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 主观题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观题以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观题以及答案

1.如何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认识与实践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行动作用。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打破认识上的旧框框,突破头脑中的旧思想,引起认识上的新飞跃,从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回答,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

总之,认识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但另一方面,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也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2,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主要内容。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深刻揭示了实践在自然演化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实践的本质、结构和表现形式,为科学把握认识到本质和规律奠定了基础。

第一,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第二,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活动的基本结构。

第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人类实践活动形式丰富多样,从内容上看,实践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马原主观题

马原主观题

马原主观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案: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有哪些?答案: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这些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3、结合当代世界所面临的课题和当代青年所肩负的使命,谈谈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指导意义。

答案:(一)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1.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2.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透视时代风云的锐利目光;3.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二)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1.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2.马克思主义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3.马克思主义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三)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人类的未来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结合自身)4、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答案: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2.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第四,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结合自身)5、什么是物质?答案: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答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具有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原理主观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主观题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再次,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最后,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二、辩证否定观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又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进步的社会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推测未来,指导人们实践活动;落后于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变现。

四、哲学上的“价值”及其基本属性首先,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

马克思主义--主观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主观题汇总.

马克思主义--主观题汇总.主观题汇总(2008.10----2015.4一、简答题 (共 85题绪论:5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3 0-5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继承与创新。

2、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 0-13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2 0-14、 27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2 0-165、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0-26第一章:12题6、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简述其内容和意义。

1-357、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

(2 1-37、 388、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409、简述实践的含义与基本特点。

(2 1-4410、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4811、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主要表现。

1-5412、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2 1-5613、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

1-5714、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7215、简述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7516、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1-7717、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1-78第二章:11题18、简述意识的本质。

(2 1-P8219、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2 2-93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0、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 2-9521、简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2、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3 2-10123、简述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2-102、 11124、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2-10625、简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实现的条件。

马原理期末考试主观题

马原理期末考试主观题

马原理期末考试主观题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和意义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期以来科学社会主义思潮的理论基础,是在无产阶级和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对于改变人类社会命运、解放被压迫阶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和矛盾的普遍性、同一性、斗争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批判了旧哲学对于现实的忽视和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等倾向。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剩余价值理论、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等。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过列宁主义的改造,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中国革命的胜利使中国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发展国家。

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结合中国革命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以农民为基础,实行武装斗争和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在党的领导下,最终取得了胜利。

中国革命的胜利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地位。

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基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和有别于资本主义的优势。

2. 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内涵包括公有制的建立和巩固、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等。

3.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完善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并加强党的领导等。

马原理期末考主观题

马原理期末考主观题

马原理期末考主观题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与产生背景2.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基本原理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二、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1.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2.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与区别3.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含义2.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作用与影响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和相互关系四、阶级斗争与社会主义革命1.阶级斗争的起源、发展和本质特征2.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的科学分析和认识3.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特点五、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1.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追求和核心价值观2.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和途径3.共产主义社会的实践探索与路径选择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基本运行机制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道路七、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1.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意义和作用2.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和发展方向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特点八、马克思主义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意义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容和奋斗目标以上是《马原理期末考主观题》的内容大纲,其中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基本原理、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阶级斗争与社会主义革命、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追求和实践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马克思主义发展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内容。

这些都是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对于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时,我们应不断强化对这些题目的学习和思考,以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马原理主观题和答案

马原理主观题和答案

马原理主观题和答案一、题目一题目:列举三个您认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思想,并解释其意义。

答案: 1. 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引起的,它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一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产生新的生产关系,这就是社会的历史演进。

这一核心思想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指导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变革的规律,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2.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这一核心思想引导我们深刻认识到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为推动社会进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提供了理论指导。

3.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共产主义社会,即人类历史上最高级别的社会形态。

共产主义社会的特点是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消除了阶级对立和剥削,实现了人类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

这一核心思想指引着我们实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目标,鼓舞着我们为之奋斗。

这三个核心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进步性,对于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二、题目二题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是什么?请阐述其意义和作用。

