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六单元教案
(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9995cbb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c3.png)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常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开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一起看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欢送查阅!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理清文章的根本结构。
2、能力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开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开展观。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
(2)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的用意。
【教学设想】教师试图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一步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开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
【教学课时及辅助教具】一课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请学生观看展示图片。
2、导语: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
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板书课题:那树王鼎钧)(二)走进,注重积累1、展示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2、字词积累。
(三)朗读感知,赏析课文1、学生以深沉的语调、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1、根据时间顺序和标志性语句划分文章结构2、文章中大树遭遇了怎样的命运(教师点拨提示,学生发言,共同明确。
)2、速读课文,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
思考:(1)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几方面的内容(2)写近期的大树,着眼于“矛盾冲突〞,写了几方面的矛盾(3)写现时的大树,表达了几件事(学生读后分组讨论,教师巡视,适时提示,然后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同组成员补充,师生达成共识。
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fc9680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23.png)
第六单元教案:My Family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家庭成员的英文表达:father, mother, brother, sister, grandpa, grandma。
(2)掌握句型“He/She is my...”,并能够正确运用。
2. 能力目标能够用英文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提高学生的英文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庭的情感,懂得关爱和尊重家人。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家庭成员的英文表达,能够用英文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
2. 教学难点句型“He/She is my...”的运用,以及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英文介绍家庭成员。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教师用书、学生用书、单词卡片。
2. 教具:图片、家庭成员人物头像图片、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1. Warm-up(1)通过图片和动作引导学生说出家庭成员的名称:father, mother, brother, sister, grandpa, grandma。
(2)和学生一起复习上一单元学过的单词和句型。
2. Presentation(1)教师出示家庭成员的图片,介绍每个成员,并让学生跟读,注意发音。
(2)教师示范句型:“He/She is my...”,并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并模仿。
3. Practice(1)学生分组进行对话练习,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
(2)教师指导学生用英文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纠正。
4. Production(1)学生利用图片和句型进行创作,用英文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
(2)学生相互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动交流。
5. Summary(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记忆。
(2)回顾句型和单词,并做相关拓展练习。
6. Homework(1)布置家庭作业:用英文描述自己家庭成员并写成小作文。
(2)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准备进行听写和口语练习。
五、教学后记这节课主要通过图片、互动对话的形式教授了家庭成员的英文表达,并加深了学生对家庭的情感认知。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六单元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六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4e36b528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a.png)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六单元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处理。
重点: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学具:练习本、计算器、数学课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帮助商家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总价。
2.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注意讲解进位处理。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巡回指导。
4. 小组讨论(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多位数乘一位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2.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例题3.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练习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同学们完成数学课本P63页第3、4题。
答案:见课本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多位数乘一位数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处理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与实施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一、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处理1. 强调进位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进位是保证计算正确的基础。
2. 通过例题讲解,详细演示进位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进位方法。
3. 设计针对性练习,让学生反复练习进位处理,巩固所学知识。
二、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与实施1. 设计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425054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cb.png)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认识进位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计算中。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1.三位数加法的计算。
2.进位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熟练掌握进位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2.运用进位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学生练习册。
3.课堂练习题。
4.小组讨论活动。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前几单元学习内容,复习加法的基本知识。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两个数相加的结果超过十时,该如何处理?第二步:讲解1.介绍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讲解进位的概念。
2.利用白板演示进位的过程,让学生理解进位的意义。
3.给学生几个练习题,让他们尝试用进位的方法进行计算。
第三步:练习1.学生个人练习:在练习册上完成相关练习题。
2.小组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解决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第四步:总结1.请学生展示他们的计算过程,并让他们解释进位的运用。
2.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化进位的概念。
六、课堂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准备小组探讨活动的问题,并在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围绕三位数加法和进位展开,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在讲解进位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概念,尽量避免简单机械的计算方法。
