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印度人的传统价值观

合集下载

我所知道的印度(商务必备)

我所知道的印度(商务必备)

我所知道的印度
二、印度教对印度现代社会的影响
1、印度教对神不灭的崇拜,延续了几千年印度人对宗教的 信奉和执著,成为印度历史发展进程中遭遇混乱而能重获和 谐发展的精神源泉。 印度教中有众多的神灵,最重要的神有“创造神”梵天、 “守护神”毗湿奴和“毁灭者”湿婆。梵天创造了大地、空 间和天空;毗湿奴负责守护这个世界,维护宇宙的秩序和和 平;湿婆拥有摧毁一切的力量,同时以舞蹈表现他的快乐与 悲哀。湿婆舞既象征着湿婆的荣耀,也象征着宇宙的永恒运 动,他在毁灭的同时又在创造和发展,维护和支持,又在破 坏中隐藏和休息,解放和拯救。 在印度人的眼中,生和灭,都是世界不可或缺的过程, 宇宙就是在不断地创生和毁灭中得到永恒的。因此,三位主 神的力量是均衡的,共同支撑着整个世界,缺一不可。
我所知道的印度
二、印度教对印度现代社会的影响
2、印度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成为一种具显著特征 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并深入和影响到印度社会的方方面 面。 印度宗教与哲学紧密相扣。在印度教的哲学思想中,世 界是虚幻的,是梦境。在这个虚幻的世界中,人不能通过拥 有财富和占有物质等纯粹的物质享受获得幸福,只有通过精 神的感悟从世事中解脱出来才能获得绝对的幸福。精神的永 恒幸福是惟一值得寻求的,这种幸福不是转瞬即逝的快乐。 生命是一次寻求解脱的旅行,如果寻求解脱的人能够越过路 上的所有障碍,就可以得到最大的回报,这就是超越一切体 验和感觉的升华。
我所知道的印度
四、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技巧
2、 Verbal-----你所说的内容 Verbal is the knowledge, expertise and information you possess. •字 •句子 •问题 •语言 •内容的组织方式
我所知道的印度

