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十二经脉循行
十二经别的含义、循行特点及主要功能
络脉的含义及主要功能(别络、浮…络脉的含义及主要功能(别络、浮络、孙络)1.别络:十五别络(1)含义: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包括十二经脉各一支,督、任各一支,脾之大络,共为十五别络。
(2)主要功能:A、加强和沟通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之间在体表的联系。
B、统率其它络脉,加强了人体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
C、渗灌气血,濡养全身。
2.浮络(1)含义:分布在肌肤体表的络脉。
《灵枢·经脉》:“诸脉之浮而常见者。
”(2)主要功能:沟通经脉,以输达肌表。
3.孙络(1)含义:是别络再行分支的最细者。
《灵枢·脉度》:“络之别者为孙。
”(2)主要功能:溢奇邪,通营卫。
(奇邪:奇,异也,邪自皮毛而溢络者,以左注右,以右注左,其气无常处,而不入于经者,为奇邪。
)十二经筋的含义及功能十二皮部的含义及功能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衔接规律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衔接规律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衔接规律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循行衔接规律是: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
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旁。
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见表1-3)。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穴起止歌十二经穴起止表十二经穴起止表十二经穴起止表【十二时辰】【十二经穴】【起穴】【止穴】(寅)肺经手太阴出中府(腋傍)至少商(手拇)(卯)大肠手阳明起商阳(手食指)至迎香(鼻傍)(辰)胃经足阳明起承泣(目下)下厉兑(足次趾)(巳)脾经足太阴起隐白(足)上大包(腋下)(午)心经手少阴出极泉(腋下)注少冲(手小指)(未)小肠手太阳起少泽(手小指)上听宫(耳中)(申)膀胱足太阳起睛明(目内眦)下至阴(足小趾)(酉)肾经足少阴起涌泉(足心)上俞府(胸前)(戌)心包手厥阴出天池(乳后)注中冲(手中指)(亥)三焦手少阳起关冲(手名指)上丝竹空(眉尾)(子)胆经足少阳起童子髎(目锐眦)下窍阴(足四趾)(丑)肝经足厥阴起大敦(足)上期门(乳下)十二经别的含义、循行特点及主要功能十二经别:(1)含义:是十二正经别出的纵行的经脉,又称“别行的正经。
十二经筋图表
十二经筋图表赵竞按:我整理了经筋的资料,原貌呈现,不加评议,不涉诊疗操作。
络脉、经别,我也做了类似整理,链接如下:十二经别图表十六络脉图表十二经筋记载于《灵枢·经筋》篇(《说文解字》:“经,织从丝也”,“筋,肉之力也”。
),其循行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部,有的进入胸腹腔,但不属络脏腑。
本文整理经筋的资料,把校注夹于原文,循行和病候标注到图上,附雅克·仁表先生《古典针灸入门》的相关表格,以备参考。
次序按《灵枢·经筋》排列,名称则改冠脏腑。
1膀胱、2胆、3胃,4脾、5肾、6肝,7小肠、8三焦、9大肠,10肺、11心包、12心。
经筋汇合穴手足三阳之筋都到头目,手三阴之筋到胸膈,足三阴之筋到阴部,《内经》仅言及部位,而《古典针灸入门》给出了具体腧穴。
经筋汇合穴足三阳汇颧髎,足三阴汇中极,手三阳汇本神,手三阴汇渊腋。
经筋痹证与月令《灵枢经》古代刊本的十二个月经筋痹证和月令对应,如下图。
手足三阳的同名经筋呈轴对称,足三阴和三阳的表里经筋亦呈轴对称,显然太阴、少阴的经筋排列不合规律。
杨上善对调了脾和肾的月份,象这样手足三阳、三阴的同名筋均成轴对称,春始、夏末均为少阳,秋始、冬末均为少阴,而太阳、太阴均居于四仲,阳明、厥阴介于季节交替。
《古典针灸入门》则对调肺和心的月份,手足三阴三阳的同名筋、手足的表里筋都构成轴对称。
歌诀(自拟)二胆三膀四胃春,五大六小七焦夏,八脾九肾十肝秋,岁末包心元肺冬。
1膀胱之经筋《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指(足:《太素》无“足”字,且与本篇各条之例不合。
指:趾,下同。
),上结于踝;邪上结于膝(邪:通斜,下同。
张介宾曰:“足太阳之筋,起于足小趾爪甲之侧,即足太阳经脉所止之处,至阴穴次也。
循足跗外侧上结于外踝昆仑之分,乃邪上跗阳而结于膝腘之分。
结,聚也。
凡后十二经筋所起所行之次,与十二经脉多相合。
其中有小异者,乃其支别,亦互相发明耳。
经络腧穴学各论:手太阴肺经
凹陷处。
功用:清泻肺热,和胃理气,舒筋止痛。
本穴为肺经合水穴,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针 刺此穴可泻本脏之热,还可滋肺阴。 (1)肺胃病证:咳嗽,气喘,咯血,潮热,胸胁胀满,急性
吐泻。肺结核,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绞肠痧。 (“合主逆气而泄”,可以治疗脏腑气机上逆和下泄的病症,如 肺气上逆诸症及胸满咳喘等。)
第三章 经络腧穴学各论
第一节 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及其腧穴
经脉循行
体内:起于中焦,下络(联络)大肠,返 循胃口,上膈属(联系)肺。
体表:从胸前壁外上方(中府穴),沿上 肢内侧前缘下行,止于拇指桡侧端(少商穴)。 支脉从腕后(列缺穴)到食指桡侧端,与手阳 明大肠经相接(商阳穴)。
一、经脉循行
【语释】
