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文选全部作者及各自篇目和类型汇总情况
【语文知识点】昭明文选作者及主要内容简介
![【语文知识点】昭明文选作者及主要内容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db09053049649b6649d74769.png)
【语文知识点】昭明文选作者及主要内容简介
《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
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接下来分享昭明文选作者及主要内容简介。
昭明文选的作者是萧统。
萧统(501年―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兰
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武进县)人。
南朝梁宗室、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长兄,母为贵嫔丁令光。
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册立为太子,举止大方,爱好佛学。
因蜡鹅厌祝一事,父
子产生嫌隙。
中大通三年(531年),英年早逝,谥号昭明,葬于安宁陵,后世称为“昭明
太子”。
侯景拥立豫章王萧栋即位后,追尊昭明皇帝。
大定元年(555年),第三子萧詧建
立西梁政权,追尊昭明皇帝,庙号高宗。
《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它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501年—531年)主
持编选的,故称《昭明文选》。
共60卷,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
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类别。
《文选》
所选作家上起先秦,下至梁初(以“不录存者”的原则没有收入当时尚健在的作家),作品
则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原则,没有收入经、史、子书。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昭明文选》每章总结5000字
![《昭明文选》每章总结5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2caa9676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6b.png)
昭明文选是一部我国古代散文选集,共分为七十个话题章节,涵盖了社会、政治、文化、人生哲学等各个领域。
每一篇文章都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堪称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深度和广度的方式来探讨《昭明文选》这一话题,为您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我将从整体概况开始,对《昭明文选》的成书背景、编选原则和意义进行全面评估,然后按照每个章节的顺序,逐一总结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最后对整个《昭明文选》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和个人观点的共享。
让我们来了解《昭明文选》的背景和意义。
《昭明文选》是南朝梁武帝萧衍所编选的文集,选文的标准是“凡有意旨、感人心、触事理、扶道义” ,所以它汇集了睿哲明君的政论与文学精华。
这部选集以诚求学问、追求真理、明志立言为旨归。
所选篇目极富内容,情感真挚,意蕴深沉,情景交融。
内容涵盖了政治、文化、社会、道德、人生哲学等各个方面。
《昭明文选》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遗产,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让我们逐一总结《昭明文选》每章的主题和内容。
首先是第一章的“缉怪” ,文章言志向,读者心在仰慕。
这一章集中展示了文学家对未来的憧憬和对人生的思考。
第二章的“与夫人歎天地” ,则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状况的向往。
随后的每一章都围绕着不同的主题展开,如“畴日” 、“上士” 、“耕” 等,每一篇都有着独特的内涵和思想价值,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思考。
让我们来对整个《昭明文选》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和个人观点的共享。
在我看来,《昭明文选》是一部富有思想深度、艺术魅力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更蕴含着对人生、道德和理想的深刻思考。
每一篇文章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引人深思。
通过阅读《昭明文选》,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更可以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启示,指导我们的人生和学问。
在总结这篇文章时,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昭明文选》的魅力和价值,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宝库,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思考。
昭明文选全部作者及各自篇目和类型汇总
![昭明文选全部作者及各自篇目和类型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a3a8942376baf1ffd4fad75.png)
赋甲京都上班孟坚又名班固(东汉) 两都赋二首两都赋序西都赋东都赋明堂诗辟雍诗灵台诗宝鼎诗白雉诗京都上张平子(东汉)西京赋赋乙京都中张平子名张衡(东汉)东京赋京都中张平子南都赋左太冲(西晋)三都赋序左太冲蜀都赋赋丙京都下左太冲又名左思(西晋)吴都赋京都下左太冲魏都赋赋丁郊祀杨子云名杨雄(西汉)甘泉赋并序耕藉潘安仁(晋)藉田赋畋猎上司马长卿又名司马相如(西汉)子虚赋畋猎中司马长卿上林赋杨子云(杨雄西汉)羽猎赋并序赋戊畋猎下杨子云长杨赋并序潘安仁(西晋)射雉赋纪行上班叔皮又名班彪(东汉)北征赋曹大家名班超(东汉)东征赋纪行下潘安仁西征赋赋己游览王仲宣名王粲(三国)登楼赋孙兴公名孙绰(东晋)游天台山赋并序鲍明远名鲍照(南朝宋)芜城赋宫殿王文考(南朝宋)鲁灵光殿赋并序何平叔名何宴(三国)景福殿赋江海木玄虚(西晋)海赋郭景纯名郭璞(东晋)江赋赋庚物色宋玉名子渊(战国)风赋潘安仁秋兴赋并序谢惠连(南朝宋)雪赋谢希逸(南朝宋)月赋鸟兽上贾谊(西汉)鵩鸟赋并序祢正平(三国)鹦鹉赋并序张茂先(西晋)鹪鹩赋并序鸟兽下颜延年(南朝宋)赭白马赋并序鲍明远舞鹤赋志上班孟坚幽通赋志中张平子思玄赋张平子归田赋志下潘安仁闲居赋哀伤司马长卿长门赋并序向子期名向秀(魏晋)思旧赋并序陆士衡(三国)叹逝赋并序潘安仁怀旧赋并序潘安仁寡妇赋并序江文通(东晋到南朝宋)恨赋江文通别赋赋壬论文陆士衡(三国)文赋并序音乐上王子渊名王褒(西汉)洞箫赋傅武仲(东汉)舞赋并序音乐下马季长(东汉)长笛赋并序嵇叔夜名嵇康(魏晋)琴赋并序潘安仁笙赋成公子安(西晋)啸赋赋癸情宋玉高唐赋并序宋玉神女赋并序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并序曹子建名曹植(三国)洛神赋并序诗甲补亡束广微名束皙(西晋)补亡诗六首述德谢灵运(东晋)述祖德诗二首劝励韦孟(西汉)讽谏诗张茂先励志诗献诗曹子建上责躬诗并表曹子建应诏诗潘安仁关中诗公宴曹子建公宴诗王仲宣公宴诗刘公干名刘祯(东汉)公宴诗应德琏名应瑒(东汉)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陆士龙名陆云(西晋)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应吉甫(西晋)晋武帝华林园集诗谢宣远(南朝)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范蔚宗(西汉)乐游应诏诗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颜延年应诏宴曲水作诗丘希范(南北朝)侍宴乐游苑送张徐州应诏诗沈休文(南朝)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诗祖饯曹子建送应氏诗二首孙子荆(三国)征西官属送于陟阳候作诗潘安仁金谷集作诗谢宣远王抚军庾西阳集别作诗谢灵运邻里相送方山诗谢玄晖(南齐)新亭渚别范零陵诗沈休文(南朝梁)别范安成诗诗乙咏史王仲宣(王粲)咏史诗曹子建三良诗左太冲咏史八首张景阳(西晋)咏史卢子谅(晋)览古谢宣远(南朝宋)张子房诗颜延年秋胡诗颜延年五君咏五首鲍明远咏史虞子阳(魏晋)咏霍将军北伐百一应休琏名应璩(三国) 百一诗游仙何敬宗(晋朝)游仙诗郭景纯(东晋)游仙诗七首招隐左太冲招隐诗二首陆士衡招隐诗反招隐王康琚(晋)反招隐诗游览魏文帝名曹丕(晋)芙蓉池作殷仲文(晋)南州桓公九井作谢叔源(东晋)游西池谢惠连(南朝)泛湖归出楼中玩月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谢灵运晚出西射堂谢灵运登池上楼谢灵运游南亭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颜延年应诏观北湖田收颜延年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鲍明远行药至城东桥谢玄晖(南朝齐)游东田江文通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沈休文钟山诗应西阳王教沈休文宿东园沈休文游沈道士馆徐敬业(晋朝)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诗诗丙咏怀阮嗣宗名阮籍(三国)咏怀诗十七首谢惠连(南朝宋)秋怀欧阳坚石名欧阳健(西晋)临终诗哀伤嵇叔夜幽愤诗曹子建七哀诗王仲宣七哀诗二首张孟阳(西晋)七哀诗二首潘安仁悼亡诗三首谢灵运庐陵王墓下作颜延年拜陵庙作谢玄晖同谢谘议铜雀台诗任彦升名任昉(南朝)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赠答一王仲宣赠蔡子笃诗王仲宣赠士孙文始王仲宣赠文叔良刘公干赠五官中郎将四首刘公干赠徐干刘公干赠从弟三首赠答二曹子建赠徐干曹子建赠丁仪曹子建赠王粲曹子建又赠丁仪王粲曹子建赠白马王彪曹子建赠丁翼嵇叔夜赠秀才入军五首司马绍统名司马彪(西晋)赠山涛张茂先答何劭二首何敬祖(晋)赠张华陆士衡(三国)赠冯文罴迁斥丘令陆士衡答贾长渊并序陆士衡于承明作与士龙陆士衡赠尚书郎顾彦先二首陆士衡赠顾交址公真陆士衡赠从兄车骑陆士衡为顾彦先赠妇二首陆士衡赠冯文罴陆士衡赠弟士龙潘安仁为贾谧作赠陆机潘正叔(晋)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潘正叔赠河阳潘正叔赠侍御史王元贶诗丁赠答三傅长虞名傅咸(西晋)赠何劭王济郭泰机(西晋) 