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质浩气 妙道情真——傅山的美学思想及其书艺试析

合集下载

傅山书法艺术独特风格及其成因

傅山书法艺术独特风格及其成因

傅山书法艺术的独特风格及其成因探讨[摘要] 本文试图阐析傅山书法艺术的独特风格,并探讨了形成其独特风格的主客观因素。

[关键词] 傅山独特风格四宁四毋一、傅山书法艺术的独特风格傅山(1607-1684年),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

字青主,号丹雅翁、丹雅子、石道人、傅道人、朱衣道人、酒肉道人、真山等,阳曲(今山西太原)人。

傅山的书法,生机勃勃,高古静穆,以坚质、深情出之又能参悟造化,其晚年那全呈气象、一派天机的法书,具有恒久的光芒。

对于他的书法成就,历来评价都比较高。

大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傅山书法“萧然物外,自得天机”。

比傅山年长20岁的大书法家黄道周,曾说傅山书法为“晋唐以下第一家”。

傅山书法艺术的独特风格:(一)人书合一傅山明末清初人,入清不仕,满怀与清廷对立的民族情绪。

作为“清初六大师”之一的傅山,关心民间疾苦和民族兴亡,不同程度地具有进步思想,这种思想贯穿着他一生的书法作品。

《晋公千古一快四条屏》行草。

书于七十八岁。

此书是傅山去世之年所作。

通篇和穆静谧,无一丝力感,却不见弱,观之使人心平气和,如沐春风。

四条屏中,愈到后,写得愈从容自在。

如果视他早、中年书作如外家拳法的话,此件作品就如太极,力量全收敛含蓄,无处见力,亦无处不有力在,特别是第三屏,更见空虚幽怨,直入化境。

《东海倒座崖诗轴》行草。

此作笔势劲挺,放多于收,中锋行之,用笔变化亦丰富。

顺治十三年(1656),傅山因“朱衣道人案”牵连入狱,出狱后,有江南之行,盖其复明之心不死,欲察江南之形势。

此年秋至海州,欲浮海而去,但因怀念老母而返回山西,此诗即作于海州时。

其中写了此际愁闷的心境,“一灯续日月,不寐照烦恼”,“日、月”为“明”,不忘故国,遂有烦恼。

由于诗之内容及傅山书时为五十余岁,因而整幅作品便偏挺拗劲瘦,字字坚挺展脱,笔势开阔,有千里之志。

他于书法,虽亦由技法入,但着力于做人,如他所言“人为天之便”,于“人”的深刻理解使他得了天之真,这“真”映照到书法艺术中,便形成了他那卓尔不群、空前绝后的书风。

傅山书学思想及其艺术分期浅议

傅山书学思想及其艺术分期浅议

傅山书学思想及其艺术分期浅议作者:刘琰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29期摘要:傅山是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书法史上无法略过的人物,他的书学思想和书法技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书者。

他主张学习书法要取法篆隶,崇尚自然,提出了著名的“四宁四毋”理论,并强调“作字先做人”。

纵观傅山的一生,其书法风格的变化大抵可分为三个时期,其书风是随着其政治立场与个人情感的转变而转变的,每一次的转变都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并将其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关键词:傅山书学思想书法风格有人说,他“博极群书,时称学海”;也有人说,他“书法图书,皆超古今”;还有人说,他是“晋唐以下第一家”,他就是傅山,那个主张文章“生于气节”的诗人,那个以妇科见长的名医,那个睿智博闻的学者,那个书画印皆通的艺术家,一个大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清史稿》记载:“傅山,阳曲人。

六岁,啖黄精,不谷食,强之,乃饭。

读书过目成诵。

明季天下将乱,诸号为搢绅先生者,多迂腐不足道,愤之,乃坚苦持气节,不少媕冘。

提学袁继咸为巡按张孙振所诬,孙振,阉党也。

山约同学曹良直等诣通政使,三上书讼之,巡抚吴甡亦直袁,遂得雪。

山以此名闻天下,甲申后,山改黄冠装,衣朱衣,居土穴,以养母。

”[1]傅山,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别名甚多。

明清鼎革之后出家为道,道号“真山”。

生于1606年,据白谦慎先生推断,其卒年“大约在1685年正月或二月”[2]1。

纵观傅山的一生,悲情而又绚烂。

他曾仗义执言又身体力行,同奸臣阉党殊死斗争,获得了“义士”的美名;他也铁骨铮铮,秉持儒士的忠义,拒绝清廷的高官厚禄,誓不做贰臣。

明亡之后,他奔走各地,为反清复明的大业劳心劳力,险些丧命,无奈“大局已定”、“天命攸归”,在光复大明无望之际隐居避世,行医著书,研读经史,留心考据,特别是对先秦诸子学术的钻研令人慨叹,并对各种思想流派与宗教表现出兼容的态度,难得的是他又能独立于各家学派之外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早在明朝末年,傅山的思想就已呈现出了进步倾向。

论傅山书法美学思想

论傅山书法美学思想

论傅山书法美学思想内容摘要:傅山的书法美学思想颠覆了明末清初的传统书法美学思想和审美方式,为中国书法美学史打开了一条新的审美通道。

他的书法美学思想中的“四宁四毋”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思想文化背景,傅山书法美学思想对书法审美关系做出了独特的说明和阐释,具有鲜明的审美立场。

傅山提出的“丑”、“天”、“支离”等审美范畴,呈现出傅山书法美学思想的根本特征。

傅山书法美学思想对清代以及当代的书法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傅山时代背景丑媚对立天以书论政傅山(1607~1684),字青主,山西阳曲人,又号啬庐。

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论学与南方学人颇有异同,批评理学,鄙视宋儒,提倡博雅之风,致力于诸子、文字、声韵、诗文、史部、书画、医药等领域研究,格局开阔,蹊町自辟,在晚明及清初名望甚著。

本文拟从书法美学这一角度切入,力求对傅山的书法美学思想中“丑”、“天”、“支离”等审美范畴的解读,进而对其书法美学思想的形成与时代背景,以及傅山书法美学思想对中国书法的贡献做一尝试性探讨。

一、时代背景与傅山书法美学思想的形成葛承雍先生说:“在清初的文化领域里出现了三种书法家:既有在死神面前铮铮骨气的独立人格,也有在屠刀底下委曲求全的依附人格,还有在朝廷笼络之下堕落为奴的自毁人格。

