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12.《论语》十二章
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四、把握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重点词语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③吾日.三省.吾身。

④温故而知新。

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

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⑧一箪.食,一瓢饮。

⑨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音译等文学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

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六则。

(2)学生较难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

③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温故而知新。

⑤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五、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识记字词。

3.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另外,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我发现学生们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还是很有兴趣的。他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尝试将儒家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说明我们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
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显得有些拘谨,不够积极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课堂互动。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论语》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将仁爱之道运用到生活中。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论语》中的场景,体验儒家思想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过程。
此外,对于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我觉得这次课的处理还算得当。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对《论语》中的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仍然对难点知识掌握不够牢固,这需要我在课后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巩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以下改进措施:
1.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儒家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举例解释:
-教学难点一:在讲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断句,并解释“北辰”、“众星共之”等词汇在文中的含义,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初中语文(统编版)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论语》十二章教科书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

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参考其他资料等方法,自主阅读,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初步了解课文含义。

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逐步喜爱阅读文言文。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论语》言简义丰,诸家解说往往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不妨提供更丰富的资料,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加深理解。

介绍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帮助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感受古代思想家和古代典籍的魅力,这是本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

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教学难点: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进入蛟头中学一个月的小蛟同学发现学校的角落放置了一些有字的石头,查阅资料才知道很多内容都来自《论语》,这些内容,或教导我们如何求学,或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小蛟同学决定将这些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于是他和班级同学一起,以《论语》十二章为依托,探究其精神内涵,制作成精美的书签,送给下一届新入学的七年级学生。

为此他们制定了以下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归纳整理通文意】师:《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其思想灵活多样,涵盖面广,我们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将课本内十二章内容归纳整理,可以分为学习之道、修身养性两大类。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进行分类。

(3分钟左右)师:有同学认为有些句子既能体现学习之道也能体现修身养性,所以分类的时候出现同一个句子表达多层思想的情况。

同学们归纳整理的结果如下:【学习之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不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12《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12《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1课时)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执教人:王唐平教学目标1.利用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2.熟读成诵,积累名句。

3.理解本课的思想内容,从中得到学习及修身方面的启示教学重点利用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从课文中获取启示和教益教学过程:一、读通1.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及句中停顿。

2.指名读,每人一章,边读边正读音、辨句中停顿。

3.齐读。

二、读懂1.讨论:十二章中,有九章以“子曰”开头,一章以“子在川上曰”开头,另有两章分别以“曾子曰”“子夏曰”开头。

这里的“子”指的是谁?(孔子)曾子、子夏是谁?注释中有没有告诉我们?(曾子和子夏都是孔子的学生)《论语》中除了孔子语录,还有什么人的语录?(孔子的弟子)因此,《论语》是一部记录哪些人言行的书?(孔子及其弟子)2.方法指导:以上讨论的这些内容,其实注释中都有解说。

学文言文,一定要用好注释。

读准字音要依靠注释,处理句中停顿要依靠注释,疏通文意更要依靠注释。

因为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很多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与白话文不同,而文言课文的课下注释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我们理解这些疑难词语,就是帮助我们扫除阅读障碍的。

3.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的“罔”和“殆”不好理解,而课下注释9和10就分别标注了它们的意思,同学们找找看。

这两字的意思理解了,这一章的大意就明白了。

也许会有同学感觉困难。

比如,对这一章中的“而”不太理解。

这个时候,就可以用三种办法解决:一是猜,就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猜测。

二是查,查阅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

三是问,问同学问老师都可以。

猜和查两种方法,都需要你把词语的意思代入句子当中,看看是不是和句子的意思相符。

因为猜不一定猜得对,而查,你会发现一个词语往往有好几个义项,哪一种解释更准确更恰当,就需要用代入的方法来验证。

用这三种方法,我们就会明白,这句话中的“而”有转折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却”。