–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胃部,向下络于大肠,回过来 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 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阴, 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 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 (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际),出大 指的末端(少商)。 它的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桡)侧,出其 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主治: (1)肺系及心胸病证:咳嗽,气喘,胸中烦满,胸
痛,咳吐脓血,喉痹,鼻塞,汗出等。现代用于治疗支气 管炎、肺炎、哮喘、肺结核等。肺与支气管的疾患,常可 在此穴出现压痛。此穴为治疗心肺疾患的常用穴之一。
(2)本经所过病证:肩背痛,腹痛,咽喉痛等。 (3)其他:浮肿,呕吐,食不下。
云门 LU2 【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 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 线6寸。
十二经络--足阳明胃经
十二经络--足阳明胃经十二经络--足阳明胃经【循行】《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1)旁约太阳之脉(2),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3),却循颐(4)后下廉,出大迎(5),循颊车(6),上耳前,过客主人(7),循发际,至额颅(8)。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9),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10)。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11)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12),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13),抵伏兔(14),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15),入中指内间(16)。
其支者,下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本经穴]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大肠募),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合),上巨虚(大肠下合),条口,下巨虚(小肠下合),丰隆(络),解溪(经),冲阳(原),陷谷(输),内庭(荥),历兑(井)。
[交会穴]睛明(足太阳),颔厌、悬厘、上关(足少阳),水沟、神庭、大椎(督脉),承浆、上脘、中脘(任脉),迎香(手阳明)。
【注释】(1)頞——音遏。
鼻茎,指鼻根,又称山根。
(2)太阳之脉——指足太阳膀胱经。
“约”或作“纳”。
(3)承浆——穴在颏唇沟中央,属任脉。
(4)颐——音夷。
口角后,下颌部。
(5)大迎——穴在下颌角前1.3寸骨陷中,适当下颌骨斜线部,有面动脉。
(6)颊车——穴在下颌角前,咬肌中。
(7)客主人——即上关穴,当耳前颧弓上缘。
(8)额颅——即前额骨部,在发下眉上处。
(9)人迎——穴在结喉两侧,颈动脉搏动处。
(10)脾——按古人说“脾”,每兼指胰而言。
《难经》云:“脾,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
”《黄庭内景经》说:“脾长一尺掩太仓。
十二经别图表
十二经别图表赵竞按:我整理了经别的资料,以便临床参考,原貌呈现,不加评议,不涉及治疗操作。
络脉,我也做了类似的整理。
链接:十六络脉图表十二经别记载于《灵枢·经别》篇,经别从十二经脉分出,分布于胸腹和头部,沟通表里两经,并加强经脉与脏腑的联系,其循行有离(从经脉分出)→入(进入胸腹腔)→出(于头颈部出来)→合(会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的特点。
本文整理《灵枢·经别》《古典针灸入门》和教科书的经别原文、图片和表格,并附《素问·缪刺论》相关文本,以备参考。
次序按《灵枢·经别》排列,名称则改冠脏腑。
1膀胱、2肾,3胆、4肝,5胃、6脾,7小肠、8心,9三焦、10心包,11大肠、12肺。
经别“离入出合”之腧穴“离入出合”是经别循行的特征,《内经》却未指出对应的腧穴,以致教科书认为经别无穴。
雅克·仁表先生《古典针灸入门》所列甚详,与《经别》篇基本吻合,见下表。
《古典针灸入门》合穴歌诀(自拟)小海天井曲池求,尺泽曲泽少海游,委中阳陵足三里,阴陵曲泉阴谷流。
所入穴歌诀(自拟)中府肩髃气冲门,极泉臑俞委阴谷,天池百会环蠡沟,经别所入十二处。
汇合穴歌诀(自拟)经别汇合穴,大肠肺扶突,三焦包天牖,膀胱肾天柱,肝胆瞳子髎,小心脾胃睛。
经别的病候和治疗用的井穴《内经》记载了经脉、络脉、经筋的循行和病候,而经别却有循行、无病候。
《古典针灸入门》借鉴《素问·缪刺论》给出病候和治疗用的井穴。
病候,见后文各经别。
井穴,见下表,表中用穴与《素问·缪刺论》基本一致,个别稍异。
《古典针灸入门》歌诀(自拟)经别补井脾曲骨,大肠商商焦冲冲,胆经窍阴复至阴,唯此四经有不同。
经别症状的时辰节律《古典针灸入门》经别症状的起始与加重时间,与子午流注纳支法一致,见下图。
歌诀(《针灸大成》)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1膀胱之经别《灵枢·经别》: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一道:即一条或一支),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直者,从膂上入于项(项:约当天柱穴部),复属于太阳(张介宾曰:“足太阳之正,入腘中,与少阴合而上行;其别一道下尻五寸,当承扶之次,上入肛门,内行腹中,属于膀胱,散于肾,循膂当心入散,上出于项,而复属于本经太阳,此内外同为一经也。
