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考试试题一

合集下载

2019届百师联盟全国高三模拟考(一)全国I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9届百师联盟全国高三模拟考(一)全国I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2019届全国高三模拟考(一)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

《左传》的“君子曰”,《史记》的“太史公曰”,《资治通鉴》的“臣光曰”等,都是史论结合的代表。

同时,在史书注释、书目提要中也都包含丰富的评论。

它们代表了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下功夫深入发掘和总结。

《史记》中的史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

比如,司马迁对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状况非常关切。

他在《货殖列传》说:“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一方面说明物质生产的历史有其自身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分工是由生产和交换的需要决定的,而社会生产的发展又是由于人们为满足物质需要而从事工作的结果。

这些论点表明司马迁已经认识到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力图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

这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史观。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是“臣光曰”,二是引前人的史论。

其实司马光在书中还常借历史人物之口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史论内容十分丰富而深刻。

以“臣光曰”中关于治国用人方面的史论为例。

司马光提出“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

在用人问题上,他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

何为“贤”?司马光认为必须以德为本、德才兼备:“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资治通鉴》关于用人方面的精彩之论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史论更是不胜枚举。

对于史书注释,许多人认为这纯粹是史料性的东西,没有什么理论含量。

这是对史书注释的误解。

比如,元代学者胡三省不仅对《资治通鉴》在文字方面作了详细注释,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亼注释的错误,而且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很多评论,这些评论多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比如,《资治通鉴》记梁武帝称:“我自非公宴,不食国家之食,多历年所;乃至宫人,亦不食国家之食。

2019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2019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2019 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4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传统书院的精神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 就是教之以为人之道, 为学之方, 这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宗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非常重视教育。

《礼记·学记》中明确指出: “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

”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 而是教之以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

中国传统教育是将知识和德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

近年来, 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 实际上就开启了一个误区: 在西方的教育传统中, 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般是分头进行的, 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 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 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

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 德育教育又是放在第一位的, 为人之道是传统书院教书育人的根本理念。

即使是知识传授, 也不是灌输书本、章句的知识, 而是教会人们发现、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这就是为学之方。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明确规定了教育中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 八岁到十五岁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这个阶段的教育注重的主要是行为规范的养成; 十五岁以后大学阶段的教育, “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注重道德修养、尊师重道, 这都是围绕着为人之道展开的, 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朱熹还提出了六条读书方法, 这六条实际上也是书院的教学方法: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就是为学之方, 从学习到实践的过程朱熹都提到了。

首先, 中国古代书院的理念和宗旨是围绕怎样做人、成为怎样的人来展开的, 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

我们经常会强调职业道德教育, 但一个人连做人的道德都没学会, 怎么可能会遵守职业道德呢?如果他能够遵守做人的基本道德, 他也会遵守职业道德, 二者之间是本末的关系。

2019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

2019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

2019届高三南海区摸底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l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

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四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 溯.源/宿.愿绮.丽/ 涟漪.差.错/出差.B. 悲怆./ 创.伤邂.逅/ 松懈.畜.牧/牲畜.C. 逡.巡/ 疏浚.粗犷./ 旷.达模.具/ 模.样D. 信笺./翩跹.沙砾./ 闪烁.分.明/ 分.外2.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清洁工布里格姆每天推着垃圾车,行走在剑桥市的大街小巷,倾听街边老人的闲聊,耳濡目染,感受了这座古老名城浓厚的学术气息,了解了众多的历史名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几个游客问路,他不仅指了路,还讲了这条路的由来和历史渊源,绘声绘色,把游客给迷住了。

后来,许多游客都指名道姓让他作导游,而他也不孚众望,每次都能让游客满意而归。

2018年,他获得了“蓝章导游”资格,剑桥大学也授予他荣誉文学硕士殊荣。

A.耳濡目染 B.绘声绘色 C.指名道姓 D.不孚众望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中国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正处在人口红利阶段,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态势。

山东省济宁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解析)

山东省济宁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解析)

2019届山东省济宁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大众媒体扮演了推行者、建构者与同谋者的角色。

大众媒体将消费与文化行为合二为一,赋予商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把社会的各个阶层裹挟其中,为消费主义_____________,最终使消费主义成为大众的生活理念与追求。

在消费主义文化之下,媒体不断调整形式与内容,创造新的媒体产品。

从报纸杂志的宣传到广播电视的广告,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使用,更使消费主义______________、登峰造极,不在操控着人们的欲望和兴趣。

消费主义极大地缩短了单件物品的使用寿命。

人们很少选择多次修理同一件家电,因为购买同类新款产品的价格未必高于修理的成本,而面盆修补、钢笔修理、缝纫织补这些日常生活中曾经___________的行当,宛如儿时晚霞下的担货郎,渐行渐远,几近绝迹。

