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研之路(精)
关于医学的励志故事
关于医学的励志故事经常在电视上或者网上会看到关于医生的一些励志的故事,到底有哪些呢?赶紧来看看吧。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医学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医学励志故事:中医博士的中医“情缘”博士?而且是搞医学的?相信很多人一提到这个概念,脑海中浮现的都是一位潜心于实验室,专注理论研究的学者印象。
可是在乐山市中医医院,却有一位22年战斗在临床一线的医学博士,温文儒雅又低调谦逊。
他,就是乐山市唯一的中医临床博士张志华。
近日,记者来到市中医医院见到本文主人公,当时已是下午4点多钟。
在脾胃病科门诊,张志华正在给当天的最后一位病人看病,“这是我今天看的第36位患者。
”等这名患者离开后,张志华稍微舒展了一下腰身,跟我们讲起了他的从医故事。
服从调配与中医结缘谈及自己最初与中医的结缘,张志华并没有用“热爱”“奉献”这样的词汇作修饰,“成为一名中医师,更多的是机缘巧合吧。
”在张志华高考那一年,中医并非是一个热门专业,因此在填报志愿时也不是他的第一选择,而作为调配专业的唯一项,缘分到了,张志华也就欣然接受。
就这样,1994年张志华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中医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市中医医院,这一干就是22年。
在从医岗位上的日夜磨砺,张志华渐渐领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临床人才,具备扎实的中医学基础知识并不够,还需要不断吸取古代医家和现代名医的临床经验,学为己用方能不断前行。
于是工作中,张志华一边做临床,一边坚持学习,勤求古训,博采众长,不断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
“当初一起学中医的50多个同学中,如今还在从事中医师的寥寥无几。
”张志华觉得,中医的成才之路十分漫长,培养过程缓慢,贵在坚持和不断的学习。
故事的开始虽然只是机缘巧合,但在这条中医路上,张志华却用一份执着与坚持越走越宽。
如今的张志华,已成为全国名中医汤一新教授的学术继承人,第四批省拔尖中医师,中医博士,四川省名中医,是首批乐山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青年委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老年病专委会委员,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的心得体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的学习方法与路径,是一个需要首先探讨的问题。
很多朋友学习中医之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入门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一头扎进伤寒论等经典里,苦读了数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经文背得烂熟,临床时,边都摸不着,开口动手便错,进而怀疑经典,怀疑中医。
有的执迷于药物学里,变成了草药医生,单方医生,把个别中药和处方视为绝密,越求越奇,以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药或者异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还有的求于易,求于道,将中医和气功,宗教混于一谈,强词夺理,故弄玄虚,不提也罢。
我想,这些不应该是朋友们学医的初衷。
我虽然出生在中医世家,却也在医学上走了很多弯路,对临床疗效的追求也曾经让我倍感艰辛,回首这20多年的学医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医本来是一个简单明白,好学易用的学科,却被有意无意的蒙上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
在这个处处追求效率的时代,还原中医的本来面目,破除中医迷信,节约后来者的精力和时间,就是我现在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
唯其如此,中医界方可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才能发扬光大。
学习的方法和路径,先从端正态度开始。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说过,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要强调的是,下面这种学习方式适合有一定基础,希望深入系统掌握中医体系的人,也适合已经学医几年,或者读完了中医院校还一头雾水,愿意重新钻研的情况。
一,先宏观后微观。
一定要先对中医的学术体系有一个整体的大概印象,先通过走马观花式的浏览,然后再去学习具体的知识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种秘方,技法当中,纷纷扰扰,一锅浆糊。
临床上遇到很多医生已经号称可以攻克绝症了,结果自己得了感冒,还分不清是风寒还是风热。
基本的概念都是一塌糊涂,如何能够登堂入室?二,培养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强调死记硬背。
中医学让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诵大量的内容,而这是否有必要呢?我的体会是中医学里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其实是不多的。
远远不如法律,外语等专业。
很多内容,理解以后就会记得,而没有理解,记来何用?当然,理解也是分层次来的,先浅后深,先一般后特殊。
进行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
进行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也不断提升,因此医学科技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医药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医学,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治疗许多疾病方面已经得到很好的应用。
然而,相比于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成就,中医药领域在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挑战。
因此,进行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技术和产业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是指将中医药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的一种途径。
这个过程通常涉及到多个环节,包括研发、试验、转化、推广、应用等。
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意义(一)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重要方向,主要是指把中药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提高中医药的科学性和规范化水平。
进行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提高中医药的科学性和临床有效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二)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中药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外汇收入的增长有着重要的贡献,而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增长。
