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书法的“天机自然”与“四宁四毋”

合集下载

傅山四宁四毋的美学观

傅山四宁四毋的美学观

傅山四宁四毋的美学观一、傅山简介傅山(1604年-1674年),字道隐,号浮溪,明代末年至清代初年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和收藏家。

他是明末清初文化界的重要人物,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傅山四宁四毋的美学观概述傅山提出了以“四宁”和“四毋”为核心的美学观。

所谓“四宁”,即“宁静、安逸、恬淡、自然”,是指在审美体验中追求内心平静和自然舒适的境界;而“四毋”,即“毋痕迹、毋刻画、毋纷扰、毋变态”,是指在艺术表现中避免过于刻意和夸张,追求自然真实和平衡协调。

三、“四宁”的内涵解读1. 宁静宁静是指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静谧安详的情绪状态。

傅山认为,艺术作品应该给人以平和祥和的感觉,让人心境宁静,远离纷扰喧嚣的现实生活。

2. 安逸安逸是指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舒适自在的心境。

傅山认为,艺术作品应该给人以愉悦和放松的感觉,让人能够从繁忙的生活中获得片刻安宁和喜悦。

3. 恬淡恬淡是指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淡泊从容的情绪状态。

傅山认为,艺术作品应该给人以淡雅和平和的感觉,让人能够超脱于物质欲望之外,追求内心真实和自由。

4. 自然自然是指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真实、纯粹、无加工痕迹的状态。

傅山认为,艺术家应该尽量避免过度修饰和刻意夸张,在表现形式上追求自然真实,并将自然与审美结合起来。

四、“四毋”的内涵解读1. 毋痕迹毋痕迹是指艺术作品中不应该表现出过多的人为痕迹和修饰痕迹。

傅山认为,艺术家应该追求自然真实,避免过度渲染和刻意夸张,让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更具真实感。

2. 毋刻画毋刻画是指在艺术作品中不应该过分强调细节和形象的描绘。

傅山认为,艺术家应该注重整体的表现力和氛围的营造,而不是过于纠结于局部的细节描摹。

3. 毋纷扰毋纷扰是指在艺术作品中不应该出现过于复杂和杂乱的元素。

傅山认为,艺术家应该以简洁、明快、流畅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避免给人过于繁琐和混乱的感觉。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摘要】傅山的“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包括了四宁:宁神、宁心、宁生、宁伦,以及四毋:毋忿、毋惑、毋衍、毋嬉。

这些思想对于笔者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教导我们在生活中要宁静心神,宁愿生活简朴,宁愿保持纯洁的心灵,宁愿恪守礼仪规范,同时不要陷入忿怒、困惑、过度拓展和纵欲的境地。

傅山的思想教导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淡定,不被外界诱惑所左右,要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纯净与和谐。

这些启示对于当下纷繁复杂的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践行。

【关键词】引言、傅山、四宁四毋、宁神、宁心、宁生、宁伦、毋忿、毋惑、毋衍、毋嬉、启示、结论。

1. 引言1.1 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傅山作为明代儒学大家,提出了“四宁四毋”的书学思想,对于人们修身养性、做人做事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当今社会,这一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价值。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傅山的“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并探讨其对我们的启示。

2. 正文2.1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是傅山在《傅山全书》中提出的重要思想体系。

这一思想包括四宁和四毋两个方面,分别是宁神、宁心、宁生、宁伦以及毋忿、毋惑、毋衍、毋嬉。

宁神即是宁静心境,保持心灵的平和和宁静。

宁心是指经常调整自己的情感和心态,保持心境的平稳。

宁生强调保持身体健康和生命的安全,重视生命的珍贵。

宁伦则是指守节守信,重视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

毋忿要求不要生气,保持内心的平和,不轻易发脾气。

毋惑指不要迷失方向,保持清晰的头脑,不被外界诱惑所迷惑。

毋衍强调不要放纵享乐,拒绝虚浮的生活方式,必须持守正道。

毋嬉要求不要沉迷无谓的娱乐,保持清醒的心智,不被琐事所迷惑。

傅山的“四宁四毋”思想对于当代人们来说,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繁忙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容易迷失自己,忽略心灵的休养,急功近利,纵欲过度。

我们可以借鉴傅山的思想,守护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心灵的平静与宁静,追求心灵的升华和内在的完善。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傅山是宋代理学家,他的“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对于我个人来说有着很大的启示。

这一思想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宁静、虚静、毋心、毋语。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傅山的“四宁四毋”书学思想以及它对我的启示。

首先是“宁静”。

傅山认为,一个人要想读书学问,首先要保持内心的宁静。

宁静即心境平和安稳,不为外在的干扰所困扰,能够专注于学问的探索与研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心神不宁,难以投入到学习中去。

所以,“宁静”提醒我要学会排除杂念,保持专注,才能更加深入地研究书学,提高自己的修养水平。

其次是“虚静”。

傅山认为,一个人要虚心,不固执己见,愿意接受来自他人的不同意见与批评。

虚静即不以己见、不执著、不追求权威。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但是也要学会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观点。

虚静的态度对于学术进步是非常重要的,它教导我学会谦虚,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学术问题。

第三为“毋心”。

毋心即不要去追求功名利禄,把学问当作一种途径来获取财富和名声。

傅山坚持认为,学问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活动,是为了培养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欲望。

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为了名利而学习,不顾学问的真谛。

而“毋心”提醒我,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内涵和修养,而非追求外在的物质和地位。

最后是“毋语”。

毋语即不要随意言语,学会保持沉默。

傅山认为,言语是有限的,有时候我们说得越多,反而越容易造成误解和争端。

所以,在学术研究中,要学会保持沉默,惜字如金,专注于观察和思考。

只有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能做出有价值的言论。

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醒,要学会在言谈之前先思考,并且避免冲动和莽撞。

傅山的“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对于我来说有着很大的启示。

它教导我要保持宁静的心境,虚静的态度,毋心的目的,并且学会毋语保持沉默。

这些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会对我个人的学术研究和个人修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傅山,字希韩,江苏武进人,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大家,对于他的书法艺术和书学思想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傅山在书学思想上提出了“四宁四毋”,这一思想对后人影响深远,也给我们的人生和学习提供了很多启示。

