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历任山长名录
几百年都不过时的岳麓学规 原来是他制订的
几百年都不过时的岳麓学规原来是他制订的岳麓书院山长研治汉学而有成就者,首推王文清。
据民国《宁乡县志·先民传》记载,他是康熙年间岳麓书院山长廖俨最知名的弟子。
王文清(1688—1779),字廷鉴,号九溪,宁乡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六年授九溪卫(今属湖南张家界)学正,训导诸生,成就人才甚众,巡抚赵弘恩曾题赠“官寒望重,师严道尊”八字,以予表彰。
他自己也有“盈庭桃李森多树,掩映椿萱映九溪”诗句纪录,颇多自得之意,更自号九溪,以为纪念。
九年,升岳州府学教授。
乾隆元年(1736),试博学鸿词科报罢,大学士鄂尔泰、朱轼荐充三礼馆纂修官。
次年授内阁中书舍人,历宗人府主事兼律吕正义馆纂修官、经史馆校勘官,以博闻强记名称京师,时有“记不明,问文清”之谚。
十一年,诸馆书成,吏部议叙第一,考取御史,钦定一等第三名,以父老乞假终养回籍。
从此不再入仕,时年五十九岁。
乾隆十三年(1748),应长沙府知府吕肃高之聘,王文清首任岳麓书院山长。
其时,湖南巡抚杨锡绂欲以城南书院代行岳麓“通省肄业之所”的地位,书院发展受阻,院舍几乎“鞠为茂草”。
在任一年,制订学规,颁示读经、读史之法各六条,勉力训导,“及门多应童子试”,“入泮者凡十余人,后中式者数人,其姓名今犹勒讲堂右壁。
于是读书士子争束行李,渡江肄业岳麓。
当事亦以师生膏火移归岳麓书院中,而岳麓书院遂从此中兴矣”。
对此,他后来也颇为自得,曾作诗云:“戊辰逢太守,请我主讲肄。
从者八十人,蛟腾云雨施。
此地遂中兴,刻石留文字。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王文清再次被任命为岳麓书院院长。
在岳麓任职八年的人,可以总结如下。
第一,接续首任山长订立学规、颁布读书法之举,制订《岳麓书院学箴九首》,完善书院规程,推行其日臻成熟的教育方法与主张。
第二,协助巡抚、驿宪等地方当局重修院舍,拓开学圃,蓄禁学山,配备更夫护院防盗,恢复大门旧制以避白虎煞之害,事迹详载其《岳麓书院四公德政纪略》中。
岳麓书院
一、概览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国家4A级风景名胜岳麓山风景区。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
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
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古建筑群的分类教学建筑祭祀建筑纪念建筑藏书建筑园林建筑岳麓书院“二门”岳麓书院大门教学斋\半学斋二门背面堂内高挂“学达性天”、“道南正脉”二匾讲坛上的红木雕花座椅,讲坛后的屏风上刻着山长张栻撰写的《岳麓书院记》讲堂高悬“实事求是”匾清代中期,岳麓书院御书楼已发展成为我国民间一座较大型的图书馆,藏书14130卷。
今天的御书楼仍然作为古籍图书馆供书院教研人员及学生使用,藏书数量已逾五万册,大型工具书如《四库全书》、《续解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均有珍藏。
藏书楼是体现我国古代书院讲、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之一的藏书功能的主要场所,岳麓书院创建始即在讲堂后建有书楼,宋真宗皇帝赐书后更名“御书阁”,元明亦称“尊经阁”,位置有所变动,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巡抚丁思孔从朝廷请得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书籍,建御书楼于今址。
文庙位于书院左侧,自成院落。
置先圣像于殿中六君子堂所祭祀的六位对书院发展和建设有功的先儒分别为:朱洞、李允则、周式、刘珙、陈钢、杨茂元。
濂溪祠专祀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
明弘治七年(1494),始建专祠于讲堂后,后毁。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布政使觉罗敦福重建于今址。
崇道祠又称“朱张祠”,专祀朱熹、张栻。
元延祐元年(1314)建诸贤祠于讲堂左侧,合祀朱张及书院建设有功之臣。
麓山寺碑亭位于园林南侧。
明成化五年,知府钱澍始建。
“麓山寺碑”四字为近人黎泽泰于1962年书。
由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书丹并镌刻,碑侧碑阴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题刻。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坐落于湘水之滨,南岳之麓,四周林木荫翳,院内幽静雅致。
一千多年来,众多博学鸿儒在这里开坛设讲,湖湘文化也由此形成。
今天,它仍然延续着教学功能,是湖南大学的一部分。
无论对于古代的儒生还是今天的学子,这里都实在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
而从岳麓书院的地位和影响来看,这里又绝不仅仅是一个读书的地方。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走进岳麓书院,远远地就看见大门两侧白底黑字的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比上面宋真宗御笔题写的“岳麓书院”匾额还要引人注目。
湖南人的文化自信在这八个大字中彰显无遗。
岳麓书院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长盛不衰。
清末,在兴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的大潮中,岳麓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
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门口这副楹联却不是一开始就挂上去的。
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公元1812-1817年),袁名曜任岳麓书院山长(唐五代学人在山中办书院,掌教者称山长。
到南宋及元,官立书院,设山长,讲学以外,总领院务。
清乾隆改称院长,清末仍用旧名)。
门人请其撰题大门楹联,袁以“惟楚有材”为上联,令学生们应对。
“惟楚有材”,典出《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学生们正苦思冥想之际,明经(贡生的尊称)张中阶对道:“于斯为盛。
”这一句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
”这副著名的流水对就此撰成,常有湖南人引以为傲。
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认为,人们对此有误读。
这副楹联的意思应该是楚国出人才,这个时代很盛,而不是这个地方很盛。
不过,4月9日,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参观岳麓书院时说:“岳麓书院也好,湖南也好,是完全担得起的。
”岳麓书院的雏形始于唐代,由僧人智旋等人在岳麓山蟒蛇洞附近建立了类似于学斋一样的书院府,麓山寺碑至今留存。