”【1】而傅山则属于前者。

傅山如果不经历明亡清兴的历史事实,他也许是一个非常纯粹的文人,也不会产生“挽既倒之狂澜”的美学思想。

傅山作为明朝遗民,家国之恨,沧桑之变,与现实社会的抵牾,以及心理上的压抑,使他的思想与创作产生了变化。

他的文艺观、书画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是形成他反叛精神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在傅山的一生中,经历了明朝的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以及清代初期的顺治、康熙两朝,贯穿了17世纪的近80个春秋的岁月。

傅山生活的明末清初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之中,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都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情况异常复杂。

试论傅山精神

试论傅山精神

试论傅山精神试论傅山精神傅山先生一生志坚径直,品正功丰,名盛誉宏,德高望重。

究其精神,是:有骨气。

先生初名鼎臣,含家长寄予如鼎重臣之厚望。

自幼天资聪颖,是为神童,但仍愤发苦读,博览群书,“学究天人”终至“时称学海”,名列“清初六大家”及“四圣人”中。

先生之所以自强不息地深钻苦研,乃是其“既是为山平不得,我来添尔一峰青”、“为愿青山作主人”之抱负敦促,宏愿鞭策,志向驱使,精神激励———骨气使然。

先生不仅学识渊博,且多才多艺,造诣高深,成就斐然,影响深远。

他既是超群的书法家、画家、金石家、诗赋家、音韵学家、武林高手,亦是实开清代子学研究新风,倡导人性解放,批判宋明理学,主张学以致用的哲学家。

他才智盈盈、朝气勃勃、建树多多、伟绩昭昭。

铸就超凡精神,乃是坚韧骨气的展现。

先生七岁时患怪病,几死。

愈后,“啖黄精,不谷食,强之,乃饭”。

此偏嗜癖好,必将触发他后来对中医中药及养生的关注。

他十八岁时到文昌祠为危症父亲祈药且立生神效及之后“尝习静于州之文昌祠”,必然是仙医妙药引起了他的关注而生发了求学救人秘方的浓兴。

他二十七岁便失早逝爱妻,凄痛之际念及如己凄惨百姓,遂迸发从医挽命之善念。

志气化为动力,爱心促成善行,终成尤以妇科见长的一代名医。

怜贫济困,医德卓著,民众敬尊,永辉杏林。

没有坚忍骨气,岂可早失贤妻而不再复娶,力付民众以免遭失亲、家破的救死扶伤盈胸大爱高尚精神呢?崇祯十七年,身为贵族后裔的学子傅山,在明朝政权即将崩溃,异族欲吞华夏,自己学业趋于荒废且面临国破家亡危境的前夜,毅然焚书入道,以达留头又留发,不做亡国奴的抉择,显示出有骨气的民族气节。

遂于清军入关后,返忻告别生养热土,书写矢志反清诗章,决心弃家南游寻道。

抱定终生不渝复明铁志。

这是华夏龙子铮铮的坚贞骨气的昭然体现。

先生的恩师袁继咸被“九千岁”魏忠贤死党张松振诬陷入狱。

傅山亲护至京,并率领三晋学子百余人四处鸣冤呼号。

几经拒绝,不屈不挠。

数月鏖战,卵击石破,威震朝野,终使冤雪。

关于傅山的书法艺术解析

关于傅山的书法艺术解析

56文|黄学洪关于傅山的书法艺术解析摘要:傅山不仅为当时书法变革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有其独特的书法理论也使明清时期书法发生了巨大变革。

傅山借助其书法,不仅表达了其独特见解、与众不同的审美观,而且其个性也在书法艺术中得到了释放。

傅山书法作品,技法层次上追求没有细部的雕饰刻画,没有构图的均衡和谐,体现了宁拙毋巧的艺术主张,让人感到刚键古拙之美。

傅山书法作品不仅表现了其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而且也表现了他深沉与真挚、悲壮与神圣的感情。

关键词:傅山;书法艺术;宁拙毋巧在中国封建社会,朝代更替往往会给很多世人心中留下一些创伤,而这种伤痛以明清交替更为明显。

以理学为宗的明朝,借助“三纲五常”创建了有效的宗法体系,其“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制度,有效培养了士人的正统意识。

而与汉人传统意识相违背的清朝,取代明朝后,士人就对清朝带有极大的敌对情绪,他们借助思想文化艺术,表达自己的儒家思想意识。

生活在明清交替时期的道家思想家、书法家以及医学家的傅山,可以认为是当时士人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不仅为当时书法变革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有其独特的书法理论也使明清时期书法发生了巨大变革。

一、傅山及其书法艺术分析傅山,字青主,别号石道人等,汉族,山西太原人。

傅山生于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卒于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是明清之际著名道家思想家、书法家以及医学家。

傅山一生著作颇丰,在书法艺术方面更是造诣颇深,被世人誉为“清初第一写家”。

傅山的书法理论及创作实践,是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非常值得后人学习,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朝政治局势、社会风尚以及思想意识等,对其学说观念、心态以及书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傅山层积极奔走于抗清活动之中,其书法艺术能够有效体现其遗民心胸。

傅山“四宁四毋”书法理念及其美学观点,是其当时心态的真实写照。

其晚年很多作品,都能够表现出他超虚静动的高旷心境。

二、傅山书法艺术特色分析傅山借助其书法,不仅表达了其独特见解、与众不同的审美观,而且其个性也在书法艺术中得到了释放。

傅山的书法美学观

傅山的书法美学观
,
足 见傅 山对 此 坚 信 不 疑


唯 其如 此

,
中 才 高 度 评价 当 时 知 名 晋 中 的 书 家 梁 乐 甫 的 字 傅 山 不 但 冒死 拒 为 清 廷 之 官

如 其诗 文 居土 穴
。 ,
如其 人 品

诚然
,
一 个 明 代遗 民 美
,
甚 至 衣 朱衣

耻 为清朝 之 民

,
故 以其 崇高
傅 山 因为
,
大 薄赵 孟 颁 之 山看来
,
为 人” 而

痛 恶 其 书浅 俗
“ ”
如 徐 僵 五 之 无骨 ”

而 赵 书 之 所 以浅 俗
,
无骨
,
在傅
根 本 问 题就 出 在赵 孟 顺 的 其人 上


因此
,
他在

作 字示 儿 孙

一 诗跋 尾 中

这样 不无

,
感 慨地 谆谆 告 诫 子 孙 们 :
赵 却是 用 心 于 王 右 军 者
t
,
只 缘 学 问 不正
遂 流 软美 一 途
心 手之 不 可
欺 也如 此 在

