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释义

合集下载

成语三字经全文释义

成语三字经全文释义

成语三字经全文释义
三字经全文释义如下: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三字经》全文及翻译,值得带着小孩每天读一遍

《三字经》全文及翻译,值得带着小孩每天读一遍

《三字经》全文及翻译,值得带着小孩每天读一遍《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全文及翻译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翻译】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翻译】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翻译】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翻译】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翻译】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翻译】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翻译】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翻译】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翻译】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翻译】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三字经全文附解释精选

三字经全文附解释精选

三字经全文附解释精选导语: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书籍,是宋朝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作,《三字经》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简短的叙述一些广为人知的历史故事和表述普遍为古代社会所接受的道德观念和哲理。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三字经全文附解释精选,欢迎大家阅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译文解释:人初生之时,本性都是善艮的。

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后来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越来越大。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译文解释: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至于教育方法,应注重在使孩子专心,有定力。

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要希求广博。

(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十三岁以前著重在记忆,之后理解力逐渐成长,故十三岁以前应注重记忆念诵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译文解释: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

(从坟场附近搬到市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

)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当著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成就。

否则就像织布半途而废一样,一旦前功尽弃就毫无用处了。

五代时,有一位窦禹钧(又称窦燕山),遵照圣贤教诲的义理来教育子女,因此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都能光耀家门。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译文解释: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那是作父母的失职。

老师教导学生,不只是知识、技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做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能够与人相处融洽,做事有方法,活得健康愉快有意义。

国学经典三字经全文解释

国学经典三字经全文解释

国学经典三字经全文解释国学经典三字经全文解释《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学经典三字经全文解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作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

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启示〗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三字经释义全文

三字经释义全文

三字经释义全文《三字经》全文原文+逐句翻译: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人刚刚出生时,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

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遭到破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志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让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布机的布来教育孟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

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那么到老的时候能有什么作为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玉不打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东汉有个叫黄香的人,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替父母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

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友爱兄弟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字经》全文内容及释义,为孩子收藏!

《三字经》全文内容及释义,为孩子收藏!

《三字经》全文内容及释义,为孩子收藏!展开全文《三字经》全文内容及释义rén zhī chūxìng běn shànxìng xiāng jìnxí xiāng yuǎn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gǒu bújiàoxìng nǎiqiānjiào zhīdàoguì yǐzhuān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xī mèngmǔzé línchǔzǐ bùxuéduàn jīzhù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dòu yānshānyǒu yìfāngjiāo wǔzǐmíng jùyáng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yǎng bújiàofù zhīguòjiào bùyánshī zhīdu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zǐ bùxuéfēi suǒ yíyòu bùxuélǎo héwéi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请教解: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在开始的时候都是相似的,通过学习的方式,性格会有所不同。

如果不进行教育,性格就会发生改变。

教育的方式要以专注为贵。

孟母是孟子之母,选择了优秀的邻居来居住。

她的儿子不学习就断织机。

窦燕山是有行义之人。

教育五个儿子,名声都很好。

没有教育的结果是父亲的过错。

教育不严格,是教师的懒散。

儿子不学习是不应该的,年轻时不学习,老了就会后悔。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无法成为器物,人不学习就不懂得道义。

做为人子,虽然年幼,要尊敬师长和朋友,学习礼仪。

九岁的时候,就能为长辈暖床。

对亲人要孝顺,这是应该坚持的。

融四岁的时候就能让果子给别人吃。

对待兄长要尊重和顺从,应该提前知道这些。

首先要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其次是要学习知识和见多闻多。

要知道某个数字,识别某种文字。

从一到十,从十到百,从百到千,从千到万。

三才是指天、地、人,三光是指太阳、月亮、星星,三纲是君臣、父子和义务。

三字经全文译文注释

三字经全文译文注释

三字经全文译文注释《三字经》是一部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以三字一句的形式,简洁明了地介绍了中国文化、历史、道德和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三字经》的全文译文注释: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类在出生时本性是善良的,人的本性相近,但后天的习惯会使人们彼此之间产生差异。