傅山所提出的“四宁四毋”分别是:“宁静致远、宁俭致富、宁逊致尊、宁退致进;毋慌乎宁逸、毋乱乎宁静、毋侈乎宁俭、毋伐乎宁德”。

这些观念源自于傅山的人生感悟和学问积累,体现了他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处世之道。

宁静致远。

傅山认为宁静能够使人心境开阔,能够聚精会神的投入学问和工作中,从而能够有所成就。

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更好的致远。

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尤为重要,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干扰和诱惑,而要想有所成就,就需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尽可能远离外界的纷扰。

宁俭致富。

在傅山的理念中,宁俭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处世哲学。

宁俭能够使人养成节俭的习惯,能够使人在物质上能够有所节制,从而能够致富。

这一理念也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节俭从来都是一种美德,它能够让人清醒的认识到财富的来之不易,也能够让人更加懂得如何去积累和管理财富。

宁逊致尊。

傅山强调逊让的价值,认为一个人要想得到尊敬和认可就必须懂得逊让。

这一点在人际交往中尤为重要,一个人如果总是自以为是,不愿意逊让,那么很难得到别人的尊重,甚至可能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逊让不是软弱,而是一种高尚的品质,能够使人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圆滑和融洽。

宁退致进。

傅山认为人生百年,宁可有所退让,从而能够有所进取。

这是一种不断求新求变的心态,也是一种不断超越自我的态度。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容易满足于现状,不肯追求进取,这样很难有所成就。

而宁退致进的理念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追求进步,不断超越自己,才能够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

傅山也提出了“毋慌乎宁逸、毋乱乎宁静、毋侈乎宁俭、毋伐乎宁德”这四个观念。

这些观念更像是对前面四个的补充和延伸,强调了在追求“宁”之时需要避免的陷阱和误区。

你能正确理解“四宁四毋”,这个书法思想吗?

你能正确理解“四宁四毋”,这个书法思想吗?

你能正确理解“四宁四⽏”,这个书法思想吗?书法名家堂2020-03-18 17:37:47傅⼭提出的四宁四⽏为:“宁拙⽏巧,宁丑⽏媚,宁⽀离⽏轻滑,宁直率⽏安排。

”“创作时宁追求古拙的意境,不能追求华巧。

宁可写得“丑”些,但是不能有奴颜婢膝之态。

宁要追求松散参差,也不能有轻佻浮滑。

宁信笔直书,也不要处⼼积虑的故作安排,让⼈感觉有搔⾸弄姿之嫌”。

“四宁四⽏”中的“拙”,不是我们通常指的笨拙之“拙”,没有粗糙、蠢笨的意思。

“拙”的本意是“正”,代表着傅⼭堂堂正正的⾼尚⼈格。

正中含奇,奇不失正,奇寓于正之内,正寓于奇之中。

“宁丑⽏媚”中的“丑”,也并⾮丑陋、丑恶的意思,体现的是傅⼭朴实⽆华的书风。

傅⼭这⾥所说的“媚”,是取悦于⼈的奴态。

它不是妩媚的“媚”,⽽是奴态的“媚”。

⽽与“媚”相对的“丑”,则代表着其⼈品的刚毅不屈。

⽀离与直率亦是如此。

傅⼭“四宁四⽏”的观点常被现代书家引⽤,⼤多以为“四宁四⽏”代表了傅⼭的书法美学观点。

对傅⼭来说,字势优雅的赵孟頫书风为“巧”,厚重朴素真性情的颜鲁公书风则为“拙”。

⽽对这两个书法家作书法评断的同时,傅⼭还对他们的道德也作了评判,他通过对书家道德的评判表达了⾃⼰的政治⽴场。

傅⼭“四宁四⽏”中提出的“巧”“媚”“轻滑”“安排”指的就是赵孟頫的书风,为了矫正这种“软媚”书风,他才提出了“丑”“拙”等概念,⽽“丑”“拙”等概念都是从古籀、篆、⾪碑刻中总结出来的特点。

我们再看傅⼭的“四宁四⽏”这四句话,你会发现其使⽤的都是宁、⽏句式,在汉语中表⽰⼆者相较,选择更好的那⼀⽅,即使选择了也不是最好的,只是由于只有这两者可以选择,别⽆他法。

傅⼭所讲的“四宁四⽏”,是要告诉我们:拙不好,巧更不好,但⼆者相⽐,宁愿选择“拙”;丑不好,媚更不好,⼆者相⽐,宁愿选择“丑”;⽀离不好,轻滑更不好,⼆者相⽐,宁愿选择⽀离;直率不好,安排更不好,⼆者相⽐,宁愿选择直率。

由此可见,笔者推测傅⼭的本意是这些都不是最好的,相⽐较之下,前者⽐后者稍好些。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傅山,字清源,号祝融,是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和书法家。

他的书法风格清秀俊逸,善于运用点画结合的技法,大量运用流畅而富有韵律感的线条。

傅山在书法上提出了“四宁四毋”的书学思想,这一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的深入探讨,以及对笔者的启示,进行分析和阐述。

傅山的“四宁四毋”书学思想,是在他对书法艺术的长期实践和思考中总结出来的。

“四宁”即指的是宁静、清净、无为、无欲;“四毋”即指的是毋教、毋学、毋求、毋望。

这四宁四毋的思想贯穿于傅山的书法艺术和学术理论之中,成为了他创作和教学的准则。

首先说说“四宁”——宁静、清净、无为、无欲。

傅山在书法艺术上强调宁静,指的是心境安静,心无杂念,专心致志。

他认为书法艺术需要清净,即要求行为纯洁,不受外在烦扰,心地清净。

傅山还提倡无为,认为书法创作应该顺其自然,不逞强不硬求;还强调无欲,即要乐天知命,不执着功名利禄。

这四宁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深深影响了傅山的书法创作和个人修养,也影响并感染了他的后人。

其次说说“四毋”——毋教、毋学、毋求、毋望。

傅山在书法教学上主张毋教,即不拘泥于教条,不生搪塞之心。

他认为书法艺术应该是心领神会,自由自在,不受局限。

傅山还反对毋学,即认为书法学习应该注重个性发展,不拘泥于传统。

他认为书法者应该有个性,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注入自己的特色,而不是片面模仿。