到宋太宗时期,潭州(今长沙)太守朱洞沿袭旧学斋办起了书院,最先称之为岳麓山书院,后改名为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历史介绍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出处 湖湘精神与经世致用
岳麓书院1.岳麓书院历史沿革相关资料查找【前期】岳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
西晋以前为道士活动地,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等。
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 年)麓山寺创立,仍保存完好。
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
六朝建道林寺。
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
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智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
[1]岳麓书院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即岳麓山下的抱黄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院”匾额。
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
在周式执掌下,岳麓书院的从学人数和院舍规模都有很大发展,遂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
关于“四大书院”有多种说法,但唯有岳麓为诸家共推,反映了古之学者对岳麓的推崇。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
他还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更加强了岳麓书院在南宋教育和学术上的地位。
张栻主教期间,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
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描绘“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
这次会讲,也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所以不仅是长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
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名声更加远播,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说:“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绍熙五年(1194年),在岳麓会讲27年之后,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次来到潭州,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
岳麓书院匾额
三、书院建筑
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除了 营造一种庄严、神妙、幽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应之外, 还体现了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 社会伦理关系 。 岳麓书院古建筑群分为教学、藏书、祭祀、园林、 纪念五大类别。
1、教学建筑 : 大门、二门、讲堂 、教学斋/半学斋 、湘水校经堂 2、藏书建筑 :
一、岳麓书院的历史
1、前期 二僧办学
唐末五代,智璿(璇)二 僧在此办学,建屋置书, 为岳麓书院正式创建奠定 了基础,实为书院的前身。
北宋初创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由 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创建岳麓书院。 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咸平 二年(公元999年),太守李允则 扩建书楼、礼殿,形成讲学、藏书、 供祀的基本规制。
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
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 岳麓书院山长周式因学行兼优、 办学卓著,受宋真宗召见,并 赐内府书籍和“岳麓书院”匾 额,书院之名开始闻名天下, 有“潇湘洙泗 ”之誉。在周式 执掌下,书院的办学规模有了 很大发展,岳麓书院也成为全 国四大书院之一。
洙泗 :洙水和泗水。古时二水自今山东省泗水县北
的学风。培养的著名学生有郭嵩焘、左宗棠等。
赫曦台 :山长罗典重赴鹿鸣宴时,有一道士蘸黄泥水在右墙一笔挥
就一个"寿"字,后为求两壁对称,罗典在左壁补书了一个"福"字。
濂溪祠: 祭祀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 四箴亭: 祭祀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 崇道祠:
合流而下,至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洙水在北,泗水在 南。孔子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后以"洙泗"代称孔子及 儒家。
四大书院:
河南嵩阳书院
湖南岳麓书院
河南睢阳书院
岳麓书院对联详解
岳麓书院对联详解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悬于前门)[撰书者]虞愚(1909-1989)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1982年11月,出席在衡阳举行的王船山学术思想讨论会期间撰书此联。
[注释]1 楚材:楚,指湖南、湖北,材,人材。
2 湘学:湖湘之学,泛指湖南的文化学术。
三湘隽士讲研地四海学人向往中(悬于赫曦台[撰书者]商鸿逵(1907-1983)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1982年5月,得悉岳麓书院正在全面修复,喜撰此联。
王遐举(1909- )曾在中央戏剧学院美术系任教.。
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1985年来院参观敬书此联。
[注释]1.三湘:一说湖南的湘潭、湘乡、湘阴合称三湘,一说潇湘、蒸湘、沅湘三水之合称,一说潇湘、资湘、沅湘为三湘。
泛指湖南。
2.隽士:才智超常之人。
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悬于赫曦台)[撰书者]左辅(1751-1833)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4月调任湖南布政使,11月擢升巡抚。