2.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进行教育,人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的方法应该注重专注和专一。

3.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古代的孟母选择了邻居的环境,如果孩子不学习,她就会剪断织布机。

4.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他教育了五个儿子,他们都名声远扬。

5.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如果养育孩子却不教育他们,这是父亲的过错;如果教育不严格,这是教师的懒惰。

6.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孩子不学习是不应该的,年幼时不学习,到老年又能做什么呢?7.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玉石没有经过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什么是道义。

8.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作为人的儿子,年幼时应该尊敬父母、师长和朋友,学习礼仪。

9.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香九龄是指古代的孩子九岁时能够温暖床榻,表现出对父母的孝顺,这是应该坚持的。

10.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融在四岁时能够懂得让梨,对兄长要尊敬,这是应该先学会的。

11.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首先要孝敬父母和尊敬兄长,其次要开阔眼界,了解一些数学和文学知识。

12.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从一开始学习,逐渐积累,由十到百,由百到千,最终达到万的境界。

13.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才指的是天地人的道理,三光指的是太阳、月亮和星星。

14. 先日月,后星辰,霜露雪,化为雨。

先学习太阳和月亮,然后学习星辰,霜露和雪最后会变成雨水。

15. 七政者,家人国,治国平,治家安。

三字经全文释义

三字经全文释义

三字经全文释义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相远。

这句话是说人从出生时就具备了善良的本性,人类的本质是相近的,但后天的研究和惯会导致亲近之情逐渐远离。

2.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教育人,人的本性就会发生变化,因此,教育的方式和方法非常重要,要专注于教育的目标,深入教学。

3.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古时候的孟母选择了距离邻居很近的地方居住,是为了便于孩子研究。

如果孩子不研究,就要割断织布机的纱线,使其无以为生。

4.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是一个有道德操守的人,他教育了五个儿子,他们都成为了有名望的人物。

5.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父母如果不给孩子以教育,就是对孩子的过失。

老师如果不严格要求学生,就是教师的懒散。

6.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孩子如果不研究,是不应该的。

年幼的时候不研究,老了之后会后悔。

7.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玉石没有经过琢磨,不会成为有用的物品;人如果不研究,就不会明白道义。

8.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礼仪。

做人的儿子,在年幼的时候,要尊敬师长,结交朋友,研究礼仪。

9.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九岁的香可以取暖席子,这是孝敬父母的表现,应该坚持。

10.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四岁的融能够让着别人吃梨子,这是对长辈的尊敬,应该及早了解。

11.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首先要孝顺父母和对兄长尊敬有加。

其次要丰富知识,了解数学和文学。

12.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从一起,逐渐积累到十,再到百,千,万,不断扩大。

13.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才是指天地人,代表了宇宙的构成。

三光是指日、月和星辰。

14. 四时行,草木春。

夏阳炎,秋雨长。

冬雪霜,天地凝。

四季流转,春天万物生长。

夏天阳光炎热,秋天雨水连绵。

冬天有雪和霜,大地凝固。

15. 仁爱慈,造丑恶。

分别忘,虚与空。

要有仁爱和慈悲之心,避免丑恶行为。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人之初,指的是每个人在出生时都是天真无邪的,本性是善良的。

性相近指的是每个人的天性都是相似的,没有区别。

只是后来由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人们的习惯和行为方式才逐渐有所差异。

「性相近」也有「兄弟皆刮墙」的说法,出自《三字经》的后一句,意思是尽管每个人的本性相似,但由于后天的因素导致彼此之间的习性渐行渐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若是不加以教导,人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

要指导教育一个人应当有一整套完整的方法。

教导一个人要专心致志地去做,认真教导。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古代的孟母要为她的儿子择选一个和善友好的邻里环境,以便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如果儿子不好好学习,她就会断掉他织机上的纱线,让他无法织布,以此警示和惩罚儿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是一个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先贤。

