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系统解剖PPT课件

合集下载

静脉系统解剖

静脉系统解剖
胫后静脉 胫前静脉
(2)下肢浅静脉
①足背静脉弓由趾背静脉合成,横 位于跖骨远侧端皮下。
②大隐静脉为全身最长的皮下静脉。 起自足背静脉弓的内侧端,经内踝 前方、小腿和大腿内侧上行,并逐 渐转至前面,在耻骨结节下外方约 3厘米处,穿隐静脉裂孔注入股静 脉。在此有五条属支注入:股内侧 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旋髂浅静 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
直肠静脉丛围绕直肠的 后方及两侧,在直肠下部更 为发达。由直肠静脉丛经直 肠上静脉,注入肠系膜下静 脉;经直肠下静脉,注入髂 内静脉;肛静脉经阴部内静 脉 注入髂内静脉。
4、下肢静脉回流:静脉瓣较多
(1)下肢深静脉 从足底至股部,深静脉皆与
同名动脉伴行,收集同名动脉分 布区域的静脉血。
髂外静脉 股静脉 腘静脉

Rectal venous plexus
C、脐 周 静 脉 网 肝门静脉 附脐静脉
脐周静脉网
胸腹壁V 腋V
锁骨下V 头臂V 上腔V
腹壁浅V 大隐V 股V 髂外V 髂总V 下腔V •肝门静脉高压时脐周静脉网和胸腹壁静脉曲张
3、髂总静脉
收集同名动脉分布区的血 液。 组成:由髂内静脉和髂外静脉 在骶髂关节的前方汇合而成。 走行:左、右髂总静脉各向内 上方斜行,在第5腰椎体处与右 髂总静脉汇合成下腔静脉。
走行:垂直下行,至右侧第 3胸肋关节处注入右心房。 在其入心前,有奇静脉自后 方注入。
右锁骨 下静脉
右头臂 静脉
上腔静脉
颈内静脉
静脉角 左锁骨下 静脉
左头臂 静脉
静脉角:同侧颈内静脉和锁骨 下静脉在胸锁关节的后方汇合 成头臂静脉,汇合处的夹角称 静脉角,是淋巴导管注入静脉 的部位。
上腔静脉的合成、属支及收纳范围

头部的解剖(共28张PPT)

头部的解剖(共28张PPT)
2)面神经(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
(二)面侧区
位于颧弓、鼻唇沟、下颌骨下缘和胸锁乳突肌上分前缘之间,
包括颊区、腮腺咬肌区和面侧深区。
1、腮腺咬肌区 (1)腮腺咬肌筋膜
(2)腮腺
1)腮腺位置、形态 ——呈锥体形,分浅、深部。
浅部覆盖于咬肌后份;
深部有茎突诸肌及颈内动、 静脉和后4对脑神,构成腮腺床。
具有丰富的血管——外伤时易出血、但创口愈合较快。
2)浅筋膜: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连接皮肤和帽状腱膜,将其内 (1)的皮肤脂:移肪动性分大。为无数小格,血管、神经穿行其间。
做一纵行切口。 3、掌握腮腺的局部位置、面神经干的局部位置及其分支的解剖标志。 ——呈锥体形,分浅、深部。 乳突、枕外隆突。
向上与额动脉相滑连,车向下上与面神动脉经相连、。 血管
锯下颌骨时,已经切断,可以从下颌孔处把它找出来, 进行检查。 ⑶ 肌支:检查到咬肌,颞肌及翼内、外肌的肌支。
⑷ 在下颌后窝内,翻开腮腺,清理茎突舌骨肌及二腹肌后
腹,在它深处解剖枕动脉及耳后动脉。
(三)颅顶部软组织的解剖 1、切口
沿着面部已做的上界切口,将头部的皮肤用刀剥离,
向上翻起。
2、层次解剖 ⑴ 在颅部的皮肤很是致密,生有许多毛发在皮下组织里,有
2)腮腺管:由腮腺浅部的前缘发出,在颧弓下一横指处
向前横行越过咬肌表面,至咬肌前缘转向内侧、 穿颊肌开口于乳头。 3)腮腺淋巴结:位于的表面和腺实质内,注入颈外侧淋巴结。 (3)穿经腮腺的结构
纵行:颈外动脉、
颞浅动、静脉、 下颌后静脉、
耳颞神经。
横行结构:上颌动、静脉、
面横动、静脉、
面神经的分支。
②眶上切迹
③眶下孔 ④颏孔