1822年(道光二年)将城南书院从天心阁下迁复妙高峰原址。
任职湖南时撰书此联。
原联早失。
现联王超尘补书。
王超尘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工艺师,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注释]1.安利勉:语出《中庸》:“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朱熹注:“以其等而言,则生知安行者,知也;学知利行者,仁也;困知勉行者,勇也。
盖人性虽无不善,而气禀有不同者,故闻道而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
”2.天地人:语出《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材而两之。
”古语天地人谓之三材。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悬于大门)[撰书者]袁名曜(?一1833)1812-1817年(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任岳麓书院山长。
张中阶(生卒未详) 岳麓书院生徒。
袁任山长时之某日,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
岳麓书院简介
岳麓书院简介岳麓书院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岳麓书院始建于北宋初期。
北宋开宝六年(973),朱洞以尚书出任潭州太守,鉴于长沙岳麓山抱黄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静环境,接受了刘鳌的建议,在原有僧人兴办的学校基础上创建了岳麓书院。
初创的书院分有“讲堂五间,斋舍五十二间”,其中“讲堂”是老师讲学道的场所,“斋堂”则是学生平时读书学习兼有住宿的场所。
岳麓书院的这种中开讲堂、东西序列斋舍的格局一直流传至今。
宋太宗咸平二年(999),李允则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继续扩建书院的规模,增设了藏书楼、“礼殿”(又称“孔子堂”),并“塑先师十哲之像,画七十二贤”;一方面积极取得了朝廷对岳麓兴学的支持,以促进书院的更大发展。
咸平四年(1001)朝廷首次赐书岳麓书院,其中有《释文》、《义疏》、《史记》、《玉篇》、《唐韵》等经书。
当时书院学生正式定额六十余人。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经学家周式担任山长主持岳麓书院后,书院得到迅速的发展,学生定额愈百人,周式本人还得到宋真宗的召见和鼓励。
到南宋的乾道年间,岳麓书院达到鼎盛时期。
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持岳麓书院,他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
在教学方面,提出“循序渐进”、“博约相须”、“学思并进”、“知行互发”、“慎思审择”等原则;在学术研究方面,强调“传道”、“求仁”、“率性立命”。
从而培养出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湖湘学派多数学者也在岳麓书院学习过。
一时间,大批游学的士子前来书院研习理学问难论辩,有的还“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当时的岳麓书院成为全国闻名的传习理学的基地。
南宋淳熙七年(1180),张栻去世后,朱熹、真德秀等人对岳麓书院的办学和传播理学,也表现出极大的热忱。
朱熹还将《白鹿洞书院教条》人微言轻正式的学规,颁于岳麓书院。
从元、明至清初,由于战乱,岳麓书院曾两度遭到焚毁,后来虽然得以重建和恢复,已不复旧观。
湖湘学派和岳麓书院
湖湘学派和岳麓书院朱汉民在中华大地上,有一所古老的学府,从宋初开始办学,延续至今,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千年学府。
在这所学府里,经一代代书生苦心经营,使它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人才的摇篮,学术思想文化创新的基地。
在中华民族遭受苦难之际,这里走出了谭嗣同、陈天华、黄兴、蔡锷,倡导最前沿的思想文化,推动社会变革;当国家发生“天崩地解”式的剧变关头,这里站出了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李达等,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民族和国家的栋梁。
岳麓书院的历史源流据历史文献记载,唐末五代智璇等两个和尚,推崇儒者之道,割地建屋,购书办学,形成了一个学校的雏形。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将它扩建为书院,于是岳麓书院成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等学府。
咸平二年(999年),潭州太守李允则重新扩建书院,使岳麓书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咸平四年(1001年),他上奏朝廷为岳麓书院修广舍宇,并请得了国子监的典籍。
李允则的扩建,标志着岳麓书院讲学、藏书、供祀三个组成部分的规模已经形成,同时包括学田设置的开始,从而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周式任岳麓书院山长。
周式办学成绩卓著,闻名天下,故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受到了宋真宗的召见。
周式学行兼优,真宗要任命他为国子监主簿,留在宫中讲学,但他无心留在朝廷做官,坚持要回岳麓执教。
真宗为其精神所动,只得答应他的回山请求,赐给其内府书籍,并书“岳麓书院”匾额。
????北宋后期,岳麓书院在地方教育体制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被纳入到了“潭州三学”的教育体制之中。
《宋史·尹谷传》、明代所编《岳麓志》中有“三学”的记载。
所谓“三学”,即指潭州州学、湘西书院、岳麓书院三位一体,分成三个等级,学生通过考试,以积分高下逐级安排升舍。
官办州学学生考试成绩优良者可升湘西书院,最高者方可升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成为“三学”中的最高学府,反映了它在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方面,已高居于州学之上,这是它能够延续900多年办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岳麓书院对联详解知识讲解
岳麓书院对联详解岳麓书院对联详解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悬于前门)[撰书者]虞愚(1909-1989)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1982年11月,出席在衡阳举行的王船山学术思想讨论会期间撰书此联。
[注释]1 楚材:楚,指湖南、湖北,材,人材。
2 湘学:湖湘之学,泛指湖南的文化学术。
三湘隽士讲研地四海学人向往中 (悬于赫曦台[撰书者]商鸿逵(1907-1983)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1982年5月,得悉岳麓书院正在全面修复,喜撰此联。