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可以打破传统的销售模式,建立产业链,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高中医药产品的质量和广泛应用,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中医药的需求,并促进中医药产业的长足发展。
(三)提高中医药在国际间的影响力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中医药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也是提升中医药在国际间的声誉和影响力的关键之一。
通过将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展示出中医药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疗效,可以提高中医药在国际间的认可和赞誉,促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推广。
怎样进行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一)建立科研转化机构在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中药成分研究、药效评价、质量控制、制剂技术等方面都是需要进行研究的。
为了加强中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科研转化机构是非常必要的。
医学科研个人工作总结8篇
医学科研个人工作总结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学习总结、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事迹材料、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study summary, contract agreement,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deeds materials, experience, teaching materials, composition, other model essays, etc.want to know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医学科研个人工作总结8篇职场人在写工作总结的过程中有非常多值得强调的事项,在结束工作后,要是不能及时记录工作总结,我们就很难发现工作中的失误,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医学科研个人工作总结8篇,感谢您的参阅。
专家简介.1
专家简介林荣书(又名赖如良)、男、研究员、中共党员,龙岩市第五批市管拔尖人才、市第三届优秀政协委员、市首届优秀人才、名老中医第六代传人、香港国际传统医学研究会课题教授,吉林职工医科大学客座教授,中华临床医学会常务理事,美国中华医学会会员,福建长汀荣春中草药开发脑科研究中心主任,荣书传统中医诊所创办人。
林荣书教授承五代悬壶济世祖业专门研究中医中草药施治癫痫、脑瘫、中风、偏瘫、老年性痴呆症、小儿智能彽、脑发育不全、精神分裂症、小儿多动症、抽动症、顽固性头疼、失眠、神经衰弱、孤独症等各类脑病。
他采用活血化瘀、疏通人体十二部经络、豁痰开窍,调节阴阳平衡,改善脑部微循环,促进大脑发育,健脑益智,增强体质等90余种辩证施治方法。
根据病情病症临证配药施治。
他的配方分控制和治本两大系列,一般6个疗程见效(每个疗程12天)。
40多年来林主任已为海内外2万多脑科患者圆了康复梦,被誉为“脑病克星”。
可面诊也可函治。
林荣书教授先后在《中医杂志》、《中华临床医学研究》、《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吉林中医药》、《福建中医药》、《中外名医杂志》、《陕西中医》等中医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不仅多次在全国及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而且多次获奖。
美国、德国、香港等科研学术机构多次邀请该中心主任林荣书教授前往讲学及进行学术交流。
为此,《人民日报》、《半月谈》、《健康报》、《光明日报》、《参考消息》、《福建支部生活》、《福建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福建卫生报》、《福建科技报》、《生活创造》、《中国保健》、《中国妇女报》、《人民政协报》、《星岛日报》,《福建电视台》、《厦门电视台》、《厦门日报》、《海峡导报》、《厦门晚报》等海内外数百家新闻单位先后报道了该机构林荣书教授和林永鸿教授的先进医疗事迹。
医迹载入《中国跨世纪专科名医大典》、《成功之路》、(原李鹏总理题词)、《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国名医名药大观》、《一代风流》、《当代共产党人》等60多部巨著中。
中医科研之路
“
.
I
、
I
’
i
÷
.
, .
a
.
造模 力 法 ¨ 小 ;
‘
勋 物街璇 址 臀譬 箍腱 的 堆 髓 和 绦 {, 助 }
:
.
稍 物模 型 是 辫群 研 究 的 幔婴 械髓 _ 1 F 段
’
’
。
、
}
c
.
5 1 缺 少 病 澄 触 介卡 J 删;
缺 抖 似 瞟 { 仁 乏 l f J潍 特 包 :
拗 物 髓 疆仃 m 篪 讳
苹夏臀檠
二 O O 八
年第 六 期
中臀科 研 之 路
器 才责
成 都 中臀 檠 大 擎
中 固 分 颓 虢 :R 2
-
03
文 献檩哉 砺 :A
文 章 编 虢 :1 8 1 8
-
0 0 8 6 ( 2 0 0 8 )0 6
—
0396
—
05
-
396
-
…
2 1 Lf J 瞀 挺 使 万 皿
.
I
.
■E 睡
+
卜
.
.
必 ∞ i 氍” f I 。¨ 牛
‘
’
’
】 建 {t: lI
、
i7
渺 眦 f I } 朴 巴 I 一肌 上呱 雠
讧
3 4
.
r
f I 辩勤 物 州 5袅1 j 完 令 ” 附 f 11潜 特 做
。
I I J I U# I l } I { l l ,l
:
r
- I i ^ U g ff I _ i
j
/
。
,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600字(精选7篇)
中医学习心得体会600字(精选7篇)中医学习心得体会600字篇1有人说: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
在跟李冬黎中医学习之前我一直觉得,中医是一位老人,左手拿着《本草纲目》,右手给人号脉,并能用毛笔写出药方的文人,他的疗效并不怀疑,可他的治愈时间确是我回避的主要原因。
中药我只知道是用一些特殊的花草和特殊的昆虫动物所制成的汤剂,疗效好。
中药治病,但口感不好,使我更多地选择西药片。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中医、中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又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迄今仍然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中医中药经历数千年,通过历代无数医家的努力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他融入了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五行。
阴阳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
阴阳即对立又是统一的整体,他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运动变化状态,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根基,且可相互转化。