十二正经
十二正经十二正经在头面部的分布(胸腹前),太阳经行于后(背后),少阴经行于侧面;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
行于腹十二正经是人体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1]。
手太阴肺经症。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为表里,为十二正经之一。
五行属金。
本经从食指桡下贯膈肌,属于大肠;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明胃经。
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
为十二正经之一。
五行属土。
本经从鼻旁迎香开始,上至鼻根中,向旁边交会足太阳膀胱经,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槽中,出来夹口出,走到大趾的内侧端,交于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
为十二正经之一。
五行属火。
手少阴心经自少冲,交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痛,颌肿,耳聋,目黄和肩部,上肢后边内侧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bladder meridian or bladder channel of foot Taiyang)与足少阴肾肌部,出于外踝后方的昆仑,沿足外侧缘到足小趾外侧端的至阴,交于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为表里。
为十二正经之一。
五行属水。
本经从足小趾手厥阴心包经[11]。
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
为十二正经之一。
五行属(相)火。
本经端,交于手少阳三焦经[12]。
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为表里。
为十二正经之一。
五行属(相)火。
本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阳经之后,进入锁骨上窝;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浅出耳前,到达外眼角后方;它的另一条支脉,从外眼角分出,下向面动脉部,会合手少阳三焦经到目下,向下经下颌角、颈部,与主干在锁骨上窝处会合,由此下向胸中,贯穿膈肌,联络肝脏,属于胆,从锁骨上窝下向腋部,经胸侧、浮肋,与前支经脉在髋关节部的环跳会合,由此合而向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经脉有三阴三阳:三阳是阳明、少阳、太阳,三阴是太阴、厥阴、少阴。
对于三阴三阳的概念,我们学习和记忆的时候总感觉太抽象,太难记住了。
为了能更方便记住三阴三阳经脉在人体的分布,以便继续深入学习经络,我们尝试用地球仪的经线,以及人体用不同方位面对阳光时,阳光能照射到的部位来理解和记忆经脉中三阴三阳的概念。
“经络的三阴三阳在人体分布”地球仪上,纵横排布着经线与纬线;我们要精确定位某个地区,只需要提供经度、纬度两个数值就可以实现了。
同一条经线上的各点之间,有一点是相同的,会在同一时间接受到阳光的照射。
人体的12条经脉也是纵向分布,可以把这些经脉想象为人体上的经线。
假设我们自然直立,双手放松,自然下垂;双脚并拢,脚尖向前。
当我们正对太阳时,阳光直射到的部位有哪些呢?头面口鼻,颈结喉部,胸腹部,上肢(手臂、手)正前方,下肢(大腿、小腿、足)正前方。
这些部位,在中医学中,有一个特定术语来命名,叫做阳明。
当我们以侧面正对太阳时,阳光直射的部位,就变成了:侧头部,耳,扇部,身侧部,上肢外侧,下肢外侧。
这些部位,同样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叫做少阳,当我们以后背正对太阳时,阳光就会照射到:后头部,项部,背部,腰部,以及上下肢的后侧。
这些部位,称为太阳。
除这些部位以外,我们发现,还有一些部位,是阳光无法直接照射到的,主要是上下肢的内侧面。
中医将这些部位进行三等分后,从前到后,分别命名为太阴、厥阴和少阴。
也就是说,太阳能照到的地方称为阳,进一步分为阳明、少阳和太阳;太阳照不到的地方称为阴,进一步分为太阴、厥阴和少阴。
如此便形成了最基本的三阴三阳的概念。
中医又根据手足的不同,将此概念更进一步地细化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
对这些阴阳对应的部位,单是进行如此模糊的界定,很不方便学习和掌握,于是古人以“划线”的形式,对这些部位进行更为直观的表述,从而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十二经脉。
北宋以前,医生主要按照唐代《皇帝明堂经》指定的人体经穴进行针灸治病。
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脉——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一、手太阴肺经(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LU.)(一)经脉循行1.经脉循行《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经脉循行特点•体表路线:起于胸部外上方的中府穴→上肢内侧前缘→止于拇指桡侧端的少商穴。
腕后1.5寸→食指端交大肠经。
•体内联系:属肺,络大肠。
并于胃、气管、喉咙联系。
(二) 腧穴概要1.腧穴特点:本经腧穴有:中府穴、云门穴、天府穴、侠白穴、尺泽穴、孔最穴、列缺穴、经渠穴、太渊穴、鱼际穴、少商穴。
一侧11穴(左右两侧共22穴),其中9穴分布于上肢掌面桡侧,2穴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末穴少商。