王遐举(1909- )曾在中央戏剧学院美术系任教.。
北京中山书画社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1985年来院参观敬书此联。
[注释]1.三湘:一说湖南的湘潭、湘乡、湘阴合称三湘,一说潇湘、蒸湘、沅湘三水之合称,一说潇湘、资湘、沅湘为三湘。
泛指湖南。
2.隽士:才智超常之人。
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 (悬于赫曦台)[撰书者]左辅(1751-1833)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4月调任湖南布政使,11月擢升巡抚。
1822年(道光二年)将城南书院从天心阁下迁复妙高峰原址。
任职湖南时撰书此联。
原联早失。
现联王超尘补书。
王超尘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工艺师,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注释]1.安利勉:语出《中庸》:“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朱熹注:“以其等而言,则生知安行者,知也;学知利行者,仁也;困知勉行者,勇也。
盖人性虽无不善,而气禀有不同者,故闻道而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
”2.天地人:语出《易·系辞下》:“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材而两之。
”古语天地人谓之三材。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悬于大门)[撰书者]袁名曜(?一1833)1812-1817年(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任岳麓书院山长。
张中阶(生卒未详) 岳麓书院生徒。
袁任山长时之某日,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以"惟楚有材 "嘱诸生应对。
岳麓书院学规及对联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坐落在长沙湘水之滨、南岳之麓的岳麓书院始建于976年(宋太祖开宝九年)。
从岳麓书院到清末的湖南高等工业学堂,再到今日的湖南大学一脉相承,故有“千年学府”之称。
它比意大利最早的博洛尼亚大学要早近100年,比英国牛津大学更要早近200年。
因此可以说,在世界上自建立之日始一直延续至今的高等学府中,长沙岳麓书院是创建最早的一座,也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从岳麓书院至湖南大学的千年办学历史,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的变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岳麓书院主体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主轴线前延至湘江西岸,后延自岳麓山巅,配以亭台牌坊,于轴线一侧建立文庙,形成了书院历史上亭台相济、楼阁相望、山水相融的壮丽景观。
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岳麓山景观由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两部分组成。
自然风光占足了奇、珍、幽、美四个字。
奇,是指岳麓山区林草繁茂,存有植物种类达几千种,女贞、银杏、樟树、椤木、苦槠、枫香等名木应有尽有,甚至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树亦可见到,还有皂荚、白玉兰等濒危树种,而桃花、迎春、玉兰、腊梅、丹桂、百合、芙蓉、蔷薇等花木更是漫山遍野,姹紫嫣红中绣出麓山织锦画幅。
珍,是指岳麓山区野生动物繁衍较旺,林中穿梭歌唱着的有画眉、黄鹂、布谷、杜鹃,还有啄木鸟、鹦鹉、猫头鹰等等,而在密林深处若隐若现,时不时露出头脸的有狐狸、山羊、野兔、山鸡等等。
幽,幽壑千重,幽泉千缕,若你冬季来此且碰巧遇上岳麓漫天飞雪,一个“幽”字更会让你感受入骨三分,著名的潇湘八景之一有“江天暮雪”,即此。
美,岳麓山四季都美,冬雪美,春花美,而秋天来临的时候,不仅眼中看到的美,连口福都是美之又美了,石榴、板栗、南桔、酸枣……,还有不能吃的红叶,更是美不胜收。
岳麓书院13块碑刻中最为珍贵的
岳麓书院13块碑刻最为珍贵的“道中庸碑”-----欧阳厚均岳麓书院坐落于长沙市岳麓山青枫峡入口处,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因其历经千载,办学不辍,被誉为“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0000余平方米,现存建筑是在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大修后的基础上,从1976年到1984年历时15年的修复重建而形成的,现有建筑包括围墙、风雩亭、吹香亭、潢门池、饮马池、大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御书楼、百泉轩、文泉、拟兰亭、汲水亭、四箴亭、濂溪祠、山斋旧址、船山祠、湘水校经堂、后花园、时务学堂纪念馆、六君子堂、崇道祠、碑廊、文庙及自卑亭,主体建筑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互为整体,完整保存了历史上教学、藏书、祭祀三块结构,体现了集讲学、藏书、供祀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我国古代书院结构,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和唯一延续办学的书院。
院内存有自明代至清代地大量碑刻、匾额,是研究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重要场所。
岳麓书院的讲学功能,主要由讲堂和斋舍来体现。
主要建筑有大门、二门、讲堂、教学斋、半学斋及湘水校经堂。
大门、二门、讲堂、书楼构成书院主体建筑的中轴线,半学斋居其左,教学斋居其右,湘水校经堂居讲堂左侧,百泉轩园林居讲堂右侧。
这些建筑互相沟通,连环往复,大小庭院组成大建筑群落,井然有序。
大门: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采用南方将军门式结构,五间硬山,出三山屏墙,外用方形立柱一对,大门左右各置一抱鼓,白墙青瓦,置琉璃勾头滴水及空花屋脊,枋梁绘游龙戏太极,间东卷草云纹,整体建筑庄严、肃穆、威信大方,极富文化内含。
二门:位处讲堂之前大门之后,原为礼殿,明代扩建时,改为二门,现存建筑为1984年重建,五间单檐悬山,与两斋相连,中三间开三门,花岗石门框架,左右各辟过道通南北二斋。
讲堂:位处书院的中心,是历史上书院教学、集会和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留存的碑匾文物也大多集中于此。
创建时即为五间,现存建筑是清初的遗构。
魏源人物简介介绍与典故
魏源魏源(1794~1857年),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
