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镜子观后感
镜子观后感镜子观后感9篇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镜子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镜子观后感1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镜子》,讲述的是我是这个年龄段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青春期的叛逆行为。
类似的片子有很多,只是这一部有所不同,更多的是将视线放在家长的身上。
影片中的孩子多数已经辍学在家还几个月了,节目的开始,便是家长们那充满焦虑无奈的眼神,在那气氛的背后还充斥着希望。
当一组又一组的问题家庭出现在节目中,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少年,一句又一句的伤人话语,一滴又一滴的泪水落满家长的脸颊。
问题少年无一例外的被送到心理教育学校(在我看来就是所谓纠偏所)。
而家长们也被要求为期6天的教育课程。
教育过程中,家长们的问题暴露无遗,孩子不是机器人,家长们这一代人无情的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的身上,不管是不适合他们的发展,而这些家长也大多是中上阶层的商人亦或是领导,更多的时间是在工作而不是陪孩子。
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都存在了,“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丈夫”仿佛人已经变成一件物品,这与一个瓶子无异。
他们教育方针中都出现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
这一据传承了几代人的理念,就是在给孩子们划定一条线—你们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我不禁大为感慨,作为同样处在这一理念下成长的人,人生目标已经潜移默化的转变为——读书,学习,考大学。
确实,一个没有背景的人,想要成功,捷径就是读书,这无可厚非,不可置疑。
类似的纪录片竟引发了对于传统教育的反思,质疑。
在我看来,理念并没有错,几代人对于教育的剖析已经极言深刻,这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追求的与日俱增相辅相成。
只是在这样一群少年的身上,这样的问题被无限放大,厌烦读书,想要自由,(博众乐罢了)。
我并没有涉猎多少概念,只是有感而发,浅思简言,难登大雅之堂。
镜子观后感2影片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观看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观看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看完前两集,笔者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难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个“问题”孩子背后,没有一个“问题”家庭?究竟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家长的责任真的能推卸掉么?难道这些孩子不想做一个阳光少年?为什么我的童年和别人不一样?本纪录片都给您带来详细解答!成人是目标。
学会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孩子终身受益。
教育孩子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决不能让孩子成为知识丰富而性格古怪,对父母没有感情,对他人、社会漠不关心的人。
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无论犯有多大的错误,要和他讲道理。
我对孩子一直是坚持这个教育原则,让他们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下,从小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最起码应该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合格公民而适应现代社会。
家长是镜子。
“天才”不能创造,但家长只要不失时机地去发现、培养,开发孩子天赋中的特长,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去走自己所追求的人生道路,孩子就很有可能获得成功。
家长不仅是孩子的天然教师,也是监护人,同时是伙伴、朋友和榜样。
孩子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着家长们的思想意识形态。
“当父母不容易,当好父母更不容易”。
事实确实如此。
如何当好家长,我认为,首先,努力“学会关心”。
家长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关爱社会、国家、他人、朋友、同事等等,使之尊老爱幼,相帮谦让,宽容大度,待人和气。
其次,要加强自身修养。
家长应坚持以德育人,奉公守法,依照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自觉地将完善自己道德品质的实践活动示范于孩子。
再次,要创造和谐环境。
教育环境的优劣是孩子成长的寒暑表,要建立和谐的家庭和社会,那么家庭生活气氛的默化熏陶不可忽视,家庭长辈品行道德的心灵潜在不可低估,孩子在适当表扬和鼓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尊和自信;在羞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卑;在平等中生活,他将学会公道;在争吵、埋怨、偏爱和缺乏温暖中生活,他将学会诡辩、责怪、妒忌和冷漠……,这种现实是“无言之教”。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心得总结5篇
纪录片镜子的观后心得总结5篇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是社会的镜子。
除了一部叫《镜子》的纪录片,央视都可以去看。
以下是一个小系列,分享给大家看完镜中纪录片后的体验。
请参考。
_纪录片镜子观后心得1__年4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高中部分中高中停课半天。
9点多,在老师的带领下,3_多名学生列队进入学校礼堂,与此同时,1_多名学生家长入座,他们将在这里观看一部尚未上映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镜子》,是央视社会法律频道《天网》经过十年酝酿策划,两年拍摄制作而成。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的真实记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从情感教育缺失的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这是中国第一部深入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
