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专项训练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专项训练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专项训练一、请指出下面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觉今是而昨非()2.或五十步而后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惜其用武而不终也()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6.朝济而夕设版焉()7.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8.字而幼孩,遂而鸡豚()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10.夫列子御风而行()11.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指出下面句子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5.度我至军中,公乃入()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9.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2.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3.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4.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5.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6.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0.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1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2.父去里所,复还(四、指出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5.宫之奇以其族行()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7.不赂者以赂者丧()8.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9.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0.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1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2.斧斤以时入山林()1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5.木欣欣以向荣()16.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17.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18.而木之性日以离矣(五、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1.我欲因之梦吴越()2.蒙故业,因遗策()3.践华为城,因河为池()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5.不如因善遇之()6.因击沛公于坐()7.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8.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9.于今无会因()10.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六、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题(附完整详解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12何以哉?(《曹刿论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文言虚词练习(三)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高考语文练习:18个文言虚词练习选择题
18个文言虚词练习选择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望石再拜而.去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2.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 (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4.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④则或咎其欲出者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6.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C.吾攻赵,旦暮且.下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本中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本中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姓名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____一、乃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笑问客从何处来。
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三、因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不如因善遇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4·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5·蒙故业,因遗策。
四、则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居则曰:“不吾知也。
”五、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犹且从师而问焉。
3·未知生,焉知死?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六、之1·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七、乎1·儿寒乎?欲食乎?2·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专练
文言虚词“其”(一)用作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
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2.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3.指示代词,表示远指。
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4.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固定搭配【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文言虚词“且”(一)用作连词1.递进关系,“而且”.“况且”。
例:①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
(《赤壁之战》)2.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3.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①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状语。
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答案)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答案).txt我这辈子只有两件事不会: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人家有的是背景,而我有的是背影。
肉的理想,白菜的命。
肉的理想,白菜的命。
白马啊你死去哪了!是不是你把王子弄丢了不敢来见我了。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答案)2009届高三复习---文言虚词系列练习(共18套)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高考语文虚词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C.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 谨食之,时而抚其背。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B.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D. 谁使之然也?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阴雨霏霏,连月不开。
B.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雨雪雹霰,日夜不息。
B.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D. 感君赠我金错刀,我有余财不以买少郎。
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D.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 谨食之,时而抚其背。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B. 吾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C.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 谨食之,时而抚其背。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阿房宫赋》中,“______,此______之谓也。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含答案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含答案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1】一、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2、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3、作地势,高下九则。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此则寡人之罪也。
6、口耳之闻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7、河出图,雒书,圣人则之。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0、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11、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4、入则孝,出则悌。
1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6、欲速则不达。
17、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18、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二、下列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之一生彘肩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三、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
“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阳楼(4)则天下名扬。
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
