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关注的新问题)【圣才出品】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A. 个体行为B. 社会结构C. 社会现象D. 社会制度答案:C2. 社会学的创始人是以下哪位?A. 马克思B. 韦伯C. 杜尔凯姆D. 斯宾塞答案:C3. 社会化过程主要指的是什么?A. 个体适应社会的过程B. 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过程C. 个体形成社会角色的过程D. 个体形成社会地位的过程答案:A4. 社会分层的主要依据是什么?A. 个体能力B. 社会地位C. 财富分配D. 教育水平答案:B5. 社会资本是指什么?A. 社会关系网络B. 社会财富C. 社会资源D. 社会影响力答案:A6. 社会运动的特点包括以下哪项?A. 组织化程度高B. 目标明确C. 参与者广泛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7. 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有哪些?A. 法律B. 道德C. 习俗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8. 社会问题的特点是什么?A. 普遍性B. 社会性C. 严重性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9. 社会变迁的动力是什么?A. 技术进步B. 文化变迁C. 社会冲突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10. 社会整合的目的是?A. 维护社会秩序B. 促进社会稳定C. 增强社会凝聚力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社会结构的功能。
答案:社会结构的功能包括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提供社会成员角色和地位、以及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2. 描述社会化过程对个体的影响。
答案:社会化过程对个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体价值观的形成、行为规范的内化、社会角色的学习和适应,以及对社会规范的认同。
3. 阐述社会分层的意义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答案:社会分层的意义在于它反映了社会成员在社会地位、财富、权力等方面的差异。
对社会的影响包括影响社会资源的分配、影响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机会,以及可能导致社会不平等和冲突。
4. 解释社会资本的概念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一、选择题“场域”是各种客观位置的关系网络,该关系存在于个人意识和意志之外,它并非人们之间互动或主体间的纽带。
场域涉及的是关系性的而不是结构性的问题,这一概念是由下面的哪个人所提出来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A.福柯B.布迪厄C.卢曼D.科林斯E.舒茨【答案】B二、填空题1.“场域”是各种客观位置的关系网络,它更多涉及的是关系性的而不是结构性的问题,这一概念是由______提出来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答案】布迪厄2.理性选择理论的基本问题是对的重新说明,它试图解释的是______,在各类行动者有目的的行动之下,社会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答案】社会秩序三、名词解释1.布迪厄(中央财经大学2007年研)答:布迪厄是法国社会学家。
布迪厄认为社会本质不是想当然的,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帮助人们纠正认识错误,发现生活的隐秘。
场域和习性是布迪厄理论中的最基本概念,他将场域看做由客观限定的位置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形构,场域中存在着资本,多个相互联系的场域构成了社会空间,随着社会的分化,场域也呈相对自主化,不同的场域有着不同的自主性的度。
习性是通过客观结构和人的历史的结合而创造的形式化了的一组意向,它在潜意识的层面上发挥作用,习性是个体在实践中形成的,又作用于人的实践过程。
对于场域和习性二者的关系,布迪厄认为,一方面场域构造了习性,另一方面习性又赋予场域以主观的意义和价值,由此消解主客观二元对立问题。
此外,他在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宏观社会结构,并对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做了重新阐释。
2.惯习答:布迪厄用“惯习”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行为往往有一种非常直观的理解和把握,并且这种理解和把握既是当前实践的基础,同时也来自于在此前的实践过程中经久形成的持久而又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这种持久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惯习。
【精华】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超详细的复习资料)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存和秩序的原则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P39)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P46)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P98)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P102)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P120)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P120)第一编 古典社会学理论第一章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第一节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1.孔德,法国人,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社会学之父”2.孔德看来,“实证”一词的社会学含义包括: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3.孔德看来,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主要概念以及每一个知识部门,都乡侯经历三种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虚幻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利己主义情感 敬慕人性结构 活动 利他主义 崇敬才智 仁爱4.注:孔德认为人性结构的“情感”决定社会的起源与性质5.孔德的学说是“唯心主义”思想第二节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蕴含明显的接收功能主义的系统论思想 社会进化论: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历史2.斯宾塞从结构-功能变化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进化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1.涂认为,要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应先确立: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相应的研究方法首先,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 其次,社会事实对于个人具有约束能力 最后,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属于行为方式的生理学事实,如集体意识 属于集体存在方式的形而上学(解剖学)事实对某一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的探求应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去寻找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 运用共变法验证因果关系的存在5.