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因监测工作方案

合集下载

医院死因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医院死因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医院死因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和目的为了加强医院死因监测工作,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安全,预防和控制疾病传播,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政策,制定本实施方案。

本方案旨在规范医院死因监测工作流程,明确工作职责,提高死因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医院管理者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二、工作目标和内容(一)工作目标1. 建立完善的死因监测体系,确保监测工作持续、稳定、有效地开展。

2. 提高死因监测数据质量,减少漏报和误报现象。

3. 及时发现和控制疾病传播,保护患者和医院工作人员的健康。

4. 为医院管理和卫生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工作内容1. 建立死因监测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和流程。

2. 制定死因监测工作规范和操作流程,包括病例报告、资料收集、数据录入和上报等环节。

3. 对医院死亡案例进行全面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及时发现和报告异常死亡情况。

4. 定期对死因监测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和评估,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5. 开展死因监测相关培训和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对死因监测工作的认识和重视。

6. 建立死因监测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流。

三、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一)准备阶段(第1-2个月)1. 成立死因监测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和流程。

2. 制定死因监测工作规范和操作流程,并进行相关培训。

3. 准备必要的物资和设备,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实施阶段(第3-6个月)1. 全面开展死因监测工作,按照规范操作,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定期进行质量控制和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3. 收集、整理和分析监测数据,及时发现和报告异常死亡情况。

(四)总结和反馈阶段(第9-10个月)1. 对死因监测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制定改进措施,提高死因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3. 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监测结果,为卫生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四、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一)工作要求1. 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要高度重视死因监测工作,积极参与并密切配合。

死因监测管理的工作计划

死因监测管理的工作计划

一、前言为了全面掌握本地区居民死因状况,及时发现和预警潜在的公共卫生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根据我国《死因监测管理办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二、工作目标1. 建立健全死因监测体系,实现死因监测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2. 提高死因监测数据质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3. 加强死因监测数据分析,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 提高公众对死因监测工作的认知度,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工作内容1. 组织培训与宣传(1)对死因监测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

(2)利用多种渠道开展死因监测知识宣传,提高公众认知度。

2. 数据收集与管理(1)建立健全死因监测网络,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数据收集渠道畅通。

(2)规范《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提高数据准确性。

(3)建立健全死因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确保数据安全、可靠。

3. 数据分析与应用(1)定期对死因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掌握本地区居民死因状况及变化趋势。

(2)针对重点死因开展专题研究,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3)将死因监测结果应用于公共卫生决策,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4. 质量控制与监督(1)建立健全死因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数据质量。

(2)定期开展死因监测工作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3)对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审核,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四、工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 加大经费投入,保障死因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3. 加强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工作效率。

4. 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

五、工作计划时间表1. 第一阶段(1-3个月):完成死因监测体系建设、人员培训、宣传等工作。

2. 第二阶段(4-6个月):开展死因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

3. 第三阶段(7-9个月):对死因监测结果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措施。

4. 第四阶段(10-12个月):总结经验,形成长效机制。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一、工作背景。

死因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通过对死亡原因进行系统监测和分析,可以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预防疾病和提高医疗质量提供重要依据。

我国死因监测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二、工作目标。

本次死因监测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准确地监测和分析死亡原因,为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具体目标包括:1. 提高死因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确保数据真实可靠;2. 加强对重点疾病和高发病区的死因监测,及时发现疫情和疾病变化趋势;3. 加强死因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利用,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三、工作内容。

1. 完善死因监测制度,提高数据质量。

加强对各级卫生机构的死因监测能力建设,规范死因诊断和编码工作,确保死因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2. 加强对重点疾病和高发病区的死因监测。

重点关注心血管疾病、肿瘤、传染病等重大疾病的死因监测工作,加强对高发病区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疫情和疾病变化趋势。

3. 加强对死因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利用。

建立健全的死因监测数据分析和利用机制,开展死因监测数据的分析研究,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四、工作措施。

1. 建立健全死因监测网络。

加强对各级卫生机构的死因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死因监测网络,确保死因监测数据的及时、准确上报。

2. 加强死因监测数据的质量管理。

加强对死因监测数据的质量管理,规范死因诊断和编码工作,提高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3. 加强对重点疾病和高发病区的死因监测。

加强对心血管疾病、肿瘤、传染病等重大疾病的死因监测工作,加强对高发病区的监测和分析。

4. 加强死因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利用。

建立健全的死因监测数据分析和利用机制,开展死因监测数据的分析研究,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五、工作保障。

1.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卫生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死因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对死因监测工作的督促检查。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方案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方案

一、前言死因监测是公共卫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监测和分析居民死亡原因,有助于了解疾病负担、制定健康政策和促进疾病预防控制。

为了提高我地区死因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特制定本工作计划方案。

二、工作目标1. 提高死因监测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2. 加强死因监测工作的宣传和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

3. 及时发现并报告异常死亡情况,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4. 建立健全死因监测工作制度,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三、工作内容1. 数据收集与整理(1)收集《死亡医学证明书》等相关资料,确保数据完整、准确。