他教育了五个儿子,使得他们都名声传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如果父母不去教育孩子,看管孩子的成长,那就是父母的过错。

如果老师在教学上不严格,不用心教育学生,那就是教师的懒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如果孩子不好好学习,那是不应该的。

年幼时不学习,年老之后又能做什么呢?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玉石如果不经过琢磨打磨,就无法成为美丽的器物。

人如果不学习,就会无法明白道理,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作为一个孩子,年幼的时候应该学习。

与亲人、老师和朋友相处的时候要学习礼仪规范。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真正的香焚烧了九年才能散发出芳香。

象香一样,孩子应该对父母显示孝心,尽孝的责任。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即使年纪小,也能懂得将梨让给别人。

作为弟弟,应该尊敬老大,先懂得这一点。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其次要经营自己的诚实守信。

要泛爱众人,亲近仁爱之人。

有余力,学文辞。

三字经原文以及全文解释

三字经原文以及全文解释

三字经原文以及全文解释三字经原文以及全文解释《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字经原文以及全文解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三字经》译文+讲义

《三字经》译文+讲义

《三字经》译文+讲义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人生下来旳时候都是好旳,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旳学习环境不同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旳差别。

(想象有一种刚出生很纯真旳婴儿旳画面)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好好教导,性格就会变迁,教孩子旳道理,最贵重旳就是要专一。

(想象有一只狗没有好好教导,为了使它不变坏,它旳主人就要用心一致地教育它)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战国时,孟子旳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旳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旳布来教子。

(想象夕阳下旳母亲选择邻居来搬家,由于她儿子不学习,她就砍断了织布机上旳布。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措施,他教育旳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步科举成名。

(含着豆子旳燕子飞回山里有一种好措施,用来教育5个儿子,儿子都名声远扬了)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仅仅是供养子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爸爸旳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规定就是做老师旳懒惰了。

(想象有一对很顽虐旳子女,爸爸在认错,老师在睡懒觉)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当旳。

一种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旳时候既不懂做人旳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想象孩子不学习,飞走了蓑衣,幼儿园里面不学习,老了又有何作为)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旳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美玉不好好刻琢,不能成为一种仪器。

人不好好学习,不能懂得礼仪。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做子女旳,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旳礼节和知识。

(作为人家旳儿子,方世玉少年时就喜欢亲近老师和朋友,学习礼仪。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爸爸,替爸爸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旳人都应当实行和效仿旳。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作者简介】《三字经》是中国古代著名教材之一,由王守仁所著,包含1个总目、118个小节,共计360个字。

本文将为您带来《三字经》全文及其解释,希望能给您带来更多对这部经典教材的认识和理解。

【全文及解释】人之初,性本善。

解释:任何一个人,刚开始出生时,本质上是善良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虽然人类的本性相近,都是善良的,但所受的教育和环境等因素会使人们有所差异。

苟不教,性乃迁。

解释:如果不进行教育,人的本性将会发生改变。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进行教育的方法很重要,要注重专注、专心。

昔孟母,择邻处。

解释:古时候的孟母为了让孟子受到良好的教育,选择了一个好邻居。

子不学,非所宜。

解释:孩子不学习是不合适的。

幼不学,老何为?解释:小孩子不学习,长大后将会面临问题。

玉不琢,不成器。

解释: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人如果不学习,就无法明白道义。

为人子,方少时。

解释:作为一个子女,年少的时候要懂得礼仪和行为规范。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要尊敬师长和朋友,并学习礼仪规范。

传不习,不成立。

解释:如果不能教导后人,道德就无法传承。

幼不学,老无能。

解释:小孩子不学习,长大后就会无能为力。

童子无忌,点睛文。

解释:年幼的孩子可以无忌讳地提出问题,点亮知识的灯火。

诗礼烂,乱世云。

解释:没有诗和礼乐的陪衬,社会将变得混乱。

舞韵好,乐亦真。

解释:舞蹈优美,音乐也会更加动人。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解释:如果能积少成多,就能创造伟大的成就。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解释:水累积成深渊,大龙也将在其中产生。

