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微考点 第80练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021高考政治一轮习题:第80练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含解析)
1.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这说明()①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③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事事亲身实践④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具有了现实可能。
研究者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植入前的人类胚胎细胞DNA中成功纠正了导致肥厚型心肌病的基因突变。
这进一步佐证了()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③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④意识的形成源于人的大脑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针对港珠澳大桥岛隧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工程支撑建设团队开展了百余项试验,先后攻克了人工快速成岛、深埋沉管结构设计、隧道复合基础等十余项世界级技术难题,申报专利400余项,填补诸多“中国空白”乃至“世界空白”。
这表明()A.实践产生新问题和提出新要求推动认识发展B.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人类实践活动取决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D.实践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是循环往复的过程4.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多年的攻坚克难,于2019年6月提出了应对青蒿素抗药性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
该方案有助于实现全球消灭疟疾的目标。
这说明了()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根本标准④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科学实验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行之,明也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6.我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2022年高考政治知识核心识记背(必修4) 考点06 实践
必修4生活与哲学考点六实践考纲导学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思维导图知识清单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不同于认识世界的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实践的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
它们都是客观的。
(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能动性(与动物的本能的、无目的的活动的区别所在)。
(即实践是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即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历史上每个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注意:区分实践的基本特征时,强调制定“计划”“方案”“规划”的,一般体现实践具有能动性;强调历史过程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历史性;强调“合作”等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性。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凡是认识均来源于实践。
但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根本动力,不是唯一动力)原因:①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原因:①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②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
③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微考点 第80练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高考题组1.(2015·上海高考)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
这表明实践是( ) A.认识的重要来源 B.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类认识的目的 D.检验认识的标准2.(2013·四川高考)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行之,明也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2014·江苏高考改编)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
这表明(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强化题组4.埃博拉病毒起病迅急,对人类危害大。
但研究发现,该病毒煮沸5分钟、日常消毒剂或阳光都能消灭它。
这表明( )①科学实验活动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基础②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具体条件为基本前提的③物质世界总会存在人们无法认知的领域与现象④辩证否定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5.2015年4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强调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着眼践行、立足行动。
这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6.法国人塞尔日·阿罗什和美国人戴维·维因兰德因各自独立研究粒子控制,改变了量子物理学理论只存在于“思维实验”中的现状,并首次让这个领域的研究向应用层面发展而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新课标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必修4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 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 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 上升。 (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 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 求和永恒的使命。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 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只有把主观和客观 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而这就需要联结主观与客 观的实践来检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 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具有直接现实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 目的和归宿,如果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认 识就失去了意义。
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 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 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 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 的?
【分析】这是哲学中的典型试题,问“是怎样(如何)” 体现某一原理 ( 观点 ) ,要用演绎方法答题。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演绎为 ( 体现在 ) 四个方面,材料中青霉素发 现、抗菌素家族形成、青霉素治疗结核菌的无效到链 霉素的有效、对抗生素和超级抗生素的研究,分别体 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的标准、根 本目的。
【 例 3】 (2011· 江苏 )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 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 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 ①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④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2019年高考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配套课时作业8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Word版含解析
作 ( 八十二 )践是的基1.某地搞了一次医患位体活,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拿⋯⋯一名全程体了“患者”的医生感触道:“当患者确很苦!”医患位体活了医生的念,增了患者服的意。
体了 ()①人的都是通自践得的② 践决定,反作用于践③医践推了医生医念的④矛盾双方在必定条件下能够互相代替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答案: D分析:践决定,践是的独一根源,但人除了通践得外,能够学别人的,① ;医践使医患位,种位体了医生的念,增了其患者服的意,明践决定,反作用于践,医践推了医生医念的,②③切合意;矛盾两方在必定条件下可以互相化,“互相代替”的法,④不。
2.[2018 ·湖南大附中高三月考] “操千曲尔后声,千尔后器。
”以下句与其所含真谛不一致的有()①十事半通,不如一事精晓② 渊羡,不如退而网③多言数,不如守中④ 上得来浅,知此事要躬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 D分析:“操千曲尔后声,千尔后器”体的是践是的基;“十事半通,不如一事精晓” 要一、有恒心,要抓主要矛盾,故清除①;“多言数,不如守中”意思是人说的话多,常常会使自己堕入窘境,还不如保持安静缄默,故排除③。
故此题答案选D。
