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镜子》观后感9篇
《镜子》观后感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汇报、述职报告、发言致辞、心得体会、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job reports, speeche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镜子》观后感9篇下面是本店铺分享的《镜子》观后感9篇(镜子观后感简短),欢迎参阅。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纪录片《镜子》一今晚学校安排了一项特殊的家庭作业――家长陪同孩子观看央视情感教育纪录片《镜子》。
三集共90分钟的片子,母女俩一气追完了,片子终结时我俩相对无语,过了两分钟,12岁的女儿天真无邪地对我说:“妈妈,这片子我没看懂,但是我也想养一只片子里那种二哈狗……”我的心“咯噔”了一下,竟摸不透她的意思,她究竟是真没看懂呢,还是马上就运用了片子里孩子的方法,要求家长满足她的愿望来考验父母的爱呢?想起片子里的孩子们撕心裂肺地控诉:父母总在“逼迫”、总在“控制”他们……我小心翼翼地探问女儿:“妈妈有逼迫你吗?妈妈有控制你吗?你快乐吗”?女儿一本正经地回答:“没有逼迫,没有控制,但是如果你能让我养一只二哈狗狗的话,我会更快乐的……”呵呵,我那小小的担心才消失殆尽。
这是一部纪录片,它所记录的现象和事例其实早已在各种新闻媒体中反复地重演着。
问题孩子的现象,亲子关系的断裂都是老生常谈的内容,毫无新意可言,可是片子的结尾却让我只有叹息和满满的沉重感,片子的结尾是3个在特殊学校生活了三个月后的孩子,最终仍是选择了与父母期望值完全不一致的生活方式,甚至是离开了父母独自游历,他们中只有一个满18岁才刚成年。
我想,这是大部分中国父母都不愿接受的结局吧。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家庭是社会的镜子。
片子里的父母用尽一切办法希望孩子能回归原来的样子,足以证明父母对孩子浓浓的关爱,可为什么结果还是有违人愿?为什么“镜子”反映出来的是孩子对父母满满的抱怨呢?我想是因为父母一直都以自已的方式去付出爱,却忽略了接受爱的一方的感受和反馈吧。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父母的监护下逐渐形成自已的个性并成长,即使同胞所出,父母也做不到付出两份完全相同的爱,培养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8篇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8篇《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篇1孩子是家庭的镜子,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辍学、早恋、殴打父母、轻生,不同类型的叛逆少年站在镜子面前,我看到的却不是那张年轻的脸庞,而是布满皱纹的父母的面容。
人之初生,性本单纯。
父母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从第一次睁开双眼到熟识数字,是孩子一生的地基,很大程度决定他们未来的性格秉性。
就像白绢一展,任由父母书写。
你所谓善与恶,所谓好与坏,毫无保留地灌注在孩子脑海里。
影片中有所体现,时常因为母亲送水果饭菜打扰他下军棋而殴打母亲的泽青,年仅十四的他为什么对爱母如此狠心?影片后边讲述说到泽青的父亲一直有家暴的恶习,所以目睹一次次的家庭暴力后的泽青也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殴打母亲天经地义,是件常事,可怕却又引人深思。
思想的深度或许可以凭借年龄衡量一二,但思想的复杂是无关年龄的。
父母却认为孩子就只是孩子,思想简单不成熟幼稚,所以父母总是忽视孩子的思想,认为小孩也想不到什么,但是成长阶段是一个塑造性格的时期,尤为关键又十分敏感,外界的一件小事可能蝴蝶效应似得颠覆一生。
家长为了生计为了家庭,日夜操劳,自然不可能注意到孩子的小情绪,青春期的孩子不愿对父母吐露心思,双方如果也不及时沟通,那么隔阂和摩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当孩子开始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有些父母天生控制狂,不容许孩子有一点偏差在他规划好的最好看的道路上。
读书、中考、高考、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然后仿佛就圆满了。
可人生不止一条路,大多数人的幸福可能不是你想要的,看似幸福的大多数人其实也在黑暗处厌恶这平淡枯燥的生活。
可这种思维惯性牢固了三四十年,就变成对的了。
自认为的正路,这与思想跳脱异想天开的孩子的思维有极大的矛盾,开始了冷战,吵架,离家出走,甚至以爱相连的两代人变得刀剑相向,缺少的是沟通和理解。
中国人是含蓄的,年纪稍大的父母更是这样,他们从不说爱,却时时都在爱着。
他们的爱隐形在每天三顿平淡的饭菜中,隐形在十几年如一日的叮嘱与唠叨中,隐形在每一次争吵后滚烫的泪水中,隐形在每一次他看你的眼神中,隐形而伟大,常见却无价。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小学三年级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小学三年级纪录片镜子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小学三年级一《镜子》,是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推出的特别节目。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策划、两年摄制。
纪录片讲述了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 “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小学三年级二这部纪录片《镜子》是由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经过十年酝酿与策划,两年拍摄和制作才最终完成。
该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这是中国首部深刻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