答案: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和行动指南,是现代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历史地位是一种科学的真理,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为基础,充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

它是一种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分析的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提供了科学指导。

2.实践性和指导性:马克思主义是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要求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案。

它不仅提供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分析,还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路径提供了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原理主观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主观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主观题绪论3)马克思17岁时在自己的中学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 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而而对我们的骨灰,商尚的人们将酒下热泪。

”请阅读马克思的这篇作文,并结合你对马克思一生奋斗历程的了解,谈谈你能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答: (1) 马克思这篇作文的主要观点马克思认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应该更多的考虑社会的需要、人民的利益,个人享乐是次要的。

马克思的这篇作文是马克思内心的真实写照,他的一生也践行了为全人类奋斗付出的思想。

(2) 马克思的奋斗历程马克思家庭出身较好,但是没有像一般的贵族青年一样追去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是选择了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事业。

马克思孜孜不倦地进行理论探索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斗争,和恩格斯一起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极大的鼓舞了无产阶级的解放和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3) 人生启迪马克思一生的奋斗历程带给我的人生启迪有:1.要把个人放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来看待,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把握人的本质,从而为人的自我认识找到正确道路。

2.人生的意义和幸福不在社会之外,而应在社会生活中寻求。

社会生活当然不可能完美,其中甚至存在着罪恶和陷阱,但我们不能因此逃避社会,面应该行动起来改造社会,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3.人的物质利益拥有正当性,但我们应当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要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把个人追求与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第一章结合你的个人实际或专业特点,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第二章3)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请给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论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1.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区别:①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②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③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马克思题库主观题

马克思题库主观题

马克思题库主观题绪论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P4产生的时代背景: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引发和加剧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都在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随着机器大工厂对工场手工业、雇佣劳动制度对生产关系的取代,社会日益分裂成为两大阶级;资本主义的强烈压榨引发工人们的反抗)现实的实践发展需求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

理论背景: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P13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马克思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第一章3、如何理解社会的物质性?P34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P37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马原主观题汇总Word版

马原主观题汇总Word版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新性。

(1)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

(3)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为什么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首先,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

其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再次,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多选)(单选)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取向,以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为价值评价标准。

2.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第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6.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限难曲折的过程。

为什么这么说?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需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曲折发展过程;旧事物在一定时期内不有相当大的力量,总是对新事物加以压制和扼杀;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理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期末考试主观题

马克思期末考试主观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问答题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转化规律。

四、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五、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理解。

并说明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六、简述社会主主义的发展历程。

你了解了这一历程后受到了什么启发?七、为什么说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你学习了这一理论受到了什么启发?八、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1).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中国四大发明、近代蒸汽机和机器的应用都极大的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1分)(2).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使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1分)(3). 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为人们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1分)(4). 科学技术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扩大了人们的交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人们的研究有了新的知识理论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

(1分)(5).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正确的决策。

(1分)2、说明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1).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1分)(2).对科学技术运用不当,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控制手段,可能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环境污染。

“全球问题”的出现与此有关。

(1分)(3). 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可以为霸权主义对外侵略服务。

(1分)(4).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要积极发展科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要以人为本,保证将科学技术成果造福全人类。

(1分)(5).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不能将科学技术成果用于扩张霸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主观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主观题答案

1.简述对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的理解答: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其产生有些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深厚的阶级基础以及鲜明的思想文化渊源。

0.1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0.2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0.3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对于人类文明提出的种种疑问的回答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此外,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等自然科学成就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文化基础。

2.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二者关系问题上的错误答:(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却忽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

3.简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答:1.内涵:(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2.关系: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相互对立的,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4.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答:(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事物的发展往往是从量变开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试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观试题大全

三、辨析说明题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正确。

①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实践创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

②实践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全部生活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③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④社会规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⑤这一科学命题指明并论述了“物质实践决定观念”,说明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方式,深刻揭露了旧历史观的根本错误,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