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它们相生相克也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中医诊病则通过观察患者外在的局部的表现来推测内脏的变化,以确定病情,尽而就产生了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
我国老中医之所以神奇,能治百病,就在于他结合中医的理论把四诊运用到了极至,如东汉的华佗、张仲景,明代的李时珍,他们为中医、中药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了中医的理论,中医的诊断就得有中药的治疗。
谈到中药,他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其所有的药物大多数源于我国天然产的,但也有源于外国的,还有少数化学药品。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水土、气候、日照、温差、湿度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异,各地所产的同一种药材,其质量优势不一,可见中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就有了“道地药材”。
行走在_神经网络_里的人--记神经药理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国章
此后 金国章教授开始集中思索两个后续研究中的 学术问题 他发现 l-THP 的镇痛作用机制含有 镇静安 定作用 明显超越中医药记载 安定作用是上世纪60 年代国际上神经药理的前沿课题 安定作用的药理本质 是什么 它与镇痛作用有什么内在联系 他一直在思考 这个新发现 新问题 原来上世纪 60 年代初 国际上 发现具有安定药理作用的化合物仅有三种类型 l-THP 是其中之一 是一个学术创新的问题 大家各自在探索 中 然而 中国动荡时代的来临 加之科研人员很重视 国家任务的责任感 使得年轻有成的金国章教授转换研 究方向 开始接受国防研究任务 又在 1972 年参加针刺 镇痛与神经递质作用关系原理的研究 这一过程延续到 了 1978 年 整整 14 年时间 而他只是用了一句 很可 惜 来概括 不禁令我们感慨一位学者对历史变化的大 度 淡然和从容 但曾经走过那段岁月的人们 或会有 比这淡淡笔触更加深刻百倍的体味 一个学者 一个毕 生致力于自己深爱课题的人 不得不放弃或停顿 所意 味的是无奈和几分痛苦
走学术之路 对于金国章教授来讲 可以作几个十余 年之约 自 1952 年浙大毕业 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 究所工作 有幸地成为刚从美国归来的丁光生教授的第一 位助手 开始他一生的药理学研究 1956 年 又积极承担 著名中药延胡索镇痛作用的有效组分及其神经药理学研究 这项任务正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赵承 嘏院士的长期渴望 自 1928 1936 年 赵所长陆续自延胡
高考素材:屠呦呦
屠呦呦: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热点素材三维透视青蒿素的提取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美国筛选了近30万个化合物而没有结果;中国在1967年就组织全国7省市开展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抗疟疾药物研究,先后筛选化合物及中草药达4万多种,也没有取得阳性结果。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
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科技组组长。
屠呦呦和同事们通过翻阅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搜集了包括青蒿在内的600多种可能对疟疾治疗有效果的中药药方,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用老鼠做试验,但没有发现有效结果。
直到第191次试验,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
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她年轻的同事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体会过无数次碰壁挫折。
为了提取青蒿素,屠呦呦没日没夜泡在实验室里,满身都是酒精味。
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疗效和安全,她以身试毒,弄坏了肝脏。
她的同事们也都愿意在自己身上试验药的毒性。
在谈及青蒿素药物开发的过程时,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是多年来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她说:“这次获奖,说明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的。
”“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素材解读:“三无教授”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这个昔日里少为人知的任劳任怨、执着坚持、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一时名声大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其实,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并非偶然。
窥探屠呦呦数十年来的科研之路,她的敬业、奉献、坚持、合作,都为她今日获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她摘取世界大奖做了最好的注脚。
1、勤于钻研,敬业奉献。
对于“三无教授”屠呦呦荣获诺奖,不少人表示惊讶,不可思议。
然而,了解了屠呦呦的科研之路,这样的惊讶就可以悄然消失,这样的疑问自可以烟消云散。
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记上海市中医医院教授田建辉
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记上海市中医医院教授田建辉 王 芳 申 娜直到现在,田建辉还记得老家伏牛山下那个种满了中草药的医馆。
春天,医馆的院子里花香四溢,生机勃勃,鹤发的老先生给了他关于中医最初的启蒙教育。
后来,他怀揣着这份对中医的神往、悬壶济世的理想,从河南到上海,历经20余年成为国医传承人。
多年来,田建辉始终秉承“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科研诊疗理念,传承国医大师刘嘉湘“扶正治癌”学术思想,创新中医肿瘤防治理论体系;从免疫调控着眼揭示肺癌发病的核心机制,丰富“正虚伏毒”理论;同时,又以妇科肿瘤为切入点,研究“异病同治”,建立抑郁与肿瘤共病模型,揭示“调神”之内涵。
怀着特有的中医药情怀,他孜孜不倦地总结传承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探索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科学原理,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向恶性肿瘤发起了一次次挑战。
从中医到西医,带着问题深入肿瘤学20世纪70年代,田建辉出生于河南鲁山墨子故里,当地距医圣张仲景的故乡南阳不过百余公里。
田建辉家的邻居是位医术高明的老中医,开馆坐诊,求医问药之人络绎不绝,时人都尊一声陈先生。
儿时的田建辉一次次目睹陈先生妙用针灸和中药帮助附近部队官兵和乡亲解除病痛,心里肃然起敬。
又因时常聆听陈先生讲解中药知识,多次在其指导下到伏牛山采草药,他早早便对中医这门学科心驰神往。
1988年,田建辉开始系统学习中医针灸。
因刻苦用功,1992年便开始用针灸临证治疗疾病。
1997年,为进一步提高临床能力,他又考上中原针灸名家孙六合教授的研究生。
孙六合是针药结合治疗疑难杂症的大家,尤擅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胸水、腹水。