傅山还强调毋求和毋望,指的是书法家不应该追求功名利禄,不应该期待外界评价。

他认为书法创作应该本心自足,不为外在收益而刻意追求。

傅山“四宁四毋”所体现出的思想,不仅对傅山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积极的引导和启示。

在当代社会,随着文化和艺术的多元发展,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也愈加重视。

傅山的“四宁四毋”思想,对于当代书法家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傅山“四宁四毋”思想强调心境宁静、清净,要求书法家心无杂念,尊重心灵的宁静。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傅山是明代儒学家、文学家,也是当时文人中的重要人物。

他的学术思想被称为“四宁四毋”,是他对人生、学术的见解总结。

傅山的学术思想对我有着深远的启示。

傅山的“四宁”包括宁实、宁静、宁专、宁一。

宁实指的是要以实际去看待问题,不要沉浸在虚幻的幻想中。

傅山认为,只有了解实情,才能制定正确的解决方法。

这启示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实际,不要过于理想化,只有实际情况才是最重要的。

宁静指的是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静,傅山认为只有能够安静地处理事物,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这启示我,在生活中要时刻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只有这样才能理智地思考问题。

宁专指的是做事要专心,不要心思散漫,做好一件事情就能够在其他方面取得进步。

傅山认为,只有专心致志地做好一件事情,才能达到卓越的成就。

这启示我,在工作和学习中要专注于当下的任务,不要分散注意力,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更好的结果。

宁一指的是做人要有理想信念,并追求统一的目标。

傅山认为,只有坚持自己的信仰,并为之努力奋斗,才能够实现自我价值。

这启示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并为之努力奋斗,只有如此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傅山的“四毋”包括毋乱、毋疑、毋考、毋故。

毋乱指的是不要陷入纷争和争斗之中,要保持心态的平和。

傅山认为,只有保持心境的平和,才能够处理问题,做出明智的抉择。

这启示我,在人际交往中要以和为贵,不要与人争斗,只有保持心境的平和,才能够处理好各种情况。

毋疑指的是不要怀疑他人,要相信他人的诚信和能力。

傅山认为,信任是人际关系中的基石,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够共同发展。

这启示我,在人际关系中要相信他人,不要怀疑他人的动机和能力,只有相互信任才能够建立良好的关系。

毋考指的是不要过于追求名利和权力,要以身心的健康为重。

傅山认为,追求名利和权力只会让人陷入困境,只有身心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这启示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以身心的健康为重,不要过于追求物质的财富和权力地位,只有健康才能够真正地享受生活。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傅山(1607-1684),字文周,号又园,祖籍浙江绍兴嵊县(今绍兴市嵊州市),后迁居江苏苏州。

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和书画理论家,也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傅山提出了“四宁四毋”这一书学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遗产。

本文将从“四宁四毋”这一书学思想入手,探讨傅山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笔者的启示。

“四宁四毋”是傅山提出的四项书法修养原则,即“宁神、宁气、宁书、宁体”,“毋改、毋距、毋目、毋务”,这四宁四毋条分别是对书法工夫和作品修养的要求。

“宁神”是指要安定心神,专注于创作,不受外在干扰;“宁气”是指要调整气息,保持呼吸顺畅,以达到神清气爽的状态;“宁书”是指要保持笔墨之中清的状态,不受沾染;“宁体”是指要保持身体舒展,不受拘束。

而“毋改”是指画道分明,一笔定形;“毋距”是指画法有据,远近相宜;“毋目”是指作品端庄典雅,不失风骨;“毋务”是指意境深远,不露痕迹。

这四宁四毋分别从心性修养和技法修养两个方面,构成了傅山书法道路上的一个完整体系。

这些原则旨在要求书法家在创作中要有“宁、毋”之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坚守操守,不被外界迷惑和干扰,以求得创作成果的完美和精致。

“四宁四毋”体现了傅山对书法的高度自我要求和对自身修养的追求。

在古代中国,书法一直被视为一种不仅仅是技术,更是道德修养的艺术。

傅山通过“四宁四毋”的原则,力求要求书法家要在创作中达到一种超脱于世俗的心性。

他深知,书法创作需要一种内在的沉静与宁静,需要一颗虔诚而专注的心,同时也要做到技法的完善,达到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

傅山的书法理论中融入了佛家禅宗的思想,注重内心的宁静和清净,以此指导书法修养和创作实践。

他认为,书法乃是情理精神的外化,需要通过对自身的修炼和悟道,才能达到神韵悠长,笔致意气生发的境界。

“四宁四毋”这一书学思想不仅仅是傅山个人的修养追求,更是对后人书法家的精神引领。

在当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深刻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的美学观

傅山四宁四毋的美学观

傅山四宁四毋的美学观
摘要:
一、傅山的美学观简介
二、四宁四毋的具体内容
1.宁拙毋巧
2.宁丑毋媚
3.宁支离毋轻滑
4.宁真率毋安排
三、四宁四毋的美学观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四、总结
正文:
傅山是我国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美学观独具特色,影响深远。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他的“四宁四毋”美学观。

四宁四毋,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这十六个字,不仅是傅山的美学理念,也是他对艺术创作的要求。

首先,傅山主张“宁拙毋巧”。

他认为,艺术创作不应该过于追求技巧,而应该注重表达创作者的真实情感。

过于巧妙的技巧可能会掩盖创作者的真实情感,使得作品失去生命力。

其次,傅山主张“宁丑毋媚”。

在他看来,艺术创作应该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不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而进行虚假的修饰。

他倡导艺术家要有勇气去揭示生活中的丑陋,而不是回避或者美化。

再次,傅山主张“宁支离毋轻滑”。

他认为,艺术创作应该注重内涵,而不是形式。

过于注重形式,可能会使作品变得轻浮,缺乏深度。

最后,傅山主张“宁真率毋安排”。

他主张艺术家应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刻意地去安排和设计。

只有真实地表达,才能打动人心。

在艺术创作中,四宁四毋的美学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告诉我们,艺术创作应该真实地反映生活,真实地表达情感,而不是追求技巧和形式。

