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新闻史剖析

合集下载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十四章 印度新闻传播史【圣才出品】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十四章 印度新闻传播史【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 印度新闻传播史1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1780年至19世纪50年代,印度现代报刊的初创时期1.英国殖民统治的建立(1)1757年,英国人与印度人在印度西部的普拉西展开了一次决战——普拉西战役,此后,胜利了的英国人开始在印度站住了脚,占领了印度东部恒河口一带的富饶土地(孟加拉地区),以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名义,进行殖民统治(首府加尔各答的威廉斯堡)。

(2)此前英国人已经控制了印度半岛西海岸的商业城市孟买和东南海岸的商业城市马德拉斯。

因此,印度最早的现代报刊,便是在这三个城市首先出现的。

(3)随着英国在印度进一步扩大殖民范围,1857—1859年全国性的印度土著士兵起义失败后,英军占领了名存实亡的莫卧儿帝国的首都德里,此后英国不再以东印度公司的名义,而实行直接统治。

现在南亚次大陆主要国家的现代新闻业,都是英国人直接引入的。

1780年至19世纪50年代,印度现代报刊的初创时期印度民族运动报刊在各地的出现19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40 民族运动的报刊向全国的发展 年代,印度新闻传播业的民 悄然发展的商业报刊 族斗争和党派斗争时期 通讯社和广播的出现 英国殖民当局对本地文报刊的箝制性新闻政策 英属印度各部分独立后的新闻传播业 独立后印度新闻传播业的发展特征和变化印度目前新闻传播业的基本格局印度新闻传播史2.印度现代报刊的初创(1)1766年,英国人博尔茨(William Bolts)在孟买出版了一份没有报名的报纸,其中包含一些抨击殖民当局的内容。

该报存在时间不长,可算是印度新闻业的一个序曲。

(2)1780年1月29日,另一个英国人(加尔各答东印度公司的印刷工人)希基在加尔各答创办了印度第一家较正规的报纸《希基氏孟加拉公报或加尔各答大众广知者报》。

该报为英文周报,每期两页,主要报道政治和商业新闻。

(3)英文报纸出现,较早的如1784年作为英国孟加拉管区的官方机关报《加尔各答公报》、1785年创办的《孟加拉新闻》、1785年创办的《马德拉斯信使报》、1786年创办的《加尔各答纪事报》、1789年创办的《孟买先驱报》、1790年作为英国孟买管区机关报的《孟买信使报》、1791年创办的《孟买公报》等。

关于印度的那些谣言和黑评

关于印度的那些谣言和黑评

关于印度的那些谣言、黑评与事实真相1、大家最关心的强奸、性侵问题Lightman 答:在对这个问题回答之前,先下一个肯定的论断,印度绝对是一个性侵害十分严重的国家,无论从数据上还是实际新闻上都是这样的。

但我认为远不至于到是个女人就会被强奸的地步。

我在网上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朋友问我,印度是不是女的过去就会强奸啊之类啊,我已经是回答到心累了,Lightman 我个人认为一个女性又或者男性在印度受性侵害与否更多的是取决于自身,大部分遭受性侵的原因都非常类似。

比如:大晚上、贫民窟周边、人少僻静的地方和自身不足的保护意识。

这边解释一下晚上,印度因为生活习惯和宗教因素,七八点左右才开始吃晚饭,而且吃完之后基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早早上床睡觉,所以在印度的晚上,只有无家可归的和一些故意搞事的人会跑到街上去,大晚上八九点的还是少出门为好(Lightman 我平时在印度晚上七点就很少出门了。

)。

再一个就是我之前分享过的一篇文章《那个在孟买被强暴的女生》女主角就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独自一人去往印度男人家做客遭受强奸,所以无论在印度或者中国都应当对陌生男士保持一定距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如何在印度避免性侵害其实很简单,不去人少僻静的地方,晚上安安心心在宾馆上网,尽量少与陌生不熟悉的男人单独外出、就餐,服装上尽量选择长衣,避免暴露过多。

强奸与否,真的来源于你们自己。

VX:Lightman03252、印度的人身财产安全以及骗子问题Lightman 答:别看印度强奸案挺多,但其实印度的治安还算过得去,虽然跟我们伟大的祖国比不上,但比非洲、美帝、法兰西斯坦还是要好不少的。

起码很少在印度听到拦路打劫啊、绑架啊、飞车党啊都非常少,大概是跟他们心中浸淫多年的奴性和宗教性有关,但话虽如此在印度也不能多露财,说不定有些人惦记着你包里绿绿的美刀和红红的 RMB 呢。

印度虽说暴力抢劫事件比较少,但骗子特多,而且防不胜防。

曾有中国人在德里遇到很奇葩的经历,在德里的印度门,正在拍照呢,一个印度大妈冲上来贴了一张印度国旗,还给他衣服上别一个印度国旗的别针,正懵逼着呢,大妈开口了:”小伙子,拿钱吧,500 卢比。

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笔记

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笔记

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笔记在今天的社会中,新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外国新闻事业史则是了解国际新闻发展和演变的重要途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从简单到复杂地深入探讨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的内容。

一、对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的概述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是指外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它涵盖了外国新闻媒体的兴起、发展、演变以及对外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通过对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的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国际新闻事业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世界的影响和作用。

二、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外国新闻事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古国,就有类似新闻的信息传播活动。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事业的兴起是在近代。

18世纪的西方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新闻媒体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社会各阶层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重要工具。

19世纪以来,新闻业在技术、人才、理念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影响着全球的社会和政治。

三、外国新闻事业史的影响力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对当今世界的影响力不可忽视。

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和宣传,外国的社会风貌、政治形势、经济发展等方方面面都得到了展现。

在国际关系、文化交流、经济全球化等方面,新闻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带动了新闻技术、新闻理论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四、对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的个人理解在我的个人理解中,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承载着外国社会的发展变革,是一部展现外国社会、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历史。

通过了解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可以更好地了解国际新闻报道的持续发展和进步,以及它对国际关系、文化传播的深远影响。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对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新闻事业的起源与发展、对全球的影响力以及个人观点和理解都得到了详细的阐述。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您更好地认识和理解00660外国新闻事业史,以及它对世界的重要性和作用。