(2)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编码,建立死因监测数据库。

2. 数据分析与报告(1)对死因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死亡原因、死亡趋势等。

(2)定期撰写死因监测报告,向上级部门汇报工作进展。

3. 异常死亡监测与调查(1)对异常死亡案例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报告。

(2)对异常死亡案例进行调查,分析原因,提出预防措施。

4. 宣传与培训(1)开展死因监测工作宣传,提高公众对死因监测的认识。

(2)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5.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1)制定死因监测工作流程,明确各部门职责。

(2)完善数据报送、审核、反馈等制度,确保工作质量。

四、工作步骤1. 第一阶段(1-3个月):制定工作计划,开展人员培训,完善工作制度。

2. 第二阶段(4-6个月):收集整理数据,分析死亡原因,撰写报告。

3. 第三阶段(7-9个月):对异常死亡案例进行调查,总结经验教训。

4. 第四阶段(10-12个月):总结全年工作,进行评估和改进。

五、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2.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工作所需设备、设施和人力资源。

3.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 加强与上级部门、兄弟单位的沟通协作,共同推进死因监测工作。

六、预期效果通过实施本工作计划方案,我地区死因监测工作将得到全面提升,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有力支持,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死因监测工作技术方案(五篇)

死因监测工作技术方案(五篇)

死因监测工作技术方案(五篇)第一篇:死因监测工作技术方案****2015年死因监测工作技术方案全人群死因监测网络直报工作是生命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准确、可靠的全人群死亡信息对制定我国的人口和卫生政策,确定资源配臵和干预重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了加强我区死亡报告与死亡原因统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死亡报告工作质量。

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安部民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人口死亡医学证明和信息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规划发〔2013〕57号)和《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做好2014年慢性病防控重点工作的通知》(川疾发〔2014〕16号)有关精神及要求,特制定今年工作技术方案。

一、监测目的居民死亡原因(以下简称死因)监测工作是通过定期、系统地收集人群死亡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人群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和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通过死因统计分析的指标可反应当地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发展状况,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卫生政策,评价当地居民健康水平,确定不同时期疾病防治的重点及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对象(一)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包括具有****户籍的居民、****常住居民(在辖区居住半年及半年以上的居民为3.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收集辖区内《死亡证》,及时编码和录入《国家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4.定期汇总死亡资料,并与辖区的公安、民政和妇幼部门人员核对死亡信息,并补漏;5.根据自身情况做好年度工作计划、总结,管理规范等,乡镇防保站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对辖区内的死亡报告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定期检查所辖村医、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死因报告工作质量,做好质控管理工作;6.网报单位做好原始《死亡证》及相关资料保存与管理。

(三)区直医疗机构、区卫生局注册非公有制医疗机构负责医院内死亡个案信息的收集、核实、死因调查、编码和录入工作,填报《死亡证》,与相关部门定期进行信息核对,查缺补漏。

死因监测的实施方案

死因监测的实施方案

死因监测的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死因监测是指对死亡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和监测,目的是为了了解死亡原因,发现死因的规律性,为预防和控制疾病、伤害提供科学依据。

死因监测工作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方案。

1.建立健全死因监测机制。

建立健全死因监测机制,包括建立死因监测网络,明确监测范围和对象,明确监测指标和方法,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等。

同时,要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完善死因调查流程。

完善死因调查流程,包括建立死因调查标准和流程,明确调查责任和程序,确保对死因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分析。

同时,要建立健全死因调查档案,为后续分析和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3.加强死因信息管理。

加强死因信息管理,包括建立死因信息数据库,对死因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及时发布监测结果和分析报告,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要加强对死因信息的保密工作,确保信息安全。

4.开展死因监测宣传教育。

开展死因监测宣传教育,加强对社会公众的死因监测意识和知识普及。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提高社会公众对死因监测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增强社会各界参与监测工作的积极性。

5.加强死因监测工作评估。

加强对死因监测工作的评估,建立健全监测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对监测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提升。

同时,要加强对监测工作的经验总结和交流,推动死因监测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三、结语。

死因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伤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卫生部门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死因监测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监测工作的宣传教育和评估工作,推动死因监测工作不断向前发展,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死因监测工作方案

死因监测工作方案

死因监测工作方案死因监测工作方案1. 引言2. 目的本工作方案的目的是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死因监测机制,全面、准确地收集和分析死因数据,及时发现和报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为卫生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减少死因相关疾病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3. 范围死因监测工作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对因各类疾病所致的死亡进行监测,包括传染病、慢性病等。

对意外事故导致的死亡进行监测,包括交通事故、工伤事故等。

对自杀、谋杀等非自然死亡原因进行监测。

4. 方法4.1 数据收集死因监测数据来源包括医疗机构、公安机关、法医鉴定中心等。

医疗机构应按规定及时上报死因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公安机关和法医鉴定中心应积极配合提供相关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4.2 数据分析收集的数据将进行分类整理,建立死因数据库。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死因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不同死因的发病率、死亡率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死因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分析不同地区死因分布的差异性。