3.[2018 ·四川省泸州市一诊 ]2016 年 10 月 17 日,国窖 1573窖泥和沪州老窖酒曲搭载神州十一号飞船进入太空,窖泥和酒曲中的微生物菌群接受太空考验,有关太空实验成就将为酿酒微生物的空间科学研究打开新篇章。
这表示()①实践水平的提升推动认识的发展②实践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③科学实验以获取真谛性认识为目的④科学实验是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 B分析:“有关太空实验成就将为酿酒微生物的空间科学研究打开新篇章”说明实践水平的提升推动认识的发展,①切合题意,当选;此次太空实验活动是为酿酒活动服务的,④切合题意,入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②说法错误,清除;科学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其目的是改造客观世界,清除③。
最新高考政治必备知识点总结
最新高考政治必备知识点总结政治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的本质: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认识的发生: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3)认识的获得:不论是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5.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基础的四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以客观世界的事物为对象的,但是只有那些被人的实践活动所指向的事物,才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也就是说,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取决于人们社会实践的需要和水平.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首先,变化发展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其次,实践在给人们提出新课题的同时,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再次,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有效地改造世界.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目的都离不开实践,这就是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高考文综政治复习技巧从实践上讲,高三进入四月都将开始第二轮复习。
【高中政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pt精品课件2
对自然界的认识 对人类社会的认识
认识
基 础
会前进 的基础
二、实践是认识发
展的动力
认识的发展是指:
认识变得更为 生动、具体、准确、深刻
模拟体验(实验)衰老 的感受
听力下降、重听;
视力下降、视物不清;
肌肉酸痛
为了:使孩子也举得起 相机,使普通人也能够 使用
为了:随时看到、看清 拍摄对象,节省胶卷
3、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学习书 本知识和参加实践的关系?
直接经验 参加实践
间接经验 认真学习
实 践 是 认 识 的 基 础
生产活动
自然知识
1、实践是认 识的来源 2、实践是 认识发展的
变革社会的活动 科学实验
社会知识
新课题、新要求
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产实践
P126
实践
社会实践 科学实验
天圆地方说: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天圆地圆说(张衡 浑天说):
天为鸡子,地为鸡黄,中为水气。
天球地球说(托勒密)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人们通过实践所获 得的认识正确与否, 要根据客观实践如 何而定。
•一碗酸辣汤,耳闻口讲的总不如亲自呷一口的明白。
鲁迅
•除了实践以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赫瑟尔建於英国温 莎堡的12公尺长反 射式望远镜
绘制了首张详细的银河天体图。 让我们知道銀、银河系是我們 自己所在的星系,其光芒源自 其中数十亿的星球与星云。
观察到河外星系的谱线红移, 说明宇宙在膨胀。
1929哈勃望远镜
心理小测试
联想法心理测量
瀑布
在一条小河上划船 大海 峡谷 浅滩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核心考点精准研析4-2-6求索真理的历程
核心考点·精准研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全面把握实践的含义:(1)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如猩猩拿树枝打果子就不是实践活动。
(2)人类的基本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不是实践;改造世界的活动又分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既不是主观世界,也不是整个世界。
(3)实践是连接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手段、对象。
(4)实践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
(5)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一般来说会引起客观世界事物的状态、属性等的变化。
但有些活动,如天文观测、军事侦察等,虽然没有引起所观察的对象即客观事物的变化,但它们是为改造客观世界作基础性的准备工作的,所以通常也被纳入实践的范畴。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①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3.区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
考查角度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2019·全国卷Ⅱ·T2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
青年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
这一论述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 )①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②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③时代和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需要④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需要不断提升主体素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核心素养科学精神: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考查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题关键理解实践的特点、获得认识的途径、检验认识的标准等知识,利用排除法,排除错误题肢【解析】选D。
(全国通用)19版高考政治大一轮复习加练套餐第五辑第80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2017·北京高考)太空科技助力“健康中国”。
“天舟一号”上开展的太空干细胞实验,旨在更细致地解释人体干细胞定向分化为骨细胞的过程,该研究有助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的治疗。
医学科技的探索不局限于地球表面,也能在太空中开展,这表明( )A.人类意识来源于客观对象,它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B.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主观性,但需要依赖于客观实践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发展能为认识深化提供新条件D.掌握和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才能促成认识的发展2.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出现了代驾、陪购师、网络主播等新兴职业。
这些新兴职业在给社会带来效率或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规范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刻不容缓。
由此可见(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C.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不观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巨海,何以知风波之患?”下面对这一说法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D.一切从实际出发4.不久前,研究人员发现,把健康成年小鼠置于黑暗中一周后,它们辨别音高的能力也可显著提高。
此前,科学界通常认为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未成年阶段,且需要更长的时间,这表明( )①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④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A.①② B.②④C.③④ D.①③5.“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而形成的知识体系。
它很有效地指导了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①作为自然规律,支配着自然界的变化发展②具有科学性,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③来自实践,对人们生产生活有促进作用④对人的生产生活有指导作用,因而是真理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6.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2020考研政治马原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020考研政治马原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①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的人;②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③实践的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3.实践的基本特征(1)直接现实性:直接现实性是实践高于认识的根本区别。
(2)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的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
(3)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4.实践的基本类型(1)物质生产实践: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劳动。
