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作文

合集下载

杜甫爱国诗《蜀相》赏析

杜甫爱国诗《蜀相》赏析

杜甫爱国诗《蜀相》赏析杜甫爱国诗《蜀相》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杜甫爱国诗《蜀相》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蜀相作者: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释1、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的是诸葛亮。

2、锦官城:现四川省城都市。

3、自:空。

4、三顾:指的是刘备三顾茅庐。

5、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6、开济:指的是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赏析这是一首咏史诗。

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

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诗的前半首写祠堂的景色。

首联自问自答,写祠堂的所在。

颔联“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写祠堂的荒凉,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后半首写丞相的为人。

颈联写他雄才大略(“天下计”)忠心报国(“老臣心”)。

末联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创作背景《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蜀相》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doc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蜀相》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doc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蜀相》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注释: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出兵。

赏析: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

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

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

古诗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翻译赏析

古诗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翻译赏析

古诗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翻译赏析《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甫。

其全文古诗如下: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前言】《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

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这首七律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

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

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

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注释】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今成都市武侯区,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出师:出兵。

写诸葛亮的古诗

写诸葛亮的古诗

5首写诸葛亮的古诗摘抄1、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翻译: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2、八阵图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翻译: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3、阁夜唐·杜甫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翻译: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有几处渔人、樵夫在唱着四JlI 地区少数民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英雄人物都终归黄土,我与亲友音信断绝,只好任其寂寞了。

4、书愤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翻译: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5、卧龙明·佚名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翻译:还没有飞黄腾达就为自己的将来做好准备,等到建立功业后就归因隆中。

但是刘备死后托孤使得诸葛亮无法脱身,最后病死在五丈原。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二必背文章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二必背文章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二必背文章第一篇: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二必背文章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国殇屈原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第二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必背内容[范文模版]长恨歌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关于伟人事迹的作文五篇600字

关于伟人事迹的作文五篇600字

关于伟人事迹的作文五篇600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我缓缓吟诵着杜甫的《蜀相》,思绪飘飞,一个两千年之前的人物,倏地跃然于我眼前。

木雕鎏金,岁月涟漪,但他,永不会被历史的洪流忘记。

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伟人事迹的作文,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写伟人事迹的作文1黄继光,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

农历1930年11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山村,他自幼家境极为贫寒,六七岁时父亲因受地主欺压,病恨交加而死。

黄继光从小就给地主扛长工、割草放牛。

1949年冬,家乡解放,村里组织起农会,黄继光不但成为农会第一批会员,进取斗争地主,还当上了村里的民兵。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国内停止复员并很多征兵。

1951年3月,中江县征集志愿军新兵时,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了名。

体检时,他因身材较矮开始未被选中。

来征兵的营长却被黄继光参军的热情所感动,同意破格录取。

到朝鲜前线后,黄继光被分配到第十五军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任通讯员。

1952年4月,部队到五圣山前沿阵地接防,本想杀敌立功的黄继光却被分配到了连队后勤。

经过副指导员细致的思想工作,黄继光明白了后勤工作的重要性,样样工作都干得很出色。

1952年7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经上级批准,他荣立三等功一次。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岭战役开始。

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的二营奉命反击占领597.9高地表面阵地之敌。

当攻击部队受阻、伤亡较大时,已任营通讯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主动请战,消灭敌人火力点。

在战友负伤牺牲、自我所携弹药用光的情景下,黄继光毅然用自我的身躯堵住了敌人枪眼,为冲锋部队的胜利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2岁。

黄继光的英雄壮举,获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最高荣誉——他被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记特等功,并授予“特级英雄”称号;所在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赏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赏析

博学笃行自强不息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赏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赏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是宋代文学家陆游所创作的一
首词。

这首词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赞美和
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之情。

它以其朴素而优美的文字、深邃而富有想
象力的意境,成为了中国古代词的经典之作。

这首词的标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令人略觉晦涩。

但通过对整首词的阅读,我们不难理解到其寓意。

首先,它通过映
射阶前的碧绿草地,暗示了春天的气息;其次,描述了隔着叶子传
来黄鹂的歌声,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全词共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既有独立的意象和情感,又相互联系,形成了完整的艺术结构。

下面将逐句解析,带您一同欣赏这首
词的美妙之处。

\
1。

杜甫《蜀相》古诗翻译及赏析(集锦10篇)

杜甫《蜀相》古诗翻译及赏析(集锦10篇)