涂认为,社会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客观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为社会改良提供理论依据6.涂尔干认为,在各种比较法中,只有共变法是最具证明力的7.涂尔干强调,比较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中最合适、最重要的方法4.寻找社会事实的原因、分析其功能的方法8.实证社会学在涂尔干这里开花结果,将社会学最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讲堂,他为实证主义社会学规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三节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1.涂尔干一生的学术兴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2.涂认为,要彻底说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的理解社会团结的本质特征,必须进行社会类型的划分3.涂根据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将社会类型划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和邮寄团结的社会4.涂认为,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社会团结的转变反映在法律中的主要变化5.涂认为,道德意识和社会规范化是社会团结的基础基础: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精神基础:集体意识法律特征:压制性制裁基础: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物质基础:社会分工法律特征:恢复性8. 涂认为,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9.涂认为,现代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是常态分工常态分工: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10.社会分工失范分工:角色与规范不同步根本原因强制分工:一种不平等的分工人口增加不协调分工:原因是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11.涂认为,社会分工要想产生有机团结光靠人们遵守社会规则、各行其则还不够,他们之间的责任还必须相互适应和平均分配12.涂认为,只有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消除不平等并达到公正合理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有机团结第三节自杀论1.实证研究的典范:《自杀论》2.涂认为,自杀倾向取决于社会因素原因:绝望的生无可恋分析方法: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两方面着手“过多的限制”所造成(压力过大)4. 涂概括自杀的一般社会原因:自杀主要为社会整合、道德秩序等社会事实多决定,与社会的集体性倾向相呼应,而与自然环境和个人的心理生理联系较少。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七章 柯林斯的仪式互动链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篇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七章 柯林斯的仪式互动链理论一、名词解释互动仪式链(北京大学2017年研)答:互动仪式链是柯林斯提出的,是指宏观过程来自于互动网络关系的发展,来自于局部机遇所形成的链条关系。
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链”是社会结构的基础,宏观水平现象最终是在个人之间,由微观的相遇来创造并维持的。
从本质上来说,宏观的和长期的社会结构是由“互动仪式”而建立起来的。
“互动仪式”指一种表达意义性的程序化活动,它经由时间延伸以复杂的形式而组合起来,宛如一条“链”,即“互动仪式链”。
这一互动链在时间上经由具体情境中的个人之间的不断接触而延伸,从而形成了互动的结构;这种微观的互动链形成了社会组织的主要特征,并使微观社会学在解释宏观社会结构的性质和动力机制两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二、简答题1.简述柯林斯对社会组织的分析。
答:柯林斯认为组织分析对冲突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组织和分层是日常生活中互动的基础,也是反抗与控制的主要武器。
柯林斯将组织看成人际影响的网络和利益冲突的场所,是体现人们在际遇中运用资源并形成关系结社构的重要社会系统。
从微观过程出发,论述了宏观的组织控制、组织管理和组织结构问题。
(1)在组织控制过程方面①对社会组织模式的控制程度与个体间的强制资源、物质资源及符号资源集中的程度成正比。
②社会组织模式中的控制形式是资源类型的函数,这些资源集中于想控制他人的个人手中。
③越是通过运用强制资源来谋求控制,受这些资源操纵的对象就越趋向:a.逃避;b.如果不能逃脱则反击;c.如果上述不可能,以及存在物质刺激,则服从;d.如不存在物质刺激,则消极服从。
④越是通过运用物质资源来谋求控制,受物质刺激操纵的对象就越容易:a.产生渴望获得的倾向;b.采取谋求私利的策略。
⑤越是通过运用符号资源来谋求控制,这一资源所操纵的对象越可能:a.接受价值观和信仰的灌输;b.成为同质体的新成员;c.努力促成组织内的接触;d.努力阻止跨组织的接触;e.参加仪式活动,特别是交换仪式;由于服从而被赏以晋升。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一章 常人方法学【圣才出品】
第二篇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一章 常人方法学一、名词解释1.主体间性答:主体间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涉到人际关系以及价值观念的统一性问题,是人对他人的意图的推测和判定。
胡塞尔提出了“主体间性”的概念,并将它与“自然态度”一起视为生活世界的构成性特质,从而将常人方法论引领到互动着的个体之间共享的主观世界。
这也是人们将现象学社会学和常人方法论称为主观主义社会学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
“主体间性”一方面意味着“自我”和“他人”两个主体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意味着我和我们的关系。
在这里,主体间性涉及主体之间的共同性和它们沟通的可能性,正是这种主体间性构造了与人类有关的世界的意义。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的目标只是描述过程,即描述主体间性基础之上日常生活世界意义构造的实践过程。
2.索引表达答:索引性表达是指日常沟通行动依赖于对意义的共同完成且未经申明的假设和共享知识,就日常沟通行动的意义而言,它是完全依赖于其情境的,也即它是由情境限定的。
任何一个表面上孤立的“表达”和“行动”归根到底都是一条“无穷无尽”的“索引链”上的一环,永远不能归到一个不受索引性问题困扰的最终基础,加芬克尔称之为“无底之船”。
3.常人方法学相关试题:本土方法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研;山东大学2015年研)答:本土方法论,又称常人方法学、俗民方法论,是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
它主要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
4.哈罗德·加芬克尔答:哈罗德·加芬克尔是常人方法学的创立者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加芬克尔在1954年自己创造了“常人方法学”一词,意为一门研究常人在日常生活中行为处事所用的方法的学问。
