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 整合阅读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备课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备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99b3cceff00bed5b8f31d11.png)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体备课教学设计蒙阴县第四中学组长:刘华一、单元学习目标:1.识记积累(1)识记积累课文重要的词语。
(2)识记积累重要的文学常识。
(3)背诵默写名句名篇。
2.阅读:(1)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在保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一气呵成地贯通全文。
(2)学习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1)学会观察人物特点,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
(2)初步掌握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特殊表达效果。
(3)学习提炼典型事件,从不同角度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4.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5.名著导读:(《朝花夕拾》)(1)识记作者把握名著内容。
(2)了解故事情节,对人物形象能作出较客观准确的评价。
(3)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二、单元课时课型整体设计(共18课时)三、课时课型设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教读课教学设计(一)单元学习目标:1.识记积累(1)识记积累课文重要的词语。
(2)识记积累重要的文学常识。
(3)背诵默写名句名篇。
2.阅读:(1)学习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在保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一气呵成地贯通全文。
(2)学习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1)学会观察人物特点,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
(2)初步掌握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特殊表达效果。
(3)学习提炼典型事件,从不同角度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4.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5.名著导读:(《朝花夕拾》)(1)识记作者把握名著内容。
(2)了解故事情节,对人物形象能作出较客观准确的评价。
(3)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二)本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整体教学教学设计-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4ef82c4afe04a1b071dec7.png)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整体教学(第1课时)一、单元教学目标设定1、会写34个生字、会认20个生字、正确读写29个词语.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课文3、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教学本组教材用10课时.二、单元内容分析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教材里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秋意,那秋天的山、秋天的雨,秋天的色彩、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第二,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第三,本组教材无论是导语、课文,还是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都是紧紧围绕有关秋天这个专题编排设计的,教学中要使各部分的教学相互关连,紧密配合,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如,导语中提出了“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是为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提出了学习的准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画一幅秋天的图画.三、重难点分析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秋天给人以丰收的快乐.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古诗两首》《风筝》《秋天的雨》是精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是略读课文.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四、课文内容预习10风筝教材简说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设计思路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课文开门见山点明,做风筝和放风筝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风筝显然给童年的“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乐趣可以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 11秋天的雨教材简说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编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这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设计思路1.课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前四个自然段分述秋雨,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总结;前四个自然段的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又是这一段的总启,下面分别进行分述,课文的结构非常整齐.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词语的理解.多数词语可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比如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这个词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读完了这一段,眼前浮现出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时,就自然而然地知道五彩缤纷指的是什么意思了.12听听,秋的声音教材简说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教学重点是: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设计思路1.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要求与精读课文有着明显的不同.课文前面有一段连接语,课文学习之前要先引导学生阅读这段连接语,以明确学习要求.2.初读诗歌.应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问题:(1)运用前面几篇课文里学过的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2)了解诗中讲了哪些事物的声音.