为了让社会公众更深入地了解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纪录电影《镜子》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开启了进校园活动的第一站。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在整整九十分钟的放映过程中,每一帧画面、每一段对白都牵动着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情绪。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11篇)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11篇)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
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篇1近期,央视12频道播出了教育记录片《镜子》,有多处的中小学校对家长统一做出要求,让孩子家长进行搜索观看。
影片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真实实例告诉我们,每个极端孩子的背后都存在一个问题家庭。
孩子出了问题,首先家长难辞其咎。
人们认为: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学有所成。
家长往往就简单粗暴的用自己价值观来教育,甚至是控制孩子,不自觉的就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可以说,没有去关心孩子内心是否快乐,是不是真的在健康成长。
没有走进孩子内心的家长不是好家长,家长就要进《家长课堂》进行再学习、再提高。
家长认为:应该多照照镜子,找找自身原因,提升家长的水平。
要和孩子交朋友,将心比心,交流沟通,变命令为商量。
要以自己为表率,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好品质,不让孩子沾染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老师认为:家长和孩子不小心发生冲突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争取做到:态度不粗暴,语言不过激,从孩子角度来寻找对策,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目标有差距时,家长首先要安慰并告诉孩子“比学不比强”,尽最大努力学习了就可以了,结果不如人意也算正常,逐步培养孩子正面应对挫折的勇气。
舆论认为:教育无定法,永远在路上。
有老师的正确指导,有学校的科学管理,加上孩子家长谦虚谨慎的努力和配合,孩子们就一定会拥有快乐而又充实的学生生活,每个孩子的将来就能有一个光明的前程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篇2大致把央视拍的《镜子》这部纪实的纪录片看完了。
总长两个小时的纪录片的信息含量是相当大的。
有点题外话,这部纪录片已经相当震撼了,能够把很多不忍直视的问题披露出来,这个相当难得了。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推荐12篇)央视纪录片《镜子》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下面是本店铺为您收集整理的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欢迎阅读!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1《镜子》是一部反映家庭代际情感题材的现实纪录片,重点介绍了三个辍学孩子的父母无奈把孩子送进了一所特殊的学校,自己也参加了这一期家长课堂的故事。
他们是这个特殊学校第139期学员,可见他们不是“问题孩子”的开始,也不是结束,片子临近结尾时出现了第142期学员的字样。
“问题孩子”不再是个别现象,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问题孩子”的产生有孩子自身的问题,也有家长的问题,当然更有社会的原因。
孩子们普遍感觉自己缺乏存在感,没有自主性,什么都得按照家长的安排去做。
其中一个叫家明的孩子说:我想做什么都不让,小时候养个动物都不让,我买了他们给我扔了,这次我想做个背包客骑行都不让……他歇斯底里的哭叫,声嘶力竭的倾诉让人心碎。
他感觉自己已经长大了,事事受控于父母,不甘心,最终走向极端,辍学。
他的父亲开始还不以为然,总感觉自己做得很对,开始时反问大家:“孩子不上学,做个流浪汉你也不管吗?”他在接受了六天的家长课堂后,变化很大,接孩子回来请假陪孩子看电影,给孩子买了一条小狗……尾声中孩子开了几个月网店停了,后来又开始喜欢摄影……不管将来如何,孩子毕竟开始了自己的选择,我相信终有一天,他会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适合他的。
作为家长,我们为孩子考虑的太多,满满的爱竟然成了满满的伤害,我们总想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意志走下去,孩子的理想其实就是我们的理想。
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们想摆脱家长的控制,失败了他们也愿意去尝试。
片中一个女孩说,我是一个机器人,突然有一天我受了病毒的侵袭,无论怎样修复都没有效果。
其实她不是受到了病毒的侵袭,而是有了自己的思维。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范文500字(精选5篇)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范文500字(精选5篇)镜子纪录片观后感14月16日下午,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国家图书馆举行首映典礼暨交流会。
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在200多部提名的纪录片作品中,《镜子》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让人重新审视当今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情感问题,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走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