印度民族精神及其成因

印度民族精神及其成因

印度民族精神及其成因印度民族精神及其成因印度民族精神及其成因熊坤新严庆王兴玉一,印度民族精神的内容和特质印度的民族精神是指印度各民族在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共性和主导意义的维系各民族存在和推动各民族发展的共同心理素质.(一)虔诚自信,不畏磨难,强而不暴,崇尚和谐是印度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1,虔诚自信.虔诚,是指虔敬,诚敬,恭敬而富有诚意,它可以具体化为对信仰的笃信与敬肃,对事业的忠诚与执着,对人的真诚与谦恭.自信体现人类对自我的认知态度,自信就是相信自己,自信是自信心,自豪感,自强精神,自立意识产生的条件,自信反映实践主体征服和改造自然,改变现实,改造社会,创造未来的主动态度和行为取向.对事业的忠诚与执着融会自信的态度就会推动事业的进步,对目标的笃信并融会自信精神就会激励发展,对人的真诚与谦恭并融会自信就会赢得尊重,提升亲和力,密切人际关系.虔诚与自信是印度社会发展推动力的源泉,是印度社会所共同认可的聚合力的源泉.2,不畏磨难.印度民族经历了诸多磨难,表现出十足的韧性.在历史上,印度比中国更多次地被游牧民族所统治,阿拉伯人,土耳其人,鞑靼人和奠卧儿人都曾经相继侵入印度,在饱受侵略的苦楚后,印度民族用自己高于征服者的文明征服了"外来者",印度传统文化得以沿袭.在经历英国近200年的殖民统治之后,即使在英语几乎替代母语的情况下,印度的文化传统仍然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在很大程度上,这得益于印度人不畏磨难的民族精神.不畏磨难的民族精神源于印度浓郁的宗教文化,源于重精神轻物质的价值观,源于磨砺性的苦感修行等体验.不畏磨难是印度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可持续性源泉.3,强而不暴.强而不暴,是印度民族对自己发30展方式的选择.强国情结贯穿于印度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的辉煌使印度民族生成了自己的大国情结和强国情结.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中,印度国民大会党以甘地主义为印度民族的精神武器,领导各族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大大提高了印度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建国意识以及长期蛰伏的强国情结被激活.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印度的强国情结进一步发展,尼赫鲁提出印度不仅是独立的,完整的,而且要走到世界的前列,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决不做二流的国家,尤其要成为亚洲的中心国家.②为了跻身世界事务,争当一流大国,实现自己的大国战略,印度还首先在外交上提出了不结盟战略.不结盟政策,就是印度想游离于美苏两大集团之外,目的在于建立第三种力量,为其大国战略服务.@时至今日,印度军事力量,核威慑力量的提高,乃至软件业的异军突起,无不伴随着强国情结和强国发展的需要.在实现强国目标的过程中,选择"非暴力"的和平方式与途径无疑是正确的.这里所说的"非暴力",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甘地主义中的非暴力学说,而是特指非暴力学说所体现出来的和平主旨,意指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与争端,引导国家走和平崛起之路.甘地主义中的非暴力学说是为印度民族解放斗争而提出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大的应用价值.当时的印度宗教极为盛行,而民众缺乏政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民族精神比较研究"的子课题《中印民族精神比较》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民族政策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韩国岭南大学兼职教授),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副教授,讲师).①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印度的发现》,第57页.②尚劝余:《尼赫鲁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106页.③卞秀瑜:"朝鲜战争期间印度对华政策与其大国战略",《临沂师范学院》,2005年第2期,第87页.《国际资料信息》2006年第l2期治斗争觉悟,民族意识低迷,社会格局四分五裂,甘地及其领导的国民大会党只有化真理为神,把印度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众神归一",把宗教的神与现实中的理想揉和在一起,用人民大众熟悉,了解的语言和形式,才能唤起人们在真理的旗帜下不分种族,宗教,教派,种姓团结起来.在实现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力量的聚合之后,便发动了广泛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暴力学说不仅适应了当时印度人民被剥夺了武装,并一直受宗教成见麻痹的现实,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披着议会民主制外衣的殖民者所接受.非暴力学说达到了发动群众,同时又把群众运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目的,在印度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剔除非暴力学说中的宗教精神和革命消极性的一面,其蕴含的和平理念和反对暴力的宗旨便是印度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4,崇尚和谐.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印度各族人民一直崇尚的社会发展状态.从主流来看,印度各民族都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崇尚和谐的动机更多地源自于印度人"万物有灵,万物平等,万物轮回"的信仰."印度人强调个人与宇宙之间的和谐","对于他们来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伟大的事实".①宗教是绝大多数印度人精神生活的中心,宗教信仰中所主张的仁爱,平和与超脱已经内化为引导印度人行为的主导意识,已经世俗化为社会生活中的伦理准则.