印度尼西亚华文媒体的“一带一路”报道研究——以《国际日报》为例

印度尼西亚华文媒体的“一带一路”报道研究——以《国际日报》为例

International Report海外传媒50 传媒∷MEDIA 2020.11(下)印度尼西亚华文媒体的“一带一路”报道研究——以《国际日报》为例文/刘 晋 蔡昌卓摘要:印尼华文媒体是当地华人社会不可或缺的信息传播平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本文将印尼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纸《国际日报》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选取2013—2019年“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为样本,分别从报道的版面分布、数量、消息源、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印尼华文媒体在传递“丝路之声”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印度尼西亚 华文媒体 一带一路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全世界华人最多的地方。

印尼华文媒体的发展历史已有百年,期间经历过萌芽、发展、关闭以及复苏时期。

印尼不仅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首倡之地。

同时,印尼提出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

关注印尼华文媒体的发展,尤其是其对于“一带一路”的报道情况,对中国与印尼的长久合作具有深远意义。

《国际日报》是印尼目前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纸,其口碑与影响力不容小觑。

笔者选取其2013年9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新闻报道进行梳理,借此窥见印尼华文媒体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为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开展、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总结经验。

一、内部整合,外部合作:《国际日报》的发展之路《国际日报》由印尼客家华人、著名华商熊德龙于2001年创刊,是印尼目前发行量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华文报纸。

办报初期,《国际日报》也面临着设备落后、人才匮乏、经验不足等困境,但经过短短几年的潜心探索,其很快就成为印尼最有影响力的华文报纸及各大小社团、企业争相订阅及刊登广告的媒体。

在“内部整合”方面,《国际日报》在发行之初就与印尼主流媒体《爪哇邮报》成为合股伙伴,利用其发行渠道一下子从首都雅加达遍及印尼全国22个省近百个城市。

政治新闻评点

政治新闻评点

我们的想法:
法院为做小贩“靠山” 法院为做小贩“靠山”更体现了政府为人பைடு நூலகம்服务的原则 我们要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 我们要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 而政府应当保障民主权利,在塑造城市文明的同时, 而政府应当保障民主权利,在塑造城市文明的同时, 也能塑造出贩夫走卒合理的生存空间。 也能塑造出贩夫走卒合理的生存空间。
雷人语录 ●学习黄冈经验,打出城管威风 ●乱倒垃圾者还十倍垃圾 ●倒垃圾你就是一个没有素质的人
权不可滥用,执法不能失当, 权不可滥用,执法不能失当,一些城管的做法实质上是在努力向打手和恶 棍靠拢。州常务副市长苏泽群的观点: 假如需要棍棒执法, 棍靠拢。州常务副市长苏泽群的观点:“假如需要棍棒执法,你们就解散回 如果人家暴力抗法,你别争那口气,马上解散回家, 家,如果人家暴力抗法,你别争那口气,马上解散回家,睡一觉再研究怎么 去收拾。 这些可能非常态的制度, 去收拾。”这些可能非常态的制度,至少让我们看到了公权对民意的凝视和 尊重。如果权力可以为民意留些空间,许多事情就不会高度激化。 尊重。如果权力可以为民意留些空间,许多事情就不会高度激化。生存是最 大的民意,公权必须对这种民意保持足够的距离,不至于打压至底线。 大的民意,公权必须对这种民意保持足够的距离,不至于打压至底线。希望 城管制度在塑造城市文明的同时,也能塑造出贩夫走卒合理的生存空间。 城管制度在塑造城市文明的同时,也能塑造出贩夫走卒合理的生存空间。 我们反对以暴制暴,但总要有人先停止暴力,那就从城管的“不战” 我们反对以暴制暴,但总要有人先停止暴力,那就从城管的“不战”开始吧 。
鉴于印度社会有1000万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摊贩这样庞大的群 鉴于印度社会有1000万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摊贩这样庞大的群 1000 体,印度最高法院才会有如此裁决,“街头叫卖是人们谋生 印度最高法院才会有如此裁决, 的一项基本权利,政府需要贯彻一项成文法规范街头小贩, 的一项基本权利,政府需要贯彻一项成文法规范街头小贩, 而非打压。 而非打压。” 在当今印度社会,尊重表达的权利和法律的尊严已成为共识。 在当今印度社会,尊重表达的权利和法律的尊严已成为共识。 一位印度政府高层官员当讲到印度发展速度和社会表面的无 秩序,应该用雷霆之力解决问题时,他也一时语塞,但经过 秩序,应该用雷霆之力解决问题时,他也一时语塞, 思考他说: 我们还是应该给老百姓表达自己的权利。 思考他说:“我们还是应该给老百姓表达自己的权利。”基 于这种认识,印度最高法院的裁决有其思想渊源和基础。 于这种认识,印度最高法院的裁决有其思想渊源和基础。

印度大众传媒研究-印度媒体的消解与抗争

印度大众传媒研究-印度媒体的消解与抗争

义模式的领导下 , 印度 的 发 展 新 闻 学 ① 致 力 于 通 过 传 统 传 播 渠 道 推 进 大 众 传 媒 项 目— — — 广义言之 , 传媒在动员志愿者和公务员 、 鼓励有需要者参加培训计划上都有 贡献 : 它让人们知道消除文盲 的 重 要 性 ; 让 学 习 者 知 道 识 字 的 重 要 性 并 决 心 学 好。 自此至 9 历届政府都 青 睐 “ 传 播 促 进 发 展” 的 路 径, 不允许广播电视这些 0 年代初 , 新的大众传媒成为私有企业 。 否则 , 他们认为会鼓励广告和消费主义 , 从而激发民 众对外国文化和物质产品的 需 求 。 这 些 领 导 人 设 想 : 在印度这样一个等级制及文 盲众多的社会中 , 一些传统的 信 念 与 行 为 对 于 人 们 参 与 发 展 活 动 是 个 阻 碍 。 而 音 频、 视频媒介通过推动教育和态度转变 , 可以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 另外 , 自独立后 , 印度一直面 临 的 另 一 个 挑 战 就 是 如 何 在 内 部 社 会 千 姿 百 态 、 文化差异巨大的基础上创建一个国家 , 而 不 是 消 灭 差 异。为 此, 作为 1 9 9 1 年 之 前, 唯一的电视台 , 提升民族 融 合 ” 的 功 能。 然 而, 这一公共服务广播尽管 D D 被赋予 “ 一直苦苦挣扎避免被整齐划 一 , 却 并 没 有 体 现 出 印 度 多 语 种、 多 宗 教 的 特 点: 电视 上展现的基本是以德里为中心的印度的统一的形象 , 没有将诸多地区性文化在 D D 电视台上展现出来 。 对于全印电台和 D 历届政府都采取了垄断式管理 。 D 电视台 , 尤其是电视 , 被当作国家建设与民族整合的强有力手段 。 然而 , 在建国后的 3 印度并没有从早期传播发展项目的教训中汲取 0 多年里 , 经验 。 实际上 , 使用电视作为教育和发展的工具过程中 , 印度出现了不少失误 : ( 1) 过于注重硬件扩张 , 忽视开发 本 土 的 软 件 ; ( 仅存的两家公共服务电视台没有自 2) 主权 , 反而被党派政治用作斗争的工具 ; ( ) 面向全国的广播节目以印地语为中心 , 3 缺乏普遍接受性 ; 尤其是德里 , 节目多聚焦于政策和决策 。 4 . 在地方上 , 信息与广播部令 人 窒 息 的 控 制 、 官 僚 式 的 管 理 结 构 及 缺 乏 竞 争 等 因 素, 都使 一 些 难 以 避 免 的 商 业 化 倾 向, 在推动 D D D 的节目无聊且令人厌烦 。 同 时 , D 安排 节目时 , 易把 无 趣 、 不受欢迎但十分重要的教育和发展节目放到乏人问津的时 间段 。