1967年他出版了《常人方法学研究》,利用舒茨的研究思路来思考社会行动、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等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行动理论,说明了常人方法学的研究程式,从而为常人方法学奠定了理论与方法论基础。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第五章社会互动一、名词解释1.社会互动(吉林大学2017年研;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中央财经大学2011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研;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2.戏剧论(戈夫曼)(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研)答:戈夫曼的戏剧论是社会互动理论中的一种观点,他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他指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在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
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创造在别人心中的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
戏剧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3.标签理论(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研;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研)答:标签理论又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它是一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
在研究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时,这些问题或行为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它们。
那些凭借权力占据了统治地位的集团可以通过贴标签、宣布被统治者为“有越轨行为者”,来歧视、控制和镇压被统治者。
因此,这种贴标签通常是不公正的。
4.合作(中央财经大学2008年研)答: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人们之所以需要合作,是因为仅靠某一方的单独行动往往无法实现这种利益或目标。
从广义上说,人们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必须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没有合作就没有群体或社会可言。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六章 理性选择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篇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六章 理性选择理论一、名词解释1.方法论整体主义答:方法论整体主义是指以整体作为研究的基点,通过群体行动的分析来说明学科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内容的方法体系。
西方社会学理论以功能主义为代表,坚持方法论的整体主义。
他们以宏观社会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对社会系统层次的问题的分析。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学术环境的变迁,整体主义方法论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过于强调社会结构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制约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社会组织(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答: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看,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从狭义上看,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
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社会组织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初级社会群体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并取代初级群体成为社会结构的标志,与之相应,人类社会的群体生活也就发生了重要变化。
3.社会资本(兰州大学2019年研;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研;中山大学2016年研)答: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所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
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义务与期望;②信息网络;③社会规范;④权威关系;⑤社会组织。
科尔曼认为,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社会资本主要是由家庭和邻里、社区等原始性社会组织所提供的,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原始性社会组织的逐渐衰落,原有的社会资本不断受到侵蚀,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重新建立社会资本,如增强家庭生活与养老保障的职能,或有目的地创建一些社会组织等等,以此填补原始社会资本缺失的真空。
4.法人行动者相关试题:简述科尔曼的法人行动理论。
(简答题,南开大学2016年研)答:科尔曼所说的“法人行动者”是指,自然人行动者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与其他行动者在委托一代理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新的行动单位,它同自然人行动者一样具有自己的资源、利益、权利、义务和责任,其行动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九章 符号互动论【圣才出品】
第二篇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九章 符号互动论一、名词解释1.符号互动论答:符号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互动着的个人构成的,对于诸种社会现象的解释只能从这种互动中寻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以来,它在美国及西方社会学界颇为流行。
符号互动论的理论基础是: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杜威的社会互动思想。
它的早期代表人物有库利、托马斯、米德。
2.“镜中之我”(中央财经大学2017年研)答:“镜中之我”是社会学家库利在研究个人的自我概念的过程中提出来的。
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
一个人对于自我的某种明确的想象是由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
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镜中我”。
库利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①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③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就逐渐形成了。
3.自我相关试题:(1)主我和宾我(赣南师范大学2018年研)(2)客我(米德)(中央财经大学2015年研)(3)乔治•米德的“自我”概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研)答:乔治•米德认为,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人出生之初是没有自我意识的,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提高,人开始将“我”作为一个符号,作为一个对象来加以思考,这时,自我意识就开始产生了。
