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和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合集下载

从矛盾分析法的角度看社会现象

从矛盾分析法的角度看社会现象

从矛盾分析法的角度看社会现象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在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通过矛盾的辩证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在本文中,将从矛盾分析法的角度去探讨一些典型的社会现象,并试图在这一理论框架下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来看一下社会中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在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十分普遍。

一方面,一些国家或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却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这种不平衡的现象背后,其实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在起作用。

在这种状况下,矛盾分析法可以揭示出这些不平衡背后的深层次矛盾,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一社会现象。

我们来观察一下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分化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阶级分化现象也日益显现。

在当代社会,富人越来越富,贫困人口却越来越多,这种严重的阶级分化现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通过矛盾分析法,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矛盾。

通过深入分析这一矛盾,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阶级分化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我们来思考一下社会中存在的文化差异现象。

在不同的地域和国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差异。

这些文化差异往往会引起不同种族、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通过矛盾分析法,我们可以认识到这种文化差异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即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突。

只有充分理解这些深层次的矛盾,我们才能更好地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从而减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们再来探讨一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众所周知,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

而这一问题的根源,实质上是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

只有通过矛盾分析法,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的本质,找到改善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与当代社会矛盾问题处理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与当代社会矛盾问题处理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与当代社会矛盾问题处理摘要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不断发展,各种社会矛盾问题也日益显现,影响着社会和谐的进程,也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处理好当代社会矛盾问题,对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社会矛盾、实践运用一、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也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思想方法。

所谓矛盾分析法,就是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本性,掌握事物的特殊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以便有效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方法。

1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矛盾分析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矛盾在生活中普遍存在,所谓“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趋势,而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除、相互分离的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统一,任何矛盾都具有同一性,同时也具有斗争性。

毛泽东曾经指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但也有人不同意毛泽东的看法,认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本身都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还有人认为这两种看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如所谓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所谓的“利他”和“利己”都不仅是单一的一个方面,我们实现了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便实现了自我价值,正如郭明义所说“温暖别人就是温暖自己”。

基于矛盾特殊性而言,不同事物有着不同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方面也不同,矛盾的解决方式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与中国的辩证的方法论

马克思与中国的辩证的方法论

马克思与中国的辩证的方法论?
答:马克思与中国的辩证的方法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这一观点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时,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既注重经济发展,又注重环境保护,实现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矛盾特点制定相应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

再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这一观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例如,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注重技术积累和突破,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最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即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应用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
更体现在实践层面。

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

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矛盾分析法毕业论文--浅论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在社会中的普遍应用

矛盾分析法毕业论文--浅论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在社会中的普遍应用