2. 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错误。

①社会发展从总的方向、趋势和内容上是上升的、前进的。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

这上上升性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②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和形式则是迂回的、曲折的,不是直线上升的。

焉因为社会发展既是前进的又是曲折的,所以社会发展表现为螺旋式或波浪式的前进方式。

③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错误。

⑴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但这并不直接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⑵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

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

4.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正确。

垄断统治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和根本经济特征,获取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⑴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

⑵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⑶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5.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错误。

⑴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府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⑵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概论主观题

马克思主义概论主观题

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答: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2.与其他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有哪些特点。

答:(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的群众基础。

(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的得到解决。

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4。

简述垄断阶段竞争依然存在的原因。

答: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是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的走向垄断.首先,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的竞争。

其次,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经济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使是已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他们之间本质上依然是相互竞争关系.因此,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烈程序,都较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的发展。

5。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答: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资产阶级政党有着本质区别。

马原主观题(修改版)

马原主观题(修改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和科学体系。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的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见默默的图XD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答:(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

第一,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马克思主义又具有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革命的阶段,它没有自己的私利,因而敢于坚持科学发展真理,无产阶级革命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这种统一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关键:无产阶级的先进性)体现:一、科学的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主体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观题考核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观题考核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观题考核(共三题,每题10分)一、论述题(10分)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并从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角度论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科学性。

答:(1)当代价值:①马克思主义是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

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指南。

它能站在科学和时代的制高点观察事物和现象,给予我们观察当代世界的宏大视野。

它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原理。

运动、变化、发展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关键词,从运动中看到变化,从变化中看到发展。

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展望未来世界的长远眼光和战略定力。

②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

马克思传入中国,使中华民族在精神上从被动转为主动,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

人民有信仰,民族就有希望,国家就有力量。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

③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依然存在并发生作用。

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今时代的真理。

(2)科学性:①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通过批判吸收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分析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真总结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而提出来的一种社会理想。

②实现社会主义从制度上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十几代共产党人努力。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中不断前进发展的,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人类社会走向共产主义,有着科学性和必然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社会理想。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

马克思传入中国,使中华民族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1)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由实践来检验,此外没有其他标准。

实践的不确定性不是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其不同的实践标准,作为实践的标准只有一个,不以个人或阶级为转移。

(2)造成实践标准不确定性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无论认识的主体与客体,还是已经获得的认识以及实践本身,都是一个不断运动发展的过程。

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

由于一切实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都有局限性,这样每次实践检验出的认识的真理性也只能是历史的、具体的,具有近似的性质。

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相对性、有限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这就是说,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

二是由于实践检验是个过程,任何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的实践,都不可能对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的一切理论、认识和观点作出最终的检验,即不能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

因此,每一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是有限的。

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因此,我们既要坚持实践标准,又要防止把实践标准简单化。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答:1、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

2、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

3、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真理标准的基本命题。

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旧唯物主义,都没能科学地解决真理标准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人类认识史上真正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全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真理的本质是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检验真理就是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人的认识没有超出主观思想范围,不能确认自身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具备把人的认识同客观实在加以对照的能力,也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唯一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只有实践。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实践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主观与客观的“交错点”,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人们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并加以对照。

人们把从实践中得来的认识加以整理后再返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如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认识变为现实,就证明这种认识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

因此,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

合乎逻辑的思维既是实践的指导思想,又是理解、总结和表达实践成果的必要条件。

但是逻辑本身也是以往人类实践的精神成果,逻辑推理的前提和逻辑法则的真理性也要靠实践来检验。

某些逻辑证明的结论,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后判定它的真理性。

因此,实践高于逻辑证明,检验真理的最终标准也只能是实践。

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我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3.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现在已经“过时”了。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这种观点是不可取的。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被确立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被确立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是灵魂,是决定其性质和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