危 哉 1 危 哉卫 尔 辈慎 之

毫 厘千 里
,
何 莫非 然 ?
,
总之
,
有什 么 样 的
。 ,

其人

就会 傅山 作为
有什 么 样 的
家训

其书
,




心 之 不 可 欺也 如 此 ” 一 语

浅析傅山的书法艺术及其影响

浅析傅山的书法艺术及其影响

赤子 5傅山在我国的书法史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在当时书法的大变革时期对书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当时占据着重要地位。

他也有自己独树一帜的书法理论引领者当时书法的变革。

可以说傅山的书法理论开辟了明清时期书法的新时代。

但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当时的社会背景,他的书法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当时的认可和接受。

但现在看来,他的书法理念主要是对当时书法中存在问题的修正,他的理论是对鬼斧神工的自然的追求,是对没有添加任何杂质的美的追求。

所以形成了“宁拙毋巧”的书法理念。

一、傅山的书法艺术(一)完全不同的运笔方式。

传统的笔法注重笔锋的转变和整体的效果,重视每一个字的工整。

但傅山的书法却与众不同。

在他的作品中,这些技巧都被弱化。

他坚持的是线条流。

他不重视运动速度的快慢和张力。

他所表现的是笔墨的直接与流畅,不注重每一个字的细节与工整,而是达到整体效果的行云流水,或笔锋刚劲有利,或是在作品上留有很大余地。

在视觉效果上虚实结合,更注重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作者情感的表露。

但传统笔法就很都很讲究这些因素。

也正因为如此,于是他提出了“四宁四毋”的艺术主张:“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在传统书法中,人们不尝试打破传统的方式,但傅山要打破传统的束缚,通过奇诡的线条变化创造出独特的方法,表现自己的情绪,从而使他的笔墨更有感染力。

这也就导致了他的书法当时没有被接受,以及观众对他的极端态度。

有的人很喜欢,有的人却无法理解。

(二)独一无二的书法体系。

他完全打破了传统美学,他更擅于用线条和笔墨的聚散组合来表达情绪,他的作品折射出自己的内心。

他不在意一笔一划的工整,而是追求整体的意境。

传统的书法都追求工整和对称,特别是古代的建筑都以对称为美。

而傅山不追求刻意的对称,而是遵从内心追求整体的和谐。

他的表达更加能够引起是观众是视觉的冲突。

而且是容易被观众接受的自然美。

他的书法使得空间错落不一,在现在看来,更容易被我们的审美所接受,所以对当世有巨大影响。

坚质浩气妙道情真--傅山的美学思想及其书艺试析

坚质浩气妙道情真--傅山的美学思想及其书艺试析
再 由 平 正 递 进 到 新 的 奇 绝 ,在 往 复 无 穷 的 变 化 中 ,不 断 升 华 到 更 高 的 境 界 。 但 是 奇 和 怪 、 板 和 正 、熟 和 亵 ,一 墙 之 隔 的
反 而更觉 其浅 薄。傅 山先生 的美 学思想 正在
于 此 ,不 能 简 单 地 、肤 浅 地 看 作 是 偏 激 和 反
俗 士 言 。 ” 在 这 里 使 我 们 强 烈 地 感 觉 到 ,傅 山 先 生 在 对 止 与 拙 的 深 层 地 阐 发 中 , 已 形 成 了 自 己 一 套 独 特 的 美 学 思 想 体 系 , 冲 破 历 史 的 局 限 ,为 有 清 以 来 的 书 法 创 作 和 评 论 提 供 了 有 力 的 武 器 。 明 清 以 降 ,想 有 作 为 的 书 法 家 们 , 在 追 求 个 性 解 放 、为 自 己 崇 高 的
射也 。”他 最注重 的还 是作 人的 一腔浩 然之 气 。全 祖 望 说 : “ 先生 非止 言书 也 。”一语


石q

清 傅山 《 林大令贴 》 故 宫博物院藏
P R w0 R L D\ 公关世界 曰
道破 他强 调 “ 正 ”的真 请 ,正 是
“ 此 中机变 ,不 可胜 道 ,最难 与


质浩气 妙道情真 傅1 _ I - _ I 的美学 思想及其 书艺试析
文 /谢启源

吸 取 诸子 百家 的 积 极 因素 而形 成 的 。 尤其 是 《 周易 》 、 《 老 子 》、 《 庄 子 》这 三 部 著 作 ,积 聚 了 中 国 古 代
也 是 真 诚 的 ;是 悲 壮 的 , 也 是 神 圣 的 。 傅 【 J 1 先 生 具 有 独 特 的 美 学 思 想 ,他 的 一 个 著 名 的 警 世 骇 俗 的 美学观 点 : “ 宁 拙 毋 巧 , 宁 丑 毋 媚 , 宁 支 离 毋 轻 滑 ,宁 率 真 毋 安 . I t } 。 ”( 简称 “ 四宁 、四毋 ”)

试析傅山草书技法

试析傅山草书技法

试析傅山草书技法作者:***来源:《收藏与投资》2023年第12期摘要:傅山是明末清初浪漫主义书风的典型代表之一,他的书法艺术思想在历经时代发展和心境转变后展现了新的面貌。

傅山以草书闻名传世、内外兼修,注重内在修养提升的同时继承传统技法,最终由技进道。

傅山草书笔势跌宕雄奇,笔力劲健沉着,以行书结字、草书笔法书写,以奇入胜,在创作过程中追求一种生拙而率真的艺术境界。

本文以傅山草书《寿王锡予诗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作品的分析,探究傅山草书的书法特点,从而给予书法创作一定启示。

关键词:傅山;草书;技法傅山(1607—1684年),山西阳曲人,初名鼎臣,字青竹,后又改为青主。

傅山出身书香世家,自幼临池学书。

其遵循传统书学,崇古尚古,取法以钟繇、“二王”为基础,博采众长。

他在《作字示儿孙》的附记中说:“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

偶得赵子昂《香光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因喜赵孟頫书法风格的秀雅飘逸,开始专学赵孟頫。