诗中从两方面写了秋天的声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像一、二、三、四节中写的,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像最后两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2.这首诗歌就是通过秋天的声音来体现秋天的景象,所以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留意秋天更多事物和景象,搜集描写秋天的诗歌,举行赞美秋天的诗歌朗诵会.五、小组交流、读书、提问题小结:反思:第三单元基础知识训练(第2课时)学习目标:一、掌握本单元重要字词,会说会写.二、学习古诗的读法,要读出感情.三、学习本单元遣词造句的写法,体会文章中作者感情.教学流程:一、掌握字词第九课:促、深、忆、异、逢、佳、倍、遥、遍、插第十课:精、希、却、依、拼、命、奔、村、抖丧、磨、坊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抖动、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磨坊、继续、垂头丧气、村子第十一课:扇、枚、邮、爽、柿、仙、梨、菠、萝、粮、紧、杨清凉、留意、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菠萝、气味、香甜、粮食、加紧、油亮亮、杨树、丰收二、古诗读法训练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要发散学生的思维)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根据课堂情况可让学生写一写)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三、重点研讨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2、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3、体会本单元文章作者在谴词造句方面的特点.4、边读边想,能交流体会,自己创作诗歌.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6、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四、学生提问题,师生交流解决.。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d113151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3f.png)
初入情境,了解不同成长故事——第三单元课文通读教学目标1.了解默读基本要求,能够按默读要求及阅读目的展开默读。
2.能概括成长故事,分享初读感悟。
3.明确单元阅读要点,记录阅读体会。
教学重点1.了解默读基本要求,能够按默读要求及阅读目的展开默读。
2.明确单元阅读要点。
教学难点了解默读基本要求,能够按默读要求及阅读目的展开默读。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成长之路”。
本单元通过研读一组写少年儿童时代学习生活的作品。
让学生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他们求知的快乐、成长的欣喜,还有永恒的童真童趣。
七年级学生正处在告别童年,来到少年的时期,回望童年成长经历,一切都值得好好体会、领悟。
现在让我们进入本单元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往事依依》《再塑生命的人》和《〈论语〉十二章》。
二、课堂活动任务一:了解作家及背景概况本单元作品反映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成长生活,也反映不同社会背景下不同的教育思想。
我们在学习正文前,需要对作者和时代信息有初步了解。
请你借助注释,梳理作家及背景概况,填写表格:篇目出处作者时代国籍身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往事依依》《再塑生命的人》《〈论语〉十二章》点拨:篇目出处作者时代国籍身份《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鲁迅现代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民主战士、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往事依依》《于漪全集》于漪当代中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国家“人民教育家”称号获得者。
《再塑生命的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现代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论语〉十二章》《论语译注》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春秋中国孔子: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任务二:通读课文,梳理大意古今中外少年儿童的学习成长状况分别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通过课文了解一些具体情景吧。
限时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文章大意,思考各篇的文体。
第三单元阅读综合实践(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第三单元阅读综合实践(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https://img.taocdn.com/s3/m/c3277874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d7.png)
《阅读综合实践》教学设计《阅读综合实践》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内容,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在学习之道、求知之法上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
要求梳理文中相关内容,完成表格,与同学分享交流。
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大多是四字格式,结构固定,意义完整。
成语的来源,有些是古代的故事、寓言,有些是古代文章里的语句,还有一些来自人们口头常说的习惯用语。
要整理归纳本单元的成语。
朗读和默读都是重要的阅读方式。
结合阅读经历和学习体会,从特点、作用、适用场合、注意事项等角度归纳朗读和默读的区别。
1.回顾整理第三单元几篇课文,总结其中的学习之道。
(难点)2.研读本单元课文,搜集、整理课文中的成语,并能灵活运用。
(重点)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归纳朗读和默读的区别。
(难点)教学重点:研读本单元课文,搜集、整理课文中的成语,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1.回顾整理第三单元几篇课文,总结其中的学习之道。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归纳朗读和默读的区别。
同学们,阅读就像一场充满惊喜的探险,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未知的宝藏。
而今天的阅读综合实践课,就是我们的寻宝之旅!我们不仅要深入文字的丛林,还要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让阅读真正成为我们成长的有力武器。
准备好和我一起出发了吗?阅读点亮心灯,实践拓展视野。
在阅读综合实践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学校繁星文学社正在开展阅读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文学社成员,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示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①“我”在百草园观察动植物的经历启发我们在学习中要葆有好奇心,善于观察生活,要有求知和实践精神。
②捕鸟的经历告诉我们学习时不能性急,要耐得住性子。
③问“怪哉”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敢于发问,善于发问。
④对课的经历告诉我们,学习要循序渐进,从易到难。
《往事依依》①“我”看山水画和读《水浒传》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多看、多观察艺术作品,从中获得精神熏陶;要善于展开联想和想象,锻炼形象思维。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e027f3083c4bb4cf7ecd1b5.png)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单元设置意图介绍本单元以写景的记叙文为主要内容。
