀舞蹈演变而来。

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戏曲逐渐融入了民间艺术,并且受到了宫廷文化的影响。

到了唐宋时期,戏曲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的宫廷中有专门的演员和编剧,他们演绎了许多富有武功和音乐元素的戏曲作品。

这些戏曲作品通过皇室赞助和皇家演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在宋代,浮世绘艺术中也开始出现了对戏曲剧情的描绘,进一步丰富了戏曲的艺术表现形式。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戏曲发展的鼎盛时期。

明代时,四大传统剧种——京剧、豫剧、越剧和黄梅戏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清代时,曲艺、评话以及河南坠子等其他地方戏曲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这个时期,戏曲剧目和表演技巧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并开始形成各地的地方剧种。

二、戏曲的主要流派和特点1. 京剧: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它汇集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京剧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独特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剧目而闻名于世。

它的表演形式包括唱(说)、念、做、打、舞、揩(即化妆)、装、亲等八个基本功。

京剧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 豫剧:豫剧起源于河南地区,是中国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

豫剧以其豪放、豪迈的风格和快节奏的表演形式而深受观众喜爱。

它的剧情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演唱时以豫剧曲调为主。

3. 越剧:越剧起源于浙江地区,以其婉转、柔美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越剧多演绎女性形象,剧情多为爱情、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琐碎。

4. 黄梅戏:黄梅戏起源于湖北地区,它以其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江南民间音乐元素而独树一帜。

黄梅戏的唱腔柔美婉转,舞台表演热闹活泼,剧情多以家庭和爱情为主题。

三、戏曲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戏剧(曲)发展史

中国戏剧(曲)发展史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 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大的是北 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 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 (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 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北杂剧的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 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 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其成熟化与规
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 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其剧本文学 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 举,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5、明代四大声腔

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 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 苏昆山腔的合称。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 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 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 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 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
郑光祖 马致远
白朴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记》 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 祖《倩女离魂》 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白朴 《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 《赵氏孤儿》


关汉卿《救风尘》 白朴《墙头马上》 王实甫《西厢记》 康进之《李逵负荆》 郑廷玉《看钱奴》 施惠《幽闺记》 康海《中山狼》 高濂《玉簪记》 吴炳《绿牡丹》 李渔《风筝误》
十大古典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赵氏孤儿》纪君祥 《琵琶记》高明 《精忠旗》冯梦龙 《娇红记》孟称舜 《清忠谱》李玉 《长生殿》洪昇 《桃花扇》孔尚任 《雷峰塔》方成培

中国古代文体发展顺序

中国古代文体发展顺序

中国古代文体发展顺序一、引言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学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文体,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流派。

本文将从时间顺序出发,详细探讨中国古代文体的发展顺序。

二、诗歌1. 古代乐府诗•乐府诗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文学形式。

•乐府诗的主要特点是轻快、抒情,多用于歌颂祈福。

•著名的乐府诗集有《古诗十九首》和《九歌》等。

2. 古代绝句•绝句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有四行,每行五个字。

•绝句最早出现在唐代,后来成为唐诗的主流形式之一。

•杜甫、李白等许多著名的唐代诗人都以绝句为创作主体。

3. 古代律诗•律诗是唐代的一种新型诗体,有规定的格律和韵律。

•律诗通常分为五言律和七言律两种,其中五言律最为常见。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是一首著名的律诗。

4. 古代词•词是古代文学中的一种独特形式,主要用于表达爱情和个人感受。

•词的特点是抒情、含蓄,使用较为简练的语言。

•著名的词人有李清照、苏轼等。

三、散文1. 古代骈文•古代骈文是指使用平行结构的散文,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骈文繁复而雄奇,多为叙事或议论。