脑血管解剖图 ppt课件

脑血管解剖图  ppt课件
无论是颈内动脉系、椎-基底动脉还是连接他们 的Willis环均位于脑的腹侧面,然后绕行到脑的背 侧面,沿途发出分支。
ppt课件
9
脑动脉两大体系
颈内动脉系 椎-基底动脉系
颈外动脉
ppt课件
10
中央支和皮质支
动脉未入脑实质之前成为脑实质外 动脉,入脑实质后成为脑实质内动 脉。脑外动脉的分支可以分为两类, 即中央支(或旁中央支)和皮质支 (或回旋支)。中央支和皮质支之 间彼此几乎不相衔接,各成体系。
ppt课件
29
颈内动脉的临床相关病变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F )为颈内动脉海面窦段破裂造 成的结果,多由外伤引起。动脉破裂后,
同时造成海绵窦内皮相继破裂,动脉血涌
入海绵窦造成海绵窦内压力增高,导致眼
静脉、大脑中静脉及脑膜中静脉血液回流
障碍,同时海面窦内神经受压。出现:搏
C1 C2
C3
C4
C5
ppt课件
22
颈内动脉
Fisher分段:颈段、岩段、破裂孔段、海面窦 段、床突段、眼动脉段和交通动脉段,共七段
C7
C6
C5
C4
C3 C2
C1
ppt课件
23
颈内动脉
(1)岩骨段(C5) 从颞骨岩部的颈动脉 管外口起至穿过硬脑膜进入海绵窦之前止。 此段自颈动脉管外口上行,骤然转弯以近 乎水平位由后外走向前内,出颈动脉管内 口至破裂孔,向前上穿过硬脑膜,续为海 面窦段。特点:全程大部行于骨性管道内, 且通常在穿过硬脑膜进入海面窦时形成一 个正常环状狭窄。分支:颈鼓动脉、翼管 支。
ppt课件
11
中央支和皮质支
中央支发自Willis环和大

颅内静脉血栓ppt课件

颅内静脉血栓ppt课件

1.Meder JF, Chiras J, Roland J, Guinet P, Bracard S, Bargy F. Venous territories of the brain. J Neuroradiol 1994;21(2):118–133
;
静脉回流〔深静脉〕
深部系统包括Galen静脉、大脑内静脉、基底静 脉及其支流;和延髓及室管膜下静脉, 1.丘纹静脉、2.隔静脉、3.大脑内静脉、4.基底 静脉〔基底静脉多于海绵窦交汇〕,5.Galen静 脉
静脉性栓塞
;
;
一:病理根底及病理生理 二:常见影像学表现
1.CT 2.MR 三:鉴别诊断
;
病因
• 静脉性栓塞病因: • 1.全身性:本身免疫疾病,高凝形状〔孕妇,长期服用避孕药〕等 • 2.局限性:静脉窦周围感染,先天性静脉发育不全,蛛网膜颗粒压

;
病理生理根底
• 上游静脉扩张〔静脉压升高〕
• 毛细管血管床扩张
;
;
蛛血〔少见〕
蛛血
;
A 平扫CT 提示:右侧顶叶 脑沟蛛网膜下腔出血, B 加强CT:提示上矢状窦 内空δ征,轴位加强CT提 示接近窦汇的上矢状窦中 心区存在缺损。
;
一个好的阅历法那么:在非动脉分布的梗死或出血应提高对CVT的疑心。
;
异常信号
在急性期静脉血栓能够有一个信号强度模拟正常的脑组织,这样的 结果能够会导致诊断错误 ①
1.Hinman JM, Provenzale JM. Hypointense thrombus on T2-weighted MR imaging: a potential pitfall in the diagnosis of dural sinus thrombosis. Eur J Radiol 2019;41:147–152