可以说,产生于19世纪中叶欧洲的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即使是21世纪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对我们仍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1)罗素说过,马克思是“最后一个构筑大体系的学者”。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欧洲,但它并非只是欧洲文明的产物,它是建立在人类已有的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人类这一革命性伟大成功不仅属于欧洲,也属于全世界、全人类。

正因如此,即使是到了21世纪的今天,它仍有价值,是不朽的巨作。

(2)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其真理性也是相对的。

但,那些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的人,实际上是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固定不变,依旧是19世纪的思想。

问: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什么。

想必大家都知道是,与时俱进。

所以,站在21世纪的我们不能认为,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再者,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的人,他们不是把马克思主义看出一个整体,而是把它的一些原理或个别结论教条化,一旦某个原理不能说明变化了的情况,某个结论已经过时,便认为整个马克思主义“过时了”。

(3)在当今世界,尽管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潮,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巨大成就已向世界表明,社会主义的前景是光明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代真正能给世界人民解放以精神支持和理论指导的科学学说。

但这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资本主义世界矛盾激化过程;经过长期的工人阶级组织和教育的过程;需要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队伍的各自重新集结和壮大;需要群众革命意识的重新觉醒;更需要各国马克思主义者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作用。

有人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有人认为英雄创造历史。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我认为,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英雄!!英雄创造历史论,片面夸大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唯心主义理论。

1、首先,人民群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要素——劳动者。

劳动者是最活跃、最主要的生产力,他们是生产资料的发动者、使用者、控制者、推动者。

其次,人民群众能不断地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生产技术。

生产工具变了,整个生产力会变、生产力变了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

总之,人民群众既是生产力中的要素,又是劳动工具和物质生活资料的创造者。

生产工具是历史的基因,创造了工具也就是创造了历史。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首先,人民群众的生产经验和生活是精神产品的源泉。

精神财富中的科学是在总结生产经验基础上产生的。

科学家是科学知识理论的直接发现者,但其源泉仍在群众的生产经验中。

中国古代的《本草纲目》、《民齐要术》、《农政全书》等都是在总结生产、生活经验中形成的。

精神财富中的文学艺术也是以群众的生活为源泉的,所以,文学家、艺术家要经常到群众中去采风、充电。

其次,知识分子、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本身也属于人民群众范畴。

说人民群众创造精神财富包含他们在内。

再次,普通劳动群众直接创造精神财富。

毕升、李时珍、瓦特(发明蒸气机)、法拉弟(电磁学家)、狄慈根、罗蒙诺索夫、高尔基等,都来自社会下层,有的就是体力劳动者。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说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可分为量变时期和质变时期。

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主要表现的是人民群众在社会量变时期的作用,在社会质变时期,人民群众的作用表现在能使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使社会发生质变。

因为统治阶级虽然可以搞一些具体社会体制的变革,但要让统治阶级自己去推翻社会的根本制度那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必须依赖人民群众。

作为新生产力主体和代表者的人民群众有愿望、有力量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人民群众这一改变社会制度的作用根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因而带有必然性。

有人认为“全球问题”只能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来解决。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全球问题”不仅可以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来解决,更有许多解决方法。

1.合作解决:国际社会唯有本着同舟共济精神,创新理念、完善机制,推进全球治理,才能有效应对。

为此,国际社会应树立合作应对、发展应对、统筹应对理念,建立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首先,应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坚持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这是破解当前发展的资源环境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2.平等解决:应将发展问题置于国际议程首要位置,确保发展中国家发展空间和公平获得发展所需资源能源。

3.完善国际治理体系。

加强联合国在现行国际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增强其应对新挑战的能力。

巩固二十国集团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平台地位,推动以发展促增长,增强以合作抗风险能力。

改进国际贸易体系,加强对资源、能源、粮食等贸易的国际监管合作,打击市场过度投机,形成合理定价机制。

所以,仅仅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就想解决一切“全球问题”是不可能实现的,多管齐下,重视综合解决,才能真正解决“全球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