家具不再是传统意义的耐用品,( ),许多美丽的衣服可能仅仅被上身一试便匆匆完成使命。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大众媒体扮演了建构者、推行者与同谋者的角色。

B .在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大众媒体扮演了同谋者、建构者与推行者的角色。

C .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使得大众媒体扮演了同谋者、建构者与推行者的角色。

D .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形成过程,使得大众媒体扮演了建构者、同谋者与推行者的角色。

[精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精品]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2019学年度高三级第一次模拟试题(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留,等待讲解。

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林是一个隐秘的宝库,为隐士们供给了衣食住等诸方面的所需,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

但有时候,这并不足够。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隐士》里曾说:“凡是有名的隐士,他总是已经有了‘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的幸福的。

”北宋时隐居龙山的孔畋,据称有田数百亩。

还有一些隐士得到了官府的赏赐或官员赞助,也饶有资财。

陈抟就屡次被皇帝接见,受到赏赐,他隐居的华山云台观也为官府修建。

这些隐士,大抵可以过着超然世外的生活。

但是大多隐士并没有这么幸运,特别是山林隐士,往往是清贫的,为了“讨生活”,他们还是需要从事一两种职业,以谋生计。

农夫是隐士们最普遍的职业。

躬耕,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自然的劳动,被视为是符合隐士身份的。

并且,隐士的躬耕,与求取什一之利的田舍翁不同,被赋予了一种修身的意义。

在春耕秋收中,隐士们体会着自然的韵律在土地、植物和自身之上的响应,进而让身心达到与自然同步的境界。

正如《高士传》中所言:“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

”从事躬耕的隐士代不乏人。

上古有许由,春秋有老莱子,三国时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也躬耕于南阳,静观天下之变。

渔樵也是隐士从事的一种重要职业。

不过,与自给自足的躬耕相比,渔樵因为要出售其剩余产品,不得不与人世发生联系。

但一些决绝的渔樵者仍然坚持不在俗人前露面。

如南朝人朱百年,以伐樵采箬为业,每次他将樵箬放在路边,自己走开,人们便自取樵箬,按价放钱。

朱百年仍可隐藏自己的面目。

而有一些渔樵者则选择性地出现,在人世留下雪泥鸿爪。

屈原行吟泽畔时遇到的沧浪渔父,《庄子•渔父》中假托孔子所遇到的渔父便是这样的世外高人。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考试期末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考试期末试题(含解析)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考试期末试题(含解析)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时间不长,沿线各国对它并不一定了解,甚至还可能会产生误解、曲解。

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健康话语,以消除对“一带一路”的各种误解、曲解。

那么,什么是健康话语?健康的话语必须有利于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相互关系。

“一带一路”倡议并非是中国的一揽子经济计划,而是一个开放性合作性的经济发展倡议。

因此,要推进“一带一路”,必须要处理好与沿线国家的关系。

中国所构建的“一带一路”话语应该是沿线各国都能接受的话语,而且不能建立在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战略资源的争夺和利用之上。

如果把某些国家视为“战略支点”,而“ 支点”就意味着是被利用的工具,利用者和被利用者显然是不平等的。

在这种情形下,这些国家不仅会反对“一带一路”,甚至还会对中国进行地缘政治的围堵。

健康话语要有利于消除相互之间的隔阂和误会。

“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不是中国一国的话语,应该是沿线国家共同的话语。

因此,构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应当考虑沿线各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

沿线各国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非常复杂, 仅从中国一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习俗来构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很有可能造成一些国家在历史传统上的对抗和文化上的冲突。

“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应建立在多元文化、多种宗教、多样习俗的基础上。

健康话语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的项目合作。

“一带一路”的话语不能从中国获利的角度来构建,而要从共同受益的角度来构建。

不少人往往会强调中国在沿线各国的投资情况,很少甚至不会谈到沿线各国在中国的投资情况。

实际上,在“一带一路”既有合作的项目中,既有中国对外投资的项目,也有中国从其他国家引进的项目。

浙江温州市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浙江温州市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浙江省温州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应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会专家认为,要想推动温州新发展,必须以强劲(jìng)的发展动能为引擎(qíng),以众多思想活跃的企业家为支撑,弘扬工匠精神,构建清新形政商关系,共筑温州营商环境新高地。

B.自立更生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勇于政坚克难,追求卓(zhuó)越,克服各种严峻问题,肩负起历史赋予(yǔ)的重任。