二十岁左右,所传古法无所不临,其中对颜真卿的《颜氏家庙碑》《争座位帖》下功颇深,颜真卿对于傅山后来书法风格的形成有极大影响。

傅山的《作字示儿孙》是写给后人的为人作书之道,其中提出了作字与做人的联系,作字也是做人面貌的一种表现方式。

刘熙载说:“书者,如也。

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品与人品相互联系,傅山初学书时追求魏晋的古朴、颜鲁公的厚重、柳公权的瘦硬,力求能习得古人的精气神,将传统的精气神融入自家风貌。

明末清初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期,刘恒先生在《中国书法史·清代卷》中指出:“到晚明时期,在文人士大夫日益强烈的反对束缚、提倡个性的思潮影响下,出现了由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王铎等一批优秀书家构成的变革书风。

”他们所追求的是“本心”,是自身性情的自然流露,是书家思想个性的解放。

傅山在“尚奇”思想的影响下突破正统,追求个性,将“碑学”和传统的“帖学”相互融合,使得其书法风格形成不同于以往的新面貌。

浅谈傅山先生的书法艺术

浅谈傅山先生的书法艺术

浅谈傅山先生的书法艺术作者:郭蕾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09期【摘要】傅山对书法有着自身比较独特的见解,对我国的各种书法理论以及之间存在的具体关系进行了不断的研究探索。

他在老子学说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关于书法理论,也提出了四宁四毋的创作原则,这是傅山的书法艺术乃至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他追求“大巧若拙”那样的艺术高峰的集中体现。

“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属于傅山书学的一种思想灵魂。

他的书法既具备独创的理论,而且杰作还非常的丰富,作为三晋冠冕,一代宗师是当之无愧的。

【关键词】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勿安排【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既是为山平不得,我来添尔一峰青”“嚼雪滩头松桦下,一峰青插半天看”,这是我国明末清初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傅山先生所作的诗。

人如其诗,这也是先生高尚人格的真实体现。

先生确实是一座雄伟的高山,而且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高山。

他一生在政治和社会舞台上,与同仁“以道义相期许”,他捍卫正义,不求名利的高贵品质,传之海内。

在思想文化方面,他被称为“学海”,主要是由于其具备渊博的知识,开创诸子学,研究佛道经典,关于音韵学以及逻辑学也非常地精通,非常擅长金石之学等。

上海复旦大学的蔡尚思教授曾经这样对其评价:“具备非常独特的哲学、政治、文学、美学、史学以及教育思想等,在治学方面非常的具备特色,民族气节比较突出。

”傅山在一生当中,一直孜孜不倦地学习,在非常多的方面都具备较高的造诣,比如文学方面,经史方面,书、诗、画、佛以及道等方面,特别是在书法艺术方面具有较高的成就,属于一位艺术实践以及书法美学理论相结合的书法大家。

傅山出身于书法世家,八九岁时就临摹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楷书鼻祖”钟繇的字入门,比如《黄庭》《乐毅论》《曹娥》以及《破神论》等,描摹的比较广泛。

后来又开始描摹王羲之、颜真卿以及王献之的字。

十八九岁的时候就可以独自进行镌刻印章,大致二十岁的时候,已经对历代的书法都描摹了一个遍,他对篆、隶笔法非常地喜欢,特别是对赵字别有见地。

论傅山的书学思想

论傅山的书学思想

正则笔正” 的观点 十分赞赏 , 认为历史证明 了它是
不可 移易 的真理 。接着 , 山更 明确 地 为 儿孙 指 定 傅
了学书与作人的典范——颜真卿 。他认为要学鲁公 的书法, 就先要学习鲁公的思想 、 人品等 , 如果学到 了鲁公的浩然正气 , 笔力就能压倒 强虏 。可见傅 山 对 人 品 的重 视超 过 了对书 法艺术 技巧 的要求 。
己的见解 和心 得 , 后 世 产生 了较 大 的影 响 。这 些 对
的道德品质修养与书法艺术技巧关系的问题 。傅山
认 为 : 习书法 首先 要学 习作人 , 学 也就 是首 先要 注重
自 身的道德 品质 的修养 , 情操的陶冶, 人格 的净化。
这样 , 习书法 才有 可能 于艺术 上达 到较 高的境 界 , 学 也就 是所 谓 的 “ 士先 器 识 而 后 文 艺 ” 。如 果 自身 的
密, 而无 尔我者 然也 。行 大薄其为人 , 恶其 书浅俗 , 痛 如 徐偃王之无骨 , 复 宗先人 四五 世 所 学之鲁 公 而苦 为 始
之 。然腕杂矣 , 不能劲瘦挺 拗如 先人 矣。比之 匪人 , 不 亦伤乎 !不知董太 史何 所见 , 而遂称 孟颗为 ‘ 百年 中 五
作 者简介 :Leabharlann 钟一鸣(96 ) 男, 1 一 , 江西定南人 , 5 湖北经济 学院新闻与传播 学系副教授 , 主要从事唐宋文学、 中国书法史研 究。
论傅山的书学思想
钟 一 呜
( 湖北经济学 院 新 闻与传播学系 ,武汉 4 00 ) 3 2 5 摘 要 : 山的书学思想主要 由两部分构成 : 傅 一是政 治伦理层 面的 , 一是 艺术技 法层 面的。就政 治伦理层 面而
言: 一是提 出了“ 作字先作人” 的观 点; 是提 出了“ 二 四宁四毋 ” 的观 点。就 艺术技 法层 面而言 : 一是推 崇天然 浑成 的艺术审美境界 ; 二是倡 导取 法篆、 的崇古价值取 向; 隶 三是 重视 书法实践 中的法古。 关键词 : 山 ; 傅 书学思想 ; 治伦理 ; 政 艺术技 法 中图分类号 : 9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66 5 (0 1 0 -040 J 21 2 A 10 -12 2 1 )60 7 -8

浅谈傅山的书法艺术

浅谈傅山的书法艺术

综合信息区域治理在中国封建史的长河中,改朝换代虽然是以皇家为代表的统治者角色之易,但给世人心理影响的阵痛是巨大的,其中尤以明清交替为最。

明朝规定了“八股”为士人进入官僚集团的科举阶梯。

因而,“八股取士”制度培养下的士人正统意识尤为强烈。

于是,士人以遗民的身份保住自己的气节,进而导致清初遗民阶层超乎以往。

他们沉溺于儒家经典的声音、训话、校勘、考据等的研究,想在文化上重振汉学,承继儒家正统,变相地重构汉家政权。

生活在此种特定时代的傅山,可谓当时士人思想的代表。

一、书法人生傅山,字青主,号公之它,别号石道人、洒道人、朱衣道人、松侨老人等等,山西阳曲(今太原市)人,生于明万历35年(1607),卒于清康熙23年(1684)。