矛盾分析法毕业论文--浅论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在社会中的普遍应用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绪论 2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12 研究方法 213 研究思路及结构 2第二章矛盾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分析 4 21 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特点 4com 矛盾分析法的内涵 4com 矛盾分析法的的特点 4第三章当前社会中矛盾的现状分析 6 31 矛盾在社会中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6 第四章矛盾分析法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7 4 1 矛盾分析法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7 4 2矛盾分析法在工作中的应用 7 4 3矛盾分析法在民生问题中的应用 7 第五章结论 9致谢 10参考文献 11第一章绪论具体而言研究有如下重大的意义有利于有利于有利于12 研究方法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将主要采用实践调查和书本知识相结合的方法第一实践调查实践调查主要抓取社会中出现的最平常的生活矛盾社会矛盾第二书本知识主要来自高中课本和一些期刊杂志社会分析 13 研究思路及结构本文采用从实际出发综合书本分析现状最后得出结论的研究思路文章大体采用原理解释---举例分析---综合结论的模式简洁明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图所示图1本文的总体研究框架图11 本文的总体研究框架第二章矛盾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分析21 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特点com 矛盾分析法的内涵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括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在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在人们的思维领域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是说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一切事物从它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在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的状态这就是说时时有矛盾总之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第一第二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事物就是矛盾所谓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唯物辩证法作为科学的认识方法主要的就是教导人们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并根据这种分析找到解决矛盾的恰当方法推动事物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即矛盾的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矛盾双方有各自特点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一点论或离开重点谈两点均衡论都是错误的也就是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学习是一个人一生中必不可少的事情怎样正确对待学习怎样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是很多学生一直很困惑的问题运用矛盾分析法可以端正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态度是认真学习的前提这是学习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端正学习态度首先就是要明白为何而学你可以是为工作而学为美好生活而学为获取知识而学为开阔眼界而学总之态度正确了学习才会有效果其次是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题太难单词记不住不能背诵古文这些困难是学习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不要一味把这些问题困难看做是学习路上的绊脚石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困难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会给你带来麻烦但同时也让你在思考如何解决困难问题如此以来可以提高你的思维能力因此用矛盾分析法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是行之有效的4 2矛盾分析法在工作中的应用进入社会开始工作每个人都想大展身手获得成功然而现实中总是会有问题例如现在有一个工作只是做一般的工作人员待遇不高以你的工作能力完全可以胜任可这不是你梦想的工作你是选择这个工作还是继续等待好工作矛盾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只看你是如何解决工作中也会遇到很多难题例如工作不上手与同事关系不好办事能力低都会严重影响工作质量这就需要用到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看问题同时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找到解决的关键但不忽视次要的方面做到统筹兼顾4 3矛盾分析法在民生问题中的应用民生问题是今年来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帮助人民解决就业问题缩小贫富差距如国家提供工作岗位家电下乡加强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等一系列措施使人民生活有了较大改变但真正要解决民生问题重点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特别是要解决就业问题就应该以强大的经济基础做后盾这样才能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根据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抓住起支配作用的主要矛盾国家能更准确制定方针政策更有效解决民生问题44矛盾分析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应用一个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这两个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起主要作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最终决定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经济政治乃至思想文化领域的协调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社会的和谐是矛盾同一性的具体表现它是对立中的和谐依据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为了完成新时期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我们必须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就必须同破坏社会不和谐的现象作斗争如同恐怖势力邪教贪污腐败盗窃抢劫等作斗争对影响社会和谐因素的斗争克服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条件否则社会和谐无从谈起参考文献[1] 叶汝贤何梓焜《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M]中山大学出版社第一章第45页[2] 李达《唯物辩证法大纲》[M]人民出版社第四章第266页 [3] 《毛泽东选集》[M] 人民出版社第一卷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332页[4] 《毛泽东选集》[M] 人民出版社第二卷矛盾论第327页 [5] 杨超《唯物辩证法的若干理论问题》 [M] 人民出版社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第129页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学士学位论文1221致谢附录附录附录总结经验原理深化利用原理分析现状原理解释。