友人被贬,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二)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1、而记游者甚众。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4、用实者成实时采。
5、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6、此三者,吾遗恨也。
7、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8、陈涉者,阳城人也。
9、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10、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 文言虚词类试题 专项练习(含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言虚词类试题专项练习1、下列“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何陋之有”的“之”字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对下面句子中加粗的“为”字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⑤若属皆且,为所虏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A.①/②④/③⑥/⑤B.①⑤/②④/③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⑤/②③④⑥/⑤3、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使妇人载以过朝厚敛以雕墙B.谏而不入问其名居,不告而退C.公嗾夫獒焉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D.子为正卿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4、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能顺木之天B.其培之也C.虽曰爱之D.其实仇之5、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 最恰当的一组是(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
有官君子, 审择焉。
A.之与而B.者与其C.之所其D.者所而6、指出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1)之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②由是观之③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2)以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7、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焉"的理解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B.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C.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D.复驾言兮焉求8、下列对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况阳春召我以烟景以:介词,拿,用B.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以:介词,凭借C.大块假我以文章以:介词,把D.开琼筵以坐花以:连词,表承接9、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B.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C.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D.故将吊而更以贺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10、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不如登高之博见也B.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11、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D.战败而亡,诚不得已12、下列各句中“与”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莫能与之争D.当与秦相较13、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①静:定而后能静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安:静而后能安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③虑:安而后能虑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④格物:致知在格物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⑤本: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名词,____________________⑥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连词,____________________⑦端:仁之端也名词,____________________⑧达:泉之始达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14、下列对各组句子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胡不归②奚惆怅而独悲——“胡”“奚”的意思都是什么。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汇总.doc
2017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汇总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
⑴于是余有叹焉。
⑵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⑶万钟于我何加焉。
⑷君何患焉。
⑸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⑹盘盘焉,囷囷焉。
⑺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⑻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⑼晋国,天下莫能强焉。
⑽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⑾非曰能之,愿学焉。
⑿而人之所罕至焉。
⒀吴人焉敢攻吾邑。
⒁且焉置土石。
⒂彼有人焉,未可图也。
⒃永之人争奔走焉。
⒄公输子自鲁南游楚,焉始为舟战之器。
⒅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二、下列加点的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E.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三、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无他法,故致大败。
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则必无颜世上矣。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5、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宫之奇以其族行8、农民以鬻子者9、无以,则王乎!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1、不赂者以赂者丧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7、请其矢,盛以锦囊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19、余船以次进2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21、高祖以圣武定鼎22、以相国守代23、以资政殿学士行2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28、木欣欣以向荣29、作《师说》以贻之30、举以予人,如弃草芥31、背晋以归梁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赵亦盛设兵以待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三、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综合测试05 高考文言虚词专练(文言文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教师版)北京专用
综合测试05高考文言虚词专练(附测试)1.而词性用法释义连词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又”②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③表示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④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⑤表示假设关系假如,如果⑥表示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⑦表示因果关系因而⑧表示目的关系来代词⑨表示第二人称通“尔”,你,你的解释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7)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趣味练习: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项复习 虚词练习课件 ppt
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2)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4)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5)吾尝疑乎是 6)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 7)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8)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9)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0)巍巍乎可畏
疑问 反问 然 揣测 对 于 在 感叹 商量 然
练习 则
1)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2)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秦则无礼何施之为?5)临视,则虫集冠上
却
就
就
就是
原来
6)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 已经 马矣
之
练习
这些话 兵器 的 往 向 这些 宾前置 我 主谓之 定后置
1)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王见之,曰:“牛何之?” 5)然后驱而之善 6)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7)何功之有哉? 8)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9)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10)石之铿然有声者
成为 做 作为 是 认为 被 语气 心理 治理 担任 为了 替
焉
练习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是说也,人常疑之。 4)苟政猛于虎也! 5)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 族灭也? 祈使 6)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判断 解释 停顿 感叹 反问
以 练习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 属予作文以记之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忽魂悸以魄动。 何以为计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具告以事 皆以美于徐公。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策之不以其道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无以,则王乎?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高考文言文虚词训练(完整稿)
