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合集下载

药理学教案--第38章-抗菌药物概论

药理学教案--第38章-抗菌药物概论
包括: 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s)
抗真菌药(antifungal drugs)
抗病毒药(antiviral drugs)
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
宿主、抗菌药和病原体之间的关系,辨证关系,抗病能力的内外因,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你对抗菌药物知道多少?
哪些药物是抗生素?
抗微生物药物的发展历史
转导 噬菌体或含质粒DNA,同属间,金葡菌或链球菌
转化 周围环境摄入裸DNA,含有耐药基因
第四节 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细菌-患者-药物 三者
1.据致病菌和药物特点选用 鉴别 经验
2.限制预防性用药 可用于肠道手术后厌氧菌感染,截肢或外伤的气性坏疽,流
脑,TB,风湿病
3.联合应用
(1)适应证:病因未明严重感染,单一不能控制混合感染,易产生耐药,降低药物
2.细菌产生灭活酶: 水解酶;钝化酶 改变药物化学结构
3.细菌体内抗菌药靶位结构改变 靶蛋白数量或亲和力改变
4.药物主动外排系统活性增强 排出>内流
5.细菌代谢途径改变 PABA
耐药基因转移
垂直传递 基因突变
水平转移:接合 性纤毛接触,质粒或染色体DNA,供体菌→受体菌,可携带多个耐药
基因,同属或不同种属间
古代抗菌治疗 古希腊、古印度、中国 豆腐霉
Fleming发现青霉素(1929),Flory&Chain (1940)
Domagk 白浪多息(1935)
从中获得的思考,机遇与创新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
1.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s
(1)抑菌药 磺胺药 四环素
(2)杀菌药 青霉素 氨基糖甙 喹诺酮类
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y,化疗):

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物概论

耐药性
肠道阴性杆菌—青霉素G
铜绿假单胞菌-多数
获得(常见)
3.耐药的机制 ①产生灭活酶:β-内酰胺酶;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酯酶;核苷转移酶(林可霉素)
②靶位改变: 肺炎链球菌-青霉素;MRSA;
肠球菌-β-内酰胺类
③改变外膜的通透性: 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
铜绿假单胞菌-亚胺培南
④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转运子-附加蛋白-外膜蛋白
物的抗菌范围
异烟肼-结核杆菌
窄谱抗菌药:指仅对一种细菌或局限于某属细菌 有抗菌作用的药物
广谱抗菌药:指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效的抗菌药
抗菌活性 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抑菌药: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
的药物(磺胺类)
最低抑菌浓度: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h后能抑制培养基内
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MIC
4.耐药基因的转移方式 ①突变:对抗生素敏感的细菌因编码某个蛋白的基因
发生突变,导致蛋白质结构的改变,不能与
②转导: 转相导应由的噬药菌物体结完合成或,结由合于能噬力菌降体低的蛋白外壳上
掺有细菌DNA,如这些遗传物质含有药物耐受
③转化:敏基感因细,菌则将新环感境染中的的细有菌利将D获NA得掺耐进药敏,感并细将菌此的特
4.影响核酸及叶酸代谢 喹诺酮类-抑制DNA回旋酶-抑制DNA的复制 利福平-抑制DNA依赖的RNA多聚酶—mRNA 的合成 磺胺类-四氢叶酸
蝶啶+对氨苯甲酸
二氢蝶酸+谷氨酸
→二氢叶酸
四氢叶酸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
1.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细菌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自身生存过程
2.耐药性的种类
固有-氨基糖苷类-氧-厌氧菌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氨基糖苷类。
(3)抗代谢类 磺胺类。
(4)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多黏菌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一、抗菌药
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即为抗菌 药,常用的抗菌药有三类。 1. 抗生素:指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
抑制或杀灭他种生物的化学物质。 2. 抗生素半合成品
以微生物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为基础,对其结构 进行改造所获得的新的化合物。 如: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利福平。 3.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如: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
* 一位术后重症腹腔感染,术后多次培养均为克 雷白氏肺炎杆菌,主管医生一直用氨苄青霉素, 病情不断恶化。
* 不知道克雷白氏肺炎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是细 菌固有的耐药性。由于不掌握对克雷白氏菌属 仅有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与喹诺酮类等少数 几类抗生素有效,而氨基糖苷类由于血药浓度 低,药物很少抵达感染部位;喹诺酮类当时尚 无全身应用制剂;当时只有头孢菌素可选用, 如能及时认识到这一点,及时换用头孢菌素情 况大不一样。
如细菌对磺胺药,改变代谢途径产生较多的 PABA 。 某些细菌可将进入菌体的药物泵出体外。
四、多重耐药
1.概念 细菌对多种抗菌药耐药
2.常见耐药菌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
3.危害
第四节 抗菌药合理应用
一、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必要性 抗菌药不加控制广泛应用,必然造成耐药性增加, 同时导致不良反应增多,因此抗菌药合理应用日 益受到重视。 如:安徽省2003年,共收集523份不良反应报告, 其中228例是应用抗菌类药物引起,占全部总数 的43% 。马鞍山市ADR监测中心2004年上半年 共收到112份不良反应报告,其中45例是由抗菌 药物引起,占全部总数40%。中国每年有八万人 死于抗生素滥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 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第三十八章抗微生物药物概论ppt课件