马克思主义矛盾的观点和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矛盾的观点和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阐述, 是对 毛 泽 东 和 邓 小 平 关 于 社 会 基 本 矛 盾 观 点 的 继 承 和 顾 。 处 理 好 了 主 要 矛 盾 就 把 握 住 了 社 会 发 展 的 主 要 方 向 , 同 时 兼 顾 其 他 的 矛 盾 , 就 会 逐 步 向和 谐 迈 进 ,促 使 社 会 在 发展。 在 十 六 届 四 中 全 会 上 , 以 胡 锦 涛 为 核 心 的 党 的领 导 集 和 谐 中 发 展 , 在 发 展 中 变 得 更 加 和 谐 。 体 ,首 次 完 整 地 提 出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的 概 念 。 和 谐 ( ) 运 用 矛 盾 分 析 方 法 , 促 进 和 谐 发 展 三 矛 盾 是 普 遍 存 在 的 ,没 有 差 异 和 矛 盾 的 和 谐 是 不 存 在 社 会 是 民主 法 治 、 公 平 正 义 、 诚 信 有 爱 、 充 满 活 力 、 安 定 有 序 、 人 与 自然 和 谐 相 处 的社 会 。 和 谐 社 会 体 现 着 人 与 的 ,矛 盾 存 在 于 社 会 发 展 的 方 方 面 面 , 贯 穿 于 构 建 社 会 主 人 、 人 与 自然 、 人 与 社 会 的 和 谐 发 展 。和 谐 指 的 是 对 立 义 和 谐 社 会 的 整 个 过 程 。 根 据 矛 盾 普 遍 性 和 特 殊 性 的 原 事 物 在 一 定 条 件 下 达 到 辩 证 的 统 一 , 是 不 同 事 物 相 辅 相 理 , 在 我 国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是 在 我 国特 殊 的 国情 成 、相 互 促 进 、 共 同 发 展 的 关 系 。 和 谐 指 的 是 一 种 发 展 下 , 我 国 处 于 社 会 主 义 初 级 阶 段 , 除 具 有 社 会 主 义 的 一 般 状 态 ,和 谐 不 是 矛 盾 的消 失 ,是 矛 盾 各 方 面 或 者 不 同 事 物 特 征 外 ,还 具 有 其 特 殊 的 矛 盾 。 我 们 是 一 个 人 口 大 国 并 且 的 矛 盾 斗 争 到 一 定 阶 段 而 达 到 一 种 相 对 稳 定 有 序 的 状 态 。 有 自 己特 有 的 的 历 史 文 化 传 统 , 其 主 要 矛 盾 是 人 们 日益 增 事 物 之 间 的 相 互 联 系 和 矛 盾 运 动 推 动 了 事 物 的 发 展 , 矛 盾 长 的 物 质 文 化 需 要 与 落 后 的 社 会 生 产 之 间 的 矛 盾 。 我 们 实 施 的一 系列 的 改革措 施都 是 围绕着 这个 主要 矛盾 。 同时, 运 动 为 和 谐 提 供 了 一 定 的 条 件 , 和 谐 是 各 种 事 物 相 互 促 进 、共 同 发 展 的 健 康 状 态 。 协 调 好 各 种 矛 盾 ,达 到 事 物 这 也 决 定 着 我 们 可 以通 过 渐 进 式 的 改 革 解 决 这 些 矛 盾 。在 社 会 主 义 初 级 阶 段 的 不 同 发 展 阶 段 存 在 着 不 同 的 矛 盾 ,需 的 和 谐 状 态 , 是 为 了 更 好 地 发 展 , 在 和 谐 中 发 展 , 在 发 展 的 过 程 中 促 进 和 谐 。事 物 的发 展 是 一 个 过 程 , 矛 盾 是 事 要 我 们 正视 这 些 客 观 存 在 的 矛 盾 , 具 体 问 题 具 体 分 析 ,结 合 各阶 段 的特 点,来 研 究这些 矛盾 的实 质及产 生 的根源 , 物 发 展 的动 力 , 矛 盾 的解 决 促 进 事 物 发 展 ,我 们 用 矛 盾 分 并 且 找 出解 决 这 些 矛 盾 的 具 体 途 径 。抓 住 我 国现 阶 段 的主 析 法 研 究 分 析 、解 决 问题 , 最 终 也 是 为 了 促 进 事 物 的共 同 要 矛 盾 , 分 清 主 次 , 为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奠 定全 面 牢 发 展 ,达 到 和 谐 发 展 的状 态 。建 设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 首 固 的 基 础 。 矛 盾 的特 殊 性 和 普 遍 性 是 相 互 联 系 的 , 因 此 在 先 是 承 认 矛 盾 ,“ 而 不 同 ” 重 要 的 是 把 握 矛 盾 运 动 的 和 ,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的进 程 中 , 我 们 应 充 分 吸 收 人 类 文 规 律 ,立 足 我 国 处 于 社 会 主 义 初 级 阶 段 的 基 本 国 情 , 向 和 明 的 一 切 优 秀 成 果 , 吸 收 当 今 世 界 各 国包 括 资 本 主 义 国家 谐的方 向发展 ,促 进 国 民经济 社会 的健 康 发展 。 在 内优 秀 文 化 成 果 ,养 精 蓄 锐 ,增 强 综合 国力 。 