5、其(代词、副词、连词、助词)
连词:1、表选择(其……其……)
2、表假设。
9、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
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0、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 人不服。 11、其信然乎,其妄耶?
5、其(代词、副词、连词、助词)
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
2、何(疑问代词、副词)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徐公何能及君也?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豫州今欲何往?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6、何不按甲束兵,北面而事之? 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乎
1、介词,相当于“于”的用法。
2、助词,表各种语气。 3、形容词词尾。胡为乎惶惶欲何之。
8、所(助词/代词)
助词,一说为代词。常为:所+动词。
1、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
过之。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3、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4、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5、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 故隐屠间耳。
7、所以
用法主要有两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15、与(实词之动词用法)
3.对付。 ①庞煖易与耳。(《史记》)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
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答案)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一)答案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完整版)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答案)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一)答案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虚词”针对训练(Word版含答案)
文言虚词一、语段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1~3题。
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
父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
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
”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
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
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
明帝即位,进封康乡侯,加侍中。
诸葛亮寇天水,臻奏:“宜遣奇兵入散关,绝其粮道。
”乃以..臻为征蜀将军,假节督诸军事,到长安,亮退。
还,复职,加光禄大夫。
是时,帝方隆意于.殿舍,臻数切深。
及殿中监擅收兰台令史,臻奏案之.。
诏曰:“殿舍不成,吾所.留心,卿推之何?”臻上疏曰:“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
臣每察校事,类皆如此,惧群司将遂越职,以至陵迟矣。
”幽州刺史毋丘俭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未有可书,吴、蜀恃险,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
”臻曰:“俭所陈皆战国细术,非王者之事也.。
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
且渊生长海表,相承三世,外抚戎夷,内修战射,而俭欲以偏军长驱,朝至夕卷,知其妄矣。
”俭行,军遂不利。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乃.以臻为征蜀将军乃:(2)帝方隆意于.殿舍于:(3)聊可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之:(4)非王者之事也.也: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乃以.臻为征蜀将军②不然,籍何以.至此B.①臻奏案之.②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C.①殿舍不成,吾所.留心②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D.①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的虚词。
(1)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
译文:(2)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
译文:(二)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4~6题。
高郢,字公楚,其先渤海蓚人。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虚词常考题专项练习(共18个,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常考文言虚词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在括号里写出虚词的意义)一、于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二、与1、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②骞叔之子与师。
——《骞叔哭师》()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2、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3、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4、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三、焉1、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师说》()②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③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石钟山记》()④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2、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②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3、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②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4、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四、何1、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②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③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五、其1、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专项训练1.下列语句中的“其”用作第三人称的有()A.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B.其一犬坐于前。
C.会其怒,不敢献。
D.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E.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F.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G.欲加之罪,其患无词。
H.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J.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I.其孰能讥之乎?K.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L.其济,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
M.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N.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其爱不若燕后。
答案:A.C。
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B.翻译为“其中”;D.翻译为“那些”;E.翻译为“自己”,属于第三人称活用作第一人称;F.翻译为“那”;G.句首语气副词,表反问,翻译为“难道”;H.句首语气副词,翻译为“那么”;J.句中语气副词,翻译为“还是”;I.句首语气副词,翻译为“难道”;K.助词,衬字,不翻译;L.连词,表假设,翻译为“如果”;M.连词,表选择,翻译为“……是……还是……”N.翻译为“你”,属于第三人称代词活用作第二人称代词。
2.解释下列句中的“且”字。
A.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
B.且焉置土石。
C.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D.其子而食乎,且谁不食?E.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F.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G.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H.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I.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J.若属皆且为所虏。
K.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答案:A.连词;表递进,翻译为“而且”;B.连词,翻译为“并且”、“况且”;C.连词,表选择,翻译为“还是”;D.连词,表承接,翻译为“那么”;E. 表让步,翻译为“即使”;F.连词,表让步,翻译为“尚且”;G.连词,表转折,翻译为“但是”;J.连词,表递进,翻译为“并且”;I.副词,翻译为“将要”;K.副词,翻译为“将近”。
3.解释下列语句中“然”的含义与用法。
A.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B.成然之。
C.“此言有之乎?”曰:“然,有之。
”D.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
E.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F.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G.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H.吾得升斗之水然活耳。
答案:A.代词,翻译为“这样”。
B.形容词,对,意动用法,翻译为“以……为然”;D.词尾,“……的样子”,翻译为“地”;E.词尾.“的样子”;F. 词尾,“……似的”;G.连词,表转折,翻译为“然而”;H.,副词,翻译为“就”或“便”。
4.解释下面语句中“若”字的含义与用法。
A.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B.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
C.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D.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