短薄技,玉易销。

解释:技能不扎实,就像薄弱而脆弱的玉石。

人不堪,言不详。

解释:一个人如果不能承受困难,就无法言谈自明。

当仁不让,义重乾。

解释:遇到应当承担责任的时候,应该义无反顾地去做。

亲戚故,琴瑟友。

解释:亲戚是一起成长的,朋友就像琴瑟相和。

衣不完,琼玖琢。

解释:衣物不能完美无缺,玉石才能被琢磨成美玉。

三字经全文翻译

三字经全文翻译

三字经全文翻译《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之一,是明代王应麟所编。

本文将对《三字经》全文进行翻译。

1.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人类一开始生来都是善良的,性格相近,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因素会导致人们之间的差异。

2.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进行教育,人的性格将发生变化。

教育的关键是专一。

3.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古代的孟母会选择好的邻居,如果孩子不努力学习,就中断家里的纺织机。

4.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是一个有道义的人,他教育了五个儿子,使他们的名声传扬开来。

5.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如果父亲只是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而不进行教育,这是父亲的错误。

如果老师不严厉要求学生,这是教师的懒惰。

6.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孩子如果不学习,是不合适的。

小时候不学习,长大后就会后悔。

7.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不把玉石打磨,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

人如果不学习,就不知道什么是道德。

8.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作为一个孩子,年纪还小。

要尊敬父母、尊重老师、和朋友交往,学习礼仪。

9.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香九岁时就能温暖母亲的床铺,这是表现对亲人的孝顺,我们应该效仿。

10.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融虽然只有四岁,但他能把梨子让给别人,这表现了弟弟对哥哥的尊重,这样的行为应该先学会。

11.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然后要具备谨慎和诚信的品质。

广泛地爱护大家,并亲近善良的人。

12. 有余力,学文艺。

无余力,学均匀。

如果有空余的能力,就应该学习文学和艺术。

如果没有多余的能力,就应学习如何分配已有的能力。

13. 富在蕃,贫在贱。

行中间,廉中庸。

富人在繁荣中,穷人在卑贱中。

在社会中要表现出公正和中庸。

14. 是人者,不自见。

白云如盖,无留迹。

真正的人不以自我为中心。

就像白云覆盖一片,不留下痕迹。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三字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它是中国最重要的古典文学作品,乃至于亚洲最古老的文化遗产之一。

它来源于儒家思想,是孔子孟子著作的精华,也是舆论批判的支点。

《三字经》全文共有六十篇,每篇三句,每句三个字,因此而得名。

其全文如下:一、孝悌忠信:孝,指孝顺父母,敬畏父母,尊重父母;悌,指兄弟之间的谦虚亲热;忠,指忠实信实,不背弃朋友;信,指诚实守信,不欺骗他人。

二、爱人如己:指爱他人如爱自己,不贪图他人之利;不占他人之便;与他人同舟共济。

三、敬老尊贤:指敬老爱幼,尊重长者,颂扬贤良;尊师重道,敬重先贤,学习古代文明,谨记古之道。

四、耻辱非常:指耻于自己的行为,耻于自身的行为;非常,乃至于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守护伦理和道义,忠贞不渝。

五、勿惮尔身:指不要畏惧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的贫穷而畏惧,不要怯懦不敢做你知道是正确的事;只要坚持正义,少犯错误,就可以克服贫穷。

六、知止而不殆:指知道自己的本分,知道自己的计略,尽量避免犯错,不走极端,做到有知、有力、有德,从而获得成功。

七、存心而谨行:指要守在心中,尽善尽美,先考虑到别人,少作过多之无益之事。

八、莫若父母:指对父母的尊重,毋庸怨恨,父母才是我们家庭的支柱,给我们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我们应该把守在最宝贵的父母身边,给予父母最深的恩爱。

九、近朱者赤:指有时候身边的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他们熟悉自己的行为,也有时候会帮助自己,像朱砂,一旦你接近他就会变得很清楚,把问题弄明白。