杜甫《蜀相》古诗翻译及赏析〔集锦10篇〕篇1:杜甫《蜀相》古诗翻译及赏析杜甫《蜀相》古诗翻译及赏析《蜀相》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诗。

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概、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可惜之情。

诗中既有尊蜀正统的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文解释】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

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

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创始与辅佐老臣竭尽忠心。

出师还没有获得最后的成功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词语解释】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如今成都,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烦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屡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创始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创始。

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获得最后的成功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映阶碧草自春色自的表达效果(3篇)

映阶碧草自春色自的表达效果(3篇)

第1篇一、表达效果1. 形象生动这句诗通过“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两个意象,将春天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诗人用“映阶碧草”形容春草的翠绿,用“隔叶黄鹂”形容黄鹂的歌声,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之中。

2. 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

在战乱年代,诗人身处困境,但他仍然能够欣赏到春天的美景,这体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3. 艺术效果这句诗采用对仗工整、意象鲜明、音韵和谐等手法,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音韵上,诗句中的“映阶碧草”与“隔叶黄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意象上,诗句中的“碧草”与“黄鹂”相互映衬,使诗歌更具画面感。

二、艺术特色1. 对仗工整这句诗中,“映阶碧草”与“隔叶黄鹂”形成对仗,使诗句具有平衡感。

在视觉上,春草与黄鹂相互映衬,形成了美丽的画面;在听觉上,碧草与好音相互呼应,使诗句更具音乐美。

2. 意象鲜明诗人通过“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两个意象,将春天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春草的翠绿与黄鹂的歌声相互映衬,使诗句更具画面感。

3. 音韵和谐这句诗在音韵上采用了平仄相间的手法,使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

同时,诗句中的“碧草”与“好音”在音韵上形成了对比,使诗句更具音乐美。

三、思想内涵1. 对春天的赞美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

在这美好的季节里,诗人看到了生命的力量,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2. 对生活的热爱诗人身处战乱年代,但他仍然能够欣赏到春天的美景,这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在困境中,诗人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这值得我们学习。

3. 对生命的思考这句诗中的“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都是生命的象征。

诗人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绘,使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句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这句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第2篇一、意境之美“映阶碧草自春色自”这句话,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

映阶碧草自春色

映阶碧草自春色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关于《蜀相》一诗教学的几个问题前几天,参加全市语文优质课评比工作,有幸聆听了四位教师对《蜀相》(普通高中高二上学期教材第二单元)一诗的教学,获益匪浅。

其中,最大的收获在于进一步确认了以前的一点模糊认识:高中语文教学,教者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至关重要,如果一个教师不能脱离相关材料独立研读好文本,可以说,课就基本上失败了。

“诗无达诂”,诗歌教学尤其如此。

《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短短八句五十六字,文字简约,就高中一堂课而言,如果不做特别的处理,显得容量偏小、回旋空间逼仄,然而该诗虽短但意蕴深厚,教者若能在文字的解读和诗意的领悟方面引导学生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应该说,课堂教学的鉴赏任务和思维训练量还是不轻的。

一句话,短文适宜长教。

然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尽管不少执教此诗者虽能够率领学生对诗歌文本不断进行诵读,还借助多媒体引进大量相关图片资料予以延伸拓展,可给人的感觉是一群人围着一首诗转来转去,就是不能深入到诗歌的内核之中去。

对文本的解读如此不尽如人意,令人觉得这样的课,实在是对名诗的怠慢,花里胡哨的诗歌教学很可能演变为一种表演——-首先还是多媒体课件的表演,然后才是教师个人才华的表演。

当然,就诗歌教学而言,背景介绍和课堂诵读十分必要,奥妙只在何时呈现或者以什么方式诵读;比较阅读、延伸拓展是增强课堂容量和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关键在谁能达到红花配绿叶的效果。

但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诵读和背景把握是为理解诗歌内容服务的,比较阅读、延伸拓展是对原诗学习的巩固和深化。

就教学而言,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品读、鉴赏,从而有所领悟、发现甚至创新是真正的重头戏,对教者的要求不能低。

执教诗歌的人对文本须有独立而精僻的个见。

对文本尤其是关键词句的解读如果不到位,会大大削弱诗歌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小诗也有大学问。