同时,课后要及时进行作业批改,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希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三位数加法和进位的方法。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373eb07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14.png)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英语上册《第六单元》教案【课程目标】1. 能够熟练掌握数字1-100的发音和书写;2. 能够听懂他人在购物时说的价格;3. 能够询问和回答价格。
【教学重点】1. 数字1-100的发音和书写;2. 熟悉购物场景中常用的价格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听懂他人交流时表达的价格;2. 询问和回答价格。
【教学过程】1. Warming-up通过各种数字游戏如抢数字、数数等活动,让学生熟悉数字1-100的发音和书写。
2. Pre-task通过图片向学生介绍几种商品,并简单说明价格,让学生熟悉购物场景中常用的价格表达方式。
3. Task-cycle学生分角色为卖家和买家,进行购物场景的对话练。
4. Post-task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a. What did you buy?b. How much did you pay?c. Did you buy anything else?5. Summary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练。
6. Homework完成练册相关练。
【板书设计】Numbers 1-100How much is it?It's ...【课堂反思】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快速掌握了数字1-100的发音和书写方法,并且初步掌握了购物场景下的价格表达方式。
在购物对话的练习中,需要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向卖家询问价格并做出正确回答,对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实时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收获显著。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3篇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e7d34b1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e3.png)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3篇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3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花坛图。
问:你能量出花坛外沿的长度吗?2、出示大树图。
问:你有办法量出大树干一圈的长度吗?3、出示飞机图。
问:这个圆的周长如何测量呢?二、圆周长的公式推导。
1、探索学习。
(1)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2)学生各抒己见,分别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A、“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B、“缠绕”--用绸带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打开;C、“折叠”--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再进行测量和计算;用滚动,绳测的方法可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
今天我们来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
2、动手实践。
(1)4人小组,分别测量学具圆,报出自己量得的直径,周长,并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2)引生看表,问你们看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关系?(3)你有办法验证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吗?(4)阅读课本P63,介绍圆周率,及介绍祖冲之。
3、解决新问题。
(1)教学例1: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小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50m,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第一个问题:已知d = 20米求:C = ?根据C =πd20×3.14=62.8(m)第二个问题:已知:小自行车d = 50cm先求小自行车C = ?50cm=0.5mC=πd=0.5×3.14=1.57(m)再求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62.8 ÷1.57=40(周)答:它的周长是62.8米。
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40周。
三、巩固练习。
第六单元《百分数》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单元《百分数》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4b248c6b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801f07d.png)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百分数的基本概念。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它是表示相对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广泛应用于生活、工作和学习中。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一件衣服原价200元,打8折后的价格如何计算?通过这个案例,展示百分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5.感悟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培养数学学科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百分数的概念及其读写方法;
(2)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技巧;
(3)百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具体举例:
-重点讲解百分数的定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百分数表示的是相对关系,而非具体的数量;
-强调百分数的读写方法,如“50%”读作“百分之五十”,确保学生掌握;
-在实际问题中,如何找到百分数所表示的相对关系,如商品打折后的价格计算,原价×折扣;
-在数据统计与分析中,如何利用百分数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如计算增长率、降低率等。
针对教学难点,教师应采取以下措施:
-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反复练习,巩固互化技巧;
-创设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增强应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百分数》这一章节时,我发现学生们对百分数的概念和应用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欣慰,也让我认识到将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重要性。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53ce222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a0.png)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主要讲述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本单元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以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教材以学生生活为背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对分数的加减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混淆,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来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实际情境中分数加减法的应用还需加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让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以及实际情境中分数加减法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例讲解: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运算方法。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提高合作能力。
3.练习巩固: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4.情景模拟: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分数加减法的实例和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一份针对性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分数卡片,用于展示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实际情境,如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计算两件商品的价格总和?引出分数加减法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步骤。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5分钟)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步骤。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全套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全套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98dad0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d5.png)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全套教案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小学生研究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它是在学生研究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单元主要内容:口算除法、笔算除法。