印度博帕尔事件分析报告

印度博帕尔事件分析报告

印度博帕尔事件分析报告2011/10/24目录一、博帕尔事件概述 (2)(一)事件的发生经过 (2)(二)事件的影响 (2)(三)事件的审理与判决 (2)二、博帕尔事件回顾 (3)(一)时代背景 (3)(二)反思意义 (3)(三)事后事件国法律制定 (3)(四)事件的启示 (4)三、博帕尔事件法律启示 (4)(一)要求跨国公司的母公司承担环境法律责任 (4)(二)缩小与跨国公司母国的法律差距 (5)(三)跨国公司的责任制度 (6)四、博帕尔事件企业启示 (7)(一)民众利益放首位 (7)(二)表明公司态度 (7)(三)掌握对外报道主动权 (7)(四)保证与公众沟通 (8)五、中国面对灾害危机事件风险及其管理展望 (8)(一)“污染天堂理论” (8)(二)中国现状 (8)(三)中国vs.印度 (9)(四)建立危机管理制度 (9)印度博帕尔事件分析报告一、博帕尔事件概述(一)事件的发生经过1984年12月2月子夜,博帕尔市郊联合碳化物公司农药厂的一个储气罐的压力在急剧上升。

储气罐里装的四十五吨液态剧毒性异氰酸甲酯,是用来制造农药西维因和涕灭威的原料。

3日零时五十六分,储气罐阀门失灵,罐内的剧毒化学物质漏了出来,以气体的形态迅速向外扩散。

一小时之后,毒气形成的浓重烟雾已笼罩在全市上空。

从农药厂漏出来的毒气越过工厂围墙首先进入毗邻的贫民区,数百居民立刻在睡梦中死去。

火车站附近有不少乞丐怕冷拥挤在一起。

毒气弥漫到那里,几分钟之内,便有十多人丧生,二百多人出现严重中毒症状。

毒气穿过庙宇、商店、街道和湖泊,飘过二十五平方英里的市区。

那天晚上没有风,空中弥漫着大雾,使得毒气以较大的浓度继续缓缓扩散,传播着死亡。

(二)事件的影响据印度官方统计,剧毒气体当即造成4000多人死亡,事件造成死亡总人数约2.5万人,20万人致残,博帕尔地区有约100万居民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大部分死者都是因为皮肤挤满液体,导致相当于溺毙的死亡。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题及答案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题及答案

中外新闻传播史考题及答案中外新闻传播史考试复习一、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1、三社四边协议1870年1月17日,路透、哈瓦斯和沃尔夫三方签订了“联环同盟”协定,美联社也参加了该协定,又称“三社四边协定”,世界划分为四大势力范围,在每一势力范围内,只由一家通讯社负责新闻的采访与发布。

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他们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压制和排斥所在各国的新闻机构,迫使众多的新闻机构只能从他们唯一渠道获取新闻,达到更好的为本国资产阶级殖民活动服务的目的。

2、默多克默多克,美国著名的新闻和媒体经营者,是全球庞大传媒帝国新闻集团的主要股东,董事长兼行政总裁。

新闻集团旗下拥有《澳大利亚人报》、《纽约邮报》、英国《泰晤士报》、英国《太阳报》、《华尔街日报》等诸多名报。

在他的麾下,还有美国电影界的大腕级电影公司——20 世纪福克斯公司。

当前他的事业还正在不断发展之中。

3、新记《大公报》1926年9月1日,新记《大公报》在天津创刊,成为中国北方的代表性商业报纸。

新记《大公报》创刊号宣布办报的“四不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该报的“三驾马车”领导结构是:吴鼎昌(银行家)任社长,胡政之(名记者)任总经理,张季鸾(名记者)任总编辑。

他们配合得当,各自发挥专长,报纸很快获得公誉。

4、癸丑报灾袁世凯为维护统治,从1912年至1916年,查封报纸71家、捣毁报纸9家,传讯报纸49家,至少有24位报人被杀,60人被捕,全国报纸减少了2/3,从500多家减到130多家。

这一阶段袁世凯政权对报刊的迫害,被称为“癸丑报灾”,因为1913(癸丑年)时袁世凯政权迫害报刊的高峰年头。

袁世凯制造“癸丑报灾”的实质是执政党采用暴力手段消灭反对党报刊和政治报人。

5、便士报便士报又称美分报,19世纪30年代由《纽约太阳报》带头兴起于美国,它以货币的最小单位为报纸的售价卖,每份报纸只卖一便士。

便士报的实质就是买报人不再需要支付报纸的全部成本,报社通过这一方式改变了以前报纸只是富人才买的起的状况,使报纸成了当时最大的信息传播媒介,为后来的报纸广告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报纸获取最大利润率的关键。