绝大多数印度人善待动物,奉行人与自然的和谐;绝大多数印度人平和待人,践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绝大多数印度人宽容处世,追求整个社会的和谐.和谐,是维系印度社会成为整体的粘合剂. (二)印度民族精神的特质表现为浓厚的主体性和显着的稳定性.主体性是指认识和行为的自我性和自主性.主体性强调的是"自我作主",而非"他人作主",往往表现为很强的个体性.很多印度人在精神世界感到自足而骄傲,他们注重个人的修行和精神体验;他们注重主观感受,相信经历苦难能够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相信自己的忍耐和宽容不仅能够化解与他人的矛盾,甚至能够战胜敌人; 他们认为善待动物和弱者就是善待自己;他们认为自己如何做很重要,强调自我,强调个体.这种主体性还表现在行为约束上的自觉,自愿,自律,而非服从,被迫,他律.从这个意义上看,印度民族精神更像是多个民族成员相同个体精神的累加,是一种民众精神.印度民族精神具有显着的稳定性,在民族精神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没有大的跳跃和内容上的明显变动.这是因为:一方面,重精神体验轻物质追求的价值观使个人和社会变得传统与保守,即使是今天的印度也是"开放的社会,封闭的心态";②另一方面,"文化自足观"令印度人坚信自己的文化遗产,历史传统,人生哲学乃至行为方式都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唯继承足矣,印度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彻底革新的文化运动.可以断言,没有民族文化的自觉,没有印度民族精神存在和发展条件的变化,印度民族精神的稳定性就会保持下去.二,印度民族精神及其特质成因印度民族精神及其特质的形成主要是由印度的哲学,文化传统和政治整合等因素所决定的. (一)哲学对印度民族精神的规约.理解印度的民族精神首先必须要理解印度的哲学,是哲学所决定的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导致了印度人的彼此认同.印度的哲学是一个既不同于希腊哲学也不同于中国哲学的相对独立的体系.被称之为"见"的印度哲学主要是指证悟或直觉宇宙最高"实在"——探求有关"实在"的真理,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变人的生活态度,解决人生道路的问题.换言之,是为了给人寻求一条摆脱痛苦,获得常乐,以达解脱的道路.③"梵我同一",是印度教哲学理论的核心.④"梵我同一"理论认为:宇宙最高本体——"梵"是一种超自然的,永恒的精神实体,它是宇宙存在的基础,世界万物皆是它的显现;人也是"梵"的显现,"梵"显现为无数个"自我",隐居于人的内中,而作为人的本质;作为宇宙最高本质的"梵"和作为人的本质的"自我"同源同体,同属一种"精神",两者在性质上是同一不二的,人与人之间,甚至人与整个世①泰戈尔:《人生的亲证》,商务印书馆,1993年出版,第4—6 页.②张静宇:"今日印度什么样:矛盾而和谐的混合体",《环球时报》,2003年6月23日,第7版.③朱明忠:"现代印度人生哲学",《南亚研究》,1986年2期.④郑清典:"印度文化范畴所带来的民族凝聚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印度使馆供稿./chn/wjb/ wjly/t214775.htm3J印度民族精神及其成因界之间,在精神本质上都是同一的,有一种天然的和谐和统一.按照这一理论,人生的最终理想就是证悟自己内在的精神本性,实现自己与他人,以至与整个世界的统一.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过程中,强调"爱"的作用,强调爱人,爱自然,爱世界;在实现人生理想的方法上,强调修行和体验,甚至是自我折磨的"苦行";在实现人生理想时,重视道德的作用,强调对现实社会规则的服从.印度主流哲学中的世界观在本质上是宗教世界观.也就是说,印度哲学中的世界观和由其所决定的人生哲学带有先天的局限性,但其对印度民族精神的规约作用却是客观存在的.1,对印度民族精神的规约.对于人生目标的坚信与执着,对于实现人生理想的"解脱"(主要是瑜伽和苦行)手段与途径的认可,决定了印度民族精神中必然包含"虔诚自信"和"不畏磨难"的内容; "爱"是印度哲学中的一项原则,也是印度人的一个信条,提倡忍耐,提倡感化,提倡平和与诚挚,归纳为民族精神中的内容就是"强而不暴";"梵我同一"以及不止不休的"轮回"意味着人和动植物,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同一和流转,印度民族精神必然"崇尚和谐".2,对印度民族精神主体性和稳定性特质的规约.为了实现"解脱"的人生目标,印度人虔诚自信,不畏磨难,坚信精神的力量可以引导人们达到一切真理,注重主观体验,使印度民族精神体现出浓厚的主体性.在精神与物质这个哲学根本问题上,印度人表现为重精神轻物质的倾向,它同时也决定了绝大多数印度人最基本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已得到绝大多数印度人的认可,这种普遍性,持久性的价值观,在民族精神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印度民族精神凸现出稳定性的内在原因.(二)传统文化是印度民族精神生成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印度文化是以印度教文化为主体,以宗教思想和哲学思想交织为内容,以社会道德伦理和社会生活方式为体现的多种文化的综合体,它自古以来就引导着印度人民的生活理想,道德操守,规定着印度社会的基本结构和风俗习惯,并影响和渗透到印度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之中,是印度民族精神32生成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印度文化体现出多元复杂性,浓重宗教性,极大包容性三个特征.①多元复杂性一方面说明印度文化是由多民族文化构成的整体,包含了多种成分,体现了印度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另一方面说明印度文化在历史上吸纳了外来文化,体现了印度文化的开放性和发展性.个性存在产生矛盾,矛盾存在诉求和谐,印度文化的多元复杂性要求印度民族精神中应当包含"崇尚和谐"的内容.浓重的宗教性表明宗教文化在纷繁复杂的印度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印度99%以上的人都是宗教信徒,无神论者极少.可以说,印度文化基本上属于宗教文化."在印度,宗教生活形成了中心,它是民族生活整个乐章的主要基调."②宗教文化贯穿于现有的印度文明发展史.印度社会的现实结构是以分散的村社自治结构为基础的,在社会分层上是种姓制度所框定的贫富分化和阶层樊篱,那么社会一体的粘合力量来自哪里?唯有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信缘文化"才具有这种功能.