2.腧穴主治特点: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三)常用腧穴举例1.尺泽(Chǐzé, LU 5) 合穴[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配伍]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2.太渊(Tàiyuān, LU 9) 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配伍]配尺泽,鱼际,肺俞治咳嗽,咳血,胸痛;配人迎治无脉症。
[操作]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二、手阳明大肠经(Large Intestine Meridian of Hand-Yangming, LI.)(一)经脉循行1.经脉循行《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十二经脉2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1.十二经脉:按流注次序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被称为“正经”。
2.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和阳跷脉的总称,共八条。
3.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上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
十五络脉作用:沟通表里经,补充经脉循行不足,躯干之络,渗灌气血。
4.标本:“标”和“本”是指十二经脉之气集中和弥散的部位。
阐明了四肢的膝以下经穴对头身远隔部位的治疗作用。
5.根结:“根”和“结”是指十二经脉之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
6.气街:是经气聚集汇通的共同通路。
气在头者,止着重阐述头、胸、腹、胫部是经气汇合共同循行的通道。
7.四海:是指人体气血营卫产生、分化和汇聚的四个重要部位。
四海与气街具有一致性,胃为水谷之海,与腹气街相通;冲脉,为血海(十二经之海),与腹气街和胫气街相通;膻中为气海,与胸气街相通;脑为髓海,与头气街相通。
十二经脉一、手太阴肺经1.经脉循行:原文:《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
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语译: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绕过来沿着胃的上口,通过横膈,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行出来,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
手腕后方的支脉,从列缺处分出,一直走向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
初学必备!十二经络循行高清图(简化版)
初学必备!十二经络循行高清图(简化版)
十二经络,经络分类名,指十二经及其脉络。
《灵枢·本输》:'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手太阴肺经
寅时凌晨3点至5点
寅时睡得熟,色红精气足
手阳明大肠经卯时早晨5点到7点卯时大肠蠕,排毒渣滓出
足阳明胃经
辰时早晨7点到9点
辰时吃早餐,营养身体安
足太阴脾经
巳时上午9点至11点
巳时脾经旺,造血身体壮
手少阴心经
午时中午11点至13点
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
手太阳小肠经
未时下午13点到15点
未时分清浊,饮水能降火
足太阳膀胱经
申时下午15点至17点
申时津液足,养阴身体舒
足少阴肾经
酉时下午17点至19点
酉时肾藏精,纳华元气清
手厥阴心包经
戌时晚上19点至21点戌时护心脏,减压心舒畅
手少阳三焦经
亥时晚上21点到23点
亥时百脉通,养身养娇容
足少阳胆经
子时晚上23点至1点
子时睡得足,黑眼圈不露
足厥阴肝经
丑时凌晨1点至3点
丑时不睡晚,脸上不长斑
任脉
总任一身之阴经,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督脉
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
十二经脉循行原文
《灵枢·经脉》十二经脉循行原文一、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出循胃,上隔,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前廉,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二、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颙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隔,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遏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下口,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入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以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四、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五、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六、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䪼,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黄帝内经》灵枢 ● 经脉篇第十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第十*导读:【题解】本篇详述了十二经脉在全身的分布和循行情况,以及十五络脉的名称、循行路径及其虚实病候的表现。
