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四大医馆
看古人如何战“疫”,解密古代医院沉浮史
看古人如何战“疫”,解密古代医院沉浮史提到医院,许多人认为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
其实,我国古代的医院历史悠久,遥居世界最前列。
为了抗争瘟疫,历代建立医院,集中收治病人,施药医治!我国最早的古代医院起源于公元前七世纪的春秋初期。
据《管子》记载;“所谓养疾者,凡国、都皆有掌养疾,聋、盲、喑、哑、跛辟、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
此之谓养疾。
”当时的齐国政治家管仲,在临淄曾设立多处收容聋哑、盲、瘫痪等残疾者的医疗福利机构——集中疗养,供给食宿给予治疗,直到疾病离人,生活能够自理为止,这是我国古代医院的雏型,较公元前四世纪欧洲创建最早的罗马疗养院还要早。
战国时期, 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专门的麻风病隔离医院——“疠迁所”。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有这样的记载:凡经检查发现有鼻梁塌陷、手上无汗毛、声音沙哑、刺激鼻腔不打喷嚏等症状者, 一律送至“疠迁所”隔离治疗。
上述症状正是麻风病的典型临床表现, “疠迁所”应该是最早的麻风病隔离医院。
在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秦汉时期十分重视医药卫生事业,西汉名士晁错向汉文帝上奏《募民实塞疏》时提出,加强边远地区的建议时,强调要设置医药,“以救疾病”。
汉平帝元始二年,黄河流域干旱成灾,瘟疫流行,为防止疫情蔓延,汉平帝下令“民病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在疫区腾出大房子,集中收治病人,施药医治。
这种临时性的“时疫病院”,实际上是皇甫规现代传染病医院的前身。
东汉名将率大军在甘肃与羌人作战,由于交通阻塞,瘟疫流行,为振奋士气和保护战斗力,便随军设立类似野战军医院——“庵芦”医治伤病员。
《后汉书》记载“规因发其骑共讨陇右,而道路隔绝,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
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感悦。
”尽管连年战乱,但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医学已有很大的进展。
当时佛教鼎盛,许多僧侣精通医术,一般病人多乐意前往寺庙治病,对病重、路远、行动不便的病人,就在寺院留宿,这种性质的医疗机构,大多设在庙宇内,由僧尼主持。
孔令谦 中医文化传承者
孔令谦中医文化传承者“医之活人,何分中西,其存心一也,愿努力发挥,以期理法臻于至善,达于全球,使病者有所依,必先从教育人才始。
”这是“中国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写给毛泽东信中的一段话。
多年之后,孔医堂创始人、孔伯华中医世家医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孔令谦依然将这句话牢记于心,学以致用。
孔令谦说:“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
从中医学本身来说,时代在变、气候在变、饮食结构在变、人也在变,处方用药也一定要根据这些实际问题而发生变化,这正是中医学有所继承、有所创新和发展的体现。
” 联盟儿时的一碗酸梅汤孔令谦祖上原籍山东曲阜。
据《孔子世家谱》载,其祖父孔伯华为孔子第74代孙。
而孔伯华的祖父孔宪高乃光绪八年进士,“既精于文,又精医理”。
孔伯华秉承家学,钻研医道,26岁时到了京城,任外城官医院医官之职。
民国初期,遭遇疫情,孔伯华亲身参与防治疫病,并与同仁编写了《传染病人种证治析疑》十卷书。
此后,孔伯华辞去官医院医官一职,在京悬壶应诊,并名噪京师。
到了上世纪中叶,孔伯华与萧龙友、汪逢春、施今墨被并称为“北京四大名医”。
孔伯华曾为毛泽东主席把脉诊病。
1955年,孔伯华逝世,周恩来亲自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亲往寓所吊唁。
1961年,孔令谦出生,虽然从未见过祖父,但是从家里摆放的祖父和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合影,他知道祖父是德高望重的名医,而父亲和伯父也常常用祖父制定的家训严格要求他。
说到对中医的启蒙教育,孔令谦直言不讳,他说:最初那是一种自豪和炫耀。
我不能说从小就喜欢中医。
幼时,家里总是有很多人找父亲看病,那时孔令谦关注的不是父亲怎么给别人诊疗,而是一些患者出于感谢会带来一些糖果等礼物。
他兴高采烈的拿着糖果去和院子里的小伙伴换弹球,而当有小汽车来接父亲出诊的时候,小伙伴们都会跑来围观,看父亲坐着小汽车远去的刹那,孔令谦幼小的心中充满了自豪。
那个年代,一到夏天,有条件的家庭都会拿着暖瓶灌上汽水,而孔令谦的父亲会用中草药和乌梅配制酸梅汤,满满一缸,里面加上冰糖,再放上些许冰块,那酸甜的味道至今留在孔令谦的记忆中。
中国地域医学流派录
中国地域医学流派录华夏大地幅员辽阔,显著的气候、环境、文化差异,造就了我国医学流派并立的鲜明特色。
各个地区以当地的环境、文化、饮食等因素对人的影响作为出发点,灵活运用中医理论防治疾病,催生了不同的学术流派,体现了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一、闽地医学闽地历史悠久,是较早显露文明端倪的地区,有海滨邹鲁之称。
其地处东南沿海,地形多山,气候暖湿,文化昌盛,历史上不断吸收融合中原文化和医学。
东汉三国时期就诞生了“杏林始祖”董奉,与华佗、张仲景合称“建安三神医”。
晋唐时期,该地区医学呈各地相对独立发展的局面。
南宋时,大儒朱熹开始在闽北钻研学术,完善理学,推动了理学及该地区刊刻业等文化产业的发展。
尤其朱熹及其弟子蔡元定提倡和推崇中医,蔡氏晚年还著有《脉书》一书,为中医诊断学做出过一定的贡献。
这些都为闽地医学在该地率先兴起提供了前提条件,至此,八闽之地涌现了法医大家宋慈、“宝生大帝”吴夲、本草学者苏颂、临证大师杨士瀛等著名杰出医家,这时期出现的闽刻医书近30种。
明清时期,闽地医学以闽北、闽中为重心,带动莆仙、闽西和闽南等地区,在融合中发展成熟。
明代医家熊宗立著《名方类证医书大全》,该书以理论临床体系完备闻名于世,同时他又是历史上少见的医学刻书家,其整理、编校、刊刻的多种医书远传日本。
清代医学家陈修园著有《医学三字经》《长沙方歌括》《医学实在易》《景岳新方砭》等医书十六种,被后人编辑成《南雅堂医书全集》广为流传,其著作中有众多通俗易懂的中医专著,是我国中医普及教育的先驱,陈氏还曾对温补学派张景岳的学术观点提出质疑。