•著名的骈文作品有《世说新语》和《文选》等。

2. 古代小品文•小品文是古代较为简短、杂文的一种形式。

•小品文内容丰富多样,包括议论、描写和抒情等。

•冯梦龙的《警世通言》是一部著名的古代小品文集。

3. 古代笔记•笔记是一种介于日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形式。

•古代笔记通常记录个人见闻和旅行经历,也有一些是纪实性质的。

•纪晓岚的《随园笔世》是一本著名的古代笔记。

4. 古代杂文•杂文是古代文学中一种较为自由的形式,内容琐碎多样。

•杂文常常表达作者的个人观点和感情。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篇著名的古代杂文。

四、剧本1. 古代皮黄•皮黄是中国古代富有表现力的一种戏曲形式。

•皮黄的特点是形象生动,使用相对简单的表演形式。

•《窦娥冤》是一部著名的古代皮黄。

2. 古代曲剧•曲剧是古代流行的一种戏曲形式,以曲调和唱腔为特征。

中国戏曲发展脉络

中国戏曲发展脉络

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主要表现为戏曲的 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 后是地方戏的兴起。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 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所谓花 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 杂之义,故也称“乱弹”。花部诸戏的兴起,是 我国戏曲艺术自宋元南戏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重要 的变革,即由原来的联曲体变成了板腔体,从此 结束了戏曲史上的传奇时代,开始了新的乱弹时 期,从而使我国的戏曲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戏曲发展脉络
什么是戏曲?

戏曲,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 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 舞蹈、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 台艺术。它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剧、 明清传奇,以及近代、现代的京剧和各 种地方戏。
世界三大古剧是什么?
中国古典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 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 叶以后,传奇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传奇以南曲为主,兼 用北曲,曲调也较南戏多有增加,并逐步形成了按宫调联 套的南曲体系, 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 为戏曲文学绝盛之时。表演上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代表作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孔尚任的《桃花 扇》和洪昇的《长生殿》。
写 意 性
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舞台布置 的写意── 一桌二椅
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
公忠者雕以正 貌,奸邪者刻 以丑形”,其 目的在于“盖 亦寓褒贬于其 间耳”(清末 王国维语)。
脸谱的象征意义总 体来说是“红忠白 奸”,所以奸臣如 曹操者多勾白脸, 忠勇似关羽者多涂 红色。此外,性情 暴躁者多勾兰脸, 刚正无私者多用黑 脸,喜兴者勾笑脸, 愁苦者勾哭脸。

第二章中国戏剧的发展脉络及悲剧分类

第二章中国戏剧的发展脉络及悲剧分类

第二章中国戏剧的发展脉络及悲剧分类中国戏剧中本无“悲剧”的概念,“悲剧”一词是晚清以后由西方传入中国的。

因此,要讲中国悲剧,首先要追溯一下中国戏剧的发展历史。

而中国戏剧中实际上又是一部中国戏曲史——话剧也是民国时代才西风东渐,进入中国的,所以考查中国戏剧史,就是考查中国戏曲史。

一、中国戏曲的起源及初步发展我国戏剧理论家周贻白先生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中谈到中国戏曲起源的几种说法:一是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认为戏剧起源于古代巫觋,即神鬼祭祀中的表演;二是春秋时代优孟扮孙叔敖与楚庄王相问答,所谓“孟优衣冠”,(事出《史记》)之说;三是清代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一书中关于中国戏曲起源于封建君主时代宫廷乐舞之说;四是现代文学家许地山的戏剧由西域传入、主要受印度梵剧影响之说;五是孙楷第的《傀儡戏考原》中所言,来自周代傩礼中的方相氏(驱疫者)演化的偶人表演之说。

周贻白先生认为以上诸说均有漏洞。

他的观点是,中国戏曲起源于民间的故事、诗歌相混合的故事表演。

我国戏剧从历史上看,一直沿着官乐和民间两条道路并行发展成熟。

官方的戏曲出现很早,“在汉武帝刘彻时代,早已有正乐与散乐的分别。

正乐或作雅乐,属于官方宴飨所用的乐章和舞蹈;散乐或作俗乐,属于民间创作的歌舞以及各种杂技。

”(《中国戏曲发展史》P9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当时,民间盛行“角抵戏”,是民间带有竞赛意味的戏剧表演,已经出现了含有故事表演内容和情节的角抵戏《东海黄公》,周贻白认为,此剧是中国戏剧“形成一项独立艺术品的开端。