同时 , 三、运 用马克 思主义 的矛 盾论 ,促进 中国特 色社 会主 我 们 国家 特 殊 的 国 情 决 定 了 我们 在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社 会 的 义 的 和谐 发 展 过 程 中 , 必 须 坚 持 四 项 基 本 原 则 , 在 改 革 开 放 和 引进 世 界 ( ) 我 国 的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中 存 在 着 各 种 矛 盾 一 各 国 的 优 秀 文 化 成 果 的 同 时 ,必 须 防 范 和 抵 制 不 适 合 我 国 社 会 的 发 展 是 一 个 矛 盾 运 动 的 过 程 , 中 国特 色 的 社 会 国情 和 资本 主 义 国 家 的 腐 朽 的 东 西 , 抵 制 西 方 国家 的 和 平 主 义 社 会 也 是 一 个 矛 盾 的 集 中体 。 在 发 展 中 国特 色 的 社 会 演 变 等 ,这 样 有 利 于 我 们 在 遵 循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发 展 规 律 的 主 义 的 过 程 中人 与 人 、人 与 社 会 以 及 人 与 自然 之 间 都 存 在 同 时 , 处 理 内 部 和 外 部 的 矛 盾 , 实 现 内 外 部 的 和 谐 , 推 着 矛 盾 ,每 对 关 系 内 部 也 存 在 错 综 复 杂 的 矛 盾 , 这 就 是 矛 进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的 进 程 。 盾 的 普 遍 性 。我 国 具 有 一 般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的共 性 ,但 是 我 “ 而 不 同 ,同 则 不 继 ” 和 谐 是 在 不 断解 决 矛 盾 中 实 现 和 , 国具 有 中 国 自己 的 国情 , 于 并 将 长 期 处 于社 会 主 义初 级 阶 的 。 物 是 多 样 性 的 统 一 , 现 社 会 的和 谐 发 展 需 要 处 理 好 处 事 实 段 , 与 别 国 的 国情 是 不 同 的 ,这 体 现 了 矛 盾 的特 殊 性 , 我 各 种 矛 盾 。“ 谐 社 会 是 社 会 的 各 种 要 素 和 关 系 相 互 融 合 的 和 们 建 设和 发展 社会 主 义 就 要 具 有 中 国 特 色 。 国特 色 的 社 会 状 态 ,是 一 个 内涵 相 当 丰 富 的 概 念 ,它 涉 及 到 人 与 人 、人 与 中 主义 在 不 同 的 发 展 阶 段 具 有 不 同的 矛 盾 , 个 新 阶段 也 会 出 社 会 、公 民与 政 府 、人 与 自然 等 多 重 关 系 , 盖 了 人们 的 经 每 涵 现 新 问 题 、 新 矛 盾 ,诸 多 矛 盾 存 在 于 社 会 的 发 展 过 程 中 。 济 生活 、政 治 生 活 、 化 生 活 和 日常 生 活 。 E我 国 发展 的 中 文 ”] s 这 就 需要 我 们 首先 认 识 到 社 会 的 各 种 矛 盾 , 后 具 体 问题 具 国特 色 的 社 会 主 义 存 在 着 诸 多 矛 盾 , 盾 和 差 异 是 和 谐 的 前 然 矛 体 分 析 ,分 清 主 次 矛 盾 , 处 理 好 各 种 矛 盾 ,充 分 发 挥 各 要 提 , 盾 的解 决促 进 社 会 和 谐 。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也 是 一 矛 构 素 的效 能 ,这 是 实 现 社 会 和 谐 发 展 的前 提 和 途 径 。 个 人 、自然 、社 会 相 互 矛 盾 又 统 一 的 过 程 。 用 矛盾 分 析 方 运 ( ) 矛 盾 是 和 谐 发 展 的 动 力 二 法 ,立 足 中 国 国情 ,坚 持 两 点论 和 重 点 论 的统 一 ,具 体 问题 唯物 辩 证 法 主 张 矛 盾 是 事 物 发 展 的 根 本 动 力 。 会 发 展 具 体 分 析 ,在 和 谐 中 实 现 发 展 ,在 发 展 中 促 进 和 谐 , 进 发 社 促 过 程 中存 在 的 各 种 矛 盾 之 间 的 斗 争 是 推 动 事 物 发 展 的 动 力 。 展 中 国特 色 的 社 会 主 义 的事 业 进 入 一 个 新 的阶 段 。 实现 社 会 的和 谐 发 展就 是协 调 好 各 种 矛 盾 的关 系 促 进 社 会 不 参 考 文 献 : 马 M].北 京 : 人 民 出 版 社 , 断前 进 的 过 程 , 会 的 发 展 也 是 一 个 和 谐— — 不 和 谐 — — 和 [1]《 克 思 恩 格 斯 选 集 》 第 三 卷 [ 社 9 2年 版 , 1 0页 . 6 谐 的过 程 。 我 国 的 社 会 主 义 发 展 过 程 中 , 内发 展 和 对 外 1 2 在 国 2《 M. 9 2年版 ,17雨. 3 开 放 的 矛 盾 、中央 和 地 方 的 矛 盾 、城 乡 之 间 的 矛盾 、个 人 利 []毛泽 东著作选读 》上册 [] 北京 :人 民出版 社 ,18 3《 M. 92 6 页. 益 与 集 体 利 益 的 矛 盾 、 前 利 益 与长 远 利 益 的矛 盾 、 的发 []毛泽 东著 作选 读》 上册 []北京 :人 民出版 社 ,18 年 版 ,10 当 人 4 《 三个代表’ ]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 年版 ,14页. NM . 01 5 展 与 保 护 自然 的 矛 盾 等 等 , 个 矛 盾 的解 决 都 促 使 我 们 向 和 []论 “ 每