眼科医家黄庭镜的《目经大成》集前人之成就,阐明了眼与脏腑的辨证体系,被称为“居历代眼科专著之魁”。
医家陈吉官善治虫蛇咬伤,秘传的蛇伤败毒膏疗效显著。
这一时期的重要医著还有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许宏《金镜内台方议》、萧京《轩岐救正论》、林作建《和斋医案》《六经辨证歌括》、何乔远《闽书·南产志》、陈全之《食物本草》、林清标《救急方》、陈道修《脉学》、岳坤宗《针灸集》、赖汤铭《内伤外感法录》、聂尚恒《活幼心法》、邓旒《保赤指南车》、黄政修《麻疹新编》等。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城市生活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城市生活古代文学作品是了解古代城市生活的重要窗口。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城市的面貌、社会风貌、民俗风情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
本文将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城市生活,以期对古代城市生活有更深入的理解。
古代文学中的城市面貌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城市描绘丰富多样,既有大都市的繁华,也有小城镇的宁静。
如《红楼梦》中的北京,《水浒传》中的东京,《儒林外史》中的南京等,这些城市在作品中呈现出的风貌各异。
大都市的繁华以《红楼梦》为例,曹雪芹笔下的北京是一座繁华的大都市。
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就是在一个繁华都市背景下展开的。
作品描绘了都市中的官场、商场、医馆、学堂等各个领域,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都市的繁华与腐败,以及人们的生活百态。
小城镇的宁静相较于大都市,《儒林外史》中的南京则显得宁静许多。
吴敬梓以南京为背景,描绘了儒林群相的荒唐与可笑。
作品中的南京,有着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市井之间,人们过着平静安宁的生活。
这里既有权贵们的奢侈,也有平民百姓的艰辛,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
社会风貌与民俗风情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城市生活,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民俗风情。
这些作品中的城市,既有等级制度严格的官场,也有市井百态的民间。
官场风貌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官场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如《红楼梦》中的贾府,就是一个缩影。
作品描绘了官场的权力斗争、阿谀奉承、贪污腐败等现象。
官场之中,人们为了权力和地位,不惜牺牲亲情、友情和爱情。
这种风气,反映了古代城市官场生活的真实面貌。
民俗风情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城市生活,也展现了丰富的民俗风情。
如《水浒传》中的东京,描述了北宋时期的都市风貌和民间习俗。
作品描绘了东京的庙会、夜市、勾栏等场所,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节日庆典等。
这些描绘,使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城市生活中的民俗风情。
人们的生活状态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城市生活,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些作品描绘了不同阶层的人物,以及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
【古代十大名医】古代好听中医馆名字
【古代十大名医】古代好听中医馆名字扁鵲,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
據人考證,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西元前四O七年),卒於赧王五年(西元前三一O年)。
他為什麼被稱為“扁鵲”呢?這是他的綽號。
綽號的由來可能與《禽經》中“靈鵲兆喜”的說法有關。
因為醫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為那裏帶去安康,犹如翩翩飛翔的喜鵲,飛到哪里,就給那裏帶來喜訊。
因此,古人習慣把那些醫術高超的醫生稱為扁鵲。
秦越人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刻苦鑽研,努力總結前人的經驗,大膽創新,成為一個學識淵博,醫術高超的醫生。
他走南闖北,真心實意地為人民解除疾病的苦痛,獲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歡迎。
於是,人們也敬重地把他稱為扁鵲。
扁鵲善於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
華佗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
據人考證,他約生於漢永嘉元年(西元一四五年),卒於建安十三年(西元二0八年)。
這考證很可疑。
因為《後漢書·華佗傳》有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的記載。
據此,華佗可能不止活了六十四歲。
華佗生活的時代,當是東漢末年三國初期。
那時,軍閥混亂,水旱成災,疫病流行,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當時一位闻名詩人王粲在其《七哀詩》裏,寫了這樣兩句:“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
這就是當時社會景況的真實寫照。
目睹這種情況,華佗特别痛恨作惡多端的封建豪強,非常怜悯受壓迫受剝削的勞動人民。
為此,他不願做官,寧願捍著金箍鈴,到處奔跑,為人民解脫疾苦。
張仲景,名機,據傳當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