颅内静脉与静脉窦血栓形成ppt课件

颅内静脉与静脉窦血栓形成ppt课件
其他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体征如一过性视力障碍、第 Ⅵ颅神经麻痹所致的复视、轻度认智功能障碍、注意 力下降和警觉性丧失等较少见。但如果这些情况与头 痛同时出现,应引起高度注意,它们往往提示有较重 度的颅内压增高。
(2) 局灶性症状和体征
局灶性的神经功能损害是脑静脉血栓的另一种主要表 现, 亚急性起病占25 %, 慢性经过者约占11 %。 其表现形式复杂多样, 基本上可分为刺激性症状和破 坏性症状、体征,刺激性症状主要有感觉或运动性癫 痫、视幻觉发作等。破坏性症状及体征有感觉缺失、 运动功能异常、视野缺损等。有时两种情况可合并出 现。 23 %的局灶性症状是突发的,其表现类似动脉性 脑卒中如面部或肢体的运动感觉功能异常、言语障碍 等,但癫痫发作、症状进行性加重以及CT 显示的病 灶缺乏脑动脉血管分布的特点等是支持脑静脉血栓的 依据。
横窦、乙状窦血栓形成时,Tobey -Ayer 和 Crowe 征可呈阳性,但因两侧侧窦均与窦汇 相互联通,一侧侧窦与颈内静脉的血来自双侧 大脑静脉,且静脉血回流量个体差异很大,故 此试验的临床意义有限,其阴性结果并不能排 除非完全性乙状窦血栓形成,需通过影像学检 查以予进一步诊断。
(2) 影像学检查
1) CT
CT 平扫常可见脑白质内由于脑组织水肿, 坏死造成的大片低密度灶, 其部位与阻塞 的静脉部位有关,往往与脑动脉分布区域 不一致。这种低密度区边界不清,占位征 象较明显。有相当部分病例出现颅内出血, 以皮质最多见,有时亦可见深部白质或梗 塞区中心出血,与动脉梗塞出血不同、静 脉性出血其血肿周围边界不清,多靠近脑 表面,而且周围环以大片低密度灶。
一般不做压颈试验,以免引起脑疝。仅当横窦、 乙状窦血栓形成时,做以下两种迫试验,结果 可呈阳性。 1) 压迫颈静脉,如果病变侧脑脊液压力不 升高, 而对侧脑脊液压力迅速增高, 则为 Tobey -Ayer 征阳性。 2) 压迫病变对侧颈静脉时,可出现面部和 头皮静脉扩张,即为Crowe 征阳性。

系统解剖学课件-第四节 静脉

系统解剖学课件-第四节 静脉

面V 颈内V 颈外静脉
(2)下颌后静脉: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汇合而成,分前支和后支,前 支注入面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和枕静脉汇合成颈外静脉。收集范围:面 1侧8 区、颞区静脉血。
脉管系统
(一)上腔静脉系
1. 头颈部的静脉
(3)颈外静脉
组成:
下颌后V后支 耳后静脉 枕静脉
注入锁骨下 V或静脉角
收集范围
颈内静脉破裂时,由于管腔不易闭锁及胸腔负压
22
对静脉回流的吸力,可导致气体栓塞。
脉管系统
(一)上腔静脉系 (6)锁骨下静脉
起止:在第1肋外侧缘续于腋静 脉,伴同名动脉走行,至 胸锁关节后方与颈内静脉 汇合成头臂静脉。
静脉角: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 脉汇合处的夹角
属支:腋静脉、颈外静脉 临床常经锁骨上或锁骨下入路 作锁骨下静脉导管插入
23
脉管系统
三、体循环的静脉
(一)上腔静脉系
2. 上肢的静脉
(1)上肢浅静脉 1)头静脉 2)贵要静脉 3)肘正中静脉 4)前臂正中静脉
头静脉
肘正中静脉 前臂正中静脉
★ 临床上进行静脉采血和输液的 常用部位
(2)上肢深静脉 (同名动脉伴行) 腋静脉
24
贵要静脉
脉管系统
三、体循环的静脉
(一)上腔静脉系
36
脉管系统
(二)下腔静脉系 1. 下肢静脉
• 特点: 静脉瓣多,交通支丰富
• 属支 浅静脉:
起自趾背静脉,在跖骨远 端皮下形成足背静脉弓,弓 的两端沿足的两侧缘上行, 外侧 小隐静脉 内侧 大隐静脉 深静脉
37
脉管系统
(二)下腔静脉系
(1)下肢浅静脉
1)小隐静脉: ①行程:起自足背静脉弓外侧 →外踝 后方 →至腘窝穿深筋膜注入腘静脉; ②足背静脉弓