全篇内容,都着重在说明……【题解】本篇详述了十二经脉在全身的分布和循行情况,以及十五络脉的名称、循行路径及其虚实病候的表现。
全篇内容,都着重在说明经脉具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重要作用,所以篇名叫做"经脉"。
【原文】雷公问于黄帝日禁脉[1]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
黄帝日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日愿卒闻经脉之始生。
黄帝日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提要】本段阐述了人体的形成过程以及经脉在人体生命中的重要作用。
【注释】[1]禁脉乃"禁服"之误,其意就是指《灵枢》的《禁服》篇;"凡刺之理"等六句皆载于此篇。
因该篇记载了黄帝授书于雷公时所说的话"慎之慎之,吾为子言之。
凡刺之理",故雷公在这里以此发问。
【白话解】雷公问黄帝说在《禁服》篇中,您曾说过,要掌握针刺治病的原理,首先就应该熟悉经脉系统,了解经脉循行的部位和起止所在,知道经脉之长、短、大、小的标准,明了绎脉在内依次与五脏相属,在外分别与六腑相通的关系。
对于这些道理,我愿意听您更详细、更全面地讲解一下。
黄帝说人在开始孕育的时候,首先是源自于父母的阴阳之气会合而形成精,精形成之后再生成脑髓,此后人体才会逐渐成形以骨骼作为支柱,以脉道作为营藏气血的处所,以筋的刚劲来约束和强固骨骼,以肌肉作为保护内在脏腑和筋骨血脉的墙壁;等到皮肤坚韧之后,毛发就会生长出来,如此,人的形体就长成了。
人出生以后,五谷人胃,化生精微而营养全身,就会使全身的脉道得以贯通,从此血气才能在脉道中运行不息,濡养全身,而使生命维持不息。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经络理论)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展开中文名十二经脉外文名twelve regular channels其他名称十二正经功能运行气血、联接脏腑、沟通上下属络关系属于十二脏腑应用学科中医药;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目录.1联接相传.2分类.3分布介绍.4表里关系.5属络关系.6歌诀.7经脉图联接相传编辑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表1:分类编辑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十二条经脉的合称。
又称“十二经”或“十二正经”。
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联接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等功能,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
因此,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功能和发病情况,对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义。
针灸学 十二经脉之 三焦经
7、肩髎
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时肩髃穴后方 的凹陷中。
主治:肩臂痛 上肢瘫痪 肩周炎 刺灸:直刺1~1〃5寸。 可灸
8、翳风
定位: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 陷中。 主治:①耳鸣 耳聋 耳部肿痛 ②面瘫 面颊肿 齿痛 牙关紧闭 刺灸:直刺0〃8~1〃2寸。 可灸
1、体表路线:
起于无名指尺侧
端关冲穴→手背→上
肢外侧正中→肩→颈
→耳后→耳前→止于
眉梢的丝竹空穴…→
目外眦交胆经
2、体内联系:
属上、中、下三焦,络心包。 并与耳、眼有联系
二)经脉主治作用
主治头面、目、耳、颊、咽喉、胸胁 病和热病 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症。
三)常用腧穴:(本经共23穴) 1、关冲(井穴)
手少阳三焦经
中山市中医院康复科 赵明华
一)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 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 臂外两骨(尺骨、桡骨)之间,上贯肘,循 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 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 直上出耳角,以屈下颊至(出页) .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 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定位:无名指尺侧指甲角旁0.1寸 主治: ①头痛、目赤、耳鸣、喉痹等头面 五官疾病热病 ②中暑 操作:浅刺0.1寸,或点刺放血
2、液门(荥穴)
定位:第4、5掌指关节之间的前缘凹陷 中 主治:头面五官热性病症、手臂痛 操作:直刺:手背,无名指掌指关节后方,第4、 5掌 骨间凹陷中。 主治:①耳聋 耳鸣 ②头痛 目赤 咽喉肿痛 ③肘臂痛 小指麻木屈伸不利 刺灸:直刺0〃3~0〃5寸。可灸。
中医经络之手少阴心经
合), 灵道(经),通里(络),阴郄(郄),神门(
输、原),少府(荥),少冲(井)等共九个 穴位。
手少阴心经的穴位歌诀 九穴心经手少阴,极泉青灵少海深,
极泉Jíán( 1)
【定位】 在腋窝顶点,腋动脉博动
处。 【取法】