傅山四宁四毋的美学观

傅山四宁四毋的美学观

傅山四宁四毋的美学观傅山,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书法家、诗人、画家,以其独特的“四宁四毋”美学观而著称。

这一观点不仅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也深刻影响了后世对美学的理解和追求。

傅山的“四宁四毋”美学观,具体表述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

这四句话,既是他对艺术创作的指导原则,也是他对于美学理解的独特见解。

“宁拙毋巧”,傅山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拙而不巧,拙是一种自然、质朴的美,是未经雕琢的真实。

而巧则往往流于浮华和矫饰,失去了艺术的本质。

他主张在艺术创作中追求自然、质朴,摒弃过多的技巧和修饰。

“宁丑毋媚”,这一观点强调了艺术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在傅山看来,媚是一种迎合和妥协,是对现实的妥协和美化。

而丑则是一种批判和反思,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勇敢地面对现实,敢于揭示现实的丑恶,而不是粉饰太平。

“宁支离毋轻滑”,这句话表达了傅山对于艺术风格的追求。

支离是一种破碎、不完整的风格,它强调的是个性和独特性。

而轻滑则是一种流于表面的风格,缺乏深度和内涵。

他主张在艺术创作中追求深度和内涵,避免流于表面和轻浮。

“宁直率毋安排”,这句话强调了艺术创作的真诚性。

直率是一种不加修饰、真实表达的美,而安排则是一种刻意为之、缺乏真诚的表达。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追求真诚的表达,避免过多的刻意和安排。

傅山的“四宁四毋”美学观,不仅是他个人艺术创作的指导原则,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醒我们,在艺术创作中要追求真实、质朴、深度和真诚,避免过多的技巧和修饰,敢于揭示现实的丑恶,保持独立的批判精神。

同时,这一美学观也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追求真实、独立和有深度的品质,不随波逐流,不迎合世俗的审美标准,勇敢地面对现实,保持内心的真诚和坚定。

傅山之四宁四毋

傅山之四宁四毋

傅⼭之四宁四⽏耕云堂2020-04-22 11:02:11“四宁四⽏”书论见于傅⼭《霜红完集·作字⽰⼉孙》,原⽂是:“宁拙⽏巧,宁丑⽏媚,宁⽀离⽏轻滑,宁直率⽏安排。

⾜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

”看来,这并⾮是在泛泛论书,⽽是有鲜明的针对性。

所针对的“临池既倒之狂澜”,是指元代赵孟頫到明代董其昌这段时期书坛出现的复古潮流。

这股复古潮流导致了书风流于软美⼀途,所写的书法,⼤都缺乏刚健的笔⼒⽽浮滑轻弱,竭⼒摹仿前⼈书法优美的姿态,⽽圆滑致俗。

特别是⽐傅⼭略早的董其昌,他提出了“书道只在巧妙⼆字,拙则直率⽽⽆化境矣”。

傅⼭提出的“四宁四⽏”书论是与他直接针锋相对的,表现了与这股复古潮流完全不同的审美观。

“宁拙⽏巧”,意思是说宁可字写得笨拙⼀些,⽽不去追求精细纤巧。

这个“拙”是质朴⽼辣,如他所⾔,“归于⼤巧若拙已矣”之意。

“宁丑⽏媚”,意思是写的字宁可看起来显得粗野不⼯,⽽不表现庸俗柔媚之态。

这个“丑”是乱头粗服、古朴壮美,是“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不⼯者,⼯之极也”之意。

⽽“媚”是柔软甜熟的妖美、俗美。

“宁⽀离⽏轻滑”,即是宁可显得参差不齐,也不坠⼊轻佻浮滑⼀途。

“⽀离”是指不整齐、错落有致之意。

“宁直率⽏安排”,是主张宁可信笔直书,⽽不去造作修饰。

“直率”即是⾃然天趣,不卖弄技巧,不露⼈⼯斧凿之痕。

“四宁四⽏”书论,对纠正在复古尚态的书风中出现的巧、媚、轻滑、安排的弊病,⽆疑是⼀剂良药。

后来,它为清代书法家们反对帖学颓风、摆脱馆阁陋习提供了理论依据,是建⽴清代碑学时最早的审美理想。

客观上⽽论,傅⼭“四宁四⽏”书论是清代碑学理论的滥觞。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傅山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书法家和教育家,他的书法艺术造诣高超,思想深邃,提出了“四宁四毋”的书学思想,对后世的书法艺术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傅山的“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并对笔者提供启示。

“四宁”是指傅山提出的书法创作的四个原则。

具体来说,第一是“心宁”,即创作时心态要平静宁定,对外界的干扰和诱惑要加以抵制,保持专注的状态;第二是“神宁”,即经过练习和修养,书写无需思考,笔走龙蛇不受脑海纷扰;第三是“体宁”,即手臂、腕、指等身体部位要宁静舒展,笔画流畅,不受肌肉僵硬和紧张的干扰;第四是“心宁”,即书写要内心沉静平和,不受外界的扰动。

这四个宁字体现了傅山对于书法创作的要求,也是他艺术成就的基石。

“四毋”是傅山对书法创作的四个禁忌。

第一是“毋醉墨”,即不要在酒后或醉酒状态下进行书写,以免笔法随意潦草,丧失艺术品位;第二是“毋急躁”,即不要心急火燎,匆匆忙忙地书写,而是要将心态放平,慢慢品味每一个笔画的变化;第三是“毋好新”,即不追求时髦的新奇和新潮的风格,而是要保持传统的笔法和氛围,注重经典的传承和发展;第四是“毋师他”,即不要盲目崇拜别人的风格和技巧,而是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新。

这四个毋字告诉我们在书法创作中应该避免的错误和陷阱,帮助我们保持正确的创作态度和方法。

傅山的“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对笔者产生了深刻的启示。

宁心是创作成功的关键。

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排除外界的干扰和诱惑,集中心思,将自己完全投入到艺术创作中,这样才能有更好的艺术表现。

宁神是写作作品的基础。

只有在练就了纯熟的技巧和正确的修养之后,才能在书写时不受脑海纷扰,笔走龙蛇,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宁体是书写流畅的源泉。