详解脑静脉系统解剖与血栓形成

详解脑静脉系统解剖与血栓形成
血液中炎症因子增多
炎症因子可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导 致血小板聚集和凝血系统激活,从而 促进血栓形成。
血管壁改变
血管内皮损伤
脑静脉系统的血管内皮损伤可以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在损伤部位聚集,从而 形成血栓。
血管壁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可以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同时刺激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活性,增 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脑出血
脑静脉血栓形成后,患者可能出现脑出血并发症,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 呕吐、偏瘫等症状。
脑水肿
脑静脉血栓形成后,患者可能出现脑水肿并发症,表现为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 等症状。
04
CATALOGUE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观察患者是否有头痛、恶心、呕吐、 意识障碍等症状,以及是否有脑膜刺 激征、眼部症状等体征。
新药研发过程中需要解决许多问题, 如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 耐药性问题。此外,还需要考虑药物 的剂型、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案等问题 。
THANKS
感谢观看
检测血液中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 指标,有助于诊断脑静脉系统血栓形 成。
影像学检查
通过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观 察脑静脉系统是否存在血栓形成,以 及是否存在脑水肿、脑出血等并发症 。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抗凝 、溶栓等药物进行治疗,以溶解
血栓、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手术治疗
维持脑代谢平衡
脑静脉系统通过运输营养 物质和代谢废物,维持大 脑的正常代谢。
脑静脉系统的结构特点
结构复杂
脑静脉系统的结构复杂,包括许 多分支和吻合支,以确保血液的
正常流动。
血流缓慢

系统解剖学11-4静脉(医学PPT课件)

系统解剖学11-4静脉(医学PPT课件)