”(P11)东汉时期的民间百戏表演在民间流行,但“与官方的正乐所走的并非同一轨道。

”(P15)汉武帝刘彻除设立官方乐府,广征民间的歌曲民谣外,还向民间征集散乐进京竞赛演出。

可以说,汉时即已出现了我国戏剧的最初两种雏型:官方的乐舞式和民间叙事式的雏型。

至魏及六朝,统治者贪图享乐,。

虽然当时天下战乱,骄兵四起,“但各朝君主,只要时局粗定,多不忘娱乐。

古代文体

古代文体

【古代文体】★★【古代文体演变脉络】(1)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从萌芽到初步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学观念。

最早的文体是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歌谣。

另一重要类型是神话,现存的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等著作中。

中国最早的书面记载——甲骨卜辞,可视为中国散文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有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战国末期,在南方产生《楚辞》。

(2)秦朝在文学上出色的只有《吕氏春秋》和李斯的《谏逐客书》。

(3)汉代是文学的价值开始受到重视的时代。

出现了汉赋这一完全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为目标的文学样式。

(4)文体的区分到南朝时更加精细。

《文心雕龙》、《文选》都曾论及文体分类。

“文”和“笔”两大分类使文学和非文学的分野渐趋明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中诗歌最为重要。

晋宋之际,七言诗开始广泛流行,是诗歌形式的又一次重大变化。

之后出现以谢灵运、谢朓为代表的“山水诗派”、以沈约等人为代表的“永明体”诗歌和以宫廷文人创作为主的“宫体诗”。

北朝诗人庾信和乐府民歌取得了较高成就。

“志怪”、“志人”小说也初具规模。

(5)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

传奇和变文也取得了较高成就。

词是产生于唐代的一种新的文体。

唐初韩愈、柳宗元掀起了革新文风的“古文运动”。

(6)宋诗平易自然、细腻流畅,成就颇高。

词在宋代达到鼎盛,出现大批著名词人。

欧阳修、王安石等人继续“古文运动”。

白话小说在宋代得到较大发展,出现“话本”这一体式。

宋代也是戏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7)元代杂剧异军突起,标志中国戏剧的成熟,以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为代表。

散曲也饶有意味,与杂剧合称“元曲”。

白话小说继续发展,还出现了文人创作的文言小说。

(8)明代长篇小说《西游记》、《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二拍”,戏剧如汤显祖的《牡丹亭》等在各领域达到了新的成就。

晚明的小品文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9)清代,词出现复兴势头,以词名世的文人很多。

中国传统戏曲与文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戏曲与文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戏曲与文学的关系中国传统戏曲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歌唱、舞蹈、表演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演员的精湛技艺和剧情的推进,向观众传递情感和思想。

戏曲与文学的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戏曲与文学在题材上有着紧密的联系。

传统戏曲常常选取历史故事、传说神话等作为剧情的基础,这些题材往往源自于文学作品。

比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文学作品,都被改编成了戏曲剧目。

戏曲通过表演的形式将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给观众,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魅力。

其次,戏曲与文学在表现手法上有着相似之处。

戏曲中的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与文学中的语言表达有着共通之处。

戏曲中的唱腔和念白,通过音乐和声音的表达,传递情感和思想。

而文学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也是通过语言的运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戏曲和文学都需要演员或作者具备扎实的表达能力,以使得观众或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品的内涵。

此外,戏曲与文学在艺术创作上相互借鉴,互为补充。

戏曲剧本的创作往往需要文学功底,而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也常常受到戏曲的影响。

戏曲剧本的创作需要考虑到演员的表演技巧和舞台效果,因此在文学作品改编为戏曲剧本时,常常会对情节进行删减和改动,以适应戏曲表演的需要。

而一些戏曲剧本的创作也会借鉴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以丰富戏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最后,戏曲和文学在传承和发展上互相促进。