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观看完影片说,”《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了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让社会更加和谐,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林丹华说,“家庭影响孩子最深,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一定要反思,只有和孩子共成长,才能让孩子能够有属于他们的天地。
”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2近期,央视12频道播出了教育记录片《镜子》,有多处的中小学校对家长统一做出要求,让孩子家长进行搜索观看。
影片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真实实例告诉我们,每个极端孩子的背后都存在一个问题家庭。
孩子出了问题,首先家长难辞其咎。
人们认为: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学有所成。
家长往往就简单粗暴的用自己价值观来教育,甚至是控制孩子,不自觉的就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可以说,没有去关心孩子内心是否快乐,是不是真的在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观后感最近观看了一部令人深思的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它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了家庭教育中那些被我们忽视或者误解的角落,让我深受触动。
这部纪录片通过真实的案例,展现了三个家庭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挣扎与困惑。
片中的孩子,有的叛逆、有的辍学、有的甚至与父母形同陌路。
而这一切的背后,反映出的是家庭教育的种种问题。
第一个家庭,孩子沉迷网络,拒绝与父母交流。
父母试图通过各种强制手段来改变孩子,但却适得其反。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家庭教育中,理解和尊重是多么重要。
如果父母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塑造孩子,那么孩子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
当孩子沉迷网络时,父母首先应该做的不是强行禁止,而是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会沉迷其中,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挫折,还是在网络世界里找到了某种满足感?只有找到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第二个家庭,孩子性格孤僻,与父母关系紧张。
父母对孩子寄予了过高的期望,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这个家庭中,我看到了父母的焦虑和孩子的无奈。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出人头地,为了这个目标,他们给孩子安排了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和培训课程,完全不顾孩子的兴趣和感受。
这种过度的期望和控制,不仅没有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反而让孩子失去了自信和快乐。
孩子不是实现父母梦想的工具,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第三个家庭,孩子早恋、辍学,与父母冲突不断。
这个家庭的问题在于缺乏有效的沟通。
父母和孩子之间仿佛隔着一堵无形的墙,彼此都无法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
孩子早恋,也许是因为在家庭中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温暖;孩子辍学,也许是因为在学校里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
而父母却没有耐心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只是一味地指责和批评。
有效的沟通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父母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与孩子平等地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
【参考文档】镜子纪录片观后感400字-范文word版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400字最近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央视CCTV-12频道《天网》栏目上映,该纪录片分三集讲述了各种“问题”孩子被强制带入训练营的事情,让人感受颇多。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好的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400字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镜子纪录片观后感400字一】《镜子》,是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推出的特别节目。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
纪录片讲述了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400字二】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简单的内容却反映了不简单的问题。
片子的第一集展现了孩子被强制入学的过程,第二集讲述孩子与父母分别上课的情况,第三集交代了课程结束后,父母和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及近况。