为说明方便,下面录出《蜀相》一诗,不妨择细详解。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杜甫篇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杜甫篇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杜甫篇(2015届版)(2013-05-04 21:36:08)转载▼标签:高中语文颁奖词杜甫教育分类:桃红柳绿[学生的美文]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杜甫篇(2015届版)【注】模仿“CCTV感动中国颁奖词”写作训练之一——学完《杜甫诗三首》,命学生按传统惯例作“感动中国杜甫颁奖词”,选较佳颁奖词若干篇。

(近日不断增补中,以孩儿们来邮件先后为序。

)你一步一回首,定格为少陵野老,永远的悲戚,国忧民忧,被你抑扬顿挫成一篇篇史诗。

记录下了唐朝由盛至衰和压在最低层百姓的呻吟,你的每一个字都影响着后代,成为无价的文化瑰宝,诗圣是闪耀于你身上最美的光环。

【2015届高一(9)班张欢】“车辚辚,马萧萧”之中,我看见了瘦骨嶙峋的杜甫。

他可以不顾自己常年多病,可以忘记自己“艰难苦恨繁霜鬓”,可以忘记自己“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

”坚韧善良的杜甫没有顾怜自哀,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百姓,自己蜷缩在茅屋,却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可谓字字血,声声泪。

纵然只有一身疾病,一叶孤舟,杜甫炽热的胸怀里绵亘着的依然是万里江山,满载着的依然是家国之悲。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诗圣”杜甫漂泊一生,却忧民一世,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在青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5届高一(9)班杨雅晶】十载长安的屈辱和心酸,饱尝“感时花渐泪”的心伤,战乱贫困病老积淀的一生,有如苍老坚毅的西南高山,厚重的底蕴承载千年华章。

即便杨花落尽,仍旧锲而不舍,“戎马关山北”如你,“永夜月同孤”如你。

“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沉郁顿挫即是你的基调,厚德载天即是你的涵蕴。

你的人生是一个传奇,你的名字亦是一个传奇!—“诗圣”杜甫。

【2015届高一(9)班柏晓庆】翻越那崇山峻岭,渡过那汹流急湍,我一直在找寻你的脚步,也一直在聆听你的声音。

你的脚步轻轻,只可见你“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却不曾听到你内心“戎马关山北,凭轩泗流”的惆怅;你的脚步单单,只可望你“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却不曾知道你胸中“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的壮志;)你一直在行走,人生的旅途总少不了“玉露凋伤枫树林”的陪伴,也少不了“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悲凉。

杜甫,蜀相(共10篇)

杜甫,蜀相(共10篇)

杜甫,蜀相(共10篇)杜甫,蜀相(一): 杜甫蜀相原文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二): 杜甫《蜀相》赏析、译文、重点语句理解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周汝昌先生评: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

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

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

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

但在学诗者,虚实宾主之间,诗笔文情之妙,人则祠乎?祠岂人耶?看他如何着墨,于此玩索,宜有会心。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

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老杜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

”不错。

又有人说:“从城外森森,到阶前碧色,迤迤逦逦,自远望而及近观,由寻途遂至入庙,笔路最清。

”也不错。

不过,倘若仅仅如此,谁个不能?老杜又在何处呢?有人说:既然你说诗人意在人而不在祠,那他为何八句中为碧草黄鹂、映阶隔叶就费去了两句?此岂不是正写祠堂之景?可知意不在祠的说法不确。

又有人说:杜意在人在祠,无须多论,只是律诗幅短,最要精整,他在此题下,竟然设此二句,既无必要,也不精彩;至少是写“走”了,岂不是老杜的一处败笔?我说:哪里,哪里。

莫拿八股时文的眼光去衡量杜子美。

要是句句“切题”,或是写成“不啻一篇孔明传”,谅他又有何难。

如今他并不如彼。

道理定然有在。

须看他,上句一个“自”字,下句一个“空”字。

此二字适为拗格,即“自”本应平声,今故作仄:“空”本应仄声,今故作平。

彼此互易,声调上的一种变换美。

杜甫蜀相赏析范文

杜甫蜀相赏析范文

杜甫蜀相赏析范文杜甫的《蜀相》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写的,但诗题不作《题成都武侯祠》而作《蜀相》,是因为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

读时须把握感伤、叹惋的基调。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自安史之乱以来一直在颠沛流离的诗人杜甫来到成都。

第二年春天,他满怀时事兴衰之感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到“锦官城”(成都)西北郊拜谒了始建于晋代的武侯祠庙。