16
腹壁浅静脉 阴部外静脉 股内侧浅静脉
大隐静脉 小隐静脉 足背静脉网 足背静脉弓
肝静脉
2.腹盆部静脉
(1)髂外静脉
(2)髂内静脉 (3)髂总静脉 右肾静脉
右睾丸静脉
(4)下腔静脉 腹主动脉
1)壁支
2)脏支
右髂总静脉
睾丸静脉
蔓状静脉丛
卵巢静脉
直肠
肾静脉
肾上腺静脉
肝静脉
17
下腔静脉
肾上腺静脉 左肾静脉 左睾丸静脉 输尿管 左髂总静脉 右髂内静脉 左髂外静脉
23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大、小隐静脉的收纳范围及注入部位。 2. 头静脉与贵要静脉收纳范围及注入部位。 3. 肝门静脉收纳范围及注入部位。 4. 奇静脉收纳范围及注入部位。 5. 面静脉收纳范围及注入部位。 难点: 椎静脉丛、 肝门静脉、 面静脉
24
2.上肢静脉
(1)上肢浅静脉 1)头静脉 2)贵要静脉 3)肘正中静脉 4)前臂正中静脉
头静脉
肘正中静脉 前臂正中静脉
(2)上肢深静脉 (同名动脉伴行) 腋静脉
12
贵要静脉
3.胸部静脉 (1)头臂静脉
(2)上腔静脉
右颈外静脉
(3)奇静脉 (4)半奇静脉 (5)副半奇静脉
右锁骨下静脉 右头臂静脉
奇静脉
上腔静脉
右半食 侧奇管 胸静静 壁脉脉 静、、 脉副支 血半气
奇管 静静 脉脉
胸导管 奇静脉
13
左颈外静脉 左锁骨下静脉
左头臂静脉
半奇静脉 副半奇静脉
(6)脊柱静脉
椎外静脉丛 椎内静脉丛 脊柱静脉丛
椎内后静脉丛
椎外后静脉丛
椎内前静脉丛 椎外前静脉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上矢状窦:位于大脑镰的上缘,前始自额骨的 鸡冠,向后在枕骨内粗隆处与横窦相通,接收由大 脑上V而来的静脉血。
(2)下矢状窦:位于大脑镰下缘的一半部在小脑幕 处与直窦相连。
(3)直窦:位于大脑镰与小脑幕连结处向后与上矢 状窦的后端融合最大的V窦,位于枕骨粗隆两侧,在枕 骨及颞骨内面向外侧横行,继续向前下由改名为 乙状窦,末端续于颈V孔,出颅与颈内V沟通。
.
8
颅内静脉系的解剖生理特点
(1)无瓣膜静脉血流方向可逆流。
(2)颅内与颅外静脉之间有多处吻合及沟通,因此颅 外感染可引起颅内静脉窦炎性血栓
(3)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当不完全梗阻时可不引起临 床症状;当完全阻塞时出现脑淤血脑水肿;脑脊
液吸收障碍易引起颅内压升高。血栓远端区内静 脉压过高、小血管壁因缺血缺氧而渗透性增高均 可造成微血管破裂或血液成分渗出,易出现出血
3.各出血点会聚起来,可以形成脑内血肿或伴有不同 程度的SAH。
4.室内有不成形的血块或充满脓液。 5.炎性V窦血栓形成 ,造成邻近区的脑膜炎、脑梗死
、脑脓肿。
.
18
脑静脉、动脉血栓的区别
• 血栓成份差异