身体的放松和笔画的宁静是书写流畅的前提,只有身体舒展,笔画自然流畅,作品才能更加饱满生动。

宁心是艺术品位的体现。

艺术创作需要艺术家内心的宁静和平和,只有这样才能在作品中表达出真情实感,使观者产生共鸣。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摘要】傅山所提出的“四宁四毋”书学思想是其对传统书学的重要贡献,包括安宁、自宁、人宁、物宁以及不逾、不迟、不喧、不浮等四种态度。

这些态度旨在教人如何在求学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谦逊,不被外界干扰或诱惑所影响。

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帮助人们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压力。

对于笔者而言,“四宁四毋”启示了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清醒与平和,不被功利心或虚荣心所左右。

理解和践行这些原则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塑造良好的品格起着重要作用。

理解“四宁四毋”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学会如何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将会使我们受益终生。

“四宁四毋”书学思想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能够指导人们在学习、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个人的修养和素质。

对于笔者来说,这一思想更是一种宝贵的启示,帮助自己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关键词】关键词: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解读,现实意义,启示,必要性,方法,重要性,结语1. 引言1.1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简介傅山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提出了“四宁四毋”的书学思想。

四宁即指:安宁心性、养性养心、守一德、持正业;四毋即指:毋虚妄、毋懒惰、毋欺瞒、毋贪婪。

这一思想注重修身养性,强调正直诚信,主张真诚守道,避免虚假欺诈。

傅山认为,一个人的品行和修养对于书学创作至关重要,只有修身养性、保持真诚和正直,才能有深厚的文学根基和创作灵感。

他的“四宁四毋”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被视为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当今社会,这种尊重真正品德和修养的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从事任何行业都有启示和指导作用。

这一思想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

2. 正文2.1 傅山对“四宁四毋”的解读傅山在《觉世真言》中提出了“四宁四毋”的书学思想,其中“四宁”指的是心宁、身宁、口宁、意宁,“四毋”指的是心毋烦、身毋苦、口毋恼、意毋惑。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傅山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个著名的书法家和学者,他对书法和学思想做出了很多贡献。

傅山的“四宁四毋”书学思想是他长期实践和研究的结果,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也有很大的启示。

“四宁”是指傅山认为书法要“宁神、宁气、宁心、宁形”,“四毋”则是指要“毋放逸、毋争胜、毋虚华、毋陷逆”。

这个理论宣扬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强调了一个人做事要有定力、毅力和冷静,不要被浮躁、贪婪、虚荣和邪恶思想所困扰,要始终坚持道德准则,遵循自己的良心和历史义务,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和成就自己的事业。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依然需要傅山的“四宁四毋”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诚实、勤劳、坚韧、推心置腹的品德,是一切成功的基础和保障。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在生活中始终遵守规范和法律,不要在道德上颠倒黑白,并秉持着真正的公正和正义,追求美好的境界。

反躁与宁神傅山的第一个“宁”,就是要在书法中“宁神”。

傅山认为,一名书法家在写字时应该静心净意,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因而,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持冷静、理性地分析思考问题,避免心浮气躁,导致思维混乱,做出错误的决策。

勤恳与宁气傅山的第二个“宁”,是要在书法中“宁气”。

宁气是指书法家需要具备心神安定和气质稳定的品质,能够有始有终地完成作品。

同样,在学习中也需要我们保持持之以恒的精神状态,不断努力地学习,取得好的成绩。

节制与宁心傅山的第三个“宁”,是要在书法中“宁心”。

宁心是指书法家需要具备调整情绪和意志力的能力,不受外界干扰影响,保持冷静沉着,达到心灵与身体的统一。

同时,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需要养成这样的习惯,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积极面对困难和问题,取得更好的成绩。

平稳与宁形傅山的第四个“宁”,是要在书法中“宁形”。

宁形是指书法家需要具备自然的创作氛围和调整,完成一件作品的过程中,其实是在与自己、与世界不断交流、促进。

同样,在学习过程中也需要我们认真、细心地研究、思考,发掘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

傅山“四宁四毋”书学思想及对笔者的启示傅山(1607-1684),字奋孝,号梅溪,江苏省无锡人。

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书法家和画家,被称为“南明理学的集大成者”。

傅山对书法艺术和书学思想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他的作品成就上,更在于他对书学思想的深刻悟性和独特见解。

傅山在书学思想方面提出了“四宁四毋”之说,通过研究和理解这一思想,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傅山的了解,更能对我们提供启示,指引我们在书学道路上不断进取。

傅山的“四宁四毋”是他对书学思想的总结和提炼。

在《读宋诗八巻》中,傅山说:“夫书法有四宁四毋。

宁以供求为宝,毋尚奇妙以自为快。

宁得法度自由,毋事必后为巧。

宁有比兴之风流,毋效而轨讥至矣。

宁就古人之文意,毋捗义以犯情矣。

”这里所谓的“四宁”和“四毋”分别是指在书法创作和书学思想上应当遵循的原则和应当避免的错误。

首先是“宁以供求为宝,毋尚奇妙以自为快”。

这是指的是书法作品应当以传达真情实感为宗旨,不应当为了追求奇特和华丽而丧失了内容的本真。

一件好的书法作品首先应该是能传达作者内心的真挚情感,而不应当只注重于表面的奇特和华丽,这一点对于我们如何把握书法的创作和欣赏有着深远的启示。

其次是“宁得法度自由,毋事必后为巧”。

这是傅山要求书法应该在法度之中有自己的自由发挥,而不应该局限于刻意求巧。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一套规范的书法字体也要在法度之中有自己的风骨和个性,而不应该一味追求刻意的巧妙和华丽。

第三是“宁有比兴之风流,毋效而轨讥至矣”。

这里所谓的比兴,即对古人书法的模仿和领悟,傅山认为在书法创作中应当有比兴之风流,即能够吸收并超越前人的成就,而不应该一味地效法前人以至于陷入模仿和被讥轨的境地。

最后是“宁就古人之文意,毋捗义以犯情矣”。

这是指书法应当注重于传达文字的文意,而不应当因为追求意境而忽略了文字的真正含义。

在书法创作中,我们首先应该确保作品传达的是文字的真意,而不是为了博取巧妙而放弃了文字的本意。

傅山书法的“天机自然”与“四宁四毋”

