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8e0a24beefdc8d377ee3241.png)
4.生字分类:
半包围结构:戚
左右结构:醋 轿 饺 拌 擦 眨 燃 贩 骆 驼 浒
形声字:轿 饺 燃 骆 驼 擦
5.巩固生字:抄写今天学的15个生字。展示书写,跟课本上范例比较一下,看谁写得好。想一想你能怎样记住它,组成词语记一记。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好用。
6.小组评选最美书写,教师投影展示。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2)“腊七腊八,冻死寒鸦”是一个谚语。
(3)这个谚语说明了腊八时候天气最冷。
(4)赏析句子: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比喻)写出了腊八粥的食材多。
这段话中的“张灯结彩”写出了灯的数量多。
(3)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写出了灯的种类多、样式多。
(4)赏析排比句。
(5)想一想这一部分的结构是怎样的?
预设:总分总。
(6)元宵节的美好在哪里体会得到呢?
六、巩固练习
完成配套练习册。
创设情境,谈话切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里过春节的情景,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对文本产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清除学习上的障碍,包括字、词、句等,以便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同时,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读书动笔的习惯。
(2)找到本段中心句。预设:除夕真热闹。
(3)这段话的结构是怎样的?
预设:总分。
(4)有感情地读一读,思考:北京人是怎样过除夕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9822215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d2.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第1篇】《北京的春节》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体会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详写略写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5分钟)同学们,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块土地诞生了许许多多的民族,各民族的生活习惯、节日、服饰等等都不同。
这些点点滴滴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本单元,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欣赏那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吧!这第一幅画画的是《北京的春节》,咱们天津与北京毗邻,春节的风俗习惯也大同小异,大家能不能说说看,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8分钟)1、默读课文。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喜庆、隆重等)2、师生交流生字词和专业词汇。
(1)课件展示生字词,学生轮读,强调“蒜瓣、翡翠、榛、栗、爆”等字词的写法。
(2)通过问答“腊月、初旬”具体指什么日子?让学生发现其他节日并归纳了解春节、小年、元宵等具体指哪些日子。
(3)班级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少见词汇,如“空竹、守岁”等。
三、理清课文的整体脉络和春节期间的风俗习惯。
(11分钟)1、快速浏览课文,合作填表。
2、汇报交流表格,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3、根据表格,分清详略。
四、自由朗读,重点朗读详写的部分,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5分钟)1、自由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将自己着重练读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27bf2a5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b7.png)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总结概括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及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
3. 文本分析:深入分析课文,理解作者对春节的情感表达。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 难点: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理解其深层含义。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教学视频。
2. 学具:笔记本、课文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视频展示中国春节的热闹场面,引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理解程度。
3. 背景介绍:介绍作者及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加深学生理解。
4. 文本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作者情感。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全班共同总结,教师点评。
板书设计1. 北京的春节2. 作者:介绍作者及背景3. 主要内容:春节的习俗和作者的情感表达4. 语言风格: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深层含义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春节习俗的短文。
2. 口头作业:与家人分享课文的阅读感受。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表现,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结语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北京的春节习俗,还深入体会了作者的情感表达,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教师应继续关注学生的反馈,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细节: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案
![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下)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1d289f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1d.png)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北京春节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为什么春节对中国人来说如此重要?”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将尝试仿写课文中的一段描述春节场景的文字,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基本习俗、文化意义和表达方式。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春节习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和传统文化。通过课后反思,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总结和改进:
1.导入新课环节,我以学生感兴趣的春节习俗为话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春节的了解并不深入,今后在导入环节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对于北京春节习俗的文化背景理解,尤其是对一些传统习俗的历史渊源和象征意义的认识。
-举例:讲解“吃饺子”这一习俗的来历和寓意,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
(3)将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学会用具体的细节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节日氛围。
-举例:学生在仿写时,可能会难以把握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教师需要通过示例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难点。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第1课《 北京的春节》 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第1课《 北京的春节》 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ac908877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4f.png)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北京的春节》,使学生能够了解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理解课文的主旨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时代背景和内容大意。
2.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
3. 文化拓展: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2. 难点: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文具。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热闹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课文《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时代背景和内容大意。
3. 课文解读: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5. 课堂总结: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板书设计1. 《北京的春节》2. 作者:介绍作者3. 内容:概括课文内容4. 结构:分析课文结构5. 主题:强调课文主题作业设计1. 阅读理解:回答关于课文的问题。
2. 写作练习:模仿课文风格,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节日的作文。
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书籍,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反思。
2. 教学方法:思考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不足之处,寻找改进的方法。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改进教学的参考。
---此教案旨在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严谨的用词,使学生在学习《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时,不仅能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北京的春节(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北京的春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7705ab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fc.png)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北京春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交流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2)通过观察、发现、总结,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
2. 相关知识:北京春节的习俗、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长句子和难懂的词语。
(2)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光盘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北京春节的喜庆音乐,让学生感受春节的氛围。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过春节的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语气等。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3.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教师点评并指导。