疑难词语都解决了,在说句子大意的时候,还要力求通顺。

七年级上语文人教版第3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七年级上语文人教版第3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论语》中的基本概念,如仁、礼、孝等。这些概念构成了儒家文化的基础,指导着我们日常的行为和思考。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展示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学习的机会,以及如何从他人身上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举例说明、互动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论语》中的核心知识,突破学习难点,确保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理解透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论语十二章》。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向他人学习或者帮助别人学习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孔子的教育智慧和人生哲学。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论语》中的场景,体验古代的礼仪和道德实践。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 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论语》中的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 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文化自信,传承儒家思想精髓。
2. 提高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学会从经典语句中提炼人生哲理,指导自己的言行。
3. 培养审美美能力。
4. 提升道德修养:让学生从《论语》中学习儒家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核心素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核心素养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2论语十二章》核心素养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相关内容。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论语》中出现的“信、君子、义、仁、礼、恕”等核心概念,认识人物观点的价值与意义;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验、欣赏“仁、义、礼、信、恕”等观点的内涵美及人物精神品质之美;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人的优秀精神品质及为人处世的原则;认识“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并探讨其现代价值;认识道德培养的关键。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仁、义、礼、信、恕”等儒家思想的内涵;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观点的内涵及价值意义;认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道德培养的关键。

三、核心素养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一些简短文言文,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对文言文学习的步骤与方法也有一定了解,《<论语>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其中有不少章节已是熟读成诵,但《论语》十二章语录体的文言形式较为特别,需要掌握的文言字词较之前有所增加,十二章内容也需要学生进一步归纳整理方能理解掌握。

学习过程中应重视对文言基础知识的讲解与积累,对文言诵读指导也要点拨,教学过程中要多与实际学习场景进行关联,适度拓展。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这也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

本课是中华经典文化,也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从“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出发,让学生在学习中汲取营养,树立人生标杆,还要注意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加强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3.感受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4.体会《论语》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2)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2.教学难点:(1)体会《论语》中蕴含的修身和为学之道,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理解《论语》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他就是孔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十二章。

2.展示孔子的图片和相关介绍,让学生对孔子有初步的了解。

二、文学常识介绍1.孔子简介孔子(前 551 - 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14 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2.《论语》简介“论语” 的“论” 读“lún”,是“编撰” 的意思;“语”,是“对话” 的意思。

所以,《论语》就是编撰的一部对话集。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二十篇。

四书五经,是指“四书” 与“五经” 的合称。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注字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展示以下词语,让学生朗读:学而时习之(xué ér shí xí zhī)不亦说乎(bù yì yuè hū)人不知而不愠(rén bù zhī ér bù yùn)吾日三省吾身(wú rì sān xǐng wú shēn)传不习乎(chuán bù xí hū)吾十有五(wú shí yǒu wǔ)温故而知新(wēn gù ér zhī xīn)学而不思则罔(xué ér bù sī zé wǎng)思而不学则殆(sī ér bù xué zé dài)一箪食(yī dān shí)一瓢饮(yī piáo yǐn)在陋巷(zài lòu xiàng)人不堪其忧(rén bù kān qí yōu)知之者不如好之者(zhī zhī zhě bù rú hào zhī zhě)好之者不如乐之者(hào zhī zhě bù rú lè zhī zhě)饭疏食(fàn shū shí)曲肱而枕之(qū gōng ér zhěn zhī)三人行(sān rén xíng)逝者如斯夫(shì zhě rú sī fū)不舍昼夜(bù shě zhòu yè)三军可夺帅也(sān jūn kě duó shuài yě)匹夫不可夺志也(pǐ fū bù kě duó zhì yě)博学而笃志(bó xué ér dǔ zhì)四、理解文意1.请小组相互合作,借助工具书、课内注释、上下文推断,疏通文意。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推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1】篇〗【学习目标】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重点难点】重点:目标二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二、文本探究(一)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

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2.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3.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4.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

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5.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

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6.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

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7.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12《论语》十二章文本解读《<论语>十二章》是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也是初中学段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

《论语》作为传统文化经典的代表,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它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课文选录的十二章均为《论语》中的短章,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第二章“三省吾身”,强调反思、自省的重要性;第三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讲循序渐进、终身学习、进德修业;第四章“温故知新”强调温习要有新理解、新收获;第五章“学而不思则罔”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学习需要思考;第六章“贤哉,回也”讲的是安贫乐道;第七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讲兴趣、乐学对学习的重要性;第八章“饭疏食,饮水”的前半句讲的是安贫乐道,后半句强调的是如何对待富贵;第九章“三人行”强调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态度;第十章“逝者如斯夫”讲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第十一章“三军可夺帅也”强调坚守志向;第十二章“博学而笃志”讲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