外国新闻史第一章

外国新闻史第一章
第一章 外国新闻事业的起源
人类传播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前后相继而又 相互补充、前后相迭的阶段: 口头—书写—印刷—电子
第一节 古代的新闻传播
一、原始新闻传播(前语言时期):呼唤、体态和手势 二、口语新闻传播:人类新闻传播历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阶段 (一)口语传播:口语是人类传播所使用的第一个媒介; (二)非语言传播: 1、标记传播(也称实物传播):是指借助一定的物品或记
20520、/4/111 609年,索恩在德国出版了《艾维苏事务报》,每周出版
2020/4/11
(二)尼德兰 1、《新闻报》:亚伯拉罕·费尔赫芬1605年在安特卫
普出版;
(三)英国:
1、 “科兰特”:最早的英文报刊,并非某一特定报 刊的名称,而是对那种一刊载新闻为主的印刷出版物的通 称,发行于1620年;
2、英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科兰特”,托马斯·阿 切尔1621年发行;
3、《每周新闻》:英国第一家定期刊物,1621、8、 13尼古拉斯·鲍尔尼和托马斯·艾克尔在国王的特许下创办;
4、《科兰特,或意德匈西法新闻》:1621年由伦敦 出版商纳撤尼尔·巴特取得发行“科兰特”的许可证发行, 但内容仍“忠实地译自荷兰报纸”;
(一)德国:
1、1597年2月,萨穆埃尔·迪尔鲍姆在奥格斯堡创办了一份类 似于编年表的月刊;
2、《观察周刊》1609-1902世界上最早的定期刊物。1590年 创办,最初不定期发行,1609年改为每周发行一次;
3、《通告一报道或新闻报》:1609年海因里希·朱利叶斯在奥 格斯堡发行。
4、《报道》:1609年约翰·卡罗勒斯在斯特拉斯堡创办;: 1609沃尔芬比特尔(一说)发行的,每周一张,只有一条新闻。
1、德国:《教诲月刊》世界上第一份杂志,1663年由汉堡神 学家与诗人约翰·里斯特出版。

可口可乐印度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印度案例分析

可口可乐印度案例分析摘要印度“杀虫剂可乐”事件使可口可乐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可口可乐的品牌信誉也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可口可乐在印度面临的危机是所有知名的全球化公司在各国市场上扩张过程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因此对可口可乐印度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为其他知名的全球化公司解决和避免类似反商业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首先简单地介绍了可口可乐印度案例的背景其次对可口可乐在印度市场上采取的战略进行分析和评价然后比较分析了科学与环境中心关于“杀虫剂可乐”的报道和可口可乐公司发表的“传言与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往往是感性判断的最后提出了可口可乐公司的短期战略措施和长期战略措施以重建可口可乐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信誉并避免类似事件在未来再次发生。

关键词可口可乐印度杀虫剂可乐危机战略一、案例背景简介可口可乐公司Coca—ColaCompany成立于1892年于1887年被注册为商标。

1895年在所有国家/州和美国境内销售到1910年达到370个加盟商。

2003年全球品牌排名显示可口可乐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品牌其品牌价值估计在7045000万美元。

公司总部设在美国乔亚州亚特兰大在全球超过200个国家拥有分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拥有全球48市场占有率以及全球前三大饮料的二项可口可乐排名第一百事可乐第二低热量可口可乐第三.正是这样一个全球性的跨国公司在印度的投资过程中却经历坎坷甚至屡次面临危机。

印度是全球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从1947年取得独立主权以来印度人民一直遵循自力更生的原则他们相信一个国家要想取得真正的独立经济独立是非常必要的。

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外资在印度市场上一直受到限制很多跨国公司都因此被挡在了门外。

1977年印度Janta党政府上台后由于可口可乐公司反对根据外汇管理法FERA向政府透露其配方并减少其股权的政策公司被迫从印度市场撤离。

直到1991年印度经济开始改革印度政府取消对外资的限制。

印度拥有十亿人民但是软饮料的人均消费量很低。

外国新闻事业史

外国新闻事业史

1.印刷术的发明对信息传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现代报刊在欧洲得以最早产生的五个相互依托的原因。

3.现代报刊从欧洲发展到全球的三个历史环节。

4.西方报刊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5.网络传播将对人类的信息交流模式产生怎样的影响。

第二讲欧洲新闻传播史1.欧洲国家的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四个地区,以及它们各自的特征。

2.现在欧洲新闻传播业的总体特点。

3. 英国广播电视公营,以及后来公营、民营并行的体制对欧洲国家和世界的影响。

4.《论出版自由》和《论自由》的出版背景和主要观点。

5.英国新闻自由得以确立的历史进程。

6.英国第二代、第三代大众化报纸的形成,以及它们各自的风格特征。

7.《泰晤士报》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对世界报业发展的影响。

8.英法两国新闻传播的历史发展模式,以及形成这两种发展模式的历史原因。

8.决定法国现在新闻传播业格局的1944年“9.30”法令。

10.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对新闻传播业实行法西斯化的过程。

11. 德国新闻传播业分散化的历史原因。

12.意大利现代新闻传播业发展在发达国家中相对落后的原因。

13. 意大利二战后从政党传媒时期转入完全商业化传媒时期的过程。

14.俄国新闻传播业中央集权管理的文化传统。

15. 苏维埃俄国的新闻体制的确立。

16.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新闻传播业的格局第三讲美洲新闻传播史第三讲美洲新闻传播史1.美洲以语言分划分的三个地区的新闻传播业各自的发展特点。

2.从1733-1791年,美国争取新闻出版自由斗争一气呵成的过程。

3.美国19世纪30-50年代的四大美分报。

4.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黄色新闻潮”的发生、发展与退潮,“黄色新闻”概念的由来和内涵。

5.《纽约时报》高级报纸风格的形成和对美国新闻业的影响。

6. 1996年美国新通信法案对美国和世界传媒发展的影响。

7.加拿大新闻传播业的发展特点。

8.墨西哥电视公司(Televisa)的历史与现状。

9. 巴西环球集团公司(Globo)的历史与现状。

印度与中国近代新闻史异同比较研究

印度与中国近代新闻史异同比较研究

印度与中国近代新闻史异同比较研究作者:陈慧莹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07期【摘要】本文对陈力丹教授的《世界新闻传播史》中印度新闻事业发展史这一章节进行阅读研究和分析,将之与中国的近代新闻史发展历程进行比较,总结出几点相似与差异。

【关键字】印度;中国;近代新闻史陈力丹教授的《世界新闻传播史》除了介绍英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主要发达国家的新闻事业,也详实地介绍了包括印度在内的拉丁美洲、亚洲等地区国家的新闻事业脉络,印度与中国一样遭遇过列强的侵略和战火经历的印度,非常值得与中国相提并论一下,探讨一下近代新闻史上发展的异同。