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社会政治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
(3)科学文化实践: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活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人类实践出现了新的变化,呈现许多新的发展特点,实践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而深入。
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社会开始产生一种新的实践形式,即虚拟实践。
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5.实践和认识的关系(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丰富信息+思维模式)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但生理素质的差异不能决定人的认识能力。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考政治复习练习题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复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这说明( )①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②行者知之始,知者行之成③要正确认识事物必须事事亲身实践④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具有了现实可能。
研究者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植入前的人类胚胎细胞DNA中成功纠正了导致肥厚型心肌病的基因突变。
这进一步佐证了(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③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④意识的形成源于人的大脑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号“鹊桥”中继星成功发射,搭建起了地月信息、联通之桥,与以往探月工程不同,此次我国将展开人类首次对月球背面的探测。
这表明( )①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真实反映④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4.量子力学是20世纪伟大的科学发现,催生了激光、核能等高新技术。
但用于描述微观粒子状态的波函数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至今悬而未决。
2018年2月,清华大学用“相遇延迟选择实验”证明了波函数的真实存在。
这表明( )①只有科学实验能把认识上升为真理②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科学实验的目的是证实理论的真实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霍金以其“黑洞理论”闻名于世,但他并未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有诺贝尔委员会委员认为,原因在于霍金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霍金也承认是因为他的黑洞蒸发还没被观测或者被实验所证实。
这说明( )A.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B.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C.世界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D.认识的真理性必须由实践检验6.有中国“量子之父”之称的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入选英国《自然》杂志“2017年全球十大科学人物”。
2020届高考政治哲学认识论知识点
哲学认识论知识点一、主干知识(打★为必背知识,其余为理解)1、实践的特点①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③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求我们积极投身实践。
【拆解】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新情况、新工具、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认识反作用【原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要求我们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4、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原理】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要求我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同时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拆解】①真理是客观的(真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对于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唯一的);②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③真理是具体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同时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5、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
【拆解】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③认识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
④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
二、易混易错知识点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高中知识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高中知识点首先,实践是获取知识的最有效方式。
光靠理论的研究和学习,往往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通过实践,可以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比如学习数学,单纯理解公式和推导过程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实际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其次,实践可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理论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不管是科学领域的实验验证,还是社会实践中的实证研究,都是为了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实践的结果可以反过来指导理论的修正和完善,实现理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再次,实践是创造新知识的源泉。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新挑战,从而推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实践中的反思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进而形成新的理论知识。
比如在工程领域,通过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不断积累并创造新的技术和知识,促进了工程科学的发展。
最后,实践培养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知识,培养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我们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还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实践培养了我们的实际操作和思维能力,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实际问题。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通过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创造新的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对知识的认识和应用。
2019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认识论及例题解析
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实践1. 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1)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主体、对象、工具、结果都是物质的;(2)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既把人们头脑中的想法通过实践变成现实)2. 特点:客观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 分类: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注意:不能把来源等于途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需要推动认识发展,为认识提供工具)(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其中正确认识能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认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方法论: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②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1. 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 特点:客观性(最基本属性)、有条件性(适用条件和范围)、具体的(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 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改正错误。