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汉族,湖南邵阳隆回人,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主张革新变法魏源是一个进步的思想家、史学家和坚决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学者。
他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
”他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在鸦片战争前后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漕运、盐政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于“国计民生”,认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反对侵华魏源坚决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华活动,提出了反侵略的主张与办法。
他对人民群众的力量有一定的认识,同林则徐“民心可用”的观点相一致,提出“义民可用”的主张。
他从三元里和台湾等地人民抗英斗争中得到鼓舞。
在三元里人民痛击英国侵略者之后,他满怀激情地以“同仇敌忾士心齐,呼市俄闻十万师”,“前时但说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纵夷”的诗句,热情讴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愤怒声讨投降派为侵略军解围的可耻行经,并在《海国图志》中写道:“三元里之战,以区区义兵,围夷酋,斩夷师,歼夷兵,以欵开网之而逸,孰谓我兵陆战之不如夷者?”又说“广东之斩夷首,捐舰者皆义民”,“两禽夷舶于台湾,火攻夷船于南澳者亦义民”。
他主张利用和依靠人民群众作为抵抗外来侵略的主要力量,与投降派“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动政策形成鲜明的对照。
为了有效地进行抵抗,他反对“浪战”,而主张“以守为战”。
他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提出“自守之策二:一曰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一曰调客兵不如练土兵,调水师不如练水勇”,主张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设阱以待虎,设以待鱼”,以歼灭来犯者。
湖湘学派和岳麓书院
湖湘学派和岳麓书院朱汉民在中华大地上,有一所古老的学府,从宋初开始办学,延续至今,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千年学府。
在这所学府里,经一代代书生苦心经营,使它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人才的摇篮,学术思想文化创新的基地。
在中华民族遭受苦难之际,这里走出了谭嗣同、陈天华、黄兴、蔡锷,倡导最前沿的思想文化,推动社会变革;当国家发生“天崩地解”式的剧变关头,这里站出了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李达等,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民族和国家的栋梁。
岳麓书院的历史源流据历史文献记载,唐末五代智璇等两个和尚,推崇儒者之道,割地建屋,购书办学,形成了一个学校的雏形。
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将它扩建为书院,于是岳麓书院成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等学府。
咸平二年(999年),潭州太守李允则重新扩建书院,使岳麓书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咸平四年(1001年),他上奏朝廷为岳麓书院修广舍宇,并请得了国子监的典籍。
李允则的扩建,标志着岳麓书院讲学、藏书、供祀三个组成部分的规模已经形成,同时包括学田设置的开始,从而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
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周式任岳麓书院山长。
周式办学成绩卓著,闻名天下,故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受到了宋真宗的召见。
周式学行兼优,真宗要任命他为国子监主簿,留在宫中讲学,但他无心留在朝廷做官,坚持要回岳麓执教。
真宗为其精神所动,只得答应他的回山请求,赐给其内府书籍,并书“岳麓书院”匾额。
????北宋后期,岳麓书院在地方教育体制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被纳入到了“潭州三学”的教育体制之中。
《宋史·尹谷传》、明代所编《岳麓志》中有“三学”的记载。
所谓“三学”,即指潭州州学、湘西书院、岳麓书院三位一体,分成三个等级,学生通过考试,以积分高下逐级安排升舍。
官办州学学生考试成绩优良者可升湘西书院,最高者方可升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成为“三学”中的最高学府,反映了它在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方面,已高居于州学之上,这是它能够延续900多年办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
四⼤书院之⼀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秀丽的岳麓⼭下,湖南⼤学校园之中,为我国著名的“四⼤书院”之⼀。
岳麓⾃古就是⽂化名⼭。
西晋以前为道⼠活动据点。
曾建万寿宫、崇真观等。
西晋泰始四年(268 年)麓⼭寺创⽴。
东晋陶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
六朝建道林寺。
唐代马燧建 “ 道林精舍 ” 。
唐末五代智璇等⼆僧建屋办学,形成书院的雏形。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 976 年),潭州太守朱洞因袭扩建,创⽴岳麓书院。
历史上七毁七建。
⾃上世纪⼋⼗年岳麓书院经由湖南⼤学管理和修复以来,书院延续了千年的教育办学和学术研究传统,成为了全国书院中承继其传统功能的典型代表,被外界誉为“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平⾯图。
吹⾹亭位于岳麓书院头门北侧、⽂庙照壁之外,有黉门池,始凿于宋代,与饮马池相对应。
相传为宋代尚书钟仙巢所建,宋理宗亲书"仙巢吹⾹亭"额,并书杜荀鹤《题衡⼭隐⼠⼭居》诗"放鹤去寻三岛客,任⼈来看四时花"为柱联,久废。
清乾隆五⼗三年(公元1788),⼭长罗典筑今亭,名为东亭,并建有⽊桥通往亭内。
嘉庆⼆⼗四年(1819),⼭长欧阳厚均为存故迹,改东亭名为"吹⾹亭"。
道光六年(1826年)改⽊桥为⽯桥。
抗⽇战争中亭毁桥存。
现亭为1984年修复。
因池中遍种荷花,岳麓⼋景之⼀的"风荷晚⾹"即取景于此。
书院⼋景之⼀桐荫别径,指从黉门池经⽂庙北通往爱晚亭的⼀条曲径,因路旁种有桐树⽽得名。
⼩路两旁古树参天,林⽊繁茂,踏⼊其中,有曲径通幽之感,是陶冶性情的好地⽅。
岳麓书院头门南边有⼀⼝圆形池塘,那便是饮马池。
