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说明一、本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
随着人类步入信息社会,在社会信息化和信息社会化的进程中,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的作用日显重要。
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开设,旨在使该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有利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论知识的全面掌握。
二、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了解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通信技术;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工作原理;熟练掌握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及传输层的工作原理;了解和掌握局域网的设计、安装、使用和维护技术;熟练掌握网络互连和因特网的有关概念、协议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一、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一)概论(二)计算机网络及其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教学内容与要求:1.计算机网络的分类2.网络体系结构3.参考模型4.网络标准化(三)物理层教学内容与要求:1.物理层的基本概念2.信道3.传输介质4.模拟传输与数字传输5.交换6.物理层标准实例(四)数据链路层教学内容与要求:1.数据链路层的设计问题2.差错检测与纠错3.基本数据链路层协议4.数据链路层实例(五)介质访问子层教学内容与要求:1.多路访问协议2.局域网和广域网的IEEE802标准3.网桥4.高速局域网(六)网络层教学内容与要求:1.网络层设计问题2.路由选择算法3.拥塞控制算法4.网络互联5.因特网上的网络层(七)传输层教学内容与要求:1.传输服务2.传输协议的要素3.因特网传输协议(八)应用层教学内容与要求:1.网络安全2.域名系统3.简单网络管理协议4.万维网5.电子邮件系统6.二、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一)数据通信及物理层标准(二)因特网的网络层协议与路由配置(三)应用层工具的使用。
(四)综合性实验二、建议学时分配表1.Andrew S.Tanenbaum主编,熊桂喜等译.计算机网络(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三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3.高传善.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五、考核方式笔试六、教学说明根据本课程所涉及知识的最新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概况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Computer Network)课程代码: 246028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64/3.5(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32学时)需预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适用专业:适用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教学课程简介《计算机网络》课程以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体系为线索,介绍了计算机网络中的各层协议及工作原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现状和发展情况、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构成、工作原理、相关理论和技术,了解典型网络设备的组成和特点,理解典型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
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科研中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方面的背景知识和基础。
能够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进行网络系统的分析和应用。
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机网络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1.理论、知识目标:了解网络及网络书店人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掌握网络通信技术、局域网的基本理论、以太网组网方法和技术,IP地址与子网划分、虚拟局域网及无线网络等网络的使用和配置;了解和掌握ISO/OSI参考模型、TCP/IP协议,网络互连与路由技术、交换机的使用和配置、Internet应用服务基本配置等。
2.能力目标:学会计算机网络的实际操作和基本管理及维护,为培养学生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规划与构建,网络应用系统的建立与开发等方面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达成目标:本课程对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毕业要求有支撑作用。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概述(讲课4学时;实验2学时)教学内容:1. 因特网概述2. 因特网的组成3.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4. 计算机网络的类别5.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6.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教学要求: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内涵。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分析、设计和管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各层次的功能;3.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媒介、拓扑结构和网络设备;4. 学习网络编程和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5. 掌握局域网和广域网的组建和管理方法;6. 培养解决计算机网络故障和网络优化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本课程包括以下内容:1. 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计算机网络的优缺点2. 网络体系结构-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协议栈- 各层次的功能和协议- 网络接口和传输介质3. 网络传输和互联- 数据传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数据传输方式的选择- 局域网和广域网的连接和互联4. 网络设备和拓扑结构- 路由器、交换机和集线器的功能和配置- 网络拓扑结构和布线方案- 网络设备的性能指标和选型5. 网络编程和安全- 网络通信协议和编程接口- 网络编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网络安全的威胁和防范措施6. 局域网建设和管理- 局域网的组网方案和拓扑结构- 局域网的管理和维护方法- 局域网的性能优化和故障排除7. 广域网的组建和管理- 广域网的连接方式和传输介质- 广域网的路由选择和优化方法- 广域网的带宽管理和故障恢复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1. 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操作和实际项目实践,巩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虚拟仿真实验和网络模拟软件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 评价方式- 平时表现与实验报告考核;- 课堂测试和小组讨论;- 期末考试或项目实践评估;- 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撰写。