为了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纪录片《镜子》开启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高中校园活动的第一站。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脸可以显示我对父母有多忠诚,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都和他们有多相似”,“我告诉你,最好不要抱着我,你抱着我就控制不了我”,“你让他跳,你觉得他敢吗?每次他说这句话,我就想如果我再回家,我就是孙子了”。
三个家庭因为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
家长别无选择,只能把孩子送到专门的学校进行“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动心灵的启蒙教育。
在整个90分钟的放映过程中,每一帧画面和对话都触动了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情绪。
在礼堂的灯光下,中央文史研究总院图书管理员、全国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创新人才研究会会长、全国人大附中联合总校校长刘彭芝首先分享了自己看电影的感受:“看完之后,真的是激动、震惊、激动,和我产生了共鸣。
这部电影在党的十九大和CPPCC召开之前上映太重要了,应该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我也很感谢央视能在这个时候推出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能引起刘彭芝总统的强烈共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影片中对家庭教育的思考与刘彭芝近年来的倡议不谋而合。
_年6月9日,刘彭芝总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署名文章《家庭教育,从教育家长开始——尊重孩子,解放孩子》。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8篇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8篇《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篇1孩子是家庭的镜子,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辍学、早恋、殴打父母、轻生,不同类型的叛逆少年站在镜子面前,我看到的却不是那张年轻的脸庞,而是布满皱纹的父母的面容。
人之初生,性本单纯。
父母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从第一次睁开双眼到熟识数字,是孩子一生的地基,很大程度决定他们未来的性格秉性。
就像白绢一展,任由父母书写。
你所谓善与恶,所谓好与坏,毫无保留地灌注在孩子脑海里。
影片中有所体现,时常因为母亲送水果饭菜打扰他下军棋而殴打母亲的泽青,年仅十四的他为什么对爱母如此狠心?影片后边讲述说到泽青的父亲一直有家暴的恶习,所以目睹一次次的家庭暴力后的泽青也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殴打母亲天经地义,是件常事,可怕却又引人深思。
思想的深度或许可以凭借年龄衡量一二,但思想的复杂是无关年龄的。
父母却认为孩子就只是孩子,思想简单不成熟幼稚,所以父母总是忽视孩子的思想,认为小孩也想不到什么,但是成长阶段是一个塑造性格的时期,尤为关键又十分敏感,外界的一件小事可能蝴蝶效应似得颠覆一生。
家长为了生计为了家庭,日夜操劳,自然不可能注意到孩子的小情绪,青春期的孩子不愿对父母吐露心思,双方如果也不及时沟通,那么隔阂和摩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当孩子开始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有些父母天生控制狂,不容许孩子有一点偏差在他规划好的最好看的道路上。
读书、中考、高考、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然后仿佛就圆满了。
可人生不止一条路,大多数人的幸福可能不是你想要的,看似幸福的大多数人其实也在黑暗处厌恶这平淡枯燥的生活。
可这种思维惯性牢固了三四十年,就变成对的了。
自认为的正路,这与思想跳脱异想天开的孩子的思维有极大的矛盾,开始了冷战,吵架,离家出走,甚至以爱相连的两代人变得刀剑相向,缺少的是沟通和理解。
中国人是含蓄的,年纪稍大的父母更是这样,他们从不说爱,却时时都在爱着。
他们的爱隐形在每天三顿平淡的饭菜中,隐形在十几年如一日的叮嘱与唠叨中,隐形在每一次争吵后滚烫的泪水中,隐形在每一次他看你的眼神中,隐形而伟大,常见却无价。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镜子纪录片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1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在《镜子》走进石家庄第二中学活动中表示,“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
”以下是我个人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一、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在校每周五天的教育,老师都是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兴趣等等,孩子也易于接受和成长。
可是周末的两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长的溺爱,没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把在学校五天培养出来的好习惯给忘掉了。
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成长为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受父母的影响最大。
你让孩子不乱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后却随手把衣服扔在沙发上,还口口声声地让孩子把衣服整理好,孩子会照你说的做吗?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可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却目不转睛的看着放大音量的电视节目或坐在电脑旁忘我地玩着各种游戏,孩子的心里会怎么想,能感觉到平衡呢?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