任何民族精神都需要有一种共性的族际聚合力,印度民族精神的聚合力恰恰就是来自于浓重的宗教文化.极大的包容性是指主体文化对非主体文化的态度.在印度文化中,始终占主导地位的是印度教文化.即使是在佛教的鼎盛时期以及穆斯林和英国人统治时期,印度教信徒始终占多数.印度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体,它既是一种信仰,又是一种生活方式.③印度教囊括一神论,多神论,泛神论和无神论.印度教自身体系的包容性表现为对其他宗教的不同程度的接纳和包容.因此,在印度,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等都能够与之并存,并受到它的影响.任何民族精神都必须具有普适性,这种普适性必须有一定的依托,印度教作为主体文化就是印度民族精神普适性的依托.主体文化的存在弥补了主体民族的缺失(在印度众多的民族中,没有一个民族的人口数超过全国总人口的一半,而信仰印度教的人数则达到了全国总人口的82%).①姜玉洪,王志军:"印度传统文化特征论略",《北方论丛》, 2004年第4期,第73—74页.②黄心川:《印度近代哲学辨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9出版,第9l页.③薛克翘:"印度民族凝聚力问题浅说",《南亚研究》,2002年第2期.《国际资料信息》2006年第12期印度文化是这个国家和各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土壤,也是印度民族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尽管印度文化中包含有与现代文明存在巨大差异和冲突的种姓制度,狂热的偶像崇拜和宗教迷信等成分,但印度文化中尊重生命,讲求仁爱,崇尚和谐,抵制暴力等合理成分却是印度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三)政治整合对印度民族精神生成和发展的影响.印度民族精神萌芽于英殖民主义统治时期之前,发轫于印度的独立,在独立以后经历了初步发展.在这个萌芽,生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没有离开政治整合的力量和印度政治文化的影响.印度政治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传统的政治文化对现代印度民族国家的构建,政治现代化的发展等方面影响很小.q)在英殖民者未进入南亚次大陆之前,古印度没有形成一个中央集权和大一统的国家,政治单元的分散,不统一,缺乏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从18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对印度长达近200年的殖民统治,将四分五裂的印度连结成为一体,印度人的整体意识,一体化意识开始形成.以甘地为代表的印度新兴阶级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成并且迅速高涨,甘地主义作为印度农民和民族主义运动的"中介",②把历代不关心政治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吸引到民族主义运动中来,反对外来殖民统治的运动进入全民性时期,民族精神进入生成阶段.1947年,印度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了民族独立,印度正式建国,真正现代国家意义上的印度民族精神开始形成.印度建国后,在国家合法性政权的引导下,印度民族精神在尼赫鲁时期(1947--1965年)获得了初步发展.在此期间,一方面,在印度民族独立运动进程中起到了巨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的甘地主义影响仍然存在,甘地所倡导的宗教平等,和睦相处,种姓平等思想影响到印度的宪法制定和社会改革措施, 经济方针的制定;另一方面,尼赫鲁的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和世俗主义思想在印度思想界发挥主导作用.尼赫鲁的民族主义思想基本主张是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自由平等.独立以后,他的这种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在他的治国理念当中首先激发的是一种"大印度"的理想和目标.它包含两个方面:⑧第一,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统一体,是一个领土完整和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第二,印度不仅是独立的,完整的,而且要走到世界的前列.尼赫鲁的这一思想在印度独立初期对于克服传统上小国寡民,一盘散沙,我行我素的思想意识和凝聚民心,树立民族自信是非常重要的,也为维护印度的统一和民族向心力的形成确立了理论根基.按照尼赫鲁的世俗主义思想,应把印度建成一个世俗的国家,信仰自由,各宗教平等,不给任何教团以特权.他还批判教派主义,认为教派主义的危害在于破坏国家的统一, 破坏民主,反对社会和经济改革,并煽动暴力制造冲突.甘地和尼赫鲁两位开国英雄正确的思想通过国家权力向全社会的渗透,建国初期实现的初步政治整合,有力地推动了印度民族精神的发展.1964年尼赫鲁逝世后,甘地主义,尼赫鲁思想的影响虽然继续存在,但不久就爆发了印度教主义的大举回潮,印度民族精神的发展受到挑战.20世纪6o年代中期的经济危机,尼赫鲁去世造成的印度政治界和思想界权威的丧失,1965年印巴战争引发的国内宗教对立,是引发印度教主义回潮的主要原因.而其主要表现是以印度教为中心的印度教徒与穆斯林,锡克教徒和基督教徒的冲突.接连不断的冲突违背了印度民族精神的实质:破坏了印度国内的和谐.尤其是近20多年来,印度教有两种主要发展趋势:一是教派与政党相结合,即教派政党化,教派社团力图参与政治,夺取政权;二是教派主义与民族主义相结合,教派民族主义的思潮重新抬头并泛滥.④印度教民族主义作为宗教民族主义是对印度民族精神普适性的挑战,阻碍了印度民族精神的健康发展.因为印度民族精神不是狭隘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是信奉宗教的和不信奉宗教的印度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印度有着灿烂的文化和久远的文明,印度民族精神是印度文化与文明中最为璀璨的部分.印度的发展需要民族精神,印度的民族精神也需要发展,印度的崛起将和其民族精神的发展同时,同步.◎①亢升,李延长:"印度政治文化发展综述及研究意义",《理论导刊》.2003年第7期,第56页.②王立新:"印度农民政治文化变迁和现代民族运动的兴起".《史学月刊》,2004年第12期,第68页.③薛克翘:"印度独立后思想文化的发展特点",《当代亚太》, 2004年第4期,第5O页.④朱明忠:"印度教与当代印度政治",《中国宗教学》第1期,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4月出版.33。