5. 结果处理5.1 报告发布基于分析结果,编制死因监测报告,包括总体情况、疾病谱、工伤谱、交通事故谱等。

5.2 风险评估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预警措施和建议。

5.3 数据共享及时向卫生部门和相关研究机构等提供死因监测数据,并确保数据的安全和保密。

6. 工作流程死因监测工作包括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处理等环节,整体工作流程如下:1. 收集医疗机构、公安机关、法医鉴定中心等的死因数据;2.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建立死因数据库;3. 应用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4. 编制死因监测报告,并发布给相关部门和机构;5. 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警措施和建议;6. 及时共享死因监测数据,确保数据的使用安全和保密。

7. 结论死因监测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任务,通过建立科学、高效的死因监测机制,可以及时发现和报告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预防。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2)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2)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一、目标设定死因监测工作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对死因的全面、系统和科学的监测,掌握区域内人口的死亡原因、死亡水平和死亡趋势,为政府决策、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管理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有效的监测,减少因可预防疾病和可控因素导致的死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二、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死因监测工作的基础。

我们将通过多个渠道,包括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公安部门等,收集死亡个案信息。

同时,我们还将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信息共享机制,整合各类相关数据,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数据分析在收集到数据后,我们将运用统计学方法和数据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

通过对比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找出影响死因的主要因素和潜在风险点,为后续的干预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四、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基于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的。

我们将根据死亡原因、年龄、性别、地域等因素,对死亡风险进行综合评估。

通过风险评估,我们可以确定高风险人群和高风险区域,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五、干预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我们将制定一系列干预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健康教育、预防接种、慢性病管理、急救体系建设等。

我们将与相关部门合作,共同推进这些措施的实施,以期降低死亡风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六、监测评估干预措施实施后,我们将对其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监测评估,我们可以了解干预措施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和优化措施。

同时,监测评估还可以为未来的死因监测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七、资源整合资源整合是提高死因监测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我们将与相关部门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和技术。

同时,我们还将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为死因监测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和物质保障。

八、培训宣传培训宣传是死因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

我们将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同时,我们还将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加强对死因监测工作的宣传,提高公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

全国死因监测工作督导方案

全国死因监测工作督导方案

全国死因监测工作督导方案督导是指对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估,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取得预期效果。

全国死因监测工作的督导方案是为了提高全国死因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保障死因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制定相关公共卫生政策和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以下是全国死因监测工作督导方案的内容。

一、督导目标1.提高全国死因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确保死因统计数据的质量。

2.加强各级死因监测机构的能力建设,提高对死因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

3.促进死因监测工作与公共卫生政策、预防措施的有效衔接。

二、督导内容1.督导机构的建设:成立专门的督导机构,负责对全国死因监测工作的督导,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培训。

2.督导标准的制定:制定死因监测工作的相关标准和规范,明确死因的分类和代码编制等。

3.督导方案的制定:制定全国死因监测工作的督导方案,明确各级死因监测机构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工作的有序进行。

4.督导流程的制定:明确督导工作的流程和时间节点,确保督导工作的有效展开。

5.督导方式的确定:确定督导方式,包括实地检查、文件核查、数据对比分析等,确保督导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6.督导指标的制定:制定督导指标,包括死因监测工作的覆盖率、准确率、及时性等,对各项指标进行评估和考核。

7.督导报告的撰写:定期对督导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撰写督导报告,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8.督导结果的反馈:将督导结果及时向各级死因监测机构进行反馈,督促其整改和落实。

三、督导程序1.督导前的准备工作:明确督导目标和内容,制定督导方案,确定督导方式和指标,并通知被督导单位。

2.督导实施阶段:按照督导方案和流程进行督导工作,包括实地检查、文件核查、数据对比分析等。

3.督导结果整理和分析阶段:对督导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撰写督导报告,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

4.督导结果反馈和整改阶段:将督导结果及时向被督导单位进行反馈,督促其整改和落实,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

5.督导总结和评价阶段:对一定时期内的督导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出对督导机构和被督导单位的建议和意见。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范文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范文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范文死因监测工作计划范文1按照《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规范》和上级工作要求,加强我院死亡病历的监测工作,杜绝死亡病历的漏报、迟报现象,健全死亡病历报告制度,特制定20__年死因信息监测工作计划。

一、目标(一)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完善死因网络报告程序。

(二)按照工作规范,定期进行督导检查。

二、措施(一)对各科临床医生进行死亡医学证明书培训,要求完整准确及时的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二)要求各科室做好死亡病例登记工作。

并对死亡病例进行讨论,做好记录。

(三)负责网络直报工作人员在核实确认后,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将卡片通过计算机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卡片的收集、保存和登记。

(四)定期下科室进行死亡病历报告工作的督导检查。

杜绝漏报、迟报现象。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范文2一、内容与方法(一)信息收集1.报告对象。

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均为死因登记报告对象,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

2.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1)报告单位: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均为死因信息报告责任单位。