在孙教授的指引下,田建辉步入了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研究领域。
撰写硕士论文期间,他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实习一年,受中西医结合名家邵梦扬教授、杨峰主任的影响,开始思考中医和西医在治疗肿瘤上各自存在的弊端和优势,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结合二者,惠及患者。
带着这样的疑问和思考,2000年,田建辉考取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生,师从施志明教授。
守正创新 让中医药焕发新光彩——记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副研究员欧阳竞锋
创新之路Way of Innovation欧阳竞锋“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如今,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时刻: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了全国中医药大会;首次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名义发布了中医药文件《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这昭示54 科学中国人 2020年4月2020年4月 科学中国人 55实的功底和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通知书。
“硕士导师司富春教授是做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的,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把中医药与分子生物学结合起来研究。
”期间,为了学习前沿科技如何应用到传统中医学,欧阳竞锋一直废寝忘食地学习,并自学了生物化学等十几门课程,用他的话说就是:“从辰至昏,三历寒暑,完成了文科生到理科生的转变”。
硕士毕业时,碰巧云南中医学院在招聘老师,一向对云南有着莫名喜爱的欧阳竞锋就这样来到了西南边陲。
“当地卫生厅和教育厅号召大学教师去支教,因为这里太偏僻了,当地的学生和老师都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
” 于是,一腔热情的欧阳竞锋便在工作一年后主动请缨前往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丙中洛中学(即贡山县第二中学)下乡支教。
“那边地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的怒江大峡谷,冬季大雪封山,夏季塌方断路,过江需借溜索,手机都没信号,上网查询资料还得去县城里找网吧。
”以饱满热情投入支教工作的欧阳竞锋为师生们打开一扇与外界沟通的窗,他不仅翻山越岭家访每一个学生,也把健康理念带到每一个缺医少药的家庭,因此被该县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据悉,这段经历已改编为电影《志愿者》,由佟大为出演男一号,男二号的原型正是欧阳竞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求知若渴的欧阳竞锋为了深入探究其中的奥秘,决定继续深造。
医之道在明达——谈李维贤老中医成才之路
对》、《徐之才药对》等考证比较,通过药对的文献源 流考证、组成法则分析、使用法则剖析等,完成了中 医工作者的重要“基本功”和“欲为大医者”的必修 课。李维贤老师以优异成绩完成大学学习。先后在黑 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基础 理论研究所从事临床与科研工作。 2医非渊博通达之人不可学也 徐灵胎言:“黄帝、神农、越人、仲景之书,文词古 奥,披罗广远,非渊博通达之人不可学也。”中医知识 涉及广泛.经典文献言简意赅、难以透彻理解,需要 较好的传统文化功底与文史哲知识背景,更需要对 中医理论的全面理解与系统贯通。有道是:“医之为 道,乃通天彻地之学。必全体明而后可以治一病。若 全体不明,而偶得一知半解,举以试人,轻浅之病,或 能得效,至于重大疑难之症,亦以一偏之见,妄议用 药。一或有误,生死立判矣。” 李维贤老师强调对中医知识的系统掌握,他对 中医病因学、诊断学、药对学等均有专题论述。提出 了独特见解,并对脑髓理论、膈理论及通经活络、活 血化瘀治则等进行过专题研究,还曾点校、审订《蠢 子医》、《女科秘诀大全》二部古籍医书。 李维贤老师善于通过文献考证解决中医理论与 临床的实际问题。在《内经》志意学说研究中翻,他提出 “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素问・调经论》)为 志意的形态学特征,构成了人体的最高主宰系统:“志 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灵 枢・本藏》)为其生理学特征。志意协调机体内外阴阳 匀平的功能表现在御、收、适、和四个方面;志意发病 在于劳神过度与房室不节;“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 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素问.五脏别论》),提示志意 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五加、人参等中药具有强志 意的药理作用,神使与不使、精神进与不进、志意治与 不治,成为针、石等刺激疗法能否取得疗效的关键。
中医药领域项目科研课题
附件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领域项目课题申报指南项目一、“中医治疗常见病研究”为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中医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水平,“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设立“中医治疗常见病研究”重点项目。
本项目将在继承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经验基础上,整合中医药研究成果,组织多学科队伍,对中医治疗有优势、疗效突出的常见病及特色治疗技术进行研究,形成可推广的诊疗方案,以提高中医药临床治疗效果。
一、研究内容选择30种左右中医治疗有优势、疗效突出、有较好前期临床和科研基础的常见病,采用符合DME原则的多种临床研究方法,针对同一种疾病(研究病种自主选择,已列入“重大疑难疾病中医防治研究”项目中研究的内容不在此范围)同时开展以下三方面的研究:(一)临床治疗方法或方案研究针对临床确有疗效的治疗方法或方案开展临床研究,客观规范地评价其疗效和优势。
在各自申报的基础上,同一种疾病可对多种方案同时进行研究。
在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整合、优化治疗方案。
鼓励针对中医的证(症),按照“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思路进行方案研究和评价。
(二)中医药特色治疗技术规范研究对所选疾病,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医特色显著、疗效肯定、易于推广的临床治疗技术,通过规范性研究,进一步明确其有效性、安全性,完善技术操作,形成应用规范和指南。
(三)中医常见病基层医生诊疗规范的示范研究根据农村医生的诊疗需求,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开展适合于农村基层的(成本低廉、安全有效、便于掌握)中医疾病临床诊疗规范的研究。
研究过程中须进行方案的临床验证和修正完善等工作。
二、研究目标为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诊疗实践提供实用有效、体现中医特色优势的规范化治疗方案和技术方法。
三、申报方式和要求(一)本项目将在课题自由申报的基础上,通过评审,以协作组形式实施研究。
符合条件的单位可以一个单位单独申报,也可以联合若干单位申报。