最好的方式就是陪着孩子一起写作业,或者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看看书,读读报,轻声地做些家务,让孩子感觉到他(她)写作业时父母也没有清闲,这样孩子的心里会有一种平衡感,也愿意写作业了。
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
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要注意讲究科学方法:首先要善于倾听。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11篇)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11篇)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
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篇1近期,央视12频道播出了教育记录片《镜子》,有多处的中小学校对家长统一做出要求,让孩子家长进行搜索观看。
影片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真实实例告诉我们,每个极端孩子的背后都存在一个问题家庭。
孩子出了问题,首先家长难辞其咎。
人们认为: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学有所成。
家长往往就简单粗暴的用自己价值观来教育,甚至是控制孩子,不自觉的就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可以说,没有去关心孩子内心是否快乐,是不是真的在健康成长。
没有走进孩子内心的家长不是好家长,家长就要进《家长课堂》进行再学习、再提高。
家长认为:应该多照照镜子,找找自身原因,提升家长的水平。
要和孩子交朋友,将心比心,交流沟通,变命令为商量。
要以自己为表率,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好品质,不让孩子沾染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老师认为:家长和孩子不小心发生冲突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争取做到:态度不粗暴,语言不过激,从孩子角度来寻找对策,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目标有差距时,家长首先要安慰并告诉孩子“比学不比强”,尽最大努力学习了就可以了,结果不如人意也算正常,逐步培养孩子正面应对挫折的勇气。
舆论认为:教育无定法,永远在路上。
有老师的正确指导,有学校的科学管理,加上孩子家长谦虚谨慎的努力和配合,孩子们就一定会拥有快乐而又充实的学生生活,每个孩子的将来就能有一个光明的前程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篇2大致把央视拍的《镜子》这部纪实的纪录片看完了。
总长两个小时的纪录片的信息含量是相当大的。
有点题外话,这部纪录片已经相当震撼了,能够把很多不忍直视的问题披露出来,这个相当难得了。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推荐12篇)央视纪录片《镜子》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下面是本店铺为您收集整理的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欢迎阅读!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1《镜子》是一部反映家庭代际情感题材的现实纪录片,重点介绍了三个辍学孩子的父母无奈把孩子送进了一所特殊的学校,自己也参加了这一期家长课堂的故事。
他们是这个特殊学校第139期学员,可见他们不是“问题孩子”的开始,也不是结束,片子临近结尾时出现了第142期学员的字样。
“问题孩子”不再是个别现象,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问题孩子”的产生有孩子自身的问题,也有家长的问题,当然更有社会的原因。
孩子们普遍感觉自己缺乏存在感,没有自主性,什么都得按照家长的安排去做。
其中一个叫家明的孩子说:我想做什么都不让,小时候养个动物都不让,我买了他们给我扔了,这次我想做个背包客骑行都不让……他歇斯底里的哭叫,声嘶力竭的倾诉让人心碎。
他感觉自己已经长大了,事事受控于父母,不甘心,最终走向极端,辍学。
他的父亲开始还不以为然,总感觉自己做得很对,开始时反问大家:“孩子不上学,做个流浪汉你也不管吗?”他在接受了六天的家长课堂后,变化很大,接孩子回来请假陪孩子看电影,给孩子买了一条小狗……尾声中孩子开了几个月网店停了,后来又开始喜欢摄影……不管将来如何,孩子毕竟开始了自己的选择,我相信终有一天,他会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适合他的。
作为家长,我们为孩子考虑的太多,满满的爱竟然成了满满的伤害,我们总想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意志走下去,孩子的理想其实就是我们的理想。
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想摆脱家长的控制,失败了他们也愿意去尝试。
片中一个女孩说,我是一个机器人,突然有一天我受了病毒的侵袭,无论怎样修复都没有效果。
其实她不是受到了病毒的侵袭,而是有了自己的思维。
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镜子》观后感1:最近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央视CCTV-12频道《天网》栏目上映,该纪录片分三集讲述了各种“问题”孩子被强制带入训练营的事情,让人感受颇多。
笔者并非心理专家、也非教育相关职业,所以本文仅仅是带大家了解一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纪录片,以下内容为业余观点。
看完前两集,笔者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难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个“问题”孩子背后,没有一个“问题”家庭?究竟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家长的责任真的能推卸掉么?难道这些孩子不想做一个阳光少年?为什么我的童年和别人不一样?笔者记得片中有这样的情节“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这些“狠话”都是出自几个花季少年的口中,有的孩子甚至才上小学,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也许,纪录片《镜子》能给你带来更多思考。
正如片名《镜子》一样,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整个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所在,恰恰是反映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做的不足。