教学目标1.准确熟读,疏通文章大意。

2.章节互通,整合探究孔子之“乐”。

3.走近孔子人生,收获人生启迪。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并通过查字典、参考其他资料等方法,自主阅读,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初步了解课文含义。

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喜爱阅读文言文。

2.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其中的孔子之“乐”与倡导的思想。

通过拆解第一章进而章节互通,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孔子生平,感受孔子和《论语》的魅力,收获人生启迪。

教学难点:通过拆解《论语》的第一章进而章节互通,进而有效整合孔子之乐,让学生在学习中建构起《<论语>十二章》的整体结构与思想。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视频导入,初识《论语》】上课开始,一起来观看一段小视频(播放视频)。

这段视频赞颂了孔子和《论语》,今天的学习内容就是走进这本书,了解这个人,大家齐读课题-《<论语>十二章》(板书课题)。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理解各章内容,领悟孔子的思想内涵,学习儒家的修身之道。

3.感受《论语》的语言魅力,体会其中的哲理和智慧,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领悟孔子的思想内涵,学习儒家的修身之道。

2.教学难点(1)理解孔子的思想观点,并能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和感悟。

(2)体会《论语》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吗?明确:学生可能会回答孔子、老子、孟子等。

2.讲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与孔子有关,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引出课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十二章》,感受孔子的智慧和教诲。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1.介绍孔子: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现在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2.介绍《论语》:《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 20 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从宋朝以来,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字音教学1.展示词语:论(lún)语愠(yùn)说(yuè)三省(xǐng)2.提问:谁能准确读出这些词语的读音?明确:请学生朗读,教师纠正读音。

3.继续展示词语:罔(wǎng)殆(dài)箪(dān)肱(gōng)4.提问:这些词语又该怎么读呢?明确:学生朗读,教师强调读音和字义。

(四)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停顿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

(五)理解文意1.讲解重点字词:时习:按时温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三单元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案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如“说、知、朋、行、而、之”等。

2.了解孔子和儒家思想,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襟,提高处世的能力。

3.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

重难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如“说、知、朋、行、而、之”等。

2.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二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提示及要求: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结合注释自学课文,分析本文所选每章的内涵。

明确:1.2.(略)3.第一章:讲了学习的方法、乐趣和个人修养三个方面。

第二章:讲述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第三章: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引申为修德进学的各个阶段。

第四章: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的必要性。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六章:赞扬颜回的安贫乐道。

第七章:阐述学习乐趣的重要性。

第八章: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安贫乐道。

第九章:谈学习态度,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第十章:感叹时光的流逝。

第十一章: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第十二章:谈增进学业、修养人格的问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文意1.本文中哪些是讲学习方法的?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个人修养的?2.文章论述学习方法时强调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如“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3.“温故而知新”中“温故”与“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明确:这一章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2课《〈论语〉十二章》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十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熟练背诵课文。

2.结合对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文言字词,掌握重要句子的翻译;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孔子的思想。

2.难点:理解孔子的修身、为学之道,并能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思想和教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论语》。

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

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感受孔子的智慧和魅力吧。

二、知孔子明《论语》1. 走近孔子(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2)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30 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30-50 岁,欲仕不能。

50-55岁,在鲁从政。

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65-73 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3)孔子思想:政治思想:创立以“仁"(即仁爱、爱人)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主张“仁政”(“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他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是他的做人准则。

教育思想: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无类"(一视同仁)“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等。

2.《论语》(1)《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12《〈论语〉十二章》 教案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12《〈论语〉十二章》 教案

12 《论语》十二章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朗读课文,直至成诵。

品析语录体散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文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自身修养,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二、新课教学目标导学一:基础过关见教学PPT课件。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听课文朗读,注意读音和节奏。

