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_灌溉管道系统

合集下载

《灌溉排水工程学》第四章:地面灌水方法、灌溉技术及原理

《灌溉排水工程学》第四章:地面灌水方法、灌溉技术及原理

灌水方法
②喷灌灌水 ③微灌灌水
④渗灌灌水
1、地面灌水方法:使灌溉水通过田间渠沟或管道输入田
间,水流呈连续薄水层或细小水流沿田面流动,主要借重
力作用兼有毛细管作用下渗湿润土壤的灌水方法,又称重
力灌水法。
地面灌水法 分为三种:
畦灌法 沟灌法 淹灌法
沟灌
畦灌灌溉
2、喷灌灌水方法:即喷洒灌溉,就是利用一套专门的设 备将灌溉水加压或利用地形高差自压,通过管道系统输送 压力水至喷洒装置,将水喷射到空中分散成细小水滴,象 天然降雨一样降落到地面,随后主要借毛细管力和重力作 用渗入土壤灌溉作物的灌水方法。
m K0
1
式中:H t为tn时间渗入到土壤中的水量, m为计划灌水定
额;K 0为第一个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入渗速度, tn为畦田
内各处入渗水量达到计划灌水定额所需要的下渗时间;
α为土壤入渗指数。
(2)停止灌水时进入畦田的总灌水量应与全畦长达到灌水定 额所需要的水量相等,即:
3.6Qt mbl
q Q/b
式中:
3.6qt ml
Q 为畦首控制的入畦流量(L/s);t为畦首处供水时间(h),
q为入畦单宽流量[L/(s*m)];b为畦宽(m);l为畦长(m);
m为灌水定额(m)。
畦首供水时间: t tn t1
式中:t1为畦首处滞渗时间;t n为畦田各处入渗水量达到 计划灌水定额所需要的时间。
x: 任意时间的水流推进长度(m);
z: t时段内任意一点x处的入渗水层深度(m);
l: 关闭首端进水口后停止供水时的水流推进长度( m)。
地面水流推进函数和土壤入渗函数的确定:
水流推进函数:L aT b
土壤入渗函数:Z ktna

第四章灌溉管道系统

第四章灌溉管道系统

第四章 灌溉管道系统
水利建筑工程学院
第三节输配水管道及管网设计
1.输配水管网的工作制度
管道系统最常用的工作制度有续灌、轮灌和随机灌3种
方式:
(1)续灌方式(continual irrigation method) (2)轮灌方式(rotational irrigation method)

1.输配水管网的工作制度

3.低压输水管道灌溉系统的技术特点
与喷灌比较压力低,投入小。
与滴灌比较抗堵塞性强,节水效果差

渠灌区与井灌区区别:渠灌区控制面积、流量
大、管径大、建筑物多复杂、施工周期长难度


井灌区便于管理、灌水速度快周期短
三.灌溉管道系统的组成
灌溉管道系统主要组成:
1)水源 2)首部枢纽、 3)输配水管网、 4)田间灌水装置以及附属建筑物和附属装置等部分 组成。
二.首部枢纽(head work) 首部枢纽的组成及其布置主要取决于灌水方 法。不同的灌水方法对首部枢纽内部需要设置的 各种设备和装置不完全相同。
三.输配水管网的规划布置 灌溉管道系统的输配水管网按其功能一般可分为输水 管道和配水管道两类。
输水管道一般为主管或干管上无配水管道分出的管道或管段。 配水管道可分为配水干管、配水支管和配水毛管等级别, 并由它们组合形成为网状,故称管网。 输水管道固定在地下,配水管道可以固定在地下也可以在 地 面上成为移动管道。


第二节.灌溉管道系统规划布置
1.输配水管网规划布置的原则与要求 1)应使输配水管网总长度最短,管道顺直,水头损失小,总造 价低而管理运用方便。 2)输配水地埋固定管道应尽可能布设在坚实的地基上,尽量避 开填方区以及可能发生滑坡或受山洪威胁的地带。 3)根据水源和灌溉田块情况,输配水管网,在平原地区可采用 环状管网或树枝状管网,其各级管道应尽量采取两侧分水的布置 形式;在山区丘陵地区宜采用树枝状管网,其主要管道应尽量沿 山脊布置,以尽量减少管道起伏。

农田水利学—渠道灌溉系统

农田水利学—渠道灌溉系统

第四章渠道灌溉系统§1灌排渠系规划布置灌溉系统是指从水源取水并输送分配到田间的灌溉工程。

按输水方式的不同可分渠道灌溉系统和管道灌溉系统两大类。

本章介绍渠道灌溉系统。

管道灌溉系统将在第五章中介绍。

一、灌排渠系的组成及布置原则(一)灌排渠系的组成1、灌溉系统:(1)渠首工程(2)灌溉渠道:干、支、斗、农渠等固定渠道(3)渠系建筑物(4)田间渠系工程:毛渠(临时渠道)、灌水沟哇等2、排水系统(1)田间排水工程:毛沟、腰沟、墙沟等(2)排水沟:干、支、斗、农沟(3)排水建筑物:排水闸、涵、站等(4)排水容泄区:大江、大湖、大海等(二)灌排渠系的布置的原则(1)满足作物灌排要求。