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約生於東漢和平元年(西元一五O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西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歲左右。
其著作《傷寒雜病論》是我國最早的理論聯繫實際的臨床診療專書。
它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缘由、症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
書中還精選了三百多方,這些方劑的藥物配伍比較精煉,主治明確。
中国古代的著名药店
中国古代的著名药店展开全文中国历史上有“四大药店”之说,分别是——诞生于清朝同治年间(1874年)的杭州胡庆余堂,由红顶商人胡雪岩创办;诞生于清朝康熙年间(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诞生于明朝万历年间(1600年)的广州陈李济,享誉南方;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1541年)的山西广誉远。
同仁堂起始于康熙八年(1669年)清太医院历目乐显扬创办的同仁药室,“同仁”二子起源于同仁堂镇店之宝铜人密切相关。
铜人即立体铜人模型,根据北宋时著名医学家王惟一造了两个空心铜人体模型,其全身标注了559个穴位,666个针灸点。
铜人既是针灸医疗的范本,又是医馆院教学与考试的工具。
乐氏原本以“铜人”作为同仁堂的标准,后因其不雅,特改为“同仁”。
同仁堂应该是中国中医药工业化的鼻祖,康熙二十七年乐显扬病逝,其子乐凤鸣接续祖业,于康熙四十一年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街路南开设了同仁堂药铺。
乐凤鸣幼承家学精通医药,刻意精求丸散膏丹及各类剂型配方,分门汇集成书《乐氏世代祖传丸散膏丹下料配方》,该书收载宫廷秘方、古方、家传秘方、历史验方。
并为同仁堂制作药品建立其严格的工艺规范,提出“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省物力”。
自此以往,同仁堂药品对症服用,无不应验,同仁堂因而名声大振,同时也于雍正元年(1723年),同仁堂正式开始供奉清宫御药,延续清王朝八代皇帝,历时188年。
同仁堂打的名牌产品—“十大名药”: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女金丹、再造丸、活络丹、参茸卫生丸、如意长生酒、虎骨酒、益母救苦丹、八宝墨药。
400多年前,也就是1600年的一天,广东省南海县人李昇佐在码头捡到一包银两,他没占为己有,而是日复一日在原地苦等失主,最终等来了失主陈体全并将银两如数归还。
感念于李昇佐的高风亮节,陈体全得知李昇佐经营着一家中草药店后便决定拿出一半银两投资李的中草药店,并将草药店取字号“陈李济”,寓意“存心济世”。
在400多年历史中,陈李济研制了包括膏、丹、丸、散、茶、酒等众多类型产品,销售遍及南北大地,甚至远销至东南亚各国。
我国四大药局都有哪些
生活中的常识,希望对您有帮助!
生活经验知识分享我国四大药局都有哪些
导读:本文是关于生活中常识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操作方法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中国清朝康熙八年的一家药店,被授予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仁堂中医药文化”称号,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
西北药局时济堂——是中国明清时中医药著名老字号。
“时济堂”是中国最古老的中医世家,嫡传历代,至今已有四百三十七年的历史。
胡庆余堂——又名胡庆馀堂,建于同治十三年,位于美丽的西子湖畔,吴山脚下,以宋代皇家的药典为本,选用历朝历代的验方,以研制成药著称于世,它和北京的同仁堂并称为中国著名的南北两家国药老店。
杏和堂——创建于1600年(明朝万历27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中药老字号之一,也是一家拥有吉尼斯世界记录的“最古老的正在运营的制药厂”。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宋朝的医疗与药物名医与名方的传承与应用
宋朝的医疗与药物名医与名方的传承与应用宋朝的医疗与药物:名医与名方的传承与应用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不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在医疗和药物领域有着独特的贡献。
宋朝时期,名医与名方的传承与应用达到了巅峰,对中国医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医疗制度的建设宋朝重视医疗事业,在医疗制度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为了提高医疗水平,宋朝注重医学教育,设立了医学院、医学堂等学术机构,培养了大批的医学人才。
此外,宋朝还设立了医疗机构,并发展了较为完善的医疗网络,使得医疗资源能够得到较为均衡的分配。
2. 名医的兴起宋朝涌现了许多医术高超的名医,他们以其卓越的医术成就和卓有影响力的学术思想,为当时的医学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其中最为著名的名医有苏东坡、张仲景、李时中等人。
他们致力于医学的研究与实践,并亲自编写医书,以传承医学之道。
3. 医药名方的创新与传承宋朝时期,医药名方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众多的名方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韩世忠是宋朝时期最著名的一个医药学家,他编纂了《本草纲目》一书,系统整理了草药的分类、性味、功效等信息,并收录了大量的处方和方剂,对后世的药物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4. 医药研究的推动宋朝时期,医药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仅从草药中发现了许多有疗效的药物,还通过临床实践,推动了医学理论的发展。