(2)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课文中的重点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4. 学习生字、新词(1)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2)教师讲解生字、新词,巩固学生的记忆。
5.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1)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描写,分析作者的表达方法。
(2)教师点评并指导,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6. 总结提升(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
1.《北京的春节》(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北京的春节》(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0da8eb1a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81.png)
《北京的春节》(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文学常识:介绍老舍及其作品,让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2. 课文理解: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和氛围。
3. 表达技巧:学习作者运用对比、描写等手法,表现节日氛围的方法。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对比、描写等手法,表现节日氛围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北京春节的习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春节习俗,探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对比、描写等手法,表现节日氛围的方法。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教学重点与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北京的春节》2.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等。
七、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推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 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家乡春节习俗的作文。
3. 课后实践:鼓励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与同学分享。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大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大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589469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b4.png)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大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和节日氛围,掌握相关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资料搜集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北京春节的深入了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北京的春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3. 课文内容解析: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和语言特点。
4. 拓展活动: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的拓展阅读和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分析课文主题思想。
2. 难点:对课文中的传统文化习俗的理解和欣赏,以及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北京春节的热闹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学习课文内容。
3. 小组活动: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传统文化习俗,分享各自的理解和感受。
4. 总结与拓展:对课文内容进行总结,布置相关的拓展阅读和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1. 《北京的春节》2. 正文:课文内容摘要、生字词列表、课文结构图等。
作业设计1. 必做题:完成课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选做题:进行相关的拓展阅读或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传统文化。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阅读理解和合作学习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具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总字数:约500字)重点细节: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够从课堂中学到什么,以及如何学。
对于《北京的春节》这一课来说,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围绕课文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点进行,同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992eb3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5.png)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北京的春节》实用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北京的春节》实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共话春节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在期盼中、在喜庆中,春节向我们走来。
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不过了。
2.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①关于春节的来历: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不但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
在此期间人们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如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346611561252d381eb6e5c.png)
1.北京的春节[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
3.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学习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生:喜欢)那你们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吗?(生举手自由答)我们是这样过春节的,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北京的孩子是怎么过春节的呢?(生:想)好,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儿”十足的春节。
(师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3.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师指导学习。
重点指导“榛、掺、浒”和多音字“正”的读音。
4.学生交流不理解的词语,学会根据上下文进行理解。
截然不同: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悬灯结彩:挂灯笼结彩带。
形容喜庆景象。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思考: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腊月的初旬开始,正月十九结束)2.快速读课文,提取信息,小组合作填写下表。
(课件先出示空表)主要习俗时间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吃糖、初一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元旦出门拜年、在家待客、逛庙会正月十五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3.学生交流填表情况,教师相机出示答案。
(若有不同意见,相互讨论)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5.通过表格,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除夕和正月十五)6.除夕和正月十五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到相应的段落读一读,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df76bfd5bbfd0a79567393.png)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吗?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
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元旦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
更,变更。
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时间主要事例腊八腊八粥,腊八蒜腊月十九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二十三祭灶除夕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元旦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元宵悬灯结彩,放花炮3.交流,老师相机板书关键词。
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
4.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1.通过阅读,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除夕和元宵节)2.除夕和元宵节这两天中你更喜欢哪一天,请找出相应的段落,试着把热闹喜庆的气氛读出来。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全 册)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全 册)](https://img.taocdn.com/s3/m/383af42f195f312b3069a51a.png)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作者介绍】老舍(1899~1966)中国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有《老舍全集》行世。
【教学目标】1认真熟练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蒜、醋、饺”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饺子、万象、鞭炮”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4.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5.拓展阅读文段,对比舒乙、斯妤笔下的春节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能分清文章详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1.对比文中孩子们过春节的情景,能说说自己是怎样过春节的。