一、相似的历史命运和遭遇1.国门被打开之前的土著“报纸”形态类似。

早期的报纸还不能称为报纸,只能称为具有新闻传播、信息传播性质的媒介形态。

公元前5世纪起印度民间口头传颂整理成的史诗《摩呵婆罗多》、《罗摩衍那》被整理成文字今夕传播,成为印度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至今对印度有重要影响。

而中国也与之类似的是中国古代《诗经》的采集和著作。

2.近现代报纸都是被列强入侵植入进来。

印度的古王朝一直没有相对统一过,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民族、宗教、语言繁多,印度的最终统一是由英国人用火炮完成的,并在全印度实行新闻传播。

1766年之后即英国战略印度不久,英国人就开始创办英文报纸《孟加拉公报或加尔各答大众广知者报》、《加尔各答公报》等;而相对应的中国,被打开国门的时间整整晚了约100年,但命运却如此相同。

3.新闻事业都遭遇过当局报刊言论管制。

有言论的地方就有话语权的争夺,自从新闻事业诞生,话语权的争夺就跃然成为新闻言论自由的争夺。

印度和中国在近代新闻史上都遭遇了统治当局对言论的管制,一些报纸被停刊,报人因言入狱,被迫害和被杀的不在少数。

一位英军队的前大尉白金汉先后创办了《加尔各答报》、《东方先驱报》对官员采取批评立场,维护印度人,被当局责令停刊并被逐回英国;而中国1903年发生了震惊之外的“苏报案”,支持革命言论激烈的《苏报》被停刊,报人章太炎、邹容被判监禁,《苏报》被永远停刊。

印度主流媒体对中印关系发展事件节点的报道分析

印度主流媒体对中印关系发展事件节点的报道分析

印度主流媒体对中印关系发展事件节点的报道分析作者:陈晓娇来源:《对外传播》2020年第10期一、研究综述近年来印度主流媒体涉华报道量不断攀升,国内众多学者对印度媒体的研究也随之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

在知网上以“印度媒体”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得到200余篇研究文章,主题集中在“中国形象”“一带一路”“媒体发展”和“中印关系”等方面,而聚焦印媒对中印双边外交事件报道的研究文献还较少。

在推进中印关系稳定发展的过程中,领导人会晤和战略沟通起到把舵定向的重要作用,是中印关系发展的重要事件节点。

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在各种场合下已有过十余次会面,2018年4月武汉举行的中印领导人首次非正式会晤,更是开创了两国领导人交往的新模式。

而印媒相关报道直接影响印度民众的对华情感乃至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因此,当前围绕印度主流媒体对于领导人非正式会晤报道开展深入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另外,以往关于印媒的研究多以印度本土英文媒体为研究对象,虽然英文媒体在印度的舆论影响广泛,但是印度本土语言媒体也不可忽视,尤其是使用印度国语印地语开办的媒体。

据社交平台分析系统社交烘培师(socialbakers)网站2019年末数据,印度所有媒体脸书主页中,粉丝规模前三名全部为印地语媒体,第一位是“今日电视台(Aaj Tak)”,拥有近2300万的粉丝;第二位是“ABP新闻(ABPNews)”,拥有超1930万粉丝;第三位是《觉醒日报》(Dainik Jagran),拥有超1460万的粉丝。

此外,维基百科数据显示,2018年发行量排在前五名的印度报纸中印地语报纸就占了四个。

综上所述,研究印度主流媒体如果少了印地语媒体,将是不完整不全面的。

本研究以印度英语和印地语主流媒体为研究对象,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探析印度主流媒体在中印关系发展事件节点报道的舆情概貌。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内容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为基础,从报道数量、报道政治性强弱、报道倾向、报道主题和报道关键词等五个维度对印度主流媒体关于中印领导人第二次非正式会晤即“金奈会晤”的报道进行分析。

印度博帕尔事件是怎么发生的

印度博帕尔事件是怎么发生的

印度博帕尔事件是怎么发生的印度博帕尔灾难是历史上最严重的工业化学事故,影响巨大。

下面店铺分享了印度博帕尔事件的发生,一起来看看吧。

印度博帕尔事件的发生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中央邦的博帕尔市(Bhopal)美国联合碳化物(Union Carbide)属下的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UCIL),设于博帕尔贫民区附近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异氰酸甲酯(Methyl Isocyanate)泄漏事件。

当时有2000多名博帕尔贫民区居民即时丧命,后来更有两万人死于这次灾难,很多博帕尔居民导致永久残废,当地居民的患癌率及儿童夭折率,因这次灾难而远比其他印度城市为高。

印度政府估计,博帕尔地区有近100万居民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地方法院于2010年6月7日裁定,25年前博帕尔有毒气体泄漏事件8名涉案人员因“玩忽职守”获判有罪。

印度博帕尔事件的原因造成事故的原因是一位雇员为了发泄不满,蓄意破坏阀门,造成了泄漏。

但这其实并非导致惨剧的关键性因素,随着新闻界的进一步披露,卡比德公司对于安全问题的疏忽被暴露出来。

当时一些工厂设备已经很老旧了,甚至就连最起码的维护也停止了,更谈不上足够的预防措施。

一些必要的隔绝措施甚至从设计上就被丢弃了,而用于预防不测和减小损失的安全设置更是形同虚设。

“这一切都是由操作、管理失误和系统存在的缺陷造成的,如果你要问化工厂最危险的因素是什么,我会说那就是对人的忽视。

”有正义感的记者当时这样写道。

印度判决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印度一家地方法院7日对1984年博帕尔毒气泄漏事件做出了姗姗来迟的判决,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的7名印度籍高管当天被裁定因玩忽职守导致他人死亡,各自将面临最高两年的有期徒刑。

当天,数百名幸存者家属和环保人士聚集在法院周围,抗议法院对这起20世纪最严重工业灾难肇事者的判决太轻太晚。

[数字]直接致死:2.5万人间接致死:55万人永久残废:20多万人最严重工业灾难1969 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中央邦博帕尔市北郊建立了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专门生产滴灭威、西维因等杀虫剂。