1)渠道应布置有高处,排水沟应布置在低处。

2)渠道和排水沟的长度和间距应当适宜,保证灌得上排得出。

(2)灌溉渠道必须与排水沟统一规划布置在规划布置渠道时,必须同时考虑到排水沟的位置,在平原地区、圩区,渠道一般要服从排水沟布置(因为在平原地区,排水问题更为突出)。

(3)安全可靠如渠道要避免深挖高填,山丘区渠系上方必须修撇洪沟(截洪沟)。

(4)经济合理渠道要尽量短直,以减少土方量;要尽量减少压占耕地;排水沟要尽量利用天然河道。

(5)便于管理便于用水管理和工程管理,布置时要考虑行政区划;也要考虑机耕方便;建筑物尽量联合修建,形成枢纽,以便于管理。

(6)综合利用如渠道落差较大可布置水电站,较大的渠道或排水沟要考虑通航,水产养殖等。

二、丘陵山区灌排渠系的规划布置山丘区的水利特点是:排水比较通畅,但干旱问题比较突出。

在山丘区虽然可以修建水库塘坝蓄水灌溉,但是由于其蓄水能力有限,因此干旱问题是山丘区的主要水利问题。

因此山丘区灌排渠系的布置,以灌渠道布置为重点。

山丘灌溉渠道布置的关键是布置干渠。

(一)干渠的两种布置形式(1)干渠沿等高线布置(2)干渠垂直于等高线布置(二)支、斗、农渠布置支渠垂直于干渠,其间距由地形条件决定。

斗渠间距一般为:400〜800m农渠间距一般为:100〜200m两种布置形式:(1)灌排相邻适用于单一坡向地形(2)灌排相间适用于平坦,或有微起伏能渠道建筑物规划布置渠系建筑物指与渠道或排水沟配套的水闸、涵洞、桥梁、渡槽、倒虹吸、跌水、陡坡等建筑物。

第四章灌溉管道系统介绍

第四章灌溉管道系统介绍

意的几个方面: 5)支管应尽量与作物种植和耕作方向一致。
6)尽量减少输水的水头损失。
7)应根据轮灌的要求设有适当的控制设备。 8)在管道起伏的高处应设排气装置,低处应设泄水装置。
§4.2 灌溉管道系统的规划布置
管网布置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9)穿路(河)管线,尽可能与路(河)垂直。
(1)水泥土管:适于缺少砂石的平原地区
(2)素混凝土管:尽量在现场附近浇制
(3)圬工涵管:一般承受50kPa以下内压 (4)石棉水泥管:承压600kPa以下
§4.3 管道的种类及其规格
2 固定管道的种类及其适用范围
(5)塑料管:承压400~1000kPa (6)钢筋混凝土管:承压400~500kPa (7)铸铁管:一般可承压1MPa
1 管道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2 管道系统的规划布置 3 管道的种类及其规格 4 管道附件 5 管道系统的工作制度 6 管道系统的流量与压力推算 7 灌溉管道系统的结构设计
§4.6 流量与压力推算
1 树枝状管网的水力计算
(1)沿程水头损失
Qm h f fL b d
hf:沿程水头损失,m; f:摩擦系数; L:管道长度,m; Q:流量,m3/h;
(8)钢管:可承压1.5~6.0MPa
§4.3 管道的种类及其规格
3 移动管道的种类及其适用范围
按其软硬程度分: (1)软管:用完可卷起来移动或收藏 (2)半软管:水放空后横断面还基本能保持圆形,也可卷 成盘状,但盘的直径较大 (3)硬管:一般每节6~9m长
§4.3 管道的种类及其规格
3 移动管道的种类及其适用范围
(2)灌区的面积大小、形状和地形
(3)作物的分布 (4)耕作方向
(5)灌溉季节的风速风向