静脉内—可为红色血栓或混合性血栓

动脉内—多为白色血栓。
.
19
脑静脉、动脉血栓的区别
• 起病形式: 静脉血栓—起 病形式多样,多呈渐进性。 动脉血栓—常突然起病(sudden onset)
浅支:引流侧裂周围脑回、额叶外侧凸 面及眶叶外侧脑回的血流。进入海绵窦 。 引流侧裂内各脑回的血液。
引流大脑凸面下部以及颞叶,枕叶外侧 底部的血液,以桥V形式跨过硬膜下腔, 与横窦相连。
.
7
脑部深静脉
• 收集大脑深部髓质、基底核、间脑、脑室脉络丛 等处静脉血,最后汇成一条大脑大静脉(Galen静 脉)该静脉位于胼胝体压部下方,向后下方与直窦 沟通。
代偿不好时出现偏瘫;旁中央小叶受损,出现双
下肢瘫及尿失禁
• 临床症状不典型,极易误、漏诊(62.5%)
.
24
临床表现和体征
三)乙状窦血栓形成: • 主要由乳突炎中耳炎并发如血栓扩展到
颈V,出现Ⅸ、Ⅹ、Ⅺ改变。 四)直窦血栓形成: • 少见 • 引起大脑大V血流阻滞,出现意识不清,
肢体强直、抽搐、多动。 • 脑内可能发生大量出血流入脑室,呈血
2. NS局灶损害(见后)
3.感染或败血症的症状:炎性者可伴发败血症,久 病或症状严重者又可继发脑膜-脑炎而出现精神 错乱、谵妄或昏迷。
.
22
临床表现和体征
(一)海绵窦血栓形成:
常由副鼻窦或鼻窦旁皮肤感染引起,“危险三角” 。
(1)眼球突出,眼眶内软组织、眼睑眼结膜水肿。
(2)眼球各部分活动受限。
(3)口服避孕药
(4)心脏病、心梗、心瓣膜病
(5)血液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6)外科手术
(7)脑外伤
(8)高热
(9)全身衰竭,慢性消耗性疾病
(10)中毒
.
17
(11)脱水——高凝状态:频繁腹泻、呕吐
病理
1.V或窦内血栓形成:V回流受阻 引流区域内的毛细 血管,小V充血。
2.在灰质和白质出现有部分血性出血,即出血性梗塞 。
性梗死。
.
9
脑静脉系统组成
脑静脉窦(硬脑膜窦)
脑静脉 (深. 静脉、浅静脉)
10
上矢状窦在MRI的位置
.
11
横窦在MRI的位置
.
12
海绵窦在MRI的位置
.
13
发病机制
1、遗传异常 2、血液动力学异常: • 血流淤滞 • 高凝状态红c,血粘度,v血栓形成 • 管壁异常 • 甲亢患者的凝血功能:Ⅲ因子活性 • 甲状腺肿,压迫液V和锁骨下V
(3)角膜反射消失。
(4)眼球有时疼痛,少数可出现视乳头水肿,
视神经很少受累。
(5)两侧海绵窦因环窦相连,一侧血栓常在
数日内扩大到对侧。
.
23
临床表现和体征
(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 产褥期(常发生在产后1-3周)、婴幼儿、老年 (1)颅高压三联征 (2)意识障碍 (3)癫痫发作
(4)肢体运动障碍:扩大到皮层V时,且侧支循环
性Csf,有时出现去大脑强直。
.
25
临床表现和体征
五)大脑内V血栓: 木僵、很快昏迷,双侧锥体束丘纹V
小分支血栓形成 , 寒战,牙关紧闭,流 延。
。 3、蛋白C和蛋白S缺乏 :
高凝状态。 CNSV血液淤积
蛋白C为Vtk依懒蛋白,在肝内合成蛋白C使辅因子Va
和VⅢ a失活达到抗凝目.的。
14
危险因素:80%有明确的危险因素
(1)产褥期: • 遗传性血栓形成倾向:既往血栓形成病史 • 其他危险因素:心脏病,糖尿病,吸烟,多胎妊
娠,年龄〉35岁,肥胖,剖宫产(尤其是产程中 紧急剖宫产)
.
1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范树中
.
2
• 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由多种病因 所导致的以脑静脉回流受阻、脑脊液吸收 障碍为特征的一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
.
3
解剖 颅内大的静脉窦
• 硬脑膜窦:硬脑膜本是由两层合成,在某些部位两 层分开,内面衬以内皮细胞构成静脉窦,窦壁不含 平滑肌,无收缩性,血流速度缓慢、回旋。
(5)海绵窦:位于蝶鞍两侧,两侧海绵窦绕垂体, 连通成环,称为环窦。 ∵眼V直接注入海绵窦 ∴面部感染可能经眼V波及到海绵窦 ∵窦内有颈内A、Ⅲ、Ⅳ、Ⅵ、Ⅴ ∴出现相应症状
.
5
海绵窦
.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横窦 乙状窦 颈内静脉
6
大脑上V
大 脑 部 大脑中V 浅 V
大脑下V
脑部静脉
背上V:引流大脑半球凸面背侧的血液 注入上矢状窦。 内上V:引流大脑半球内侧面大部 分的血液,注入上矢状窦
临床症状: 头痛、癫痫的发生率在脑静脉血栓中高于动
脉性血栓。
.
20
脑静脉系 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
• 起病形式
◆急性起病: 48小时内,28%。
◆亚急性起病:48小时--30天,较常见,42%。
◆慢性起病: 病情进展超过30天,30%。
.
21
临床表现和体征
1.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常误诊为良性颅高压、视乳头炎。
.
15
• 高凝状态:
纤维蛋白产生增加,妊娠末期增加50%,分娩 后短期内处于高水平。
纤溶活性降低 凝血因子II、VII、VIII和X增加 游离蛋白S减少 获得性激活蛋白C抵抗 凝血酶原F1+2和D-二聚体等凝血活性标志物的 增加
.
16
(2)颅内或局部感染(颜面脓肿、中耳炎、乳突炎 、
鼻窦炎、脑膜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