答傅咸陆士龙为顾彦先赠妇二首陆士龙(西晋)答兄机陆士龙答张士然刘越石(西晋)答卢谌诗并书刘越石重赠卢谌卢子谅赠刘琨并书卢子谅赠崔温卢子谅答魏子悌谢宣远(南朝)答灵运谢宣远于安城答灵运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谢灵运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谢灵运登临海峤与从弟惠连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赠答四颜延年赠王太常颜延年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颜延年直东宫答郑尚书颜延年和谢监灵运王僧达(南朝)答颜延年谢玄晖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谢玄晖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谢玄晖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谢玄晖酬王晋安陆韩卿(南齐)奉答内兄希叔范彦龙(六朝)赠张徐州稷范彦龙古意赠王中书任彦升赠郭桐庐行旅上潘安仁河阳县作二首潘安仁在怀县作二首潘正叔迎大驾陆士衡赴洛二首陆士衡赴洛道中作二首陆士衡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陶渊明(东晋)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谢灵运初发都谢灵运过始宁墅谢灵运富春渚谢灵运七里濑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谢灵运初去郡谢灵运初发石首城谢灵运道路忆山中谢灵运入彭蠡湖口谢灵运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诗戊行旅下颜延年北使洛颜延年还至梁城作颜延年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鲍明远还都道中作谢玄晖之宣城出新林浦向版桥谢玄晖敬亭山诗谢玄晖休沐重还道中谢玄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玄晖京路夜发江文通望荆山丘希范(南朝梁)旦发鱼浦潭沈休文早发定山沈休文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军戎王仲宣从军诗五首郊庙颜延年宋郊祀歌二首乐府上古乐府(汉)三首班婕妤(西汉)怨歌行魏武帝名曹操(东汉)乐府二首魏文帝名曹丕(魏)乐府二首曹子建乐府四首石季伦名石崇(晋)王明君词并序乐府下陆士衡乐府十七首谢灵运乐府鲍明远乐府八首谢玄晖鼓吹曲挽歌缪熙伯(东汉)挽歌诗陆士衡挽歌诗三首陶渊明挽歌诗杂歌荆轲(战国)歌并序刘越石扶风歌陆韩卿(六朝)中山王孺子妾歌诗己杂诗上古诗一十九首(南朝)李少卿与苏武诗三首(东汉)苏子卿诗四首(东汉)张平子四愁诗四首王仲宣杂诗刘公干杂诗魏文帝杂诗二首曹子建朔风诗曹子建杂诗六首曹子建情诗嵇叔夜杂诗傅休奕名傅玄(晋)杂诗张茂先杂诗张茂先情诗二首陆士衡园葵诗曹颜远(西晋)思友人诗曹颜远感旧诗何敬祖(西晋)杂诗王正长(西晋)杂诗枣道彦(西晋)杂诗左太冲杂诗张季鹰(西晋)杂诗张景阳(西晋)杂诗十首杂诗下卢子谅(晋朝) 时兴陶渊明杂诗二首陶渊明咏贫士诗陶渊明读山海经诗谢惠连七月七日夜咏牛女谢惠连捣衣谢灵运南楼中望所迟客谢灵运田南树园激流植援谢灵运斋中读书谢灵运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脩竹茂林诗王景玄(南朝宋)杂诗鲍明远数诗鲍明远玩月城西门解中谢玄晖始出尚书省谢玄晖直中书省谢玄晖观朝雨谢玄晖郡内登望谢玄晖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谢玄晖和王著作八公山谢玄晖和王主簿怨情沈休文和谢宣城沈休文应王中丞思远咏月沈休文冬节后至丞相第诣世子车中沈休文学省愁卧沈休文咏湖中雁沈休文三月三日率尔成篇诗庚杂拟上陆士衡拟古诗十二首张孟阳(西晋)拟四愁诗陶渊明拟古诗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并序杂拟下袁阳源名袁淑(晋)效白马篇袁阳源效古刘休玄(南朝)拟古二首王僧达(南朝)和琅邪王依古鲍明远拟古三首鲍明远学刘公干体鲍明远代君子有所思范彦龙(六朝)效古江文通杂体诗三十首骚上屈平名屈原(战国)离骚经屈平九歌四首骚下屈平九歌二首屈平九章屈平卜居屈平渔父宋玉九辩五首宋玉招魂刘安(西汉)招隐士七上枚叔名枚乘(西汉)七发八首曹子建七启八首并序七下张景阳(西晋)七命八首诏汉武帝诏汉武帝贤良诏册潘元茂(魏晋)册魏公九锡文令任彦升(南朝)宣德皇后令教傅季友为宋公修张良庙教傅季友(西晋)为宋公修楚元王墓教文王元长(南朝齐)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五首王元长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五首任彦升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三首表上孔文举(孔融)荐祢衡表诸葛孔明出师表曹子建求自试表曹子建求通亲亲表羊叔子名羊祜(魏晋)让开府表李令伯名李密(晋)陈情事表陆士衡谢平原内史表刘越石劝进表表下张士然(三国)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庾元规(东晋)让中书令表桓元子荐谯元彦表殷仲文解尚书表傅季友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傅季友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任彦升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任彦升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任彦升为萧扬州荐士表任彦升为褚谘议蓁让代兄袭封表任彦升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上书李斯上书秦始皇邹阳(西汉)上书吴王邹阳狱中上书自明司马长卿上书谏猎枚叔上书谏吴王枚叔上书重谏吴王江文通诣建平王上书启任彦升奉答敕示七夕诗启任彦升为卞彬谢脩卞忠贞墓启任彦升启萧太傅固辞夺礼弹事任彦升奏弹曹景宗任彦升奏弹刘整沈休文奏弹王源笺杨德祖(东汉末)答临淄侯笺繁休伯(三国)与魏文帝笺陈孔璋三国答东阿王笺吴季重三国答魏太子笺吴季重在元城与魏太子笺阮嗣宗(三国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谢玄晖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任彦升到大司马记室笺任彦升百辟劝进今上笺奏记阮嗣宗诣蒋公书上李少卿(东汉)答苏武书司马子长报任少卿书杨子幼(西汉)报孙会宗书孔文举论盛孝章书朱叔元为幽州牧与彭宠书陈孔璋(三国)为曹洪与魏文帝书书中阮元瑜为曹公作书与孙权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魏文帝与吴质书魏文帝与钟大理书曹子建与杨德祖书曹子建与吴季重书吴季重答东阿王书应休琏与满公琰书应休琏与侍郎曹长思书应休琏与广川长岑文瑜书应休琏与从弟君苗君胄书书下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孙子荆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赵景真与嵇茂齐书丘希范与陈伯之书刘孝标重答刘秣陵沼书刘子骏移书让太常博士并序孔德璋北山移文檄司马长卿喻巴蜀檄陈孔璋为袁绍檄豫州陈孔璋檄吴将校部曲文钟士季檄蜀文司马长卿难蜀父老对问宋玉对楚王问设论东方朔答客难杨子云解嘲并序班孟坚答宾戏并序辞汉武帝秋风辞并序陶渊明归去来并序序上卜子夏毛诗序孔安国尚书序杜预春秋左氏传序皇甫士安三都赋序序下陆士衡豪士赋序颜延年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王元长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任彦升王文宪集序颂王子渊圣主得贤臣颂杨子云赵充国颂史孝山(西汉) 出师颂刘伯伦酒德颂陆士衡汉高祖功臣颂赞夏侯孝若东方朔画赞并序袁彦伯三国名臣序赞符命司马长卿(西晋)封禅文杨子云剧秦美新班孟坚典引一首史论上班孟坚公孙弘传赞干令升(津)晋纪论晋武帝革命干令升晋纪总论范蔚宗后汉书皇后纪论史论下范蔚宗后汉书二十八将传论范蔚宗宦者传论范蔚宗逸民传论沈休文宋书谢灵运传论沈休文恩幸传论史述赞班孟坚史述赞三首范蔚宗(东汉)后汉书光武纪赞论一贾谊过秦论东方朔(西汉) 非有先生论王子渊(西汉)四子讲德论并序论二班叔皮王命论魏文帝典论论文曹元首(三国) 六代论韦弘嗣名韦昭(三国) 博弈论论三嵇叔夜养生论李萧远(三国)运命论陆士衡辩亡论上下二首论四陆士衡五等论刘孝标辩命论11论五刘孝标(六朝)广绝交论连珠陆士衡演连珠五十首箴张茂先女史箴铭班孟坚封燕然山铭并序崔子玉名崔媛(东汉)座右铭张孟阳(西晋) 剑阁铭陆佐公石阙铭陆佐公新刻漏铭并序诔上曹子建王仲宣诔并序潘安仁杨荆州诔并序潘安仁杨仲武诔并序诔下潘安仁夏侯常侍诔并序潘安仁马汧督诔并序颜延年阳给事诔并序颜延年陶征士诔并序谢希逸宋孝武宣贵妃诔并序哀上潘安仁哀永逝文哀下颜延年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谢玄晖齐敬皇后哀策文碑文上蔡伯喈郭有道碑文并序蔡伯喈(东汉)陈太丘碑文并序王仲宝(六朝)褚渊碑文并序碑文下王简栖(南北朝)头陀寺碑文沈休文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墓志任彦升刘先生夫人墓志行状任彦升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吊文贾谊吊屈原文并序陆士衡吊魏武帝文并序祭文谢惠连(南朝宋)祭古冢文并序颜延年祭屈原文王僧达(南朝宋)祭颜光禄文12。
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知识分享
![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知识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f785b556eff9aef8951e0607.png)
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第一部文选之《昭明文选》介绍《文选》的编纂背景萧统(501—531)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长子,天监元年(502)十一月,被立为太子,本是继承大统的不二人选。
不过,天妒英才,萧统未及即位便英年早逝,谥号“昭明”,故后世称其为“昭明太子”,他主持编纂的《文选》,也称《昭明文选》。
《文选》的编纂,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这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社会风气,以及萧统本人的学识素养有很大关系。
自建安以来,文学作品急剧增多的势头到晋、宋以后愈加明显,至齐梁间达到高潮。
据统计,从东晋初年到萧梁天监四年(505)的不到两百年时间里,皇家藏书增加了76倍。
这些图书典籍当然包括了各方面的著作,但其中占相当大比例的乃是文学作品。
此时的中国文学在自我独立的进程中取得了重大进步,改变了其依附儒学的状况。
文学作品数量众多,对它们实行品鉴别裁、芟繁剪芜,就成为广大阅读者的需要,选录优秀作品的文学总集便应运而生了。
据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学总集是西晋挚虞编撰的《文章流别集》,《隋书·经籍志》说:“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
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擿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
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覃奥,而取则焉。
”可惜,这部书没有流传到现在,我们无缘得览其面貌。
但能够肯定的是,萧统编纂《文选》,与挚虞编撰《文章流别集》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作品日繁,览者劳倦,且萧统时代这个问题较之挚虞时代更加严重,编辑新的文学选本已经刻不容缓。