印度的政治

印度的政治

印度的国家概况---(领土)
印度面积居 世界第七位。
印度位于亚洲 南部,是南亚 次大陆最大的 国家。
印度的国家概况---(历史)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后创造了印 度河文明。 约在公元前14世纪,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 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并征服了当地土著。 约公元前1000年,开始形成以人种和社会不同分工为 基础的种姓制度。 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开始统一印度次大陆,前 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 并开始向外传播。自11世纪起,来自西北方向的穆斯 林民族不断入侵并长期统治印度。但印度从未统一过。 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 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为英联邦成员国。
印度的政治制度研究
LOGO
Company
关于印度政治制度的研究概要
1 2 3 4 5 6 7 8 国家概况 国家政体 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元首 行政首脑 议会制度 政党制度 近期热点时政新闻
一、印度的国家概况
印度[India] ,是印度共和国(Republic of India)的 简称,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最悠 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 明,印度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的发源地。
*
平民(农夫、手工业者、商人)
吠舍
奴隶 打仗时的炮灰、战俘、 囚犯的孩子、 跨越种性制度阶级所生 下的孩子(贱民)
首陀罗
单陀罗
* 种性制度的残毒严重的影响着印度的发展,迫害着印度广大的弱式群体。但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却不认为 印度的“人权”有问题,他们更愿意把之归结于“宗教”问题。印度被西方赞誉为“最大的民主
印度的国家概况---(国旗)

亚洲(西亚除外)新闻传播史

亚洲(西亚除外)新闻传播史

三、英属印度各部分独立后的新闻传播业
英属印度的各个部分在1947—1948年 间各自独立为印度、巴基斯坦、锡兰(现 在称“斯里兰卡”)和缅甸。1971年的印 巴战争又将巴基斯坦肢解为现在的巴基斯 坦和孟加拉国。这里先分别说明一下英属 印度其他部分走向独立时的新闻史。
四、独立后印度新闻传播业的发展特征和变化
一、东南亚
(一)新闻传播政策呈现“自由主义加权威 主义”的特色,经常在自由主义与专制统 治之间摆动 (二)广播电视业和通讯社以国家控制为主 (三)引人注目的新闻传播业的发展速度 (四)当权者控制华人新闻传播业
二、南亚
(一)新闻政策各国差异较大 (二)新闻传播业总体发展缓慢
三、东亚
(一)总体较为发达的新闻传播业 (二)两种不同的新闻体制
一、日本古代传播活动 二、现代新闻传播的起点
三、明治维新后急速发展的新闻传播业
(一)“民办官助”报刊时期 (二)不完全的“商业报刊时期” (三)明治—大正时代的新闻政策
四、“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媒介法西斯化的过程 基于半个多世纪天皇制政府在新闻政策方面 对媒介的“调教”,1931年发生 “九一八”事变 时,即使战前对军部有些微词的报刊,又再次卷 入了战争叫嚣中。报刊和通讯社采用无线电发报、 传真、飞机运送稿件等当时最先进的传播方式, 极为快速地报道日军进攻中国东北 、攻打 上 海 (1932年“一· 二八”事变)的战况,支持政府的 侵略方针。
一、现代报刊的初创
1757年,英、印普拉西战役后,胜利 了的英国人占领了孟加拉地区,开始以英 属东印度公司的名义进行殖民统治。此前 英国人已经控制了印度半岛西海岸的城市 孟买和东南海岸的城市马德拉斯。因此, 印度最早的现代报刊,便是在这些区域首 先出现的。

简要评价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简要评价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简要评价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但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没能使印度获得独立,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酌动摇性和妥协性,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全面否定和全面肯定都是不妥当的。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中心内容之一是恢复手纺车运动,提倡以手工纺织来抵制西方经济侵略,维护印度、的民族经济。

但是甘地这个口号的核心是反对资本主义及其“物质文明”,崇尚印度传统文明,抛弃先进技术,这是不可取的,是历史的倒退。

甘地(1869—1948)是一次大战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他代表印度资产阶级的利益,发动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印度人民反英斗争。

他比较注重实际,先后发动了四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教科书所写的为第一次),沉重打击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他提出了一整套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纲领和策略,自始至终举着民族的旗帜,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他是印度国大党团结的核心人物,根据实际情况把国大党改组成为一个有中央和地方各级组织,有城乡人民参加的群众性政党,为开展反英斗争提供了组织保证。

他在斗争中善于把印度各阶层、不同种姓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吸引到民族主义的旗帜下,使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独立的愿望,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为1947年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正因为如此,甘地受到印度人民的尊重,被他们誉为“圣雄”和国父。

甘地主义甘地否认自己发明了什么主义或学说,但人们在谈论甘地的思想体系时,习惯上称之为甘地主义。

甘地主义的内容较为复杂,包括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和社会思想等方面。

他的哲学思想中既有东方宗教的泛爱论,又有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真理观。

首先,甘地把神看成一种永恒不变的有生命的精神。

其次,他宣扬真的爱必须符合真理,要求人们爱自己,爱别人,爱仇敌,爱人类,爱生物。

印度《武装部队新闻》杂志特点及启示

印度《武装部队新闻》杂志特点及启示

物最后 一页刊载 .图片内容主要为
文章基本完全 由简单句构成 . 句子的
排 列方 式 也相 对 固定 。
印度 军队 的大小活动展示 。与正文
中的图片相比 .此专栏的图片选材 更为丰富 , 摄影角度更为独特。较好
量. 还 具 有 较 强 的语 法性 . 可 以承 担 形容词 、 动词 、 副 词 等 其他 词 类 的 功 能 。其次 。 在 时 态方 面 为了 使读 者 有 身临 其境 之 感 . 标题 中通常 采 用现 在 时而 不是 过 去时 . 给 读 者 一种新 鲜 出 炉、 形 象生 动 、 身 临其 境 的感 觉 。
张. 事件 封 面 7 3 张. 这 显 示 出其 每 期 杂志 都 有 鲜 明 的 主 题 诉 求 。封 面 注
重 由 人物 所 带 来 故 事 性 以 及 彰 显 印
题 主要 包括 5 个 方面 : “ 军民 知 情权 ” 议 题 让 民 众 更 加 了解 军队 .同时 还 对 军 民 融 合 、部 队 负 面 信 息进 行 公 告: “ 军 队 荣 誉 ”议 题 主要 包 括 纪 念 日、 嘉奖 、 个 人 表彰 、 集体 表彰 、 庆 典 活动 、 追悼纪念等 ; “ 军 队 贡献 ” 议 题
中人 物 封 面 2 2张 . 武器 装 备 封 面 2 5
S a ma c h a r ) 原名 《 战 士信息 报》 , 创 立
于1 9 0 9年 .是 印 军最 重 要 的宣 传 窗
大部 分 。体 裁都 是 消 息 , 内容 包 括人 员任 免 等 。
3 、 议题 。该 杂 志 报道 的常 规 议
繁 。每 期 杂 志都设 有 图 片专栏 , 在刊
明度相对较高 , 不仅 题 材 广 泛 , 内容 也 比 较 详 细 。 杂志 还 积 极 塑 造 印 军 在 国际 外 交 事 务 中扮 演 的“ 救世主 ” 角 色 .一方 面 增强 了本 国官 兵 的 自 豪 感 .另 一方 面 力 图对 外 宣 传 印军 谋 和 平 、促 发 展 等 方 面 的积 极 姿 态 和 良好 形 象 。