本单元教材内容的编排加大了教学步子,留给学生更大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用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同时又是研究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
因此教材把这部分口算内容安排在笔算之前教学。
2.学生在前面研究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已经掌握了笔算除法的基本方法,如在除的过程中要看被除数的前一位或前两位,商的书写位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等。
3.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原理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相同,只是试商的难度加大。
在用一位数除时,利用乘法口诀就可以求出一位恰当的商。
而在用两位数除的过程中,要确定一位商是几,不仅和除法十位上的数有关,而且还和除数个位上的数有关,计算过程比较复杂,有时需要试两三次才能求出一位恰当的商。
因此,研究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掌握试商方法,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4.为了解决试商这个关键问题,教材按照计算的难易程度分两段编排:①商是一位数。
主要解决商的书写位置、除的顺序、突出基本的试商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
②商两位数。
让学生将除的过程、试商方法迁移至此。
5.对于试商的方法,本单元主要采用“四舍五入”法,即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把除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
这种试商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试一两次就能确定出一位商。
在一般的试商方法的基础上,教材还注意在特殊情况下,灵活地运用试商方法。
6.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
首先,把计算内容置于实际生活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
之后,为学生提供丰富、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教案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c9cdc65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e8.png)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教
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几何图形
2. 能够画出几何图形并命名
3. 通过游戏研究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命名
教学重点
1. 认识几何图形
2. 研究几何图形的命名规则
教学准备
1. 尺子、橡皮、铅笔等
2. 相关练册
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
- 让学生跟随老师快速说出“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梯形”的名称
- 分组比赛,每组选一位同学看一组图片,其他同学猜图形名称,猜对的组数最多的小组获胜
2. 观察课件
- 利用看图识字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形状和名称
3. 练
- 在黑板上画出各种几何图形,让学生来画出其名称
- 发放练册,让学生自行练
- 进行现场抢答,分组比赛,猜对的小组获胜
4. 游戏
- 制作不同形状的图卡,分组比赛,每组选手抽到一张图卡,
面向其他小组,让其他小组猜出图卡中的几何图形名称
- 利用障碍赛跑等游戏形式,进行几何图形的认识和命名练
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了解并能够画出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
并掌握了几何图形的命名规则,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们的多种形式的
参与课堂互动的兴趣,对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好的意义。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0e7ef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14.png)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第六单元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热爱土地保护环境”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三黑和土地》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增强学生热爱土地保护环境的意识。
2.本单元重点:(1)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古诗三首》。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古诗三首》的每一首诗都是描写美丽景色的,让学生感悟祖国河山的美丽,为此而自豪。
旨在教育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害处,保护环境,为环保做出贡献。
(2)分析作者是怎样抓住关键句子来表达自己观点的。
每篇课文中作者都有意地写出了一些关键性的句子,如《只有一个地球》中“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明确表达出了作者的观点。
《青山不老》中“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三黑和土地》中“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一句贯穿全文,使读者从心底里体会到翻身农民爱土地胜过爱生命的真实感受。
我们在研究中,也要学会利用关键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17.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簸、涯、莺”三个生字。
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研究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研究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风景,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造就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本领。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说话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
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
接下来,我们要研究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
2024年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2024年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c83746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4e.png)
2024年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本单元生字新词,能够准确读写,并理解其在课文中的含义。
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篇目。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相关的文学知识,如文学体裁、作者生平、文学流派等。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讨论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鼓励学生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使其在合作学习中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生字新词的掌握和运用。
文学知识的积累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教学难点:对于课文中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表达。
学生个体差异导致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不均。
如何在教学中平衡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复习等方式,回顾上节课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介绍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新课讲解:逐篇讲解课文,重点讲解生字新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文学知识。
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
课文赏析: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巩固练习: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包括生字新词的书写、课文内容的填空、阅读理解等,巩固所学知识。
二年级数学人教版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范文
![二年级数学人教版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4916bf8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ed.png)
二年级数学人教版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范文二年级数学人教版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教案范文1 教学目的1、学生可以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2、认识乘号、乘数、积,会读写乘法算式。