宋朝医学家注重观察和实践,提出了“因证论治”的医疗理念,即根据病情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为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5. 医疗技术的进步宋朝时期,医疗技术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在外科学方面,宋朝医师掌握了许多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如吻合术、切除术等,为手术疗法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宋朝还注重药物的炮制和制剂技术,使得药物能够更好地发挥疗效。
总之,宋朝的医疗与药物在医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名医与名方的传承与应用为中国医药史带来了丰富的宝藏。
扬州四中医名家雕塑群落成坐落国医养生院
142017.05名医坐堂陈直、许叔微、滑寿、吴尚先,提起这几个名字,熟悉中医流派的人都肃然起敬,这几位都是出自扬州的古代名医。
近日,依这几位扬州名医画像创作而成的扬州首座名医群雕像,在唐子城扬州四中医名家雕塑群落成坐落国医养生院■ 居小春西华门附近扬州国医养生院落成,成为一座新的人文景观。
名医雕塑群安装到位增添地标性人文新景观扬州国医养生院位于唐子城西华门附近,是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和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合作共建的中医药养生(扬州)示范基地。
该项目是利用旧厂房和办公楼改造,分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掠夺,破坏了生态平衡,环境的污染使得食物、水、空气(外气)非常不利于人的健康;越来越功利化的人心思维,扭曲了人的生活规则;生活压力的加大,在人的内心形成了不利于健康的浊气。
此外,再加上人一旦偶感小疾,便滥用各种药物,使人的免疫力和自我修复功能降低,这种现象必然导致五脏六腑出现功能降低或损伤,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导引和排解,毫无疑问就凝结成“病”。
排解渠道除了人体的大、小便、毛孔等,更重要的是人体经络的导引、疏通。
推拿作为纯自然疗法,没有药物的毒副作用。
在实践中,手法技巧是安全的保障,从生物力学、生物学效应角度对手法进行量化研究,更有助于提高推拿的安全、实用和康复效果。
总结刘增本院长的推拿导引术,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平衡阴阳、补虚泻实。
中国传统中医理论告诉我们,阴阳平衡是人生命活动的根本,而阴阳失衡则是导致疾病发生的根源。
推拿,是针对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阴阳失调,用“温、通、补、泻、汗、和、散、清”的不同的手法,补其不足或泻其有余,使机体在不断运动变化的手法中得以调整,扶正祛邪,恢复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康复保健的目的。
二、调整脏腑、恢复功能。
人体脏腑器官各项生理功能的平衡协调与相互作用,是维系生命健康的根本保证,人体脏腑功能失调必导致痉挛,进而出现功能紊乱,则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五脏六腑虽然深藏体内,而各脏腑所对应的经脉和络脉是按规律沿一定路线在体表循行的,任何一个脏腑的病变,就会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即“有诸内必形于诸外”。
四大医书是语文还是历史的知识点
四大医书是语文还是历史的知识点四大医书属于历史的知识点,中国古代公认的四大医书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别名《内经》,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其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
《难经》是在《素问》《灵枢》基础上提出八十一个问题进行重点讨论,然后归纳成书。
《难经》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相传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
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医我国的医学宝库作文(精选)
中医我国的医学宝库作文(精选)中医,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
我国有许多历代中医名家,如扁鹊、华佗、李时珍。
而今天,我们小记者要去中医院一睹中医的风采。
来到中医院,我们径直来到了6楼,由治未病的李艳医师给我们上课,我了解了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草经》,大家在课后可以去看看哦!我还了解了原来中药是指在中医的指导下预防、诊断、某某某人体机能的药物。
竟然还有植物类、动物类、介壳和矿物类呢!中医不像西医,中医有很多无毒副作用的外某某某法,如针灸、艾炙、火罐、刮痧、推拿等,可以某某某很多痛症及内科,外科疾病。
听完课,我们又来到了“中医综合某某某室”,一进门:天哪,中医竟然是这么某某某的,实在是太可怕了!我赶紧跑了一个医师后面,他正在和中风的病人扎针灸,只见病人的头上、肩上都插满了银针。
见有根银针没插好,医生活生生地拔了出来,又插了进去,可病人却毫无表情,似乎什么事也没发生过。
再看另一位病人,他的肩膀、颈椎上插满了像烟似的艾炙,上面冒着白雾,还散发着腾腾的热气。
随后,医生拿了几个充满电流的夹子夹在了银针上,病人的身体不由自主地颤动起来,我立马担心起来:“叔叔,请问针灸和艾炙插在身上痛吗?艾炙有什么功效吗?”“只有轻微的疼痛,跟西医的扎针差不多,艾炙呢,可以某某某肩膀疼,颈椎痛,还可以矫正胎位呢!”每个医院都有药房,中医院当然也有药房啦!来到“放心药房”,一阵浓浓的中草药味扑鼻而来,两个阿姨正在给病人家属配药,小记者们品尝各种各样的中药,药房里其乐融融。
随后,我们去了骨科,知道中医骨伤科相比西医:“不开刀,不吃药,花费少,康复快。
”最后,我们还向李艳医师提了各种不懂的问题……中医,是我们中国的医学,中医花费少,还康复的快,建议大家可以用中医治病哦!周末的早晨我和妈妈早早的就起床啦,快速收拾完,吃完早餐,开开心心走出家门,去参加新消息报小记者团的实践拓展活动。
一下车我飞快的就跑进了中医院的大厅,哇……好多人呀!辅导员老师呼唤着“集合了,集合了!”大家迅速排好队。