促成《文选》问世的另一个背景是,自建安以来学者对于文体分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对于文体分类,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首先提出了所谓四科八目,讲得比较概括;到陆机《文赋》便分作十种,此前排在最末的诗赋被提到了前列,各体的规范讲得较为细致;挚虞更联系所选之文来畅论文体问题。
《文选》在充分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它将“文”分为三十八个体类(有研究者认为是三十七类,也有的认为是三十九类,大体上是依据不同的版本所作的统计不同),意在为读者提供一部精品范本。
(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https://img.taocdn.com/s3/m/0c1591e7524de518964b7dd0.png)
昭明文选目录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卷八●卷九●卷十●卷十一●卷十二●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五●卷十六●卷十七●卷十八●卷十九●卷十九续●卷二十●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卷二十三●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卷二十九●卷三十赋甲京都上京都中京都中京都下京都下郊祀耕藉畋猎上畋猎中畋猎下纪行上纪行下游览宫殿江海物色鸟兽上鸟兽下志上志中志下哀伤论文音乐上音乐下情诗甲补亡述德劝励献诗公宴祖饯咏史百一游仙招隐游览咏怀哀伤赠答赠答二赠答三赠答四行旅上行旅下军戎郊庙乐府上乐府下挽歌杂歌杂诗上杂诗下杂拟上●卷三十一●卷三十二●卷三十三●卷三十四●卷三十五●卷三十六●卷三十七●卷三十八●卷三十九●卷四十●卷四十一●卷四十二●卷四十三●卷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四十六●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卷四十九●卷五十●卷五十一●卷五十二●卷五十三●卷五十四●卷五十五●卷五十六●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卷五十九●卷六十杂拟下骚上骚下七上七下诏册令教文表上表下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上书中书下檄对问设论辞序上序下颂赞符命史论上史论下史述赞论一论二论三论四论五连珠箴铭诔上诔下哀上哀下碑文上碑文下墓志行状吊文祭文卷二【京都上】【西京赋】张平子善曰:范晔後汉书曰: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少善属文。
时天下太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十年乃成。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徵拜郎中。
出为河间相。
乞骸骨,徵拜尚书,卒。
杨泉物理论曰:平子二京,文章卓然。
薛综注善曰:旧注是者,因而留之,并於篇首题其姓名。
其有乖缪,臣乃具释,并称臣善以别之。
他皆类此。
有凭虚公子者,凭,依讬也。
虚,无也。
言无有此公子也。
善曰:博物志曰:王孙公子,皆古人相推敬之辞。
凭,皮兵切。
心侈体忲侈、忲,言公子生於贵戚,心志侈溢,体安骄泰也。
泰或谓忲习之忲,言习於丽好也。
善曰:声类曰:奓,侈字也,昌氏切。
《昭明文选》每章总结2000字
![《昭明文选》每章总结2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699db46a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d3.png)
《昭明文选》每章总结2000字第一章:引言在《昭明文选》中,作者以精彩绝伦的文字和深刻的思想,为我们展现了古代文化的辉煌与卓越。
本文档将以每章2000字的篇幅,对每一章的精华进行总结和解读,带领读者走进这部千古传世之作。
第二章:宋代文学的开端《昭明文选》的第二章以宋代文学的开端为主题,通过对苏家四兄弟作品的梳理和分析,展示了这伟大文学家们对于文学创作的独特见解与风格。
四兄弟各具特色,兄长苏轼擅长豪放洒脱的诗歌,二兄苏辙善于辞章华丽的散文,三弟苏洵善写豪放的山水诗,小弟苏轼则擅长文字独具的咏物诗。
他们的作品不仅揭示了文学在宋代的特点,更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经典。
第三章:赞美士人的崛起在《昭明文选》的第三章中,作者以赞美士人的崛起为主线,展示了士人在朝堂和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通过对陆游、秦桧等人的作品和事件的剖析,展现了士人的不拘一格和大智慧。
他们不仅以自己独特的思想观点来影响朝廷,更通过文字表达了对时局和社会的思考和呼吁,成为当时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第四章:女性之美的赞颂《昭明文选》的第四章以女性之美的赞颂为主题,通过对女性形象的详细描绘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于女性美的赞颂和敬仰之情。
无论是古代传世的美人还是普通百姓的女性,她们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智慧赢得了诗人的赞颂和歌颂,成为了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传世之美。
第五章:道德经典的传承《昭明文选》的第五章以道德经典的传承为主题,通过对儒家经典文化的演绎和引用,展示了作者对于儒家思想的推崇和思考。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看到作者以一种深刻的方式对儒家思想进行阐释,通过文字的力量传达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使读者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第六章:山水之美的描绘在《昭明文选》的第六章中,作者以山水之美的描绘为主题,通过对山水的细腻描绘和深情表达,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理解和情感寄托。
他们通过文字刻画出山水的奇特之处,以及山水带给人的心灵震撼和思考。
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https://img.taocdn.com/s3/m/7692c30114791711cc791792.png)
昭明文选卷三十诗己书名:文选作者:萧统选编上一页回目录下一页◎杂诗下【时兴(五言)】※卢子谅〔谌〕亹亹圆象运,悠悠方仪廓。
〔《楚辞》曰:岁亹亹而过中。
《曾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
在天成象,故曰圆象。
天地曰两仪,故曰方仪也。
贾逵《国语注》曰:悠悠,长也。
《尔雅》曰:廓,大也。
〕忽忽岁云暮,游原采萧藿。
〔《楚辞》曰:岁忽忽而遒尽。
《毛诗》曰:岁聿云暮,采萧获菽。
毛苌曰:云言也。
又曰:萧,蒿也。
菽,藿也。
〕北逾芒与河,南临伊与洛。
〔芒,山名也。
河及伊洛,皆水名。
〕凝霜霑蔓草,悲风振林薄。
〔《楚辞》曰:激凝霜之纷纷。
又曰:哀江介之悲风。
〕摵摵芳叶零,{惢木}々芬华落。
〔摵,已见《射雉赋》。
《字书》曰:{惢木},垂也。
〕下泉激冽清,旷野增辽索。
〔《毛诗》曰:冽彼下泉。
毛苌曰:冽,寒也。
司马彪《庄子注》注曰:流急曰激。
《毛诗》曰:率彼旷野。
毛苌曰:旷,空也。
〕登高眺遐荒,极望无崖崿。
〔《文字集略》曰:崿,崖也。
〕形变随时化,神感因物作。
〔《庄子》曰:形变而有生。
又曰:一龙一蛇,与时俱化。
《尔雅》曰:感,动也。
《庄子》曰: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王弼曰:作,生长也。
子曰:以虚静观其反覆者也。
〕澹乎至人心,恬然存玄漠。
〔言己澹乎同彼至人,意存玄漠而已。
《庄子》曰:澹而静乎,莫而清乎!王逸《楚辞注》曰:憺,安也。
憺与澹同。
《庄子》曰:不离於真,谓之至人。
又曰:至人之用心若镜。
《淮南子》曰:恬然则纵之。
《广雅》曰:恬,静也。
张华《励志诗》曰:大猷玄漠。
《广雅》曰:玄,道也。
又曰:漠,泊也。
《说文》曰:泊,无也。
〕【杂诗二首】※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犹构也。
〕问君何能尔?心远也自偏。
〔郑玄《礼记注》曰:尔,助语也。
《琴赋》曰:体清心远邈难极。
〕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管子》曰:夫鸟之飞,必还山集谷也。
〕此还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楚辞》曰:狐死必首丘,夫人孰能反其真情。
王逸注曰:真,本心也。
昭明文选目录
![昭明文选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a673d7145f0e7cd184253660.png)
昭明文选集注〔梁〕萧统编〔唐〕李善注目录弁言 (1)序文选序 ... 1 唐李崇贤上文选注表 ... 4宋刻原序 ... 5重刻宋淳熙本文选序 .. . 6文选考异序 (7)赋甲 (1)第一卷 (1)京都上 ... 1【班孟坚(班固)两都赋二首】-【两都赋序】-【西都赋】【东都赋】,【明堂诗】【辟雍诗】【灵台诗】【宝鼎诗】【白雉诗】第二卷 (47)京都上 ... 47【西京赋】张衡,字平子赋乙 (93)第三卷 (93)京都中 ... 93【东京赋】张衡,字平子第四卷 (149)京都中 ... 149【南都赋】张衡,字平子,【三都赋序】左思,字太冲【蜀都赋】左思,字太冲赋丙 (201)第五卷 (201)京都下 ... 201【吴都赋】左思,字太冲第六卷 (261)京都下 ... 261【魏都赋】左思,字太冲赋丁 (321)第七卷 (321)郊祀 ... 321【甘泉赋(并序)】--杨雄,字子云耕藉 ... 337【藉田赋】潘岳,字安仁畋猎上 ... 348【子虚赋】司马相如,字长卿。
第八卷 (361)畋猎中 ... 361【上林赋】司马相如,字长卿,【羽猎赋(并序)】杨子云赋戊 (403)第九卷 (403)畋猎下 ... 403【长杨赋(并序)】杨子云,【射雉赋】潘岳,字安仁纪行上 ... 425 【北征赋】班彪,字叔皮,【东征赋】班昭(班固之妹),字惠姬第十卷 (439)纪行下 ... 439【西征赋】潘岳,字安仁赋己 (489)第十一卷 (489)游览 ... 489 【登楼赋】王粲,字仲宣,【游天台山赋(并序)】孙绰,字兴公,【芜城赋】鲍昭,字明远宫殿 ... 508 【鲁灵光殿赋(并序)】王逸,字叔师【景福殿赋】何晏,字平叔第十二卷 (543)江海 ... 543【海赋】木华,字玄虚【江赋】郭璞,字景纯赋庚 (581)第十三卷 (581)物色 ... 581【风赋】宋玉【秋兴赋(并序)】潘岳,字安仁【雪赋】谢惠连,(其族兄谢灵运)【月赋】谢庄,字希逸鸟兽上 ... 604【鵩鸟赋(并序)】贾谊【鹦鹂赋】祢衡,字正平【鹪鹩赋】张华,字茂先第十四卷 (621)鸟兽下 ... 621【赭白马赋】颜延之,字延年【舞鹤赋】鲍昭,字明远志上 ... 635【幽通赋】班固,字孟坚赋辛 (651)第十五卷 (651)志中 ... 651 【思玄赋】张衡,字平子【归田赋】张衡,字平子第十六卷 (697)志下 ... 697【闲居赋】潘岳,字安仁哀伤 ... 712 【长门赋(并序)】司马相如,字长卿【思旧赋(并序)】向秀,字子期【叹逝赋(并序)】陆机,字士衡【怀旧赋】-潘岳,字安仁-【寡妇赋】【恨赋】-江淹,字文通【别赋】赋壬 (761)第十七卷 (761)论文 ... 761【文赋(并序)】陆机,字士衡音乐上 ... 782【洞箫赋】王襃,字子渊【舞赋】傅毅,字武仲第十八卷 (807)音乐下 ... 807 【长笛赋】马融,字季长【琴赋(并序)】嵇康,字叔夜【笙赋】潘岳,字安仁【啸赋】成公绥,字子安赋癸 (875)第十九卷 (875)情 ... 875【高唐赋(并序)】-宋玉-【神女赋(并序)】-【登徒子好色赋(并序)】【洛神赋】诗甲 (905)第十九卷续 (905)补亡 ... 905【补亡诗六首】束东晳,字广微述德 ... 912【述祖德诗二首】谢灵运【讽谏(四言并序)】韦孟劝励 ... 916 【励志四言】张茂先第二十卷 (927)献诗 ... 927【上责躬应诏诗表】曹植,字子建【责躬诗】【应诏诗】,【关中诗】潘安仁。