灌溉管道系统

灌溉管道系统

灌溉管道系统的分类与组成
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灌溉管道系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按水流方式可分为压 力灌溉和自流灌溉;按管道材质可分为塑料管、金属管和混凝土管等。
组成
灌溉管道系统主要由输水管、配水管、灌水器等组成。输水管负责将水从水源输 送到农田,配水管则将水分配到各个灌水器,灌水器直接对农作物进行灌溉。
设备安装
按照设备使用说明书,正 确安装灌溉设备,确保设 备运行稳定、安全。
系统调试
对整个灌溉管道系统进行 调试,检查各部分是否正 常运行,调整设备参数以 满足灌溉需求。
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定期巡检
系统维护
定期对灌溉管道系统进行检查,发现 异常及时处理,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定期对灌溉管道系统进行维护,清理 管道内的沉积物、检查管道是否有破 损等,确保系统供水质量。
通过灌溉管道系统,能够实现 精准灌溉,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现代化
灌溉管道系统的推广和应用, 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技术创新
环保要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灌溉管道系统 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提高灌溉效率和 节水效果。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未来对灌溉管道系 统的环保要求将更加严格,需要采取更加 环保的材质和工艺。
管道的铺设与固定
管道基础处理
平整管道铺设区域,确保管道基 础坚实、稳定,防止沉降和位移。
管道铺设
按照设计方案,将管道放置在基础 之上,确保管道连接正确、顺畅。
管道固定
采用适当的支撑和固定措施,防止 管道受到外力作用产生位移或变形。
灌溉设备的安装与调试
设备选型
根据灌溉需求和设计方案, 选择合适的灌溉设备,如 喷头、滴头、水泵等。

农田水利学灌溉渠道系统

农田水利学灌溉渠道系统
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
按照水资源总量控制的要求,对灌区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同时根据 作物需水规律和土壤墒情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灌溉定额。
采用先进的测流计量技术
运用流速仪、超声波流量计等先进测流计量技术,准确掌握各级渠 道的流量、流速等参数,为水量调度和分配提供依据。
渠道维护与检修措施
定期检查与维护
定期对灌溉渠道进行全面检查, 及时发现并处理渠道淤积、渗漏、 滑坡等问题,确保渠道畅通和安
管道输水
定义
管道输水是利用管道将水从水源 地输送到灌溉区域的一种灌溉方
式。
优点
输水效率高,占地面积小,节约水 资源,适用于远距离输水和地形复 杂的地区。
缺点
投资大,维护成本高,对水质要求 高。
不同类型渠道比较
明渠与暗渠比较
明渠施工简单、造价低、维护方便, 但占地面积大、蒸发渗漏损失大、易 受污染和淤积;暗渠则相反。
农田水利学灌溉渠道系统
目 录
• 灌溉渠道系统概述 • 灌溉渠道类型与特点 • 灌溉渠道规划与设计 • 灌溉渠道运行管理 • 灌溉渠道系统评价与优化 • 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01 灌溉渠道系统概述
定义与功能
定义
灌溉渠道系统是指用于农田灌溉的水利工程设施,包括渠道、闸门、泵站等组 成部分,旨在将水源地的水资源引至农田,满足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
多功能化利用
拓展灌溉渠道系统的综合功能,如生态廊道、休闲观光等,提升综 合效益。
技术创新在农田水利中应用前景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将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 效率。
智能化监控技术
利用传感器、远程监控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灌溉过程的实 时监控和精准管理。
生态修复技术

农田水利

农田水利

第四章灌溉渠道系统是指从水源取水、通过渠道及其附属建筑物向农田供水、经由田间工程进行农田灌溉的工程系统,包括渠首工程、输配水工程和田间工程三大部分。

灌溉管道系统是指从水源取水经处理后,用有压或无压管道网输送到田间进行灌溉的全套工程,一般由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灌水器等部分组成。

灌排相间地形平坦或有微地形起伏的地区,宜把灌溉渠道和排水沟道交错布置,沟、渠都是两侧控制,工程量较省。

灌排相邻在地面向一侧倾斜的地区,渠道只能向一侧灌水,排水沟也只能接纳一边的径流,灌溉渠道和排水沟道只能并行,上灌下排,互相配合干、支渠线规划步骤1、查勘先在小比例尺(一般为1/50000)地形图上初步布置渠线位置;然后进行实地勘查,经分析比较,初步确定一个可行的渠线布置方案。

2、纸上定线对初步确定的渠线,测量带状地形图,比例尺1/1 000~1/5000,等高距为0.5~1.0m,测量范围从初定的渠道中心线向两侧扩展,宽度为100~200m。

在带状地形图上,准确布置渠道中心线的位置,并选择适宜的渠道比降。

3、定线测量首先通过测量,把带状地形图上的渠道中心线放到地面上,沿线打木桩,并标明桩号;然后测量各木桩处的地面高程和横向地面高程线;最后,根据设计的渠道纵横断面确定各桩号处的挖、填深度和开挖线位置。