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味地强加,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对家长对学习都产生了较大的抵触,到最后出现基本无法正常沟通的局面。
这个时候只能忍痛把孩子送进某些机构进行“特训”。
面对图中的场景,家长心里肯定也是非常难受,他们也知道这一切本可以避免,但……而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过早的叛逆心理比同龄的孩子更强。
当孩子渴望得到家长关心的时候,你们往往表现的是不耐烦?孩子对于家长的表现是最为在意的,你们的一些行为,一些语言都会对成长中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
家长总在用自己的思想去揣摩孩子的心理,而不是真诚的去和他去沟通,去弄懂他真正在想什么。
但是这些始终是片面的猜测。
《镜子》观后感【篇一】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5篇
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1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简单的内容却反映了不简单的问题。
片子的第一集展现了孩子被强制入学的过程,第二集讲述孩子与父母分别上课的情况,第三集交代了课程结束后,父母和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及近况。
纪录片的最后一集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对孩子而言,每位父母发生的变化更加明显:张钊父亲试着与孩子沟通,放宽了自己的原则但没有完全迎合张钊的要求;家明父亲首先给家明买了一条狗,还将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写在纸上贴到了墙上,来时刻告诫自己;泽清母亲也表示,孩子回来之后没有和他们红过脸。
片子的最后,向我们交代了三个孩子的近况:出营后,张钊参加了20年高考,被长春某高校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录取,张钊放弃,选择在河北安平县中学复读,继续参加20年高考,目前已与女友分手;家明在父亲资助下开了一家网吧,两个月后关闭,在其满18周岁时,他做背包客去了张家界,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远行;泽清希望换个环境,他让父母买了一套新房,目前依然没有去上学,继续在网上下军旗,20年3月5日,泽清父母来到中央电视台向《心理访谈》栏目继续求助。
心理学专家张久祥老师在对这部片子进行解读时,说道:孩子生下来就是一颗人性的种子,但是这颗种子是在父母,在家庭这个环境里慢慢成长出来的,镜子的切入点是什么?当一棵树长歪时,镜子就切入进来了。
所以,它是时代的镜子,夏阳也好,泽清也好,张钊也好,家明也好,他们都不叫主人公的名字,他们叫这个时代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不叫他们的父母,他们叫这个时代的父母。
现在看来,关注《镜子》这部纪录片的人数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就像俞敏洪观看此片发表的感受所讲的一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机会进入到训练营,感受到自己教育方式上的错误。
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反思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孩子,并且已经成为或者未来某一天将会为人父母。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篇一: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看完前两集,笔者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难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个“问题”孩子背后,没有一个“问题”家庭?究竟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家长的责任真的能推卸掉么?难道这些孩子不想做一个阳光少年?为什么我的童年和别人不一样?本纪录片都给您带来详细解答!成人是目标。
学会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孩子终身受益。
教育孩子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决不能让孩子成为知识丰富而性格古怪,对父母没有感情,对他人、社会漠不关心的人。
要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充分尊重和理解孩子,无论犯有多大的错误,要和他讲道理。
我对孩子一直是坚持这个教育原则,让他们在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下,从小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最起码应该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合格公民而适应现代社会。
家长是镜子。
“天才”不能创造,但家长只要不失时机地去发现、培养,开发孩子天赋中的特长,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去走自己所追求的人生道路,孩子就很有可能获得成功。
家长不仅是孩子的天然教师,也是监护人,同时是伙伴、朋友和榜样。
孩子的言行举止无不体现着家长们的思想意识形态。
“当父母不容易,当好父母更不容易”。
事实确实如此。
如何当好家长,我认为,首先,努力“学会关心”。
家长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关爱社会、国家、他人、朋友、同事等等,使之尊老爱幼,相帮谦让,宽容大度,待人和气。
其次,要加强自身修养。
家长应坚持以德育人,奉公守法,依照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自觉地将完善自己道德品质的实践活动示范于孩子。
再次,要创造和谐环境。
教育环境的优劣是孩子成长的寒暑表,要建立和谐的家庭和社会,那么家庭生活气氛的默化熏陶不可忽视,家庭长辈品行道德的心灵潜在不可低估,孩子在适当表扬和鼓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尊和自信;在羞辱中生活,他将学会自卑;在平等中生活,他将学会公道;在争吵、埋怨、偏爱和缺乏温暖中生活,他将学会诡辩、责怪、妒忌和冷漠……,这种现实是“无言之教”。
央视镜子观后感