他通晓经史、诸子、释老之学,一生著作颇丰,可惜所著宏论大都散失,只存书名和篇名,留存于世的仅《霜红龛集》和《汉人名韵》两部。

在书法方面,傅山善学妙用,造诣颇深。

其知识领域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

傅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在书法理论及创作实践上独树一帜,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从人生历程来看,傅山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七岁就学,十五岁便中了秀才。

[1]可见,其初衷是想走科举之路,进而致仕并报效国家。

因此,工书是其致仕之途的基础。

八九岁时,傅山即从钟繇入手,继而学王羲之、颜真卿。

傅山在科举之路秉承“作字先做人”的精神,但此时明王朝已处在内乱外困的形势下,其愿望已很难实现了。

带着悲哀以至悲凉的情绪,带着对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的思索和苦闷,带着对世俗生活的热望和渴求,不知不觉中文人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人生理想都发生了变化。

傅山的心胸,集中体现在他的书法艺术上,在他所标榜的“四宁、四毋”的美学观点下。

我们可以说,他的书法是他心态的真实反映。

他出家之后,完全摆脱了世间功利的缠萦,潜心静气地致力于著述和书法创作活动,满腔激情寄于诗、书、画、印的艺术王国。

我们欣赏他晚年的许多佳作,虽是连绵大草,唯其下笔却有静气。

古今第一全才----傅山书法赏析

古今第一全才----傅山书法赏析

古今第一全才----傅山书法赏析古今第一全才----傅山书法赏析楼主发表于: 2022-01-22 12:49•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

明清时期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

傅山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

“傅山的草书圈眼多,繁而不乱,于郁勃浑脱之中,又有逸岩之态”。

著有《霜红龛集》等。

一些武侠小说里,傅山被描写为武侠高手。

他是著名的道家学者,哲学、医学、内丹、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无所不通。

他被认为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

傅青主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

著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传世之作,在当时有“医圣”之名。

傅山本是一个忠厚老实的学问人,淡于名利,勤于读书。

他的书法初学赵孟頫、董其昌,几乎可以乱真。

他的《上兰五龙洞场圃记》为崇祯十四年(1641年)作,与宋人风范毫无二致。

宋代文人喜欢用生辟的字眼和典故,傅山也是如此。

他学富五车,积学深厚,又颇具个性,加之书法界有了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和倪元璐等诸名家的影响,傅山的书法更是具有一种奇特的怪味。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他的人生观和审美观起了决定性作用。

他对颜真卿的人品书品推崇备至,简直是五体投地。

他写大字喜用颜体,如《集古梅花诗》,就是写小楷也用颜体,如《逍遥游》。

邓散木《临池偶得》中说:“傅山的小楷最精,极为古拙,然不多作,一般多以草书应人求索,但他的草书也没有一点尘俗气,外表飘逸内涵倔强,正象他的为人”。

他的颜体写得非常好,流传至今的颜体大字楹联和榜书多件,皆端庄遒劲,刚健有力。

傅山在书法艺术理论上是有贡献的。

他所提出的“四宁四毋”理论极其精辟,对整个艺术范畴有着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足以影响中国书学领域。

作书宁追求古拙而不能追求华巧,应追求一种大巧若拙、含而不露的艺术境界。

对傅山诗歌思想艺术特色的探究论文

对傅山诗歌思想艺术特色的探究论文

对傅山诗歌思想艺术特色的探究论文傅山是中国明末清初的一位思想大家,山西阳曲(今属太原市)人。

生于万历35 年(1607 年),卒于康熙 27 年(1684年)。

一生在儒学,佛学,道学,医学,考据学,书画等领域都取得很高成就,堪称集这一时期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傅山家学渊源深厚,全祖望在《阳曲傅先生事略》中称:“故先生之家学,大河以北,莫能窥其藩者。

”傅山在《家训》中说,自六世祖傅天锡以来,世代读书为文。

另其家以治《左传》、《汉书》为传统。

在他 38 岁,即公元 1644 年,明王朝灭亡,清军入关,其思想体现出很浓厚的反清复明的色彩。

独特的经历造就了其诗风苍劲老辣,诗歌质朴和思想隐晦,见解深刻独到,文词古奥的特征。

一、杜诗情节,诗歌以“骨气胜”傅山于诗,极推崇杜甫,既有理论总结,又有具体实践。

在《傅山全书卷四十一》中,《以诗读杜诗》:“史之一字,掩却杜先生,遂用记事之法读杜诗。

老夫不知史,仍以诗读其诗。

……世出世间,无所不有。

何其闲远,如高僧妙悟。

”从中可看出,他对杜甫诗歌“闲远”、“妙悟”的推重。

他有专门研究杜诗理论的文章《杜遇余论》(丁刊本《霜集》卷三十),遂在其诗歌中也贯穿了作诗以“骨气胜”的精神气格。

其中语云:“韩文公五言,极力锻炼,颂之易见其义。

杜先生五言,全不是锻炼,放手写去,粗朴萧散,极有令人不着意处,而却难尽见其意。

然予人神解不在字句中,此处正是才之所关,文公必不能也。

复曰:风雨雷电,林薄晦冥,惊骇膈臆。

眉曰:诗写胸臆间事,得以叱咤斜拏尔。

然此亦仅见之杜工部。

”在傅山诗歌中可见其“骨气胜”的特质:《青羊庵》(三首之一)“,既是为山平不得,我来添尔一峰青。

”颇有杜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傅山此时也是一位极有胸怀报负,又渴望苏世独立、保持着自己的情操的士子。

《读史》中,“天地有腹疾,奴物生其中。

神医须武圣,扫荡奏奇功。

”约略可以体会出他那种忧国忧民,渴望为国除弊,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济世精神。

傅山书法艺术浅谈

傅山书法艺术浅谈

傅山书法艺术浅谈一、傅山及其时代背景明末清初之际,位于山西腹地的太原府阳曲县,出了一位博学多才、重气节、有思想、有抱负的著名人物。

他就是傅山。

傅山世出官宦书香之家,家学渊源,自幼聪敏,博闻强记。

在他年仅15岁时参加童子试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他的幼年像普通的读书人一样,在苦读中度过,然而动荡的局势打破了这种生活。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进北京,五月南逃,十月清兵占领太原,立即下令剃发,当时傅山带母逃入寿阳山中。