五、参考教材1. 《计算机网络(第7版)》- 谢希仁2. 《计算机网络教程》- 毛翔宇3. 《TCP/IP详解卷1:协议》- W. Richard Stevens六、其他说明1. 本大纲仅作为教学参考,请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2. 建议学生配备计算机实验环境,进行网络配置和实验操作;3. 鼓励学生参与网络项目实践和竞赛,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一项信息基础设施,网络技术是建设计算机网络和支撑其他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根本。
本课程是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
本课程以Internet的TCP/IP体系结构为主线,全面讲授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主要包括数据通信的基本理论、数据链路控制、局域网与传输介质接入机制、网络互联原理、传输控制机制等内容,同时安排相关实验巩固和验证理论教学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理解OSI和TCP/IP体系结构、数据通信的基础原理、网络协议的设计原理与工作机理、Internet 的主要协议及其技术标准、IEEE局域网标准及其应用、IPv4和IPv6网络互联的原理、传输控制和拥塞控制等网络控制机制,以及常见网络设备的配置与使用、关键网络协议的分析与设计等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分析与设计、网络规划与建设、网络运营与维护等网络技术应用能力,以及较好的网络工程素养,为从事计算机与数据通信等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教学应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科学思维方法和求知创新精神。
二、课程目标(一)课程具体目标1.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掌握计算机网络与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将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计算机网络规划建设相关的工程技术问题。
2.在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活动中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和使用恰当的现代信息技术工具获取所需信息,以对网络工程项目进行规划与预测。
3.能够结合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相关的问题背景和科学原理,选择和使用恰当的技术和工具,对网络工程问题进行仿真或模拟。
(二)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的关系本课程的课程目标与本专业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的支撑关系如表1。
表1 本课程对专业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的支撑关系(三)课程对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理论知识讲授环节,注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原理和网际互联技术的深入理解,使学生掌握解决计算机网络领域复杂工程问题所需的基本理论和工程原理,并通过适当的课后作业锻炼和检验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网络 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引言计算机网络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连接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并为信息传输提供了便利。
为了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能力,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学习框架。
本文将介绍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的熟悉程度。
3.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和管理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4. 培养学生对网络性能和优化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1.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1.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分类1.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1.3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2. 网络通信原理2.1 数据传输和交换技术2.2 网络协议和数据包转发2.3 IP地址和子网划分2.4 路由和转发算法3. 传输层协议3.1 传输层协议的作用和特点3.2 TCP和UDP协议的比较3.3 TCP连接管理和流量控制3.4 UDP的特点和应用场景4. 应用层协议4.1 HTTP协议和Web应用4.2 DNS协议和域名解析4.3 SMTP协议和电子邮件4.4 FTP协议和文件传输5. 网络安全和管理5.1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威胁5.2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5.3 虚拟私有网络和加密通信5.4 网络性能监测和优化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向学生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实验实践: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实验,如搭建局域网、配置路由器等,以巩固所学知识。
3. 课程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型网络项目,如搭建一个简单的Web服务器,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 论文阅读和讨论:要求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论文,并组织小组讨论,以促进他们的研究和思考能力。
四、评估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课程项目的完成情况。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原理的理解进行考核。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常用技术。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以及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技术,培养学生的网络和通信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2.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协议和网络安全;
3.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常见应用和最新发展趋势;
4. 培养学生进行网络和通信相关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大纲