中国传统戏曲几经沧桑,但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艺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而文学作品也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和文学的互相影响和交流,使得它们能够共同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智慧。

同时,戏曲和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相互支持。

传统戏曲的剧目和表演形式为文学作品的改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表现手段,而文学作品也为戏曲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创作动力。

总之,中国传统戏曲与文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相影响。

(完整版)中国文学发展脉络

(完整版)中国文学发展脉络

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进程:一、殷商殷商文学与神话故事密不可分。

二、周《诗经》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剥削阶级的罪恶,表现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积极进步的历史意义。

三、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大的解放时代。

无论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都起了剧烈的变化.△散文的勃兴在百家争鸣中,无数杰出的思想家涌现出来,他们传世的散文绽放着思想的光辉。

历史散文:1、尚书2、春秋3、左传4、国语5、战国策哲理散文:1、老子2、论语3、墨子4、孟子5、庄子6、荀子7、韩非子8、吕氏春秋与李斯△屈原与《楚辞》诗经以后的三百年间,是理智思维发展的时代,是哲学、历史散文胜利的时代。

屈原是楚辞的创造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出现的伟大诗人。

在他的作品里,表现了他卓越的思想、人格和天才。

代表作:离骚、天问、招魂、哀郢及怀沙五篇。

我们在其中看到了爱国精神的发扬,强烈的政治倾向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四、汉△汉赋1、汉初的赋家:自高祖至武帝初年,约有六七十年光景,是政治初平、经济建设的休养生息时期.2、汉赋的全盛期:武、宣、元、成时代,是汉赋的全盛期4、汉赋的模拟期:由於司马相如的创作,汉赋的形式格调,已成了定型.扬雄、班固二人是这一期的代表。

△《史记》司马迁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是一部承上启下的富有独创性的史书。

它不是单纯的史事记载,并且反映出三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揭露出历史上各种矛盾斗争的真实面貌,同时也表现着作者的历史哲学和政治思想。

△汉代诗歌1、乐府中的民歌2、五言诗:西汉是五言的酝酿时期,班固、张衡时代是五言的成立期,建安前后是五言诗的成熟时期。

3、古诗十九首4、《悲愤诗》与《孔雀东南飞》五、魏晋诗歌是魏晋文学的主要形式。

在汉代乐府民歌和群众性创作的基础上,五言诗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曹植、阮籍、陶渊明等,都是这一时期五言体的大诗人。

从建安、正始、太康、永嘉到晋末,诗歌表现了不同的内容和风格,表现了不同的时代精神。

中国戏曲发展历史演变PPT课件

中国戏曲发展历史演变PPT课件
1)宋元南戏 2)元杂剧
1)宋 元 南 戏
南戏,大约产生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 元末在南方盛行。剧本一般为长篇,一场戏为一 出。一本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 十出。南戏的演唱方式较自由,不仅上场角色皆 可唱,而且还可独唱、接唱或合唱。剧本上凡需 角色作某一特定的动作的地方,都注有“某某介 ”。南戏的角色,通常为生、旦、净、丑、末、 外、贴等七种。其中以生、旦为主,其他角色皆 为配角。南戏为明清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 础。代表作是元人高则诚(高明)的《琵琶记》 。
脸谱的谱式
(4) 碎花脸:(5) 歪脸: (6) 象形脸:
李逵
祝彪
由“花三块瓦”演 变而来,保留正额 主色,而在其他部 位用辅色添勾花纹, 色彩种类丰富,构 图形式多样,线条 复杂而细碎。
色彩、构图不对称, 表现人物形象反常、 丑陋的脸谱谱式。
孙悟空
一般应用于神话戏。 构图和色彩均从每 个精灵神怪的形象 特征出发,无固定 谱式。
小组成员:
主要内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一、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 二、中国戏曲的几个发展阶段

1.早期南戏和杂剧阶段

2.明清传奇

3.清代花部
• 三、现代戏剧
• 四、小组总结
一、 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1)从尧舜时代到北宋末期,
是戏曲的孕育期。