有条件、有意向竞争协作组牵头单位者,必须联合多家有良好基础的单位共同申报,鼓励联合西医单位、省级以下中医医疗机构参与课题研究,且要说明竞争牵头单位的基础和条件。
屠呦呦的科研经历作文
屠呦呦的科研经历作文【篇一:作文素材屠呦呦】190多次失败成就中国小草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
”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我们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
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用于在小白鼠身上的抗疟疾检测,但进展并不顺利。
“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
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追梦人,求索之路无止境。
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
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
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 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中医临床科研方法概论考试复习提纲及答案
《中医临床科研方法概论》考试复习提纲1、何为医学科学研究?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医学科学研究主要是以人体为研究对象,揭示生命运动健康和疾病变化规律,探索有效防治疾病、促进人群健康的方法、手段和技术的实践活动。
研究范围: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研究;以病人为研究对象的临床研究;以社区人群为研究对象的流行病学研究。
2、临床医学研究的特点有哪些?1)强调临床研究的科学性与伦理性相结合;2)必须有严密的科研设计;3)临床实践是临床医学研究的源泉和必由之路。
3、中医临床研究的特点是什么?1)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2)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提出并且检验假说是中医临床研究的主要模式;3)以中医有关疾病预防和临床诊疗的基本理论、方法作为主要研究内容;4)中医药临床实践,历来重视人的禀赋、体质、心理活动(七情)以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
4、中医临床研究的意义有哪些?1)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2)发展中医学术;3)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4)促进现代生命科学理论的发展。
5、现代中医临床研究方法学的主要发展有哪几个方面?1)临床流行病学方法;2)数理统计方法;3)实验研究方法;4)循证医学方法;5)计算机科学方法。
6、方法学在中医临床研究中有什么重要性?1)提高临床研究的有效性;2)提高临床研究的真实性;3)提高研究成果的可应用性。
7、专题述评与文献综述的主要区别是什么?1)专题述评是对某学术专题的研究状况进行概说、评论、展望和预测,因此对作者的素质要求较高,一般由专家或学科领头人撰写,故又称“专家述评”;文献综述是根据科研、教学和医疗的需要,围绕某一学术专题,收集某时期内的有关文献资料予加工整理而成的综合性文献报道。
2)专题述评的重点在“评”,包括对专题研究状况的评价、展望、预测和建议,而“述”只是“概述”,处于次要地位,是评论的辅垫,不强调面面俱到,更不要材料罗列;文献综述则重点在“述”,因本身就是经过加工的二次文献,因此讲究材料详实,有检索价值。
学习中医心得5篇
学习中医心得5篇学习中医心得1在旧社会,师带徒的方法因人而异,大致有两种形式:第一种,老师采用浅显的读物,如《汤头歌》.《药性赋》.《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等教材,向学生进行讲授,并要求记诵.据我了解,凡是用这种教材的老师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偏重传授自己的经验为主,而对《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的讲授,则重视不够.因此,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侧重于临床,而忽于理论方面的研究.第二种,与以上正好相反,老师在启蒙教学阶段,就以四部经典著作开始.他们的主张,和《千金方?大医习业一》的精神遥相呼应.所以,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地讲,理论水平较高,而且基础也打得牢固,有发展的潜力,故被历代医家所拥护.清代的医学大师徐灵胎,在《慎疾刍言》一文中指出:〝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他说的汉唐以前之书,指的是《内》.《难》等经典著作.可见,徐氏也主张先学经典著作为学医的根本.我是怎样学起中医来的呢?因为我体弱多病,经常延医服药,而接近了中医,并以此因缘加入了中医队伍.我的学医老师,在营口行医为主,他收了三个徒弟,我的年纪为最小.当时我学的中医课程,现在回忆起来,大体上分为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两个阶段,共花费了六年的时间.在理论基础阶段,学了张.马合著的《黄帝内经》.《本草三家注》以及《注解伤寒论》和《金匮心典》等著作.由于我曾读过几年私垫,古文有点基础,所以,文字方面的困难不大.但对老师所讲的医理方面,就存在很大的难题.记得有一次老师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 的内容时,尽管老师讲得眉飞色舞,而我却象腾云驾雾一样了.对中医理论基础,我学了整整三年.虽然对一些问题还有些朦胧,但把一些经典著作系统地学了一遍,这就对进一步学习中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算是很大的收获.学到第四年,老师为我讲授了《医宗金鉴》中的临床课程,如杂病心法要诀 . 妇科心法要诀和幼科心法要诀等.由于这些内容是用歌诀格式编写的,因之老师要求一边学一边背,直到背得滚瓜烂熟时为止.背书对我来说虽不陌生,但它很压人,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每天早起晚睡付出辛勤劳动.关于背书的问题,历来也有争论.我的意见,倾向于应该背点书的.《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它指出〝背〞是为了书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识清是为了临床辨证.由此可见,《金鉴》所写的大量歌诀体裁,是为了人们的背诵和记忆,这也就勿怪其然了.然而,中医的书浩如烟海,谁也不能一一皆读.因此就有地区之所尚,或因师传之所异,而不能不有所选择.例如,南方的医家则多宗孟河派的费.马之学,而东北三省,则多把《医宗金鉴》奉为圭臬.《医宗金鉴》这部书,原为清乾隆太医院右院判吴谦的未成之著,后被政府发展,认为可以作国家的医典,仍指令吴谦.刘裕铎本着〝酌古以准今,芟繁而摘要〞的宗旨,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的修纂.大约又过了两年,于公元一七四二年方始告竣.全书共为九十卷,计分十一个科目.它与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和剂局方》可以互相媲美而并驾齐驱.徐灵胎评价此书有〝源本《灵》,《素》,推崇《伤寒沦》.《金匮要略》以为宗旨,后乃博采众论,严其去取,不尚新奇,全无偏执〞的美誉,也就说明了这部书的成就是非凡的.它不仅在东北三省发生影响,而且远及全国和东南亚各地.在老师的指示下,我买了一部《医宗金鉴》.通过自己的学习,发现其中的《订正伤寒论注》搜集了诸家之长,参以己意,说理明畅,使人读之发生兴趣.于是,我如饥似渴地埋首于《伤寒论》的学习.从这开始,方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而向自学迈出了新的一步.