京城四大名医:他们是政界名流的座上客,也是贫苦患者的救命人
京城四大名医:他们是政界名流的座上客,也是贫苦患者的救命人作者:睿汐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9年第10期而今,“京城四大名医”已经成为北京中医、乃至全国中医界的一个符号,而作为四大名医的后人,是如何继承和发扬四大名医的精髓,如何让四大名医的旗帜永久地飘扬在京华上空的?笔者对“京城四大名医”的后世传人进行跟踪报道,企图让大家了解“京城四大名医”的文化,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四大名医,使其源远流长,更好地发展名医精华,同时也推动后辈继续传承先辈遗志,造福更多的患者。
在“京城四大名医”之中,孔伯华因其妙手回春的医术成为政界名流的座上客,也因普救含灵的仁心成为贫苦患者的救命人。
如今,大医精诚的孔医世家,依然在京城中医界翘楚。
济世情怀的孔医世家,被世人广泛传颂孔伯华(1884-1955年)著名中医、中医教育家。
原名繁棣,号不龟手庐主人,山东曲阜人。
其祖父为当地名医,孔氏深受其影响。
幼年时攻读经书,并随父宦游各地。
后以母病,遂立志学医。
16岁时,移居河北易州行医,后又于25岁时在北京外城官医院任职。
1929年,曾参与奋起反抗当时政府拟消灭中医的活动。
并于同年与另一名医萧龙友共办北京国医学院,培养较多的中医人才。
平时喜用并善用石膏,故有“孔石膏”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著有《八种传染病证治析疑》、《脏腑发挥》等。
据孔伯华嫡孙孔令谦介绍,四大名医的由来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1935年国民政府确定中医资格考试,从有名的中医大夫里选取四位作为主考人员,负责命题与阅卷,所以就出现了京城四大名医的说法;另一种则是老百姓的口碑相传,因为这四位中医以高尚的品格赢得了老百姓的一致赞同,所以才出现了四大名医的说法。
孔令谦说,现在社会上流传“京城四大名医”的排位是没有根据的,其实四大名医不存在孰优孰劣,不分高低,他们的医术各有所长,学术思想各具特点,但治学精神确有极大的相近之处,基本上可以概括为:高尚的医德,敬业的精神,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求古训,熟悟经旨,以及不分门户,博采众长的精神。
古今医馆企业文化
古今医馆企业文化一、背景介绍古今医馆是一家致力于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企业。
成立于1990年,总部位于中国北京市。
经过多年的发展,古今医馆已经成为中国领先的中医药企业之一,拥有一支专业的中医团队和一流的中药研发能力。
作为一家企业,古今医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诚信经营的理念,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中医药产品和服务。
二、核心价值观1. 传承中医药文化:古今医馆深知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性,秉承传统医学的智慧和经验,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2. 以人为本:古今医馆始终将客户需求放在首位,关注每一位客户的健康问题,提供个性化的中医药健康解决方案,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 诚信经营:诚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古今医馆坚守诚信原则,严守法律法规,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口碑。
三、企业愿景古今医馆的愿景是成为全球领先的中医药企业,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不懈努力和持续创新,古今医馆致力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中医药的智慧和疗效。
四、企业使命古今医馆的使命是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中医药产品和服务,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科学的研发和严格的质量控制,古今医馆致力于让中医药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信任中医药。
五、核心业务1. 中医药产品研发和生产:古今医馆拥有一流的中药研发团队和现代化的生产设备,致力于开发和生产高品质的中医药产品,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保健品等。
2. 中医诊疗服务:古今医馆设有多家诊所,拥有一支专业的中医团队,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中医诊疗服务,包括中医体检、中医咨询、中药调理等。
3. 中医药文化推广:古今医馆积极参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活动,举办中医讲座、中医药展览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六、企业价值观1. 创新发展:古今医馆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和创新,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2. 团队合作:古今医馆重视团队合作,鼓励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共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古代医疗机构
中国古代医疗机构【文/吴猛.尹利兵】追溯中国古代的医疗事业可以看出,中国的医疗机构,尤其是代表上层统治阶级利益的医疗机构,很早便已经建立并具有相对完善的体制。
据《周礼"天官》载:「医师,上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
食医,中士二人。
疾医,中士八人。
疡医,下士八人。
兽医,下士四人。
」可见周代的医疗机构较为健全,既设有医师、上士、下士、府(管药库)、史(管记录)、徒等人,又分食医(管饮食卫生)、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四种。