祠庙前那株相传为“孔明手植”的巨柏,历经沧桑,遒劲挺拔;绿树丛中的黄鹂百啭千啼,自鸣得意。

诗人面对年久失修,颓圮破败的祠堂,追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和赫赫业绩,不由得触景生情,热泪满襟,于是写下了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七律《蜀相》。

《蜀相》整体感知就内容来说,可分两层。

前一层写武侯祠,先指出它的所在,用了设问的方式,读时须有明显的自问自答语气;后描述祠中景象,但不是客观描述,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诗人的咏叹正是从这一联开始的,所以这两个字必须重读,而且要有感伤的情味。

后一层是主旨所在,先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后述惋惜之情。

全诗以“长使英雄泪满襟”作结,含无限深意,这里说的“英雄”也包括诗人在内,要读得沉重一些,表现诗人壮志未酬的痛苦心情。

《蜀相》赏析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

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

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用了这样一个“寻”字。

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

唐诗赏析-杜甫《蜀相》原文译文赏析

唐诗赏析-杜甫《蜀相》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蜀相》原文|译文|赏析'《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这首诗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一作:频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注释⑴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⑵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⑶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⑷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

空:白白的。

⑸三顾频繁天下计:意思是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

这是在赞美在对策中所表现的天才预见。

频烦,犹“频繁”,多次。

⑹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开创。

济:扶助。

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jīn):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指诸葛亮多次出师伐魏,未能取胜,至蜀建兴十二年(234年)卒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东南)军中。

出师:出兵。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

蜀相古诗解析

蜀相古诗解析

蜀相古诗解析
这首诗啊,那可真是太有韵味了!“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你看,杜甫一开篇就问,丞相祠堂到底在哪找呀?就好像我们在找一个特别重要的东西似的,多急切啊!锦官城外那柏树长得密密麻麻的,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这就好比我们去一个神秘的地方探险,周围都是高大茂密的树林,是不是感觉很奇妙?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那台阶上的绿草自顾自地展现着春天的色彩,叶子后面的黄鹂鸟叫得再好听又有什么用呢!这不就像有时候我们努力去做一件事,可结果却不是我们想要的,那种无奈感真的很让人感慨啊!杜甫在这里通过描写这些景色,是不是在暗示什么呢?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哇塞,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为的就是那平定天下的大计,诸葛亮辅佐了两代君主,这颗老臣的心啊,真的是太忠诚了!这就好像一个人对自己的梦想始终不离不弃,一直努力奋斗着,多让人敬佩呀!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长使英雄泪满襟。

”哎呀呀,诸葛亮还没实现他的抱负就去世了,这怎能不让那些英雄豪杰们泪流满面呢!就像我们有时候满怀希望地去做一件事,可最后却没能成功,那种遗憾和伤心真的很难受啊!
这首诗看似是在写诸葛亮,其实也是杜甫在借诸葛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啊!他自己也是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处施展,多无奈啊!所以他才会对诸葛亮的遭遇感同身受。

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是不是也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呢?比如要珍惜机会,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哪怕遇到困难也不能轻易放弃。

这就是这首诗带给我们的启示啊!。

多才多艺作文

多才多艺作文

多才多艺作文多才多艺作文(9篇)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多才多艺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多才多艺作文1我,身材比较瘦,个子偏矮。

我的眉毛很浓,眼睛乌黑发亮。

我的发型和别人的有些不一样,脑后扎着马尾辫,额头前面有整齐的刘海。

我喜欢穿粉色的衣裳,粉色的鞋子,喜欢带粉色的发卡。

我的腿又细又长,是因为我喜欢练瑜伽。

我叫王语悦,家住学府花园。

我有一个爱好,是跳舞。

我练了五年舞蹈,所以我的舞蹈技术特别好。

每次班里举办活动,我是必选人物。

我为了跳舞,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我7岁的时候,开始练前倒立,我摔了好几个跟头,但是我一点儿也不在乎。