C.面对大海你想遨游,面对高山你想攀登,面对大路你想驰骋。

那么,面对这些深邃的小巷呢?你可以抚着各种备样的牌坊(fāng)的石柱往前走,去勘探生活的矿藏(zàng),去倾听历史的回响。

D.坐上乌篷船,听听船失哼唱的江南小调,看看河畔的蒿草,还有着(zhuó)蓝布衫子的少女,划着小船,激起的阵阵漪(yī)。

这情形,不由让人想起乐天说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汉末魏晋对社会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两类人物:英雄和名士。

【甲】前者以曹操、刘备、祖逖、桓温为代表,后者的典型则有孔融、阮籍和嵇康。

他们截然不同,但也不乏相通之处。

名士们纵然放浪形骸,不拘礼节,英雄们又何尝把礼教和舆论放在眼里?桓温读《高士传》,看到某“道德楷模″的故事,竟厌恶得把书都扔了。

【乙】在英雄看来,威就大业,夺取天下不过囊中取物。

因此他们大多豪气千云,充满自信,不惮把自已的本色甚至野心展露出来,此之谓“英雄气”。

而名士却多半只有派头,因为他们并不能创造历史。

于是名士的骄傲和自信,就只能表现为个人风采和人生态度。

比方说,风流倜傥,恃才傲物,卓尔不群。

【丙】也许,这就是区别:英雄气,名士派;英雄本色,名士风流。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截然不同B.纵然C.展露D.恃才傲物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对于2017年业绩大幅下滑的原因,可口可乐解释为2016年公司在业务上有很多变动,尤其在北美及世界各地将瓶装业务出售给有特许经营权的合作伙伴,以至连总公司都难以控制局面的发展。

2019届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浙江省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挺括(kuò)___________ 混搭(hǔn)______________ 撂挑子(liào)___________ 擢发难数(zhuó)B.伎俩(liǎng)________ 扒窃(pá)______________ 煞风景(shā)______________ 瑕瑜互见(xiàn)C.忸怩(ní)______________ 涅槃(pán)______________ 露一手(lòu)______________ 蒙头转向(mēng)D.威吓(hè)______________ 翎毛(líng)___________ 阑尾炎(làn)______________ 鸠占鹊巢(jiū)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震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

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B.电话普及,拨几个烂熟于心的号码,千里之外友人的声音招之既来;或者上网,键盘一敲,电子邮件发出,回应之讯立马现于眼前,且字字工整句句珠玑。

C.最近中国赴美上市潮汹涌澎湃,就在新贵们觥筹交错,兴高采烈之时,另一些被潮水拍在沙滩上的落魄者却胆战心惊,张皇失措,终日为能不能退市而废尽心机。

D.去年,老伴发觉视力下降,看什么东西都迷迷糊糊,眼前还老闪现斑斑点点的黑影,到了太阳光下,更明显。

检查显示,眼球晶状体浑浊,眼底尚未发现异常,这是老年性白内障。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时光辗转,再刻骨铭心的誓言终将烟消云散。

如今的我也早已韶华已逝、朱颜暗淡,究其最后,我还是用尽了一生的时间将你思念。

2019届全国高考高三语文摸底测试题(一)(word版)

2019届全国高考高三语文摸底测试题(一)(word版)

2019届全国高考高三语文摸底测试题(一)(word版)2019届全国高考高三语文摸底测试题(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个小题。

为什么要讲道德在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了“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之一:为什么要讲道德?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道德,我们总是用“好”和“坏”的标准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

道德的存在有助于我们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合理的伦理秩序和长远的社会预期。

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个有思考和经验的人也会有自己的答案。

但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它引发了另一个问题:人是否可以不讲道德?这个问题并不令人愉快,但它必须得到认真对待。

因为它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反思和选择的产物。

人类不是天生完美的,也不是始终向善的生物。

资源有限、利益排斥和人情纠葛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使懂得道德知识和原则,也不能完全按照道德要求行动。

因此,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生活在讲道德的世界中。

我们的道德世界和实践都是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之间进行权衡和反思的结果。

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

因此,“讲道德”成为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也是人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

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伦理学家提出了许多论证方案。

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

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和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证明了“讲道德”的必要性。

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

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另一种论证方案是“脆弱性论证”,它的重点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荣,而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

它的基本逻辑是告诫人们:如果缺乏道德,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模拟考试试题(一)说明:本试卷共有四道大题,22个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的意义楼宇烈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勉强相应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

研究表明,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者,后世也有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如“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我们都希望社会的管理者是像样的君子,因为中国历代文化都强调统治者作为一个民族的表率,要通过教育来化导民众。