当然这种医疗机构的服务对象,可能只是封建帝王及其家眷,或者其它的朝廷官员。
公共医疗机构的出现与发展服务于一般官员和平民的公共医疗机构(含慈善机构)则出现较晚。
大约在战国时期,出现了「疠迁所」。
据1975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中记载:当时规定,凡经医生检查后发现有鼻梁塌陷、手上无汗毛、声音沙哑、刺激鼻腔不打喷嚏等症状者,一律送至疠迁所隔离治疗。
这说明中国古代对传染性疾病的治疗措施,很早就已经是得力有效的。
在汉代还出现了专门性的妇科医院,西汉时的「乳舍」,相当现在的产院。
据《风俗通义》记载:「汝南周霸,字翁仲,为太尉椽。
妇于乳舍生女,自毒无男。
时屠妇比卧生男,因相与私货易,裨钱数万。
」「颍川有富室,兄弟同居,两妇数月皆怀妊,长妇胎伤,因闭匿之。
产期至,同到乳母舍,弟妇主男,夜因盗取之,争讼三年,州郡不能决。
」(《太平御览》卷361)汝南、颖川均为汉代州郡,而更大一些的州郡及都市也可能设有乳舍。
从住院的产妇中有屠夫之妻,这一事实可以说明产院并不专为统治阶层而设,而是服务一般官员和平民的公共医疗机构。
汉代为了控制流民,在疫病大流行期间曾设立过临时医院。
「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国大旱蝗。
……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汉书'平帝纪》)由此可知,汉代的公共医疗机构设置已较为普及,并且有了专科性质的妇科医院。
南北朝时则出现了由朝廷主办的慈善救济机构「六疾馆」和「孤独园」,收养穷人和孤幼之人。
千家方历史渊源
千家方历史渊源千家方,始创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为临川籍人士刘千方所创,距今已有100余年历史,是抚州当地最古老的医馆之一。
医馆设有中医诊疗区、中医文化展示区、中医大讲堂、健康体检中心等,是目前江西省面积最大、服务项目最齐全的国医馆。
创馆之初,刘千方就立下了“集千家之方,治天下之病”的宏远之志。
为此,刘千方遍读医书,四处搜罗古方、名方、秘方及祖传验方等千余篇,著成《杏林千方》一书,据《上顿渡镇志》记载:“临川药店中,千家方集名医良方之多,一时无出其右者。
”刘千方亲自开堂问诊,按方精制多种丸散、膏丹、药酒,药效甚佳,求医问药者众,在抚州一带妇孺皆知,光绪年间千家方已盛极一时。
为承先父开药馆济世救人的遗志,其子子承父业,严谨遵从其父所著《杏林千方》所述,精选上好药材,依法炮制各种丸散、膏丹、药酒,治病救人,享誉乡里。
民国初期,政局动荡,千家方开始走下坡路,民国34年(1942年)4月,日寇由东乡县经抚州入侵上顿渡,上顿渡沦陷,文昌桥一带商铺成了日军烧杀抢夺之地,千家方国药号未免遇难。
后虽复业,但接连来的内战使中药行业再次遭受重创,国家多难,后世子孙无力维持,一个曾经辉煌的品牌从此歇业。
文革期间,《杏林千方》一书更被视为“四旧”而被焚毁,其后人复兴品牌的决心再次蒙受打击。
2012年,刘千方第五代子孙在抚州修葺家屋时,在门柱中无意发现《杏林千方》残页,上面系统记载了治疗失眠等情志疾病、内科疾病的验方、秘方若干,欣喜不已,遂注册“千家方”商标,决心在南昌复馆,重现当年千家方国药号兴盛时的辉煌。
千家方国医馆恪守“集天下之方,治天下之病”的祖训,以“精诚精心精术,好医好方好药”为理念,坚持“不求多而求精”的原则,积极走品牌化路线。
医馆邀请众多省级名老中医、教授、主任医师常年坐诊,并以国家级名老中医为带头人,率先在在江西省成立首个“国家级名老中医工作室”,“千家方抗癌防癌工作室”,用心打造中医精神科、中医肿瘤科、中医皮肤科、中医疼痛科等品牌专科。
明清时期的医药文化与中医药发展
明清时期的医药文化与中医药发展明清时期是中国医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医药历史上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医药学术繁荣发展,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医学家和著名的医药著作,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明清时期,中医药学术思想逐渐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其中,代表性的学派有四大金刚学派和经验学派。
四大金刚学派包括张伯行的吕氏学派、黄元御的温病学派、李东垣的皮肉伤寒学派以及张景岳的核心学派。
这些学派在理论和临床上都有巨大贡献,对后来的医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时期,医药著作也纷纷问世,其中最著名的是《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的世界性草药学巨著,是中国医药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它系统地整理了草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对中药的研究和运用有着重要指导作用,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发展。
在明清时期,中药的质量控制与标准化理念也开始形成。
李时中的《本草纲目拾遗》提出了“积瀣以河”、“若负重不可十步胜前”等质量评价标准,对于中药材的选用和鉴别提供了参考标准。
此外,明代冯宗翰编写的《膏药通用》、《救药决录》等也规范了药方的制作与应用,促进了药物的研究进展。
与此同时,明清时期还出现了许多医学名家,他们对中医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丹波元简是明代中医学家,他致力于中药药效的研究和临床经验的总结,以及对传统方剂的改进和创新。
他的著作《千金方》成为中医药临床应用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另一位明代医学家徐霞客,他以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理论贡献了尤其卓越。
他提出了“治未病”、“知病切病”等理念,强调疾病预防和个体差异对治疗的重要性,为现代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不少医学院校和医馆,标志着中国的医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其中,赵南星创建的“中国第一医学院”和赵恒善等人创建的“四川大医坛迪信堂”等医学机构,为培养中医药人才作出了杰出贡献。
总之,明清时期是中国医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医药学术的繁荣时期。