矛盾分析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矛盾分析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矛盾分析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它是从对矛盾及矛盾运动的分析和研究中寻求社会发展规律和对策的方法。

它的应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上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矛盾分析法告诉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本质矛盾为基础。

这些矛盾包括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的需要、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城乡发展差异等。

解决这些矛盾,要根据其性质特征,采取相应的治理和改革措施,以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综合目标。

其次,矛盾分析法强调,要以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为导向,关注人民群众对和谐社会的各种期待和需求。

在解决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保障人民的权利,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着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再次,矛盾分析法强调,要科学分析和处理矛盾,通过积极引导和化解矛盾来促进社会和谐。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通过化解矛盾这一环节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调整矛盾的力量关系,建立协调发展的机制,加强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发展和稳定。

最后,矛盾分析法还强调,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

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政府领导和规范社会行为,推进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的改革,加强国家治理模式和工作机制的改革创新,提高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这样,我们才能在解决社会矛盾、促进和谐发展、保障人民福祉的过程中,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和环境。

总之,矛盾分析法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运用矛盾分析法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把握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为人民群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

从矛盾分析法的角度看社会现象

从矛盾分析法的角度看社会现象

从矛盾分析法的角度看社会现象矛盾分析法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社会现象中存在的矛盾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以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通过矛盾的识别、对立双方的对抗性对比,分析双方的条件与趋势,发现、分析和解决社会现象中存在的矛盾,对于积极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社会现象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地区矛盾、政治矛盾、经济矛盾、文化矛盾等各种各样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存在,使得社会处于一种动态的状态,不断产生各种的社会现象。

通过矛盾分析法的角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些社会现象的本质、关系与发展趋势。

我们可以以阶级矛盾为例,通过矛盾分析法来看社会现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矛盾成为社会中最为显著和根本的矛盾之一。

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无产阶级,两者之间的利益对立是社会现象的主要特征之一。

通过矛盾分析法的角度,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根源、表现形式以及发展趋势,从而找到解决这些矛盾的有效途径,推动社会向着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我们可以以文化矛盾为例,通过矛盾分析法来看社会现象。

在当今社会中,文化矛盾也是十分突出的社会矛盾之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时有发生。

通过矛盾分析法的角度,我们可以深入分析并理解这些文化矛盾的表现形式、原因及影响,并通过有效的交流与融合来解决这些矛盾,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处,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我们可以以政治矛盾为例,通过矛盾分析法来看社会现象。

政治矛盾是社会现象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在政治领域,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和竞争是十分激烈的。

通过矛盾分析法的角度,我们可以深入研究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的性质、原因和发展趋势,为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提供有益的启示。

矛盾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现象中存在的各种矛盾,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法系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中国的具体现实和国情和历史国情,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法。

标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方法深入研究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水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指导和解決改革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考验,对提高党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決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快党的事业的发展有重大现实意义。

1.坚持实事求是方法实事求是唯物主乂认识论和辩证法,是党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是机械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简单相加,更不是从“本本”出发在实际中套用马克思主义,而是在深入到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中,研究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特点和规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列宁称之为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毛泽东概括为实事求是。

正是在实事求是方法指引下,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出发,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飞跃。

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和客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本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和前提条件;与时俱考本科的途径进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

2.矛盾分析方法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具体实际辩证地统一起来。

因此,矛盾的对立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运用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就是要首先把握时代脉搏,对世界形势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清醒和正确的判断,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主题,并且深入了解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性,找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点,找到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道路和方法。

从矛盾分析法的角度看社会现象

从矛盾分析法的角度看社会现象

从矛盾分析法的角度看社会现象1. 引言1.1 介绍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是一种理论和方法论,起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通过对事物内在矛盾的认识和分析来揭示事物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矛盾的存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不仅是事物发展的原因,也是事物发展的结果。

矛盾分析法强调对事物内在矛盾的深入研究和剖析,通过辨别、把握和利用矛盾来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在社会科学领域,矛盾分析法被广泛运用于分析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

通过对社会现象中存在的矛盾进行深入剖析,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矛盾分析法强调整体性和历史性,在研究社会现象时需要考虑其内在联系和演化过程,从而深入理解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矛盾分析法是一种深刻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通过对事物内部矛盾的研究和解析,可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为理解和改变社会现象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在社会科学领域,矛盾分析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

1.2 社会现象的定义社会现象是指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并具有一定规律性和普遍性的现象。

它是反映社会生活和发展状况的外在表现,包括各种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社会现象等。

社会现象是社会存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们行为的表现和结果。

社会现象的出现常常伴随着各种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反映了社会的运行机制和演变规律。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运行规律,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社会问题。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剖析,从中发现内在的矛盾和矛盾的双重性及发展性,有助于揭示社会变革的动力和方向,为社会发展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2. 正文2.1 矛盾分析法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矛盾分析法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上。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矛盾的辩证分析,揭示出社会存在的矛盾冲突,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当今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而作为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之一,马克思主义在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意义,并探讨如何通过贯彻马克思主义原则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首先,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

这一理论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点,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具体指导。

其次,马克思主义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应该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成员应该享有平等的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因此,贯彻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原则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三,马克思主义倡导共同富裕的理念,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消除贫困和不平等。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追求物质财富的公平分配和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路径。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公正和法治建设,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以平等、公正和法治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依法治国,促进社会公正。

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为我们确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贯彻马克思主义原则,我们可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们将能够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公正和和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蕴含的哲学依据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蕴含的哲学依据

