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经济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市场经济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极大突破和创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解放了我国推进计划经济体制以来束缚已久的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迸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我国的经济在三十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高效活力相互配合,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得到了释放,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迅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中国的影响开始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市场机制活跃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情况为进一步思考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兼容等问题提供了实践基础。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体制创新也日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不断变革的伟大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

一.引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正在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已经延伸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实践为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提供了现实依据。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制度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劳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高效活力,也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得到了释放,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迅速。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伟大历史进程和深刻内涵,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是其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经历了一个由探索到形成、再到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共中央历届领导集体对此进行了长时期艰辛的实践,并取得了开创性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

于社会制度变革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它所形成的新的理念新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

二.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理论依据

(一)计划与市场的思想史市场经济变革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基本思想。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他们虽然没有提及资源配置的范畴,但他们都很重视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马克思关于个别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从本质上来说,都是论述社会资源如何合理有效配置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资源配置、计划与市场问题的基本思想有如下内容。

第一、在所有社会方式下均要根据一定的比例关系分配社会劳动,但在不同的社会生产凡是下配置社会劳动的方式不同。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那样,有计划、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实际上就是公平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而一切社会资源都是可以还原为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

第二、发挥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作用就是在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社会生产形势下实现社会资源合理有效的配置方式。马克思明确指出:“只有当全部产品是按必要的比例进行生产时,它们才能卖出去。社会劳动时间可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的这个数量界限,不过是整个价值规律进一步发展的变现,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只有这样多的劳动时间才是必要的。”马克思的上述阐述,提示了市场上由于商品供求关系变化而导致价格跌落,从而造成资本在各部门之间自发地转移,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三、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很高,因此必须实行单一的由全体社会成员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那么,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货币关系、价值规律都已消失并失去了作用,也就是说社会处于产品经济时代,这是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由计划手段进行调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源配置方式是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依靠价格规律的作用来影响经济活动的。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源配置是由价值规律来调节的。而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即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经过一个短暂的转变时期,就进入到共产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社会主义阶段,社会实现了单一的全体社会成员所有制,而商品货币的作用就不复存在了,市场和价值规律也失去了作用,随即进入产品经济时代,社会也只能通过计划机制来进行调节资源的配置。

2.列宁和斯大林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基本思想

同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一样,列宁在对商品经济的认识上,也认为社会主义社会要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实行产品交换。在他写于十月革命前夕的著作《国家

与革命》中把社会主义经济比拟为一家“国家辛迪加”,即一家由国家垄断经营的大公司。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带领苏联人民开展了数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晚年的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商品货币的关系,并认为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具有一定调节作用。但他又不承认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不包括生产资料,否认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把消费资料看作是商品的“外壳”。斯大林多次在理论上强调了计划经济姓“社”,市场经济姓“资”的思想,正是在他这一思想指导下,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苏联共产党始终不渝地坚持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形成了社会主义即是同计划经济相联系的传统观念。

3.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1956年到1965年这十年中,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一是在所有制方面,面对“三大改造”即将完成时出现的新问题,毛泽东制定了“可以消灭资本主义的、又搞一定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他又提出了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新型集体所有制形式,以解决人民公社运动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在经济管理体制方面,他提出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适当地给地方一点自主权;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三者的关系,强调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改革构想;并提出利用西方发达国家经验设立托拉斯,努力依据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思想。三是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列宁和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成果,发展了许多关于商品经济改革方面新的认识,提出“价值法则是一所大学校”,要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四是在分配制度方面,关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毛泽东及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革命家的上述四项的提出,带来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经济史上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个高潮,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改革和完善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世界市场是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逻辑起点

绝大多数学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世界市场二者的关系上,普遍认为世界市场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前提,而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又决定了我们一定要实行对外开放,面向世界市场。如果我们仔细研读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世界市场理论,就不难找到答案:即刚刚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新生国家政权必须采取市场经济模式,唯有以此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变革的逻辑起点只能是在世界市场。

三、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基本架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