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I)和“客我”(me)两个部分:①“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②“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
社会学理论考试试题
社会学理论考试试题一、简答题1. 解释社会学理论的概念,并讨论其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社会学理论是指对社会现象、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进行系统分析与解释的理论体系。
它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的结构、制度、变迁和发展规律,旨在揭示社会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社会学理论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提供了研究社会现象的理论框架,帮助研究者理解和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
其次,社会学理论可以深化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
最后,社会学理论还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交流与对话的基础,促进学界的学术发展。
2. 简述功能主义理论,并讨论其优点和批评。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相互依存关系的系统,社会的各个部分都对整体的稳定和运行起着功能。
它强调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的平衡性和相互关联性,关注社会秩序和社会一体性的维持。
功能主义理论的优点在于它对社会存在的秩序和稳定进行了解释,理论假设合理且易于理解。
此外,它强调了社会各个部分的相互依存和互补性,有助于理解社会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然而,功能主义理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首先,它过于强调社会的稳定和秩序,忽视了社会冲突和变革的存在。
其次,功能主义理论忽视了社会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对于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冲突的解释力度有限。
最后,该理论在对社会变迁和变革的解释上相对不足,无法很好地解释社会变迁的原因和过程。
3. 以社会行动理论为基础,分析个体在社会中的行为决策过程。
社会行动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基于个人目标和意义的选择性行动。
在社会中,个体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动机,评估不同行动的意义和可能的结果,并根据这些评估进行决策。
首先,个体在社会行为决策过程中会考虑自身的兴趣和目标。
个体的兴趣和目标会影响其对不同行动的评估和选择。
其次,社会情境也会对个体的行为决策产生影响。
个体会考虑社会期望和社会规范,以及其他人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
最后,个体的行为决策还受到信息和认知因素的影响。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布迪厄的实践社会学理论一、名词解释1.布迪厄(中央财经大学2007年研)答:布迪厄是法国社会学家。
布迪厄认为社会本质不是想当然的,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帮助人们纠正认识错误,发现生活的隐秘。
场域和习性是布迪厄理论中的最基本概念,他将场域看做由客观限定的位置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形构,场域中存在着资本,多个相互联系的场域构成了社会空间,随着社会的分化,场域也呈相对自主化,不同的场域有着不同的自主性的度。
习性是通过客观结构和人的历史的结合而创造的形式化了的一组意向,它在潜意识的层面上发挥作用,习性是个体在实践中形成的,又作用于人的实践过程。
对于场域和习性二者的关系,布迪厄认为,一方面场域构造了习性,另一方面习性又赋予场域以主观的意义和价值,由此消解主客观二元对立问题。
此外,他在资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宏观社会结构,并对社会结构的再生产做了重新阐释。
学术生涯经由哲学、人类学到社会学,同时他个人也致力于批判性地吸收这些不同学科的主要思潮,从而构建起一种实践与反思统一的社会科学。
2.惯习(北京大学2017年研;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研;中山大学2013年研)答:布迪厄用“惯习”来表述人类实践深层的社会结构与认知结构。
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行为往往有一种非常直观的理解和把握,并且这种理解和把握既是当前实践的基础,同时也来自于在此前的实践过程中经久形成的持久而又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这种持久潜在的行为倾向系统就是惯习。
它存在于实践者的身体和行为之中,构成了一种“实践感”,即对实践的前认知把握。
3.场域(中山大学2016年研)答: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
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制度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定的。
而决定这些位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分配结构中,各种位置实际和潜在的处境;另一方面是这些位置彼此之间的客观关系。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一、名词解释1.哈贝马斯(中央财经大学2009年研)答:哈贝马斯是德国社会学家。
哈贝马斯的社会学主旨就是要把人类从统治中解放出来。
关心人类的命运、实现人的自由是他的理论追求。
他的理论实践从早期对知识论的反思批判到后期建立沟通行动理论,进而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探求人类未来的理想境地,奠定了他批判社会学体系的基础。
但是,他的这种努力是企图在马克思和韦伯之间找到一条新的出路,企图建立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规范基础”来描述、批判和分析现代社会的结构。
带有理解主义的成分,因此,哈贝马斯仍然没有摆脱批判性的维护色彩。
2.沟通理性答:哈贝马斯对沟通行动概念的分析、普遍(形式)语用学对交往的有效性要求的分析,都是为了揭示沟通行动中所潜藏着的不同于目的——工具理性的另一种理性:反省、批判和论证的能力,即沟通理性。
①沟通理性首先是一种对话式的理性,是以主体间的平等的对话为基础的。
相对地,目的——工具理性是一种独白式的理性,基于个人利益的计算的理性。
②沟通理性是一种借助于更佳论据的力量进行反复论证的理性。
在有效性要求受到质疑时,沟通行动的参与者能够进入理性的讨论,在讨论中,沟通双方针对受质疑的有效性要求反复讨论,以期达成共识。
相对地,目的——工具理性不必借助于理性的讨论,而是以单方面的利益的取得为标准。
3.生活世界答:(1)生活世界,包括文化、世界、人格三个方面,是指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大家在一定程度上共同拥有的、一组庞大而并不明确的社会文化背景。
生活世界与沟通行动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沟通行动是在生活世界内进行的,生活世界使得人类理性地进行沟通成为可能。