印度服饰 价值观

印度服饰 价值观

印度服饰价值观印度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印度的服饰不仅仅是一种外表的装饰,更是展示印度人价值观和传统的重要方式。

印度服饰的价值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印度服饰展示了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坚持。

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在印度的服饰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元素的延续和发展。

例如,印度的传统女性服装萨里(Sari)是一种长长的、色彩斑斓的纱丽,代表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这种服饰不仅体现了印度人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也反映了他们对家庭、婚姻和社会秩序的重视。

印度服饰体现了对宗教和信仰的尊重。

印度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拥有众多的宗教信仰。

不同宗教的信徒在服饰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例如,印度教信徒通常会戴上红色的“印度教点”(bi ndi),这是一种象征着智慧和精神的装饰品。

印度的穆斯林信徒则通常会穿着长袍和头巾,这是他们宗教和文化身份的象征。

通过服饰,印度人向世界展示了他们对宗教和信仰的尊重和坚守。

印度服饰还体现了对社会地位和身份的重视。

在印度社会中,社会地位和身份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社会阶层和职业的人们通常会穿着不同风格和材质的服饰。

例如,在印度,富裕阶层的人们通常穿着华丽的丝绸服装,配以珠宝和贵重的装饰品,以展示他们的财富和地位。

相反,农民和劳工阶层的人们则通常穿着简单朴素的服装,强调实用性和舒适性。

通过服饰,印度人展示了他们对社会地位和身份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差异。

印度服饰还体现了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的热爱。

印度的服饰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细节而闻名。

印度的刺绣、织物和印花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很高的声誉。

印度的服饰中常常使用鲜艳的颜色和复杂的图案,以展示其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通过服饰,印度人表达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艺术的热爱,也向世界展示了印度独特的文化和创造力。

印度服饰不仅仅是一种外表的装饰,更是展示印度人价值观和传统的重要方式。

印度的服饰体现了对传统价值观、宗教信仰、社会地位和身份以及美的追求和艺术的重视。

印度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与民族觉醒

印度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与民族觉醒

印度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与民族觉醒在近代历史中,印度的独立运动以及民族觉醒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这一场运动的主要目标是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恢复国家的独立和尊严。

然而,这场斗争远非一帆风顺,它的成功离不开印度人民的团结和牺牲。

印度独立运动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当时印度受到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统治。

这个公司以商业利益为目的,向印度输出了大量的资源和财富。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的统治变得越来越残酷和无情。

印度人民开始感到压迫和不满,他们迫切需要一个更好的未来。

一位重要的领导人,甘地(Mahatma Gandhi),在印度独立运动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提出和平抵抗的理念,鼓励印度人民通过非暴力手段争取自由。

甘地表示:“如果我们想要获得自由,就必须首先在内心中实现自由。

”他的观点深深打动了印度人民,并成为了独立运动的核心之一。

然而,这场运动并非一帆风顺。

英国殖民者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采取了种种手段来镇压印度人民的反抗。

非暴力抗议者被残忍地镇压,甚至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正是因为印度人民的无私奉献和勇气,独立运动才得以继续前进。

除了甘地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领导人在印度的独立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苏巴斯·钱德拉·鲍斯(Subhas Chandra Bose)认为非暴力抵抗无法取得胜利,他成立了印度国家军,寻求通过武装斗争来摆脱英国殖民统治。

鲍斯的观点获得了一部分印度人民的支持,并在印度独立运动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印度的独立运动不仅仅是一场政治斗争,它还涉及到文化和宗教的觉醒。

在这场斗争中,许多印度人开始重新发现自己的文化和宗教身份。

他们开始对印度古老的文化和哲学进行深入研究,并倡导印度传统价值观的复兴。

这种文化和宗教的觉醒为独立运动注入了更深厚的力量,并促使印度人民更加团结一心。

在印度独立运动的进程中,一些重要的事件发生了,引发了更广泛的民族觉醒。

比如,井冈山会议、1919年的亚姆利则惨案以及索尔图事件等等,这些事件都激起了印度人民对不公正统治的愤怒和反抗。

不同国家的饮食礼仪:跨国界的礼仪之鉴

不同国家的饮食礼仪:跨国界的礼仪之鉴

不同国家的饮食礼仪:跨国界的礼仪之鉴众所周知,饮食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身体的能量需求,饮食也成为了国家文化与传统的一部分。

饮食礼仪作为国际交往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交规范,为我们揭示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之处。

那么,不同国家的饮食礼仪究竟有何异同?让我们一同跨越国界,了解不同国家的饮食礼仪,探寻其中的礼仪之鉴。

中国饮食礼仪:尊重与热情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独特的饮食习惯和礼仪规范。

在中国,饮食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交意义,通过饮食和人们之间的互动来加深人际关系。