(2)报告人:①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均为死亡信息报告人。

②填写责任人为负责救治的执业医师或负责死亡调查的执业(助理)医师。

3、死亡个案的填报。

(1)医疗卫生机构死亡的个案:凡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做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

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亡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

(2)家庭或其他场所死亡个案:由所在地的村医(社区医生),将死亡信息定期报告至乡镇卫生院的防疫专干,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填写《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

(3)涉法死亡个案:凡非正常死亡或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者,需经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死亡证明,辖区乡镇卫生院防疫专干根据公安司法部门的死亡证明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一、监测目标死因监测工作旨在收集和分析人群死亡原因数据,为制定和评估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持续监测,我们期望实现以下目标:了解主要死亡原因的分布和趋势,包括但不限于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分析死亡原因与相关风险因素的关系,如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等。

评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死亡率和死因差异,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监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负担,评估防控措施的效果。

为制定和调整卫生政策、计划和资源分配提供决策支持。

二、数据收集为确保数据质量和可靠性,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制定标准化数据收集工具和流程,统一数据格式和定义。

培训数据收集人员,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

建立数据质量评估和校验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数据错误。

与相关部门合作,共享数据资源,提高监测数据的覆盖面和代表性。

定期对数据收集工作进行督导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数据收集计划。

三、数据分析在收集到相关数据后,我们将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死亡原因的分布和趋势。

具体分析内容包括:对主要死亡原因进行描述性分析,包括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等指标。

利用统计模型和方法,分析死亡原因与相关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确定危险因素。

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死亡率和死因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差异和不平衡。

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评估疾病负担和防控效果。

利用预测模型,预测未来死亡趋势和主要死因变化,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四、结果报告与反馈在完成数据分析后,我们将撰写监测报告,向相关决策部门和公众报告监测结果。

报告内容将包括:主要死亡原因的分布和趋势,包括地区和人群差异。

死亡原因与相关风险因素的关系分析结果。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防控效果评估。

未来死亡趋势预测和主要死因变化分析结果。

相关建议和措施,包括政策制定、资源分配和防控策略调整等。

为确保报告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建立报告编制规范和流程,统一报告内容和格式要求。

死因监测工作方案

死因监测工作方案

死因监测工作方案死因监测工作方案1. 引言死因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通过对人口中死亡事件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掌握人群死因及其变化趋势,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档旨在介绍死因监测工作的方案和流程,并提供相关指导。

2. 监测目标死因监测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准确地掌握人口死亡事件的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死亡人数及其分布情况;- 死亡原因及其分类;- 死亡人群的特征;- 死因变化趋势分析。

3. 监测对象死因监测的对象为全国范围内发生的所有死亡事件,包括自然死亡、意外伤害和外部原因等。

4. 监测内容4.1 死因分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统计分类法(ICD-10),将死因划分为主要类别并进行细致的分级编码,以便进行后续统计和分析。

4.2 死亡人数统计通过全国范围内的民政部门、卫生部门、公安部门等各级单位联合收集和登记死亡事件,统计死亡人数及其分布情况。

4.3 死因调查在特定的死亡事件中,进行死因调查,包括查验死亡证明、尸体解剖、病历分析等,以确定死亡原因,并对异常死亡、疾病爆发等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4.4 死因变化趋势分析将连续多年的死因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分析不同死因类别的变化趋势,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依据。

5. 数据收集与统计5.1 数据收集方式通过建立健全的数据采集系统,联合各级部门收集、整理和汇总死亡事件相关信息。

5.2 数据质量控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包括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等,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5.3 数据统计与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和分析,统计报表和分析结果。

6. 监测结果应用6.1 公共卫生决策监测结果可以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依据,例如指导疾病防控、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等。

6.2 疾病监测与预警通过死因监测,及时掌握疾病爆发、流行趋势等信息,为疾病监测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6.3 健康政策制定根据死因监测结果,制定健康政策,提高人口健康水平,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质量。

死因监测工作方案

死因监测工作方案

死因监测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死因的监测与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死因监测工作旨在对人口死因进行系统、科学的搜集、分析与评价,从而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预防重大疾病和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方案旨在建立健全的死因监测工作体系,提高死因监测工作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建立完善的死因监测工作体系,提高死因调查与分析能力,促进公共卫生发展。

2. 原则:a. 严守法律法规,保障数据的真实、准确和保密性。

b. 加强与医院、公安、卫生部门的协作与合作,互通信息、资源共享。

c. 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死亡数据收集、存储和分析的效率。

d. 注重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死因监测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三、工作内容与流程1. 死因数据采集与存储a. 与各级医院建立联系,确保获取死者相关医疗资料。

b. 建立统一的死因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和存储。

c. 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2. 死因调查与分析a. 根据死者背景资料和医疗记录,进行死因初步调查。

b. 对可疑死亡案例进行深入的尸检和病理检测。

c. 利用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对死因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