四篇课文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不同景物,情景交融,美不胜收。
阅读这样的美文,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可以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
同时,学生可以从中学到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会如何形象生动地描写景物,抒发感情。
单元目标:写景的散文单元。
目标是:了解写景文章的特点,学会写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欣赏作品准确生动的语言。
(二)单元选文意图介绍本单元所选四篇课文,有的是传诵几十年的名家名篇,如《春》《济南的冬天》;有的是现代作家所写的新作,如《竹林深处人家》;还有外国文学大师的佳作节选,如《树林和草原》。
这些作品,有的描写了特定地区中特定季节的景色,如《春》描绘的是江南春季的美景,《济南的冬天》描写了济南冬季的特有魅力;有的则描写了特定季节中特定地区的景物,如《竹林深处人家》展现了春季里江南竹乡的美丽富饶,《树林和草原》让我们看到夏天里的俄罗斯乡间风光。
从艺术上看,有的华美,如色彩绚丽的水粉画,如《春》《树林和草原》;有的质朴,似韵味十足的水墨画,如《济南的冬天》。
这些风格各异的文章,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鉴赏样本,可以培养学生的多元审美意识。
这些作品大都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为学生培养语感、丰富语言表达提供了借鉴。
(三)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欣赏写景散文,了解并学习写景的基本方法。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原因,学生对学习写景散文可能感到困难,尤其是文章描写的是自己陌生的景物,更会感到难以理解。
对此,首先要让学生坚定信心,相信自己能够读懂;其次要让学生明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明白文学对我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认识人生的重要性。
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大自然的美,体验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欣赏写景散文,联想和想象十分重要。
第三单元整合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整合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ce51efc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5f.png)
第三单元整合教案一、教学目标:1.复习单元内容,概括各位老师的事件、特点、及对我的影响。
2.比较阅读,聚焦最美老师,学会写人技法(重点)3.学练结合,补写事例,推介“最美老师”(难点)二、课时:一课时,写作型教学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演示、提问四:教学过程导入:疫情当下,有一群可爱的人,他们不辞辛苦,早晚无休,把三尺讲台搬到家里,坚守到屏幕前,他们就是老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中老师的部分,一起致敬良师。
新课讲授:同学们,你们进入初中校园已这么长时间了,想必你们也认识了很多朋友,熟悉了很多老师,近期学校也要举办一个最美教师的评选活动,你会选谁?怎么向大家推荐你心中最美老师?任务一、当评委----选出课本中的最美教师现在邀请你当一次最美老师评选活动的评委,选一选课本中哪个老师是最美教师,这种美可以是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等等优秀品质。
1、根据预习单的表格和打分表,可以从老师做的哪些事情、有什么特点、给了“我”哪些影响等方面梳理理由2、根据以下句式回答——是最美教师,你给他打—分,因为——(评选最美教师最重要的依据就是看课本中有没有对人物丰富、典型详实的事迹)任务二、当学徒,学一学名师推介老师的妙招典型事件挖掘个性作者情感寿镜吾先生莎莉文老师散点式组材:记忆中印象最深的画面渐进式组材:随着事情的发展组织事例引导:关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典型事件,我和老先生相处这么长时间,相信他们一起经历了很多事情,但他为什么只选这几件事儿?(事件与个性、事件与事件)每个事件表现老师特点的某一个方面,用几个事件构成完整的人物形象,而且这些事件都是记忆中最深的画面。
关注《再塑生命的人》组材方式的不同?随着我和老师接触不断加深,逐步了解老师性格、情感。
这是第一个小妙招,人不是孤立存在的,处在一件件事情中,事情是典型并且合理安排时间。
(二)人物描写方式:人物描写的连线小组展示人物描写——学习描写中注意事项如:典型事件要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连续动词、分解动作语言描写:体现身份、情感、个性特点总结:口诀总结:典型事件显特点叙述感受融段中描写方式可多样面面俱到不可行典型细节丰其韵任务三、当作家,塑造最美教师一、补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古诗文阅读:峨眉山月歌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古诗文阅读:峨眉山月歌](https://img.taocdn.com/s3/m/671ea033ad02de80d4d840b2.png)
峨眉山月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学习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三个层次(第一步读准、读通,第二步读懂字词句,第三步思考读、体会读)的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3.情感与态度: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过程】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学过的诗歌,引出本诗。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许多古诗中都会有景色的描写,诗人寄情于景,借景抒情。
老师这里有一幅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幻灯片)在这幅画中你都看到了什么(李白、月亮、床······)师:看到这些景物,可以让我们想到哪一首学习过的唐诗呢(《静夜思》)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大家一起来背一背吧!(集体背诵)师: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思)为什么呢(“思”字点明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思念故乡)他是借什么来表达的这种感情呢(月亮)师: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李白的与月亮有关的诗。
(板书:峨眉山月歌)二、初读古诗,初步感悟1.自读诗文,读准,读通。
师:大家齐读诗的题目。
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会描写什么景色呢(重点抓住“月”)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这首诗,要看准字音,字型,读通诗句。
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该怎么办呢(看课下的注释,问老师,问同桌……),读三遍到五遍。
老师巡视,纠正要求认识的字词。
检查朗读,点人读。
(注意纠正,评价)认识生字,字音,写法师:大家读得都非常好,老师也想读一读。
(范读)师: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开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的声音最响亮,字音最准确。
(男生女生比较读)师:我们分小组再读一读,看哪一组的声音最整齐。
2.再读课文,读懂诗句。
①整体感悟古诗。
师:诗人小时候随着他的父亲搬家到了四川,直到他二十五岁的时候才离开那里。
最新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合教学设计(单元目标重难点教材分析教学策略)2021年秋