第三十八章抗微生物药物概论ppt课件

体所致病 进行预防或治疗
化疗药:化疗过程中所用药物 抗微生物药 抗寄生虫药 抗肿瘤药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1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2 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3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4 影响核酸合成 5 影响叶酸代谢
三、细菌耐药性
耐药性:细菌对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或 消失的现象。
讲授内容
一、概念与术语 二、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三、细菌耐药性
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s):
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是防治 细菌所致感染性疾病的一类药物。
抑菌药:暂时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的药物 例:四环素 磺胺类
杀菌药:对细菌具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例:青霉素类 氨基苷类 喹诺酮类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所产生的,能杀灭
或抑制其它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天然抗生素(青霉素) 部分合成抗生素(氨苄青霉素)
人工合成抗菌药 喹诺酮类药 磺胺类药
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窄谱抗菌药:仅对一种细菌或少数几
种细菌有抗菌作用的抗菌药。 例:异烟肼仅对结核杆菌有效
广谱抗菌药:对多种不同细菌具有抗 菌作用的抗菌药。
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
敏感
耐药
多重耐药性(交叉耐药性) :细菌对多 种治疗药物发生的耐药性
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链 霉素、红霉素的耐药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1、细菌产生灭活酶 2、细菌改变药物作用靶位 3、细菌改变胞浆膜的通透性 4、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复习思考题 1.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2.细菌的耐药机制是什么?
例:四环素(G+、G-、其它)
非细胞型
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
真核细胞型

细 放支 螺衣 立

人卫药理学抗菌药物概论

人卫药理学抗菌药物概论
人卫药理学抗菌药物概论
第1节 抗菌药物的的常用术语
3.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
抗菌药物抑制/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分为窄谱抗菌药、 广谱抗菌药。 4.抑菌药(bacteriostatic): 仅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如 四环素、磺胺药。
人卫药理学抗菌药物概论
因此死亡。中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
的国家之一。
人卫药理学抗菌药物概论
学习要求
1. 掌握抗菌药的基本概念。 2. 掌握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3. 掌握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4. 熟悉抗菌药合理使用原则。
人卫药理学抗菌药物概论
化学治疗相关术语
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eutics):
据2006~2007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 全国医院抗菌药物年使用率高达74%,在美英等发达 国家,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仅为22%~25%。
1995~2007年疾病分类调查,中国感染性疾病占全部
疾病总发病数的49%,其中细菌感染性占全部疾病的
18%~21%,即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每年有8万人
氯霉素类 林可霉素类 → 抑制50S亚基。 大环内酯类
第38章 抗菌药物概论
Introduction to antibacterial drugs
抗生素(antibiotics)
是由微生物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 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
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以及用化学方法合 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目前已知天然抗生素不下万 种。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最先发现抗生素--青霉 素。
1943年,中国的微生物学家朱既明,从长霉的皮革 上分离到了青霉菌,利用这种青霉菌制造出了青霉 素。