学习中医心得2感恩有这样一次机会,能让我向大家汇报学习中医一路以来的收获和体会.曾经的我是一个国营单位的设计师,从高中到大学薰习的都是与艺术相关的专业知识,对医学一窍不通,跟中医更是八竿子打不着边儿.但是我自幼体弱多病,记忆中常常是母亲风雨无阻的带我去医院看病,医院都快成了我第二家,打吊瓶.吃抗生素已经是家常便饭,可是通过西医的治疗我的身体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健康,而是问题越治越多,不知何时是个头,直到有一天内分泌系统出了问题,我才开始萌生了一个念头,我要学习中医给自己调理,不要再去医院.就这样我开启了自我疗愈的养生之路.为了学习中医养生和自我保健,我辞去了体面的设计工作,改变了自己的就业方向,潜心学习艾灸.推拿.拔罐等中医理疗的技能,也算是抬起脚准备迈进中医的大门,但对于如何辨证,如何取得更好的理疗效果始终一知半解,没有底气.对于我这个医学门外汉而言,要想系统的学习中医真是太难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天津一个养生培训班学习时,非常有幸的结识了杨贞老师——倪海厦医师的弟子.初次见到杨老师,她穿了一身洁白的衬衣,真像是一个白衣天使,我和中医的真正结缘也因与杨老师的相识而开始.课程中杨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她的老师倪海厦,一位旷世奇才,并让我们学习了倪老师的视频,告诉我们要想学习中国五千年来最正统的中医,一定要从倪老师这里开始.就这样,通过看倪老师的视频我渐渐地从心底爱上了中医,中医是博大精深的,而又如此有魅力,倪老师讲课深入浅出,风趣幽默,你似乎感觉不到中医的枯燥.在学习中,我终于有勇气想大踏步的进入中医,去探索,去遨游,伴随着这样强烈的愿望,去年年底我和我的先生来到了河南开封通许县人民医院——倪海厦中医教学培训基地,跟随杨老师进一步学习及实践.跟诊期间,我们见证了太多奇迹,很多患者来时已病入膏肓,但几次复诊下来气色都变得神采奕奕,病情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好转.有一位中年女性患者,肝静脉狭窄做了绕道手术及脾脏切除十年,近两个月连续低烧,全身发黄,无力,手掌瘀黑,来就诊时需要家人搀扶,说话上气不接下气,不停的流汗,一脸愁容.见到这样的病人,整个课堂的气氛像是被凝住了,和我们一同培训的都是有经验的西医科室主任,都紧锁眉头,可能大家都觉得这个病人时日不多了,只是彼此心照不宣罢了(西医诊断:弥漫性肝癌肺转移).但杨老师很从容的.一如既往的问诊并开出了方子,并叮嘱病人让其多哈哈大笑,保持心情舒畅,从身心两方面调节,给予病人信心.没想到接下来一段时间,病人经过几次复诊后,真是大变活人!不需要家人的搀扶,烧退了,精神好多了,身上的黄色已褪去,手上的瘀暗也得以恢复,我不敢相信这是同一个人,病人已经从原先的阳不入阴,慢慢地转变为阳潜进去,一个做过大手术的人都能恢复的和正常人一样,病人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们在场的每一位学员无不感动和震撼!杨老师的医术和医德,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同时中国几千年传下来的经典之方,是多么的伟大,弘扬这样如此优秀的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责任!通过两个月的跟诊,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原先听倪老师的视频转变为在临床中如何应用,理论结合实际,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信心.原来一切并不是我之前想象的那么难,两个月的学习过后,我开始试着将我的所学应用到自己及家人身上.学习中医心得3今年一月的时候,我记得天气很冷,无意中在某著名购书网站中看到一本超级畅销书《求医不如求己》,先到网上看这本书的一些章节,觉得非常棒,立即买了一套.书送到后,迫不及待地翻阅,当时简直把作者中里巴人奉为神仙,惊为天人.书中说了一些经络和常见穴位知识,还讲了一些头疼脑热高血压等常见病运用经络疗法的治疗,另外还有一些日常保健的按摩及推拿手法.为了更详细确切的知道这些手法,比如推腹法,金鸡独立法,打通小周天法,我还到优酷网和土豆网等视频网站下载了相关的视频这本书里面很多是讲到了刮痧和拔罐疗法,以及按摩穴位等方面.为了亲身体验这些效果,我又在淘宝网上买了整套的一拔通真空罐和刮痧板刮痧油等等.天寒地冻的,我躲在被窝里给自己刮痧拔罐.(提醒下,后来通过学习才知道,因为冬天在中医理论中是属于收藏的季节,所以如果不是身体非常不舒服,不要轻易的去拔罐刮痧,不要对身体穴位进行强刺激,如果真的一定要进行这些治疗,那么也必须做好保暖工作,而且在治疗后半个小时内不要接触冷水.)因为我的身体一直都不属于那种非常强壮的那种,所以才对健康问题有非常强烈的关注,看到这套书的一些疗法,用个稍微不太贴切的比喻,简直就象饿了三天的人突然面前出现一碗白米饭.那种如痴如醉的学习和陶醉,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O(∩_∩)O哈哈_学习中医心得4在炎炎的烈日下,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暑假.每一年的暑假都是令我们兴奋而又期待的时候,以前我们总是早早就计划着暑假该去哪里玩,而现在我已经是一个大学生了,将近两个月的暑假不能只顾着玩,要好好利用.于是我决定找一份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一来可以增加社会经验,拓宽知识面;二来可以锻炼自己与人的交际能力.暑假回到家之后,和爸妈商量了一下,选择了一家离家比较近的小型药店.在去药店之前,心里很忐忑,毕竟自己的专业知识很少,害怕会被拒绝.见到药店老板后,我向老板表明了我来这工作主要是为了积累经验,工资多少不重要.老板很爽快的答应了,安排我第二天来上班.第二天我早早就来到了店里,开始了我的社会实践.我先熟悉了一下药店的环境,虽然这是一家不大的药店,但药品的种类还是挺齐全的.由于我还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专业知识甚少,还没有资格出售药品,所以在药店里我只做一些简单地工作.经过两三天的摸索,药柜上的药品我已经差不多都认识了,对每种摇所对应的疗效也有了一些了解.药品大致分为R_(非处方药).OTC(处方药).保健品.特殊管理药品.而常被购买的药品,如感冒药.消炎药.胃药等则放在方便拿取且显眼的位置上,所有药品都是标明价码,按区域内商品摆放及分区分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药店的流程已经滚瓜烂熟了.每当店里的销售员忙不过来时,我也可以上前向顾客推荐介绍一些顾客想要的药.每次我都是很小心翼翼的,深怕出一丝纰漏,每当我拿不准主意的时候,我都会问问店长,以确保万无一失.虽然每天回到家全身都像散架似的,很累很累,但是我的勤奋得到了店里各位阿姨的赞赏和老板的肯定,我的心里是充实又快乐的.慢慢地,在药房里,让我感触最深的便要数每天匆匆的过客们.他们大多面带焦虑,或面带病容.总之,形形色色的面孔每天不断地变换着,药店仿佛是人生的大看台,上演着各种喜怒哀乐的剧情.虽然每天早九到晚五的工作,时间很漫长,甚至有时站到腿一阵一阵的酸痛,但是只要听到顾客不经意间对我态度的赞扬,一切的隐忍都烟消云散.学习中医心得5数千年来,造福于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繁衍,也为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当前中医.中药和针灸在大部分国家占有一席之地,利用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研究世界性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渐成趋势.通过这次与沈绍功先生的交谈以及对他的访问,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中医之路的曲折艰难,中医发展的流长.博大精深,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发扬传承中医精神的意志和决心.沈绍功,男,汉族,_39年5月出生,系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第十九代传人._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六年制医疗系,毕业后一直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从事医疗.