央视镜子观后感央视镜子观后感范文央视镜子观后感范文(一)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卢钊凯、范永东执导的纪录电影《镜子》在提名的200多部纪录片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还参加了一系列进校园活动,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瞬间引发广大师生和家长们的热烈讨论。
纪录电影《镜子》讲述了3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有专家评价,“《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
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镜子》虽然讲述了关于家庭情感教育的话题,但在其背后,却融入了我们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今天在什么地方?将来要去哪里?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全部贯穿于电影始终。
”卢钊凯说,做纪录片除了要会讲故事,更要会“选择”。
《镜子》选择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真实呈现3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重新审视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所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镜子》的另一位导演范永东表示:“我们想要呈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一个家长需要接受教育、社会需要给家长受教育的机会的问题,我们更想探讨关乎人的精神构建的问题。
我们似乎找到了一条可以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随着持续的深入探讨,我希望这个线索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完善法制建设的一把钥匙。
”央视镜子观后感范文(二)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在《镜子》走进石家庄第二中学活动中表示,“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
”以下是我个人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一、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通用13篇)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镜子》纪录片观后感(通用13篇)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镜子》纪录片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篇1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2年策划、两年摄制。
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篇2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却会造成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是否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入围影片《镜子》昨天在国家图书馆举行了首映典礼暨交流会。
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该片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经过《天网》栏目十年酝酿与策划、两年拍摄与制作完成。
《镜子》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的故事。
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所展现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
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有的家庭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5篇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5篇纪录片《镜子》观后感1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分享了观看《镜子》的感受:“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以下是我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一、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孩子的健康成长,最最离不开祥和安全的家庭环境。
首先是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给他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要让孩子全面发展,和谐家庭至关重要,建立温馨的家庭。
才能让他们有信心、有兴趣学习,在家中,不但要给孩子和谐愉快的学习空间,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有自理能力,有克服困难的意志,有爱心。
再次,要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学习和游戏。
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游戏对孩子来说必不可少,父母要让孩子在学习和游戏中得到成功的喜悦,使孩子在学习和游戏中充分找到乐趣。
让孩子觉得生活在家庭中的幸福感。
给孩子一个愉快的成长空间。
二、父母教育子女要有耐心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翻坎”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心情比较着急、浮躁。
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长应先冷静下来,学会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平时与孩子相处时总会发现孩子的不少言行不符合父母的意愿,有时甚至无理取闹。
但父母应该给孩子辩白表达的机会,耐心地听取孩子的意见,要让孩子在父母耐心的说服教育中感受到自己的过错,进而主动改进。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付诸的行动往往起着关键性作用。