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物概论
17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细菌核糖体:70S(30S, 50S) 哺乳动物核糖体:80S(40S,60S) 氯霉素、林可霉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50S 四环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用30S
18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
19
耐 药 性: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较低或不敏 感,致使药物疗效低或无效。
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细菌染色体 基因决定,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内在耐药性。 例:氨基糖苷类遇到厌氧菌:
7
2. 抗菌活性 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体外活性(培养基) 最低抑菌浓度(MIC)-抑菌药 最低杀菌浓度(MBC)-杀菌药
8
3. 化疗指数 (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 — 衡
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 数。
LD50/ED50 或 LD5/ED95
广义的细菌包括“四体”(螺旋体、衣原体、支 原体、立克次体)。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能杀灭或抑制其他
病原微生物
抗生素
天然
抗菌药
人工半合成
人工合成抗菌药
5
几个重要概念
6
1.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
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窄谱抗菌药与广谱抗菌药 抗菌药临床选药的基础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敏感菌体内的积蓄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步骤 完成,包括需氧条件下的主动转动系统,故此类药物对厌氧菌 无作用
获得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后天获得
20
1.获得性耐药的生化表现 ①降低外膜通透性;②产生灭活酶;③改变 靶位结构;④药①接合:通过菌毛相互沟通 ②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 ③转化:细菌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裸DNA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主要细菌
MRSA、MRCNS PRSP VRE ESBL 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 QREC(对喹诺酮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 对喹诺酮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 QREC(对喹诺酮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
第三十九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掌握) 青霉素类(掌握) ●头孢菌素类(掌握) 头孢菌素类(掌握) ●非典型β-内酰胺类(了解) 非典型β 内酰胺类(了解) 内酰胺酶抑制剂(了解) ●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了解)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制剂
青霉素类 本类药物均含有母核6-APA和侧链,母核有噻 和侧链, 本类药物均含有母核 和侧链 唑环和β-内酰胺环骈合而成 内酰胺环骈合而成, 唑环和 内酰胺环骈合而成,为抗菌活性重要 部分。侧链则与抗菌谱、耐酸等特性有关。 部分。侧链则与抗菌谱、耐酸等特性有关。 ●窄谱青霉素类 ●耐酶青霉素类 ●广谱青霉素类 ●抗铜绿假单孢菌广谱青霉素类 ●抗G-青霉素类
抗菌后效应( 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 ) 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 的某种抗菌药后, 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 的某种抗菌药后 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 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 不能恢复正常。 不能恢复正常。
首次接触效应( 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e effect) 指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 指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 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效应, 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效应,需 要间隔相当时间以后才会起作用。 要间隔相当时间以后才会起作用。
activity) ◆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 抗菌活性( 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可用体外和体内两种方法测定。 可用体外和体内两种方法测定。 最低抑菌浓度(MIC) 最低抑菌浓度(MIC):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 生长的最低浓度。 生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 最低杀菌浓度(MBC):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 的最低浓度。 的最低浓度。 抑菌剂:仅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抑菌剂:仅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但不能将其杀灭 的药物。 的药物。如:磺胺类和四环素类 杀菌剂:不仅能抑制细菌生长, 杀菌剂:不仅能抑制细菌生长,而且能将其杀灭的 药物。 青霉素等。 药物。如:青霉素等。

第38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38章 抗菌药物概论

3.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干扰核糖体功能。 1)作用于50S亚基的药物:氯霉素、林可霉素和 大环内酯类。 2)作用于30S亚基的药物:四环素和氨基糖苷类
4. 影响核酸和叶酸代谢:
1)喹诺酮类:抑制DNA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 2)利福平:抑制DNA依赖性RNA多聚酶
磺胺类、甲氧苄啶:分别作用与二氢蝶 酸合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
最低抑菌浓度(MIC):在体外实验中, 能抑制某种微生物明显增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能杀灭99.9%供 试微生物的最低浓度。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 衡量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指标,以LD50/ED50或
LD5/ED95的比值表示。
抗生素后效应(PAE):细菌与抗生素短暂 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 仍然持续存在的抗菌效应,通常以时间表示。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化学治疗:对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 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预防和治疗,简称 化疗。包括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和抗肿瘤药。
微生物: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 病毒、立克次体 、真菌。
抗微生物药:抗菌药物、抗真菌药、抗病毒药
抑菌药与杀菌药
抗菌活性: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首次接触效应:抗菌药物初次接触细菌时 抗菌作用强大,再次接触时候不再出现该强 大效应,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后抗菌效应不再 增强。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干扰病原微生物生化代谢过程,影响其 结构和功能而发挥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作用。
1.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如青霉素类。
2. 改变胞浆膜通透性 1)多粘菌素E(干扰膜磷脂功能) 2)抗真菌药(影响麦角固醇合成和功能) 3)氨基糖苷类(离子吸附作用)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一、学习重点抗菌药物、化学治疗学、化学治疗、抗生素、抗菌谱、抗菌活性、广谱抗菌药抑菌药、杀菌药、最低抑菌浓度、最低杀菌浓度、化疗指数、抗菌后效应、耐药性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应用的基本原则、获得耐药性的生物化学表现。