3、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学生有条理考虑的习惯,进步学生解决问题的才能。
教学重点知道乘法的含义,理解“求几个一样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拟简单,可以读写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可以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核心概念符号意识模型思想数学思想符号化思想模型思想教学准备PPT教学流程环节教学设计设计意图环节一:情境导入星期天到了,小明和他的小伙伴们正在一起玩耍呢,让我们来看看吧。
〔出示主题图〕这是什么地方呀?你最爱玩什么工程?〔游乐场。
小火车、小飞机等〕那么我们来仔细观察一下这幅图,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样的数学信息,能根据图中信息提一些数学问题吗?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生:1、玩小飞机的有多少人?2、做小火车的有多少人?3、过山车上有多少人?其他学生解答,老师板书计算3+3+3+3+3=15〔人〕6+6+6+6=24〔人〕2+2+2+2+2+2+2=14〔人〕师:那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的这些加法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生: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一样的。
师:像上面这样,求几个一样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可以用一种简便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乘法创设情景,借助学生们喜欢的游乐设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几个几相加”是学习乘法的根底,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数一数,在算式中比一比,学生对“几个几相加”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习乘法做铺垫。
环节二:探究新知师:大家观察这几个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一样加数是几?几个几连加?〔这几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一样的,每个算式都表示几个一样的数相加的和〕师:像这样,求几个一样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外,还有一种比拟简单的方法叫做乘法。
介绍:乘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做乘号,乘号的写法是“×”乘法算式中,相乘的两个数叫做乘数,两个数相乘的结果叫做积。
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8ba8ad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2e.png)
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教案: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一、教学内容1. 分数的比较大小: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异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
2. 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分数的比较大小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学生能够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3. 学生能够理解分数加减法运算的意义,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分数的比较大小方法,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笔、分数卡片、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实际问题,例如“小明有2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2.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和加减法运算的例子,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例1:比较大小分数1:1/4分数2:3/4解答:1/4 < 3/4例2:加法运算分数1:2/5分数2:3/5解答:2/5 + 3/5 = 5/5 = 13.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一些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和加法运算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
题目1:比较大小分数1:2/5分数2:3/5答案:2/5 < 3/5题目2:加法运算分数1:2/5分数2:3/5答案:2/5 + 3/5 = 5/5 = 14. 异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和加减法运算:教师通过讲解异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和加减法运算的例子,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例3:比较大小分数1:2/5分数2:3/4解答:先通分,得到4/20和15/20,所以2/5 < 3/4例4:加法运算分数1:2/5分数2:3/4解答:先通分,得到8/20和15/20,所以2/5 + 3/4 = 23/20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分数1 < 分数22. 同分母分数的加法运算:分数1 + 分数2 = 分数33. 异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先通分,然后比较大小4. 异分母分数的加法运算:先通分,然后进行加法运算七、作业设计1. 题目1:比较大小分数1:2/5分数2:3/5答案:2/5 < 3/52. 题目2:加法运算分数1:2/5分数2:3/5答案:2/5 + 3/5 = 5/5 = 13. 题目3:比较大小分数1:2/5分数2:3/4答案:2/5 < 3/44. 题目4:加法运算分数1:2/5分数2:3/4答案:2/5 + 3/4 =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节课的重点是分数的比较大小方法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而难点则是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4ee5b8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4d.png)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有: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应用以及除法的估算。
这些内容不仅巩固了学生之前所学的除法知识,而且也为他们今后学习更复杂的除法运算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他们已经能够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但是,对于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他们可能还会感到有些困难,尤其是在笔算方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笔算的步骤和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2.使学生能够运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的掌握。
2.教学难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过程中的步骤和运算规律。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应用。
2.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3.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算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情景图片和例题。
2.准备练习题和测试题。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情境图片和例题,引导学生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讲解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笔算的步骤和运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练习题,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分享彼此在操练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5.拓展(5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六单元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六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38d99f7b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d8.png)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六单元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主要内容包括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不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
2. 学生能够理解不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
3. 学生能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不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不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笔、分数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份生日蛋糕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蛋糕被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份。
2.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给予反馈。
4.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份水果沙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沙拉中有几种水果,每种水果的分数是多少。