2019第02期│《党史博采》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十九大对于中国社会未来发展所做出的重大判断,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①随着时代性不断向前推进,物质社会的发展是时代推进的现实基础,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观点一直是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奋进的思维方法与精髓要义,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强国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滋养,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

一、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辩证思维体现(一)普遍联系——人民与社会的紧密结合中国的先人很早就用联系的观点诠释和描绘世界,联系方法始终贯穿中国发展历史的总过程,也是中国社会从革命到建设的必要方式,“‘三才共建’‘万物一体’,体现的是天、地、人之间的基本联系。

作为哲学范畴,联系概括了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②剖析新矛盾可以看出,中国人民的需要与社会发展是共前进的整体。

经济基础取得持续不断的突破与创新,人民的物质需求也随之扩大和增多,这是来自于人民与社会的普遍联系。

此外,在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还指出推进“四个伟大”战略部署,即四个伟大要紧密结合,密不可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都体现了联系的观点。

所以,要处理好复杂的经济与社会关系,就要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和冲突,使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掉队,使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更加具有整体性和规范性。

(二)永恒发展——中国社会向前推进、吐故纳新社会的发展呈现阶段性和层次性发展,同时社会矛盾也是不断超越社会某个特定发展阶段的束缚而实现突破与飞跃,社会矛盾呈现渐进式转变也反映出社会向前发展的递进性,实现前进的、上升式的发展。

回顾中国社会矛盾的演变过程是随着社会发展过程呈现同步式发展,首先在1956年的中共八大上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与当代社会矛盾问题处理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与当代社会矛盾问题处理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与当代社会矛盾问题处理摘要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不断发展,各种社会矛盾问题也日益显现,影响着社会和谐的进程,也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处理好当代社会矛盾问题,对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社会矛盾、实践运用一、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的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也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思想方法。

所谓矛盾分析法,就是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本性,掌握事物的特殊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以便有效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方法。

1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及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矛盾分析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矛盾在生活中普遍存在,所谓“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唯物辩证法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趋势,而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除、相互分离的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统一,任何矛盾都具有同一性,同时也具有斗争性。

毛泽东曾经指出,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但也有人不同意毛泽东的看法,认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本身都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还有人认为这两种看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2如所谓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所谓的“利他”和“利己”都不仅是单一的一个方面,我们实现了社会价值的同时,也便实现了自我价值,正如郭明义所说“温暖别人就是温暖自己”。

基于矛盾特殊性而言,不同事物有着不同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方面也不同,矛盾的解决方式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浅析马克思思的矛盾分析法

浅析马克思思的矛盾分析法

浅析马克思的矛盾分析法田莉莉 51122903033摘要: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思想理论的基石,它是包含马克思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

在政治经济学中来,马克思首创唯物辩证法。

“就本来意义上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

” 马克思就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揭露资本主义矛盾,揭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

矛盾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解决不同的矛盾我们必然要正确认识事物间的矛盾,并用正确的方法来分析并解决它。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

关键词:矛盾,特性,矛盾分析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它贯穿于马克思经济学的始终。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商品开始着手分析,商品的两种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它们由创造商品的两重性决定。

商品内在发展的矛盾引起了交换,在商品交换时产生了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此后,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因而又产生了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资本剥削剩余劳动,表现在阶级关系上,形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马克思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揭示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这个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要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必须先要把矛盾的内涵和特性搞清楚。

一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逻辑矛盾是在思维中的自相矛盾,叙述的自相矛盾,即在同一条件下,对于同一个对象,同时作出既肯定又否定的两个相悖的判断,它是人们的思维不合逻辑、违反逻辑中的矛盾律造成的。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楚人有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这便是逻辑上的矛盾,这种矛盾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然而我们讲的矛盾是辩证的矛盾,它指的是对立统一,是说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马克思主 义哲学在中 国的实践

马克思主 义哲学在中 国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其传入中国以来,便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开辟出新的发展境界,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践,首先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拯救国家和民族于危亡,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斗争,但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分析法,深刻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基于对这些矛盾的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革命路线和策略,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艰巨任务。

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创造性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虽然经历了曲折和挫折,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实践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和辩证思维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破除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思想的种种僵化观念,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体现的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体现的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体现的哲学思想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蕴含着马克思哲学的中国化。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有哲学系想的的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践为认识的基础,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用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等哲学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第一次发展时体现的哲学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成果包括:第一,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

第二,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

党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政策,提供了中国土地革命理论的基本模式。

第三,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理论和红军作战原则的提出。

第四,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初步确立。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路线和独立自主作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革命实践中的典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路线,也就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不仅不断总结革命经验,而且还重视从哲学角度思考和看问题。

在毛泽东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中体现按照辩证法办事的原则,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道路也发挥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实践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唯物主义本质,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中提出“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与主观和客观相分离的认识”。