(PPT播放视频)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读音和节奏。

明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_0
《论语》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是儒家经典著作,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本文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学习(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对待他人和自身))
三、诵读入境
1、字音(了解了孔子和《论语》,现在让我们正式进入《论语》十二章的学习。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而诵读的首要任务,即是读准字音。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下文中的这些字词,究竟该怎么读?)(展示幻灯片,给重要字词正音及课下列出的二个通假字的读音。)学生读两遍字音
第三章
1、这一章是孔子的自述,通过他的自述你发现一个人的成长和修养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循序渐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自身学习和生活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用学来的道理指导自己的言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及句式,疏通文意。
2、通过朗诵,感受文言文语言之美,背诵前四章。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用学来的道理指导自己的言行,体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教学方法
2、合作成果展现,学生翻译剩下的三章。(配合幻灯片进行翻译,过程中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指正)。
第பைடு நூலகம்章
1、这一章你读到了什么信息?
2、你能“对症下药”吗?用原文的话来填空。
阳阳是个中学生,每天晚上睡觉都无法很快入睡,他总会把当天发生的事在脑海里过一遍。如“我今天的作业完成吗?课文复习了吗?”(传不习乎?)“同学昨天要我帮忙找一下黑板报的模板,估计他会满意吧?”(与人谋而不忠乎?)“今天答应了隔壁班小丽,明天带她去买书,可不能失约!”(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你觉得他是不是病了?如果不是你能用对应的哪几句话地宽慰她?
5、全班大声地、节奏准确地朗读课文。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板块八、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阅读后三章,这几章把“时光”“志向”“学习”与“仁”结合在一起。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表达观点及理由。 示例:时间是最公平的东西,它不会由任何人的意志而加快或减慢,珍 惜时间的人,时间也会善待你。我们应该确立自己的志向,虚心坚持, 做一个有追求的人。
2.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为所欲为 乐在其中 三人行,必有我师 3.把握文章主旨 仔细品读课文,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看法。 这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 在启发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 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明确: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明确: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 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明确: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明确: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 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3.古今异义 (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 (2)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
乐如知而为
(二)重点句子的翻译。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 因此愤慨,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论语〉十二章》 说课稿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 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论语〉十二章》,下 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 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中所选的《<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学情分析】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

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

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过程与方法坚持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以诵读为主的学习方法中,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哲理深刻的名言警句,批判吸收儒家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通过自读、合作、听讲,逐步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解读各章语录,理解文章的大意。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质疑讨论点拨法【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

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就是这众多文献巨著中的一部,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想《<论语>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

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同样这篇文章还肩负着使同学们学习并热爱古典文化的使命。

因其语录体散文的特殊性质,以前的教学大多采用先逐章讲述(翻译)、再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分析的方法。

这样的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读懂每章的观点,突破重要的实词、虚词,让学生学得更扎实。

但在走访学生的过程中却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偏于枯燥,无法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完全融合,基于此,笔者拟改变教学思路,用三课时(《教师教学用书》建议2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通过设置情境等方式,拉近学生同文本之间的距离,在文言学习和学生生活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第一课时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前四章,感受古圣先贤的智慧和古代典籍的魅力。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句式。

2.品读段落,读懂前四章的内容,理解孔子(曾子)的修身和为学之道,感受古圣先贤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句式。

理解孔子(曾子)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曾子)的修身和为学之道,感受古圣先贤人格魅力。

教学流程一、导入北宋开国功臣赵普曾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足见《论语》对人的影响非凡,甚至《论语》思想精华影响着中华千千万万的儿女,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论语》十二章,去感受中去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二、读圣人言,感文言之美1.学生自由朗读前四章,关注字音,尝试读出节奏。

2.指名试读,集体正音。

3.讨论:如何读出文言节奏。

预设: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阅读:12《论语》十二章》优质课教案_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2.积累文言文词汇3.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文言文。

4.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批判吸收儒家哲学思想。

重点: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意思及有关句子的含义。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弄懂基本意思,并背诵默写。

3.学习一定的文言文翻译方法。

难点:读后得到的启发和教益。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介绍孔子(多媒体展示孔子邮票.三孔图片.以及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及《论语》(勾画书本中的介绍)增加: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二.读全文:正音、停顿、字形。

1.师读正音有:①说②愠③省④为⑤罔⑥殆⑦有⑧肱⑨笃⑩箪停顿有:①主谓之间停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②连词前的停顿: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③古今异义词的停顿:可/以为师矣④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停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停顿的方法总结,教给学生一方法)字形有:②愠⑤罔⑥殆⑧肱⑨笃⑩箪2.生读:(自由读,齐读,交叉齐读,指名读)以上至少5遍。

三.学习第一章1.指名读2..结合注释读3.说,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章的现代汉语意思,有不懂的地方,小组讨论一下,不会的,再向老师提出。

4.释疑,让学生解决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学生不能解决的由老师做出引导或解释。