纪录片的最后一集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对孩子而言,每位父母发生的变化更加明显:张钊父亲试着与孩子沟通,放宽了自己的原则但没有完全迎合张钊的要求;家明父亲首先给家明买了一条狗,还将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写在纸上贴到了墙上,来时刻告诫自己;泽清母亲也表示,孩子回来之后没有和他们红过脸。
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5篇
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1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简单的内容却反映了不简单的问题。
片子的第一集展现了孩子被强制入学的过程,第二集讲述孩子与父母分别上课的情况,第三集交代了课程结束后,父母和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及近况。
纪录片的最后一集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对孩子而言,每位父母发生的变化更加明显:张钊父亲试着与孩子沟通,放宽了自己的原则但没有完全迎合张钊的要求;家明父亲首先给家明买了一条狗,还将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写在纸上贴到了墙上,来时刻告诫自己;泽清母亲也表示,孩子回来之后没有和他们红过脸。
片子的最后,向我们交代了三个孩子的近况:出营后,张钊参加了20年高考,被长春某高校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录取,张钊放弃,选择在河北安平县中学复读,继续参加20年高考,目前已与女友分手;家明在父亲资助下开了一家网吧,两个月后关闭,在其满18周岁时,他做背包客去了张家界,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远行;泽清希望换个环境,他让父母买了一套新房,目前依然没有去上学,继续在网上下军旗,20年3月5日,泽清父母来到中央电视台向《心理访谈》栏目继续求助。
心理学专家张久祥老师在对这部片子进行解读时,说道:孩子生下来就是一颗人性的种子,但是这颗种子是在父母,在家庭这个环境里慢慢成长出来的,镜子的切入点是什么?当一棵树长歪时,镜子就切入进来了。
所以,它是时代的镜子,夏阳也好,泽清也好,张钊也好,家明也好,他们都不叫主人公的名字,他们叫这个时代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不叫他们的父母,他们叫这个时代的父母。
现在看来,关注《镜子》这部纪录片的人数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就像俞敏洪观看此片发表的感受所讲的一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机会进入到训练营,感受到自己教育方式上的错误。
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反思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孩子,并且已经成为或者未来某一天将会为人父母。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范文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范文《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近年来,随着纪录片在影视领域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优质纪录片涌现出来,其中,《镜子》无疑是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
这部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容,深深地触动了观众的心灵,引发了人们对自我认知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在观看完《镜子》之后,我深深被其所传达的信息所震撼,对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首先,这部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容引起了我的兴趣。
《镜子》并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叙事方式,而是通过一系列真实的镜像画面,展现了人们在不同场景下的真实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种独特的方式使得观众更加容易产生共鸣,仿佛自己就是镜子里的那个人。
在观看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看一部电影,更像是在经历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状态。
其次,纪录片所呈现的内容也深深地触动了我内心深处。
《镜子》通过镜像画面展现了人们在不同场景下的真实情感和内心世界,这些画面不仅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观察,更是对内心世界的触及。
在这些画面中,我看到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痛苦和快乐,看到了他们真实的情感和内心的挣扎。
这些画面让我深刻地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独特的人生体验,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场景中面对着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思考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最后,纪录片所传达的信息也引发了我对自我认知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在观看《镜子》之后,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思考自己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和情感反应。
我开始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场景中面对着自己的内心挣扎。