①《矛盾论》首次提出矛盾的普遍性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的科学思想。

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科学运用推动者毛泽东思想的不断理论化和科学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发展时体现的的哲学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发展。

矛盾分析法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应用

矛盾分析法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应用

浅析矛盾分析法在中国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学院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浅析矛盾分析法在中国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改革开放,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

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济发展中,存在诸多矛盾,这给国家宏观调控带来许多难题,往往由于没有正确处理好矛盾关系,致使宏观调控走了许多弯路。

本文探讨在我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审时度势,使我国宏观调控起到更好效果。

一、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方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有根本矛盾与非根本矛盾,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还有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看问题。

首先,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对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和两分法。

其次,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再者,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还要善于抓重点,要使“两点论”与“重点论”恰当地结合起来。

最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着重把握矛盾的特殊性,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存在多种矛盾(1)落后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矛盾。

改革开放,把生产力作为中心来抓,并搞体制改革,通过三十年的建设,我国生产力已有很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比,仍有差距。

矛盾分析法论文

矛盾分析法论文

浅析矛盾分析法在社会生活中应用1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绪论.. (3)1.1研究背景及意义 (4)1.2研究方法 (4)1.3研究思路及结构 (4)第二章矛盾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分析 (5)2.1矛盾分析法的内涵和特点 (5)2.1.1 矛盾分析法的内涵 (5)2.1.2 矛盾分析法的的特点 (5)第三章当前社会中矛盾的现状分析 (8)3.1矛盾在社会中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8)第四章矛盾分析法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8)4. 1 矛盾分析法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9)4. 2矛盾分析法在工作中的应用 (9)4. 3矛盾分析法在民生问题中的应用 (9)第五章结论 (11)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摘要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核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探析——基于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的思考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探析——基于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的思考

基金项目: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 “ 十九大精神融入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概论» 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 JF2018061) ꎮ
作者简介: 林隆雨 (1984-) ꎬ 男ꎬ 福建三明人ꎬ 讲师ꎬ 硕士ꎬ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ꎻ
刘小利 (1979-) ꎬ 女ꎬ 黑龙江哈尔滨人ꎬ 副教授ꎬ 博士研究生ꎬ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国外马克思
2020 年第 1 期
林隆雨ꎬ 等: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探析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探析
———基于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的思考
林隆雨1 ꎬ 刘小利1 ꎬ 林 玲2
(1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ꎬ 福建 福州ꎬ 350202ꎻ
2 福建商学院 校团委ꎬ 福建 福州ꎬ 350012)
学会这个方法ꎬ 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
盾的变化有重要意义ꎮ
论» 中指出: “ 事物的矛盾法则ꎬ 即对立统一的法
现状ꎬ 并批判革命的将来” [3] 26 ꎮ 毛泽东同志把矛盾
后ꎬ 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ꎬ 是人民日益增长的
社会发展中的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
分析法结合到中国革命斗争的现实中来ꎬ 清晰梳理
发展中的阶段性矛盾ꎬ 最终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践能力和水平ꎮ
规律ꎮ 列宁运用矛盾学说科学分析俄国社会的矛盾
关系ꎬ 最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ꎮ 矛
收稿日期: 2019-12-0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
一、 矛盾分析法是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根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
展之间的矛盾ꎮ” [1] 这一新的判断必将对未来很长一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中的矛盾分析及解决方法——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中的矛盾分析及解决方法——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

作者: 梅苗[1];叶飞霞[1]
作者机构: [1]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000
出版物刊名: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20-22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6期
主题词: 矛盾分析法;经济发展;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解决方法
摘要: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是我们分析事物矛盾、解决矛盾问题的根本方法,它对研究社会问题与社会现象有普遍适用性。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分析法,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严重矛盾,提出要解决好这些矛盾,必须掌握正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问题,用辨证的方法认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准解决矛盾问题的切入点等基本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和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摘要:社会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社会矛盾以不同的作用方式,推动社会进行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

而和谐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是矛盾运动发展的一种稳定有序的状态。

我们需要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处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实现和谐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们正努力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发展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动态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城乡之问的矛盾、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人的发展与保护自然的矛盾等等,每个矛盾的解决都促使我们向和谐迈进一步。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段时间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我们应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努力消除社会不公平现象, 着力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利益冲突, 使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睦相处, 从而实现社会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党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郑重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作为一个新概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但要构建这样的社会实际上是要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群体与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近几年,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劲头,但随之而来的利益冲突也显得格外突出,例如群体性突发事件,贫富差距拉大,贪污腐败,环境破坏,治安环境恶化等等,都是一些局部的小范围内的人民内部的矛盾,但如果梳理不当,就有可能深化这些不和谐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危害社会稳定。