节制闸的运用情况及安置位置?节制闸垂直于渠道中心线布置,其作用是控制渠道水位或流量。

下列情况需要设置节制闸:①在上级渠水位不能保证下级渠正常引水时,需在上级渠建节制闸抬高水位,保证下级渠引水。

②实行轮灌时,在轮灌组分界处需设节制闸。

③在重要建筑物或险工渠段前需联合修建节制闸和泄水闸,以防止漫溢,保证建筑物和渠道的安全。

交叉建筑物的应用?常见的交叉建筑物有:隧洞、渡槽、倒虹吸、涵洞、桥梁等。

隧洞当渠道遇到山岗时,或因石质坚硬,或因开挖工程量过大,往往不能采用深挖方渠道,如沿等高线绕行,渠道线路又过长,工程量仍然较大,而且增加了水头损失。

农田水利复习题

农田水利复习题

绪论◇名词解释①农田土壤水分状况②地区水情③涝灾④渍灾⑤旱灾⑥洪灾◇问答题①农田水利学的性质和研究任务是什么?②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有何特点?③今后世界灌溉发展的趋势是什么?第一章农田水分状况和土壤水分运动◇名词解释①凋萎系数②田间持水率③吸湿水④薄膜水⑤吸湿系数◇选择题①土壤水分中与作物关系最密切的是()A、膜状水B、毛管水C、重力水D、吸湿水②作物因缺水而产生凋萎,当作物产生永久性凋萎时的土壤含水率称()A、吸湿系数B、田间持水率C、最大分子持水率D、凋萎系数③吸湿水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之为()A、吸湿系数B、田间持水率C、毛管持水率D、凋萎系数④悬着毛管水达到最大时的土壤含水率称之为()A、最大分子持水率B、毛管持水量C、田间持水率D、饱和含水率⑤由于降雨过大或降雨连绵造成地下水位抬高、土壤含水量过大,形成的灾害称()A、洪灾B、涝灾C、渍灾D、洪涝灾害◇问答题①什么是旱作地区的适宜农田水分状况?②什么是水稻地区的适宜农田水分状况?③为什么要调节农田水分状况?第二章作物需水量和灌溉用水量◇名词解释①植株蒸腾②株间蒸发③深层渗漏④作物需水量⑤田间耗水量⑥作物需水临界期⑦灌水定额⑧灌溉定额⑨灌溉用水量⑩灌溉设计保证率○11灌水率○12灌水率图◇问答题①什么是农作物灌溉制度?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制定农作物灌溉制度?制定农作物灌溉制度有何意义?②什么是灌溉设计保证率?常用的灌溉设计标准有哪些?③什么是设计典型年?如何确定设计典型年?◇计算题①用“水面蒸发为参数的需水系数法”求水稻耗水量。

已知:(1)根据某地气象站观测资料,设计年4月至8月80cm口径蒸发皿的观测资料见表1;(2)水稻各生育阶段的需水系数α值及日渗漏量见表2。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推求该地水稻各生育阶段及全生育期的耗水量。

②用列表法推求南方某灌区晚稻灌溉制度。

已知:(1)晚稻各生育阶段水面蒸发量和需水系数见表1(稻田渗漏量为3.01mm/d);表1 1963年晚稻逐日耗水量计算表(2)晚稻生育期降雨量见表2;表2 1963年7月~10月逐日降雨量表(mm)(3)晚稻各生育阶段设计水层见表3。

最新灌排工程复习

最新灌排工程复习

精品资料灌排工程复习........................................绪论1、灌排工程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内容是什么?答:一、调节农田水分状况:1、灌溉措施;2、排水措施。

二、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1、蓄水保水措施;2、调水、排水措施。

第一章农田灌溉原理1、农田水分存在哪几种基本形式?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答:农田水分在物理形态上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

固态水只有在土壤冻结时才存在;气态水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土壤空隙中含量很少;液态水是土壤水分存在的主要形态。

在不同的温度下,水的三种形态可以相互转化。

2、土壤水分有哪几种主要形式,其对作物生长有效性如何?答:土壤水分分为吸着水、毛管水和重力水三类。

吸着水紧附于土壤表面,一般不能被作物所利用,为无效水;重力水在无地下水顶托的情况下,作物根系还来不及吸收就很快排除根系层,为过剩水;毛管水容易被作物吸收利用,属于有效水。

3、试述影响土壤蒸发的因素及土壤蒸发的三个阶段?答:第一阶段是稳定蒸发阶段,系指灌水、降雨入渗刚结束,土壤含水量高,向上输送水的能力强,这时土壤的蒸发强度主要取决于打起的蒸发力;第二阶段开始于土壤个含水率逐渐减少到某一临界含水率值时,由于土壤含水率降低,土壤向上输送水分的能力减弱,土壤水分的蒸发强度主要取决于大气蒸发力与土壤向上输送水分能力二者的制约关系;第三阶段是当地表土壤含水率很低时,地表形成一干土层,干土层下的水分向上运移至干土层底部时,以水汽扩散的形式穿过干土层进入大气,此时的蒸发强度不仅取决于干土层厚度,而且取决于干土层内水汽扩散的能力。

4、农田土壤水分不足与过多的原因与控制措施?答:不足的原因:1、降雨量不足;2、降雨入渗量少,径流损失较多;3、土壤保水能力差,渗漏及蒸发损失水量过大。

措施:灌溉是补充土壤水分的主要方法,另外采取适当的农业技术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对增加降雨利用量,提高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灌溉排水工程学》各章思考题与计算题