这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同时,我也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思考自己在人生中的定位和价值观。
这部纪录片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思考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意义。
总的来说,观看完《镜子》之后,我深深被其所传达的信息所震撼,对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镜子》纪录片观后感1影片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央视网消息:"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这些"狠话"都是出自几个花季少年的口中,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十年策划、两年摄制的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2篇一: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卢钊凯、范永东执导的纪录电影《镜子》在提名的200多部纪录片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
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还参加了一系列进校园活动,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瞬间引发广大师生和家长们的热烈讨论。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5篇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5篇纪录片《镜子》观后感1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分享了观看《镜子》的感受:“我的感受是非常真实,因为这种跟踪拍摄中间没有太多的造作……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中国的家长们看一看,因为对于孩子教育的启示还是蛮深刻的。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以下是我对于《镜子》的一些心得:一、给孩子一个和谐的家孩子的健康成长,最最离不开祥和安全的家庭环境。
首先是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给他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要让孩子全面发展,和谐家庭至关重要,建立温馨的家庭。
才能让他们有信心、有兴趣学习,在家中,不但要给孩子和谐愉快的学习空间,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培养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有自理能力,有克服困难的意志,有爱心。
再次,要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学习和游戏。
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游戏对孩子来说必不可少,父母要让孩子在学习和游戏中得到成功的喜悦,使孩子在学习和游戏中充分找到乐趣。
让孩子觉得生活在家庭中的幸福感。
给孩子一个愉快的成长空间。
二、父母教育子女要有耐心初中阶段是孩子们“翻坎”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心情比较着急、浮躁。
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家长应先冷静下来,学会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平时与孩子相处时总会发现孩子的不少言行不符合父母的意愿,有时甚至无理取闹。
但父母应该给孩子辩白表达的机会,耐心地听取孩子的意见,要让孩子在父母耐心的说服教育中感受到自己的过错,进而主动改进。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付诸的行动往往起着关键性作用。
同时,学校的教育也是同等的重要,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出效果。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自信心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要引导孩子无论干什么不但要用心而且要尽力,即使结果不是最好的,但只要努力了就是最棒的,只有让孩子们跳一跳,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孩子才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自信心。
当孩子有了错误时,家长也不要过于斥责孩子,首先要教育孩子有承担错误的勇气,然后再帮助孩子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会造成什么后果,以后应如何改正错误。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时间:2017/5/9栏目:观后感纪录片镜子观后感(一)不一样的“爱”高二八班邳雨辰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辍学、早恋、殴打父母、轻生,不同类型的叛逆少年站在镜子面前,我看到的却不是那张年轻的脸庞,而是布满皱纹的父母的面容。
人之初生,性本单纯。
父母是孩子接触最多的人,从第一次睁开双眼到熟识数字,是孩子一生的地基,很大程度决定他们未来的性格秉性。
就像白绢一展,任由父母书写。
你所谓善与恶,所谓好与坏,毫无保留地灌注在孩子脑海里。
影片中有所体现,时常因为母亲送水果饭菜打扰他下军棋而殴打母亲的泽青,年仅十四的他为什么对爱母如此狠心?影片后边讲述说到泽青的父亲一直有家暴的恶习,所以目睹一次次的家庭暴力后的泽青也习以为常,甚至认为殴打母亲天经地义,是件常事,可怕却又引人深思。
思想的深度或许可以凭借年龄衡量一二,但思想的复杂是无关年龄的。
父母却认为孩子就只是孩子,思想简单不成熟幼稚,所以父母总是忽视孩子的思想,认为小孩也想不到什么,但是成长阶段是一个塑造性格的时期,尤为关键又十分敏感,外界的一件小事可能蝴蝶效应似得颠覆一生。