拜寿阳县五峰的还阳子郭静中为师,出家为道士,道号“真山”。

顺治六年(1649年)大同总兵姜瓖见吕梁山中广大地区起义军不断发展壮大,也起议反清,傅青主的两个同窗王如金、薛宗周是汾阳人,也参加了起义军,在晋祠与清兵交战数日,被杀,傅青主撰著名的《汾二子传》文纪念。

顺治十一年(1654年),傅山因曾接受南的任命而入狱,并著有《甲申守岁》诗二首。

傅山的母亲说:“道人儿自然当有今日事,即死亦分,不必救也。

”后来他的朋友们出奇计,救出了他。

出狱后又去南方云游。

归来后隐居太原府崛围寺。

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意,号公它、公之它。

傅青主终生拒绝为满清政府效力,终老山林。

二、傅山书法艺术风格(一)晚明对奇的热情晚明时的中国,文人士子们的生存生活环境已经不同,商品经济急剧发展、与西方宗教文化的初探、市场的扩张,以及大众价值观、情感观的更新促成了多元的文化环境,虽然大明王朝的崩溃已经无法避免,整个社会都处在动荡不定的状态中,但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股热情澎湃的艺术思潮,书法艺术顺应这股思潮慢慢从以实用为主观赏为辅的层次脉络逐渐上升到了一个以欣赏为主体的纯艺术层次,“好奇尚异”成为晚明文人士子所追求的现象,傅山也不例外。

谈到傅青主“尚奇”,就不得不提起其约作于1652年的《啬庐妙翰》一作,此作内容非常繁杂,由篆、隶、真、行、草以及傅青主自创体混合而成。

白谦慎在《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傅山的世界》中谈到:“在书写的选择上,傅山并没有按照书体的历史演变顺序来安排,而是随心所欲地书写,任意而随心,当然这幅手卷的繁杂不仅仅体现在他使用了五种不同的书体,还在于字体之间的界限常被打乱,使我们无法界定某些字的字体归属。

傅山“奇笔”凭什么笑傲江湖?

傅山“奇笔”凭什么笑傲江湖?

傅山“奇笔”凭什么笑傲江湖?傅山系列评传之三傅山所遗墨宝,弥足珍贵,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崇高地位。

他的书法坚苍浑穆,豪迈不羁,潇洒奇逸,气象严严,是他博大宏深的学养和光明峻洁的人格写照。

关于他的书法艺术主张,可大致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1、法本法无法,吾家文所来首先在学习古法上,傅山反对拟古不化,主张“法本法无法”,认为“古法”也是从“无法”中产生的。

不能作古人奴隶。

他强调学书要追本溯源,认为“楷法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妙境。

终是俗格。

”傅山杜甫和贾舍人早朝诗、贾舍人早朝大明宫诗24×64.7cm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局部傅山有诗云:“法本法无法,吾家文所来。

法家谓之野,不野胡为哉!”“法”,作为一种法则,一种规范,既是科学的总结,又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但它都是具体的、灵活的,而不是僵死的教条。

法为我用,而不为法缚。

“法无定法”,是一种锐意创新的精神。

傅山敢于独持异端,敢于冲破传统法网的羁绊而一意孤行。

尤其是在书法艺术创作活动中,他能够数十年如一日,以人品修养和渊博知识为原本,遍临百家,转益多师,不囿成法,融会贯通,终使其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既有书法理论又有书法实践的艺术大师。

傅山反对“奴气”,追求“真率”,鄙视因袭古法,泥古不化的“书奴”,认为只重蹈古人相貌行迹绝没有出息,同时特别强调对传统精华吸收后的灵活掌握运用。

傅山主张不到变化处不见妙,变化通融,将古人书法传统的优点与自己书法的特点揉合在一起,就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就是个人的风格。

傅山的各种书法作品,无一幅无古人神奇,无一幅蹈古人蹊径。

这说明傅山既善于大量地吸收,又敢于大胆地摆脱。

没有前者,就不能广博;没有后者,必然陷于桎梏。

傅山贺枫仲得孙41.5×79.5cm山西省博物院藏局部傅山书法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就是因为他具备大师的胆魄,敢于并能够突破传统的藩篱而不落窠臼。

这不仅反映了他对传统艺术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掌握,更得益于他那广博、深遂的学识修养。

傅山书论的价值阐释

傅山书论的价值阐释

傅山书论的价值阐释内容题要:傅山的书法最能表现他的人格,他的桀骜不驯,他的忠贞刚烈,他的博大胸怀以及卓识高见都完全融化到了书法艺术中,而其书法艺术之所以达到极高成就,源于他书法理论的精深透彻。

他的书法理论的建构堂庑广阔,立意宏远,根植于他的哲学观。

书法在他眼里,是人之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和书者一体的,不是附属物,是活性而生动有生命的,而且更应是完善人格的手段,于是健康、向上、有益是他的艺术取向。

他的许多艺术观有超越前人处,特别是针对于学赵孟頫、董其昌一路末流成弊的现象,他有许多振聋发聩的论述,具有划时代意义。

主题词:傅山书法理论技法艺术道傅山的书法最能表现他的人格,他的桀骜不驯,他的忠贞刚烈,他的博大胸怀以及卓识高见都完全融化到了书法艺术中,而其书法艺术之所以达到极高成就,源于他书法理论的精深透彻。

他的书法理论的建构堂庑广阔,立意宏远,根植于他的哲学观。

书法在他眼里,是人之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和书者一体的,不是附属物,是活性而生动有生命的,而且更应是完善人格的手段,于是健康、向上、有益是他的艺术取向。

他的许多艺术观有超越前人处,特别是针对于学赵孟頫、董其昌一路末流成弊的现象,他有许多振聋发聩的论述,具有划时代意义。

现摘其要者略述如下。

一、傅山关于作字和作人关系的论述他有一首诗是说作字与作人关系的,其曰:“作字如作人,人奇字自古。

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

诚悬有至论,笔力不专主。

一臂加五指,乾卦六爻睹。

谁为用九者,心与腕是取。

永真溯羲文,不易柳公语。

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

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

”【1】这首诗是写给儿孙言作书之道的,是他一生学书的经验之谈,在诗后有一段他的自解,说:“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