同时,学校的教育也是同等的重要,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出效果。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自信心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要引导孩子无论干什么不但要用心而且要尽力,即使结果不是最好的,但只要努力了就是最棒的,只有让孩子们跳一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自信心。
当孩子有了错误时,家长也不要过于斥责孩子,首先要教育孩子有承担错误的勇气,然后再帮助孩子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会造成什么后果,以后应如何改正错误。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5篇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5篇4月16日下午,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
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镜子纪录片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1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在《镜子》走进石家庄第二中学活动中表示,“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
”以下是我个人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一、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在校每周五天的教育,老师都是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兴趣等等,孩子也易于接受和成长。
可是周末的两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长的溺爱,没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把在学校五天培养出来的好习惯给忘掉了。
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成长为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受父母的影响最大。
你让孩子不乱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后却随手把衣服扔在沙发上,还口口声声地让孩子把衣服整理好,孩子会照你说的做吗?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可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却目不转睛的看着放大音量的电视节目或坐在电脑旁忘我地玩着各种游戏,孩子的心里会怎么想,能感觉到平衡呢?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
最好的方式就是陪着孩子一起写作业,或者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看看书,读读报,轻声地做些家务,让孩子感觉到他(她)写作业时父母也没有清闲,这样孩子的心里会有一种平衡感,也愿意写作业了。
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
镜子观后感600字作文5篇
镜子观后感600字作文5篇《镜子》选择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真实呈现3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重新审视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所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镜子观后感,欢迎阅读。
镜子观后感1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卢钊凯、范永东执导的纪录电影《镜子》在提名的200多部纪录片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还参加了一系列进校园活动,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瞬间引发广大师生和家长们的热烈讨论。
纪录电影《镜子》讲述了3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有专家评价,“《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
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镜子》虽然讲述了关于家庭情感教育的话题,但在其背后,却融入了我们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今天在什么地方?将来要去哪里?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全部贯穿于电影始终。
”卢钊凯说,做纪录片除了要会讲故事,更要会“选择”。
《镜子》选择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真实呈现3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重新审视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所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镜子》的另一位导演范永东表示:“我们想要呈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一个家长需要接受教育、社会需要给家长受教育的机会的问题,我们更想探讨关乎人的精神构建的问题。
我们似乎找到了一条可以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随着持续的深入探讨,我希望这个线索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完善法制建设的一把钥匙。
”看过这部“大片”人大附中校长一语惊人:有些家长没有资格当家长《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于4月1日、5日和11日开启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活动,在此期间,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范文