导游词爱晚亭的医疗与健康
导游词爱晚亭的医疗与健康欢迎各位前来参观爱晚亭,爱晚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建筑,更是中国传统医疗和健康养生的瑰宝。
在这里,我们将带您了解爱晚亭与医疗、健康的关系。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爱晚亭的历史和背景。
爱晚亭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始建于明代,是一座以高大挺拔、亭台楼阁式建筑为主体的建筑群。
作为中华医药文化的象征,爱晚亭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与医疗文化,凝聚了人们对医学和健康的追求。
其次,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爱晚亭的医疗价值。
在古代,爱晚亭是医生们经常使用的场所,他们在这里进行医疗、诊断和疗养工作。
亭内设有药房、研究室和诊疗区,医生们可以在这里为病患提供诊断和治疗。
爱晚亭还设有讲堂和图书馆,医药学的研究与传播也在这里进行。
因此,我们可以说爱晚亭是中国古代医疗的中心之一。
在爱晚亭的医疗功能之外,它还被广泛应用于医养结合方面。
中国传统医学强调身体的内外平衡,而爱晚亭的建筑结构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优美宜人的氛围,有助于人们修身养性、保持健康。
来到这里的人们可以远离尘嚣、感受自然,通过参与集体活动、养生休闲等方式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爱晚亭也成为了中国传统医养结合的先驱之一。
除医疗和医养结合外,爱晚亭还承载着中国传统健康养生文化的独特价值。
中国古代注重健康养生,提倡“养生不离宜晚、晚养尤宜宜晚”的理念,即晚年养生的重要性。
因此,在爱晚亭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健康养生的项目,例如传统太极拳、养生功法等。
这些项目旨在帮助人们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魄,提升生活质量。
通过这些健康养生项目的传承,爱晚亭成为了中国传统健康养生的重要场所。
最后,让我们回顾一下爱晚亭的医疗与健康的重要性。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爱晚亭承载了中国传统医疗和健康养生的丰厚内涵。
它不仅是古代医疗的中心,也是医养结合和健康养生的先驱。
通过参观爱晚亭,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医疗和健康养生的精髓,探寻古人智慧的瑰宝。
感谢各位的光临,希望通过这次参观,您对中国传统医疗与健康养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中国古代四大医馆
中国古代四大医馆中国古代四大医馆清代名医徐灵胎说:名医者,时医也。
近代即广为传颂的京城“四大名医”,正是受民众广泛推崇和信赖而长期形成的。
北京是古老的都城,经济文化发达,且由儒而医,名医辈出。
晚清、民国直至解放后,京城流传着四大名医的称誉,他们就是“萧孔汪施”。
孔伯华,擅治温热病(发高烧及部分传染性疾病);孔伯华(公元1884--1955),是我国近代一位具民族气节的医学家,幼承家学,研讨古医籍,解放前(1929年)曾与萧龙友先生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历时十四年,毕业生达七百余人,1918年曾赴农村开展防疫工作,成绩卓著,开我国防疫工作之先河,编有《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十卷。
擅长温热病学,喜用石膏……萧龙友,擅治虚劳病;萧龙友(1864-1962),为前清拔贡。
精通文史,以文为医,医文并茂;善读书,多批校,生前曾将一部《医方类聚》赠送给北京中医学院,我们在阅读中,发现字里行间加批加议,勤求古训,堪为后学楷模……汪逢春,擅治湿温病(一般多见于夏秋之交,由于暑热与湿气侵入人体,破坏了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病理变化,特别表现在胃肠消化或吸收机能的障碍上,而兼有热象的称为湿温病);汪逢春(公元1887-1948),擅长治疗时令病及胃肠病,对于湿温病多所阐发,启迪后学。
他的门人冯仰曾医生在《中医杂志》1958年第8号中介绍他的医案数例,可见他的学术一斑。
现摘要如下……施今墨,擅治心脏病及其他内科杂病(如糖尿病、神经衰弱、高血压病、气管炎病等)。
施今墨(1884-1968),浙江萧山人。
十三岁从其舅李可亭先生学医,弱冠追随黄兴奔走革命,后因宦海浮沉,弃政专以医为业。
民国初年提倡中西医结合,尝谓“中医累积千余年之经验,必须与西洋医学相结合,始能究明真理”。
素主“中医辨证、西医辨病、辨证辨病相结合,总结疾病规律,才能取得古人理论精华,指导临床实践”,因此独创一格,医名大噪…。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历史重点记忆知识点专题九素材
历史重点记忆知识点专题九古代医药卫生古代医学卫生也像其他文化科学一样,来源于劳动实践,智慧的古代中国人经过实践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疗原则、方法。
古代医学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又一珍品。
1.著名的医生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
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
四诊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我国医生所沿用。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
他搜集民间许多灵验的药方,结合自己的实践,写成医学著作。
后人尊他为"医圣"。
华佗是东汉末年一位以治疗外科病而负盛名的民间医生。
他制成了麻醉药剂"麻沸散",在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
他还创作体操"五禽戏",使人体许多部位得到运动。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被后人称为"药王"。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掌握了丰富的医疗技术和经验。