1. 计算机网络基础
(1) 计算机网络概述
(2) 网络协议与体系结构
(3) 局域网和广域网
(4) 无线网络和移动网络2. 网络通信基础
(1) 通信原理和信道传输
(2) 传输介质和传输方式
(3) 数据的编码和调制
(4) 随机访问和多路复用3. 网络协议与安全
(1) TCP/IP协议族
(2) IP地址和子网划分
(3) 路由和交换技术
(4) 网络安全和防护4. 网络应用与服务
(1) 网络应用概述。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Computer Networks)一、课程简介网络技术是信息时代最为核心的技术之一。
是构建教育信息化环境、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基础技术和基本手段,是教育技术领域最基础、使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OSI(开放系统互联)模型为理论体系,以TCP/IP体系为应用体系的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探讨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在内的TCP/IP体系结构各层次的主要功能、原理、协议和设备。
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教育技术系的学生能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主要的网络协议、主要的网络互连设备、主要的网络服务配置以及近年来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为他们应用局域网、Internet网络构建教育信息化环境,推进计算机网络在教育教学及相关领域的应用,解决教学和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计算机网络》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熟悉常用的网络通信协议及网络体系结构;了解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初步掌握常见的网络互联设备的配置方法;能独立组建较为简单的局域网;掌握常用的网络服务的构建与配置;具备初步的网络管理及维护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引入网络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拓展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实时性和前沿性;(二)规范课程实验、实训,完善课程实验及实训的考核体系,加大实验成绩在课程评价中比重,突出网络知识的实际应用及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三)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及基础知识;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熟悉计算机网络的两种主要体系结构OSI和TCP/IP体系结构;(四)掌握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等主要层次的功能及协议;(五)掌握常见网络互联设备的功能及特点,初步掌握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互连设备的配置;(六)掌握VLAN、TRUNK的原理与配置,熟悉IP子网规划;(七)掌握DNS、WEB、FTP、DHCP等常见网络服务的原理、配置与应用;(八)了解无线网络、网络安全及网络管理的相关知识。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发展和通信技术紧密结合并不断发展的一门学科。
它的理论发展和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高新技术的发展水平,并是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进程中,计算机网络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计算机网络以及Internet是当代发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之一,是新世纪人才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它是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的核心课程之一。
二、课程目标知道《计算机网络》这门学科的性质、重要性和该学科与计算机科学中的其它学科的关系,知道这门课在整个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地位,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研究所用的方法和手段,知道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知道计算机网络各种接入技术,知道计算机网络的各种应用,知道信息保护方法和手段及网络攻击的手段和方法,知道学科进展及未来方向。
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重点理解网络的分层原理和分层策略。
理解网络体系中各层的功能及实现这些功能所用的原理、方法、手段和策略。
初步掌握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计算机网络中ISO/OSI的七层模型和TCP/IP的四层模型,初步掌握各层的基本功能和实现方法。
初步掌握模型中的基本网络协议和网络应用层中的常用协议,初步掌握计算机网络接入技术,初步掌握计算机网络安全知识,学会运用一些知识去理解现代计算机网络,使用计算机网络必须要做的安全防范措施以及计算机网络实现和现代网络应用的关系。
培养出学生发现计算机网络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养成学生以计算机网络原理为基础的对现代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进行理解和分析的意识,并为日后学习有关计算机网络的其它学科、开发计算机网络应用和研究计算机网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中知识点的认知。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_____学时:_____适用专业:_____二、课程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它是一门涉及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交叉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体系结构和协议标准。
掌握数据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信号传输、编码和解码、差错控制等。
理解网络拓扑结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和网络互联技术。
熟悉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的主要协议和功能。
了解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安全技术。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网络问题。
具备初步的网络规划和设计能力。
能够进行基本的网络配置和管理操作。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计算机网络概述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发展历程和分类。
2、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包括 OSI 参考模型和 TCP/IP 模型。
3、网络协议的概念和作用。
(二)数据通信基础1、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如信号、带宽、数据率等。
2、数据传输方式,包括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同步传输和异步传输。
3、数据编码技术,如不归零编码、曼彻斯特编码等。
4、信道复用技术,包括频分复用、时分复用、波分复用等。
5、差错控制技术,如检错码和纠错码。