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指一步一步来,不可急躁不慎,不可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慢慢积累,最终会达到很高的地位。

十一、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指小小的事情,不可忽略,要积累,最终可以称之江海,容量大。

十二、志固不忘:指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记住自己的目标,坚持下去,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

十三、立义在人:义即正义,指立立正义,守正义,不搞腐败,反对虚假,去实现正义社会。

三字经100句解释

三字经100句解释

三字经100句解释《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下面是三字经100句解释,请参考!三字经100句解释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不知害人,既为善。

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三字经全文释义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释义及解释

三字经全文释义及解释《三字经》是一部中国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作者一般认为是宋代的王应麟。

这部书以简短的三字句的形式,介绍了从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观念、历史故事到常识等多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三字经》的内容及其释义和解释。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释义: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人的本性彼此相近,但由于后天的教育和环境不同,习惯和性格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释义:如果不对孩子进行教育,他们的本性就会改变。

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专心致志。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释义:古代孟子的母亲,为了选择一个好的邻居,三次搬家。

当孟子不愿意学习时,孟母就割断织布的机杼来教育他,表明学习的重要性。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释义:五代时期的窦燕山,教育他的五个儿子都有很好的方法,结果这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名声远扬。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释义:只是养育孩子而不教育他们,是父亲的过错。

教育孩子而不严格要求,是老师的懒惰。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释义:小孩子不愿意学习,是不应该的。

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又能够做什么呢?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释义: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

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礼仪和道理。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释义:作为别人的儿子,在年幼的时候。

要亲近老师和朋友,学习礼仪和知识。

9.香九岭,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释义:香九岭,能够温暖席子。

对父母孝顺,是应该坚持的道德。

10.融四岁,能让梨。

悌于兄,宜先知。

释义:融四岁,就能够把梨让给哥哥。

对兄长的尊敬,是应该首先了解的。

《三字经》的内容涵盖了儒家的道德观念、历史故事、常识等多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读物。

通过这些简短的三字句,儿童可以学习到基本的道德观念和人生道理。

三字经全文及译文

三字经全文及译文

三字经全文及译文三字经全文及译文《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

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字经全文及译文,欢迎大家阅读!【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不使人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原文】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布机上的布来教子。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五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原文】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原文】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效仿和实行的。

汉代的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原文】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友爱兄弟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章。

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字经》全文及词汇详解全解

《三字经》全文及词汇详解全解

《三字经》全文及词汇详解全解《三字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启蒙读物,由王鼎编著,以三字一句的形式,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伦理和各个领域的知识。