科研和教学工作.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肿瘤病房负责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冠心病急症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第三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中医急诊杂志副主编,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所特聘顾问.承担并参与国家中医肿瘤.心脑血管病等多项攻关课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老出身于中医世家,自幼受中医熏陶,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一切为了临床,疗效才是硬道理〞.他主张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反对死啃书本也反对没有理论的盲目实践,有理论.有实践并能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才能称得上是医学家.老注重医学传承,平等待人,他认为中医药的生命力在基层.多年来,他注重基层医生特别是乡村医生的医学教育培养,不辞辛苦,毫无保留的传授沈氏家族积累的诊疗经验,在业界得到肯定,受到广大基层医生的尊崇和爱戴.二十多年来,我所走过的学医道路,是艰苦的,曲折的.总起来有以下体会:(一)要学好中医,必须打好两个基础.首先是古文基础,最低要求繁体字能认识,文言文能断句.再就是中医基础,如《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白文要选读,药性.方歌.脉诀.经络歌诀要熟读,有了这两个基础,才能继续深入下去.(二)要多看几种好的参考书.我在读高中的时候,老师教我读古典医着是不错的,但是指导我看的参考书,只限于汪切庵.陈修园两家,这就太局限了.后来我在中医大时所看的参考书,就使我的眼界开阔多了,因而获益不少.(三)要多跟几个好的老师,因每个老师各有他的长处.比如,有的老师长于伤寒;有的老师长于温病,有的长于杂病,有的长于妇科,有的长于儿科.根据各老师辨证用药的特点,取其所长,为我所用,这就大有好处.但这个条件如不具备,也可自学成材.(四)学医要有坚强的意志,朝斯夕斯,持之以恒.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前途,要看到光明,要提高自己的勇气.在顺利的时候,又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刻苦学习,继续前进.我在学医过程中,学习情绪曾有几次大的起落,教训是很深刻的.(五)在医疗作风方面,对同道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对病人无论工人.农民.领导干部,都要一视同仁,详细诊察,不得草率.有时病人情绪急躁,要求过高,也只能耐心说服,体谅病人.但也不能迁就病人,投其所好.更不能乘人之危,向病家需索财物,这是起码的医德.我现在已经是一名大三的杏林学子,我以自己身在湖南中医药大学这个中医情结深厚的学府而感到骄傲自豪,我更为遇到这么多医学精湛的中医老师而欣喜,我将在这片热土中继续挥洒激情,为中医大的明天,为中医学的未来继续前行.学习中医心得。
中医科研方法概述
中医药科研概述一、中医的特点及开展中医科研的意义(一)中医的特点中医药学的理论框架成型于2500年前,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其思辨的成分远大于实验的成分。
它把人放在一个非线性复杂系统之中,这一复杂系统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对机体的影响,考虑多因素致病,通过中医药复方配伍,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地整体调节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中医药学重视整体的人,以整体的、动态的、辨证的观点把握健康与疾病。
强调“天人合一”,重视治未病,追求动态平衡与协调的医疗思想以及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的鲜明特征。
中医理论主要以东方的哲学思想与丰富的中医临床实践为其理论源泉,将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引入其体系,用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的相对关系,功能活动的产生机制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药物性味、配伍等,从而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具有整体性、宏观性、系统性、辨证性和全息性的特征。
中医学具有浩瀚的古典医籍文献信息资源等优势,同时存在缺乏现代社会可以接受的评价标准、诊疗技术手段落后、尚无系统的技术规范、临床疗效优势显示度不够等,制约中医优势发挥的关键问题。
因此,中医药科学研究与现代医学科学的研究程序应该有所不同。
中医药科学研究首先应从临床研究入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观察病例,肯定疗效,总结经验,掌握规律,然后再做实验研究,以阐明其原理、机制,这样比较符合实际,应该成为中医药科学研究的一大特点。
另一个特点是对名老中医的经验及中医文献的发掘、整理、提高的研究。
但是中医药理论不能停留在这一水平。
近几十年来,生命科学进展非常迅速,人们对错综复杂的生命活动的探索,已从外表整体观察,深入到器官、组织、细胞、细胞器,直至基因、分子水平,来解析机体内部的精微结构和巧妙的功能,为人类认识生命科学的奥秘,指导医学实践显示出美好的前景。
生命科学已成为当代世界科学研究的热点、前沿,基因科学将导致医学革命。
面临这种形势,必须考虑如何根据中医药的特点把这些宝贵的财富,有选择地引入中医药领域的问题。
中医药走好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之路范文
中医药走好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之路范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中医药在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之路上的探索与实践自古以来,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疗效,为中国人民的健康保障做出了巨大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性原则
特异性原则
多维性原则
建立合乎中医特点的科研方法学,不能 草率地把现代的大部分规范拿来“规范” 中医。
4.3 明确中医理论研究的方向
揭示中医理论本质和发展规律, 为临床服务,这是起点与归宿。 借助实证研究的思维路线,按照自身规 律,创造理论成果,以增强学术含量。 在继承基础上,与时俱进,持续发展。
动物实验是医学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动 物模型是医学研究的重要载体和手段。 动物模型在中医药研究中的重要性已被 充分认识,但一些问题,未能解决。
具体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a. 造模方法局限; b. 不具备规范、统一的诊断标准;
c. 缺少病证结合模型;
d. 评价标准缺乏中医特色;
e. 动物体质存在差异。
4.4 规范中医临床的研究
临床科研目的是提高疗效,是科研的主体部分。 选择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性研究作为重点。
用科学方法阐明中医治法学的科学性,研究疾 病的证治规律,探讨方药的作用机制。
4.5 重视并正确利用动物实验
动物模型是中医学走向现代化的“桥梁”。 优点表现在:Biblioteka a.b. c. d.