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范文纪录片《镜子》是中国首部深刻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篇14月16日下午,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
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让人重新审视当今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情感问题,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走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观看完影片说,“《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了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让社会更加和谐,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林丹华说,“家庭影响孩子最深,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长,才能让孩子能够有属于他们的天地。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篇2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卢钊凯、范永东执导的纪录电影《镜子》在提名的200多部纪录片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还参加了一系列进校园活动,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瞬间引发广大师生和家长们的热烈讨论。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3篇)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菁选3篇)纪录片镜子观后感1孩子是家庭的镜子,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辍学、早恋、殴打父母、轻生,不同类型的叛逆少年站在镜子面前,我看到的却不是那张年轻的脸庞,而是布满皱纹的父母的面容。
人之初生,性本单纯。
父母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从第一次睁开双眼到熟识数字,是孩子一生的地基,很大程度决定他们未来的性格秉性。
就像白绢一展,任由父母书写。
你所谓善与恶,所谓好与坏,毫无保留地灌注在孩子脑海里。
影片中有所体现,时常因为母亲送水果饭菜打扰他下军棋而殴打母亲的泽青,年仅十四的他为什么对爱母如此狠心?影片后边讲述说到泽青的父亲一直有家暴的恶习,所以目睹一次次的家庭暴力后的泽青也****,甚至认为殴打母亲天经地义,是件常事,可怕却又引人深思。
思想的深度或许可以凭借年龄衡量一二,但思想的复杂是无关年龄的。
父母却认为孩子就只是孩子,思想简单不成熟幼稚,所以父母总是忽视孩子的思想,认为小孩也想不到什么,但是成长阶段是一个塑造性格的时期,尤为关键又十分**,外界的一件小事可能蝴蝶效应似得颠覆一生。
家长为了生计为了家庭,日夜操劳,自然不可能注意到孩子的小情绪,青春期的孩子不愿对父母吐露心思,双方如果也不及时沟通,那么隔阂和摩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当孩子开始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有些父母天生**狂,不容许孩子有一点偏差在他规划好的最好看的道路上。
读书、中考、高考、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然后仿佛就圆满了。
可人生不止一条路,大多数人的幸福可能不是你想要的,看似幸福的大多数人其实也在黑暗处厌恶这*淡枯燥的生活。
可这种思维惯性牢固了三四十年,就变成对的了。
自认为的正路,这与思想跳脱异想天开的孩子的思维有极大的矛盾,开始了冷战,吵架,离家出走,甚至以爱相连的两代人变得刀剑相向,缺少的是沟通和理解。
*人是含蓄的,年纪稍大的父母更是这样,他们从不说爱,却时时都在爱着。
他们的爱隐形在每天三顿*淡的饭菜中,隐形在十几年如一日的叮嘱与唠叨中,隐形在每一次争吵后滚烫的泪水中,隐形在每一次他看你的眼神中,隐形而伟大,常见却无价。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500字7篇优秀作文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500字7篇优秀作文《镜子》的第一集展现了孩子被强制入学的过程,第二集讲述孩子与父母分别上课的情况,第三集交代了课程结束后,父母和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及近况。
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镜子观后感,欢迎阅读。
镜子观后感1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在《镜子》走进石家庄第二中学活动中表示,“这是我看到央视拍的、与心理有关的节目当中最接地气的,直入父母、还有成长中的青春期孩子心灵深处的穴位点,接触得最近的。
”以下是我个人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一、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在校每周五天的教育,老师都是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性格、品行、意志和兴趣等等,孩子也易于接受和成长。
可是周末的两天,孩子在家容易受到家长的溺爱,没有规律的学习和生活,把在学校五天培养出来的好习惯给忘掉了。
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才能成长为可以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
二、父母要以身作则孩子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受父母的影响最大。
你让孩子不乱扔衣服,自己回到家后却随手把衣服扔在沙发上,还口口声声地让孩子把衣服整理好,孩子会照你说的做吗?不让孩子看电视、上网玩游戏,可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却目不转睛的看着放大音量的电视节目或坐在电脑旁忘我地玩着各种游戏,孩子的心里会怎么想,能感觉到平衡呢?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
最好的方式就是陪着孩子一起写作业,或者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看看书,读读报,轻声地做些家务,让孩子感觉到他(她)写作业时父母也没有清闲,这样孩子的心里会有一种平衡感,也愿意写作业了。