2.抓住重点词语,通过朗读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af733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bb.png)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优质教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春节的热闹与隆重,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认同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抓住重点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思维能力: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明确详略安排的表达效果。
审美创造:品味“京味儿”语言特点,感受作者是如何借助“京味儿”语言突显民俗特色的。
【课前解析】关注文章结构:本篇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元宵节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
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关注春节习俗: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它是农历一年的岁首,即正月初一,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
春节,是中国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教学目标】1.会写“醋、饺”等15个字,正确读写“热情、风筝”等20个词语。
2.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把握详略安排及其效果,学习作者抓住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
3.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感受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
4.联系生活实际和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春节习俗。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详略安排,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按时间顺序记叙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会写“醋、饺”等15个字,正确读写“热情、风筝”等20个词语。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3)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3)](https://img.taocdn.com/s3/m/f2ded3fad0d233d4b14e69b9.png)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3)《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体会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体会不同年代和不同地域人过春节的不同之处,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歌曲:《新年好》、关于春节的课件。
学情分析:六年级是初中阶段最初年级。
六年级已拥有了一定的语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联系前后课文进行理解。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氛围,在说中融入情景,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利用课外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展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播放音乐《新年好》,并出示课件1。
师:听着这音乐,你们有没有觉得又回到了过春节的情景呢?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谁来说说你家过春节的事。
(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师小结并导入新课:春节是我们中国一个传统的节日,祥和的节日,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课文的要求:(播放课件2)(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边读边想,把自己融入文章中去,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全班交流。
(1)播放课件3:【我会读】腊月、蒜瓣、翡翠、杂拌儿、麦芽糖、榛子、栗子、逛天桥、逛庙会(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推荐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99328c1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3a.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第1篇】《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设计提要:教学本文主要遵循:首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过“春节”的感受入手,再通过自学了解老北京春节期间的活动,从而再品一品老北京过春节的年味,最后从整体上揣摩作者独特的写作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通过读、思、议、品,领悟简洁朴实的语言、独特的写作方法和北京丰富多彩的年文化。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 6 课《北京的春节》教材简析:本课主要写了老北京人如何过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
本文作者——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习惯。
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详略得当,语言简洁,耐人寻味,反映了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 14 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习俗。
3.学习和揣摩课文朴实而简洁的语言和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根据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领悟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学习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其的好处。
学情分析: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更是小孩子们最喜欢的节日。
因此本课是学生喜欢阅读的课文,教学时,可以从学生谈自己如何过春节的感受入手,再引导学生了解老北京人在春节期间的主要活动情况,感受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最后让学生揣摩课文的表《北京的春节》公开课教案达顺序和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教前准备:学生搜集本地春节文化以及描写春节的诗词、春联等;教师准备课件等。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段精彩的画面,快来看看吧!录像播放:春节人们联欢的局面以和挂灯笼、贴对联、选购中国结、舞狮子、敲锣打鼓的局面。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优秀8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21c8f6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ad.png)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优秀8篇】《北京的春节》的说课稿篇一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课,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文章《北京的春节》,我的说课内容:说教材分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一、说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文中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二、说教学目标学生并没有听说过老北京人怎样过春节,所以对本篇课文一定很感兴趣,在本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三、说教学方法本节课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读中感悟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说教学过程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情境导入、共话春节,激发心中兴趣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一首老北京过春节的歌谣和北京春节的图片,学生对歌谣一定很感兴趣,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继续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
2、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论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在这些节日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3)交流汇报。
老师板书:腊八__腊月十三__除夕__正月初一__正月十五__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3、入境学文、精度品味(1)让学生选择出文中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汇报A、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爆竹的声音,文中哪些地方提到?B、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a、找文中有关饮食的句子,说说体会(充足、美味、丰盛)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
新课标六年下《北京的春节》教案(精选17篇)
![新课标六年下《北京的春节》教案(精选17篇)](https://img.taocdn.com/s3/m/52851194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26.png)
新课标六年下《北京的春节》教案(精选17篇)新课标六年下《北京的春节》教案篇1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1.了解单元导语。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
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
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腊月:农历的十二月。
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
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
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如: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
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
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5)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5)](https://img.taocdn.com/s3/m/8b5417ab50e2524de5187eb9.png)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5)《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老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一篇散文。
文章以平实洗炼的语言将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娓娓道来,展现了一幅醇厚悠远、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图。
文章共有7个自然段,语言简洁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也反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编排此文,旨在丰富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领略老北京新春独特风情民俗,领略老舍先生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色的同时,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有关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受年龄和认知水平所限,知道得比较少,理解起来相对有一定的难度。