家长为了生计为了家庭,日夜操劳,自然不可能注意到孩子的小情绪,青春期的孩子不愿对父母吐露心思,双方如果也不及时沟通,那么隔阂和摩擦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当孩子开始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有些父母天生控制狂,不容许孩子有一点偏差在他规划好的最好看的道路上。
读书、中考、高考、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然后仿佛就圆满了。
可人生不止一条路,大多数人的幸福可能不是你想要的,看似幸福的大多数人其实也在黑暗处厌恶这平淡枯燥的生活。
可这种思维惯性牢固了三四十年,就变成对的了。
自认为的正路,这与思想跳脱异想天开的孩子的思维有极大的矛盾,开始了冷战,吵架,离家出走,甚至以爱相连的两代人变得刀剑相向,缺少的是沟通和理解。
中国人是含蓄的,年纪稍大的父母更是这样,他们从不说爱,却时时都在爱着。
他们的爱隐形在每天三顿平淡的饭菜中,隐形在十几年如一日的叮嘱与唠叨中,隐形在每一次争吵后滚烫的泪水中,隐形在每一次他看你的眼神中,隐形而伟大,常见却无价。
2024年《镜子》纪录片观后感范文
2024年《镜子》纪录片观后感范文《镜子》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与社会问题的纪录片。
通过以2024年为背景,展示各种社会现象和个体生活,该片赋予观众以沉思和启发。
本文将分享观后感,并就其中几个主要观点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电影所传达的信息。
首先,电影以镜子为象征,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面貌。
镜子是通过反射和投射的方式,映照出人和事物的真实形态。
片中的镜子既可以代表着公众舆论对社会问题的投射,也可以展现个体对自我的反思。
电影通过此象征手法,警示观众要正视社会现状,并以自我为镜,审视自身行为。
其次,电影对现实社会中的残酷现象进行了重点描绘。
片中展现了一些令人震惊和心碎的场景,如贫困家庭无法获得医疗保障、环境恶化导致的健康问题、无良商人利用他人的无助实施诈骗等等。
通过这些场景,电影让观众直面这些问题的真相,并引发对社会困境的思考。
这也提醒着我们要关注这些问题,并积极参与到社会改变的进程中,以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正义的社会。
此外,电影还就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困境进行了深入探讨。
片中人物的角色多样,如医生、教师、工人等。
他们的经历和遭遇揭示了社会中不同群体所面临的问题。
比如,医生由于医疗资源不均衡而面临种种难题,教师因教育制度的缺陷感到无力和沮丧,工人由于工资低微而生活在难以维持的边缘。
这些情节表达了社会结构中的不公和不平等,激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最后,电影还强调了每个个体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虽然社会存在问题,但电影也展现了很多积极向上的场景。
例如,有些医生自发组织义诊活动,为贫困人群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还有一些教师尽心尽力地教育下一代,希望他们能够改变社会未来。
这些个体的努力和奉献显示了人类的善良和力量,也呼吁每个人都能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镜子》是一部意义深远的纪录片。
通过准确而生动的镜头展示,使观众深刻反思社会现象和个体处境,以期唤起人们对改变现状的意识。
这部影片引导人们正视社会问题,唤起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并将目光聚焦于每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力。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
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
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知子花为您提供一对一心智辅导,帮您自我提升,解决婚姻关系,为您困惑、焦虑、愤怒等情绪提供支持和疏导,改善家庭模式,缓解教育压力。
让您和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爱的连接滋养彼此的生命。
生活的过程,就是孩子受教育的过程,我们随时随地都在以自己的表现,为孩子示范我们希望在他们身上看到的品质和言行。
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家长朋友们只有活出自己的精彩,才能成就孩子真实的幸福。
张馨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心理医院实习经历,在校期间丰富的心理咨询与教育,团体辅导经验。
擅长青少年成长,亲子沟通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咨询与辅导。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精选简述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
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亲,你有多久没有叫我妈妈了?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镜子》观后感1:最近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在央视CCTV-12频道《天网》栏目上映,该纪录片分三集讲述了各种“问题”孩子被强制带入训练营的事情,让人感受颇多。
笔者并非心理专家、也非教育相关职业,所以本文仅仅是带大家了解一下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纪录片,以下内容为业余观点。
看完前两集,笔者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难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个“问题”孩子背后,没有一个“问题”家庭?究竟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家长的责任真的能推卸掉么?难道这些孩子不想做一个阳光少年?为什么我的童年和别人不一样?