![最新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整合教学设计(单元目标重难点教材分析教学策略)2021年秋](https://img.taocdn.com/s3/m/e62f48e0a216147916112806.png)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感受他人的学习智慧,获得人生启示。
2.学习默读,在保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一气呵成地贯通全文。
3.学会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
单元教学重难点:1.学习并积累本单元中的重点字词,做到正确识音、辨字、释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提高整体阅读能力。
3.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忧乐情怀,积累古代诗文中的名言警句。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童年学习生活”这一主题精选了三篇文章,既有校内生活,也有校外生活;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既有经典散文力作,也有古文教育语录。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给我们以学习和生活的启迪。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儿童的视角和心理,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由童年时代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我”童年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爰、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的心理。
《再塑生命的人》是美国教育家、盲聋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情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论语〉十二章》,《论语》通过师生对话或借题发挥,表达了至圣先贤孔子的思想。
本文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
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很深的指导意义。
本单元写作是《写人要抓住特点》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抓住特征刻画人物,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作用,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将这些信息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
单元教学方法:本单元教学要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一默读来进行,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导学生学习和巩固默读的基本方法。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f00a822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4e.png)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单元整体分析。
1. 单元主题。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主要围绕“人与自然”这一主题展开。
这个主题就像一条神奇的绳索,把单元里的每一篇文章都紧紧地串在了一起。
通过这些文章,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也能体会到人与自然之间那种微妙又复杂的关系。
2. 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课文类型丰富多样,就像一个装满奇珍异宝的宝盒。
有描写四季美景的散文,像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在文字间徐徐展开;还有讲述人与自然故事的记叙文,那些故事就像一把把小钥匙,能打开学生们对自然情感的大门。
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为我们展现了人与自然相处的不同场景和情感体验。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首先呢,得让学生们掌握这个单元里的生字生词,就像认识一群新朋友一样,得把它们的名字和模样都牢牢记住。
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欣赏描写自然景物的语句,这就好比教他们如何欣赏一幅美丽的画,要能看出画里的色彩、线条和意境。
另外,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很重要,让他们能够把文章读得有声有色,就像小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一样精彩。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理解课文。
自主阅读就像一个人独自去探险,能发现很多自己独特的宝藏;而合作探究则像是一群小伙伴一起去寻宝,大家各抒己见,能找到更多更有趣的东西。
同时,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来感受自然之美,这就像是给他们一双翅膀,让他们在自然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让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这种情感就像一颗种子,种在学生们的心田里,慢慢地生根发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都能自觉地成为大自然的守护者。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就像一群刚刚踏入文学花园的小蜜蜂,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
他们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对于这种主题比较深刻的单元内容,可能理解起来还会有些吃力。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整合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整合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c5d55154afe04a1b171de0e.png)
走进唐诗里的思念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整合教学设计设计意图七上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包括《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四首绝句。
与第一单元“四时之景”主题下的《古代诗歌四首》相比,这四首诗都是唐代诗歌,形式短小,题材丰富,或即景抒情,或行军感怀,或征人思乡。
在学生借助旁批和阅读提示自主诵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整合教学:一、感知形式。
四首绝句中,有三首七言,有一首五言。
七言相对于五言,信息量增大,表意更丰富。
以《峨眉山月歌》为例,如果前两句变为“山月半轮秋,影入江水流”,似乎很精炼,但缺失了地名,作者远行时对故乡的眷恋情感就弱化了,后文的地名也缺少贯通一气的呼应。
绝句的特点是前后两句的“宛转变化”,《峨眉山月歌》前两句写月下景,后两句写诗人的行中意;《江南逢李龟年》前两句对仗,叙述往事,后两句写景中感慨当今;《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前两句用联想写个人,后两句用想象思家国;《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以视觉写边塞之景,后两句以听觉抒征人之情。
形式的异同,在朗读中感受比较,不求全面,促进背诵熟记为要。
二、比读意象。
“立象以尽意”,意象是诗歌的最小单位,想象描绘诗中之“象”,揣摩品析“象”中之意,是学习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阅读提示中说:“欣赏诗歌要特别注意体味核心意象”。
这提醒我们,意象、意象群、核心意象这些术语在初中起始阶段就应该作为教学内容。