原池的最早凿建年代⼤约在宋代,南宋乾道年间朱熹来岳麓书院讲学,前来听讲者不计其数,听讲之⼈所骑的马匹,将池塘的⽔都喝光了,后⼈据此将之名为饮马池。
清乾隆年间,罗典任院长,进⾏书院园林建设,在饮马池上筑圆形尖顶草亭,以使⽔榭相映。
草亭原名西亭,嘉庆年间院长欧阳厚均重修,改西亭为风雩亭,现亭为1984年重建。
岳麓书院的山长们
岳麓书院的山长们文/刘绪义刘绪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后,教授。
千年以来,岳麓书院是读书人心中的圣地。
人们记得岳麓书院的那些名弟子们:彭龟年、游九言、吴猎、游九功、胡大时、吴儆、赵方、陈琦、钟震、郑仲礼、顾璘、王夫之、陶澍、彭浚、贺长龄、贺熙龄、魏源、严如煜、罗饶典、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刘蓉、刘长佑、曾国荃、李元度、刘坤一、唐才常、沈荩、熊希龄、杨昌济、范源濂、程潜……他们有本省人,也有外省人,不过主要是湖南人,书院本就带有明显的地域性。
当然,也没有忘记那些校长们(过去叫山长,书院往往建在山中),只是可能不记得当年这些校长们都做了些什么。
从宋至清历经千年,综合岳麓书院史和湖南大学校史统计,岳麓书院累计校长58位,有科举功名者32人,其中进士出身25人,有任官经历者38人,湘籍42人,都是高学历,士模范。
那么,他们是怎么做校长的?一以书院为家,有的甚至毕生精力都在书院。
宋代文化发达,书院遍地,并不缺学校,但是,学校多了也就滥了,当时的大儒朱熹就批评各地学校差劲,为什么?具体表现就是老师“以学校为传舍”,把学校当旅馆,免费住几年就走了;学生则“视老师如路人”,路上看到老师也不打招呼,假装不认识。
但是岳麓书院的校长不是这样。
首任校长周式,虽然生卒年不详,但从他976年开始受聘校长,到1015年拒绝皇帝挽留回到岳麓书院这一情况可以得知,他这几十年基本都在书院,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使岳麓书院一举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清代乾嘉年间的校长罗典,乾隆年间乡试第一,进士出身,执掌书院长达27年;罗典的学生,同样出身进士的欧阳厚均,担任书院院长也达27年,直到逝世前2年才离开;南宋的张栻,是右相的儿子,他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为“东南三贤”,四川人,1165年做校长时33岁,38岁被皇帝召进京城,40岁再回来做校长,43岁才离开,主要精力都在书院。
光绪年间徐棻做了25年校长,咸丰年间丁善庆做了23年校长,乾隆年间的王文清先后两次担任校长,“末代校长”王先谦一做就是10年。
京师大学杰出校友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优级师范科、优级师范学堂杰出校友符定一(1877—1958),字宇澄,号悔庵。
湖南衡山县人。
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毕业。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历任岳麓书院山长、湖南省教育总会会长、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校长、湖南师范学校校长。
1949年后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
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著有《联绵字典》、《新学伪经考驳谊》、《说文本书证补》、《说文古籀本书证补》等。
李达(1890—1966)字永锡,号鹤鸣。
湖南零陵人。
1909年入京师优级师范学堂,1913年赴日学习。
终身从事教育,讲授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等课程。
1949年后曾任中央政法干校副校长、湖南大学校长、武汉大学校长等职。
翻译《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政治经济学教程》等,撰写《社会学大纲》、《经济学大纲》等专著。
何育杰(1882—1939)浙江宁波人。
1902年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1904年公派赴欧留学。
从事物理学教育和研究。
曾任我校及北京大学、东北大学等校教授,讲授普通物理、原能论(又称原量论,即量子论)、数学物理学、电学、热力学、气体动力论等课程。
编著、译著有《自然之机构》、《物质与量子》、《波动力学通论》等。
何育杰是我国近代物理学的第一批拓荒者,为表彰他对我国物理学的贡献,1940年中国科学社特设“何育杰物理学纪念奖金”。
俞同奎(1876—1962)字星枢,浙江省德清人。
1902年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
1904年公派赴欧留学,回国后从事化学教育与研究。
曾在我校、北京大学等校任化学教授,讲授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
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化学门研究所主任、化学系主任,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北京工业大学前身)任校长。
编撰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应用化学》等著作。
柯璜(1876—1963)字定礎,浙江省黄岩人。
1907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师范馆)。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山西大学教授、北京故宫古物陈列所主任。
岳麓书院的名人和典故
岳麓书院的名人和典故
岳麓书院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名字和历史上的人物紧密相连。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岳麓书院人物:
宋代:
周式:岳麓书院的首任山长,因其品学兼优、诲人不倦而闻名。
宋真宗对他兴学的行为给予高度评价,赐予他一系列藏书和牌匾。
张栻: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曾任岳麓书院的主讲,使岳麓书院成为湖湘学派的基地。
王夫之: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曾在岳麓书院学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澍: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在岳麓书院就读。
近代:
曾国藩: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他在岳麓书院接受了传统的教育和训练。
左宗棠: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在岳麓书院学习过。
胡林翼: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在岳麓书院接受过教育。