偶得赵子昂《香山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

此无他,即如人学正人君子,只觉觚棱难近,降而与匪人游,神情不觉其日亲日密,而无尔我者然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质浩气妙道情真——傅山的美学思想及其书艺试析坚质浩气妙道情真——傅山的美学思想及其书艺试析2011-03-31 09:17坚质浩气妙道情真——傅山的美学思想及其书艺试析十七世纪,是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特定的历史环境,使傅山的审美感情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这种感情既是深沉的,也是真诚的;是悲壮的,也是神圣的。

傅山先生具有独特的美学思想,他的一个著名的警世骇俗的美学观点:“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率真毋安排。

”(简称“四宁、四毋”)(《霜红龛集》卷二十五,作字示儿孙)现在已成为书画艺术创新的一大法宝,是他对中国美学的一大贡献。

首先“拙”,不是通常指的笨拙之拙,没有精糙、蠢笨的含义,“拙”的内在是“正”,是他堂堂正正的高尚人格。

以正拙为其艺术特色的书作,是他刚正秉性的必然产物,是既敢于恣肆,又敢于放任而不死板的正极之后出现的神奇。

正中含奇,奇不失正,奇即列于正之内,正即连于奇之中。

是若拙,而不是真拙的大巧。

他说:“写字无奇巧,只有正拙。

正极奇生,归于大巧若拙已矣。

”他进而又说:“写字之妙,不过一正,然正不是板,不是死。

”既要端妙周正,而又不死板呆滞。

如何克臻此境呢?他的理解是:“写字不到变化处不见妙,然变化何可易到。

不自正入,不能变出……但能正入,自无卑贱野俗之气。

然笔不熟不灵,而又忌亵,熟则近于亵矣。

”(《霜红龛集》卷二十二?杂著)我们领会他的精神,体味他的哲理,强调“变”、“化”,变则通,化则灵,变化中则神气生焉。

他有一别号为“观化翁”,即有此寓意。

这其中的变化,“正”是根基。

他多次强调“志正”、“学问正”,学书之道只有从正道入,才能变化无穷,时出新意。

从平正到险绝,由险绝复归平正,再由平正递进到新的奇绝,在往复无穷的变化中,不断升华到更高的境界。

但是奇和怪、板和正、熟和亵,一墙之隔的界线非常微妙,过犹不及。

因此,巧与拙,要的是恰到好处的火候和分寸至为重要。

黄庭坚就主张:“凡书要拙多于巧。

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女子妆梳,百种点缀,终于烈妇态也。

”所以大家书风,拙胜于巧,巧处不易见,但总觉其博大。

而小家,巧胜于拙,巧处易见,反而更觉其浅薄。

傅山先生的美学思想正在于此,不能简单地、肤浅地看作是偏激和反中庸。

他自己承认:“志正体直,书法通于射也。

”他最注重的还是作人的一腔浩然之气。

全祖望说:“先生非止言书也。

”一语道破他强调“正”的真谛,正是“此中机变,不可胜道,最难与俗士言。

”在这里使我们强烈地感觉到,傅山先生在对正与拙的深层地阐发中,已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冲破历史的局限,为有清以来的书法创作和评论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明清以降,想有作为的书法家们,在追求个性解放、为自己崇高的艺术理想而奋斗的时候,几乎无一不紧紧抓着这一武器。

傅山先生独特的美学理论,一直影响着后代的书风。

这也可以说是傅山先生尤嫉俗媚、坚质浩气的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代著名学者朱谦之先生说:“傅山是一个思想极其自由解放的人。

他的反奴性思想,是当时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最突出的表现。

”(《明清之际思想家——傅山和屈大钧》)傅山先生极力反对奴俗思想,在一草书条幅中有云:“奴儿婢子学家翁,但见人来发痫疯。

一自龙山庵放火,南无古佛楷芙蓉。

”(原作藏天津博物馆,已刊勒于傅山碑林。

)他反对浓艳浮靡的奴态,推崇直率自然、淡泊恬静、荒疏粗野。

他鄙弃贱态的低俗,追求古朴的高雅。

傅山先生满腔的悲愤情绪决定了他只能在丑和媚之间选择前者。

“丑”,并非丑陋、丑恶之丑,亦非与“真美”、“大美”相对立的东西。

它表现在书法上,是一种朴实无华的风格。

其相对哗众取宠来说,是一种孤傲的人格。

这里的“媚”,是谄媚,取悦于人的贱态。

它不是妩媚的媚,而是奴颜媚骨的媚,是与高贵相对立的下作。

与“媚”相对的“丑”,则是一种傲岸不驯、刚毅不屈的象征。

有人说傅山先生是嫉恶人生的,这话绝对是错误的,原因是他对傅山先生的认识尚停留在一个片面的表层。

我们认为傅山先生之所以要鄙弃世俗生活,正是因为他太爱人生,绝不愿使人们把生活变成平凡而庸俗无聊的缘故。

这也诚如徐渭所云:“高书不入俗眼,入俗眼者,必非高书。

然此言亦可与智者道,难与俗人言也。

”傅山先生在反对奴俗的立场上与他前辈的这位大文豪、大书法家的民主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它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从学美理论上说,丑是美的积极的对立面,是美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异化和倒错。

在丑里面,美的各种组成因素由于关系的改变,倒错为美的积极的对立面。

它并非是孤立僵化、平庸无力的,它从反面突破常规,显示美的特征。

如某种崇高,正是其无形中包含着丑的成分;某种悲壮,常常是由于丑压倒了美;某种滑稽,就在于揭示自身的矛盾,并不仅仅是可笑,更包含着严肃的主题。

像傅山先生这样悲剧性的人生,浪漫主义色彩的书画艺术,都集中体现着美与丑的抗争。

丑在美的范畴内不断运动,促成向真美、大美的更高阶段的发展。

因此,傅山书法美学范畴内的“丑”,不同于道德伦理范畴内的恶,而恰恰相反。

在这里,傅山先生对“丑”的审美本质是发掘,较前人远远推进了一步。

傅山先生的书法美学观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先秦诸子学说的创造性的发展。

例如,他强调书品人品之高度统一,对赵、董的批评贬斥,对颜真卿的推崇和仰慕等。

他的这种书法美学观,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他对荀子所谓:“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丑,不能亦丑”、“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群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的极端人格主义旗帜在书法美学上的搞扬,表现了他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爱憎观念。