5.连接解释整句话,引导学生总结翻译方法:留:古今同义词,如,远方;固定专有名词,如,君子。

补:人不知(),()而不愠()。

准确译出重点实词:如,通假字“说”;愠;不要丢掉一些虚词:如,亦,而尽量保持原有的句式: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用反问句译,不用陈述句译;不用较强的反问句来译(不加“难道”)。

6.总结内容,板书要点:学习说(学习方法)朋乐(学习乐趣)不知不愠君子(个人修养)7.看板书背诵第一章。

备注:督促学生记笔记;讲解“连词”“顺接”与“转折”。

四.作业,抄写并翻译第一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1课时)张红茹张维宜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中学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含义,感知课文内容。

2.梳理文章内容类别,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小组探究法、课外拓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生动灵活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故事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前音画: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三千人齐诵《论语》视频片段。

2.同学们,在声势浩大的奥运会开幕式,三千人齐诵《论语》给你带来的感受是什么?预设:引导学生可从诵的内容以及诵的形式给人带来的震撼说。

作于春秋时期的《论语》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精髓,是我们的根。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论语〉十二章》,聆听孔夫子的教诲。

【设计意图】了解相关知识,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将不认识的字划出来)。

预设:不亦说(yuè)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2.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正音正字,学习老师的朗读方法。

教师提问:朗读文言文应注意什么?学生归纳总结。

预设:学生朗读文言文时应注意停顿、语速、重音和语气。

3.学生结合注释练读:边读边记、边记边读、边理解边朗读、边朗读边释疑,教师巡视指导释疑。

4.学生展示读,其他同学评议。

预设:学生朗读中,教师要让学生在评议时,结合课文意思讲评他人朗诵的停顿、重音和读音的处理。

以朗读为载体,将字音、停连和重音的处理,与理解大致意思结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任务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小组探究完成表格。

预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关于学习的,对于修养做人这一点学生不一定能理解,教师要加以引导,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任务2:班级大讨论。

结合《〈论语〉十二章》所学内容,联系个人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应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论语》内涵,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 杏坛问答。

(1)何谓“语录体”。

同学们,《论语》首创“语录体”,何谓“语录体”呢?“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

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彩,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

(2)创设情境,还原古代场景,模仿古人,有问有答。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四)教师小结《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我们学的这一小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

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

(五)布置作业1.背诵第一至第十二则。

2.找出《论语》“学而”“为政”两章中有关孝的句子摘录下来,读读这些句子,有没有你所熟悉的内容?你还有哪些发现,记录下来。

《<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第2课时)张红茹张维宜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中学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品析《论语》中有关“孝”的语句,引导学生感知《论语》中“孝”,体会“孝”的思想内涵,明确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孝。

2.归纳、总结“孝”的阅读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迁移到《论语》其他的主题阅读中。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品析《论语》中有关“孝”的语句,引导学生感知《论语》中“孝”,体会“孝”的思想内涵。

2.明确现实生活中如何做到孝。

教学难点:归纳、总结“孝”的阅读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迁移到《论语》其他的主题阅读中。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调查法、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学生生活、社会热点相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对文本的初步感知。

2.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过程中加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和梯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

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4.学生通过本节课的读法指导迁移到《论语》其他主题其他章节的阅读中,让学生可以读整本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定主题──聚焦式阅读导语:上次作业大家阅读了《论语》“为政”“学而”两章中有关“孝”的内容,而且同学们有个有趣的发现。

任务一:读透文字,读出发现。

1.展示班级学生的发现。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人)。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三字经》首孝悌次见闻阅读这三段文字,你还有哪些发现?预设:(1)这三句话都差不多。

(2)都在开篇提到了“孝”。

(3)都强调了第一要紧的事情就是“孝”。

【设计意图】通过三段文字的阅读,让学生认识到“孝”的重要。

点拨:《弟子规》《三字经》《论语》都是给什么人看的?【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点拨认识到:孝要从小做起。

归纳小结:孝──很重要,古语有言“百善孝为先”。

从小要做到。

2.思考: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为什么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呢?学生出声诵读语句,结合注释简要翻译。

预设:(1)这些做好了以后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了。

(2)要先做到“孝”“悌”“谨”“信”“爱众”“亲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读懂文字,读懂句意读出场景,读其文想其人。