上臂外展,在腋窝中部有 动脉搏动处取穴。 【功用】
经络腧穴各论 ——之十二经
脉
十二经脉
主宰人体的君王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
一、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
中, 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 ,下 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 之后,下肘内 ,循臂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
放散。 灸法:艾炷灸3~7壮,艾条灸5~10分钟。
青灵Qīī( 2 )
【配穴】 配肩髃穴、曲池穴治肩臂痛。
少海 ( 3)
【定位】 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
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取法】
屈肘,在肘横纹尺侧纹头凹 陷处取穴。 【特异性】
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水。 【功用】
理气通络,益心安神。
少海 ( 3)
少海 ( 3)
【配穴】 1、配合谷、内庭,有清泻阳明热邪的作用,主治
牙痛,牙龈肿痛。 2、配后溪,有舒筋通络活血的作用,主治手颤,
肘臂疼痛。 3、配天井,有活血散瘀的作用,主治瘰疬。
灵道 ( 4 )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
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 【取法】
仰掌,在尺侧腕屈肌腱与 指浅屈肌之间,腕横纹上1.5寸处 取穴。 【特异性】
手少阴经之络穴。 【功用】
中医经络手太阳小肠经
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指
寸)。
【取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正坐垂肩位,在肩
关节后下方,当上臂内收时,
当腋后纹头直上1寸处取穴。
【功用】
清头聪耳,通经活
肩贞 Jianzhen(SI9)
【主治病症】 1. 五官科系统疾病:耳鸣,耳聋; 2. 其它:肩关节周围炎,脑血管病后 遗症,颈淋巴结结核,头痛等。
【刺灸法】 刺法:
【定位】
在肩部,当腋后纹
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取法】
正坐垂肩位,上臂
内收时,当肩贞直上,肩胛冈
下缘取穴。
【特异性】
手、足太阳,阳维
脉与阳跷脉交会穴。
臑腧 Naoshu(SI10)
【功用】 舒筋活络,化痰消肿。 【主治病症】: 肩周炎,脑血管病后遗症,颈淋巴结结
核等。 【刺灸法】
刺法: 直刺或斜刺0.5~1.5寸,局部酸胀,可扩散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小肠经
循行方向: 手──头 起止穴: 少泽──听宫 联系脏腑器官: 心、小肠、胃
、 咽、鼻、目、耳。
手太阳小肠经
二、主治概要
1、主要病候: A 脏腑病: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
黄、 颊肿、咽喉肿痛。 B 经脉病:肩臂外侧后缘痛。 2、主治概要: 本经腧穴主治头、项、耳、目、咽喉病、热病
【取法】
正坐俯伏位,在肩
胛冈上窝中点,当天宗穴直上,
举臂有凹陷处取穴。
【特异性】
手三阳、足少阳之
秉风 Bingfeng(SI12)
【功用】 散风活络,止咳化痰。 【主治病症】 1.运动系统疾病:冈上肌腱炎, 肩周 炎, 肩胛神经痛; 2.其它:支气管炎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酸胀。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 艾条 灸10~20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灵枢·经脉》十二经脉原文摘录【原文】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1]大肠,还循[2]胃口[3],上膈,属[4]肺,从肺系[5]横出腋下[6],下循臑[7]内,行少阴、心主[8]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9],入寸口[10],上鱼[11],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12],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注释】[1]络:联络、网络、散络的意思。
[2]还循:还,折回来;循:顺沿,意为顺着走。
[3]胃口:此指胃的上口,即贲门。
[4]属:隶属、统属。
[5]肺系:系,系带的意思。
肺系,统指气管与喉咙部分。
[6]腋下:此处所说“腋下”当是指腋前方,其穴为中府、云门。
[7]臑(nào 闹):指上臂肩至肘的部位。
[8]少阴、心主:分别指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9]臂内上骨下廉:臂内上骨,指桡骨。
廉,指侧边,棱角部。
下廉,即下边。
[10]寸口:桡动脉搏动处。
[11]鱼:指大鱼际部,又称“手鱼”。
[12]支者:指正经分出的支脉,仍为经脉的一部分。
【原文】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1]之端,循指上廉[2],出合谷两骨之间[3],上入两筋之中[4],循臂上廉[5],入肘外廉[6],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7]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8],下入缺盆[9],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10],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注释】[1]大指次指:大指侧的次指,即食指。