他研读大量医书,走访很多地方,收集民间药方,采集药物标本,并虚心向药农和其他劳动人民请教。
2. 著名的医学著作《内经》是战国时编写的著名医书。
书中叙述了人体的内脏部位和血脉循环情况,提出了病理学说,介绍了311种病候和汤液、针灸、按摩等方法。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
书中记录了三四百个药方,有许多至今还被广泛运用。
书中阐述的中医学理论和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唐本草》是唐高宗时政府组织人编写的,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
《千金方》是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著作。
书中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和5000多个药方。
《本草纲目》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著作。
书中收录1800多种药物,其中新增药物370多种。
对每种药物的产地形状、颜色、气味、主治、功能等情况都详加说明。
附有大量药物形态插图。
载录1万多个药方。
3.古代医学的发展状况战国时不但出现了著名医生和医学著作,而且有的医生采取了分科治病的方法。
当时的分科主要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
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
医史馆精选2
医药起源伏羲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传说伏羲“画八卦、制九针”,故又被称为“针灸鼻祖”,当时的九针主要用砭石磨制而成,是一套完备的外科用具,在原始社会中,就已经被用于医疗实践当中,这是十分令人惊诧的。
如此丰富的文化成就当然不能只凭一人之力完成,这些传说代表了那一个历史时期的发明创造。
神农,是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始祖,这里是宋大仁先生绘制的《神农像》,牛首人身,龙颜大唇。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很多是和医学记载有关的内容。
这说明人类的文明史和健康疾病是分不开的,我们展出的这片甲骨上就有“疾”字,这是像形文字,似乎是一个人躺在床上,在出汗或流血,也就是表示生病了。
其实在古文中“疾”和“病”是有程度区别的。
还有“龋”字。
经验积累青铜匜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生活用具,如同现代人们用瓢浇水洗手一样。
春秋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青铜礼器象征奴隶主的统治权威,并且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
像这样精美的青铜匜,也只能是王室贵族才能享用,并且死后还要随同下葬。
爵、觚是饮酒用具。
酒和中医药关系比较密切,“酒为百药之长”。
在古代,酒就是一种药,酒还可以提高其它药物的效果。
"医"的繁体字"醫"也可以说明医药和酒的关系。
体系形成这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复原图,是一套古朴优美、内外兼修的功法,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悠久的健身方法,也可称中国武术的瑰宝,具有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的功效。
玉眼罩、玉晗:古代认为将躯体九窍用玉堵塞可以防止精气外泄,可防止尸体腐朽并能帮助灵魂升天或重生。
即九窍塞(双耳,鼻孔,口和肛门塞六件;双目和生殖器盖三件),这是玉眼罩。
玉晗:葬玉之一,即口塞。
这是一蝉形晗玉。
古代认为蝉能变蛹钻入土地,又能脱壳飞上树梢,具有上天入地的本领,又有脱去皮壳重生的灵异,被视为神虫。
故以蝉晗口中,希望死者能象蝉一样获得重生。
中医理论体系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四大经典的出现,也是中医学术的灵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四大医馆
清代名医徐灵胎说:名医者,时医也。
近代即广为传颂的京城“四大名医”,正是受民众广泛推崇和信赖而长期形成的。
北京是古老的都城,经济文化发达,且由儒而医,名医辈出。
晚清、民国直至解放后,京城流传着四大名医的称誉,他们就是“萧孔汪施”。
孔伯华,擅治温热病(发高烧及部分传染性疾病);孔伯华(公元1884--1955),
是我国近代一位具民族气节的医学家,幼承家学,研讨古医籍,解放前(1929年)曾与萧龙友先生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历时十四年,毕业生达七百余人,1918年曾赴农村开展防疫工作,成绩卓著,开我国防疫工作之先河,编有《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十卷。
擅长温热病学,喜用石膏……
萧龙友,擅治虚劳病;萧龙友(1864-1962),为前清拔贡。
精通文史,以文
为医,医文并茂;善读书,多批校,生前曾将一部《医方类聚》赠送给北京中医学院,我们在阅读中,发现字里行间加批加议,勤求古训,堪为后学楷模……
汪逢春,擅治湿温病(一般多见于夏秋之交,由于暑热与湿气侵入人体,破坏了
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引起病理变化,特别表现在胃肠消化或吸收机能的障碍上,而兼有热象的称为湿温病);汪逢春(公元1887-1948),擅长治疗时令病及胃肠病,对于湿温病多所阐发,启迪后学。
他的门人冯仰曾医生在《中医杂志》1958年第8号中介绍他的医案数例,可见他的学术一斑。
现摘要如下……
施今墨,擅治心脏病及其他内科杂病(如糖尿病、神经衰弱、高血压病、气管炎病等)。
施今墨(1884-1968),浙江萧山人。
十三岁从
其舅李可亭先生学医,弱冠追随黄兴奔走革命,后因宦海浮沉,弃政专以医为业。
民国初年提倡中西医结合,尝谓“中医累积千余年之经验,必须与西洋医学相结合,始能究明真理”。
素主“中医辨证、西医辨病、辨证辨病相结合,总结疾病规律,才能取得古人理论精华,指导临床实践”,因此独创一格,医名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