傅山书法的“天机自然”与“四宁四毋”

傅山书法的“天机自然”与“四宁四毋”蔡显良内容提要傅山书法的核心审美观是追求天机浩气。

一直以来讨论甚多的“四宁四毋”并非傅山的书法美学思想,而是他的政治思想在书法领域的一个浓缩,是某些场合的特定说辞而已,尤其是其中的“丑”和“支离”,更是他所要舍弃的一面。

除了傅山自己都认为属于“无机无气”的应酬作品之外,他的绝大部分创作均遵循其崇尚古法与天机的审美思想。

关键词傅山书法天机自然四宁四毋说起傅山就想到“四宁四毋”,谈到“四宁四毋”就想起傅山,在现当代书坛“四宁四毋”俨然已经成为傅山独一无二的标签,更被一些人用来作为自己“丑书”的挡箭牌。

数年前笔者曾撰文,认为傅山所谓的“四宁四毋”只是他的政治思想在书法领域的一个浓缩,并非他的主导性审美观念,可以说只是他的书法观念的一个特殊方面。

实质上,傅山书法美学的核心是崇尚古法、追求天机浩气①。

然纷扰之中,一石下去竟死水无澜。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觉得之前的研究还有深入的必要。

一、“四宁四毋”并非傅山的书法审美观顾炎武曾说:“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

”②无论顾炎武此语的背后是否隐含着弦外之音,但是同时代人的眼光显然更切实际、更加准确。

笔者曾据此认为,唯有天机自然才能大巧若拙,故傅山书法思想的核心是追求天趣与自然之境。

傅山“四宁四毋”的核心是“拙”,“真率”应为“拙”题中之义,“丑”和“支离”也应包含于“拙”中,是“拙”的极端化表达。

因此,“四宁四毋”其实是傅山崇尚天机的审美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是因为掺和了太多的政治动因,所以变得有些极端化而已。

现在想来,这一结论一不小心犯了妄自揣测的主观性错误,124并未联系实际语境分析具体问题。

其实,“四宁四毋”并非傅山的书法审美观。

在“四宁四毋”产生的《训子帖》中,请注意这样两个相互对举的语境:一是“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偃王之无骨”,“只缘学问不正,遂流软美一途”;二是“偶得赵子昂香光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写此诗仍用赵态”,“然又须知,赵却是用心于王右军者”。

“四宁四毋”——傅山书法欣赏

“四宁四毋”——傅山书法欣赏

“四宁四毋”——傅山书法欣赏
砚田文化2018-12-30 09:47:29
傅山傅青主,怕是山西明清以来最负盛名的人物了。

三尺微命,一介布衣的他被后人赋予很多形象。

金庸小说里,傅青主深藏不露,武功盖世;影视剧作中,傅真山悬壶济世,碧血丹心;妙笔丹青内,朱衣道人驾鹤骖鸾,物我超然。

书法中的傅山,是介乎于侠客、郎中和方士的存在。

《阳曲傅青主先生事略》云(傅山):“工书,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兼工画”。

喜以篆籀笔法作书,重骨力,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

他对艺术的主张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他的书法也始终秉承了这样的主张。

奴儿婢子学家翁,但见人来发癫疯。

一自龙山庵放火,南无古
佛楷笑蓉。

读传灯。

真山。

愁心无那款寅堂,一纳冰凉也溃洸。

啸黑从教千石铁,风(枫)红早与半林霜。

名更卖扇传东海,防怒谁能学豢鸯。

小备斋粮终佛事,残躯草昧久遗忘。

醉后浪书为淳宇先生石道士。

山。

五句本“撩须见避容题凤”诬书介庙中句。

蕉量狼狈如此。

山时记。

傅山书法与“四宁四毋”之美

傅山书法与“四宁四毋”之美

傅山书法与“四宁四毋”之美清初第一写家傅山(1607-1684年),原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字青主,又号真山、公之他、观化翁、丹崖翁、濁翁、侨山、侨黄老人、松侨老人、朱衣道人、石道人,山西太原府阳曲县人。

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死于清康熙二十三年,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书画家、诗人、医学家,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

傅山“博极群书,时称学海”,对儒学佛学、经史子集、文学诗词、书法绘画、金石考据、医学医术无所不通,知识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

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

傅山草书摘得红梨叶诗轴傅山出生于书香门第,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

曾祖傅朝宣是宁化王府的仪宾,承务郎,祖父傅霖是嘉靖壬戌科进士,做过山东辽海参议,父亲傅之谟,万历贡生,号离垢先生,以教书为业。

他自幼聪颖过人,读书过目成诵,颇得时人称誉。

7岁至15岁在家塾读书,“八九岁即临元常(钟繇)”,15岁入童子试入庠,20岁成为贡生。

但他认为举子业不足习,遂读十三经、诸子诸史,文选、唐诗,以至佛教、道教经典。

20岁左右,已于晋唐书法无所不临。

30岁进山西最高学府三立书院学习,受到山西提学袁继咸的赏识。

袁后被魏忠贤死党诬告,陷入京师狱中,傅山联名请愿上书,方使袁冤案得以昭雪,由此名声鹊起。

傅山东海倒座崖诗轴晋祠博物馆藏明朝灭亡后,傅山出家为道士,常年奉母转徙,过着漂泊不定的隐居生活。

顺治十一年,因受反清起义事件牵连而被捕入狱,后经友人全力营救出狱。

此后,他便潜心于学术研究,72岁时,清廷诏举博学鸿词科试,青主被强召到京,但他坚不与试。

朝廷特授中书舍人,傅山也拒不接受。

傅山一生清贫自守,著述甚丰,有《霜红龛集》、老子注、庄子注、管子注、荀子注、鬼谷子注、淮南子注、《傅青主女科》等。

他的学术研究的重点是诸子,他以先秦诸子为中国学术的源头,主张经子史文平等,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研究先秦诸子学说,开启了清代子学复兴的先河,成为清之后研究诸子的开山鼻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山书法的“天机自然”与“四宁四毋”蔡显良内容提要傅山书法的核心审美观是追求天机浩气。

一直以来讨论甚多的“四宁四毋”并非傅山的书法美学思想,而是他的政治思想在书法领域的一个浓缩,是某些场合的特定说辞而已,尤其是其中的“丑”和“支离”,更是他所要舍弃的一面。