杨昌济:教育家,伦理学家,他在岳麓书院担任过职务,并对毛泽东等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才常:晚清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他在岳麓书院学习过。
其他:
朱熹: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他曾专程到岳麓书院论学,并在岳麓书院短暂任教。
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他在岳麓书院讲学,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3 黄兴:辛亥革命领导人之一,他在岳麓书院学习过。
蔡锷:云南护国起义领导人,他在岳麓书院学习过。
这些人物不仅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他们的故事和影响力仍在今天继续传承和发展。
岳麓书院因此被誉为“千年学府",并且现在作为湖南大学的二级学院继续着其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功能。
元代岳麓书院山长张图南考
元代岳麓书院山长张图南考王胜军;邓洪波【摘要】在岳麓书院长达千余年的历史中,元代山长研究一直几近空白.我们仅知道有朱某、张厚两人曾任山长,但是不仅事迹无考,连姓名亦复残缺.最近,我们发现了一位新山长--张图南的若干文献史料.本文通过这些史料,考述了张图南与岳麓书院的关系及生平交游与理念,力图为岳麓书院教育史研究呈现出一位真正意义的元代山长.【期刊名称】《大学教育科学》【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4页(P84-87)【关键词】张图南;岳麓书院;山长;元代【作者】王胜军;邓洪波【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长沙,410082;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长沙,41008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9.299作为一所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在中国与世界上均有极高的声名。
但是,岳麓书院的元代山长却长期几近阕如。
除了朱某、张厚一个半字名之外,其它相关信息我们现在一无所知,这对于一所享有盛誉的书院实是一件至为遗憾之事。
最近,我们在钩沉索隐中,发现了元代岳麓书院一位新山长——张图南的若干极有价值的文献史料。
尤其是元人刘岳申《元故太常礼仪院奉礼郎致仕张君墓志铭》一文,比较清晰地展现了张图南这位元代山长的生平及交游情况,它对于解决元代岳麓书院山长几近阕如的现状堪称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
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文献史料的钩沉,为岳麓书院教育史研究呈现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元代山长。
张图南任岳麓书院山长,来自于刘岳申所撰墓志铭:“至元辛卯,徐公琰起公为岳麓书院,自是为濂溪、为紫阳”[1](P597)。
这篇墓志铭的内容是由张图南门徒赵岩提供,托刘传之求铭于刘岳申,最终由刘岳申记录而成的①原文为“宋名臣赵忠肃公有玄孙曰岩能状其师张奉常行谊以求铭蜀刘传之名御史以授其友刘岳申”,李修生主编《全文元》断句为:“宋名臣赵忠肃公有玄孙曰岩能,状其师张奉常行谊以求铭蜀刘传之名御史,以授其友刘岳申”,误。
据卢挚《湖南宣慰使赵公墓志铭》“岩以祖荫当补官”、《至正直记》卷一《赵岩乐府》条“冀公南仲丞相(赵葵,赵方仲子)之裔也”,可知忠肃公赵方玄孙应为“赵岩”,而非“赵岩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书院历任山长名录岳麓书院历史上,有据可考的山长(院长)有55位。
他们大多是著名学者和优秀教育家,对书院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周式湘阴人。
大中祥符五年(1012)任山长,为志载第一位山长,以行义著称,大中祥符八年(1015)受到真宗皇帝召见,得御书“岳麓书院”四字。
书院始闻于天下,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
孙胄约在北宋天圣八年(1030)任山长。
彪居正字德美,号敬斋,湘乡人。
乾道元年或二年(1166)任山长。
帅承胡安国、胡宏,是湖湘学派的重要学者。
主教后,湖湘学派重心由南岳北移岳麓书院。
张栻、朱熹称他为前辈。
张栻 1132一1180,南宋著名学者。
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
张浚(1097-1164,宋代大臣)子,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官至右文殿修撰。
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
断言“所谓礼者天之理”,即把封建秩序看作永恒不变的规律。
为学主张:“明理居敬”,认为:“居敬有力,则其所穷者益精;穷理浸明,则其所居者亦有地”。
著作有《南轩集》。
乾道初年(1165),刘珙重建岳麓书院,请他任山长,但因他的老师胡宏曾向秦桧写信,表示想任岳麓书院山长一职,而秦桧未答应,他认为老师未得到的职位而学生得到了,对老师不恭,于是推拒。
后聘为主教,代行山长职事。
张栻有自己完整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不应当只为“科举利禄”服务,应当“传道而济斯民”。
张栻的贡献在于使湖湘学在岳麓书院根植,形成了一个较大规模的学术派别,为岳麓书院在中国学术界确定了地位。
同时,又因与朱熹相会于岳麓,开创了书院会讲的先河。
吴猎淳熙十五年(1188)任堂长,时另有州教授顾杞任山长,但《新修岳麓书院志》把他放在《山长列传》中。
详细介绍见“历代著名学生”。
顾杞长沙府学教授,约淳熙十五年(1188)任山长。
黎贵臣醴陵人。
南宋绍熙五年(1194)朱熹聘他为“讲学执事”,实为山长。
《岳麓志》将他放在山长列传中。
凌登龙 1190-1260,字显夫,长沙人。
进士。
嘉定十二年(1219)聘为山长,至淳祐元年(1241)止,任期22年。
凌登龙讲学书院,正值庆元党禁刚刚解除,理学禁锢也已销解,得以继续施传朱张学。
正学又回归岳麓。
欧阳守道约1211-1276,字公权,-字遇父,号巽斋,江西吉州人。
进士。
宝祐元年(1253)聘为副山长。
《宋史》有传。
除在岳麓书院执教外,还在白鹭洲书院执教,有较好的教育业绩,文天祥是他的学生。
文天祥说欧阳守道学通经史,有本有根。
其主要著作有《易故》和《巽斋文集》。
文集中的《赠了敬序》是岳麓书院历史上最重要的史料之一。
朱某·张厚元代延祐元年(1314)以后相继任山长,叶性福建福州人。
明代弘治九年(1496)聘为山长。
叶氏主院书院停学百年之后,一切都需从头开始。
叶氏以人品和德行闻名于天下,致力振兴湖南文教,有识之士纷纷前来求学,岳麓书院又开始走向中兴。
陈论字思鲁,攸县人。
师事著名学者湛若水,潜心于理学。
正德三年(1508)被聘为山长,首编《岳麓书院志》。
以理学施教,精通《易》,远方来求学者甚众,而他总是教诲不倦。
首创射圃,让学生练习射击,主张文可载道,武可安邦。
熊宇字元性,号轸峰。
嘉靖十二年(1533)主教岳麓书院,由于教育有方,书院被称为科甲复兴之地。
张凤山浙江湖洲人。
嘉靖十六年(1537)至二十二年(1543)聘为山长。
在教学的过程,多以朱张学教育学生,立朱张文会,以身先人,寒暑不辍,培养了不少的人才。