随证候的变化进行跟踪观察;
因此,目前的西医科研方 法并不能完全适合研究中医理论 的整体观和个性化治疗,需要探 索更科学的研究方法。
3.3 建立体现中医特色的方法与标准的困境
中医科研长期以来遵从西医的科研规 范和要求;
西医学的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医科 研。
中医科研要发展,必须坚持自身特点, 建立体现自身特色的方法与标准。
3.4 中医动物实验不完全具备中医特征
中医科研之路
罗才贵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 610072)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8-0086(2008)04
提纲
中医科研的意义
中医科研的现状 目前面临的困境
解决困境的方法
1 中医科研的意义
1.1 中医科研的必然性
中 医 学 面 临
(医学模式和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
机遇
中医是门实践学科,临床是科研的基础。 依据自身特点,建立符合实际的科研模式。
取 得 临 床 经 验
进 行 实 验 研 究 指 导 临 床 实 践
4.2 明确中西医区别,修正科研模式
中医大部分经典理论特点: 源于实践,经过检验;
贴近临床, “古而不老”; 部分显示出认识上的“超前性”。
这就要求中医科研要坚持
名医亲撰的东西少,后人整理东西多。
3.6 中医药医籍文献的整理与挖掘欠缺
“中医文献研究永远给医学研究提供不 朽的平台”。 现状,90%以上都涉及中医尖端科研, 而文献考证仅占10%以下。 即使在中医文献研究圈内,用规范文献 学方法去研究的科研还很薄弱。
4 解决困境的方法
4.1 立足临床推动科研的发展
以上问题导致在采用西医 的指标来反映症状、体征、诊 断证候时,发现中医动物模型 不完全具备中医特征,部分研 究结果价值不大。
3.5名老中医经验的继承与发扬比较困难
名医经验是中医继承工作的主要内容。 传承困难的原因:
a.
b.
非确定因素多,客观化、标准化程度低;
个别理论多, 一般性理论少;
c.
d.
感悟的内容多,可操作性技术含量少;
2.1 中医基础方面
中医“证”的研究 针刺镇痛机理 经络研究 中药复方配伍机理等
新兴中医学科相继问世 中医优势疾病研究成果
如:通过对“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揭示了 中药改善体质的部分机制,提出“体质可调 论”。
2.2 中医诊疗技术与现代科技逐步接轨
中医临床科研重点:诊断和治疗。 诊断的真确性是提高疗效的前提。
3.2 缺乏中医的科研方法创新
中医学是实践医学; 目前中医科研,大多采用西医的方法、 手段,对中医的理、法、方、药进行 验证、诠释;
不能准确地体现中医认知思路,理论 上难以“突破”,临床上难以“深 入”。
西医科研方法局限性:
a. 过度侧重疾病的标准化诊断和治疗, 忽视疾病的个体化因素; b. 侧重于疾病的特异性因素,忽视疾 病的非特异性因素; c. 侧重于具体的疾病,忽视病人的整 体性。
中医临床诊疗现代化 增加一些病名,更为患者接受; 结合现代诊断技术,诊断更明确; 药物新剂型涌现,运用更灵活有效;
部分科研模型的初步建立等。
3 中医科研面临的困境
3.1 中医科研的误区
“低水平重复”较多,“突破 性进展”较少; 科研与实践脱节,未能服务 于临床;
原因:
a. 不明确中医科研的方向与目标,找不准切入点 与突破口; b. 临床研究忽略了临床—规律—临床的研究思 路; c. 理论研究因循守旧,拘泥古人,缺乏创新; d. 课题设计盲目追求新指标,脱离了中医学的特 色和优势。
检测证候形成过程中指标的动态改变; 检验治疗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 探索新药物的应用等优点。
复制中医动物模型坚持的原则:
a.
中医理论为指导;
复制的模型症状符合中医临床;
b.
c.
d.
相应的药物能够反证治疗;
模型稳定,能重复。
4.6 借助循证医学
它是国际上公认研究中医临 床疗效的先进方法。
中医药学要发展,依赖临床 经验积累的方法是不行的, 需借助循证医学的方法,加 快中医药走向世界。
科研之路
(现代医学飞速发展)
挑战
中 医 现 代 化
1.2 中医科研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继承
历史责任
发展
意义
创新 时代需求
1.3 中医科研的有利条件
国家大力支持 科技突飞猛进
2 中医科研的现状
中医药科研经历了一个从盲目 摸索到有目的探索的逐渐成熟 过程。
随着科研思路、方法、手段亦 不断完善,在基础理论、诊断 技术、临床药物疗效等方面取 得一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