(2)对应于文化再生产、社会整合和社会化的过程,哈贝马斯将文化、社会和人格看作是生活世界的结构性要素:①文化是一个资料的储存库,人类间的相互沟通不单只是依靠文化资料和媒介,是生活在一起的社群所共享和共有的,当沟通行动的参与者通过语言沟通就世界上的某些事物进行解释和理解时,知识储存库使得沟通成为可能;②社会是指合法的秩序,通过这种秩序,沟通行动得以调节不同的意见和社会行动,并促进社会整合和人类的归属感;③人格可以理解为沟通行动的参与者所具有的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最新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最新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A. 社会结构B. 社会功能C. 社会变迁D. 社会行为答案:C2. 社会化的主要功能是:A. 社会控制B. 社会整合C. 社会稳定D. 社会适应答案:D3. 社会分层的依据是:A. 经济地位B. 政治地位C. 文化地位D. 所有以上答案:D4. 社会资本是指:A. 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B. 社会的物质财富C. 社会的精神财富D. 社会的政治权力答案:A5. 社会运动的特点是:A. 组织性B. 群众性C. 目的性D. 所有以上答案:D6. 社会问题的特征包括:A. 社会性B. 普遍性C. 危害性D. 所有以上答案:D7. 社会控制的手段包括:A. 法律B. 道德C. 习俗D. 所有以上答案:D8. 社会结构的功能包括:A. 维持社会秩序B. 促进社会进步C. 保障社会稳定D. 所有以上答案:D9. 社会化的过程包括:A. 初级社会化B. 次级社会化C. 再社会化D. 所有以上答案:D10. 社会研究方法主要有:A. 定性研究B. 定量研究C. 案例研究D. 所有以上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社会化的过程及其重要性。
答案:社会化是个体学习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过程,包括初级社会化、次级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初级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家庭和学校,次级社会化发生在工作场所和社会团体,再社会化则是在个体经历重大生活变化时进行的社会化。
社会化对于个体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描述社会结构的组成要素及其功能。
答案:社会结构由社会制度、社会群体和社会规范等要素组成。
社会制度规定了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社会群体是社会成员的集合体,社会规范是社会成员行为的准则。
社会结构的功能包括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整合和保障社会稳定。
3. 阐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途径。
答案:社会问题的产生通常与社会结构的不完善、社会制度的缺陷、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分配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冲突有关。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第二篇 第16~19章)【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第二篇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六章理性选择理论一、名词解释1.方法论整体主义答:方法论整体主义是指以整体作为研究的基点,通过群体行动的分析来说明学科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内容的方法体系。
西方社会学理论以功能主义为代表,坚持方法论的整体主义。
他们以宏观社会为研究对象,侧重于对社会系统层次的问题的分析。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学术环境的变迁,整体主义方法论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过于强调社会结构因素对人的行为的制约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社会组织(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研)答: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看,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从狭义上看,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
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社会组织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与初级社会群体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并取代初级群体成为社会结构的标志,与之相应,人类社会的群体生活也就发生了重要变化。
3.社会资本(兰州大学2019年研;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研;中山大学2016年研)答: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所组成,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结构之中,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
社会资本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义务与期望;②信息网络;③社会规范;④权威关系;⑤社会组织。
科尔曼认为,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社会资本主要是由家庭和邻里、社区等原始性社会组织所提供的,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原始性社会组织的逐渐衰落,原有的社会资本不断受到侵蚀,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重新建立社会资本,如增强家庭生活与养老保障的职能,或有目的地创建一些社会组织等等,以此填补原始社会资本缺失的真空。
4.法人行动者相关试题:简述科尔曼的法人行动理论。
(简答题,南开大学2016年研)答:科尔曼所说的“法人行动者”是指,自然人行动者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与其他行动者在委托一代理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新的行动单位,它同自然人行动者一样具有自己的资源、利益、权利、义务和责任,其行动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
“西方社会学理论”考试题库
“西方社会学理论”考试题库(第 1 套)一、概念题(每题4分,共20分)1、理想类型2、社会唯名论3、现实性冲突4、结构化理论5、场域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T.帕森斯的社会均衡理论。
2、简述默顿中层理论的主要特征。
3、简要评价布劳的交换理论。
4、如何理解哈贝马斯的“沟通理性”?5、简述现代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试比较科塞和达伦多夫在社会冲突理论的异同。
2、试论新功能主义对功能主义的批判与超越。
(第 2 套)一、概念题(每题4分,共20分)1、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2、索引性表达3、非现实冲突4、后工业社会5、功能替代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简述卢曼的社会分化理论。
2、简述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理论来源与理论目标3、简述韦伯有关“价值中立”的思想。
4、试评价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5、简述常人方法学的方法论特征。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试比较现代化理论与依附理论。
2、试比较默顿与帕森斯在功能主义思想上的异同。
(第 3 套)一、概念题(每题4分,共20分)1、单元行动2、生活世界3、单面社会4、社会唯实论5、文化资本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达伦多夫关于社会冲突与社会结构变迁关系的论述。
2、布劳有关宏观社会结构的制度化的观点。
3、简述韦伯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特征。
4、简要评价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5、简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试比较孔德与斯宾塞社会学思想的异同。