昭明文选 重点篇目
![昭明文选 重点篇目](https://img.taocdn.com/s3/m/894019a5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07.png)
昭明文选重点篇目
《昭明文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文集,由唐代文
学家韩愈所编选。
它收录了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初期的一些优秀文学
作品,内容包括了诗、赋、文、记、论等多种文体。
这部文集对后
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文章宝库"。
在《昭明文选》中,有很多重点篇目,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魏晋
南北朝至唐代初期的一些文学名篇,如《陈情表》、《岳阳楼记》、《洛阳纸贵》等。
这些篇目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被广
泛传颂和研究。
《陈情表》是其中的重点篇目之一,它是南朝梁代文学家、政
治家骆宾王所作的一篇辞章,内容真挚感人,表达了作者忠诚为国
的情怀,被誉为中国古代辞赋之冠。
《岳阳楼记》则是唐代文学家
范仲淹的代表作,以其雄浑豪放的文笔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著称,
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作之一。
而《洛阳纸贵》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
锡的一篇散文,以其清新明丽的文风和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而备
受推崇。
这些重点篇目在《昭明文选》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们不仅在
当时影响深远,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这些篇目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
库中的珍贵财富。
《昭明文选》各个类目总结10000字
![《昭明文选》各个类目总结10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e41da547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33.png)
《昭明文选》各个类目总结10000字
摘要:
一、引言
1.《昭明文选》简介
2.文章意义及目的
二、
正文:
《昭明文选》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文学作品选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编纂,距今已有近1600年的历史。
该书共收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各类文学作品10000余首,被誉为“文选之冠”。
本文将对《昭明文选》中的各个类目进行总结,以期对读者了解这部宏大的文学宝藏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昭明文选》简介
《昭明文选》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选集,所选作品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学的较高水平。
编纂者萧统凭借其独特的审美观和严谨的学术态度,从大量的文献作品中精选而成。
该书分为赋、诗、论、议、书、奏、表、志、状、铭、檄、序、论、赞、颂、祝、祭文等37个类别,涵盖了当时的各种文学样式。
二、各篇目分类概述
(以下各小节内容略)
三、《昭明文选》的价值及影响
《昭明文选》不仅是一部文学佳作,更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化价值的著作。
它对后世文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许多作品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同时,它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人墨客受到其中作品的启发,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此外,该书还对文化传承与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四、总结与展望
《昭明文选》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研究价值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部著作的各个方面。
在未来,相信《昭明文选》的研究将会更加全面、系统,为我们揭示更多古代文学的奥秘。
总之,通过对《昭明文选》各个类目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部著作的丰富内涵和博大精深。
《昭明文选集注》
![《昭明文选集注》](https://img.taocdn.com/s3/m/92f6c122af45b307e87197a7.png)
《文选集注》序与目录〔梁〕萧统编〔唐〕李善注弁言《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五○一—五三一)主持下一些著名文人共同编选的,也称《昭明文选》。
它选录了先奏至梁八九百年间、一百多个作者、七百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是我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
萧统,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武帝萧衍长子。
武帝天监元年(五○二),立为太子。
著有《文集》二十卷、《正序》十卷、《文章英华》二十卷,都已失传,後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他是一个很渊博的学者,招集著名文士,商榷古今,聚书近三万卷,研读不倦。
《梁书·昭明太子传》记述当时盛况说:「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文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依靠集体力量编成的。
这部书选录诗文辞赋,除了史书中少数赞、论、序、述被萧统认为是文学作品以外,一般不收经、史、子等学术著作。
作品入选的标准是「事出於沈思,义归乎翰藻」(萧统《文选序》),就是说,入选的作品必须情义与辞采内外并茂,偏於一面的概不录取。
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区别开来,给文学作品和非文学作品之间划出了一条界线。
这反映了当时对文学作品的特色和范围认识日趋明确,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正由於当时具备如此有利的编著条件和明确的选择标准,才能够使《文选》成为一部规模宏大、选择严格的诗文总集,使萧统以前正统派的文章精华,基本上总结在这部书里。
其中比较精审地选录了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各种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同时能够兼顾到各种体裁,各种流派,各种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梁以前各个封建朝代的文学面貌,为以後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如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以及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等,保存了古代都市建筑规模的资料。
左思《三都赋》、木华《海赋》、郭璞《江赋》,等於三部自然、人文及经济地理著作。
潘岳《西征赋》、孙绰《游天台山赋》,则是韵文的游记。
几篇关於音乐舞蹈的赋,就是古代音乐舞蹈的写实。
陆机《文赋》是极精湛的文学批评作品。
昭明文选62
![昭明文选62](https://img.taocdn.com/s3/m/9badee20dd36a32d73758116.png)
之表,汝其师之。《史记》,张释之曰:秦任刀笔之吏。〕除邵陵王友,又为安
南邵陵王长史。东夏形胜,关河重复,〔东夏,会稽也。《尚书》王曰:爰建尔
于上公,尹兹东夏。《汉书》田肯曰:秦,形胜之国也。韩康伯《王述碑》曰:
述迁会稽太守,此盖关河之重复,泱泱大邦。〕选众而举,敦悦斯在。〔《论语》
作《光武皇帝本纪》示东平宪王苍,苍因上《世祖受命中兴颂》。上甚善之,以
问校书郎:此与谁等?皆言类相如、杨雄前代史岑比之。〕淮南取贵於食时,陈
思见称於七步,方斯蔑如也。〔《汉书》:淮南王安,上使为《离骚传》,旦受
诏,日食时上。《世说》曰:魏文帝令陈思王七步成诗,诗曰:萁在灶下然,豆
在釜中泣,本是书》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周礼》曰:
师氏中大夫,以三德教国子。《法言》曰: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
以本官领国子祭酒,固辞不拜。八座初启,以公补尚书令,〔陈寿《魏志评》曰:
八座尚书,即古六卿之任也。《晋百官名》曰:尚书令、尚书仆射、六尚书,古
为八座尚书。〕式是敷奏,百揆时序。〔《尚书》曰:敷奏以言。又曰:纳于百
〔《汉书》曰:三能色齐,君臣和。苏林曰:能音台。《尚书》帝曰:契,汝作
司徒,敬敷五教,在宽。又曰:五典克从。孔安国曰:五典,五常之教。〕辟玄
闱以阐化,寝鸣锺以体国。〔玄,谓道也。《太玄经》曰:玄门混沌难知。孙放
数诗曰:一往纵神怀,矫迹步玄闱。范晔《后汉书》曰:桓荣《为五更赞》曰:
待问应若鸣锺。〕翼亮孝治,缉熙中教,〔《孝经》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
曹祭酒。阮籍《奏记》曰:将耕东皋之阳,输黍稷之税。〕会武穆皇后崩,公星
《昭明文选》目录
![《昭明文选》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485cef2b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de.png)
《昭明文选》目录《昭明文选》目录(2010-12-12 21:15:50) 摘自秀娜的新浪博客分类:艺海撷英华《昭明文选》目录(包括所有篇名)参考:萧统选、李善注、韩放校对的《昭明文选》,京华出版社。