印度新闻史剖析

印度新闻史剖析
• 19世纪下半叶,印度党报兴起,甘地、提拉克办刊。 1938年,尼赫鲁创办国大党机关报《国民先驱报》。
• 1928年,首先在孟买出现广播电台。1936年殖民当局正 式建立全印广播公司。
• 与此同时,商业性报纸也在兴起。1861年,英资 的《印度时报》在孟买组办。20世纪初,该报被 印度银行财团达尔米亚财团获得。
• 现在印度有十几家24小时的新闻频道,最主要的4 家是:Zee News、DDI News、Star News和Aaj Tak。
• 1971年,巴基斯坦被肢解, • 东巴独立为孟加拉国。 • 1978年以后形成两党制。 • 20世纪80年代印度开始“商业导向”的改革,90
年代开始“市场导向”的改革。
• 印度的文化特点
• 印度3000年前形成的种姓等级制度:婆罗门、刹 帝利、吠舍、首陀罗。
• 印度独立后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相对严格并稳 固的种姓等级仍然是20世纪中叶整个印度平原乡 村社会结构的中心特征,城市地区虽有改变,也 不意味着种姓等级已经简单地消失。
• 只要政府认真努力,饥荒并不难预防。而一个民主政府在 面对选举、反对党和独立报纸的情况下,只能这样作。印 度在独立之前被英国统治的时代,发生过多次饥荒。我记 得印度最後一次饥荒是在1943年即独立之前四年,我当时 还是儿童。但在印度出现多党制和新闻自由之後,饥荒就 消失了。
• 我们绝不能把民主等同於多数人统治。民主的内容很复杂, 它的确包括投票和尊重选举结果,但它还包括保护自由, 尊重法律机构,保障自由讨没有获得充分机会表达自 己的观点,或者选民没有获得新闻和思考不同观点的自由, 选举也会变成一场大骗局。民主是一套需求系统,而不仅 是在孤立情况下所选择的某种机械性的方法(如多数决)。
• 1998年起,电视成为印度第一传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7-18世纪莫卧儿王朝宫廷有手抄新闻。
• 1780年在加尔各答出现《孟加拉公报》,是为印度最早的 现代报纸。
• 印度人办报开始于1816年。
• 19世纪50年代,当时的印度总督大贺胥(Dalhosie)建立 公共工程部,健全了印度与欧洲的电报线,改进邮政,修建 铁路、公路、港口和灌溉设施,创办现代教育。马克思评价: “使印度达到比以前大莫卧儿统治下更加牢固和占地更广泛 的政治统一,是使印度复兴的首要前提。英国人用宝剑实现 的这种统一,现在将被电报巩固起来,永远地存在下 去。……在亚洲社会里第一次出现的并且主要由印度人和欧 洲人的共同子孙所领导的自由报刊,使改建这个社会的新的 强有力的因素。”
•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1999年说:
• 我在其他地方讨论过一项重要规律,即在令人恐怖的世界饥 荒史上,新闻自由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任何民主国家,从未 发生过真正的饥荒。对於这个规律,我们无论在任何地方都 找不出例外,无论是在最近发生饥荒的埃塞俄比亚、索马里 等专制国家,还是30年代发生饥荒的苏联,或者1958-1961 年大跃进失败後发生大饥荒的中国,或者在外国人统治时期 发生饥荒的爱尔兰和印度。
• “欧洲科学的新的阶层。蒸汽使印度能 够同欧洲经常地、迅速地来往,把印度的主要海港同东 南海洋上的港口联系了起来,使印度摆脱了孤立状态, 而孤立状态是它过去处于停滞状态的主要原因。”
• 1857-1858年印度士兵起义以后,以文字划界,英文报 刊一般支持英国,非英文报刊一般具有民族主义倾向。
• 尽管在许多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比印度好得多,但中国仍然 发生过饥荒,而且确实是全世界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饥荒。中 国1958-1961年的饥荒饿死近3000万人,而在整整三年内, 中国政府的错误政策一直得不到纠正,其原因就在於中国没 有议会中的反对党,没有新闻出版自由,没有多党制选举。 由於没有人敢批评中国政府,即使每年饿死数百万人,其错 误政策依然能够持续下去。现在北韩和苏丹的饥荒也属於类 似情况。
• 不同语言文字、宗教的外族人入主印度成为 统治民族以后,造成印度语言文字的繁多, 没有主打的文字。同时,宗教冲突不断。
• 1600年起英国人在印度建立东印度公司, 1849年占领全境。
• 1947年分别独立为印度、巴基斯坦。 • 国大党成为唯一执政党, • 尼赫鲁掌握大权。
右图 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
• 独大的通讯社:印报托
• 广播:主要还是全印广播电台
• 电视:印度电视公司(DDI)形成22个频道、56 个节目制作中心和1308个地面转播站的电视网, 通过卫星和地面微波接收站两种方式传播信号。 它的观众人数3.62亿,
• 外国卫星电视台,主要是Zee-TV(带有本土色彩 的合资电视台)和Star-TV,还有SONY、MTV等 共40家。
• 四、印度语言文字的复杂带来的传播问题
• 印度没有一种语言在所有语言的传播中超过半数,最大的 语言是印地语,占40%。英语虽然是通用全国的语言,但 是会使用的人只占10%。宪法起草时使用15种语言,统计 报刊时,使用18种语言的分类,而实际上使用的文字种数 是93种。因而印度的每种报纸的发行量有限,最大的报纸 不过66万份(《美丽的马拉雅拉报》)。报刊的种数多达 4万种,但总发行量才7200多万份。
1891年的 印度时报
• 1947年,几家主要报纸联合组建“印度报业托 拉斯”。
• 1959年9月,印度在德国援助下试验播出电视 节目,但直到1965年才正式开办。1976年电 视台从全印广播公司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半公 营公司Doordarshan india(DDI),隶属于政 府信息广电部。
• 印度的电视最初是作为教育工具被介绍到印度 的,所以DDI在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主 要把提高观众(特别是农村观众)的知识水平 当作最大的任务。1983年以前只有3000万人 经常收看电视。