2、试分析世界体系理论对依附理论和现代化理论的新发展。
(第 4 套)一、概念题(每题4分,共20分)1、集体意识2、剧本期望3、依附性发展4、脱域机制5、社会有机论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帕森斯构造理论的方法2、简述后工业社会的主要危机。
3、简述哈贝马斯的批判认识模型。
4、简述韦伯有关社会分层的主要思想。
5、简述米尔斯对冲突理论的主要贡献。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四章 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圣才出品】
第二篇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四章 齐美尔的社会形式论一、名词解释1.齐美尔相关试题:《货币哲学》(云南大学2016年研;中山大学2015年研)答:格奥尔格·齐美尔是经典社会学时期的德国社会学家。
在社会学领域,齐美尔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①通过提出并回答“社会是如何成为可能的”这一问题,确立了将社会交往形式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基本思想,从而为社会学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②并且基于这种观念,对社会互动的形式和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尝试将量化方法引入社会学,研究群体规模大小对群体互动性质的影响;③通过对主观文化、客观文化和社会分化问题,尤其是货币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深刻揭示了现代工业社会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主义的内在“文化悲剧”。
齐美尔主要的社会学著作有《论社会分化》《历史哲学问题》《货币哲学》《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等。
2.文化社会学答:文化社会学是齐美尔提出来的,指通过对社会结构文化的分析,揭示和剖析资本主义文化的内在矛盾和文化危机,即文化悲剧。
这种文化悲剧根基于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的区分。
研究客体文化对主体文化的影响。
两种区分是:①主观文化,即“个体文化”,是指行为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②客观文化是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宗教、哲学等,这些因素外在于个体,但却影响着个体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3.一般社会学答:一般社会学,是指研究在各门社会科学对象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殊规律,它旨在为所有社会科学去探索新的途径,是社会学方法在各种社会科学中的运用。
它所研究的是以社会的形式构成的整个历史生活。
由于一般社会学适用于各种问题的全部总和,因而并不是一门具有自己内容的科学。
社会学研究和把握的,实际上是过去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未经研究和把握的规律。
4.社会交往的形式答:社会交往的形式,是指一种相互作用的模式。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章节题库(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十章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一、名词解释1.舒茨(AIfred Schutz)(南开大学2012年研)答:舒茨是美国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创始人,经典著作《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
他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等同和按照自然科学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做法。
他关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观因素,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实证主义所说的“社会事实”,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
他主张将现象学与社会哲学结合起来解决社会学的问题,社会学应置身于生活世界中,对互为主体性的人们的微观互动过程进行研究,认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性质。
故他也把自己的现象社会学称为“生活世界构成的现象学”。
2.生活世界(舒茨)(中山大学2016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答:生活世界是指人们在其中生存并进行各种日常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
它在我们出生以前就存在着,具有自己的历史,而且是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呈现给我们的。
舒茨试图运用社会学方法来分析生活世界的结构,以揭示超验性本身的生活世界的基础。
舒茨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文化世界,但它不同于日常现实,可以被认为是人们全部活动的总和。
舒茨进一步强调生活世界“社会实在”的本质,即对于生活世界中的行动者来说,生活世界是他们的行动得以立足的社会现实基础;而对于研究行动者社会行为的社会学家来说,生活世界是他们分析社会行为所必须重视的首要的社会事实。
舒茨认为,“生活世界”是以解释和说明人类行动和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所开始的地方,同时也是现象学社会学研究的起点。
3.自然态度的悬置答:现象学社会学对按自然科学理想建立的传统社会学持批判态度,认为这种社会学历来忽视人们日常生活赖以建立的基质构造,轻信自然观点把社会现象视为自然事实而加以研究,其根本弊病在于它混淆了自然科学对象和社会科学对象之间的本质差异。
舒茨提出“自然态度的悬置”方法,他的用意是把对这个世界的怀疑“悬置”起来存而不论,以便社会科学研究者更接近于生活世界本初的、最高的实在,从而理解这个由多重实在组成的日常世界的意义结构。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四章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圣才出品】
第二篇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四章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一、名词解释1.吉登斯答:吉登斯是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是结构化理论的建立者。
主要著作有:《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等。
吉登斯的社会理论涉及面非常广泛,他对很多学科都有所涉猎。
吉登斯认为,社会科学家既是社会现象的研究者,也是社会世界中的行动者,因此社会科学家既要批判性地研究社会世界,又要反思自身。
吉登斯社会学理论的内在逻辑结构主要是:他试图以结构化理论和“双重解释学”解决能动与结构、微观与宏观的二元对立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对现代性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以他的结构化理论作为分析武器,全面清理经典社会学和当代社会学关于现代性及后现代主义关于现代性的各种思潮的研究,形成了他自己关于现代性问题的一整套研究路径。
他认为,结构指的是社会行动所涉及的规则和资源,结构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又是人类行动的中介,并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
这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社会学理论中的“二元对立”。
吉登斯关于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研究是当今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2.结构二重性答:结构二重性是吉登斯在研究行动和结构的关系问题时提出的,结构可以在实践中表现出来,但不是具体实践的外显模式。