张元忭 1538-1588,字子荩,号阳和,浙江山阴人。
进士。
万历十年(1582)聘为主教。
卒后谥文恭。
《明史》有传。
张元忭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著名的心学家,在学术上追求心之本体,认为万事万物皆起于心。
至岳麓书院后,以宣扬朱张学矫正王学未流的空疏浮诞,对朱张学说十分崇敬。
吴道行 1560---1644,字见可,号嵝山,长沙人。
明代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
为学主张经世致用,表现了一定的事功思想。
首编《崇祯岳麓志》。
明末张献忠攻克长沙,痛感明廷将亡,逃往岳麓山中,绝食而死。
培养了著名学生王夫之。
郭金台 1609-1676,字幼隗,湘潭人。
明末清初任山长。
其时农民起义频繁,遂归隐衡山,著书立说。
刘自廷字嵋若,攸县人。
顺治九年(1652)聘为山长。
著有《长沙府志》、《攸县志》。
王祚隆字卜子,又字一峰,常宁人。
顺治十四年(1657)任山长,任期7年。
蔡上宽攸县人。
康熙初聘为山长。
车万育 1632-1705,字与山,号鹤田,义号敏州,邵阳人。
进士。
约于康熙七年(1668)或康熙二十年(1681)任山长。
生性耿直,学问赅博,深得民众爱戴。
是书法家、诗人。
著有《声律启蒙》,影响甚远。
另著有《萤照堂明代书法石刻》10卷,《历代君臣交警录》100卷,《集唐诗》16卷等。
郭金门字黄瞻,长沙人。
康熙二十三年(1684)任山长。
李中素字子鹄,湖北麻城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任山长。
该年书院得到了皇帝御书“学达性天”匾,还得到了十三经和二十-史等16种书籍,巩固了岳麓书院在当时的地位。
刘大抚字中敬,浏阳人。
约康熙二十九年(1690)左右任山长。
刘琪字竹偶,茶陵人。
康熙中期任山长。
陈佑祉字以介,号惮庵,宁乡人。
康熙中后期任山长。
陈际鼎字武子,号立崖,湖北黄冈人。
康熙四十六年(1707)任善化训导兼山长。
成绩卓著,在学者中有较高威望,离任时,时人立《去思碑》以记其事。
碑文说:“盖不朽之业,半在名山,如公者拓落一毡,其道化所洽,能令人慕而从,从而服,服而思。
”廖俨字次仪,宁乡人。
康熙四十九年(1710)聘为山长。
性格仁厚,敏慧豪爽,慷慨布施,教导严谨,深受诸生爱戴。
曾有督学使者考察其学行,廖氏乃讲《中庸·天命》一章,词约义赅,督学使者叹曰:“名下果无虚也!”又每每将其薪俸分赠给困窘的学牛,以解决腹肚之饥。
著作有《警亭文稿》、《息六轩诗草》等。
李文炤 1627-1735,字元朗,号恒斋,长沙人。
康熙五十六年(1717)任山长。
潜心朱张学,学术成就高,时人称为继王夫之之后,在学术方面最有造诣的大家。
教学上,他有一整套的教育方法,续订学规,编订讲义,因材施教,成绩卓著,从游者众多。
著作有《学庸讲义》、《恒斋文集》等。
易宗涒 1682-1771,字公申,号实庵,湘乡人。
雍正二年(1724)始任山长,曾作《岳麓书院记》,年过90岁仍卷不释手。
易氏博览群书,学有大成,著作甚多。
主要有《五经辨疑》、《四书译注》、《实政录》、《性理精义》等。
吴尧山雍正年间任山长。
重视培养人才。
李天柱字石峰,长沙人。
雍正十一年(1733)始,两任山长。
主教期间,注意保护岳麓山的文物古迹,兴办文教。
曹耀珩 1674-1740,字鸣佩,号畅庵,益阳人。
乾隆二年(1737)聘山长。
博通经史,治教有方,从学者众,成名者也多。
还是古文学家,著有《听涛园文集》四卷。
又尚作《百泉轩》诗,洋洋近百句,是歌颂书院的史诗性篇章。
黄明懿字秉直,广西临桂人。
乾隆五年(1740)聘为山长。
主教期间,乾隆皇帝亲赐“道南正脉”额。
又协助蒋溥重修书院,自大成殿至楼堂斋舍,装修一新,为岳麓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房逢年湖北嘉鱼人。
进士。
乾隆十年(1745)主教岳麓书院。
其功绩有二:一是解决春汛期间学生读书的渡江问题,每年春天将学生安排到城南书院上课,秋天返回岳麓;二是修订书院章程,制订学规,以法治院。
王文清 1688-1779,字廷鉴,号九溪,宁乡人。
进士。
乾隆十三年(1748)和二十九年(1764)两任山长,享年91岁。
手定《岳麓书院学规》。
治学严谨,门下有成就的学生多达400余人。
是书院历史上最有名望的山长之-。
还是著名的经史学家,成就甚大,与王夫之、王运、王先谦四人并称湖南“四王”。
著作有《考古流源》、《典制大文考》、《历代诗汇》、《考古略》等数十部著作,累计达数百卷之多。
刘暐泽乾隆十三年(1748)左右任山长。
周焘字迪循,茶陵人。
进士。
乾隆十八年(1753)左右任山长。
赞成科举考试,勉励士子刻苦求学。
湖南名土多出其门下。
著有《爱莲堂集》等。
旷敏本 1699-1782,字鲁之,号岣嵝,衡山人。
进士。
在翰林院为官,后因病告归,潜心著述,人称岣嵝先生。
乾隆十九年(1754)聘为山长,任职时间大约 4年,因学问精湛,出类拔萃,倍受时人称颂。
旷氏学术成就大,精通经史子集,工古文诗辞,日以著书为事,在学术界有广泛的影响。
著作有《周易启蒙》、《南岳志》等。
欧阳正焕字尧章,一字瑶冈,号慕耕,一号竹淦,衡山人。
进士。
乾隆二十二年(1757)聘为山长。
是较有成就的山长之一,曾建自卑亭。
又书“整齐严肃”四字,有诗示诸生。
刘元燮 1701-1768,进士。
乾隆二十七年(1762)任山长。
博学多才。
善长吟咏。
著有《寒香草堂诗集》等。
万年茂 1718-1808,字少怀,号南泉,湖北黄冈人。
进士。
乾隆三十八年(1773)聘为山长,五十七年重赴鹿鸣宴。
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除任职岳麓之外,还先后在麟山、涑水、鹭州等书院任职。
学徒甚众,被学者尊信为书院“山斗”。
著有《周易图说》六卷。
张九镒字权万,号桔洲,又号退谷,湘潭人。
进士。
乾隆四十二年(1777)左右聘为山长。
张氏世代诗家,祖孙数代享有诗名。
其中张文炳、张九钧、张九镒、张九铖、张九键等张氏祖孙与岳麓书院有浓厚的“血缘”关系,先后在此读书或任职,被传为佳话。
《清史列传》、《国朝先正事略》等书中有传。
著有《退谷诗抄》二十四卷。
熊为霖字学桥,江西新建人。
进士。
约在乾隆四十四年(1779)聘为院长。
在任期间,书院大修,新建文泉,作涛《文泉纪事》。
著有《筮策洞书》十四卷等。
罗典 1719-1808,宁徽五,号慎斋,湘潭人。
进士。
授编修官,督学四川,后转任御史,官至鸿胪寺少卿,后以侍奉老母为由回籍。
乾隆四十七年(1782) 始聘为山长。
先后提奏4次,吏部记录8次,两赴鹿鸣宴,历任时间长达27年。
罗氏学问广博,品行兼优,老成宿望,在岳麓书院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一,培养了大批人才,当时清廷规定岳麓书院每届(3年为期)学生为60名,罗氏掌教27年中,肄业人数3倍于朝廷规定的数目。
其二,对岳麓书院进行了改造建设,修岳麓书院八景。
王坦修 1744-1809,字中履,号正亭,宁乡人。
进士。
官至侍讲学士,颇有政声。
取仕不避贵贱,曾坚持录取贫寒之士清安泰,此人后来官至巡抚,为时人称道。
晚年辞官归籍,嘉庆十四年(1809)主教岳麓书院。
王氏学识渊博,博古通今,曾参与编辑《四库全书》,校勘《永乐大典》。
袁名曜 ?-1835,字道南,号岘冈,宁乡人。
进士。
嘉庆十七年(1812)聘任山长,主教5年。
以培养人才著称,湖南名生多出其门下。
与门生张中阶合撰大门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
贺长龄嘉庆年间任院长。
见“历代著名学生”。
欧阳厚均 1766-1846,字福田,号坦斋,安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