《灌溉排水工程学》各章思考题与计算题

(2)由相似地区实验资料得,当产量为籽棉 300kg/亩时,棉花需水系数K=1.37m3/kg。
(3)棉花各生育阶段的需水量模比系数如下表:
生育阶段
苗期
蕾期
花铃期
吐絮期
全生育期
起止日期
4.11—6.10 6.11— 7.7—8.24 8.25—10.30 4.11—
7.6
10.30
3
天数
61
26
49
(3)该站的棉花生育期为:4 月 23 日播种,10 月 20 日收割,共 181 天。全生育期
的作物系数 Kc 为 0.751。
(4)该站的夏玉米生育期为:6 月 21 日播种,9 月 28 日收割,共 100 天。全生育期
的作物系数 Kc 为 0.838。
要求:(1)计算潜在腾发量 Ep;
(2)计算作物需水量 E。
28%(干土重的百分数计)。春小麦地在年前举行秋冬灌溉,开春解冻后举行抢墒播种。春小
麦各生育阶段的田间需水量、计划湿润层深度、计划湿润层增深土层平均含水率及允许最大、
最小含水率(田间持水量百分数计),如表 3-6-1。据农民的生产经验,春小麦亩产达
300-350kg时,生育期内需灌水 5-6 次,灌水定额为 50-60m3/亩。抢墒播种时的土壤含水率
2
线;(2)计算 3d后 1m土层内土壤含水率降到多少? 4、 [土壤蒸发计算] 某均质土壤 1m土层内初始含水率θ0=18%(体积,下同),小于临界含 水率θc,蒸发处于强度递减阶段。测得风干含水率θa=6%,饱和含水率θs=49.2%。当θ<20% 时,扩散率D=0.0589(cm2/min)。(1)计算不同时间t的蒸发强度ε,并绘制蒸发强度ε与 时间t的关系曲线;(2)计算 1d后、3d后及 5d后 1m土层内土壤含水量。

灌溉管道系统的组成和分类+精品PPT

灌溉管道系统的组成和分类+精品PPT
1)固定式灌溉管道系统 2)移动式灌溉管道系统 3)半固定式灌溉管道系统
§5.1 灌溉管道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2.4 按灌水方法
1)喷灌系统 2)滴灌系统 3)微喷灌系统 4)低压管道输水地面灌溉系统
§5.1 灌溉管道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2.5 按压力的来源
1)自压灌溉管道系统 2)机压灌溉管道系统
灌溉管道系统的组成 和分类
管道系统的主要优点: (1)省地。一般少占地7%~13%。 (2)减少输水损失。 (3)便于控制。 (4)对地形的适应性更强。
名词解释
【灌溉管道系统】 是从水源取水经处理后,用有压或
无压管道网输送到田间进行灌溉的全套 工程。
§5.1 灌溉管道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1 管道系统的组成
(1)首部枢纽(从水源取水并处理) (2)输配水管网(输水并分配) (3)灌水器(将水分布到田间)
灌溉管道系统示意图b
环状管网示 意图
树枝状管网 示意图
喷灌
滴灌
§5.1 灌溉管道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2 管自由水面调节井,并可分流) 2)封闭式(管道封闭,管内保持一定压力) 3)半封闭式(用浮球阀等控制阀门启闭)
§5.1 灌溉管道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2.2 按工作压力
1)无压灌溉管道系统(有自由水面) 2)低压灌溉管道系统(P<200kPa ) 3)中压灌溉管道系统( P=200~400kPa ) 4)高压灌溉管道系统( P>400kPa )
§5.1 灌溉管道系统的组成与分类
2.3 按各部分在灌溉季节可移动程度

管道灌溉系统的流量与压力推算

管道灌溉系统的流量与压力推算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在线监测技术是实现管道灌溉系统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重要手段,可以对流量和压力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
要点一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线监测技术可以采用各种传感器和通讯技术,将管道中的流量和压力数据传输到计算机或云平台进行实时显示、记录和分析。这种技术可以提高灌溉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减少人工干预和误差,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和节水灌溉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在线监测技术还可以帮助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报警,有效预防潜在问题和事故的发生。
流量与压力的在线监测技术
05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总结词:该案例主要介绍了某农场灌溉系统流量与压力问题的诊断过程,通过现场调查、数据分析和模型模拟,确定了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详细描述:某农场采用管道灌溉系统,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流量和压力不稳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专家团队进行了现场调查,了解灌溉系统的布局、管道材质、水泵型号等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管道老化、水泵效率下降以及局部阻力过大是导致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模型模拟方面,专家团队利用CFD软件对灌溉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进一步验证了问题的根源。最终,专家团队提出了更换管道、维修水泵和优化管道路线的解决方案,有效解决了流量与压力不稳定的问题。
沿程阻力损失
局部阻力损失发生在管道中的阀门、弯头等局部区域,计算公式为:ΔP=ξ×(u^2/2g)。其中,ΔP为局部阻力损失,ξ为局部阻力系数,u为流速,g为重力加速度。
局部阻力损失
压力损失计算
通过增加水泵功率或增设加压泵站来提高管道内的压力。
增压调节
通过设置减压阀或减压池来降低管道内的压力。
减压调节
案例一:某农场灌溉系统流量与压力问题诊断
案例二:某园林灌溉系统流量与压力优化方案