(2)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宫
廷中出现十分活跃的优戏活动,这
是专职的艺人所从事的简单戏剧表
3、清 代 花 部
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取 其花杂之义,故也称“乱弹”。康熙年间,各地流行的地方声 腔发展兴盛起来,形成了地方戏曲蓬勃兴起的局面。其中影响 最大、流传最广的有:高腔、梆子腔(即秦腔)、皮黄腔、柳 子腔等。花部多是一些为下层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目,或为历 史故事,或为民间传说 。花部诸戏的兴起,是我国戏曲艺术自 宋元南戏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重要的变革,从而使我国的戏曲艺 术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五章 50-60年代戏剧

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五章 50-60年代戏剧

2、1958~1965年 (1)历史剧:郭沫若《蔡文姬》、 《武则天》、田汉《关汉卿》。 (2)反映现实生活的话剧:《千万不 要忘记》、《霓虹灯下的哨兵》。 三、歌剧的发展 《红霞》、《洪湖赤卫队》、《刘三 姐》、《江姐》等。
第二节:《茶馆》
一、老舍建国以后 的剧作
《方珍珠》 《龙须沟》 《西望长安》 《神拳》等
第五章:50~60年代戏剧
第一节:概述
一、当代戏曲的改革
1、1949~1957年间,主要任务是戏曲的 推陈出新。 2、1958~1976年间,主要成就是京剧现 代戏的重大突破。

二、话剧的新变
1、1949~1957年 (1)多幕剧:老舍《龙须沟》、胡可 《战斗里成长》、陈其通《万水千山》、 夏衍《考验》。 (2)独幕剧:崔德志《刘莲英》、鲁 彦周《归来》。 (3)第四种剧本:杨履方《布谷鸟又 叫了》、海默《洞箫横吹》。

二、陈年老酒味更醇Leabharlann (一)《茶馆》的创作和演出
1957年《收获》创刊号 (二)《茶馆》反映的时代 1、第一幕:清朝末年戊戌政变失败以后 2、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时期 3、抗战胜利以后,国民党独裁统治时期 (三)人物形象 主要人物自壮到老

1、王利发:精明、干练,富有处世 经验,而又胆小怕事。
2、常四爷:耿直、刚强,有正义感和爱
(二)语言幽默,富有个性化 (三)、浓厚的生活气息 第 三节:《关汉卿》
1、响铛铛一粒铜豌豆 2、戏中戏的结构 3、话剧加唱的手法
思考题:
简述《茶馆》的艺术构思。
国心。 3、秦仲义:受维新思想影响的民族资本家, 一心走“实业救国”的路。
三、独特的表现形式
(一)、新颖的艺术构思 1、侧面透露法 (1)富于民族特色和地方风味

中国历代曲艺的发展

中国历代曲艺的发展

中国历代曲艺的发展作为一门传统文化艺术,曲艺在中国历史上拥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曲艺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迁和发展,从最初的单纯娱乐到逐渐深化并紧密联系着人民群众的生活。

本文将分别从早期曲艺的发展、元明清时期的曲艺发展、新时期曲艺的发展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历代曲艺的发展。

早期曲艺的发展中国历史上的曲艺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传递信息。

到了唐代,曲艺逐渐由单纯的创作转变为吸收大量的音乐、舞蹈等元素,逐渐形成了“曲艺”的范畴。

当时曲艺主要分为小调和大曲两种,其中小调以快板为主导,是一种以口语、韵语为主要素材的曲艺形式;大曲则是以音乐、舞蹈、唱词等方面为基础,需要更高的专业技能和难度。

元明清时期的曲艺发展在元明清时期,曲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的高峰,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曲艺形式。

比如《西河》、《弹唱》、《三人交》等。

其中,昆曲是元明清时期的代表性艺术形式之一,最受欢迎和推广,通常被称为中国四大传统戏曲之一。

它继承了古典文学和音乐传统的精华,强调舞蹈、唱腔、声腔、表演、化妆等方面的完美统一,深受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新时期曲艺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曲艺在当代得到了空前的繁荣。