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哪怕再忙,家长也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一起说说话,聊聊天,给孩子讲讲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导读: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1】
近期,央视12频道播出了教育记录片《镜子》,有多处的中小学校对家长统一做出要求,让孩子家长进行搜索观看。
影片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真实实例告诉我们,每个极端孩子的背后都存在一个问题家庭。
孩子出了问题,首先家长难辞其咎。
人们认为: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学有所成。
家长往往就简单粗暴的用自己价值观来教育,甚至是控制孩子,不自觉的就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可以说,没有去关心孩子内心是否快乐,是不是真的在健康成长。
没有走进孩子内心的家长不是好家长,家长就要进《家长课堂》进行再学习、再提高。
家长认为:应该多照照镜子,找找自身原因,提升家长的水平。
要和孩子交朋友,将心比心,交流沟通,变命令为商量。
要以自己为表率,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好品质,不让孩子沾染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老师认为:家长和孩子不小心发生冲突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争取做到:态度不粗暴,语言不过激,从孩子角度来寻找对策,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目标有差距时,家长首先要安慰并告诉孩子“比学不比强”,尽最大努力学习了就可以了,结果不如人意也算正常,逐步培养孩子正面应对挫折的勇气。
舆论认为:教育无定法,永远在路上。
有老师的正确指导,有学
校的科学管理,加上孩子家长谦虚谨慎的努力和配合,孩子们就一定会拥有快乐而又充实的学生生活,每个孩子的将来就能有一个光明的前程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2】
大致把央视拍的《镜子》这部纪实的纪录片看完了。
总长两个小时的纪录片的信息含量是相当大的。
有点题外话,这部纪录片已经相当震撼了,能够把很多不忍直视的问题披露出来,这个相当难得了。
而且是在央视这样的主流媒体!是不是说明有关方面已经对当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开始了反思,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啊!所以说是首都的一部分学校甚至听课来看这部片子。
其实这部片子跟我们大武汉有很大的关系,片中的这个学校就在咱们武汉,里面涉及的孩子就是武汉的孩子,很多场景画面都让人十分眼熟,比如光谷步行街这块。
不知道我们武汉的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有没有看过这个片子,咱不停课看一看?其中的泽清的爷爷还是湖北大学的副教授,与我也扯的上一点点关系。
可能这样的片子的负面信息太大了,让咱们武汉有点丢脸?也许吧,无论如何,这部纪录片确实是值得家长和孩子一起收看的。
不光只是让家长反思,其实里面包含的`内容囊括了方方面面。
应该是值得整个社会的反思。
这个学校收录的都是所谓的“问题少年”逃学,叛逆,迷恋网络等等。
家长和学校已经束手无策了,只能借助于第三方力量。
而从片中所透漏的信息主要是聚焦在家庭,孩子都是在对父母的控诉,这个
是主线。
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个其实不光是片子中的这些家庭的问题,应该来讲是代表了我们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的家庭教育的思维模式。
只是这些孩子所遭遇的情况比较严重而已,走了一点极端而已,与他们的个性和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其实不用庆幸自己的孩子没有向片中的孩子一样,个人感觉这个比例不会是少数,而心理问题都暗藏于很多类似遭遇的孩子心中,只是没有一个诱因和条件来爆发而已!或者是在一些情形下,在消解了一点。
我们只能说是感到庆幸吧。
而目前的所谓的“安全问题”形式的严峻,已经是我们当前教育的“警报”在拉响了!如果长此以往,只能会让家长和学校焦头烂额,会产生更多的问题,更复杂的问题!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3】
昨天晚上看了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看后一声长叹,孩子都是好孩子,可是家长却不一定是好家长。
今天看完学生的日记,再次印证我的想法,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纯真、善良,但家长却不见得。
陈雪媛的妈妈长期在国外,由爸爸带着。
刘雨荷的日记写的非常感人,妈妈的留言也是爱意浓浓。
江谢语哭得最伤心,从她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她完全看懂了《爱心树》中的那棵树就是一直在付出的妈妈。
姜淏月的日记让我一阵唏嘘。
他说每次考试没考好,妈妈都打他,但是他一直默默忍受,即使如此,他依旧爱妈妈。
多好的孩子啊,可是家长面对孩子纯真的爱,又是怎样的呢?我想,姜妈妈看到这封信,
一定会有所触动。
看完《镜子》后,结合同学们的日记,我觉得我不能把孩子们逼在读书这条路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成功地人生设置了唯一的终点,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老祖宗告诉我们,各行各业都有成才之人。
这次读书,不仅孩子们成长了,我也成长了。
孩子和父母本是亲密无间的关系,自从进入学校,自从有了考试,多少伤痛和眼泪都是围绕成绩而来,我不能改变目前的教育形式,但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这种亲密的亲子关系。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1.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2.央视纪录片《镜子》全集观后感
3.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4.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范文
5.央视大型纪录片《逐梦路上》观后感
6.央视纪录片《五年规划》的观后感
7.央视纪录片《记住乡愁》观后感
8.央视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观后感
上文是关于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