第四章灌溉渠道系统ppt课件

第四章灌溉渠道系统ppt课件
2.田间工程规划原则 ❖ 必须在农业发展规划和水利建设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 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全面规划,分期实施,当年增产 ❖ 必须因地制宜,讲求实效,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注重调查 研究,走群众路线。 ❖ 要以治水改土为中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精品课件
五、土地平整
• 田面平整,符合灌水技术要求 • 工程量小,工作效率高 • 注意保持土壤肥力 • 改良土壤,扩大耕地
一般畦灌地面高差应小于±5cm;水平畦灌地面高差 应在±1.5cm;沟灌地面高差应小于±10cm;格田田 面高差应不大于±3cm.
精品课件
第三节 灌溉渠道流量推算
精品课件
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常用
一、灌溉渠系概述
2.灌溉渠道的规划原则
1)干渠应布置在灌区的较高地带,其他各级渠道亦应布置在 各自控制范围内的较高地带。
2)使工程量和工程费用最小。一般来说,渠线应尽可能短直, 以减少占地和工程量。
3)灌溉渠道的位置应参照行政区划确定,尽可能使各用水单 位都有独立的用水渠道,以利管理。
精品课件
一、灌溉渠系概述
精品课件
二、干、支渠的规划布置形式
1)山区、丘陵区灌区的干、支渠布置 山丘、丘陵区的干渠一般沿灌区上部边缘布置,大体 上和等高线平行,支渠沿两溪间的分水岭布置。 在丘陵地区,如灌区内有主要岗岭横贯中部,干渠可 布置在岗脊上,大体和等高线垂直,干渠比降视地面坡 度而定,支渠自干渠两侧分出,控制岗岭两侧的坡地。
6.量水建筑物
作用:控制和量测水量,以维持灌溉工程的正常运行,实施科 学的用水管理 位置: ➢ 各级渠道进水口:量测入渠水量 ➢ 末级渠道:量测进入田间水量 ➢ 退水渠:量测退泄水量 类型: 量水堰(三角形、矩形、梯形薄壁堰) 巴歇尔水槽 水位-流量 流速仪

灌溉渠道系统课件

灌溉渠道系统课件
• 2、布置使得工程量和工程费用最低。
– 渠道顺直、减少建筑物数量和规模 – 渠道填方和挖方量尽可能接近。 – 用水单位和渠道独 立。
• 4、斗渠、农渠满足机械化耕作要求; – 各级渠道相互垂直,间距适宜。
• 5、考虑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 发电、养殖、工业和城镇供水等。
第一节 渠系概述
• 一、灌溉渠系组成: • 1.灌溉渠道
– 一般分为干、支、斗、农四级。 – 有些情况下可能多于或少于四级。
• 2.退水、泄水渠道
– 主要用于保证渠系安全运行。一般在干、支 渠末端应设置退水渠。
二、灌溉渠道的规划原则
• 1、 干渠布置在高处,以控制较大面积。 – 对于局部高低存在的情况,可以考虑采用其他灌水 方法解决。
✓改善生产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 ✓改善生活环境 • 3〕因地制宜; • 4〕长远规划,预留发展余地。
条田规划
• 条田概念:
– 农渠河农沟之间的田块
• 条田的要求:
– 排水要求(100-200米):
• 排涝:淹水时间和深度 • 降渍:控制地下水位
– 机耕要求,以400-800米为宜 – 管理要求:一般需要在1-2d灌完
– 若不满足,可利用倒虹吸。
3〕倒虹吸
• 利用压力沟道代替渠道从沟或路下穿过。 • 使用条件
• 渠道水位高于路面或沟、河水位,但渠道底部低 于路面或沟、河洪水位时;
• 渠底高于路面,但是净空无法满足交通要求
4〕涵洞:渠道与道路交叉,渠水 位低于路面,且流量较小时;
5) 桥梁 :渠道与道路相交,渠道 水位低于路面,流量较大时采用。
• 1〕跌水:用于落差较小的陡坎; • 2〕陡坡:落差较大时;
5、泄水建筑物
• 泻水闸、溢流堰 • 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_灌溉管道系统第四章管道灌溉系统农田灌溉系统按照其输配水过程中的水流是否有压力,可划分为有压灌溉系统和无压灌溉系统两大类。

而管道灌溉系统为有压灌溉系统,系统中水流均为有压状态,其过流断面一般采用圆管,这也就是它与灌溉渠道系统的本质差别。

第一节管道灌溉系统的特点与发展概况一、管道灌溉系统的特点(characterics of the pipe-line irrigation system)管道灌溉系统是以管道代替明渠输水的一种灌溉工程形式,在一定的压力作用下,将灌溉水由管道输送到田间,经田间灌水装置实施灌溉的工程系统。