近年来,曲艺在节目形式、创作方式等方面作出了很多改革和创新,形成了新时期的曲艺风格。

比如相声、小品等现代曲艺形式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现代曲艺市场的主流形态。

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的发展,曲艺在互联网上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传播,开辟了曲艺新的发展模式和领域。

总结曲艺作为一门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从最初的单纯娱乐到逐渐深化并紧密联系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曲艺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曲艺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动力。

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历程

四、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
1.产生背景
(一)既然叫“京剧”,我们能不能认为京剧就是北京地区土生 土长的戏曲形式?如果不能,那为什么叫京剧?
京剧不是北京的地方戏,而是在众多地方戏曲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逐渐形成 的。因为它是在北京形成并最初在北京流行,所以被称为“京剧”。
(二)在京剧产生之前,北京地区流行哪些戏曲形式?
职业等级的划分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总结】元代知识分子的地位很低,蒙古灭金后,停止科举考试将近80 年,文人入仕的机会相对地说要少多了,九儒十丐,他们的地位仅高于 乞丐,被打入了社会的底层,使他们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的群众,有机 会了解底层群众的生活和情感,体会底层人民的痛苦和愿望。他们较高 的文化修养、广博的学识,推动了元杂剧的文学艺术水平,使之逐渐演 变为一种成熟而完美的艺术形式。元代杂剧的出现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 的一个重大发展,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的艺术奇观。
舞台布置──一桌二椅
虚 拟 动 作
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
京剧脸谱写意
红色
勇猛暴躁
曹操
黑色
刚强阴险
关羽
白色
正直刚毅
多尔敦
蓝色
忠勇侠义
典韦
黄色
刚正威武
包拯
人物服饰的写意──长袖善舞
舞台行动的写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京剧表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环境带 在人物身上。人物上场,随着其表演,环境便 具体化了。观众通过赏的表演来想象,从而把 握故事发生的情境。
中国戏曲另一个艺术特征,是它的程式性, 如关门、上马、坐船等,都有一套固定的程式。 程式在戏曲中既有规范性又有灵活性,所以戏曲 艺术被恰当地称为有规则的自由动作。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

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

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历史沿革:1、家庭剧泛滥乘革命之浪潮而兴起的文明戏,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逐渐衰落。

辛亥革命的果实为军阀所篡夺窃取,中国社会现实一如既往,黑暗,贫困而虚弱。

为革命所鼓舞的从事新剧的人士,面对残酷的现实;有的从狂热走向消沉;有的则把戏剧作为生存之手段;有的则去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

一些商人见演文明戏有利可图,于是,便一拥而上,一时间新剧团林立而起,所谓新剧目也纷纷出台。

到1914年,按中国旧历为甲寅年,此类家庭戏居然十分兴盛,故被称为“甲寅中兴”。

其实,在这种虚假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重的危机。

看似新剧从业人员增多,表面上壮大了队伍,实际上鱼龙混杂,降低了素质。

只顾赚钱,曲意媚俗,使本来没有站稳脚跟的文明戏艺术质量急剧下降,最终,反倒失去了观众。

后来的家庭戏,一味展示家庭的丑恶,把玩男女私情,如《雌老虎》、《贪色报》、《妻妾争风》之类纷纷登场。

中国戏曲发展脉络

中国戏曲发展脉络

The end thank you
中国古代 戏曲发展脉络
主讲人:侯云奇 PPT制作:陈俊奇 第三小组 陈俊霖 陈俊奇 陈松 杜美玲 龚鸣 何浩田 何文治 侯云奇
主要内容
• 一、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 二、中国戏曲的几个发展阶段 • 1.元杂剧 • 2.明清传奇 • 3.现代戏曲
一、 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 (1)从尧舜时代到北宋末期, 是戏曲的孕育期。 • (2)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宫廷 中出现十分活跃的优戏活动,这是 专职的艺人所从事的简单戏剧表演。
• • • • •
一 .爱情剧 二 .公案剧 三 .水浒剧 四 .世情剧 五 .历史剧
:王实甫《西厢记》 :关汉卿《窦娥冤》 :康进之《李逵负荆》 :关汉卿《救风尘》 :纪君祥《赵氏孤儿》
• 关汉卿——《窦娥冤》 、《救风尘》 • 白朴——《墙头马上》
马致远——《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离魂》

