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历史传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原博物馆的珍宝让我们窥见这片古老之地的不平凡经历。今日地处偏远的固原,却曾经是扼守丝路的咽喉要冲,从秦皇汉武到成吉思汗,从戎、狄、匈奴到明将清军,曾经有太多的人群轮番登上它的舞台,留下种种印记。
固原博物馆的馆藏展现了这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地区的文物大貌,在它的丝路文明展览中,我们还应该关注固原在佛教东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馆藏文物相映成辉的是六盘山支脉须弥山东麓的一座石窟遗址,它就是须弥
漆棺画,多元文化的相融
在固原博物馆里和鎏金银壶、玻璃碗并称“超级国宝”的文物还有第三件,而且它的美丽和价值都不输于前者,那是一幅巨大的北魏漆棺画,它也来自一座固原地区的古老墓葬。
1981年,固原县文物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在距县城2.5公里的西郊雷祖庙村发掘一座北魏时期的夫妇合葬墓。墓葬被打开,考古学家们立即被眼前的情景深深吸引住了:这简直就是一座小小的壁画宝库。不仅墓壁上绘有描绘主人生前场景的壁画,而且,连棺椁上也绘有精美的漆画,这棺上的漆画尤其美艳。
漆画内容分为三部分:墓主人形象、孝子故事、骑猎及佛像造像。
这类“墓主人像”在我国南北朝墓中倒是时有发现,但在北魏墓中可还是第一次见到,至于画在棺上,更是仅见此一例。这幅画像中的人物身穿鲜卑族服装,一手持杯,一手执麈尾,两侧站立着侍从,俨然是一位有着文化修养的士族形象,专家从这幅画中读出的是—鲜卑族上层社会对中原文化的深深倾慕。
绘在棺两侧的画作内容更加生动,可惜残毁比较严重。它们分为上中下3栏,上栏是一排孝子故事图,有舜、郭巨、蔡顺和尹吉甫之子伯奇及二桃杀三士的故事,画面榜题近二十处之多。而且它们居然是有连续情节的,又各自不以背景相联系,自成独立画面,这不就是“连环画”吗?奇特的是,鲜卑人墓葬中的孝子像,描述的却是汉族的传统故事,这种鲜卑文化交融汉族文化的现象,在中国艺术史上也是仅此一例。
棺画的中部每侧各画着一个窗户,由联珠龟背纹图案组成,这种图案应是源于波斯。但其间又杂有众多佛教天人、菩萨形象,这种同时受到佛教艺术和西域画风影响的痕迹,让人觉得当时的固原不仅有多种多样的人群活动,而且是个非常开放、非常时尚的地区。
据考证,这幅漆棺画的制作年代在北魏太和年间(477—499),正是北魏推行汉化政策的时期。北魏的汉化运动主要倡导者是孝文帝拓跋宏,他即位后励精图治,大胆实
行汉化运动:迁都,改革官制,禁止胡
语、胡服,改鲜卑姓为汉姓,禁止同族通婚,政策涉及礼乐刑法各个方面。
固原的漆棺画正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北魏贵族的真实心态,他们一方面迎合时尚,一方面又没有完全臣服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他们将自己的理想,将多元化的文化用大融合的方式带入自己的墓葬之中。
琉璃塔刹背后的成吉思汗之谜
每个参观过固原博物馆的人都不会再将固原看做是一个贫困的西部小城镇。固原厚重的历史书页在这座博物馆里被频频翻开。
当在眼前的展柜中看到那座流光四溢的黄色葫芦状文物,不少人都赶紧凑上前去看一看展品说明。原来这是一只宝塔的塔顶—琉璃塔刹,它的故事牵扯出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伟大人物—成吉思汗。
“这批文物是从老乡的田边废品和流散民间的文物中抢救回来的。”固原市原州区文管所的马东海回忆起开城安西王府文物的发现时说,他研究这座王府遗址已经将近二十年了。
固原的文物调查是从1984年的全国文物普查开始的。走村串巷向群众征集文物、打听遗址、搜集当地的历史传说是文物管理所的主要工作。当时“元代开城安西王府遗址”慢慢浮出水面。到了1992年,宁夏文物处又专门成立了开城文物工作站,安西王府遗址的全面文物搜寻工作开始了。
考古工作者对罗家山、北家山、黑刺沟、开城等地反复调查,6号遗址区里出现了较集中的烧制砖和琉璃瓦的窑址以及墓葬区。安西王府遗址浮出水面。也正是在那次调查中,黄琉璃塔刹、元朝铜权、琉璃四足香炉、金帽顶、三彩鹰首饰等四十多件重要文物,以及三角滴水瓦、瓦当、石雕龙首等上百件建筑材料标本从民间被“挖”了出来。
这座王府遗址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让专家锲而不舍研究多年?这和六盘山与成吉思汗的一段历史记载有关。
据《元史》记载,1227年,成吉思汗灭夏时在六盘山避暑驻兵,闰五月病死六盘山;1253年,忽必烈征云南时屯兵六盘山;至元九年(1272)十月,忽必烈封皇子忙哥刺为安西王,赐亲兆为封地,驻兵六盘山,以镇守秦、蜀;元军1279年攻占四川完成统一后,开城府(1273年设立)负责统治河西、吐蕃、四川、陕西,节制西部,成为西部地区的军政重镇;1280年,安西王忙哥刺病死后,忽必烈封阿难答继承安西王王位;1287年,阿难答因皇权斗争失利被罢免王位、收回秦王印,安西王府辉煌的历史由此结束;1306年,开城路地震,安西王府在地震中被夷为平地,安西王府五千余人遇难,
王宫全部毁圮。
据此分析六盘山应存在过成吉思汗避暑的行宫、行帐?