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均属管道灌溉形式。

管道灌溉系统在提高灌溉水利用率,节省农田,少占耕地,便利机耕和扩大灌溉面积等方面都显示出了巨大的效益和潜力,与灌溉渠道系统相比较,具有显著的特点。

1.管道灌溉系统的主要优点(major advantages of the pipe-lineirrigation system)1)节水效益显著。

管道灌溉系统采用管道输水和配水,减少了输水过程中的渗漏与蒸发损失,从而节约了灌溉用水,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率,一般可比明渠灌溉系统节水30,50%;并可防止因渠系渗水而导致土壤盐碱化、沼泽化和冷浸田等的发生。

2)土地利用率高。

管道灌溉系统的输配水管网大部分或全部都埋设在地下,可以减少渠道占用的耕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对于我国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5亩的现实来说,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适应性强,灌溉效率高。

管道灌溉系统由于是有压输水,可以适应各种地形,使渠道难以灌溉的耕地实现灌溉,扩大了有效灌溉面积;利用管道输水速度快,灌水省时、省工,一般比明渠输水的灌溉效率可提高1倍以上,用工减少50%左右,灌溉效率高。

4)灌水及时,促进作物增产增收。

利用管道系统输水和灌水,灌水及时,有利于进行适时适量灌溉,可以及时有效地满足作物的需水要求,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

5)管理维护方便,便于实现自动化。

管道灌溉系统用管道代替明渠,避免了跑水漏水,节省管理用工,而且不会滋生杂草,可省去明渠的清淤除草和整修维护渠道等繁重劳动。

同时,管道灌溉系统运用灵活方便,容易调节控制和实现自 161 动化,并可方便地与施肥施农药等相结合。

2.管道灌溉系统的主要缺点(major disadvantages of the pipe-line irrigationsystem)1)需要的材料和设备较多,一次性投资高。

特别是喷灌和微灌系统,与渠道输水系统相比,投资高,运行费用也高。

因此,一般适应于经济作物或地形相对较复杂的地方。

2)规划设计内容较复杂。

管道灌溉系统的水力计算、配水分水、压力调节和田间设施等都比灌溉渠道系统复杂,规划设计难度相对较大。

3)对水源的水质要求较高,尤其是微灌系统,因灌水器容易堵塞,一般对灌溉水要求进行一定的处理、过滤,定期对管道系统进行冲洗。

4)对施工及管理的技术要求较高。

管道灌溉系统一般技术性强,必须由专业队伍进行施工,才能保证工程质量。

工程建成后,需要掌握相关技术的人员进行操作和管理,否则,容易造成管道或设备的损坏。

3.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的特点(features of the low-pressure delivery pipeirrigation system)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是以管道低压输水至田间,通过出水口或给水栓,经田间毛渠或移动软管进行地面灌溉的工程,简称管灌系统。

其管道工作压力较低,一般不超过0.4MP,出水口或给水栓的工作水头为0.3m~0.5m。

管灌系统与喷灌、微灌相比,其技术相对简单,工作压力较低,投资也相对降低,对水质的要求也不高,管理运用简单方便。

因此,目前在我国井灌区已得到广泛地推广应用。

渠灌区管灌系统一般控制面积较大,引水流量大,输水配水管道级数多,管径也较大,其省水、省地和省工效益更显著。

管道输水速度快,供水及时,可缩短轮灌周期,改善田间灌水条件,从而及时有效地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水要求。

但是,渠灌区管灌系统由于其条件复杂,目前还仍处于试验示范阶段,技术尚未成熟,还需作进一步研究。

二、管道灌溉系统的发展概况(developing situation ofthe pipe-line irrigation system)1.国外发展概况(developing situation in abroad)随着全球淡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和加剧,合理利用水资源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并采用了多种对策。

在解决水资源的对策中,除兴建必要的蓄水、引水工程,扩大水源外,更重要的是节约用水,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防止水的污染等。

世界各国如美国、日本、前苏联、以色列等,由于农业灌溉用水浪费严重,特别是渠道渗漏损失的水量大,均非常重视并积极研究推广喷灌、微灌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等管道化灌溉技术。

管道灌溉系统在国外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应用于农业灌溉,50年代以后得162到广泛应用。

据2000年统计,全世界微灌面积已达0.57亿亩,喷灌面积已达4亿多亩,低压管道输水灌溉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发展管道灌溉系统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是美国和以色列。

美国由于农场耕作面积大,在农业生产上追求高生产效率,因此各种管道灌溉系统和设备也都追求高生产效率。

在美国,喷灌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高,并且朝着低压、节能、多目标利用方向发展。

主要类型为中心支轴式喷灌系统,占总喷灌面积的69.74,。

美国微灌技术发展也很快,特别是在20世纪70至80年代,由于水价上涨,更加快了微灌的发展。

加利福尼亚州是美国微灌应用最多的一个州,微灌面积占该州总灌溉面积的17,。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在美国被认为是节水最有效、投资最省的一种灌水技术。