君子既是一个统治者,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教育者。

《礼记·学记》开篇就讲“建国君营,教学为先”,就是说建立一个国家,君子来管理一个国家,要把教育放在第一位;通过教育达到的最后目标是“化民成俗”,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虽然君子是一个在上位的统治者或者管理者,但这主要是指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相对于小人、野人来讲的。

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

孔子主要从道德的理念来给“君子”做一个这样的规定,这在以后整个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主流。

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上、品格上的差别。

当然中国文化中也不是仅有“君子”这一个词,与君子含义相近的,一个是“士”,再一个是“圣人”。

荀子给这三个概念做了相当明晰的解释,他说“好法而行,士也”。

遵循一定的规律办事,侧重于从现实的做人做事方面,来实现和遵守这个“法”。

荀子接着讲,“笃志而体,君子也”。

是说君子既有远大的、坚定的志向,又能够很实在地去实践。

荀子又说“齐明而不竭,圣人也”。

对天地人之理都看得很清楚,而且没有停止,不断向上,不断探索,去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这就是圣人。

荀子给“士”“君子”“圣人”做了相当清楚的定义,这三个层次都是遵循一个做人的根本道理,遵循社会应该遵守的一个理法去做的,而且要坚持不懈不断地提升。

而君子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达到的道德楷模,所以君子更现实、更实际,我们达不到做圣人,但是可以做一个君子。

我们常用“博雅”来形容君子,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

这两个字是君子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

君子的社会作用,首先是引领社会风气。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说君子的德行就像一阵风一样,小人的品德就像草一样,风往哪儿吹,草就往哪儿倒。

君子起引领的作用,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

宋代的张载在《正蒙》里面也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民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

引领就必须以身作则,要身教,自己先做到。

“身教胜于言教”,君子能够以身作则地身教,所以说“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君子不用出门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就因为他身体力行,作出榜样,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大家。

引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营造一种氛围,一种习俗。

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非常重要,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里面就讲到,“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

什么都要用法律来管理,社会是管不过来的,要靠大家道德的自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习俗。

君子的另一个作用是传承文化。

文化的传承靠君子来延续,社会上如果没有专治于文化传承的人,那这个文化就会中断。

随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内涵和形式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文化的根本精神不能放弃,这要靠君子来传承。

我们要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大家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是要把文化的灵魂和精神的东西传承下来。

(选自《道德与文明》2016年第6期,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以前,君子既是统治者,也是教育者。

《礼记·学记》中的“建国君营,教学为先”说的就是教育是管理国家的首要任务。

B.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品格上的差别,而在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统治者。

C.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君子”一词出现在春秋之前,其含义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基本相同。

D.君子与士的含义,有同也有不同,遵循一定的规律做人办事的可称为士,有远大坚定的志向并能身体力行的就是君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我们用“博雅”来形容君子,学识丰富,品行端正的人,才可以成为君子。

B.君子、圣人都是德行上的楷模,君子与圣人的区别:君子是现实存在,是人们能达成的;圣人是理想化的,能够成为圣人的并不多。

C.“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中“君子”的内涵,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中“君子”的内涵并不相同。

D.作者先阐释了“君子”的内涵,然后从“引领社会风气”和“文化传承”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阐明了君子的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引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目的是说明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比法律的管理更重要。

B.张载《正蒙》里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民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是引领社会的正能量。

C.“身教胜于言教”,是指君子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自觉,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习俗。

D.社会需要有君子来专治于文化传承,时代的变化更要求君子不要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形式,否则就不能很好地传承文化的根本精神。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与松鼠共餐马步升在都市人的眼里,生活在山区的人随时都有被孤寂胀破的可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绝大的误解。

都市的喧闹是人造的并以人为主体的,一旦市面萧条,那便是一片真正冰冷的荒漠。

以这种热闹的眼光观照人烟稀少的山区,难免就要为其悲悯了。

其实,山区是一个众生喧哗的世界,与人为伴的不仅有人,还有无数生动的生命。

且不说,人们整日被自己驯养的家畜家禽所围绕,从早到晚,都能听到异于同类的生命的声音,即使游荡于荒山野岭的生灵也在与人类同奏着生命的旋律。

也许正因为山里人对孤独的恐惧,便也格外珍视自己与其他生命种属的和睦相处。

客观地观察所得的结论往往有失客观,实际的体验则更具真实性。

我读初中的时候家里和学校隔着十五里山路,在这段漫漫黄土便道上只散落着两个村庄,大部分路段都处在无人烟的黄土丘壑中。

那时,村中也只有我一人读初中,学校没有寄宿条件,我每天是后半夜一路小跑去学校,前半夜一路小跑回家,每趟山路都被夜色所笼罩,月明星稀之夜,风雨如晦之夜,解除我内心恐惧孤寂的都是人以外的生灵,雄鸡的长鸣,狗的狂吠,驴的嚣叫,牛的壮吼,每听到一声两声的,虽然我与它们还迢隔甚远,但那种温暖穿透茫茫夜幕,与一颗少年的心灵相呼相应。