具体是指,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又改变着结构。
行动与结构之间这种相互依持,互为辩证的关系反映在处于时空之中的社会实践中。
3.时空分离答:时空分离是指前现代社会的时间总是与空间位置联系在一起的,但到了现代社会,时间从空间中分离出来了。
与此同时空间与场所也出现了脱离,在场的东西的直接作用越来越为在时空意义上的缺场的东西所取代,进一步促成了社会制度的抽离化。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二篇 西方社会学理论第十章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一、名词解释1.舒茨(Alfred Schutz)答:舒茨是美国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创始人,经典著作《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
他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等同和按照自然科学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做法。
他关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观因素,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实证主义所说的“社会事实”,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
他主张将现象学与社会哲学结合起来解决社会学的问题,社会学应置身于生活世界中,对互为主体性的人们的微观互动过程进行研究,认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性质。
故他也把自己的现象社会学称为“生活世界构成的现象学”。
2.生活世界(舒茨)(中山大学2016年研)答:生活世界是指人们在其中生存并进行各种日常活动的具体社会环境。
它在我们出生以前就存在着,具有自己的历史,而且是以一种有组织的方式呈现给我们的。
舒茨试图运用社会学方法来分析生活世界的结构,以揭示超验性本身的生活世界的基础。
舒茨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文化世界,但它不同于日常现实,可以被认为是人们全部活动的总和。
舒茨进一步强调生活世界“社会实在”的本质,即对于生活世界中的行动者来说,生活世界是他们的行动得以立足的社会现实基础;而对于研究行动者社会行为的社会学家来说,生活世界是他们分析社会行为所必须重视的首要的社会事实。
舒茨认为,“生活世界”是以解释和说明人类行动和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科学所开始的地方,同时也是现象学社会学研3.主体间性答:主体间性即人对他人意图的推测和判定。
自我的意义确立过程,与对他人的经验的理解涉及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验与解释图式。
我对他人的行动的理解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主体间的交流、沟通才能实现。
他认为,只有在主体间性的关系中才能理解他人行动的意义。
舒茨关于主体间性的研究,是通过描述分析常识世界的各种类型化进行的。
如果我的身体是处于一种此在,而同伴的身体则是一种彼在,而我改变我的位置,从此在移动到彼在,彼在也就成为一种此在,我就可以从彼在观察到我从此在出发所察觉的同样的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九章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关注的新问题
一、名词解释
1.网络分析
答:社会网络分析是新兴起的一套分析社会结构的理论和方法,其基本观点是将个人或组织之间的社会联系所构成的系统视为一个“网络”,并认为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网络所构成的大系统。
社会网络分析包括两个层面:①它是一种理论,是从社会网络关系或人际关系的网络结构出发来解释社会现象;②它也指一套分析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网络分析的指标和测量方法。
2.社会网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研;东北财经大学2014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
答: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社会网络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社会互动会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
社会网络的三个层次分别是:社会单元(可以是人、群体或者位置)、社会单元之间的互动、社会单元互动形成的模式。
二、简答题
1.简述女性主义社会学理论的观点。
答:(1)传统社会学对女性的研究的忽视,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学家的传统研究课题忽视了对妇女经验的研究;
②社会学倾向于把社会作为一个单一性别(男性)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学家很少把社会性别作为重要的因素加以研究;
④社会学家解释权力与地位现象倾向于维护现状;
⑤某些方法论和研究情景会系统地阻碍某些信息的获取,而这些信息对于解释现象是不可或缺的。
(2)女性主义理论与社会学结合的优势:
①社会学为研究社会中的妇女以及妇女角色和地位的变化提供了极有用的理论和方法;
②由于把性别主义纳入社会等级化的理论以及认识到性别是不平等的根源之一,社会学也得到了丰富;
a.性别跟阶级一样,是一种主要的分层系统;任何社会中的这种分层都来自于社会生产组织或制度。
b.社会生产可广义地看做是一种多方面的、等级性的组织过程,这一过程再生产和维持着社会生活。
c.对这一过程的有效分析应改变传统的研究思维。
d.意识形态掩盖着社会生产的真实性,同时又在个人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造成了分层结构。
(3)女性主义社会学侧重研究的问题是性别关系中的不平等或差异性,故被称为性别社会学或“女性社会学”。
女性主义社会学理论是一种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密切相关的新理论,它在许多方面对传统的理论思维提出了挑战。
这一理论广泛涉及了两性关系、妇女地位与发展、性别不平等与社会分层等诸多问题。
因此与之相关的研究也是多学科或多视角的,影响女性主义理论与一般社会学理论结合的因素:
①作为职业的社会学组织;
②女性主义社会学理论与女性主义的关系;
③社会学与女性主义所用词语和格调的不同。
2.怎样理解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历史社会学或知识社会学视野?
答: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历史社会学或知识社会学视野:
(1)概念
知识考古学是用以探讨知识何以可能的主体和客体条件以及“真理体制”得以建立的实践过程的方法。
福柯对历史的考古是在对古人知识的追忆中揭示现实世界存在、异变和扭曲的根源。
如是观之,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追根溯源地研究现实生活的新社会学,亦可称为在时间过程中理解现实的“历史社会学”。
(2)福柯把现实放到历史过程中考查,这与他对现实的历史本质的理解是一致的。
福柯像狄尔泰和伽达默尔等解释学家一样,认为现实不过是历史的延续,现实中存在和变化着的事物在历史中能捕捉到它嬗变的踪影。
(3)与解释学强调现实同历史不可分的一般论述不同,福柯认为无论现实还是历史,都是以扭曲的异化形式存在着和联系着。
因此,对现实和历史都不能不加怀疑地理解和解释,而要在种种矛盾关系中开展批判性地阐释。
福柯像马克思和法兰克福学派那样,在否定现实的前提下揭开遮盖于其上的种种假象,找出被人们忽视的真实规定性和网络联系。
并且,个性、自由、解放等价值理想从未被隐没,对现实的激烈抨击都是以这些理想原则为根据而提出的。
(4)福柯不仅要求现实按照理想原则发生变革,而且认为现实在历史中也是通过种种断裂性变化而展开的,福柯力图通过“停在表面”的方法去把握那些流变的、断层的、随机的具体现实。
因此,福柯反对历史仅仅是量变的进化过程的观点,而是在量变中看到了质变,
在演进中看到了飞跃。
福柯在肯定变革的激烈言辞中追求多样异质性,而不是普遍规律性。
3.通过考察话语方式研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方法论意义如何?