5.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讲解不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6.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道不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给予反馈。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几道分数加减法的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不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再计算七、作业设计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随堂练习,巩固了所学知识。
在作业布置上,我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5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17f73cd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d7.png)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5篇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笔者特地准备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5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借鉴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1一、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2、能够在课文中寻找花与潮的关系的句子3、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花动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声如潮”。
感受海棠花的美,感悟生命的魅力。
4、提高质疑的能力,并能通过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初读课文,寻找花与潮的关系的句子;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花动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声如潮”三、教学难点:能感悟生命的无穷的魅力四、教学过程:一、审题质疑感知花如潮1、出示课件:(潮水) 谁来说说这潮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出示课件:(花)那这些花又让你想到了什么词语?3、出示课题:可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种特别的“潮”(花潮)4、审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预设:花如潮有什么关系?花潮是什么样的?5、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圆通公园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课文第1、2自然段内容)6、圆通公园里那么多的景物就包含在这14个字,让我们来读读,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7、其实圆通公园不仅景致多,那里的花潮更是美不胜收。
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旅行。
二、初读解疑:寻找花如潮1、自读课文,要求(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2)、在课文中找找写花潮的句子,想想这是这样的花潮?(3)、课文除了写花潮,还写了什么?三、精读研究,感受花如潮1、作者为什么称海棠花为花潮呢?大家一起去课文中找找答案。
一边读,一边划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研读(1)后山沿路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若人注意,一到三四月间,真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的海洋。
向高处看去,隔着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
(板书:花多如潮)A你们是怎么理解:枯枝瘦叶和花团锦簇的?B(出示课件)你们看这一簇簇、一丛丛的海棠花,形成了一个花的海洋。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归一问题)(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归一问题)(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d884665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77.png)
第六单元解决问题(归一问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归一问题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能正确判断归一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归一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归一问题的定义及特点2. 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3. 归一问题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归一问题的定义及解题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判断归一问题,以及如何运用归一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指导,总结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3)通过变式练习,巩固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3. 实践应用(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2)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归一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归一问题的掌握情况。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是否存在归一问题,尝试用归一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归一问题的定义及特点2. 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3. 归一问题的实际应用七、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
归一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如何将不同的问题归纳为一个统一的解决方法。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不仅能够提高他们解决具体数学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归一问题的解题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理解问题:首先要读懂题目,明确问题所求的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望天门山》《饮湖上初睛后雨》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体会古诗的意境及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前置作业:1.朗读诗歌,了解大意。
2.背诵古诗。
第一课时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到祖国的各地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愿意吗?现在,我们先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去欣赏第一个景点——天门山。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古诗,2.汇报生字自学的情况。
3.读古诗情况。
4.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读自悟诗句的意思。
重点指导:开:断开。
至此回:汹涌的长江水流到这里激起回旋出:出来5.指名讲一讲首诗大意。
6.请你们闭上眼睛,一边读一边想象:你就是诗人,正随着汹涌的长江水乘舟而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多媒体配乐范读。
2.小组背诵背。
3.出示课文的插图,再来背背。
四、书写生字1.生字指导。
2.书写的生字。
板书设计:碧水开、回望天门山青山中断孤帆日边来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上节课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欣赏了天门山的景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2.教师重点指导:潋滟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相宜xiāngyí3.读通课文: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4.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5.你有发现作者的感受吗?那我们就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6.请你们再来读一读,想一想。
谁来谈谈你的感受。
7.对比两首古诗的异同:第一首古诗描写的是长江的雄壮;第二首古诗描绘的是西湖的柔美;两种景色美得真是各有特色。
三、熟读成诵,体验情境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2.体会诗意。
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3.学生自由背诵。
板书设计:饮湖上初晴后雨晴淡妆水光、山色比西子总相宜雨浓抹课后评价:22 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课时学习目标①会写“蓝、赖”等13个字。
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等21个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前置作业:1.圈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读一读。
2.西沙群岛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一、设疑导入你知道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吗?西沙群岛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读完这篇课文就会有所了解。