3.简要分析“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展开想象,品析语言,感受孔子人格魅力。

(二)细品味──发散式阅读任务二:细读文字,读出不同。

1.再次品读。

要求:(1)品读《论语》中有关“孝”的句子,结合注释简要翻译。

学生按照要求独立完成圈点勾画。

(2)概括各句主要内容,思考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独立思考。

(3)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学习发现并由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

小组交流。

组内代表进行班级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比读法,更深入的了解孔子对“孝”的阐释。

预设:(1)虽然很多人都问孝,孔子给予的答案却是不同的。

(2)这些语句都是谈论孝的,但内容却不同。

小组讨论:结合时代背景深度思考,当时世人认为的“孝”是什么?孔子与世人对“孝”的认识有什么不同?组内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在实际生活中理解《论语》中蕴含的道理。

预设:(1)世人认为能够赡养父母就是尽孝了。

(2)孔子认为孝要敬,无论是父母在世时,还是父母死后。

归纳小结:什么是孝?为人之本。

入则孝(普遍意义上的)。

无违。

父母唯其疾之忧(有针对性的)。

怎样做到孝?事父母能竭其力。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肉,先生撰(物质上的)。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色难。

敬(精神上的)。

2.学以致用。

(1)谈一谈。

结合《论语》中有关“孝”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则新闻的看法?2013年9月19日,中秋佳节,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7月1日实施后,规定要“常回家看看”。

但现实中,很多工作忙碌的儿女还在为难,这正被一些商家所关注。

如今,在淘宝网等网络运营平台搜索“代看望老人”,会显示出合肥、池州、淮南等地的淘宝店家,200多个宝贝里不约而同地出现“代看望父母、老人”的服务。

结合《论语》当中有关“孝”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发言。

(2)辩一辩。

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你该怎么办?一次家长会上谈到要“孝顺”就要做到“不违”时,有几个同学都激动地说:“我不同意!”听了孩子们的话,一个孩子的妈妈站起来说:“作为孩子就应该听从父母的话,这才是有‘礼’!”一个女同学一下子站起来:“我不同意。

如果家长意见不对,我为什么要顺从?我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意见!”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遇到这样的问题,你该怎么办?学生思考,发言。

【设计意图】为下一环节学生结合生活谈感受和体会做铺垫。

预设:(1)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自己不是不孝敬父母,可是有些问题,我们真的没有错,就这样被扣上不孝的帽子我们觉得很委屈。

(2)家长发火了,有时候是自己的错误,就认真道歉,有时候自己没有错误,就只能屈服了。

教师提问:其实,不光你们产生这样的疑问,连我们的大文豪鲁迅先生也说过:童年时请人讲了《二十四孝图》中的二十四个故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作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同学们在阅读《朝花夕拾》时发现鲁迅先生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论语》中是否也存在着这种“愚孝”呢?【设计意图】用《朝花夕拾》中鲁迅对古时候二十四孝的评价,引出学生对孝的正确认识。

预设:(1)“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如果父亲的道是错的呢?我们还要一直错下去吗?(2)我发现,我们在翻译理解的时候也加入了我们现在人的理解,不是要一成不变的去按照孔子写的那样做。

归纳小结:孝是应该的,迂腐的孝是愚蠢的,盲从的孝是可悲的,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系生活──体悟式阅读任务三:读出生活,读出感悟。

请选择《论语》中有关“孝”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友情提示:可选用生动的小故事;可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可利用相关背景资料;可引用相关格言警句。

学生读进生活,读出感悟。

以自己的方式读懂《论语》。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悟。

(四)总结回忆过程中,我们是怎样开始阅读《论语》的?学生思考、归纳、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论语》阅读过程中的方法。

(六)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尝试从“君子之道”“交友之道”“诚信”等主题中任选一个,开展一次《论语》阅读,准备时间一周,下周各小组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尝试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学习将阅读方法迁移到整本书的阅读中。

附件一:《论语》导读学案请选择《论语》中有关“孝”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友情提示:可选用生动的小故事;可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可利用相关背景资料;可引用相关格言警句;……附件二:《论语》自学小组学习任务单此次合作学习《论语》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成员及任务分配:___________________PPT制作:___________________主讲人:___________________材料收集:___________________聚焦的句子:读懂文字,读懂句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