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又很喜欢,因此可从学生自己过春节的经验谈起,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设计思路】虽然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学生又很喜欢,教学中,首先运用朗朗上口的童谣,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后,再整体感知老北京春节的热闹。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在读书讨论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初一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最后带领学生走进“作业超市”,从而达到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
【教学目标】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感受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截然不同”、“日夜不绝”、“守岁”等词语。
2.通过反复读书,从字里行间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过年童谣的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精品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89ebb4aa00b52acfc7cabf.png)
春联 扫除 年糕 充足 店铺 开张 对联 年画 通宵xiāo间 jiàn断 除非 光景 万不得已 必定 截然不同 燃放拜年 寺院 轿车 元宵 张灯结彩 一律 彩绘 广告 分fèn外 (2) 出示词语,观察特点。
饺子 榛子 栗子 风筝提示:后面的字是轻声。
读得又轻又短。
【出示课件4】(3)词语解释。
腊月:农历十二月。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的焕然一新。
张灯结彩:挂上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万不得已:表示无可奈何,不得不如此。
分外:超过平常,特别。
光景:境况;状况;情景。
空竹:一种木制的传统健身玩具。
3、体会“京味儿”的语言特点。
【出示课件5】(1)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 中国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1950年创作话剧《龙须沟》,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的生活和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的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有《老舍全集》行世。
老舍是杰出的语言大师。
他的语言俗白,通俗易懂,朴实无华,京味儿十足。
【出示课件6】(2)出示词语,读一读。
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 提示:儿化音。
后面的“儿”只做卷舌的动作,音不要读出来就可以了。
(3)出示句子,读一读。
a.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b.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提示:闲在:清闲自在。
这是北京方言。
老舍在《茶馆》里写道:“秦二爷,您怎么这么闲在,想起下茶馆儿来?” 3、初读课文,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从词语切入,体会老舍先生作品的“京味儿十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教案《北京的春节》教案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1.了解单元导语。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
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
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如:腊月:农历的十二月。
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
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
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如: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
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
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在最后一段又写了“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
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时间〖〗风俗习惯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
(“风俗习惯”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内容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时间顺序)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1.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
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
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第二课时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
现在回忆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
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三、分清详略,练习朗读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
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
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交流重点如: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
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
“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
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
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
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五、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六、学习“阅读链接”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
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
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二、语文阅读理解2.默读父亲①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
“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
在我10岁那年,我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地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
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
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
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
一时半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地说道:“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②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
学校为此专门召开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等到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不常穿的一件中山装给穿上。
可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天大地扫了父亲的兴:“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
”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
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皇而又绝望。
迎着爸妈投放给我的疑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待在家里不出门。
父亲犹疑思忖了半刻,用极尽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爸这就不去了。
”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人啊!看着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地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
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地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授奖和全校师生羡慕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这一切呢!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③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17岁初入大学的那年。
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4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
后来,与其说是对别人的羡慕,倒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60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我要一只收录机。
父亲听了,一个劲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
我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
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
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
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
”我正掂量着父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
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已久的袖珍收录机。
事后我才知道父亲是进城抽了500毫升血给换来的。
”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④父亲没能活到60岁便病逝了。
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父亲已无能无力了。
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1.这篇文章主要写的人物是父亲,作者通过哪三件事来刻画父亲的形象?2.请简要赏析第①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地说道:“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3.第②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心里漫上一阵痛楚”,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4.第③自然段中父亲所说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5.“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