学习这四首诗歌,可以从阅读提示这句话入手,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其他三首诗歌的核心意象。
四首诗歌分别以“月”和“花”为意象,但色彩似乎有别。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故乡的秋月高悬头顶,影入江流,陪伴诗人远行。
这含情脉脉的月亮该是温暖的淡黄色;“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空寂边塞的月亮,让沙漠如雪,让空里流霜,这冷如霜雪的月亮该是灰白色的吧。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战火纷飞,生灵涂炭,那簇簇盛开的菊花,大概也是惨白容颜;“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草长莺飞,落英缤纷,江南最美的时节,遇故人思往昔,此情此境,片片飞“红”更让人悲哀。
第三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第三单元 阅读综合实践(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https://img.taocdn.com/s3/m/ada7434c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98.png)
《第三单元阅读综合实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本单元课文所体现的学习之道,并获得一些启发。
2.整理本单元出现的成语,并加以运用,增强语言表现力。
3.归纳朗读与默读的区别,加深对两种阅读方法的理解。
【重点难点】1.梳理本单元课文所体现的学习之道,并获得一些启发。
2.整理本单元出现的成语,并加以运用,增强语言表现力。
3.归纳朗读与默读的区别,加深对两种阅读方法的理解。
【任务群】任务一:梳理学习之道提升人生境界任务二:整理成语之用增强语言张力任务三:区别阅读之法提高阅读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阅读亮心灯,实践拓视野。
学完第三单元,我班雏鸢文学社正在开展“阅读综合实践”活动,请你以社员身份参加,完成各阅读综合实践任务。
二、教学新课任务一:梳理学习之道提升人生境界1.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在学习之道、求知之法上可以给我们许多启发。
梳理文中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与同学分享交流。
预设:任务二:整理成语之用增强语言张力2.成语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大多是四字格式,结构固定,意义完整。
成语的来源,有些是古代的故事、寓言,有些是古代文章里的语句,还有一些来自人们口头常说的习惯用语。
成语含义丰富,形象鲜明,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表达更简洁,更生动。
研读本单元课文,完成下面的任务。
(1)梳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往事依依》《再塑生命的人》中运用的成语,理解它们的含义,并尝试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
预设:(2)《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
再搜集一些源自《论语》的成语,与同学分享。
预设(1):预设(2):预设(3):预设(4):预设(5):预设(6):预设(7):任务三:区别阅读之法提高阅读能力3.朗读和默读都是重要的阅读方式。
试结合你的阅读经历和学习体会,从特点、作用、适用场合、注意事项等角度归纳朗读和默读的区别,完成下面的表格。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整合阅读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整合阅读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e372b3f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0d.png)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整合阅读教学设计后河初中熊敏学习内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主题:本单元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从中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
单元目标:1. 了解多彩多姿的学习生活,感受他人的学习智慧,获得人生启示。
2.学习默读,在保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一气呵成地贯通全文。
3.学会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识记本单元课文中的词语教学过程:一、教师用导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出示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窃读记》。
二、1.小组合作,扫清字词障碍;读课文,用红笔勾画出字词表中出现的词语,以及自己把握不准的词语,并借助工具书识记词语。
2.按要求出题出题要求及分值:给拼音写汉字(多音字、易读错音、涉及拼音规则的字音)(15个/15分)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15个/15分)选用(一)(二)中的4-5个词语写一段意思连贯的话。
(10分)四字短语填空(10个/10分)3.完成小组成员基础知识互测题,组长组织互判并检查订正改错。
三、作业课后准备三篇课文的文学常识: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学习默读。
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
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一、学生交流展示准备的文学常识,先组内再班级展示。
二、整体感知课文1、快速默读本单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窃读记》三篇课文,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2、组内安排说说每一课的大意,再班级展示。
3、探究三篇课文的主题思想。
(概括方法:内容概要+思想情感)先组内交流,然后班级展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儿时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再现了以游戏为伴的儿时趣事和读书求知的往事,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充满好奇、天真活泼的天性和作者对儿时充满童真童趣生活的无限留恋。
七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整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d2f76dc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1a.png)
七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整合教学设计一、单元教材分析。
1. 单元主题。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亲情”。
这一单元的课文,从不同角度书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2. 课文内容。
二、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
- 七年级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字词知识,初步掌握了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情感表达和文言文的理解还存在一定难度。
2. 学习能力。
- 他们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整合学习内容、深入挖掘主题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3. 情感态度。
-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亲情的理解开始逐渐深化,但可能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需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来加深对亲情的感悟。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积累本单元的重点字词,如“确凿”“菜畦”“渊博”等。