二、学习提纲(一)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1.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drugs) 抗菌药是指能抑制和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2.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eutics) 是研究药物、病原体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作用机制和作用规律的学科。

3.抗生素(antibiotics) 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分子量较低;低浓度时能抑制或杀灭其他病原微生物。

4.抗菌谱(antibacterialspectrum) 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

5.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activity) 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6.广谱抗菌药(wideantibacterialdrugs) 对多数细菌甚至包括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体有效的药物称为广谱抗菌药。

7.抑菌药(bacteriostatic) 仅能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但不能将之杀灭的药物称为抑菌药。

8.杀菌药(bactericide) 不仅能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而且能将之杀灭的药物称杀菌药。

9.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 在体外试验中,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10.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 在体外试验中,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11.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index) 化疗指数是衡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数,一般用动物实验的LD50/ED50或LD5/ED95的比值表示。

12.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 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 的某种抗菌药后,在除去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
1. 细菌耐药性: 连续用药后,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2. 耐药性的种类 固有耐药(天然耐药性) 获得性耐药:
——可转变为固有耐药而代代相传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
3. 耐药机制 产生灭活酶 改变药物的作用靶位点:
降低药物的亲和力; 产生保护药物靶点的蛋白质; 增加靶蛋白数量,未结合靶蛋白可维持作用 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增强主动外排系统:转运子;附加蛋白;
第三十八章
本章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 第四节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掌握:抗菌药的常用术语;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熟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了解:细菌耐药性
❖化疗药: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抗肿瘤药 ❖抗微生物药:
外膜通道蛋白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
4. 耐药基因的转移方式——垂直传递、水平转移 突变;转导、转化、接合
5. 多重耐药的产生与对策 多重耐药的定义(超级细菌) 产生多重耐药的机制 控制多重耐药的措施:
尽量单一、尽量窄谱、避免滥用、加强管理
第四节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1. 尽早确定病原菌 2. 按适应症选药 3. 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4.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5. 防治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6. 患者的其他因素与抗菌药物的应用
首次接触效应: 抗菌药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
再度接触或连续接触,并不明显增强或再次出 现这种明显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 以后,才会再起作用。(如:氨基糖苷类)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细菌肿胀、破裂 改变膜的通透性→蛋白质、核苷酸等外漏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影响核酸和叶酸代谢
抗菌后效应(PAE) 使药物作用时间延长
(1)浓度-依赖性药物:PAE显著;
药物浓度↑,抗菌作用↑ 不能超过中毒量 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
时间-依赖性药物:PAE不显著;
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抗菌作用↑。
如:β内酰胺类和万古霉素 浓度达阈值 (MIC的4-5倍时), 杀菌作用达饱和
第一节 抗菌药物常用术语
本章重点内容
❖抗生素 ❖抗菌谱 ❖抗菌后效应 ❖耐药性(注意与耐受性区别)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重点内容复习
1. GCs的代表药物及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2. GCs的四抗作用及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3. GCs的主要不良反应 4. GCs治疗严重感染的注意事项及给药方法 5. 硫脲类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6. 碘剂的作用机制及在甲状腺疾病中的应用 7. 胰岛素的给药方法及不良反应 8. 胰岛素的临床应用
抗菌药(抗生素、人工合成抗菌药) 抗真菌药 抗病毒药
第一节 抗菌药物常用术语
抗生素:天然、半合成 抗菌谱:广谱、窄谱——临床选药基础 抑菌药 杀菌药 最低抑菌浓度(MIC) 最低杀菌浓度(MBC) 化疗指数(CI): LD50/ED50 或 LD5/ED95
第一节 抗菌药物常用术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