笔者记得片中有这样的情节“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这些“狠话”都是出自几个花季少年的口中,有的孩子甚至才上小学,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也许,纪录片《镜子》能给你带来更多思考。
正如片名《镜子》一样,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整个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所在,恰恰是反映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做的不足。
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味地强加,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对家长对学习都产生了较大的抵触,到最后出现基本无法正常沟通的局面。
这个时候只能忍痛把孩子送进某些机构进行“特训”。
面对图中的场景,家长心里肯定也是非常难受,他们也知道这一切本可以避免,但……
而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过早的叛逆心理比同龄的孩子更强。
当孩子渴望得到家长关心的时候,你们往往表现的是不耐烦?孩子对于家长的表现是最为在意的,你们的一些行为,一些语言都会对成长中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
家长总在用自己的思想去揣摩孩子的心理,而不是真诚的去和他去沟通,去弄懂他真正在想什么。
但是这些始终是片面的猜测。
《镜子》观后感【篇一】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简单的内容却反映了不简单的问题。
片子的第一集展现了孩子被强制入学的过程,第二集讲述孩子与父母分别上课的情况,第三集交代了课程结束后,父母和孩子回家后的表现及近况。
纪录片的最后一集中我们可以看到,相对孩子而言,每位父母发生的变化更加明显:张钊父亲试着与孩子沟通,放宽了自己的原则但没有完全迎合张钊的要求;家明父亲首先给家明买了一条狗,还将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写在纸上贴到了墙上,来时刻告诫自己;泽清母亲也表示,孩子回来之后没有和他们红过脸。
片子的最后,向我们交代了三个孩子的近况:出营后,张钊参加了2016年高考,被长春某高校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录取,张钊放弃,选择在河北安平县中学复读,继续参加2017年高考,目前已与女友分手;家明在父亲资助下开了一家网吧,两个月后关闭,在其满18周岁时,他做背包客去了张家界,开始了人生第一次远行;泽清希望换个环境,他让父母买了一套新房,目前依然没有去上学,继续在网上下军旗,2017年3月5日,泽清父母来到中央电视台向《心理访谈》栏目继续求助。
心理学专家张久祥老师在对这部片子进行解读时,说道:孩子生下来就是一颗人性的种子,但是这颗种子是在父母,在家庭这个环境里慢慢成长出来的,镜子的切入点是什么?当一棵树长歪时,镜子就切入进来了。
所以,它是时代的镜子,夏阳也好,泽清也好,张钊也好,家明也好,他们都不叫主人公的名字,他们叫这个时代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不叫他们的父母,他们叫这个时代的父母。
现在看来,关注《镜子》这部纪录片的人数并没有想象中的多,就像俞敏洪观看此片发表的感受所讲的一样,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
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机会进入到训练营,感受到自己教育方式上的错误。
这部纪录片给了我们一
个机会,让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反思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孩子,并且已经成为或者未来某一天将会为人父母。
孩子也认为家长过于意识强加,让自己在生活中没有自己的主见。
自己买的东西回家就被家长丢掉,自己的想法还没说完,就被他们否决。
其实孩子最希望得到的是家长的理解,得到家长的爱,但是家长的错爱往往造就了这些“问题”孩子。
《镜子》观后感2:4月19日晚,央视纪录片《镜子》首播,这部纪录片让问题少年说出心声:父母更需要改造。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纪录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钟,央视社会与法频道花了10年策划、两年摄制。
内容很简单: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观后感3:2017年4月20、21日,中央电视台12频道放了两集《镜子》。
巴蒂妈把节目的链接放在了群里,我仔细看了节目,有一点感想,现写出来分享分享。
首先,我是好心痛好心痛片子中那些被剥夺了自我的孩子们!这些所谓的出了问题的孩子,实质上是自我觉悟了,他们在呐喊、在抗争,然而父母们却执迷不悟,他们控制,甚至囚禁孩子的自我。
我相信如果父母们再不醒悟,真会把孩子逼上绝路的........
其次,我特别赞同片中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为人父母,必须要学习,虔诚地虚心地学习。
听说,宁馨曾经护航过4个家庭,这4个孩子都在这个学校学习过。
其中的三个回归正轨,一个正在护航之中。
真庆幸啊!来宁馨的父母真是找对了地方。
我记得片中有个孩子喊着说:应该学习的是他们,不是我,我只要学习一周就够了!要改变的是他们......有专门为父母举办的学校吗?
宁馨就是一所理实交融的父母学校,这里不光有理论,更重要的是有践行!父母在践行中接受理论,改变观念,然后再指导行为和实践,这样实现彻底的改变,改变的父母给孩子提供正确的环境,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解铃还需系铃人,系铃人是父母,所以父母要学习要改变。
片子中的一周父母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只有理念没有实操,不能够内化成父母自己的思想。
宁馨是学校、是熔炉;萧老师是导师、是妈妈、是姥姥。
我相信只要父母虔心向学,踏实修炼,必然会成为有效能的父母,必然会带领孩子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