- 提高学生的记叙文阅读能力,包括概括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情感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法,感受课文的语言之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找出不同课文在表现亲情方面的异同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让学生深刻体会亲情的珍贵,学会珍惜身边的亲人,感恩亲人的付出。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准确把握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 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和珍惜亲情。
2. 教学难点。
五、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 问题引导法。
3. 小组合作探究法。
4. 情境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1课时)- 播放一段关于亲情的温馨视频,如父母照顾孩子、孩子为父母过生日等场景,然后提问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从而引出本单元的主题“亲情”。
2. 课文研读(6课时)- 第一课时。
-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如“确凿”“轻捷”等的读音和意义。
- 引导学生概括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内容。
- 第二课时。
- 分析百草园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热爱。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整理课教学设计及反思肖春华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整理课教学设计及反思肖春华](https://img.taocdn.com/s3/m/fd7da30be87101f69e319541.png)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整理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肖春华【整体设计说明】本单元的文章或诗歌大多出自名家之手,以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大自然的图画:春天的旋律、冬日的温晴、夏天的凉爽、秋天的收获。
别样的视角、别样的景、别样的情,诗文景美、情美、语言美。
因此,我从常识积累,词语荟萃与运用,片段赏析等方面进行整理,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与掌握,学生通过训练,掌握技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入大自然的美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五彩缤纷,美不胜收,通过学习,一定都在同学们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节课我们一起把这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重温美丽的四季。
二、常识积累课件出示如下表格1学生根据提示写出空缺部分,可以小组分工合作,用最快的速度完成。
2小组代表在班上交流,老师依据同学的答案依次出示正确答案。
3鼓励同学们补充说明有关作者情况。
三、词语荟萃1、课件展示呼朋引伴繁花嫩叶花枝招展芊芊细草轻飞曼舞春华秋实春花秋月闲情逸致2、指名读一读。
全班齐读。
3、理解词语含义。
4、写一写。
5、用至少三到三个以上词语说一段话。
要求语意连贯。
四、说一说1、课件出示:以下这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4)、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5)、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这一环节由同学们自由解答。
3、说一说,在本单元还有哪些字词你认为用得好,说明理由。
五、品一品1、课件出示判断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的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第1课时 第三单元整体阅读-精品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
![第1课时 第三单元整体阅读-精品课件-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4e19d079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a0.png)
任务三:用彩笔在文中标出注释的词语。同桌结合,一人联系上下文,推断词义;一人读注释予以纠正。然后完成下面的测评。
任务三
根据后面括号内的意思,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1. ____________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轻快敏捷。)2.何首乌藤和木莲藤____________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缠绕联结。)3.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____________。(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4.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____________,这是荒园,____________,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鉴定欣赏。这里是欣赏的意思。)(少有人来。罕,稀少。)
9.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形容忽然醒悟。)10.这是1887年3月3日,当时我才6岁零9个月。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一点也不相同。)11.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9.突然间,我____________,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___________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形容忽然醒悟。)10.这是1887年3月3日,当时我才6岁零9个月。回想此前和此后____________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一点也不相同。)11.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____________。(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2a6f529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d4.png)
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常州市西林实验学校蒋健单元学习目标:1.能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2.能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家乡的民俗风情,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4.能多留心、多观察、多思索、多积累,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材料。
5.学会进图书馆检索书目,能制作摘录卡片,养成勤读书、勤摘录的好习惯。