认识1. 含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 特点:反复性(认识受到主体和客体限制所以反复)、无限性(主体客体对象都是无限的)、上升性(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3.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设问:认识论的核心词语:实践、认识、真理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补充:1. 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高二政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优选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设计过程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结我国发展实践以及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对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科学发展观写入章,要求全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的建设各方面,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点评教材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在实践中、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下才能完成。
认识只能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产生判断:人的认识是来源于实践还是来源于物质世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吗?获得认识的途径有哪些?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唯一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是根本动力、主要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本身不是目的,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2、本课小结堂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梳理课堂知识。
5、教师点评着重点评如何区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几个表现,并且通过研究与点评环节共同突破。
六、课后练习(3分钟)完成《优化方案》P51-52 创新体验以及课堂达标训练的选择题6、通过构建本知识体系,进一步把握知识体系,巩固基础。
7、通过练习巩固本课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1、优点:①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节合理;②充分体现小组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的和谐课堂理念2、不足:①时间把握不足,部分环节没有完成;②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能力还有待提高;③语言不够简洁精练,影响时间的把握。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9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
十九大报告再次聚焦“绿色发展”,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正视,也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更是今后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 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回答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属于体现类的解答题。
解答体现类试题一般应遵循以下几步: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知识指向。
审读设问,明确考查的是哪一知识点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微考点第80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高考题组
1.(2015·上海高考)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
这表明实践是( ) A.认识的重要来源 B.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认识的目的 D.检验认识的标准
2.(2013·四川高考)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
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行之,明也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2014·江苏高考改编)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
这表明( )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强化题组
4.埃博拉病毒起病迅急,对人类危害大。
但研究发现,该病毒煮沸5分钟、日常消毒剂或阳光都能消灭它。
这表明( )
①科学实验活动是获得正确认识的基础②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具体条件为基本前提的③物质世界总会存在人们无法认知的领域与现象④辩证否定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2015年4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强调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要着眼践行、立足行动。
这是因为(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6.法国人塞尔日·阿罗什和美国人戴维·维因兰德因各自独立研究粒子控制,改变了量子物理学理论只存在于“思维实验”中的现状,并首次让这个领域的研究向应用层面发展而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两位科学家的获奖说明( )
①科学实验是最重要的实践形式②科学实验不具有社会历史性③理论最终需要接受实
践的检验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下图《可以吃,不可以吃》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
C.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8.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
屠呦呦获奖感言“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
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
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疟疾发病率再次升高。
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
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
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青蒿素。
这一发现的关键技术是屠呦呦本人提出并做出来采用乙醚提取青蒿素。
正是屠呦呦百折不挠的毅力、默默奉献的信念、不断创新的精神,才出现拯救了成千上万生命的药物。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知识,说明发现青蒿素是实践推动的结果。
答案
1.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人们在实践中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材料中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形成了人类环境科学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符合题意;A、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
2.C [本题考查实践的重要性。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①揭示了知与行的关系,并不是强调重视实践,故不选。
②③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强调重视实践,符合题意。
④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3.A [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以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等知识。
不同时期,受技术水平的制约,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海洋的认识是不同的,这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体现了人们对海洋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①②符合题意,选A项。
③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
4.A [材料中的“研究”属于科学实验活动,通过研究获得认识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符合题意;材料中“该病毒煮沸5分钟、日常消毒剂或阳光都能消灭它”说明联系是有条件的,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符合题意;物质世界是客观的,人的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能能动地认识世界,③是错误的;④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
]
5.C
6.C [抓住题干中“改变了量子物理学理论只存在于‘思维实验’中的现状,并首次让这个领域的研究向应用层面发展”,可看出③④符合题意;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①表述错误;任何实践活动都具有社会历史性,②表述错误。
]
7.B [本题是漫画类试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
根据漫画中对于“转基因食品”可以吃和不可以吃的争论看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B符合题意;A、C、D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排除;本题答案选B。
]
8.(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在消除疟疾的研究中产生了新问题,传统疗法疗效正在减低,努力遭遇挫折,屠呦呦不断探索发现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青蒿素。
(3)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大量医书帮助屠呦呦从中找到新疗法。
(4)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屠呦呦通过大量实验最终成功提出了有效物质,对消除疟疾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