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商务宴请,中国人都十分注重饭桌上的礼仪。

在中国,每餐都有固定的座次安排。

通常,主人会坐在离大门最远的位置,其他客人按尊卑排在主人周围。

在进食时,主人通常会亲自为客人夹菜,夹菜的尺寸和顺序也有着特定的规则:菜肴会依次由东向西,从淡到重地摆放,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中的"次序"和"尊重"。

另外,中国人在餐桌上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

比如,碗中的饭量不要过多或过少,在吃饭时要保持安静,口中含食物不要大声咀嚼等等。

这些行为主要是出于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

日本饮食礼仪:精致与克制日本的饮食文化以其精致和克制而著名。

在日本,饮食礼仪被视为一种艺术和修养,旨在展现食物的美感和食者的品味。

首先,日本人非常注重餐具的使用。

他们有着独特的筷子使用礼仪:不用筷子敲碗、不将筷子竖放于饭碗上、不将筷子插在碗中等等。

这些规范旨在表达对食物的尊重和对餐桌卫生的重视。

其次,在日本,吃饭时要保持安静、不发出噪音。

而且,日本人习惯用一只手拿碗吃饭,将其他手放在腹部,以展现出一种优雅和克制的态度。

总的来说,日本饮食礼仪注重的是细节和精致,通过克制来表达对食物和他人的尊重。

印度饮食礼仪:信仰与庄重印度饮食礼仪的特点在于其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印度,食物被视为一种神圣的礼物,与宗教信仰密不可分。

因此,印度人在餐桌上表现出的庄重和虔诚是其饮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传播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文化传播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文化传播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认同文化传播是指人类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语言、文字、音乐、艺术等方式传递和交流各种文化信息。

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则是在文化传播中的两个重要方面,成为了人们交流信息、传递价值和塑造身份的重要工具和媒介。

本文将就文化传播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认同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文化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是在特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关于生活方式、人际关系、世界观、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统一认知和认同。

文化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生活、认识和思考方式,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价值取向。

文化传播是文化价值观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手段,人们可以了解到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和文化价值观。

例如,印度文化强调柏拉图式的“印度教”精神,认为万物皆有神,宇宙万物连成一体,这种价值观影响了印度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点。

而日本文化则强调和谐、尊重他人、依从规则等价值观,这也成为了日本人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另外,在文化价值观传播中,也存在一些困境和挑战。

例如,文化价值观的多样性和冲突,跨文化传播中的障碍和误解等。

因此,文化传播需要有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以及对文化信仰的“适应性”和“包容性”,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二、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因自身的文化社会化而形成的认知和情感,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属文化身份的肯定和认同。

文化认同也是多元文化社会中个体和群体关系、文化交流和文化冲突的根本依据。

文化传播的作用在于激活和加强人们对自身文化认同的感受和认知。

例如,民族音乐、国家历史、特色节日等文化元素都可以引起人们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并促进文化交流和社会和谐。

然而,现代社会中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也带来了一定的文化认同困境和挑战。

文化认同意味着对于其他文化的“异质性”的不同看法和态度。

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文化认同的强烈性会导致文化沟通和融合的难度,甚至会导致不同文化间的歧视和排斥。

因此,面对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问题,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文化,同时也要增强自身文化认同的自信和价值。

有效跨文化沟通如何与印度文化背景的人建立良好关系

有效跨文化沟通如何与印度文化背景的人建立良好关系

有效跨文化沟通如何与印度文化背景的人建立良好关系有效的跨文化沟通是在当今全球化社会中至关重要的技能之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良好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与印度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并建立良好的关系。

一、了解印度文化的基本价值观首先,了解印度文化的基本价值观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

印度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拥有众多的宗教和民族群体。

然而,宗教和家庭在印度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印度人对家庭、宗教和传统价值的重视是不可忽视的。

其次,尊重印度文化的传统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关键。

在印度文化中,长辈的地位非常重要。

对于年长者的尊重和敬意是非常受重视的。

此外,印度人也重视社会等级和身份,因此尊重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使用适当的沟通方式与印度文化背景的人建立良好关系的第二个关键因素是使用适当的沟通方式。

在印度文化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能会被视为无礼或冒犯。

因此,在沟通时要注意使用比较委婉的措辞,以避免冲突或误解。

此外,印度人往往倾向于使用比喻和隐喻来表达他们的意思。

因此,理解并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沟通。

另外,在语言上尽量避免使用冷峻的措辞和过于直接的表达,采用友好、温暖的语气能更容易打开对方的心扉。

三、重视非语言沟通除言语外,非语言沟通在印度文化中也非常重要。

印度人注重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的识别。

因此,在与印度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要重视自己的姿态、表情和肢体动作。

保持微笑和适度的眼神接触,能够表明你的友好和尊重。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人有时可能会使用头部摇动来表示同意、理解或尊重。