除了傅山自己都认为属于“无机无气”的应酬作品之外,他的绝大部分创作均遵循其崇尚古法与天机的审美思想。

关键词傅山书法天机自然四宁四毋说起傅山就想到“四宁四毋”,谈到“四宁四毋”就想起傅山,在现当代书坛“四宁四毋”俨然已经成为傅山独一无二的标签,更被一些人用来作为自己“丑书”的挡箭牌。

数年前笔者曾撰文,认为傅山所谓的“四宁四毋”只是他的政治思想在书法领域的一个浓缩,并非他的主导性审美观念,可以说只是他的书法观念的一个特殊方面。

实质上,傅山书法美学的核心是崇尚古法、追求天机浩气①。

然纷扰之中,一石下去竟死水无澜。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觉得之前的研究还有深入的必要。

一、“四宁四毋”并非傅山的书法审美观顾炎武曾说:“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

”②无论顾炎武此语的背后是否隐含着弦外之音,但是同时代人的眼光显然更切实际、更加准确。

笔者曾据此认为,唯有天机自然才能大巧若拙,故傅山书法思想的核心是追求天趣与自然之境。

傅山“四宁四毋”的核心是“拙”,“真率”应为“拙”题中之义,“丑”和“支离”也应包含于“拙”中,是“拙”的极端化表达。

因此,“四宁四毋”其实是傅山崇尚天机的审美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是因为掺和了太多的政治动因,所以变得有些极端化而已。

现在想来,这一结论一不小心犯了妄自揣测的主观性错误,124并未联系实际语境分析具体问题。

其实,“四宁四毋”并非傅山的书法审美观。

在“四宁四毋”产生的《训子帖》中,请注意这样两个相互对举的语境:一是“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偃王之无骨”,“只缘学问不正,遂流软美一途”;二是“偶得赵子昂香光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写此诗仍用赵态”,“然又须知,赵却是用心于王右军者”。

理解了这两个语境中隐含的深意,便能够理解何以傅山处于矛盾纠结的心境之中。

清代史学家全祖望谈及傅山“四宁四毋”时说:“君子以为先生非只言书也。

”③从传统道义进行解读的第一个语境中,很鲜明地就能读出傅山的政治思想,读出他刚直不阿的秉性与不屈的民族气节,这是清代以来一贯的理解模式,毋庸赘言。

而作为书法本体论的第二个语境,则往往被有些刻意地忽略了。

这也不难理解,傅山这段文字作为古代书论中“字如其人”说的一则典型,自然逃不脱传统文化精神的限囿。

“字如其人”说自从北宋生发成熟之后,以人论书、人品即书品的人格式评价方法始终成为这一理论的发展主流,礼义廉耻的传统文化精神一直是其主要的评判标尺。

在这一大旗之下,从书法本体进行释读的这一角度就往往被忽略。

《训子帖》中,傅山对赵孟頫的书法其实还是存有公正之心的,认为“其圆转流丽”,“是用心于王右军者”,这或许是其“写此诗仍用赵态”的一个根本理由。

他的《霜红龛集》中又有一段文字: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

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盖自《兰亭》内稍变而至此。

与时高下亦由气运,不独文章然也。

榆这段同样以赵孟頫为叙述主角的文字才是其本乎书法公心的真话。

傅山此处的“熟媚绰约”正可用来作为“四宁四毋”说的一个极佳注脚:所谓的“巧”、“媚”、“轻滑”、“安排”之义,正好与之相当。

“巧”、“媚”自不待言,描眉画鬓、装饰点缀,自然就会落入“轻滑”与“安排”之中。

但是,并不能就此认为傅山偏爱“拙”、“丑”、“支离”、“直率”之审美,傅山欣赏的书法之美在这段文字中已然表露无疑,亦是其肯定赵孟頫书法并未将其一棍子打死的关键原因。

“润秀圆转”显然并非与“拙”、“丑”、“支离”、“直率”相同之审美。

与其说“宁—毋”是一个选择句式,不如说是一个否定句。

曾有一位并非专门研究书法史论的前辈学者说,“宁”、“毋”对举,显为两害相较取其轻之意,两者皆非言者所想要的。

一语惊醒梦中人,细想之下,的确应当如此思考。

比如,“宁死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缺毋滥”等等,均表示在无可奈何只有这两种选择的情况之下,宁愿做前者也不愿做后者,但是前者也并非言者所愿意做的。

因为在这两种高度对立的矛盾选择之外,本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在《训子帖》中,傅山对赵孟頫书法明显持同情、肯定态度,并未完全否定,“只缘学问不正,遂流软美一途”,他担心的是本就年轻的儿孙辈,假如学习赵孟頫的话一定要“慎之”,否则“毫厘千里”,如果“圆转流丽”学不到位,不小心就会堕入“软美一途”,因此傅山连用两个“危哉”表达其担忧。

在这种语境下,傅山话锋一转,才讲出了“四宁四毋”之语,其明显的用意是:既然学习赵孟頫“尚属正脉”的“润秀圆转”有这样的高风险,那么宁可不学,宁可“拙”、“丑”、“支离”、“直率”,也不要与之相对的“巧”、“媚”、“轻滑”、“安排”。

此处的“拙”、“丑”、“支离”、“直率”显然直指本义,并无其他隐义。

大凡鼓吹傅山“四宁四毋”之人必定会举出下面这段文字来夯实自己的观点:写字无奇巧,只有正拙。

正极生奇,归于大巧若拙已矣。

不信时,但于落笔时,先萌一意,我要使此为何如一势,及成字后,与意之结构全乖,亦可以知此中天倪,造作不得矣。

125手熟为能,迩言道破。

王铎四十年前字,极力造作,四十年后,无意合拍,遂成大家。

(《霜红龛集》卷二五《家训》)请注意,此处所讲的“正极生奇”、“大巧若拙”已经完全上升至哲学口吻进行叙述了,故此处的“拙”显然不能用贬义之“笨拙”来阐释。

“大巧若拙”语出老庄,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分析了巧与拙的辩证关系,虽本意不在审美,却恰恰说出了一切高度成功的艺术创作所具有的特征,遂成为中国艺术美学经常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