3. 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估a. 设立专门的质控团队,负责对死因数据库的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

b. 定期开展质量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数据质量和工作效率。

4. 信息发布与应用推广a. 制定科学、规范的死因统计与分析报告,定期向上级部门和公众发布。

b. 开展死因监测工作成果的宣传推广,提高公众对工作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

四、组织架构与职责1. 组织架构:a. 主管部门:设立专门的死因监测与研究部门,负责协调和指导工作。

b. 下设机构:分别设立数据采集、数据存储、调查与分析、质量控制等部门。

2. 职责划分:a. 数据采集部门负责与医院建立联系,确保数据的搜集和纳入数据库。

b. 数据存储部门负责建立和维护死因数据库,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死因监测工作方案

死因监测工作方案

死因监测工作方案死因监测工作方案一、背景和目的死因监测工作是指通过对死亡个案的调查、病例分析和数据收集,旨在了解死因的分布和趋势,以及死亡原因的相关因素,从而为促进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和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本方案旨在建立和完善死因监测工作体系,提高死因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为公共卫生工作提供准确的死因信息。

二、工作内容2.1 数据收集2.1.1 确保医疗机构上报死因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1.2 建立死因监测数据库,包括建立死因分类体系、标准化数据录入和存储。

2.2 调查病例分析2.2.1 对疑似异常死亡个案进行调查和分析,确认死因。

2.2.2 建立病例调查的标准化流程和操作指南。

2.2.3 针对病例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和疑点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2.3 数据分析2.3.1 根据收集到的死因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死因的分布和趋势。

2.3.2 建立死因数据分析的指标体系,包括主要死因、年龄分布、性别分布等。

2.3.3 与其他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和交叉分析,探讨死因的相关因素。

2.4 结果应用2.4.1 根据死因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公共卫生政策和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2.4.2 提供科学依据,支持医疗资源配置和社会公共服务的优化。

三、工作流程1. 政策规划:制定死因监测的政策和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和内容。

2. 数据收集:建立和完善死因监测数据库,确保数据的及时录入和准确性。

3. 病例调查:对疑似异常死亡个案进行调查和分析,确认死因。

4. 数据分析:统计和分析死因数据,形成报告和分析结果。

5. 结果应用: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公共卫生措施和政策调整。

6. 监督评估:对死因监测工作进行定期的监督评估,优化工作流程和工作效果。

四、人员和资源1. 人员配备:建立专业的死因监测团队,包括监测人员、数据管理人员、病例调查人员等。

2. 培训和教育:定期组织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

3. 资金投入:确保死因监测工作的资金投入,并合理利用各类资源。

死因检测实施方案工作

死因检测实施方案工作

死因检测实施方案工作一、背景介绍。

死因检测是司法鉴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死者遗体进行检验,确定死因和死亡时间,为司法机关提供科学依据。

死因检测实施方案工作是保障司法鉴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重要环节。

二、实施方案的制定。

1. 依托专业团队。

死因检测工作需要由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团队来完成,包括法医专家、病理学家、毒理学家等。

制定实施方案时,应充分发挥各专业人员的优势,形成合力。

2. 确定检测流程。

针对不同类型的死因,制定相应的检测流程,包括尸体外观检查、病理学检查、毒物检测等环节,确保全面、系统地开展死因检测工作。

3. 制定标准操作规程。

在实施方案中明确各项检测工作的标准操作规程,包括取样方法、实验操作、数据记录等,规范操作流程,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实施方案的执行。

1. 严格按照流程操作。

在实施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各项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制定的流程和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每个环节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2. 加强沟通协作。

死因检测工作需要多个专业人员协同完成,因此在执行过程中,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3. 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

在实施方案执行完毕后,需要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撰写详细的检测报告,提供给司法机关参考,为案件的侦破和司法裁决提供科学依据。

四、实施方案的监督和评估。

1. 监督检查。

对实施方案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工作符合规定要求,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2. 定期评估。

定期对死因检测工作进行评估,包括工作流程、人员配备、设备条件等方面,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提升工作质量。

3. 经验总结。

对每一次死因检测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形成经验库,为今后类似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五、结语。

死因检测实施方案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司法鉴定工作,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执行,充分发挥专业团队的作用,才能保障死因检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司法机关提供准确、可靠的科学依据。

死因监测工作方案内容

死因监测工作方案内容

死因监测工作方案内容死因监测工作方案。

一、背景。

死因监测是指对死亡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以确定死因并提供相关数据支持的工作。

死因监测工作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保障公共健康、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建立健全的死因监测工作方案对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的。

死因监测工作方案的目的在于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死因监测机制,通过对死因进行及时、准确的调查和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公众健康提供保障。

三、内容。

1. 建立死因监测机构。

建立专门的死因监测机构,负责对死亡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

该机构应具备一定的人员和设备条件,能够开展死因的病理解剖、毒物分析、法医鉴定等工作。

2. 制定死因监测标准。

制定死因监测的标准和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和责任。

包括死因的分类标准、调查程序、数据报告等。

3. 建立死因信息系统。

建立死因信息系统,用于记录和管理死亡事件的相关信息。

确保死因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

4. 培训死因监测人员。

对从事死因监测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死因监测工作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5. 加强死因监测与疾病预防控制的协作。