马东海认为,遗址中发现大量黄色琉璃瓦,表明当时的建筑等级很高,决非一般王府建筑。安西王府的前身可能就是成吉思汗的行宫。后来,安西王府管理陕西、河西、四川和吐蕃诸处军政宪财一切事宜,并直接统率数万大军驻防六盘山地区。
在开城梁周围的罗家山、北家山、开城村、鱼池村这些地方,先后发现了大量的元代遗存。有铭文的铜权(古代秤砣)上镌刻着“开城路”字样,背面还刻有“官造至元二十三年”,是件可作断代的文物;另外朱砂楷书的铭文砖,其中的一块记有:“大元延佑六年九月壬午甲申”、“开成(城)路开成(城)州”。还有一些红釉瓷盆、黄釉瓷碗、罐、琉璃龙纹三足鼎、金帽顶。在开城村、鱼池村的梁、田、峁的地表或者耕土层下,散落着很多琉璃建筑物件,它们真的见证了成吉思汗灭夏后准备攻金伐宋的历史吗?这里真的是成吉思汗驻跸的行宫吗?
固原博物馆收藏了这一地区的元代文物,等待着人们用研究去复原真实的历史。
2007年6月,新疆乌鲁木齐市举行了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的会议,专家们经过反复的研究,将中国段48处文化遗产的名额中的4个给了宁夏,而宁夏最终确定的名单是:开城遗址、固原城、固原北朝及隋唐墓地以及须弥山石窟,它们全部处于固原境内。
宁夏南部的古城固原,地处扼守黄河天险和六盘山隘口的西北咽喉要冲。沧海桑田,今日偏远而名不见经传的固原,在历史上确是历代不同人群、不同统治政权必须扼守的要地。
六盘山地区长期扮演着国家边界的角色,戎、匈奴、突厥、鲜卑、吐蕃、党项、蒙古这些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在这里留下了不同的痕迹。那些走进博物馆的文物,见证着这些民族之间或这些民族和“汉人”之间的战争、交往与融合。这也是固原各个历史时期都有那么宝贵的遗存被发现的原因。
固原博物馆馆藏的文物也许仅仅是固原考古和固原历史文物的一个大略,但却是其中最精粹之物。博物馆大楼是固原古城里最端庄、宏伟的建筑,那种古色古香的意蕴里还有着藏大宝而不露的气度。 (本文来源:《中华遗产》杂志 )
有关固原最早的历史记载
战国时期魏国史书
夏商之际,固原经一千年的大动荡,形成了大的部落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部落之间有着从属关系,并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尤其是随着马的大量饲养,使游牧民族更具有优势,马灵活快速,
不但使部落之间的距离缩短,就是奔袭千里之外的地域也有了可能,游牧文明有了向农业文明挑战的能力,他们不断
南下,掠夺农业文明区。商代,羌方、鬼方与商王朝战争频繁,叛服无常,甲骨文中关于羌方的记载是非常多的。
同时,商朝中叶鼎盛时期,商王朝利用发展起来的社会经济和军事力量,对四周方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除了战争的胜利外,也大大加强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促进互相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商朝第二十三代国王武丁时,讨伐羌方所用兵力最多,一次征发妇好一万三千人。武丁征 鬼方,“三年乃克”,可见当时固原一带及其周边地区的游牧民族力量之强大。
古书《竹书记年》中记载:商朝第二十代国王武乙时,派周人季历征伐西落水鬼戎,俘获十二翟(狄)王。“西落水”指地名,经史学家蒙文通研究,确认“西落水”即《山海经》中洛水。《山海经。西山经》中载:“又西二百里至刚山之尾,洛水出焉,而北流注入河。”另有学者在《地理今释》中认为;“刚山 之尾,今甘肃笄头、大方、六盘、须弥诸山,与陇州山迤逦相接,故曰尾也。洛水,今宁夏清水河,北流至灵州鸣沙堡入黄河。”如以上推论判断不谬,《竹书纪年》中关于征伐西落水鬼戎的史实,当是史籍对固原历史最早的记载。
地方风物传说是指关于地理山川,风光事物的解释性传说。大多以山川风物为依托,将历史典故和人文事迹附会其上,形成对特定自然物和人工物的来历命名等的奇妙解释。
固原城的来历:唐末陷于吐蕃后,一是避讳故“原州而易名。二是北魏置原州,以地险得名。明朝为9边重镇之一,因地理军事地位的重要性。
固原一名始于明景泰3年。
固原历史渊源可追述至旧石器时代。历经春秋战国之时的戎族文明与秦时的乌氏县,于公元前114年(汉武帝元鼎三年)设安定郡,始为州、郡级建置地的发端,固原历史地位由此而奠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固原,因丝绸之路而成为了西北乃至中亚民族融合的契机。公元524年,易高明镇为原州。至隋唐,固原已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养马中心和西北牧业管理中心,盛极一时。
宋于其境内设镇戎军、德顺军、怀德军和西安州,以固边防。至元而被“视为上都,号为上路”。为明朝边塞九大军事重镇之一的固原。在清,升为直隶州。1935年,毛泽东曾到过六盘山。1949年8月,固原全境解放。1953年,成立了西海固回族自治区(包括西吉、海原、固原等县)。2001年7月,撤地改市,固原县改为原州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