毛主席说过:“矛盾是永远存在的,一万年以后还是有的。

一个矛盾克服了,又一个矛盾产生了。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人身上,总是有矛盾存在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1】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我们目前努力构建
的和谐社会也是一个存在矛盾的世界。

因为和谐不是消灭矛盾,是指社会矛盾体系总体稳定协调运行的状态,社会各重要矛盾的双方总体上处于相互助益而不是相互折损的状态。

对于和谐,中山大学蔡禾教授有一种理解, 他认为: “和谐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1)和谐作为两个或多个行动主体之间的关系状态,必定是以承认行动主题的差异性、独立性为前提的。

如果没有差异、没有独立,那就谈不上和谐,只是同一,这样的社会不是和谐社会,而是大一统的社会。

(2)既然存在差异,和谐就不等于没有矛盾、没有冲突。

恰恰相反,由于差异和独立的存在,矛盾和冲突必然是和谐社会中不可回避的现象。

没有矛盾和冲突的社会不是和谐社会,而是一个超前控制社会。

从某种意义上讲,冲突的表达正是社会承认行为主体独立性、自主性的表现。

社会学的冲突理论告诉我们,一个允许冲突表达的社会更具有弹性,因而更具持久稳定,一个不允许冲突表达的社会智慧累积冲突的能量,而冲突一旦表达出来,对原有社会体制将是毁灭性的。

(3)和谐社会允许矛盾和冲突的表达,但并不等于是无序的,和谐包含着规范,包含着秩序,矛盾和冲突一定是在某种规范和秩序下表达出来的,当然这规范和秩序不是由社会中少数人给定的,而是社会中各个群体互动的结果,是被社会成员认同的”。

【2】受这段话启发,笔者觉得和谐社会本质是“和而不同”的社会,和谐社会绝不是没有矛盾,而是有能力解决各方面矛盾,各种利益冲突的社会,是社会矛盾运动良性发展的产物。

二、用矛盾分析方法看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所谓矛盾分析方法,就是通过分析事物的矛盾本性,掌握事物的特殊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方法。

毛泽东指出:“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3】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矛盾分析法:
1、矛盾分析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法:矛盾就是对立和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矛盾的同一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

投射当前,我国现阶段
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矛盾的性质来说,当前我国的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因而矛盾的同一性更为重要。

然而,这并不等于说我们放弃了矛盾的斗争性。

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都是相对的。

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贯穿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个过程,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有贯彻下去的趋势,所以我们不能忽视了矛盾的斗争性。

田凤香在《今日中国论坛》中写道:“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分布不平衡现状,物质上的贫富差别、思想上的先进与落后、区域间经济发展速度的快与慢、城乡发展差距的客观存在、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等现状,都存在并反映到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之中,构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矛盾的斗争性。

”【3】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注重矛盾的同一性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

运用矛盾分析法,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开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

2、矛盾分析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所谓两点论,就是既要重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重视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所谓重点论,就是对于一个矛盾体系中的诸多矛盾,不能平均看待,而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对于矛盾双方,要着力于把握它的主要方面,抓本质,抓主流,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

就像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很难有时间精力把老师讲的每句话都记下来,但我们会挑重点听,抓住主要问题。

社会生活也是如此。

比如在政治领域,腐败问题一直是人民关注的热点,腐败问题直接影响到党的统治基础及政治的有效性;在经济领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主要内容。

在研究这类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这些问题,又要研究这些问题伴随而来的问题,既要研究问题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问题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

我们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当中建设各个领域工作的重要性,但我们也不能用这些矛盾来替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一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否则我们会犯全局性的错误。

3、矛盾分析法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矛盾普遍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的特殊性是不同事
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始终贯彻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是矛盾的普遍性。

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会矛盾又有其特殊性,即从原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性矛盾,转向人与人之间的非斗争性矛盾;从原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转向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及主要解决生产力的问题。

前一个转向我们把它概括成人民内部矛盾,后一个转向我们称之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普遍性,相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阶段,又有其矛盾的特殊性:当前的贫富差距扩大、腐败问题、经济转型问题都是特殊性的突出表现。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到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解决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综上所述,和谐与矛盾并不是两相对立的概念,矛盾和差异是和谐的前提,矛盾的解决促进社会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

“和谐社会是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合的状态,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公民与政府、人与自然等多种关系,涵盖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

”【5】所以,我们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和谐中实现发展,在发展中促进和谐,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M] 第7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蔡禾.广州日报. 2005. 4. 1.
(3)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M] 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田凤香. 矛盾分析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J].今日中国论坛,2013(07).
(5)俞和平.《和谐社会面面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