死因监测工作应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相结合,共同开展对疾病、伤害等死因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6. 宣传死因监测工作。

加强对死因监测工作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死因监测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四、实施步骤。

1. 确立死因监测机构。

成立专门的死因监测机构,明确机构的职责和任务。

2. 制定死因监测标准。

制定死因监测的标准和流程,确保死因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 建立死因信息系统。

建立死因信息系统,确保死因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

4. 培训死因监测人员。

对从事死因监测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死因监测工作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5. 加强死因监测与疾病预防控制的协作。

加强与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协作,共同开展对疾病、伤害等死因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6. 宣传死因监测工作。

加强对死因监测工作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死因监测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3篇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3篇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3篇死因监测工作计划一:医院死因监测工作计划马兰医院20xx死因监测工作计划为加强我院死因监测工作,避免和减少误差提高报告质量和报告及时性,查找和排除过程中导致不合格的原因以便及时纠正,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20xx年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1、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有领导分管,明确死亡病例监测网络直报部门和专(兼)工作人员,落实相应的设备,物资,制定并严格实施相关工作制度,确保死亡病例上报及监测工作的质量。

2、信息收集凡在我辖区以上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并做好登记,,登记率达100%。

3、网络报告(1)死因信息报告方式《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2)报告程序,时限医院指定专人每天收集本院内《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并由医务科或防保科人员在7天内完成对卡片的审核和网络报告.网络直报时,要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入,并进行根本死因确定及编码。

发现不明原因死亡病例,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中所规定的报告程序和要求进行报告.(3)信息管理医院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应对收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必须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积极开展辖区内死因网络直报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根本死因及lcd-10编码的准确率。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二:20**年死因监测工作计划(546字) 为加强死因监测工作的开展,结合我院实际,制定20xx年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死因监测工作方案

死因监测工作方案

死因监测工作方案死因监测工作方案⒈目的和背景⑴目的本方案的目的是为了监测和分析死亡原因,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⑵背景死因监测是对个体死亡原因的收集、分类、编码和分析的过程。

它用于确定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死亡原因的特点以及相关危险因素,以帮助决策者在预防和管理疾病的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

⒉监测内容⑴死因数据收集⒉⑴基本信息收集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等基本信息,以便对死亡数据进行分类分析。

⒉⑵死因信息收集关于死者死亡原因的详细信息,包括疾病名称、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等。

⑵死亡原因分类与编码根据国际标准的死因分类系统,对死亡原因进行分类、编码和归档。

⒊监测方法⑴数据源⒊⑴医院报告收集医院逝世病例报告,包括病历、诊断报告和尸检结果等。

⒊⑵死亡证明收集死亡证明,包括医生签署的死亡证明、尸检报告等。

⒊⑶其他数据源收集其他相关数据源,如法医病理学报告、警察报告等。

⑵数据处理与分析⒊⑴数据清洗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筛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⒊⑵数据分析利用统计方法对死亡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死亡率计算、死因构成分析等。

⒋监测结果应用⑴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根据监测结果,提出相关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和改进建议。

⑵风险评估基于监测结果,进行社区、区域和国家的风险评估,以便及时采取预防和应对措施。

⑶研究和教育将监测结果应用于科学研究和教育,提升相关领域的实践水平和知识储备。

附件:●样本报告表格●死因分类编码表法律名词及注释:⒈法律名词:公共卫生政策注释:指由或相关部门制定和实施的旨在改善公众健康状况的政策措施。

⒉法律名词:风险评估注释:指对特定环境或活动可能产生的危险性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从而确定相关风险的过程。

⒊法律名词:尸检注释:指对死者尸体进行解剖、检查以确定死因和病变的一种科学方法。

2024年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2024年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2024年死因监测工作计划引言:死因监测是一项关乎公众健康的重要工作,旨在准确记录、分析和报告人口死因的原因和模式,以便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和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在2024年,我们将致力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死因监测工作,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并为公众健康服务和政策制定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一、制定和执行全面死因监测方案1. 优化死因监测流程:对现有的死因监测流程进行评估,发现存在的短板并进行优化,确保数据采集、分类和分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与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合作机制,确保死因信息的及时采集和报告,减少数据缺失和延迟。

3. 增加死因监测样本数量:扩大样本覆盖范围,包括城市和农村地区,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4. 加强人员培训:开展对死因监测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死因分析方法和标准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提高死因分析水平和科学性1. 加强死因分类标准:根据最新的国际统一标准,更新和完善死因分类系统,增强死因分析的科学性和比较性。

2. 加强死因分析方法:引入新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如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优化死因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

3. 深入研究特定死因问题:针对重大疾病和死因高发区域,组织开展专题研究,深入分析和探究其病因和防控策略,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加强数据共享和应用1. 建立死因监测数据平台:建设统一的死因监测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的统一库存、共享和查询,提高数据的整合和利用效率。