(3)汉代充分发展了这 种表演,其中包括短小的戏 剧演出片断。例如《东海黄 公》。这种戏剧装扮表演长 期保持着它的面貌,一直到 了唐朝,发展起来歌舞戏, 其中有一类“参军戏”,就 是以一个正角、一个副角互 相插科调笑的表演形式为主, 如著名的歌舞戏《踏摇娘》, 表现了一位受到丈夫虐待的 妻子的痛苦。
清传奇最著名的作家是洪升和孔尚任,时有“南洪北 孔”之称,各自代表作是《长生殿》和《桃花扇》。 历代戏曲史家均将这两部杰作视为传奇的压卷之作, 是传奇达到顶峰的标志,也是其最后的辉煌。
洪升——《长生殿》
孔尚任——《桃花扇》
随着昆曲的没落,京剧逐渐取 代了昆曲成为中,中国包 括戏剧在内的传统文化被人们遗弃,近几 年又重新被一些人重视起来,但愿这是中 国文化再次振兴的兆头。

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过程

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过程

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过程一、先秦(萌芽期)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

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

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

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二、唐代中后期(形成期)中唐以后,中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是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促进了戏曲艺术的自立门户,并给戏曲艺术以丰富的营养,诗歌的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给了戏曲决定性影响。

音乐舞蹈的昌盛,为戏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础。

教坊梨园的专业性研究,正规化训练,提高了艺人们的艺术水平,使歌舞戏剧化历程加快,产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剧目。

三、元代(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中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元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

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四、明清(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

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

温州是它的发祥地)。

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

五、现代(争辉期)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如京剧《将相和》、《白蛇传》,评剧《秦香莲》,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昆剧《十五贯》等,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还撰写了历史京剧《海瑞罢官》。