答:(1)福柯建立了丰富的语言学理论,但不是一般的语言学理论,而是以语言为对象展开的社会学理论。
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揭示语言所指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是怎样被语言建构起来的,又是怎样在语言的控制下存在、断裂和异变的,福柯称之为“话语实践”。
福柯指出话语研究揭示了另外一项任务,就是把话语作为系统地形成这些话语所言及的对象的实践来研究。
(2)福柯的语言学研究是由语言触及人的社会行动或社会实践的社会学研究,是在社会学视野里展开的语言学研究。
(3)福柯通过考察话语方式研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人们面向实际的经验过程,虽然话语实践没有形成科学知识,但是这种处于实证性或经验性层面上的陈述,却是科学知识或思想体系得以建立的前提和基础。
(4)给人们新的启示,让人们更加关注面向实际经验过程的话语实践。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由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变迁?请举例说明。
答:(1)消费社会的产生
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从过去的生产社会转向以符号为中介的消费社会。
在《物体系》中,布希亚分析了“物”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组织结构与功能变迁。
他指出,所有社会成员都是通过物的生产、安排、使用和消费活动来组织其日常生活的。
(2)消费社会中物的存在方式的变化
①物体系的功能变迁
物体系的功能变迁,是指对物体系的客观性描述。
布希亚从家具摆设入手分析物体系功能的变迁。
他认为家具摆设不是简单的几件物品的集中,而是一个时代家庭和社会结构的反映与折射:
古典时期的布尔乔亚家具摆设建立在传统及权威的父权制关系基础上,其核心是联系家庭成员间的复杂情感关系。
在家具摆设中,物和家具的功能不在于其客观的功用,而在于其象征意义。
人与物的关系紧密相连,家具摆设的紧密性与封闭性,与家庭生活的内在性和以父权为中心的情感性相对应,使房子与家具具有深度感,这就使家具本身具有象征作用,在空间中体现了家庭中的情感关系。
家具的这种摆置方式,体现了古典时期的意识形态与文化观念,这个时期的物也具有相应的风格与象征意义。
随着个人与社会及家庭关系的转变,家具的风格与结构都发生了变化。
家具的庄严宏伟感消失了,占据着大量空间的宏伟家具让位于房间角落的小型家具,家具本身不再总占据着空间,而是变得可以消隐、伸缩,更具有可变换性。
风格与结构的变化,使家具的意指功能发生了变化。
当物具有象征意义时,物即使是在功能不调的情况下,也能体现家庭情感;而当物以功能凸显时,功能不调的物也就不必要留于家中。
在这种情况下,对物也不能投注过分的家庭感情和个人感情,家具不再作为道德感的载体而存在,而是突现了自身的功能,这就使物的功能从过去的道德束缚中解放出来。
②对物体系功能结构相对应的主观维度的描述
对物体系功能结构相对应的主观维度的描述,即对物体系时代动机的分析。
布希亚认为我们进入一个功能化的世界,即传统拟人化世界的终结和物的世界的到来。
物的功能化构成了一个物体关系世界,这个世界不再以拟人性的道德来规定自己的本质,而
是构成一个功能化的场域,这个场域构成了个人实现自己的舞台。
虽然表面上看来人在舞台上演出,而实际上人只是按照物体系的要求实现这功能化的出场。
与物的功能世界相对应的层面,就是人的功能化以及在这个功能化中产生的人的主体性幻觉,这是人融入物的世界的心理基础。
③对物体系的实践意识形态的批判
对物体系的实践意识形态的批判,即揭示物在消费社会中如何叙述自己并实现消费社会意识形态的企图。
“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要素,但“物”本身只是一个被动的、无意义的存在,它必须同其他东西联系在一起才有意义。
布希亚对物的谈论,实际是在谈论人和人的行为关系。
如此一来,“物”就成为一种“符号系统”,那么对“物”的消费便可能成为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及其内在区分的主要基础。
布希亚从消费的“意义”层面上对作为“符号”的物品进行考察。
有关“物体系”的话语必须同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相关联才能更好地得以体现。
在物质性功能之外,被消费的物品往往构成了一种认同体系,但它连接或附属于一些其他的体系,诸如手势、仪式、语言、道德价值筹码等。
所以消费的对象不仅是劳动产品,而且可以是一切东西。
在消费社会中商品已经不再是社会劳动的结晶,而是作为符号存在着。
对于这种符号的消费,消费者已不再是消费的主体,他们在符号的组合和计算中被取代,他们所剩的只是吸收符号和被符号秩序吸收的过程。
符号秩序是大型技术统治集团和大众传播媒介合谋的结果。
按照一种社会逻辑或欲望逻辑,大型技术统治集团以一种生产和消费的颠倒形式深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进入了伦理和日常意识形态中。
实际上,消费者已经沦丧,只剩下空洞的消费欲望。
大众传媒宣传的图片、新闻和信息使人们“在空洞的大量地了解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