2. 推动数据共享机制:与相关部门、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促进疾病监测和公共卫生研究的合作与交流。

3. 开展数据应用研究:利用全面和准确的死因监测数据,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和健康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1. 加强对死因监测的宣传:通过各类媒体和宣传渠道,加强对公众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死因监测意识和知识的宣传,提高其积极参与和支持程度。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

死因监测工作计划一、工作目标。

死因监测工作是保障公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重要工作内容,旨在及时准确地掌握死因信息,为疾病预防控制和法律司法提供科学依据。

本工作计划旨在建立完善的死因监测体系,提高死因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确保死因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工作内容。

1. 建立健全死因监测机制,完善死因信息采集、报告和分析的流程和制度。

2. 加强死因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确保死因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 加强对死因监测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死因监测工作的认识和技能水平。

4. 加强死因监测工作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公众对死因监测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度。

三、工作措施。

1. 建立健全死因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分工。

2. 完善死因监测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死因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分析效率。

3. 加强对死因监测工作人员的考核和激励,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加强对死因监测工作的监督和检查,确保死因监测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5.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协作和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死因监测工作的开展。

四、工作保障。

1. 加强对死因监测工作的经费保障,确保死因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2. 加强对死因监测工作的技术支持,提高死因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 加强对死因监测工作的政策支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和落实。

五、工作评估。

1. 建立健全死因监测工作的评估机制,对死因监测工作的开展进行定期评估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加以改进和完善。

2. 加强对死因监测工作效果的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典型,提高死因监测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六、工作总结。

本工作计划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死因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死因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保障公民生命安全和健康作出积极贡献。

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不断提高死因监测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懈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华区居民死亡原因监测工作方案居民死亡报告和死亡原因监测统计工作是通过持续、系统地收集人群死亡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人口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和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构建公共卫生系统的基础数据,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意义和科学价值。

死亡资料分析产生的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等健康指标和死因统计信息,是反映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发展状况的重要科学指标,是政府制定社会经济以及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卫生政策和评价人口健康水平及社会卫生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医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为规范我区死亡报告和死亡原因登记统计工作,提高死亡报告工作质量,及时准确地发现诊断不明的死亡病例,为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特制定本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1、建立持续、高效的五华区居民死亡登记报告和死亡原因监测系统。

2、开展死因监测工作,了解五华区居民病伤死亡水平、主要死因分布及其变化趋势。

3、分析、评价我区居民死亡水平、死亡原因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以及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卫生政策和疾病预防控制对策、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状况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监测工作机构建设1、成立五华区死因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死因监测网络直报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管理和监督考核。

组长:郭亦兵区卫生局副局长副组长:罗燕平区卫生局防保科科长张洁区疾控中心主任成员:陈宇宁区卫生局医政科科长蒋青区卫生局基层卫生科科长江家云区疾控中心副主任周丽区疾控中心慢病科科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卫生局防保科,负责全区死因监测网络直报工作的日常管理与组织实施。

局属各单位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组织、协调、管理本辖区死因监测工作。

三、死亡监测报告对象及职责主体(一)监测报告对象发生在五华区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

具有五华区常住户籍的全部居民属于登记和统计对象。

无论是否在本地办理暂住证或临时户口的流动人口,属于登记对象不属于统计对象。

(二)监测报告单位和报告人1、监测报告单位: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均为死因监测报告的责任单位。

2、监测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均为死亡信息的报告人。

具有职业医师资格的医疗卫生人员方可填报《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三、监测内容以卫生部、公安部、民政部规定的《死亡医学证明书》作为统计凭证;监测内容包括死者的年龄、性别、死亡地点、死亡原因、诊断级别、诊断医院等17项指标。

《死亡医学证明书》共分四联,由主管医生填写、签名,并加盖单位公章。

第一联为出证单位存根;第二联由出证单位直接寄(送)至五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第三联为户籍管理部门注销户口凭据;第四联为殡葬火化凭据。

《死亡原因调查表》共分两联,由调查医生填写、签名,并加盖单位公章。

第一联为出证单位存根;第二联由出证单位直接寄(送)至五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四、死因监测报告程序(一)死亡信息收集1、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凡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死亡原因不明者必须将死亡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背面的调查记录栏内。

(1)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指定专人每天收集医院内《死亡医学证明书》,按照卫生部《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附件1)要求,在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7日内完成死因编码和网络直报。

同时,在每月10日前将上月填写完整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报送五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做好交接记录。

(2)县级以下医疗机构对于发生在县级以下医疗机构(如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私营医院等)的死亡个案,由诊治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并在每月10日前将上月填写完整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报送五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做好交接记录。

(3)各级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死亡病例,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进行报告。

(4)新生儿死亡,包括活产随即死亡的婴儿应由诊治医生或接生员(助产士)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2、家庭死亡个案在家中死亡者,由所在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或承担该地区预防保健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如医院地段)的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填写《死亡原因调查表》,同时必须填写死亡调查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致死疾病的全称、诊断单位、时间、依据),由家属签名,并在每月10日前将上月填写完整的调查表上报五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应定期向居委会(村委会)或消息灵通人士了解本社区居民死亡情况,补充死亡信息,及时进行入户调查,填写《死亡原因调查表》。