1.卷一赋甲【京都上】【两都赋序】【西都赋】【东都赋】【明堂诗】【辟雍诗】【灵台诗】【宝鼎诗】【白雉诗】2.卷二【京都上】【西京赋】3.卷三【张平子】【薛综注】4.卷四【京都中】【张平子】【三都赋序】【蜀都赋】5.卷五【京都下】【刘渊林注】6.卷六【京都下】【左太冲】7.卷七郊祀【甘泉赋(并序)】畋猎上8.卷八畋猎中【上林赋】【羽猎赋(并序)】9.卷九畋猎下【长杨赋(并序)】【射雉赋】纪行上10.卷十纪行下【西征赋】11.卷十一游览【登楼赋】【游天台山赋(并序)】宫殿【鲁灵光殿赋(并序)】12.卷十二【江海】【海赋】13.卷十三【秋兴赋(并序)】【鵩鸟赋(并序)】14.卷十四鸟兽下【舞鹤赋】志上15.卷十五志中【思玄赋】【归田赋】16.卷十六志下【哀伤】【长门赋(并序)】【思旧赋(并序)】【叹逝赋(并序)】【别赋】【江文通】17.卷十七论文【文赋(并序)】音乐上【洞箫赋】18.卷十八音乐下【琴赋(并序)】19.卷十九【高唐赋(并序)】【神女赋(并序)】【登徒子好色赋(并序)】【洛神赋】20.卷十九续【补亡】【述德】【讽谏(四言并序)】【励志】21.卷二十献诗【上责躬应诏诗表】【四言】应诏诗【四言】【关中诗】公宴【公宴诗(五言)】【公宴诗(五言)】【公宴诗(五言)】【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晋武帝华林园集诗】【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五言)】【应诏宴曲水作诗】【皇太子释奠会作诗】【送应氏诗二首(五言)】【征西官属送於陟阳候作诗(五言)】【金谷集作诗】【新亭渚别范零陵诗】【别范安成诗】22.卷二十一咏史【咏史诗(五言)】【三良诗(五言)】【咏史八首(五言)】【咏史(五言)】【览古(五言)】【张子房诗】【秋胡诗(五言)】五君咏五首颜延年阮步兵嵇中散刘参军阮始平向常侍【咏史(五言)】【咏霍将军北伐(五言)】百一【百一诗】游仙【游仙诗(五言)】23.卷二十二招隐【招隐诗二首(五言)】【反招隐诗(五言)】游览【芙蓉池作(五言)】【南州桓公九井作】【游西池(五言)】【泛湖归出楼中玩月(五言)】【从游京口北固应诏(五言)】五言永嘉郡射堂五言永嘉郡池上楼【游南亭(五言)永嘉郡南亭.】【登石门最高顶(五言)】【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五言)】【行药至城东桥(五言)】【游东田(五言)】【宿东园(五言)】【游沈道士馆(五言)】24.卷二十三【咏怀】【秋怀(五言)】【临终诗(五言)】【哀伤】25.卷二十四【赠答二】【赠徐幹(五言)】【赠丁仪(五言)】【赠王粲(五言)】【赠山涛(五言)】【答何劭二首(五言)】【赠张华(五言)】【答贾长渊一首(四言并序)】【於承明作与士龙(五言)】【赠冯文罴(五言)】【赠弟士龙(五言)】【为贾谧作赠陆机(四言)】【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赠侍御史王元贶(五言)】26.卷二十五【赠答三】【答傅咸(五言)】【答兄机(五言)】【答张士然(五言)】四言【答魏子悌(五言)】【答灵运(五言)】【酬从弟惠连(五言)】27.卷二十六【赠答四】【答颜延年(五言)】【赠张徐州稷(五言)】【赠郭桐庐出溪口见候余既未至郭仍进村维舟久之郭生方至(五言)】【行旅上】【河阳县作二首(五言)】【在怀县作二首(五言)】【赴洛道中作二首(五言)】【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五言)】【富春渚(五言)】【道路忆山中(五言)】【入彭蠡湖口(五言)】28.卷二十七【行旅下】【北使洛】【还至梁城作(五言)】【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五言)】【京路夜发(五言)】【旦发鱼浦潭(五言)】【军戎】【郊庙】四言【乐府三首】【伤歌行】【长歌行】【乐府二首】【短歌行】【乐府二首】【燕歌行】【善哉行(四言】【乐府四首(五言)】29.卷二十八【乐府下】【乐府十七首】【从军行(五言)】【城窟行(五言)】【门有车马客行(五言)】【君子有所思行(五言)】【长安有狭邪行(五言)】【长歌行(五言)】【日出东南隅行(五言)】【前缓声歌(五言)】【乐府】【会吟行(五言)】【乐府八首】【升天行】【挽歌诗(五言)】【挽歌诗三首(五言)】【挽歌诗(五言)】【杂歌】并序七言30.卷二十九【杂诗上】【与苏武三首(五言)】【诗四首(五言)】【四愁诗四首(并序)】【杂诗(五言)】四言【情诗一首(五言)】四言【杂诗(五言)】【杂诗(五言)】【情诗二首(五言)】【园葵诗(五言)】【思友人诗(五言)】【杂诗一首(五言)】【杂诗一首(五言)】【杂诗一首(五言)】【杂诗一首(五言)】【杂诗一首(五言)】【杂诗十首(五言)】31.卷三十杂诗下【时兴(五言)】【杂诗二首】【咏贫士诗(五言)】【读山海经诗(五言)】【捣衣(五言)】【田南树园激流植援(五言)】【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脩竹茂林诗(五言)】【杂诗(五言)】【数诗(五言)】【玩月城西门解中(五言)】【始出尚书省(五言)】【观朝雨(五言)】【咏湖中雁(五言)】【三月三日率尔成篇(五言)】杂拟上拟古诗十二首七言【拟古诗(五言)】五言并序【平原侯植】32.卷三十一杂拟下【效曹子建乐府白马篇(五言)】【效古一首(五言)】【拟古二首(五言)】【和琅邪王依古(五言)】【拟古三首(五言)】【学刘公幹体(五言)】【代君子有所思(五言)】【效古一首(五言)】【杂体诗三十首(五言)【古离别】33.卷三十二骚上【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34.卷三十三骚下【九歌二首】【少司命】【山鬼】【涉江】【招魂】35.卷三十四【七上】【七启八首(并序)】36.卷三十五【七命八首】诏【贤良诏】37.卷三十六令教文38.卷三十七表上【荐祢衡表】【让开府表】【陈情事表】39.卷三十八表下40.卷三十九【上书秦始皇】【上书吴王】【上书谏猎】【上书谏吴王】启任彦昇41.卷四十弹事【奏弹曹景宗】【奏弹王源】笺【答临淄侯笺】【与魏文帝笺】【答东阿王笺】【在元城与魏太子笺】奏记【诣蒋公】42.卷四十一书上【答苏武书】【报任少卿书】【报孙会宗书】【论盛孝章书】43.卷四十二书中【答东阿王书】【与侍郎曹长思】【与广川长岑文瑜书】44.卷四十三【与嵇茂齐书】【移书让太常博士(并序)】【北山移文】45.卷四十四檄【喻巴蜀檄】46.卷四十五对问【对楚王问】设论【答客难】【解嘲一首(并序)】【答宾戏(并序)】辞【秋风辞一首(并序)】【归去来一首(并序)】序上【毛诗序】【郑氏笺】【尚书序一首】【春秋左氏传序】【思归引序】47.卷四十六序下【豪士赋序】【王文宪集序】48.卷四十七颂【圣主得贤臣颂】【汉高祖功臣颂】赞【东方朔画赞(并序)】49.卷四十八符命封禅文50.卷四十九史论上【公孙弘传赞】【晋纪总论】51.卷五十史论下史述赞【史述赞三首】【述高纪第一】【述成纪第十】52.卷五十一论一【非有先生论】【四子讲德论(并序)】53.卷五十二论二班叔皮【典论论文】54.卷五十三论三辩亡论上下二首陆士衡【辩亡论下】55.卷五十四论四56.卷五十五论五演连珠五十首57.卷五十六箴女史箴铭【封燕然山铭】【座右铭】【剑阁铭】【石阙铭一首】【新刻漏铭(并序)】诔上【王仲宣诔(并序)】【杨荆州诔(并序)】【杨仲武诔(并序)】58.卷五十七诔下【夏侯常侍诔(并序)】【阳给事诔(并序)】【陶徵士诔(并序)】哀上哀永逝文一首59.卷五十八哀下碑文上【郭有道碑文(并序)】【陈太丘碑文(并序)】【褚渊碑文(并序)】60.卷五十九碑文下61.卷六十行状吊文【吊屈原文(并序)】【吊魏武帝文(并序)】祭文【祭古冢文(并序)】《昭明文选》,又称《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昭明文选全部作者及各自篇目和类型汇总
![昭明文选全部作者及各自篇目和类型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cd8342e2af90242a895e5df.png)
赋甲京都上班孟坚又名班固(东汉) 两都赋二首两都赋序西都赋东都赋明堂诗辟雍诗灵台诗宝鼎诗白雉诗京都上张平子(东汉)西京赋赋乙京都中张平子名张衡(东汉)东京赋京都中张平子南都赋左太冲(西晋)三都赋序左太冲蜀都赋赋丙京都下左太冲又名左思(西晋)吴都赋京都下左太冲魏都赋赋丁郊祀杨子云名杨雄(西汉)甘泉赋并序耕藉潘安仁(晋)藉田赋畋猎上司马长卿又名司马相如(西汉)子虚赋畋猎中司马长卿上林赋杨子云(杨雄西汉)羽猎赋并序赋戊畋猎下杨子云长杨赋并序潘安仁(西晋)射雉赋纪行上班叔皮又名班彪(东汉)北征赋曹大家名班超(东汉)东征赋纪行下潘安仁西征赋赋己游览王仲宣名王粲(三国)登楼赋孙兴公名孙绰(东晋)游天台山赋并序鲍明远名鲍照(南朝宋)芜城赋宫殿王文考(南朝宋)鲁灵光殿赋并序何平叔名何宴(三国)景福殿赋江海木玄虚(西晋)海赋郭景纯名郭璞(东晋)江赋赋庚物色宋玉名子渊(战国)风赋潘安仁秋兴赋并序谢惠连(南朝宋)雪赋谢希逸(南朝宋)月赋鸟兽上贾谊(西汉)鵩鸟赋并序祢正平(三国)鹦鹉赋并序张茂先(西晋)鹪鹩赋并序鸟兽下颜延年(南朝宋)赭白马赋并序鲍明远舞鹤赋志上班孟坚幽通赋志中张平子思玄赋张平子归田赋志下潘安仁闲居赋哀伤司马长卿长门赋并序向子期名向秀(魏晋)思旧赋并序陆士衡(三国)叹逝赋并序潘安仁怀旧赋并序潘安仁寡妇赋并序江文通(东晋到南朝宋)恨赋江文通别赋赋壬论文陆士衡(三国)文赋并序音乐上王子渊名王褒(西汉)洞箫赋傅武仲(东汉)舞赋并序音乐下马季长(东汉)长笛赋并序嵇叔夜名嵇康(魏晋)琴赋并序潘安仁笙赋成公子安(西晋)啸赋赋癸情宋玉高唐赋并序宋玉神女赋并序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并序曹子建名曹植(三国)洛神赋并序诗甲补亡束广微名束皙(西晋)补亡诗六首述德谢灵运(东晋)述祖德诗二首劝励韦孟(西汉)讽谏诗张茂先励志诗献诗曹子建上责躬诗并表曹子建应诏诗潘安仁关中诗公宴曹子建公宴诗王仲宣公宴诗刘公干名刘祯(东汉)公宴诗应德琏名应瑒(东汉)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陆士龙名陆云(西晋)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应吉甫(西晋)晋武帝华林园集诗谢宣远(南朝)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范蔚宗(西汉)乐游应诏诗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颜延年应诏宴曲水作诗丘希范(南北朝)侍宴乐游苑送张徐州应诏诗沈休文(南朝)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诗祖饯曹子建送应氏诗二首孙子荆(三国)征西官属送于陟阳候作诗潘安仁金谷集作诗谢宣远王抚军庾西阳集别作诗谢灵运邻里相送方山诗谢玄晖(南齐)新亭渚别范零陵诗沈休文(南朝梁)别范安成诗诗乙咏史王仲宣(王粲)咏史诗曹子建三良诗左太冲咏史八首张景阳(西晋)咏史卢子谅(晋)览古谢宣远(南朝宋)张子房诗颜延年秋胡诗颜延年五君咏五首鲍明远咏史虞子阳(魏晋)咏霍将军北伐百一应休琏名应璩(三国) 百一诗游仙何敬宗(晋朝)游仙诗郭景纯(东晋)游仙诗七首招隐左太冲招隐诗二首陆士衡招隐诗反招隐王康琚(晋)反招隐诗游览魏文帝名曹丕(晋)芙蓉池作殷仲文(晋)南州桓公九井作谢叔源(东晋)游西池谢惠连(南朝)泛湖归出楼中玩月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谢灵运晚出西射堂谢灵运登池上楼谢灵运游南亭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颜延年应诏观北湖田收颜延年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鲍明远行药至城东桥谢玄晖(南朝齐)游东田江文通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沈休文钟山诗应西阳王教沈休文宿东园沈休文游沈道士馆徐敬业(晋朝)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诗诗丙咏怀阮嗣宗名阮籍(三国)咏怀诗十七首谢惠连(南朝宋)秋怀欧阳坚石名欧阳健(西晋)临终诗哀伤嵇叔夜幽愤诗曹子建七哀诗王仲宣七哀诗二首张孟阳(西晋)七哀诗二首潘安仁悼亡诗三首谢灵运庐陵王墓下作颜延年拜陵庙作谢玄晖同谢谘议铜雀台诗任彦升名任昉(南朝)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赠答一王仲宣赠蔡子笃诗王仲宣赠士孙文始王仲宣赠文叔良刘公干赠五官中郎将四首刘公干赠徐干刘公干赠从弟三首赠答二曹子建赠徐干曹子建赠丁仪曹子建赠王粲曹子建又赠丁仪王粲曹子建赠白马王彪曹子建赠丁翼嵇叔夜赠秀才入军五首司马绍统名司马彪(西晋)赠山涛张茂先答何劭二首何敬祖(晋)赠张华陆士衡(三国)赠冯文罴迁斥丘令陆士衡答贾长渊并序陆士衡于承明作与士龙陆士衡赠尚书郎顾彦先二首陆士衡赠顾交址公真陆士衡赠从兄车骑陆士衡为顾彦先赠妇二首陆士衡赠冯文罴陆士衡赠弟士龙潘安仁为贾谧作赠陆机潘正叔(晋)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潘正叔赠河阳潘正叔赠侍御史王元贶诗丁赠答三傅长虞名傅咸(西晋)赠何劭王济郭泰机(西晋) 