二、初读课文①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②检查生字新词。
小黑板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深蓝懒洋洋披甲划来划去威武拣贝壳形状渔业工人肥料祖祖辈辈富饶岛屿山崖栖息鸟粪③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三、朗读感悟四、课后拓展①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诗句、谚语、歇后语等。
②背一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④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难点: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前置作业:1.收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
2.背诵描写祖国风光的谚语一、再读课文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
②教师出示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有关图片,学生看图背诵相应的段落。
二、举行“可爱的祖国”古诗名言展示会①学生交流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
如:《望庐山瀑布》《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望岳》《钱塘湖春行》。
②学生交流描写祖国风光的谚语。
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峨嵋天下秀,三峡天下雄。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桂林山水甲天下,阴朔山水甲桂林。
三、积累语言①学生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②听写刚才抄写的词语,听写后自己对照批改、订正。
③抄写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板书:22、富饶的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课后评价:23 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写“汇、欣”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抽出、嫩绿、汇成”等15个词语。
2、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前置作业:1.把课文有感情的朗读三遍.2.圈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读一读。
3.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过程:激趣导入教师谈话:在我国东北有一个著名的林区——小兴安岭,为了加强旅游业,林区管理局决定招收一批导游,大家想报名参加竞聘吗?一、明确要求大家怎样在竞聘中获得成功呢?学生讨论,师生共同确定“闯关”要求。
二、读书闯关①闯第一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②闯第二关——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总结:你有什么收获?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检查巩固①听写生字新词,听写有关句子。
②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继续闯关①闯第三关——展示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诱人景色。
a.学生先和自己要好的朋友练一练,或和同座练说。
b.学生自由登台介绍,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②闯关总结:同学们经过自己努力,不但读得好,而且说得好。
你们都是合格的小导游。
三、拓展活动①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②利用星期天观察家乡的一处景物,并且抓住景物特点写一写。
板书:23、美丽的小兴安岭绿色的海洋春夏秋冬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课后评价:24 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时学习目标①能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们把香港称为“东方之珠”的原因。
③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香港的历史与今天。
教学重难点:了解香港的历史与今天前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遍。
2.课文是怎样介绍香港的?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①板书课题。
看了课题,你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地方吗?(香港)②香港,她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之珠”呢?今天我们就去游览一下,具体感受这颗璀璨无比的“东方之珠”。
二、整体感知①指名读阅读提示,找出阅读要求: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香港的。
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
③交流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相机板书: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三、诵读体验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
想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没有读懂。
②交流展示。
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段,说说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提出不懂的问题。
③师生共同释疑。
板书:24 “东方之珠”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应有尽有一应惧全举世闻名光彩夺目璀璨无比课后评价:语文园地六教学目标1、通过本组的口语交际而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并通过整理写出习作。
2、了解不同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认识到词的意义常常要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
3、积累名诗、名句。
4、积累词语,发现其中的规律。
重点难点:1、积累“aabb”、“又…又…”、“不…不…”三组类型的词语2、通过本组的口语交际而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并通过整理写出习作,习作时抓住“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来写。
3.学习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区别相同字的不同意义课前准备:搜集几个典型名胜古迹的相关资料,做好知识储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景色迷人。
在这一单元中,诗人、作家带着我们一起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丰富物产。
除了这些,同学们肯定也游览了很多风景吧?你都到过那些地方呢?有什么特色物产呢?二、学生介绍风景美三、欣赏风景美1、教师课件出示视频掠影片段:大海、万里长城、杭州西湖、哈尔滨雪景等,请学生按照刚才归纳的方法,选择一个画面来介绍该景点的美。
看谁的介绍最生动、最吸引人。
2、评选小导游优胜小组四、描绘风景美刚才我们评了小导游优胜组,考的是大家的齐心协力。
现在要来看看每个同学的笔下功夫如何了?请你选择风景区最美的某一个点,用一段通顺的话把它的“美”描绘出来。
相信你一定行!(让学生翻开《课堂作业本》47页第8题,指导学生先自学描写海龟有趣的一段话,发现这段话是按总分结构来写的。
再请同学们按照“最___的要算____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小练笔。
)第二课时一、评价习作片段,懂得如何吸引读者1、同学们,上一堂课,你肯定写下了记忆中最美的风景点了,现在请你来读读,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你笔下的美景好吗?2、你喜欢刚才同学描绘的风景吗?能具体说说喜欢他(她)写的什么地方吗?3、师生讨论小结:怎么写才能吸引读者的兴趣。
(语言生动、描写具体、富有想象)二、明确如何写作回忆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按顺序——写清楚《富饶的西沙群岛》: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春—夏—秋—冬《东方之珠》: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三、鼓励“以说促写”,作文很简单1、明白了一些习作的小技巧,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把上一堂课交流的风景区,用我们的笔写下来了。
2、学生构思,自主写作、教师巡回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四、点评,作文更精彩1、请学生把即兴写的文章读一读,然后自评。
再请其他学生评议优点和尚需改进的地方。
2、教师随机穿插,渗透写作的一些小技巧。
五、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再一次润色六、作业誊写文章到《作文本》上.第三课时一、谈话导入“我的发现”1、同学们,前面两堂课,我们充分领略了祖国山河壮美、物产丰富,也感受了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这一堂课,我们又将深入地感受汉语的神奇魅力。
2、出示两组句子,请学生自由读文中两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字。
3、读了这两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4、学生讨论交流,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
5、拓展延伸祖国的语言确实神奇,同样的字词,在不同的句子环境中,意思却会有所不同。
你还能举出其它的字吗?二、研究构词“日积月累”(一)读读记记在我们的语言里,相同的字词在特定的句子中,意义不同。
相同的词语结构,也可以演化出不同意思的词语。
1、出示词语,师问:你又发现了什么?2、引导得出词语结构为: aabb abac3、指名、齐读词语4、这种结构的词语,你还能说一些吗?(二)、读读背背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列出的诗句。
2、谁能试着读诗句?3、结合查字典,请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4、学生自由地背一背诗句,同桌相互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