傅山先生由此出发,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老、庄“古朴自然”的观点。

他不认为丑而善、朴而真的美是不完美的。

相反他认为,至美的书法乃是崇高的人格、忠贞刚正的品性的自然流露。

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朴实率真,必须根除巧妙虚伪的做作。

要“不见文字,但见性情”就要“不假修饰,任其丑朴”。

傅山先生这种法贵天真,不扬于俗的思想,正是老、庄学派对天然之美的礼赞和推崇。

他认为“然古朴而今文,古藏而今露”。

丑丑拙在藏与露、隐与现的演进中,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傅山先生说:“拙不必藏,亦不必见。

杜工部曰:‘用拙藏吾道’,内有所守,而后外有所用,皆无心者也。

”(《霜红龛集外编》记拙庵)他的“丑”、“拙”的书法美学观念,实质上是老、庄的道学思想的发展。

当然,傅山先生并没有彩取庄子“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态度来抹煞美与丑的界限,也没有堕入那种“弃知绝学”的愚味主义泥潭。

他是借庄子的“人为失性”说,反对董其昌的“巧妙”说;用庄子“纯朴不殊,性情不离”的无为的至朴至美,来证明崇高人格不加修饰的自然流露就是最完美的书法。

他说:“汉隶之不可思议处,只是硬拙,初无布置等当之意”、“信手行去,一于大若拙已矣”。

反复强调“拙”,由“拙”归于大巧;而人为追求的奇巧,只是小巧。

大巧不论美丑,但见性情;依据这种至朴至美的道家美学观,傅山先生针对巧妙而讲拙,针对柔美而讲丑,针对轻滑而讲直率。

宁可这样,不要那样,不搞折衷,不讲冲和。

虽属极端,愈见公平。

傅山先生把传统书法美学的人格主义和自然主义统一起来,过到了尽善尽朴、至高无上的大美境界。

其次,他对崇高壮美的追求和讴歌,也始终贯穿在他“四宁、四毋”的书法美学思想中。

我们可以将宁丑、宁拙、宁钝、宁朴、宁隘、宁支离,字真率、宁横概括为宁为玉碎,将勿媚、勿巧、勿利、勿妩、勿轻滑、勿安排概括成为不瓦全。

这是傅山先生美学品格中最有锋棱的地方。

他反对“美而恶”,以美为根本标准,主张宁要丑之善,不要美之恶,淋淳尽致发挥了老、庄美学“丑而善之美”这一侧面。

他以丑而妍、、大巧若拙、归真返璞的理论观点,响亮地提出“四宁、四毋”的口号。

这就极大地充实了我国传统书法美学的内涵并为之又开一新境界。

傅山先生眼中的媚是包含着圆滑柔弱、浮靡市井习气的低级趣味的东西,是书法格调中的下乘,而先生眼中的丑则包涵着刚纯、方直、疏野、雄强、豪迈等特点。

这不单纯是两种美学观点的对峙,而是两种人格、两种思想的斗争,也可以延伸为投降和战斗之间的选择。

基于此,我们就更能深刻地理解“四宁、四毋”美学思想的深刻含义,以及傅山先生坚质浩气、尤嫉俗媚的崇高人格。

艺术中的崇高是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崇高的反映和创造,因而也是艺术家崇高精神品格的表现。

从美学上理解,崇高就是力之壮美。

尽管先生在艺术创造中强调形式与内容的不谐和,而与传统优美或秀美拉大了距离,但先生所作许多波澜老成的龙蛇大草,却正是体现他这种美学思想的鸿篇巨制。

傅山先生基于这种美学思想的支配,其大量的书法艺术作品,无不打上这种美学思想的络印。

先生之书作,尤其是狂草,敢于打破陈规。

敢于“胡乱”,不以“法”行,而由“气”运;不是温柔和平地委曲心直,而是慷慨激昂地宣泄愤怀;不是近乎静止地描头画解以求形象,而是在变化运动中的瞬间捕获灵感、追救神似。

浩气呈奇、高风跨俗、线条流走的高速度,点画跳荡的快节律,是完完全全地随着自己的感觉和情绪在剧烈地变化。

篆意舒布诸体之内,隶书由秦、汉而三代,魏书由六朝而魏、晋,楷体以行态出,行书以草势贯,草书则更竭尽荡逸姿肆之能事,支离率意、天真烂漫、如醉如狂,不可端倪而真气弥漫。

因此他的作品不认是巨窠榜书,还是寸径小楷,亦真亦行,不晋不唐,不宋不元,信手拈来而神韵超迈、风范自远,意境不期高远而自高远。

在中国书法美学领域里,历来对“巧”、“拙”有两种不同的美学观点。

一为“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变化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

名手无笔笔凑泊之字,书家有字字叠成之行。

使转圆劲而秀拆分布匀害而工巧,方许入书家之门。

”(笪重光《书筏》)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是唐张怀瓘的观点:“故大巧若拙,明道若昧,泛览则混于遇智,研味则骇于心神……”宋姜白石更激烈:“与其工也,宁拙;与其弱也,宁劲;与其钝也,宁速,然极须陶洗俗姿,则妙处自见矣。

”宋黄庭坚说:“凡书要拙多于巧。

”明顾凝元说:“拙则无做作气,故雅,所谓雅入深致也。

”傅山书法美学思想与以往各种流派的书法美学思想相比,有他自己的特点。

以往的书法美学思想,不论是功利主义的还是自然主义的,都以“伪美”为出发点。

在不同程度上随心所欲之后,都落脚于不逾矩。

而傅山先生则至少是在表述上,特别强调人格的塑造和人品的修养,并以此为前提,随心所欲而充分表现人格。

他将书法作为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一种途径。

还有,以往的自然主义书法美学,一般只强调书法的自我如何悦耳功能,主张“弄翰戏草”。

而在傅山先生看来,书法则是人格的对象化,是极为严肃的事,“作字如做人”,“吾尝戒之,不许乱炎作书,辱此法也。

”(《霜红龛集》卷二十六杂记)那么,傅山先生所说的就不止是“书德”。

作书、做人都是一样,绝不能玩弄技巧。

他是由极端的人格主义而导致自然主义,又由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表现极端的人格主义,以豪迈不羁的性情,表现傲岸不驯的人格和忠贞的民族气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