答傅咸陆士龙为顾彦先赠妇二首陆士龙(西晋)答兄机陆士龙答张士然刘越石(西晋)答卢谌诗并书刘越石重赠卢谌卢子谅赠刘琨并书卢子谅赠崔温卢子谅答魏子悌谢宣远(南朝)答灵运谢宣远于安城答灵运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谢灵运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谢灵运登临海峤与从弟惠连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赠答四颜延年赠王太常颜延年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颜延年直东宫答郑尚书颜延年和谢监灵运王僧达(南朝)答颜延年谢玄晖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谢玄晖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谢玄晖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谢玄晖酬王晋安陆韩卿(南齐)奉答内兄希叔范彦龙(六朝)赠张徐州稷范彦龙古意赠王中书任彦升赠郭桐庐行旅上潘安仁河阳县作二首潘安仁在怀县作二首潘正叔迎大驾陆士衡赴洛二首陆士衡赴洛道中作二首陆士衡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陶渊明(东晋)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谢灵运初发都谢灵运过始宁墅谢灵运富春渚谢灵运七里濑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谢灵运初去郡谢灵运初发石首城谢灵运道路忆山中谢灵运入彭蠡湖口谢灵运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诗戊行旅下颜延年北使洛颜延年还至梁城作颜延年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鲍明远还都道中作谢玄晖之宣城出新林浦向版桥谢玄晖敬亭山诗谢玄晖休沐重还道中谢玄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玄晖京路夜发江文通望荆山丘希范(南朝梁)旦发鱼浦潭沈休文早发定山沈休文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军戎王仲宣从军诗五首郊庙颜延年宋郊祀歌二首乐府上古乐府(汉)三首班婕妤(西汉)怨歌行魏武帝名曹操(东汉)乐府二首魏文帝名曹丕(魏)乐府二首曹子建乐府四首石季伦名石崇(晋)王明君词并序乐府下陆士衡乐府十七首谢灵运乐府鲍明远乐府八首谢玄晖鼓吹曲挽歌缪熙伯(东汉)挽歌诗陆士衡挽歌诗三首陶渊明挽歌诗杂歌荆轲(战国)歌并序刘越石扶风歌陆韩卿(六朝)中山王孺子妾歌诗己杂诗上古诗一十九首(南朝)李少卿与苏武诗三首(东汉)苏子卿诗四首(东汉)张平子四愁诗四首王仲宣杂诗刘公干杂诗魏文帝杂诗二首曹子建朔风诗曹子建杂诗六首曹子建情诗嵇叔夜杂诗傅休奕名傅玄(晋)杂诗张茂先杂诗张茂先情诗二首陆士衡园葵诗曹颜远(西晋)思友人诗曹颜远感旧诗何敬祖(西晋)杂诗王正长(西晋)杂诗枣道彦(西晋)杂诗左太冲杂诗张季鹰(西晋)杂诗张景阳(西晋)杂诗十首杂诗下卢子谅(晋朝) 时兴陶渊明杂诗二首陶渊明咏贫士诗陶渊明读山海经诗谢惠连七月七日夜咏牛女谢惠连捣衣谢灵运南楼中望所迟客谢灵运田南树园激流植援谢灵运斋中读书谢灵运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脩竹茂林诗王景玄(南朝宋)杂诗鲍明远数诗鲍明远玩月城西门解中谢玄晖始出尚书省谢玄晖直中书省谢玄晖观朝雨谢玄晖郡内登望谢玄晖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谢玄晖和王著作八公山谢玄晖和王主簿怨情沈休文和谢宣城沈休文应王中丞思远咏月沈休文冬节后至丞相第诣世子车中沈休文学省愁卧沈休文咏湖中雁沈休文三月三日率尔成篇诗庚杂拟上陆士衡拟古诗十二首张孟阳(西晋)拟四愁诗陶渊明拟古诗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并序杂拟下袁阳源名袁淑(晋)效白马篇袁阳源效古刘休玄(南朝)拟古二首王僧达(南朝)和琅邪王依古鲍明远拟古三首鲍明远学刘公干体鲍明远代君子有所思范彦龙(六朝)效古江文通杂体诗三十首骚上屈平名屈原(战国)离骚经屈平九歌四首骚下屈平九歌二首屈平九章屈平卜居屈平渔父宋玉九辩五首宋玉招魂刘安(西汉)招隐士七上枚叔名枚乘(西汉)七发八首曹子建七启八首并序七下张景阳(西晋)七命八首诏汉武帝诏汉武帝贤良诏册潘元茂(魏晋)册魏公九锡文令任彦升(南朝)宣德皇后令教傅季友为宋公修张良庙教傅季友(西晋)为宋公修楚元王墓教文王元长(南朝齐)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五首王元长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五首任彦升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三首表上孔文举(孔融)荐祢衡表诸葛孔明出师表曹子建求自试表曹子建求通亲亲表羊叔子名羊祜(魏晋)让开府表李令伯名李密(晋)陈情事表陆士衡谢平原内史表刘越石劝进表表下张士然(三国)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庾元规(东晋)让中书令表桓元子荐谯元彦表殷仲文解尚书表傅季友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傅季友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任彦升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任彦升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任彦升为萧扬州荐士表任彦升为褚谘议蓁让代兄袭封表任彦升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上书李斯上书秦始皇邹阳(西汉)上书吴王邹阳狱中上书自明司马长卿上书谏猎枚叔上书谏吴王枚叔上书重谏吴王江文通诣建平王上书启任彦升奉答敕示七夕诗启任彦升为卞彬谢脩卞忠贞墓启任彦升启萧太傅固辞夺礼弹事任彦升奏弹曹景宗任彦升奏弹刘整沈休文奏弹王源笺杨德祖(东汉末)答临淄侯笺繁休伯(三国)与魏文帝笺陈孔璋三国答东阿王笺吴季重三国答魏太子笺吴季重在元城与魏太子笺阮嗣宗(三国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谢玄晖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任彦升到大司马记室笺任彦升百辟劝进今上笺奏记阮嗣宗诣蒋公书上李少卿(东汉)答苏武书司马子长报任少卿书杨子幼(西汉)报孙会宗书孔文举论盛孝章书朱叔元为幽州牧与彭宠书陈孔璋(三国)为曹洪与魏文帝书书中阮元瑜为曹公作书与孙权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魏文帝与吴质书魏文帝与钟大理书曹子建与杨德祖书曹子建与吴季重书吴季重答东阿王书应休琏与满公琰书应休琏与侍郎曹长思书应休琏与广川长岑文瑜书应休琏与从弟君苗君胄书书下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孙子荆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赵景真与嵇茂齐书丘希范与陈伯之书刘孝标重答刘秣陵沼书刘子骏移书让太常博士并序孔德璋北山移文檄司马长卿喻巴蜀檄陈孔璋为袁绍檄豫州陈孔璋檄吴将校部曲文钟士季檄蜀文司马长卿难蜀父老对问宋玉对楚王问设论东方朔答客难杨子云解嘲并序班孟坚答宾戏并序辞汉武帝秋风辞并序陶渊明归去来并序序上卜子夏毛诗序孔安国尚书序杜预春秋左氏传序皇甫士安三都赋序序下陆士衡豪士赋序颜延年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王元长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任彦升王文宪集序颂王子渊圣主得贤臣颂杨子云赵充国颂史孝山(西汉) 出师颂刘伯伦酒德颂陆士衡汉高祖功臣颂赞夏侯孝若东方朔画赞并序袁彦伯三国名臣序赞符命司马长卿(西晋)封禅文杨子云剧秦美新班孟坚典引一首史论上班孟坚公孙弘传赞干令升(津)晋纪论晋武帝革命干令升晋纪总论范蔚宗后汉书皇后纪论史论下范蔚宗后汉书二十八将传论范蔚宗宦者传论范蔚宗逸民传论沈休文宋书谢灵运传论沈休文恩幸传论史述赞班孟坚史述赞三首范蔚宗(东汉)后汉书光武纪赞论一贾谊过秦论东方朔(西汉) 非有先生论王子渊(西汉)四子讲德论并序论二班叔皮王命论魏文帝典论论文曹元首(三国) 六代论韦弘嗣名韦昭(三国) 博弈论论三嵇叔夜养生论李萧远(三国)运命论陆士衡辩亡论上下二首论四陆士衡五等论刘孝标辩命论11论五刘孝标(六朝)广绝交论连珠陆士衡演连珠五十首箴张茂先女史箴铭班孟坚封燕然山铭并序崔子玉名崔媛(东汉)座右铭张孟阳(西晋) 剑阁铭陆佐公石阙铭陆佐公新刻漏铭并序诔上曹子建王仲宣诔并序潘安仁杨荆州诔并序潘安仁杨仲武诔并序诔下潘安仁夏侯常侍诔并序潘安仁马汧督诔并序颜延年阳给事诔并序颜延年陶征士诔并序谢希逸宋孝武宣贵妃诔并序哀上潘安仁哀永逝文哀下颜延年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谢玄晖齐敬皇后哀策文碑文上蔡伯喈郭有道碑文并序蔡伯喈(东汉)陈太丘碑文并序王仲宝(六朝)褚渊碑文并序碑文下王简栖(南北朝)头陀寺碑文沈休文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墓志任彦升刘先生夫人墓志行状任彦升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吊文贾谊吊屈原文并序陆士衡吊魏武帝文并序祭文谢惠连(南朝宋)祭古冢文并序颜延年祭屈原文王僧达(南朝宋)祭颜光禄文12。
昭明文选????《昭明文选》序
![昭明文选????《昭明文选》序](https://img.taocdn.com/s3/m/942169cc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7d.png)
昭明文选《昭明文选》序《昭明文选》序(梁昭明太子撰)[梁]萧统式观元始,眇觌玄风,冬穴夏巢之时,茹毛饮血之世,世质民淳,斯文未作。
逮乎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之时义远矣哉!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增冰为积水所成,积水曾微增冰之凛,何哉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
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尝试论之曰:《诗序》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至於今之作者,异乎古昔。
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
荀、宋表之於前,贾、马继之於末。
自兹以降,源流繁。
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
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
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
耿介之意既伤,壹郁之怀靡。
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
骚人之文,自兹而作。
诗者,盖志之所之也。
情动於中,而形於言。
《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
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
故风雅之道,粲然可观。
自炎汉中叶,厥涂渐异:退傅有“在邹”之作,降将著“河梁”之篇。