我坚持苦练了整整一个月的前倒立,终于练成功了。

就这样,我还是要不停地练习,争取表演时零失误。

但是我是在暗中练的,因为爸爸不赞同我练这个。

因为爸爸怕我把腰折住了。

我就回答说:“没有事的,我的腰软着呢!”我有一个优点,就是特爱干净。

记得有一次,我看见了我们班的语文班长抱作业的时候,本子掉水里了。

因为我们的作业本都是有皮子的`,所以里面的纸没湿。

语文班长就把我叫过来,帮她一起捡本子。

还好,我带了一次性手套,所以我就把一次性手套戴好了之后,才开始帮她捡本子。

到快捡完的时候,我对她说:“快捡完了,那我就先走了。

”她说:“好,那你就先走吧!剩下的我来搞。

”我就飞快地跑到班里,对大家讲:“本子掉水里了,大家赶紧准备好纸,把本子擦干净!”我当然也有缺点了,我的缺点就是特厉害,我是班里公认的“暴力女”。

记得在二年级的一次,我和我的朋友给全班的男生下了“挑战书”。

全班的男生犹豫了三四天,其中的一个男生说:“王语悦和史可欣很厉害的,最厉害的就是她们俩的‘爪子’了,要是你们一不留神,就会被打败。

”就这样,一直等了两个星期,到最后男生们还是推辞掉了,就这样,他们男生不战而败。

杜甫《蜀相》原文·翻译·赏析

杜甫《蜀相》原文·翻译·赏析

杜甫《蜀相》原文·翻译·赏析【原作】属相——[唐] 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注释】蜀相:三国时蜀国丞相,指诸葛亮。

锦官城:现四川省成都市。

森森:茂盛的样子。

自:空,白白地。

三顾频烦天下计: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曾三次前往拜访,请教得天下的大计。

三顾,即刘备三顾茅庐。

频繁,多次相烦。

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为了辅助蜀国刘备、刘禅两代君主开创基业、匡救危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献出了耿耿忠心。

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开济,开创,匡济。

这里指诸葛亮帮助刘备开国和辅佐刘禅继位。

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数次出兵伐魏,希望统一天下,未获成功,最后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古诗今译】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

映着石阶的绿草白白地呈现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鸣叫声。

三顾茅庐多次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竭尽老臣的忠心。

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赏析】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

他的诗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过程中的社会风貌,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歌艺术造诣为历代所推崇,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高峰,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今存其诗1400余首。

《属相》是诗人杜甫七律中的名篇,为杜甫游成都诸葛武侯祠时所作。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国的丞相。

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之局面。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诗眼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诗眼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诗眼
哎呀,朋友,咱们来聊聊“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句
诗的诗眼。

你说这诗眼会是啥呢?
先瞅瞅这“碧草”,那绿油油的,自顾自地展现着春天的色彩,就好
像一个独自美丽的姑娘,没人欣赏也照样绽放,难道“自”字就是诗眼?它多无奈呀,就像你精心准备了一场表演,台下却没有观众,这得多
失落啊!
再听听那“黄鹂”,叫声清脆悦耳,隔着叶子传来,却只是空有好听
的声音。

这不就像你满心欢喜地讲了个笑话,周围却没人回应,多尴尬,多寂寞!那“空”字是不是诗眼呢?
你想想,这一“自”一“空”,不就把那种无人欣赏的寂寞和荒凉给写
活了吗?这不就跟一个热闹的派对上,你一个人孤单地站在角落没人
搭理一样吗?
在我看来呀,这“自”和“空”就是诗眼!它们把武侯祠的那种冷清、
寂寞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读了心里都忍不住泛起一丝凄凉呢!。

咏史怀古五言绝句

咏史怀古五言绝句

以下是几首咏史怀古的五言绝句:
杜甫《蜀相》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些诗歌都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和思考。

它们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抒发了深沉的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出自唐代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频烦一作:频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

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

这首诗的首联也是如此。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

上句丞相祠堂直切题意,语意亲切而又饱含崇敬。

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并非到哪里去寻找的意思。

诸葛亮在历史上颇受人民爱戴,尤其在四川成都,祭祀他的庙宇很容易找到。

寻字之妙在于它刻画出诗人那追慕先贤的执著感情和虔诚造谒的悠悠我思。

下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

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

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常被用作祠庙中的观赏树木。

作者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

接着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茵茵春草,铺展到石阶之下,映现出一片绿色;只只黄莺,在林叶之间穿行,发出宛转清脆的叫声。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音韵浏亮,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

然而,自然界的春天来了,祖国中兴的希望却非常渺茫。

想到这里,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

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

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透过这种爱国思想的折射,诗人眼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

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
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

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

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划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怀古为了伤今。

此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使诗人忧心如焚。

他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

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

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悲剧性结局无疑又是一曲生命的赞歌,他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使这位古代杰出政治家的精神境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产生使人奋发兴起的力量。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

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

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

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

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参考资料:、赵君虎等.语文(必修·提高)教师教学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