[2]指上廉:食指的桡侧边。
此按曲肘立拳位描述,故称上廉。
[3]合谷两骨之间:两骨,指第一掌骨、第二掌骨,因其分歧,合称歧骨。
两骨之间为合谷穴,即以其开合凹陷如谷而得名。
[4]两筋之中:指阳溪穴,在腕部桡侧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的过腕关节处。
[5]臂上廉:前臂桡侧,此按曲肘立拳体位,故称上廉,即阳溪至曲池穴之间。
[6]肘外廉:肘横纹外侧,约曲池穴部。
[7]髃骨:指肩胛骨与锁骨相连处,亦是肩髃穴处。
[8]柱骨之会上:指肩胛骨上方颈骨粗隆处的大椎穴。
因诸阳经会于大椎故称会上。
[9]缺盆:锁骨上窝部,其中有缺盆穴;缺盆骨即锁骨。
[10]交人中:经脉在人中穴处左右交叉。
【原文】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1]中,旁纳[2]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3]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4],循发际,至额颅[5];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6]中;其支者,起于胃口[7],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8],入中指内间[9];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10];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11],出其端。
【注释】[1]頞(è遏):指鼻梁的凹陷处。
頞,即鼻梁。
[2]纳:《甲乙经》、《铜人》、《发挥》均作“约”,有缠束的意思。
[3]却循颐后:却,退却;颐,下颌部。
[4]客主人:上关穴的别名,位于面部颧弓上缘微上方,距耳廓前缘一寸处,属足少阳胆经。
[5]额颅:指前额正中部。
[6]气街:穴名,又名气冲,位于腹正中线脐下五寸旁开二寸处,属足阳明胃经。
[7]胃口:此指胃下口,即幽门部。
[8]足跗:即足背部。
[9]中指内间:指,通趾。
内间,指足中趾与次趾之间。
[10]下入中指外间:《甲乙经》、《脉经》、《太素》、《千金》、《素问·阴阳离合论》王冰注引文及《铜人》、《发挥》“下”字前均有“以”字。
此支应是从足三里分出,下经丰隆,出于中指外侧端。
[11]大指间:指足大趾与次趾之间。
【原文】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1],过核骨[2]后,上内踝前廉[3],上踹[4]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5]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6],连舌本[7],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注释】[1]白肉际:又称赤白肉际,指手足两侧阴阳面分界处。
[2]核骨:足大趾本节后,内侧突起的圆骨,形如果核,故名。
[3]内踝前廉:内踝前边。
[4]踹(zhuān 专):《甲乙经》、《太素》均作“腨”。
《说文》:“腨,腓肠也。
”即腓肠肌部,俗名小腿肚。
[5]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6]咽:指食管。
[7]舌本:即舌根。
【原文】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1],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2],系目系[3];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4]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5]之端,入掌内后廉[6],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注释】[1]心系:是指心与其他脏器联系的脉络。
[2]咽:指食管。
[3]目系:又名眼系、目本。
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
[4]太阴、心主:分别指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
[5]掌后锐骨:掌后小指侧的高骨,即豌豆骨。
[6]掌内后廉:指手掌的尺侧边。
【原文】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1]中,直上循臂骨[2]下廉,出肘内侧两筋[3]之间,上循臑外后廉[4],出肩解[5],绕肩胛[6],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7]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8],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9],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10]。
【注释】[1]踝:此指掌后小指侧的高骨,即豌豆骨。
[2]臂骨:此指尺骨。
[3]两筋:应据《甲乙经》、《太素》改作“两骨”。
张介宾注:“出肘内侧两骨间陷中,小海穴也。
”[4]后廉:后缘。
[5]肩解:指肩关节部。
[6]肩胛:指肩胛骨部。
[7]咽:指食管。
[8]目锐眦:指外眼角。
[9](出页)(zhuó拙):眼眶的下方,包括颧骨内连及上牙床的部位。
[10]斜络于颧:《太素》、《发挥》无此四字。
疑此四字为注文。