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发展管道输水灌溉,到1984年管道输水灌溉面积已占全美国地面灌溉面积的46.9%。

加州圣华金河谷灌区,支渠以下输水系统在1996年就全部实现管道化。

美国管道灌溉系统中,地下部分多采用素混凝土管,地面部分采用可移动管道,一般为快速连接铝制管材和塑料软管,通过带有闸管的管道进行灌溉,同时也便于进行波涌灌溉,具有较高的灌水效率。

据统计,美国1982年灌溉总面积为2500万公顷,地面灌溉占65,,喷灌占35,;1991年灌溉总面积为2373万公顷,地面灌溉占57,,喷灌占43%。

2000年灌溉总面积为2553.6万公顷,喷灌占49.9,,地面灌溉(包括低压管道输水灌溉面积)占44.9%,微灌溉占4.49,。

以色列除个别偏远山区外,全国已基本实现了输水管道化,全国主要水3系连接成统一管网,每年从北部太巴列湖抽水3.2亿m,通过2.7m直径压力管道,以20m3/s的流量输送到以色列的南部。

并把地表水、地下水和回归水互相连通,综合调节用水,由国家统一管理。

以色列灌溉技术目前主要是喷灌和微灌,近些年来微灌面积已超过了喷灌面积,成为主要的节水灌溉技术。

到2000 年,全国微灌面积为16.6万公顷,占总灌溉面积的66.4,。

国外发达国家认为管道灌溉系统既可减少输水损失,又可严格控制灌溉用水,其发展趋势将是低能耗、低投入、低灌溉成本、高标准节水和高效益。

2.国内发展概况(developing situation in China)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因此,也非常重视并积极发展管道化灌溉技术。

喷灌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70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

如北京顺义县1985-1988年推广半固定式喷灌系统,全县80万亩耕地都采用喷灌,取得了显著的节水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国在发展喷灌的过程中,结合国情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

我国微灌技术应用是从1974年引进墨西哥滴灌设备开始的,特别是90年代以后引进国外先进的微灌设备生产线,微灌技术得到迅速普及与应用。

目前在灌水器、输水管材、过滤装置和控制装置等已基本形成系列化产品。

我国管道输水灌溉应用时间较早,但集中连片是在50年代以后。

如河南温县在70年代全县有10多万亩井灌区实现了管道输水灌溉。

到了80年代以后,我国北方地区连年干旱,水资源日益紧缺,适应节水灌溉的管道输水灌溉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但主要应用在井灌区。

在管材应用方面,我国已 163 研制出多种材料的管道,如薄壁PVC塑料管、双壁波纹管、石棉水泥管、混凝土管等。

渠灌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了管道输水灌溉的试验研究,在管网设计、分水量水、防止淤堵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但技术尚未成熟,仍需要开展进一步地研究。

据水利部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2348.9万公顷,占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40.7%,其中喷、微灌面积达385.3万公顷,低压管灌面积557.4万公顷。

第二节管道灌溉系统的组成和分类一、管道灌溉系统的组成(components of the pipe-line irrigation system) 管道灌溉系统通常由水源、首部枢纽、输配水管网、田间灌水装置、附属建筑物和附属装置等部分组成。

1.水源(water sources)凡符合农田灌溉用水标准的水源均可作为管道灌溉系统的水源,一般分为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两类。

地表水源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塘堰以及集蓄雨水等;地下水源包括机井、大口井、辐射井、渗渠和泉水等。

2.首部枢纽(head works)首部枢纽的作用是从水源取水,并进行适当的处理以符合管道灌溉系统在水量、水质和水压三方面的要求,其形式主要取决于水源的种类和管道灌溉方式。

管道灌溉系统中的水流必须具有一定的压力,一般均需通过水泵机组加压。

通常可以根据灌溉用水量和扬程的大小,选用适宜的水泵类型、型号及与其相配套的动力机(电动机、柴油机等)。

若有自然地形落差可利用,也可采取自压式管道灌溉系统,以节省投资和管理运行费用。

灌溉管道系统与渠道系统比较,一般对水源的水质要求比较高,为使灌溉水质符合输配水与灌水的要求,通常必须采用过滤装置;若水源含有杂草、泥沙或微生物和藻类等,则必须修建拦污栅、沉淀池或其它净化处理装置,以防止管网和灌水装置堵塞。

不同的管道灌溉方式,对水质要求不同,其过滤装置和处理设施也不相同。

3.输配水管网(pipe-line networks of delivery and distribution)输配水管网一般分为干管、支管和毛管等,控制面积较大时可增加总干管、分干管、分支管。

在进行管道灌溉系统规划设计时,管网分级应根据灌溉面积大小、灌水方法及地形条件等具体情况确定。

微灌系统的末级管道一般为毛管,而喷灌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的末级管道则为支管。

按照管网布置形式,输配水管网可分为树状管网和环状管网两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