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暮秋时节了,山路上有一棵高大的杜梨树,白露甫过,杜梨遭霜杀以后,就褪了生涩而变得绵软可口。

20世纪70年代中期,山区农村的贫困实在可怕,放学回家时分早已饿得腿软脚飘了,家中也无足够的饭等候我,乌黑的杜梨便叫住了我的脚步。

我爬上树,便边摘边狂嚼起来。

那玉米粒大小的杜梨一朵朵地挂在树上,每一朵至少也十几粒。

树生得高大也地处偏僻,这树杜梨基本上就是我的独食了。

饕餮一通后,肚里有了点儿货,吃相就文雅一些了,拣摘着,品尝着,时不时地还吼几句山歌。

我听见树下有松鼠在喧闹,它们一串串地扑上树身又叫嚣着窜了去。

我心想,好多的杜梨,碗大汤宽,咱们各吃各的,何必向我示威呢!再说,悬挂于树梢上的杜梨我也没能耐吃到,就赏给你们享用吧。

可是,松鼠并未领我的情,还在蹿上蹿下地喧嚣。

我茫然四顾,才发现了我犯的错误,原来我恰好蹲在树身的分权处,居着要津,绝了松鼠的食路。

我刚爬向一个大的分枝,松鼠们便欢叫着爬上了别的分枝。

这样,我在树的一边津津有味地吞嚼,松鼠们在树的另一边嘁嘁喳喳地噬咬,有的胆大的松鼠竟然爬到我伸手可及之处进餐,并且将尾巴朝向我,忽闪忽闪的,在夜幕中像我心中那面渺茫的人生之旗。

也许,因了我的让路分食使它们对我产生了信任感吧。

身处人海,难得的是被别人信任,被素未谋面人兽相隔的松鼠信任,那种幸福和庄严实在是令人激动,我不由得约束了自己的手脚,生怕惊动了它们。

如此一个万木萧瑟的暮秋,最容易使无助少年伤怀的季节,我却在快乐中度过,我不着急回家,不紧不慢地吃着杜梨,观赏着松鼠们的吃相,真有一种暖流滔滔、其乐融融的温馨。

每天,当我唱着山歌,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中时,往往已是午夜前后,随便吃几口饭,眯一会儿觉,又兴致勃勃地上路了。

有一年暮秋我回了趟老家,发现那棵杜梨树已没有了,山路两旁,一览无余,村中还有一位少年仍整日奔波在这条去学校的路上,我既感动,又遗憾。

我不知道,没有生命的相伴,他还能否坚持跑完这条孤独的山路,能否将少年希望的旗帜插在事业的城头上?(有删改)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叙写了作者初中求学时赶夜路的经历,是人以外的那些生灵解除了作者内心的恐惧和寂寞,温暖了他那颗少年的心。

B.山里人为了排除对孤独的恐惧,便格外珍视与其他生命种属的和谐相处,共同营造众生喧哗的世界,同奏生命交响乐。

C.作者爬上了杜梨树,边摘边“狂嚼”起来,此处使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将作者“腿软脚飘”的饿极窘态写得真实可信。

D.作者写与松鼠分枝而食杜梨的场景,说明松鼠对人的信任,表现了贫困岁月中作者体验到的暖流滔滔、其乐融融的温馨。

5.文章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作答。

(6分)6.文章末尾写到了一名和自己一样“整日奔波在这条去学校的路上”的少年,并说自己既感动又遗憾,你是如何理解作者这种复杂感情的?请结合相关内容探究作答。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智慧医疗是一种以患者数据为中心,融合互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医疗服务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数据获取,知识发现和远程服务。

数据获取由医疗互联网完成,知识发现依靠大数据处理技术进行,远程服务则由云端服务与轻便的智能医疗终端共同提供。

以产检为例,孕妇怀孕期间需要进行数次产检,通常需要反复从家里到医院检查,实际上,孕妇的大部分常规检查,如宫缩、胎心、胎动等都可以借助仪器完成。

如果采用智慧医疗模式,该孕妇只需要在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快生产时去医院产检即可,其余可以在家里通过终端设备自助完成,并将信息传输到医院,再由医生给出检查报告。

香港某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倪明选告诉记者,与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相比,智慧医疗具备多个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智慧医疗推进较为积极的并非医药企业,而是电信运营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