四言五言,区以别矣。
又少则三字,多则九言,各体互兴,分镳并驱。
颂者,所以游扬德业,赞成功。
吉甫有“穆若”之谈,季子有“至矣”之叹,舒布为诗,既言如彼。
总成为颂,又亦若此。
次则箴兴於补阙,戒出於弼匡,论则析理精微,铭则序事清润,美终则诔发,图像则赞兴。
又诏诰教令之流,表奏笺记之列,书誓符檄之品,吊祭悲哀之作,答客指事之制,三言八字之文,篇辞引序,碑碣志状,众制锋起,源流间出。
譬陶匏异器,并为入耳之娱。
黼黻不同,俱为悦目之玩。
作者之致,盖云备矣!余监抚馀闲,居多暇日。
历观文囿,泛览辞林,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
自姬、汉以来,眇焉悠邈,时更七代,数逾千祀。
邵明文选简介
![邵明文选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0216b20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a4.png)
邵明文选简介《昭明文选》是现存编选最早的汉族诗文总集,它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100多个作者、700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501—531)主持编选的,故称《昭明文选》。
萧统,是个很渊博的学者。
著作多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其主持的《昭明文选》,主要收录诗文辞赋,除了少数赞、论、序、述被认为是文学作品外,一般不收经、史、子等学术著作。
选的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即情义与辞采内外并茂,偏于一面则不收。
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同学术著作、疏奏应用之文区别开来,反映了当时对文学的特征和范围的认识日趋明确。
后世注本主要有两种:一是唐显庆年间李善注本,改分原书30卷为60卷;一是唐开元六年(718)吕延祚进表呈上的五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注本。
萧统(501~531年5月7日),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代文学家,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梁武帝萧衍长子,母亲为萧衍的贵嫔丁令光,又称丁贵嫔。
于天监元年十一月被立为太子,然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于531年去世,死后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
后人将其编撰的《文选》也称为《昭明文选》。
萧统在东宫做太子时,东宫藏书近三万卷,一时“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梁书·昭明太子传》)。
著名文人,如刘孝绰、殷菩、土殇等都聚集在他的周围,受到他的礼遇。
萧统编有或著有《文集》二十卷,典诰类的《正序》十卷,五言诗精华《英华集》二十卷,历代诗文而成的总集《文选》三十卷。
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萧统笃信佛教,著名的佛教大乘经典《金刚经》,其中“三十二分则”的编辑,即为他所作。
原本长篇连贯的经文,经过他整理成为容易传诵理解的三十二个分则,各段并补充浓缩精要的副标题。
《文选》30卷,共收录作家130家,上起子夏(《文选》所署《毛诗序》的作者)、屈原,下迄当时,唯不录生人。
书中所收的作家,最晚的陆倕卒于普通七年(526),而萧统卒于中大通三年(531),所以《文选》的编成当在普通七年以后的几年间。
昭明文选编纂及体例
![昭明文选编纂及体例](https://img.taocdn.com/s3/m/7433b061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fa.png)
昭明文选编纂及体例
摘要:
1.昭明文选的背景和意义
2.昭明文选的编纂过程
3.昭明文选的体例特点
4.昭明文选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昭明文选,全名《昭明文选三十八卷》,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部文学选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编纂。
该书对于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萧统在编纂昭明文选时,广泛收集了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诗、赋、论、辩、书、启等各类文体,共选录了769 篇作品,涉及到170 多位作者。
他在选编过程中,注重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力求全面反映当时的文学风貌。
经过多年的努力,萧统终于完成了这部规模宏大的文学选集。
昭明文选的体例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采用了分类编纂的方法,将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分为不同的类别,如诗、赋、论等,便于读者查阅和研究。
其次,它对所选录的作品进行了精心的注解和评点,为读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再次,它收录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献,对于后世了解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昭明文选对于后世的影响和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它不仅对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所收录的许多作品,如《庐山谣》、《洛神赋》等,至今仍被誉为文学史上的瑰宝。
同时,它所开创的文学选集体例,也为后世的文学选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昭明文选编纂及体例
![昭明文选编纂及体例](https://img.taocdn.com/s3/m/22c6bc56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a0.png)
昭明文选编纂及体例摘要:一、昭明文选的编纂背景二、昭明文选的编纂目的三、昭明文选的体例特点四、昭明文选的影响和意义正文:【昭明文选的编纂背景】昭明文选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部文学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昭明太子萧统组织编纂。
编纂时间大约在公元520 年至527 年间,正值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上承秦汉,下启唐宋,是一个文学创作的繁荣时期。
昭明文选的编纂旨在汇集这一时期的优秀文学作品,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昭明文选的编纂目的】昭明文选的编纂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保存这一时期的文学成果,二是为了提供给文学研究者一个全面、系统的文学样本。
昭明太子萧统深感这一时期文学的丰富和多样,希望通过编纂昭明文选,使得这些文学作品能够流传后世,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昭明文选的体例特点】昭明文选在编纂体例上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昭明文选按照文学体裁进行分类,包括赋、诗、骚、论、辩、书、疏、序、铭、颂、赞等,使得各类文学作品得以系统地呈现。
其次,昭明文选在选文上注重文学价值,所选作品均为这一时期的精品,体现了昭明太子萧统的高超文学鉴赏力。
最后,昭明文选在编排上以作者生年为序,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文学发展的脉络。
【昭明文选的影响和意义】昭明文选对我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昭明文选保存了大量南北朝时期的优秀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其次,昭明文选的编纂体例对后世文学总集的编纂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文学总集都沿用了昭明文选的编纂方法。
最后,昭明文选对后世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我国文学史的编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赋甲京都上班孟坚又名班固(东汉) 两都赋二首两都赋序西都赋东都赋明堂诗辟雍诗灵台诗宝鼎诗白雉诗京都上张平子(东汉)西京赋赋乙京都中张平子名张衡(东汉)东京赋京都中张平子南都赋左太冲(西晋)三都赋序左太冲蜀都赋赋丙京都下左太冲又名左思(西晋)吴都赋京都下左太冲魏都赋赋丁郊祀杨子云名杨雄(西汉)甘泉赋并序耕藉潘安仁(晋)藉田赋畋猎上司马长卿又名司马相如(西汉)子虚赋畋猎中司马长卿上林赋杨子云(杨雄西汉)羽猎赋并序赋戊畋猎下杨子云长杨赋并序潘安仁(西晋)射雉赋纪行上班叔皮又名班彪(东汉)北征赋曹大家名班超(东汉)东征赋纪行下潘安仁西征赋赋己游览王仲宣名王粲(三国)登楼赋孙兴公名孙绰(东晋)游天台山赋并序鲍明远名鲍照(南朝宋)芜城赋宫殿王文考(南朝宋)鲁灵光殿赋并序何平叔名何宴(三国)景福殿赋江海木玄虚(西晋)海赋郭景纯名郭璞(东晋)江赋赋庚物色宋玉名子渊(战国)风赋潘安仁秋兴赋并序谢惠连(南朝宋)雪赋谢希逸(南朝宋)月赋鸟兽上贾谊(西汉)鵩鸟赋并序祢正平(三国)鹦鹉赋并序张茂先(西晋)鹪鹩赋并序鸟兽下颜延年(南朝宋)赭白马赋并序鲍明远舞鹤赋志上班孟坚幽通赋赋辛志中张平子思玄赋张平子归田赋志下潘安仁闲居赋哀伤司马长卿长门赋并序向子期名向秀(魏晋)思旧赋并序陆士衡(三国)叹逝赋并序潘安仁怀旧赋并序潘安仁寡妇赋并序江文通(东晋到南朝宋)恨赋江文通别赋赋壬论文陆士衡(三国)文赋并序音乐上王子渊名王褒(西汉)洞箫赋傅武仲(东汉)舞赋并序音乐下马季长(东汉)长笛赋并序嵇叔夜名嵇康(魏晋)琴赋并序潘安仁笙赋成公子安(西晋)啸赋赋癸情宋玉高唐赋并序宋玉神女赋并序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并序曹子建名曹植(三国)洛神赋并序诗甲补亡束广微名束皙(西晋)补亡诗六首述德谢灵运(东晋)述祖德诗二首劝励韦孟(西汉)讽谏诗张茂先励志诗献诗曹子建上责躬诗并表曹子建应诏诗潘安仁关中诗公宴曹子建公宴诗王仲宣公宴诗刘公干名刘祯(东汉)公宴诗应德琏名应瑒(东汉)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陆士衡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陆士龙名陆云(西晋)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应吉甫(西晋)晋武帝华林园集诗谢宣远(南朝)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范蔚宗(西汉)乐游应诏诗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颜延年应诏宴曲水作诗颜延年皇太子释奠会作诗丘希范(南北朝)侍宴乐游苑送张徐州应诏诗沈休文(南朝)应诏乐游苑饯吕僧珍诗祖饯曹子建送应氏诗二首孙子荆(三国)征西官属送于陟阳候作诗潘安仁金谷集作诗谢宣远王抚军庾西阳集别作诗谢灵运邻里相送方山诗谢玄晖(南齐)新亭渚别范零陵诗沈休文(南朝梁)别范安成诗诗乙咏史王仲宣(王粲)咏史诗曹子建三良诗左太冲咏史八首张景阳(西晋)咏史卢子谅(晋)览古谢宣远(南朝宋)张子房诗颜延年秋胡诗颜延年五君咏五首鲍明远咏史虞子阳(魏晋)咏霍将军北伐百一应休琏名应璩(三国) 