这是一个与西方文化不同的习惯,所以在与印度人交流时要留意并正确理解这种肢体语言的含义。

四、避免文化冲突的敏感话题在与印度文化背景的人建立良好关系时,避免触及敏感话题非常重要。

例如,宗教、政治和社会问题等都是可能导致冲突的敏感话题。

尽量避免对这些话题发表过多评论或表达个人观点,以免引起误解或争议。

吠檀多不二论哲学

吠檀多不二论哲学

吠檀多不二论哲学印度吠檀多不二论哲学是印度哲学史上的主流派,雏形为创立很早的婆罗门教哲学,发达于公元七、八世纪,主要代表人物为乔荼波陀和商羯罗;其哲学理论影响之深远,流传之广泛,在印度哲学史上是数一数二的,它的主要哲学理论至今还影响着占印度总人口70% 的印度教徒。

研究这种神秘而复杂的哲学,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哲学思维上比较愚钝的人来说,确实是很吃力的。

为了做好这一项研究,我曾获得多方面的支持,有研究所的领导和同事,还有我的导师,以及日本学术界同行们。

同时我还获得了多方面的资助:曾获得日本文部省奖学金在东京大学留学两年,专攻吠檀多哲学;后又获日本国际教育协会资助在东京大学做专题研究三个月。

国家社科基金将我的研究纳入项目,台湾中流文教基金也给予了一定的资助。

在这一切的支持下,今天,此书终于面世了。

我喜极而泣,这是我二十年来学习印度哲学的一个总结,也是我多年来潜心研究印度吠檀多哲学的一个成果。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剑虽已磨出,但是真剑还是假剑只有专家和读者才能作出鉴别。

印度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之一,如果以最早的文字资料《梨俱吠陀》为标志来计算的话,至少也有四千年的有文字的文明了。

在这样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家里,她是以什么理念作为人们精神的支撑体,这些理念是如何引导着社会进步,推动着历史不断地向前发展,这是值得我们注目的。

从印度哲学的发展史上来看,它的思想精华一一具有先进性的哲学思想,曾在印度各个历史时期起到过指导意识形态和促进科学技术的作用;至现代,这些哲学思想仍然保持其本身的先进性,并且具有和现代文明相协调的适应性,所以它还具有创造现代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潜能。

然而,印度思想从整体上来讲是一种宗教哲学思想,她的精神发展史与宗教发展史是平行的,这是从时间发展上纵向地来看。

而实际上,一个全民皆教的国家很难说哪种思想属于或不属于宗教思想。

于是,从宗教的角度来说,他们对于智慧的获取,实际上是以对自身价值的否定来换取对永恒精神的认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倡导印度人的传统价值观2006-11-23 11:25:19
印度坚持民族传统与文化,首先表现在极力倡导传统的价值观。

印度的传统价值观形成了有印度特色的家庭文化,这一文化突出老人在家庭的地位,排斥婚前和婚外性行为。

直到现在,老人在家庭里仍处于受尊敬的地位。

塔塔、爱萨等几乎所有的私人财团,一般情况下都是年长者担任董事长,弟弟担任副董事长,下一代人担任分公司老总。

几代同堂、合族而居的现象仍比较普遍。

印度几乎没有离婚的,官方严厉打击嫖娼卖淫,高档酒店里没有卖淫现象,我认识的大款权贵们没有"包二奶"的,媒体上也没有"泡妞"、"包二奶"这样的词。

理发、按摩男女分开,男人只能进为男性开的理发店、按摩房,理发师、按摩师都是男的,为女人美容、按摩的则都是女性。

印度除果阿(类似我国澳门)外没有赌场,没有洗脚屋、歌厅,没有卡拉OK厅,进舞厅必须男女双双成对,否则人家怀疑你居心不良而不让你进去。

印度人的传统价值观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是背道而驰的。

如果说西方流行罪感文化,认为人生来是有罪的,每个礼拜要到教堂去赎罪;中国流行乐感文化,相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煮牛宰羊且为乐","莫使金樽空对月";那么印度则流行苦感文化,认为人越受苦,精神越升华,离神就越近,来世也就越幸福。

因而,印度历史上产生了自觉放弃王子地位,行乞数年,出家为僧的佛祖;产生了自动放弃太子高位,当苦行僧数年,任蚂蚁在身上横行的耆那教创始人大雄;产生了终生吃素,只穿自己纺的布,坚决拒绝出任总统及其他一切高位的印度国父甘地。