(三)网络拓扑结构与介质访问控制1、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如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和网状型。
2、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如 CSMA/CD、CSMA/CA 等。
(四)网络互联1、网络互联设备,如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
2、 IP 地址和子网掩码的概念及应用。
3、路由选择算法,如距离矢量路由算法和链路状态路由算法。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2001年制订,2003年修订)课程编号:英文名:Computer Networks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前置课:数据通信、计算机导论等后置课:学分:2学分课时:36课时主讲教师:杨小宁等选定教材: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四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年课程概述: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和数据通信结合的学科。
是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网络通信和协议实现,以现阶段主流协议TCP/IP为主线,对五个功能层进行详细地描述。
内容涵盖网络概述、物理层、数据链路层、LAN、WAN、网络互连、运输层(传输层)、应用层、计算机网络安全、Internet的演进等。
本课程所选择的教材接近国际着名教材,内容先进且实用,知识面涵盖较广。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同学应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因特网的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掌握ISO/OSI的7分层协议、传统的以太网技术和传统传输介质(10base2/10base5)。
掌握TCP/IP的4层的分层协议;掌握IPV4和IPV6地址编址方法、MAC地址、子网掩码、CIDR的概念;掌握TCP/IP协议簇中的重点协议、应用层C/S软件结构、网络QoS;掌握网络中关键器材(交换机、路由器)的工作原理,熟悉LAN的组建,能规划小型网络,能排除一般故障。
了解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前沿技术,了解我国计算机网络发展的现状,了解综合布线技术,实验课旨在提高同学的动手能力。
教学方法:教学以课堂授课为主,我校对原教材建议的70-90学时的授课时间作较大的调整,计算机网络的教学课时为34学时,教学内容必须精简。
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阅读本大纲列出的教学参考资料、自学本教材授课未涉及的内容。
教学内容以TCP/IP协议为主,讲授教材列为“最重要”的内容。
网络实验课由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课程安排LAN组网、TCP/IP实验、WAN实验、路由器配置等实验项目,实验项目参照《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网络实验教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二、教学对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三年制
三、学分与学时:学分,学时(实验学时)
四、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能力课程、必修课
五、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课程系统地讲授了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概念,对各个网络功能层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通信规程,数据通信技术、广域网和局域网技术、以及网络应用技术和发展都作了详细介绍。
配合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将帮助学生掌握和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工作过程和实现方法,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网络应用技能。
目的要求: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网络体系机构的概念,掌握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辅以精心设计跟踪实际应用的实验教学内容,对提升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能力,为后续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学习,建立良好的基础。
六、教学内容:
(一)计算机网络网络概论
【目的要求】
、了解: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方法。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结构。
()研究计算机网络拓扑的重要性。
()参考模型层次划分原则;参考模型的基本结构。
、掌握: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广域网、城域网与局域网的特点。
()资源子网的主要功能与组成;通信子网的主要功能与组成。
()计算机网络拓扑的定义;主要网络拓扑构型的特点。
()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环境中的数据传输过程。
()初步掌握体系结构。
【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方法。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结构。
、研究计算机网络拓扑的重要性。
、参考模型层次划分原则;参考模型的基本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广域网、城域网与局域网的特点。
、资源子网的主要功能与组成;通信子网的主要功能与组成。
、计算机网络拓扑的定义;主要网络拓扑构型的特点。
、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环境中的数据传输过程。
、初步掌握体系结构。
(二)数据通信基础
【目的要求】
、了解:
()在数据通信中信息、数据与信号的区别与联系。
信号传输速率、数据传输速率、误码率、信道容量等概念。
()在数据通信中通信方式包括的基本内容。
()数据编码方法的分类。
()多路复用技术的分类;波分多路复用方法。
()数据交换方式的分类。
()差错产生的原因与差错类型、差错控制;奇偶校验码;
、掌握:
()串行通信与并行通信的特点。
()单工、半双工与全双工通信的特点。
()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的主要特点。
()三种基本的模拟数据编码方法的基本原理;数据编码中自含时钟编码的基本方法;脉冲编码调制的基本概念。
()频分多路复用的基本工作原理;时分多路复用的基本工作原理。
()线路交换与存储转发交换的区别;数据报方式的基本工作原理;虚电路方式的基本工作原理。
()循环冗余编码的基本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
、在数据通信中信息、数据与信号的区别与联系。
信号传输速率、数据传输速率、误码率、信道容量等概念。
、在数据通信中通信方式包括的基本内容。
、数据编码方法的分类。
、多路复用技术的分类;波分多路复用方法。
、数据交换方式的分类。
、差错产生的原因与差错类型、差错控制;奇偶校验码。
、串行通信与并行通信的特点。
、单工、半双工与全双工通信的特点。
、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的主要特点。
、三种基本的模拟数据编码方法的基本原理;数据编码中自含时钟编码的基本方法;脉冲编码调制的基本概念。
、频分多路复用的基本工作原理;时分多路复用的基本工作原理。
、线路交换与存储转发交换的区别;数据报方式的基本工作原理;虚电路方式的基本工作原理。
、循环冗余编码的基本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