• 1984年起,开始卫星电视播出。1984-85年间播
出的首部大型肥皂剧《我们民众》(Hum Log )
• 现在印度有十几家24小时的新闻频道,最主要的4 家是:Zee News、DDI News、Star News和Aaj Tak。
影响广泛。2000年达到90%的覆盖率,观众5亿 人。
• 1990年第一次伊拉克战争,引发公众对外国卫星 电视的关注。1991年明星卫视(Star-TV)成为 公众通过天线接收的首家外国数字化电视台。 1992年,香港亚洲卫视吸收印度资本开办Zee台。 现在这两个台由默多克控股。(由于印度法律没 有涉及卫星和有线电视,因而卫星和有线电视得 以发展)
印度新闻史
• 一、印度的历史
• 公元前24世纪,雅利安人生活在印度河的中上游 一带。
•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公元前1500年《梨俱吠 陀》(即“颂赞知识总汇”的意思)
• 公元前4-2世纪:孔雀帝国 3世纪阿育王在位 • 公元前2-1世纪:
巽(xùn)加王朝
• 公元1-3世纪: 贵霜帝国 右图阿育王柱
• 广播对内使用230种语言,对外使用17种外国语和8种本 国语言。
• 2001年印度的识字人口已达到6.67亿,占总人口的65%, 几乎是1981年识字人数的两倍。
• 五、印度的新闻业格局
• 面积297万平方公里,人口10亿,日报发行总量7000多万 份。
• 报刊数量极大,有49000种,其中报纸27000种,日报 5300种。
• 1998年起,电视成为印度第一传媒。
• 三、印度的新闻政策
• 英国人统治时期,经过初期的斗争,较早的废除了新 闻检查,形式实现新闻自由。但是如果整体形势处于 敏感状态,控制会变得严厉起来。海洋法系的特征使 得统治者控制新闻传播有一定的灵活性。
• 尼赫鲁关于报业有一段名言,他说:“我宁可要一个 完全自由的报界,并承担自由被滥用而导致的所有危 险,也不愿意要一个因受到镇压和管制而唯唯诺诺的 新闻界。”
• 1978年人民党上台后,新政府废除了紧急状态下 所有压制新闻界的法令,印度新闻界在法治框架 下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印度基本实现新闻自由。
• 1993年,法律允许在印度境内民办电视台。
• 1995年以后,DDI的影响力下降。
• 1996年,印度通过法案,宣布建立独立的印度广播 公司(Prasar Bharati ),下辖DDI(印度电视公司) 和AIR(全印广播电台),即将国营广电体制转变为 公营体制。该公司的目的是满足公众最基本的信息、 教育和娱乐需求。
印度时报
• 印度快报
• 左:2008年2月1日的印度快 报
• 下:1998年的印度快报
印度斯坦时报
左:2008年2月1日的印度斯坦 时报
下:2002年的印度斯坦时报
• 印度教徒报
• 2008年2月2日
新闻周刊《今日印度》(2005年4月)
• 印度发行量最大
的报纸《美丽 的马拉雅拉 报》,66万份
• 三大报纸:印度时报、印度快报、印度斯坦时报。另外, 政治家报、甘露市场报、喜欢市场报,也较有名气。现在 都不同程度地“默多克化”,即大众化。
• 杂志:新闻周刊《今日印度》,被评为亚洲最佳刊物。 1975年创办,英文40万,其他文字40万。该刊已经成为 “今日印度媒介集团”,还拥有24小时滚动播出新闻的电 视台Aaj Tak 。
• 前5世纪年出现口头诗史《摩呵婆罗多》、《罗摩 衍那》,共20万行。
• 公元前5世纪-公元后7世纪为佛教传播,《佛本 生经》(546个佛教故事)
• 8世纪起主要为印度教的传播。
• 13世纪以后伊斯兰教开始在印度传播。
• 后来现代新闻传播的出现,与历史传统关系不大, 是外来文化的直接输入。但是报业经营方面却是 商业种姓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结合。
• 1875年由英国人在加尔各答创办的《政治家报》, 1922年被印度经营中介贸易的塔塔财团购得。
• 1923年在德里出版的英资《印度斯坦时报》,二 次大战后被印度银行和工业方面的比尔拉财团买 下。
• 1953年,印度工矿和金融方面的戈恩卡财团,在 德里创办《印度快报》。
• 一定意义上,印度的新闻自由是少数具有传统的 商业种姓的商业大家族的自由。
• 2002年出台全国性的法律《信息自由法》。法案所 指的“信息”是有关政府管理、运作和决策的任何形 式的材料,“信息自由”指的是从任何政府部门获取 信息的权利。
• 2004年6月,印度政府取消1955年的限制措施,有条 件地开放报业市场。外国投资者最高可持有非新闻性 印刷品74%的股份和新闻性报刊26%的股份。
• 印度独立后,虽然宪法规定了新闻与言论自由,但是 几年后,执政的国大党领导人尼赫鲁于1951年提出 取消宪法中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的议案。矛盾主要体 现在掌握主要报纸的财团与政府之间。
• 1975年国大党实行紧急状态9个月,大规模迫害 反对党派的报刊,全国2500多家报刊停刊,250 多记者入狱。人民对英·甘地推行的所谓“有纪律 的民主”怨声载道,而被高度管制的报业又无法 体现民众的呼声,这使得国大党第一次失去了执 政机会。
• 1971年,巴基斯坦被肢解, • 东巴独立为孟加拉国。 • 1978年以后形成两党制。 • 20世纪80年代印度开始“商业导向”的改革,90
年代开始“市场导向”的改革。
• 印度的文化特点
• 印度3000年前形成的种姓等级制度:婆罗门、刹 帝利、吠舍、首陀罗。
• 印度独立后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相对严格并稳 固的种姓等级仍然是20世纪中叶整个印度平原乡 村社会结构的中心特征,城市地区虽有改变,也 不意味着种姓等级已经简单地消失。
• 19世纪下半叶,印度党报兴起,甘地、提拉克办刊。 1938年,尼赫鲁创办国大党机关报《国民先驱报》。
• 1928年,首先在孟买出现广播电台。1936年殖民当局正 式建立全印广播公司。
• 与此同时,商业性报纸也在兴起。1861年,英资 的《印度时报》在孟买组办。20世纪初,该报被 印度银行财团达尔米亚财团获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