E.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F.若夫淫雨霏霏,连日不开。
G.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H.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答案:B.代词,属于第二人称代词活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翻译为“他”;C.动词,翻译为“像”;D.连词,翻译为“和”;E.连词,表假设,翻译为“如果”;F.连词,翻译为“至于”;G.动词,翻译为“好像”;H.动词。
翻译为“就像”。
5.解释下列语句中“所”、“所以”的含义与用法。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从弟子女十人所。
C.圣人非所与熙也。
D.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E.千人所指,无病而死。
F.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G.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H.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I.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J.吾知所以距子也。
K.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L.人必有所不为,而后能有所为。
M.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答案:A。
名词。
翻译为“处所”。
B.助词,表约数,翻译为“许”;C.表对象,翻译为“……的人”;D.表处所,翻译为“地方”;E.表对象,翻译为“……人”;F.构成“所”字短语,在句中作定语;G. 固定格式“……何所……”,翻译为“所望者为何”;H.助词,与“为”搭配,在句中表被动;I.表对象,翻译为“……的”,或者“……的人”;J.表方法,翻译为“……的方法”;K.表原因,翻译为“……的原因”;L.构成“所”字短语,在句中作宾语;M.名词,翻译为“地方”。
6.解释下列语句中“为”子的含义与用法。
A.士卒多为用者。
B.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E.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
F.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G.唯行之为守,唯义之为行。
H.惟弈秋之为听。
I.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J.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K.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L.众谓余一行为可以纾祸。
M.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N.秦则无礼,何施之为?P.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Q.慎勿为妇死。
R.夫子胡为忧也。
T.向为身死而不受。
W.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答案:A.介词。
表被动。
B.连词,翻译为“因为”;C.介词,翻译为“向”;D.介词,翻译为“在”;E.介词,表被动;F.介词,翻译为“替”;G.助词,提宾的标志;H.助词,提宾的标志;I.判断动词,翻译为“是”;J.动词,翻译为“做”;K.动词,翻译为“制作”;L.判断动词,翻译为“是”;M..语气助词,翻译为“呢”;N.语气助词,翻译为“呢”;P动词,翻译为“对付”;Q.连词,表目的,翻译为“为了”;R.介词,翻译为“因为”;T.连词,翻译为“为了”;W.连词,翻译为“为了”。
7.解释下列语句中“焉”字的含义及用法。
A.永之人争奔走焉。
B.余收尔骨焉。
C.且焉置土石。
D.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E.谨食之,时而献焉。
F.就有道而正焉。
G.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H.焉有仁君在位,网民而可有为也?I.如乐作焉。
J.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K.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L.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不见。
M.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N.万钟于我何加焉。
答案:A.兼词,“于之”,翻译为“为了这件事”;B.兼词,“于之”,翻译为“到那里”;C.兼词,“于何“翻译为“在哪里”;D.代词,代“文章”;E.代词,代“蛇”;F.代词,代“自己”;G.疑问代词,翻译为“哪里”;H.疑问代词,翻译为“哪里”;I. 兼词,“于之”,翻译为“在那里”;J.词尾,“……的样子”,不译;K.语气助词,表舒缓语气;L.语气助词,表舒缓语气;M.语气助词,表决断语气;N.语气主顾次,表反问语气。
8.解释下列句中的“也”字。
A.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C.子无敢食我也。
D.何可胜道也哉!E.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F.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G.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答案:A.表判断语气;B。
表确定语气;C。
表祈使语气;D。
加强疑问语气;E。
表停顿;F。
表停顿;G。
用于主谓间,表停顿。
9.解释下列句中“与”字的含义与用法。
A.则与之斗卮酒。
B.不欺其与。
C.蜩与学鸠笑之。
D.蹇叔之子与师。
E.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F.管仲非仁者与?G.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H.子曰:“吾与点也。
”I.吾王庶几无疾病与?答案:A.动词,给;B.动词结交;C.连词,和、跟;D.动词,参与;E.动词,赞许;F.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呢”;G.动词,结交;H.动词,赞成;I.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10.说明下列语句中的“而”字的用法与含义。
A.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B.蟹六跪而二螯。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E.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F.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G.吾尝终日而思矣。
H.百年而后,予登岭上。
I.吾闻之,喜而不寐。
J.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K.天下强国,非秦而楚。
L.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M.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N.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P.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Q.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R.既而得其尸于井。
S.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答案:A.顺连,表承接;B.并连,表并列;C.并连,表并列;D.转连,翻译为“可是”;E.并连,表并列;F.顺连,表因果,翻译为“因而”;G.修连,翻译为“地”;H.构成方位短语,不译;I.修连,翻译为“地”;J.并连,表并列;KL.转连,翻译为“可是”;M.顺连,表因果,翻译为“因而”;N.前者用于主谓间,表转折,翻译为“却”,后者,用于主谓间,表假设,翻译为“如果”;P.用于主谓间,表假设,翻译为“如果”;Q.助词,凑音节;R.助词,凑音节;S.用于主谓间,表假设,翻译为“如果”。
11.解释下列句中“何”字。
A.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旁。
B.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
C.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D.大王来何操?E.唇吻翕辟,不知何辞。
F.而此独以钟名,何也?G.何当共剪西窗烛。
H.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答案:A.助词,翻译为“啊”;B.疑问代词,翻译为“为什么”;C.副词,翻译为“多么”;D.疑问代词,翻译为“什么”;E.疑问代词,翻译为“什么”;F.疑问代词,翻译为“为什么”;G.疑问代词,翻译为“什么”;H.疑问代词,翻译为“什么”。
12.解释下列句中“乎”字的含义与用法。
A.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B.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C.等死,死国可乎?D.王侯将相宁有种乎?E.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F.其皆出于此乎?G.吾尝疑乎是。
H.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I.不牵乎卑辞之话,不夺乎众多之口。
J.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K.学恶乎始,恶乎终?答案:12.A.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翻译为“啊”;B.语气助词,表祈使语气,翻译为“吧”;C.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翻译为“呢”;D.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翻译为“吗”;E.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翻译为“呢”;F.语气助词,表推测语气,翻译为“吧”;G.介词,表对象,翻译为“对”;H.前者介词,翻译为“在”,后者介词,翻译为“比”;I.两个“乎”均为介词,均翻译为“被”。
J.词尾,翻译为“地”;K.前者介词,翻译为“从”,后者介词,翻译为“到”。
13.解释下列句中的“乃”字的含义与用法。
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B.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C.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D.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E.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F.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G.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H.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I.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J.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K.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L.而陋者乃以斧斤考而求之。
M.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N.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P.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Q.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答案:A.连词,翻译为“于是”;B.帮助判断,翻译为“是”;C.副词,翻译为“就”;D.副词,翻译为“竟然”;E.副词,翻译为“却”;F.副词,翻译为“才”、“仅只”;G.连词,翻译为“又”;I.连词,翻译为“于是”;J.连词,翻译为“于是”;K.副词,翻译为“竟然”;L.副词,翻译为“竟然”;M.动词,翻译为“在”、“处在”;N.副词,翻译为“才”;P.副词,翻译为“方才”;Q.副词,翻译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