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社戏 2课时端午日 1课时本命年的回想 1课时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2课时常州“民俗风情”专题活动 1课时写作:从生活中找“米” 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1课时单元小结 1课时教材分析: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文化是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过年、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农村社戏的民俗风情。
读罢这些文章,更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
教学设计:第1课时单元整体学习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1 导入: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以及《新课程伴你学语文》。
明确任务。
2 巡视,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等。
3 问题情境: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请同学们随便谈谈。
谈感受(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印象最深刻的内容)。
4 布置任务:根据单元内容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
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教学反思第二块:制定活动,组建活动小组。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1 问题情境:你知道我们常州有哪些风俗习惯吗?给大家讲讲。
讨论,交流。
2 针对单元主题,商讨单元学习专题,并拟订实施方案,如以访问的形式开展一次了解家乡传统节日习俗的调查活动等。
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
自由组合专题研究小组。
3 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
整合阅读教学设计
后河初中熊敏
学习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要是写学习生活的,从中可以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感受到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
单元目标:
1.了解多彩多姿的学习生活,感受他人的学习智慧,获得人生启示。
2.学习默读,在保证一定速度的前提下一气呵成地贯通全文。
3.学会抓住标题、开头、结尾和关键语句,迅速了解文章大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识记本单元课文中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教师用导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出示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窃读记》。
二、1.小组合作,扫清字词障碍;
读课文,用红笔勾画出字词表中出现的词语,以及自己把握不准的词语,并借助工具书识记词语。
2.按要求出题
出题要求及分值:
给拼音写汉字(多音字、易读错音、涉及拼音规则的字音)(15个/15分)
给加点的汉字注音。
(15个/15分)
选用(一)(二)中的4-5个词语写一段意思连贯的话。
(10分)
四字短语填空(10个/10分)
3.完成小组成员基础知识互测题,组长组织互判并检查订正改错。
三、作业
课后准备三篇课文的文学常识:作者,作品,写作背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学习默读。
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以保证阅读感知的完整性和一定的阅读速度。
还要学会在阅读中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一、学生交流展示准备的文学常识,先组内再班级展示。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默读本单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窃读记》三篇课文,把握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2、组内安排说说每一课的大意,再班级展示。
3、探究三篇课文的主题思想。
(概括方法:内容概要+思想情感)
先组内交流,然后班级展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儿时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再现了以游戏为伴的儿时趣事和读书求知的往事,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充满好奇、天真活泼的天性和作者对儿时充满童真童趣生活的无限留恋。
《再塑生命的人》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技术,同时也表现了“我”求知的热情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表达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窃读记》描写了作者放学后急匆匆赶往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窃读,到晚上才依依不舍离开的读书过程。
表现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新书的渴望之情。
三、朗读并背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
四、作业
从记忆中找一找,有那些难忘的事,以片段的形式写1到3个。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课文,学生能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多角度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句子,能理解文中关键句的意思,品析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任意栽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播撒一年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
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
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地留在心中。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本单元回忆童年经历的三篇作品作品。
二、教师出示问题:
1.本单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窃读记》,请介绍主要内容。
分别指名学生介绍
板书: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永恒的童真、童趣、友谊和爱。
在你成长的历程中,一定也有许多令你难忘的事情,请把它用一两句话写下来,然后小组交流。
2.品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精彩的语句。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作者为什么能把百草园的事物写得这样精彩?
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描写百草园的事物?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喻句:“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表现出木莲果实的形态特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拟人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
2.自选角度赏析文章优美的句子。
(每课选一两句)
3.从文章中能得到哪些写作启示?
5.拿出课前准备的片段练习,组内交流,互相修改
6.展示。
三、作业
1、推荐阅读,简单写一点感受。
2、收集资料,积极准备“名人读书”故事会。
第四课时
学习内容:
1、交流课外阅读的体会和感悟
组内交流,班级交流
2、完成一篇读后感。
3、布置“名人读书”故事会,做好安排,积极准备。
第五课时
学习内容:
“名人读书”故事会活动
第六课时
写作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