百一诗游仙何敬宗(晋朝)游仙诗郭景纯(东晋)游仙诗七首招隐左太冲招隐诗二首陆士衡招隐诗反招隐王康琚(晋)反招隐诗游览魏文帝名曹丕(晋)芙蓉池作殷仲文(晋)南州桓公九井作谢叔源(东晋)游西池谢惠连(南朝)泛湖归出楼中玩月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谢灵运晚出西射堂谢灵运登池上楼谢灵运游南亭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谢灵运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颜延年应诏观北湖田收颜延年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颜延年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作鲍明远行药至城东桥谢玄晖(南朝齐)游东田江文通从冠军建平王登庐山香炉峰沈休文钟山诗应西阳王教沈休文宿东园沈休文游沈道士馆徐敬业(晋朝)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诗诗丙咏怀阮嗣宗名阮籍(三国)咏怀诗十七首谢惠连(南朝宋)秋怀欧阳坚石名欧阳健(西晋)临终诗哀伤嵇叔夜幽愤诗曹子建七哀诗王仲宣七哀诗二首张孟阳(西晋)七哀诗二首潘安仁悼亡诗三首谢灵运庐陵王墓下作颜延年拜陵庙作谢玄晖同谢谘议铜雀台诗任彦升名任昉(南朝)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赠答一王仲宣赠蔡子笃诗王仲宣赠士孙文始王仲宣赠文叔良刘公干赠五官中郎将四首刘公干赠徐干刘公干赠从弟三首赠答二曹子建赠徐干曹子建赠丁仪曹子建赠王粲曹子建又赠丁仪王粲曹子建赠白马王彪曹子建赠丁翼嵇叔夜赠秀才入军五首司马绍统名司马彪(西晋)赠山涛张茂先答何劭二首何敬祖(晋)赠张华陆士衡(三国)赠冯文罴迁斥丘令陆士衡答贾长渊并序陆士衡于承明作与士龙陆士衡赠尚书郎顾彦先二首陆士衡赠顾交址公真陆士衡赠从兄车骑陆士衡答张士然陆士衡为顾彦先赠妇二首陆士衡赠冯文罴陆士衡赠弟士龙潘安仁为贾谧作赠陆机潘正叔(晋)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潘正叔赠河阳潘正叔赠侍御史王元贶诗丁赠答三傅长虞名傅咸(西晋)赠何劭王济郭泰机 (西晋) 答傅咸陆士龙为顾彦先赠妇二首陆士龙(西晋)答兄机陆士龙答张士然刘越石(西晋)答卢谌诗并书刘越石重赠卢谌卢子谅赠刘琨并书卢子谅赠崔温卢子谅答魏子悌谢宣远(南朝)答灵运谢宣远于安城答灵运谢惠连西陵遇风献康乐谢灵运还旧园作见颜范二中书谢灵运登临海峤与从弟惠连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赠答四颜延年赠王太常颜延年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颜延年直东宫答郑尚书颜延年和谢监灵运王僧达(南朝)答颜延年谢玄晖郡内高斋闲坐答吕法曹谢玄晖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谢玄晖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谢玄晖酬王晋安陆韩卿(南齐)奉答内兄希叔范彦龙(六朝)赠张徐州稷范彦龙古意赠王中书任彦升赠郭桐庐行旅上潘安仁河阳县作二首潘安仁在怀县作二首潘正叔迎大驾陆士衡赴洛二首陆士衡赴洛道中作二首陆士衡吴王郎中时从梁陈作陶渊明(东晋)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陶渊明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谢灵运初发都谢灵运过始宁墅谢灵运富春渚谢灵运七里濑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谢灵运初去郡谢灵运初发石首城谢灵运道路忆山中谢灵运入彭蠡湖口谢灵运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诗戊行旅下颜延年北使洛颜延年还至梁城作颜延年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鲍明远还都道中作谢玄晖之宣城出新林浦向版桥谢玄晖敬亭山诗谢玄晖休沐重还道中谢玄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谢玄晖京路夜发江文通望荆山丘希范(南朝梁)旦发鱼浦潭沈休文早发定山沈休文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军戎王仲宣从军诗五首郊庙颜延年宋郊祀歌二首乐府上古乐府(汉)三首班婕妤(西汉)怨歌行魏武帝名曹操(东汉)乐府二首魏文帝名曹丕(魏)乐府二首曹子建乐府四首石季伦名石崇(晋)王明君词并序乐府下陆士衡乐府十七首谢灵运乐府鲍明远乐府八首谢玄晖鼓吹曲挽歌缪熙伯(东汉)挽歌诗陆士衡挽歌诗三首陶渊明挽歌诗杂歌荆轲(战国)歌并序汉高帝名刘邦(西汉)歌并序刘越石扶风歌陆韩卿(六朝)中山王孺子妾歌诗己杂诗上古诗一十九首(南朝)李少卿与苏武诗三首(东汉)苏子卿诗四首(东汉)张平子四愁诗四首王仲宣杂诗刘公干杂诗魏文帝杂诗二首曹子建朔风诗曹子建杂诗六首曹子建情诗嵇叔夜杂诗傅休奕名傅玄(晋)杂诗张茂先杂诗张茂先情诗二首陆士衡园葵诗曹颜远(西晋)思友人诗曹颜远感旧诗何敬祖(西晋)杂诗王正长(西晋)杂诗枣道彦(西晋)杂诗左太冲杂诗张季鹰(西晋)杂诗张景阳(西晋)杂诗十首杂诗下卢子谅 (晋朝) 时兴陶渊明杂诗二首陶渊明咏贫士诗陶渊明读山海经诗谢惠连七月七日夜咏牛女谢惠连捣衣谢灵运南楼中望所迟客谢灵运田南树园激流植援谢灵运斋中读书谢灵运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脩竹茂林诗王景玄(南朝宋)杂诗鲍明远数诗鲍明远玩月城西门解中谢玄晖始出尚书省谢玄晖直中书省谢玄晖观朝雨谢玄晖郡内登望谢玄晖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谢玄晖和王著作八公山谢玄晖和徐都曹谢玄晖和王主簿怨情沈休文和谢宣城沈休文应王中丞思远咏月沈休文冬节后至丞相第诣世子车中沈休文学省愁卧沈休文咏湖中雁沈休文三月三日率尔成篇诗庚杂拟上陆士衡拟古诗十二首张孟阳(西晋)拟四愁诗陶渊明拟古诗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并序杂拟下袁阳源名袁淑(晋)效白马篇袁阳源效古刘休玄(南朝)拟古二首王僧达(南朝)和琅邪王依古鲍明远拟古三首鲍明远学刘公干体鲍明远代君子有所思范彦龙(六朝)效古江文通杂体诗三十首骚上屈平名屈原(战国)离骚经屈平九歌四首骚下屈平九歌二首屈平九章屈平卜居屈平渔父宋玉九辩五首宋玉招魂刘安(西汉)招隐士七上枚叔名枚乘(西汉)七发八首曹子建七启八首并序七下张景阳(西晋)七命八首诏汉武帝诏汉武帝贤良诏册潘元茂(魏晋)册魏公九锡文令任彦升(南朝)宣德皇后令教傅季友为宋公修张良庙教傅季友(西晋)为宋公修楚元王墓教文王元长(南朝齐)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五首王元长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五首任彦升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三首表上孔文举(孔融)荐祢衡表诸葛孔明出师表曹子建求自试表曹子建求通亲亲表羊叔子名羊祜(魏晋)让开府表李令伯名李密(晋)陈情事表陆士衡谢平原内史表刘越石劝进表表下张士然(三国)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庾元规(东晋)让中书令表桓元子荐谯元彦表殷仲文解尚书表傅季友为宋公至洛阳谒五陵表傅季友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任彦升为齐明帝让宣城郡公第一表任彦升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任彦升为萧扬州荐士表任彦升为褚谘议蓁让代兄袭封表任彦升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上书李斯上书秦始皇邹阳(西汉)上书吴王邹阳狱中上书自明司马长卿上书谏猎枚叔上书谏吴王枚叔上书重谏吴王江文通诣建平王上书启任彦升奉答敕示七夕诗启任彦升为卞彬谢脩卞忠贞墓启任彦升启萧太傅固辞夺礼弹事任彦升奏弹曹景宗任彦升奏弹刘整沈休文奏弹王源笺杨德祖(东汉末)答临淄侯笺繁休伯(三国)与魏文帝笺陈孔璋三国答东阿王笺吴季重三国答魏太子笺吴季重在元城与魏太子笺阮嗣宗(三国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谢玄晖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任彦升到大司马记室笺任彦升百辟劝进今上笺奏记阮嗣宗诣蒋公书上李少卿(东汉)答苏武书司马子长报任少卿书杨子幼(西汉)报孙会宗书孔文举论盛孝章书朱叔元为幽州牧与彭宠书陈孔璋(三国)为曹洪与魏文帝书书中阮元瑜为曹公作书与孙权魏文帝与朝歌令吴质书魏文帝与吴质书魏文帝与钟大理书曹子建与杨德祖书曹子建与吴季重书吴季重答东阿王书应休琏与满公琰书应休琏与侍郎曹长思书应休琏与广川长岑文瑜书应休琏与从弟君苗君胄书书下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孙子荆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赵景真与嵇茂齐书丘希范与陈伯之书刘孝标重答刘秣陵沼书刘子骏移书让太常博士并序孔德璋北山移文檄司马长卿喻巴蜀檄陈孔璋为袁绍檄豫州陈孔璋檄吴将校部曲文钟士季檄蜀文司马长卿难蜀父老对问宋玉对楚王问设论东方朔答客难杨子云解嘲并序班孟坚答宾戏并序辞汉武帝秋风辞并序陶渊明归去来并序序上卜子夏毛诗序孔安国尚书序杜预春秋左氏传序皇甫士安三都赋序石季伦思归引序序下陆士衡豪士赋序颜延年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王元长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任彦升王文宪集序颂王子渊圣主得贤臣颂杨子云赵充国颂史孝山(西汉) 出师颂刘伯伦酒德颂陆士衡汉高祖功臣颂赞夏侯孝若东方朔画赞并序袁彦伯三国名臣序赞符命司马长卿(西晋)封禅文杨子云剧秦美新班孟坚典引一首史论上班孟坚公孙弘传赞干令升(津)晋纪论晋武帝革命干令升晋纪总论范蔚宗后汉书皇后纪论史论下范蔚宗后汉书二十八将传论范蔚宗宦者传论文案大全范蔚宗逸民传论沈休文宋书谢灵运传论沈休文恩幸传论史述赞班孟坚史述赞三首范蔚宗(东汉)后汉书光武纪赞论一贾谊过秦论东方朔(西汉) 非有先生论王子渊(西汉)四子讲德论并序论二班叔皮王命论魏文帝典论论文曹元首(三国) 六代论韦弘嗣名韦昭(三国) 博弈论论三嵇叔夜养生论李萧远(三国)运命论陆士衡辩亡论上下二首论四陆士衡五等论刘孝标辩命论论五刘孝标(六朝)广绝交论连珠陆士衡演连珠五十首箴张茂先女史箴铭班孟坚封燕然山铭并序崔子玉名崔媛(东汉)座右铭张孟阳(西晋) 剑阁铭陆佐公石阙铭陆佐公新刻漏铭并序诔上曹子建王仲宣诔并序潘安仁杨荆州诔并序潘安仁杨仲武诔并序诔下潘安仁夏侯常侍诔并序潘安仁马汧督诔并序颜延年阳给事诔并序颜延年陶征士诔并序谢希逸宋孝武宣贵妃诔并序哀上潘安仁哀永逝文哀下颜延年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谢玄晖齐敬皇后哀策文碑文上蔡伯喈郭有道碑文并序文案大全蔡伯喈(东汉)陈太丘碑文并序王仲宝(六朝)褚渊碑文并序碑文下王简栖(南北朝)头陀寺碑文沈休文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墓志任彦升刘先生夫人墓志行状任彦升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吊文贾谊吊屈原文并序陆士衡吊魏武帝文并序祭文谢惠连(南朝宋)祭古冢文并序颜延年祭屈原文王僧达(南朝宋)祭颜光禄文文案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