3、其他场所发生的正常死亡个案由负责救治的医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属于在医务人员到达之前死亡者,由救治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进行死因推断后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4、凡非正常死亡或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者,需经公安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法医鉴定书》,卫生部门根据公安司法部门的《法医鉴定书》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二)人口学信息的收集出生信息的来源:户籍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居民的出生登记工作,是提供出生资料的法定部门;计划生育、妇幼保健部门掌握的出生资料是补充的来源。

人口信息的收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专人负责每年到当地公安部门和/或统计部门获得当年的分地区、分年龄、分性别人口资料,以及分地区、分性别的出生、死亡、迁入、迁出人口数。

每年3月1日前,五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收集的上年出生个案信息及人口资料上报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死亡医学证明书》的管理1、归档管理:《死亡医学证明书》和《死亡原因调查表》第一联应由乡或乡级以上医院指定专人妥善保存,以备核实、查询;第二联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国家级档案管理,并按卫生部《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规定长期保存。

2、转卡: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收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审核后,将非辖区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转往死者户籍地区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上报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数据审核、编码、录入和统计分析(一)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网络直报资料的审核、分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每个工作日上网审核辖区内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报出的死亡病例信息质量(错项、漏项、逻辑错误、死因编码等),对有疑问的卡片及时向报告单位查询核对,确认后的卡片参与进行统计汇总,按年进行动态分析。

(二)全部监测报告资料的审核、分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人对收集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核实,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负责对辖区内收集的上月全部死亡个案进行编码,录入死亡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并进行统计分析。

六、机构与职责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协调财政、民政、公安、司法、计生、统计等相关部门,争取开展工作所需要的经费、政策及相关工作环境与条件,组织开展死因监测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死亡报告与死因统计工作的技术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是死亡报告和死因统计工作的业务执行单位,应根据工作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该项工作。

(一)区卫生局1、负责组织领导辖区内所有参加死因监测工作的医疗卫生单位和专业机构贯彻落实本方案,并将死因监测工作列入对所属医疗机构年度工作考核内容。

2、管理协调死因监测工作中各相关单位的协作关系,定期听取工作汇报,掌握死因监测工作进展情况。

3、利用本区死因监测信息,有计划的制定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设立专门岗位,落实死因监测工作,负责本辖区死因监测工作的业务管理、人员培训和质量检查。

2、在每个工作日上网审核辖区内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报出的死亡病例信息质量(错项、漏项、逻辑错误、死因编码等),对有疑问的卡片及时向报告单位查询核对,确认后的卡片参与进行统计汇总,按年进行动态分析。

3、按月进行第二级质量复核,对存在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发质量复核通知,组织实施漏报调查。

4、在卫生局的领导下定期与当地公安、民政、妇幼和计生部门核对死亡信息,及时做好补报工作。

5、定期对辖区死因监测有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对辖区死因监测工作进行督导、质控和考核,每年不少于2次,撰写工作通报,及时反映评估结果;6、对死因进行ICD-10编码,建立计算机数据库,按月完成月报表,于每月15日前报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年度分析报告同时上报五华区卫生局及相关部门。

7、永久妥善保存所有死亡医学证明书,不得损毁或丢失。

(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明确职能部门,设立专门岗位,负责对本单位医生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和《死亡原因调查表》进行第一级质量审核,对存在问题者及时进行核查。

2、于每月5日前汇总本机构上月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和《死亡原因调查表》报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同时应按照卫生部《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要求,在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7日内完成死因编码和网络直报。

3、建立健全医院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定期开展自查,对填报不合格或存在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核实并重新按要求填写上报。

4、基层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地段医院)同时负责本地区家庭死亡案例的入户调查和漏报死因的调查工作。

七、质量控制(一)死亡信息核实各医疗机构对本机构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和《死亡原因调查表》进行第一次审核,避免出现漏项和错项。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对各医疗机构上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和《死亡原因调查表》进行再次审核,对项目填写不清或不完整、死因填写不规范或存在逻辑错误的,返回医疗机构进行追踪和核实,对于通过核对仍然无法获得准确信息的,要求重新进行调查核实。

(二)死亡信息补报基层卫生机构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到同级户籍管理、殡葬服务管理和妇幼部门核对出生、死亡信息。

发现未登记报告的死亡个案,应摘录相关信息,发放补充调查通知单,注明死亡信息来源,并要求辖区相应医疗机构进行补充调查。

(三)监督核查1、现场督导: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现场督导,检查死因监测工作开展情况,记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提供技术指导的同时及时将督导情况上报区卫生局,在卫生局的组织领导下对疑难问题进行协调解决。

2、错误核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抽查、核对《死亡医学证明书》和《死亡原因调查表》填写质量和编码质量,要求项目填写错误或不完整、死因填写不规范或逻辑错误者的比例不超过5%;ICD—10编码错误的比例不超过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