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经过不同的时代,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戏曲界提出的“现代化”与“戏曲化“的问题,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讨和积极实践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内容上来看,中国戏剧特别强调抒情、传神、整 体美。
综合性指“唱、念、做、打”
唱:是戏曲演出中剧
中人物进行内心情感抒 发或叙事的主要方式, 根据不同的剧种,采用 不同的音乐形式。就唱 词而言,一般可以分为 两种类型,一为曲牌体, 如昆曲、高腔等;一为 板腔体,如京剧、评剧、 各类梆子戏等。
念:是戏曲演出中对
舞台行动的写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 元 科 唱 独以的由北杂 是 就 白音宋于杂剧 戏 是 。乐金用剧、。杂北剧 剧 唱中说剧方本 里 词为国唱曲由 人 ,基、文调物 白科舞础学演的 是、,史蹈唱动人唱融等上,作物、合伎与又唐艺唐称和的白北诗宋而表对组、曲以形情白成或 宋成来,或。。
• ••
中国戏曲表演特点:综合性和写意性
• 中国戏曲在表演方式上讲究四功五法。所谓四功, 就是唱、做、念、打四种表现方法:五法是指手法、 眼法、身法、发法(头发)、步法。
• 从艺术形式上看,表现手法具有两大特征:虚拟 性——景物、动作一般是虚拟的,因此戏剧舞台的 时间与空间非常灵活,不受限制;规范性——即程 式化,它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动作加以夸张,使之 节奏化、美化,成为一种规范的东西,大家约定俗 成,沿用了下来。
打:指戏曲中对点头场面的表现手段, 也叫“开打”,有时表现两人的对打, 有的则是集体的战争场面。戏曲的开 打具有极强的舞蹈性、程式性和表现 性,也多写意而非写实。
写 意 性
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舞台布置 的写意── 一桌二椅
人物化妆的写意──戏曲脸谱
公忠者雕以正 貌,奸邪者刻 以丑形”,其 目的在于“盖 亦寓褒贬于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耳”(清末 王国维语)。
人物服饰的写意──长袖善舞
戏曲舞台上可用一个“圆场” 表示地点的变化,可用“急 三枪”的曲牌表现一个原来 曾经提过的丰富内容,这便 是“无话则短”,因这些内 容没必要交待,它们与人物 塑造和情节表现无益。
戏曲舞台上同样也可用一段长达二 十分钟的“慢板”来抒发人物的内 心情感;也可让大将在战胜敌人后, 用一大段“枪花”或“刀花”表演 来抒发他(她)获胜后的喜悦。这 便是“有话则长”,因这些内容对 人物塑造和情节表现有益。
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 中叶以后,传奇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传奇以南曲为 主,兼用北曲,曲调也较南戏多有增加,并逐步形成了 按宫调联套的南曲体系, 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 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时。表演上日趋成熟, 多用昆曲演唱。代表作有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清 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昇的《长生殿》。
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重要 时期,以元曲闻名于世,而 其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 (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 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 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 (汉卿)、王(实甫)、白 (朴)、马(致远)等作家, 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 北杂剧之表演显示出戏曲在 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 间气息。
人物间的对白或独白 的总称,是一种诗歌 化、音乐化的戏剧语 言。一般的剧种所用 念白与剧种所在省份 的地方音大致相同。 京剧念白有京白、韵 白之分,前者用湖广 音、中州韵,后者用 北京方音稍加变化。 昆曲则用韵白或苏白。
做:是对戏曲演员的身段、表情、 气派、风度等表演的总称。是戏 曲表演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舞 台行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戏曲的 做,多为程式性的动作,大都写 意。
一词本并杂称的剧元只曲限,一实个际脚上色还包唱括。散由曲正, 旦 主 能 元并剧成在于杂主 唱 念不的熟结现剧唱 的 白专形阶构代指成段上剧的的 叫 。元,的包的主称 “杂是重括一要为 末四剧中要场角“ 本折。国标。色”旦一宋 戏 志 楔是。楔元 曲 。 是本未其。南 艺 加”一戏 术 在他,( 折与 发 第男脚由相元展 一子色末当杂到 折只)旦、
•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 现形式,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 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 民间,时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 剧 。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 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 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 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 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 多表现民间故事。南戏为明清 戏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代表作是元人高则诚(高明) 的《琵琶记》。
净前头( 花或脸夹在) 两、折旦之(间女的角片色断。) 、丑
脸谱的象征意义总 体来说是“红忠白 奸”,所以奸臣如 曹操者多勾白脸, 忠勇似关羽者多涂 红色。此外,性情 暴躁者多勾兰脸, 刚正无私者多用黑 脸,喜兴者勾笑脸, 愁苦者勾哭脸。
表现在对季节、时代、地域等服装特点的忽略,只考虑 戏曲服装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等与人物塑造 相关的方面。另外,戏曲服装所着重考虑的是它是否适合 在戏曲舞台上出现,是否具有可舞性。戏曲的服装不仅要 有装饰性,而且要有可舞性,要在人物塑造上起到应起的 作用。戏曲的水袖、大靠的靠旗、箭衣的大带、纱帽的帽 翅、脚上的厚底等无不具有可舞性,无不参与人物形象的 塑造。
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主要表现为戏 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 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戏曲舞台不 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 间的竞争者。所谓花部,就是指昆山腔以外 的各种地方戏曲,取其花杂之义,故也称 “乱弹”。花部诸戏的兴起,是我国戏曲艺 术自宋元南戏产生以来的又一次重要的变革, 即由原来的联曲体变成了板腔体,从此结束 了戏曲史上的传奇时代,开始了新的乱弹时 期,从而使我国的戏曲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 什么是戏曲?
• 戏曲,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 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 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 综合性舞台艺术。它主要包括宋元南 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 现代的京剧和各种地方戏。
中国古典戏曲与古希腊悲喜 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 大古剧。
世界三大古剧是什么?
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