【原文】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1];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2];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3]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4],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5],挟脊内[6],过髀枢[7],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8]至小指外侧。
【注释】[1]巅:指头顶正中点,当百会穴处。
[2]耳上角:指耳上方部位。
[3]肩髆:指肩胛。
髆,同膊。
[4]膂:指脊柱两旁的肌肉。
[5]胛:《太素》、《千金》、《素问·厥论》王冰注引文及《铜人》、《十四经发挥》均作“胂”。
杨上善注:“胂,侠脊肉也。
”此支从肩胛骨内缘夹脊肉(竖棘肌)外侧直下,当背正中线旁开3寸。
[6]挟脊内:王冰注引文无此三字,疑原属“胂”字的旁注“夹脊肉”之误。
[7]髀枢:即股骨大转子处。
[8]京骨:第五跖骨粗隆部,其下为京骨穴。
【原文】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1],出于然谷[2]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注释】[1]邪走足心:邪,通斜。
从足小趾斜着走向足心的涌泉穴。
[2]然骨:穴名,属足少阴肾经,位于内踝前大骨下陷中。
【原文】心主手厥阴心包络[1]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2],下膈,历[3]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4],上抵腋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5],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6],入掌中[7],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8] 出其端。
【注释】[1]心包络:《脉经》《甲乙经》《铜人》无此三字;《太素》《发挥》无“络”字。
[2]心包络:《脉经》、《太素》、《素问·藏气法时论》等篇王冰注、《千金方》、《铜人》、《发挥》引文均无“络”字。
[3]历:经历的意思。
[4]下腋三寸:距腋下三寸,与乳头相平处,为天池穴。
[5]太阴、少阴之间:指手太阴肺经与手少阴心经之间。
[6]两筋:指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
[7]掌中:劳宫穴所在,当第三掌骨桡侧。
[8]小指次指:从手小指数起的第二指,即无名指。
[9]中指:此指手中指的桡侧。
【原文】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1],上出两指之间[2],循手表腕[3],出臂外两骨[4]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5]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6]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7]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8]。
【注释】[1]小指次指之端:手无名指末端。
[2]两指之间: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
[3]手表腕:指手背腕关节处。
[4]臂外两骨:前臂伸侧,尺骨与桡骨。
[5]足少阳:指足少阳胆经。
[6]落:《甲乙经》、《太素》均作“络”。
[7]系(jì计):用作动词。
《脉经》、《甲乙经》、《千金方》、《铜人》作“挟”或“侠”,音义相通。
[8]目锐眦:外眼角部。
【原文】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1],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2]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3],出膝外廉,下外辅骨[4] 之前,直下抵绝骨[5]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6]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7]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8]。
【注释】[1]头角:即额角。
[2]髀厌:义同髀枢,指股骨大转子部,此指环跳穴处。
[3]髀阳:大腿外侧。
[4]外辅骨:即腓骨。
[5]绝骨:在外踝直上三寸许腓骨的凹陷处。
[6]小指次指:即第四足趾。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注:“次指之端,窍阴所居”。
[7]大指歧骨内:指足大趾、次趾间的骨缝。
[8]三毛:指足大趾爪甲后方有汗毛的部位,亦称“丛毛”。
【原文】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1]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2],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3],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4],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注释】[1]丛毛:指足大趾爪甲后方有汗毛的部位,亦称“三毛”。
[2]上踝八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注“足厥阴行足太阴之前,上踝八寸,而厥阴复出太阴之后也。
”[3]股阴:即大腿内侧。
[4]颃颡(háng sǎng 航嗓):指鼻咽部,喉头以上至鼻后窍之间,又写作“吭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