古代书画理论对“大巧若拙”这一哲学思想早就进行过阐发运用,宋黄庭坚云“凡书要拙多于巧”⑤,明顾凝远云“元人用笔生,用意拙,有深意焉”⑥。

本身即为哲学家的傅山同样将“拙”视为很重要的一个审美理念,与“朴”、“硬”、“疏”甚至“丑”连用,表达一种质朴自然之美:汉隶之妙,拙朴精神。

如见一丑人,初视村野可笑,再视则古怪不俗,细细丁补,风流转折,不衫不履,似更妩媚。

始觉后世楷法标致,摆列而已。

故楷书妙者,亦须悟得隶法,方免俗气。

⑦汉隶之不可思议处,只是硬拙,初无布置等当之意。

凡偏旁、左右、宽窄、疏密,信手行去,一派天机。

(《霜红龛集》卷三八《杂记三》)莲苏专写淳于长,略得其疏拙之似。

(《霜红龛集》卷一八《题跋》)至于汉隶一法,三世皆能造奥,每秘而不肯见诸人,妙在不知此法之丑拙古朴也。

(《霜红龛集》卷三七《杂记二》)我们再来看看傅山其他涉及“丑”一类的文字:久不作楷,承羛兄督,复尔。

棘手朽腕,行老颤不能自持,兼以器非犀利,未免有马捕鼠之丑。

(《霜红龛集》卷二三《书札一》)腕拙临池不会柔,锋枝秃硬独相求。

……插花舞女当嫌丑,乞米颜公青许留。

(《霜红龛集》卷一茵《七言律》)吾友郑四舜卿、李五都梁,至款于山长,更累为斑斓之助,须此丑鸦介之,口占手信。

真不知诗为何法,字为何体。

老耄率尔,回看自笑而已。

(见傅山《游仙诗》第十二条屏跋语,日本澄怀堂藏)这些例证中的“丑”、“拙”皆为字面本意,“丑”即“丑陋”,“拙”即“拙笨”,可见傅山言论并非处处闪烁着哲学之光,有些词汇在其原本语境之中均和普通人一样直取普通之本义。

由此可以想见,“四宁四毋”中的“支离”与“直率”亦应该指向贬义的一面,而非很多研究者妄自臆断的褒义词。

“支离”的语义基本贬义,如“繁琐杂乱”、“离奇虚妄”、“流离”、“残缺而不中用”等;偶或中126性,如“分散”。

此处与“轻滑”相对,显指向“繁琐杂乱”等贬义。

但从傅山在他处书论中亦偶或提及“支离”来看,因为受到明末尚奇风尚的影响,多与其他词语一起使用,并且颇有哲学意味,故倾向于褒义。

如在评价颜真卿《大唐中兴颂》时即云其“支离神迈”(《霜红龛集》卷二五《家训》)。

再如:“王龙池道行,以能大书名,实无足观也。

唯与钱纟冋之先生作‘毋不敬’三字,尺三四寸大,支离可爱。

”(《霜红龛集》卷四○《杂记五》)再如傅山《与右玄书册》云:“道人之诗,道人之性也。

支离率意,不衷于法。

”⑧其中的“支离率意”并无半点贬义,原因是汉语词汇一旦语境不同,并与哲学挂钩,便别有一番意味。

几乎所有研究者均对傅山此处的“直率”避而不谈,原因即是当前面三词如果释为褒义的话,直抒胸臆、率意而书的“直率”则更是褒义中的褒义,是书画艺术高度追求的佳境,到了傅山这儿怎么就成无奈之选了呢?傅山显然不会如此,于是只能沉默。

事实上,既然跟前面词汇一样是一对高度对立的审美概念,“直率”此处与“安排”对举,当指无法无天之任笔直书,与傅山在其他书论中“信手行去,一派天机”(《霜红龛集》卷二五《家训》)亦不能等同,而与上文一例中的“老耄率尔”之“率尔”的意思倒颇为接近,亦即此例中“率尔涂鸦”之义。

可见,“四宁四毋”中的“直率”亦不能释为褒义,显然与上述“支离率意”的“率意”不能同样释义。

故言,傅山“四宁四毋”之“拙”、“丑”、“支离”、“直率”乃指本义,亦为傅山书法审美观所不取。

我们要厘清此层含义,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傅山此处的几个词包含有很深的哲学意味,即行大肆鼓吹。

如果按照流行的观点,那应该本身就是傅山所想要的,并不必费劲地去说“四宁四毋”。

而当代一些书家拿来为自己的丑书辩解,如果取其本义,则显然自取其辱;如果认为自己挖掘的是其哲学深意,不但是往自己脸上贴金,而且不符合事实。

因此在此纠正以前的观点:傅山所谓的“四宁四毋”,只是他的政治思想在书法领域的一个浓缩,只是某些场合的特定说辞而已,并非他追求的书法审美观。

尤其是其中的“丑”和“支离”,更不是有些学者所谓的“一种高层次的审美理想”⑨。

通过以上分析,更加坚定了笔者之前对于傅山“天机自然”书法观的认识,下面再从傅山的书法实践进一步深入印证。

二、“四宁四毋”与“天机自然”书法观的关系脱离了“四宁四毋”语境的“拙”,在傅山书论中大多被赋予了理想状态的哲学色彩,比如上文引用过的“写字无奇巧,只有正拙,正极奇生,归于大巧若拙已矣”和“汉隶之妙,拙朴精神”等等。

而其他三个词亦如此,比如最难以让人接受的“丑”,一旦被赋予哲学含义便摇身变为褒义:“至于汉隶一法,三世皆能造奥,每秘而不肯见诸人,妙在人不知此法之丑拙古朴也。

”而所有这样的涵义皆统摄于“天机自然”的核心书法观中。

因此,可以这样说,“四宁四毋”是“天机自然”书法观受到政治观念投射之后产生的变异思想,是政治思想影响下的极端表述,甚至一度影响了他的书法创作实践。

一些用于人情酬酢而疲于应付的应酬作品,恰恰吻合了他这样的矛盾思维和尴尬心境,因此有了一些丑拙和支离的无奈表达,既是一种不得已,也可能是一种宣泄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