下面是《三字经》的全文及词汇解释。

1. 人之初,性本善。

——人们刚出生时,本性是善良的。

2. 性相近,相远。

——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但惯会使他们产生差异。

3. 苟不教,性乃迁。

——如果不进行教育,人的本性会发生变化。

4. 教之道,贵以专。

——教育之道在于专注。

5. 昔孟母,择邻处。

——古代的孟母为孟子选择了一个良好的邻居。

6. 子不学,非所宜;——孩子不研究是不合适的;7. 幼不学,老何为。

——幼年不研究,老年将会后悔。

8. 玉不琢,不成器。

——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

9. 人不学,不知义。

——人不研究,就不了解道义。

10. 为人子,方少时。

——作为人子,还年幼时。

11. 亲师友,礼仪。

——尊敬师长和与友共处,研究礼仪。

12. 香九龄,能温席。

——九岁的小孩已经能够给床铺席席。

13. 孝于亲,所当执。

——孝顺父母,应该坚持。

14. 融四岁,能让梨。

——四岁的小孩已经能够把梨分给大人吃。

15. 弟于长,宜先知。

——对长辈要尊敬,应该先知道这个道理。

16. 首孝弟,次见闻。

——首先做到孝顺和尊敬朋友,然后才能研究知识。

17. 知某数,识某文。

——要知道一些数学和识别一些文物。

18. 一而十,十而百。

——从一数到十,再从十数到百。

19. 百而千,千而万。

——从百数到千,再从千数到万。

20. 三才者,天地人。

——三才指的是天、地和人。

......这是《三字经》的部分内容及词汇解释。

通过阅读和理解《三字经》,我们可以获得古代智慧和重要的道德准则,促进我们的人格发展和素质提升。

请注意,文中内容仅供参考,没装载着一些非官方的言论或解释,请自行核实。

三字经——图文解释版

三字经——图文解释版

三字经初:开始的意思,这里说人刚出生的时候。

性:性质个性的意思,指人的本性(个人先天具有素质和性情)。

善:善良。

习:指学习,也指受社会环境影响。

苟:如果、假如。

乃:于是。

迁:变化。

道:方法、道理。

贵:最重要的。

昔:从前、古代。

孟母:孟子的母亲,姓仉,贤良有德。

择邻处:选择邻居住下来。

子:阵子,名轲,字子与,战国时邹国人,后世,尊“亚圣”。

机杼:机,织机;杼,梭子。

窦燕山:即窦禹均,五代五万晋人,他聘请名儒做儿子的老师,后来五个儿子都考中“进士”。

义方:教育孩子的方法。

扬:很有名气,大家都知道的意思。

养:抚养。

过:过错。

严:周密。

惰:懒惰,这里指失职。

子:子女。

非:不是。

宜:应该。

幼:年纪小的时候。

何为:做什么。

琢:雕琢。

器:有用的材料。

义:道义,伦理。

少:年少。

亲:亲近、尊敬。

师:老师,师长。

礼:礼貌。

香:黄香,东流湖北安陆人,博通经典,官到尚书令。

九:九岁。

执:批语守,指应该做的事。

融:指孔融,东汉鲁国人。

弟:(当动词解)即悌,弟弟敬爱哥哥,名词当动词用。

长:兄长。

知:明白。

首:首先、最先。

孝:孝顺父母、友爱兄长。

见:眼睛见到。

闻:耳朵听到。

数:数学、算术。

文:文字、文理。

而:及、与(是承上启下的连接问)。

三才:指天、地、人。

三光:太阳、月亮与星星都是地球上的光线来源称为“三光”。

纲:要点、法则。

君:国家的元首。

臣:政府官员。

亲:指父子之间慈孝相亲。

顺:和顺相处。

曰:这里是称为,叫做的意思,并有表示列举的作用。

四时:四季。

运:运行,转动。

穷:穷尽,完了。

四方: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应:相应、适应。

中:中央。

五行:我国古代思想家认为水火木金土这五种物质构成万物不可缺少的元素。

本:根据、起源。

数:是术数的简称,以阴阳五行、生、克、共、化的道理,推测人事吉凶,叫作术数,也叫数命、数理、命理等。

十:又称天干,是古代计算年、月、日的答号。

十二支:又称地支,是用来计算时间的单位一支等于二小时。

十:又称天干,是古代计算年、月、日的答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字经》
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7、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弟"通"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其孝悌。

孝悌乃一件大事。

其次一等,多见天下之事,以广其所知,多闻古今之理,以广其所学。

知十百千万之数为某数,识古今圣贤之事为某文也。

99、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解释】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

像孔子这样的圣贤,尚不忘勤学。

100、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

【解释】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101、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解释】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

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

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102、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解释】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

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103、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辍。

【解释】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

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

他们两人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

104、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

【解释】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

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

105、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奋,读书籍。

【解释】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号老泉,小时候不想念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106、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

【解释】像苏老泉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我们年纪轻轻,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107、若梁灏,八十二。

对大廷,魁多士。

【解释】宋朝有个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

108、彼既成,众称异。

尔小生,宜立志。

【解释】梁灏这么大年纪,尚能获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惊异,钦佩他的好学不倦。

而我们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无量。

120、勤有功,戏无益。

戒之哉,宜勉力。

【解释】反复讲了许多道理,只是告诉孩子们,凡是勤奋上进的人,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浪费了大好时光是一定要后悔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