正因为印度倡导苦感文化,所以,即使在现代也不断有人加入到苦行僧的行列中。

苦行僧中,很多人上有高堂父母,下有妻室儿女。

他们当中,既有贫穷百姓,也有地主资本家,甚至有达官显贵。

在传统文化影响下,一些教徒忽然大彻大悟,离弃家庭,抛弃一切物质上的享受和欲望,坠入追求解脱心灵负担的虚幻境地。

有的苦行僧进入山高林密、水秀穴深之处,双目微合,盘膝静坐;有的持杖托钵,云游四方;有的甚至衣不蔽体,蓬头垢面。

更有极端者,不以默然祷告为修炼之本,而是故意放纵皮肉之苦:有的坐在蚂蚁窝旁,任蚂蚁在身上漫游;有的坐在鹅卵石上,任日晒雨淋;有的干脆反璞归真--身着"天衣",一丝不挂;有的一日一餐,或一周一餐。

自然,所有苦行僧都只能吃素。

还有一些苦行僧修炼瑜伽,或赤足在刀尖上跳舞,或在炭火上慢步行走。

苦行僧代代继承和发展了瑜伽之术,瑜伽成了苦行的代名词。

苦行僧和瑜伽术集中体现了印度人的传统文化和宗教情怀。

许多教徒到大庙拜神,即使相隔数百上千里,有车不坐,故意吃苦,坚持步行,有些人要步行数月之久。

印度人演奏传统乐器总是坐在地上施舍被印度传统文化誉为最重要的美德,行善积德是印度各种宗教的共同思想。

在印度历史上,皇帝乐善好施是实行德政、品德高尚最重要的表现。

在已发现的印度孔雀王朝时代的铭文碑刻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关于布施的记载,布施者有王侯将相,也有平民百姓。

在其他时期的材料中,关于布施的记载也比比皆是。

直到今天,施舍并且不求回报仍然是印度人最主要的共识和理念,仍被作为最重要的美德为社会所提倡,媒体上经常看到关于印度富人向寺庙、向穷人、向社会施舍的报道。

不少印度富人乐于行善,主动施舍。

例如,2003年,印度撒哈拉集团董事长罗易的长子举行婚礼时,为101对无钱办婚礼的新人举办了集体婚礼,并赠给他们20万卢比的支票。

第三天,小儿子也举行订婚仪式。

又向14万穷人免费发放了食品。

在印度报刊上经常可以读到印度富人向扶贫项目捐款,向扫盲事业捐款,向艾滋病人、麻风病人捐款等消息。

特别是印度不少高校是私立的,学费并不太贵(外国学生攻读硕士学位的学费、食宿费总共6000美元),完全靠学费学校根本办不下去,钱从哪里来呢?来自于社会的捐款。

公立大学,特别是像新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这样著名的公立大学,学生几乎不用
交费,学校管食宿,一年学费、吃住加在一块儿,只合人民币1600元左右。

公立大学的钱从哪里来呢?主要也来自社会的捐款。

印度最大的私人财团"塔塔集团"形成了赞助慈善事业的机制,印度首富普莱姆基一个人赞助办了100所学校。

详见前文。

在传统价值观影响下,印度形成的社会赞助公益教化事业的机制,还表现在观众观看戏剧、歌舞,参观公园、画展、科技馆等,基本上免费。

以孟买为例,近20个剧场经常演出,却没有一家对外售票,只有免费发票的地方。

观众要做的只是排队领票。

这些演出,除了少部分是政府买单,大多数都是企业赞助。

因此,印度的戏票上面往往印有赞助商的名字,甚至还印有广告。

要知道,这不是赞助一两场演出,而是一年到头,每个剧场都对观众免费演出,这笔费用是何等巨大。

这说明,就赞助演出来说,印度形成了捐助机制。

传统宗教节日是印度最重要的节日,印度人注意维护自己的传统节日文化,把过传统节日的过程当成了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

印度是世界上的节日大国,节日在印度人民的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

印度的节日文化,很大程度上就是传统和宗教文化。

不仅各种宗教有各自传统的宗教节日,印度政府也规定了名目繁多的政治性节日达40多个,堪称世界之最。

不少节过起来,不是一两天,而是几天,甚至整整十天,如象神节、灯节等,都是连续欢庆十天,遇上12年一次的昆梅拉节,参加节日活动前后要花去整整一个月!连国大党主席索尼亚这样的洋媳妇也千里迢迢、风尘仆仆赶到圣河--恒河河畔去与民欢度昆梅拉节。

达官显贵在传统节日期间会深入群众之中,以增加与选民的亲和力。

印度媒体对此总是连篇累牍地加以报道,但对过圣诞节、情人节等外来节日,政客们一般都不抛头露面,否则会丢失选票,媒体也总是低调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